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素材资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665132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46.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素材资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素材资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素材资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素材资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素材资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素材资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素材资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素材资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素材资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素材资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素材资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素材资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素材资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素材资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素材资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素材资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素材资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素材资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素材资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素材资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素材资源.docx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素材资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素材资源.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素材资源.docx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素材资源

2011《论语》复习素材

(一)

一.《论语》解读的三个层次

《论语》是用古代汉语记载下来的以语录式样呈现的中华文化的经典。

从语言来说,它是古代汉语;从形式上说,它是古代特有的对话文体;从内容上说,它是传统文化的源头。

所以《<论语>选读》应该考虑到三个层次的复习内容:

文字、文章和文化。

如下表:

层次

教学内容

价值目标

文字

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积累

读懂文章、积累知识

文章

章法技巧的分析和鉴赏

学习章法、培养能力

文化

文化传统的评析和传承

传承文化、提升思想

着重是在语言文字和文化内涵这两个复习层次下工夫。

二.《〈论语〉选读》中包含的孔子的主要思想内容

《为政以德》:

为政以德思想,均贫富含义;

《克己复礼》:

礼与仁的关系,孝悌之情;

《知其不可而为之》:

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责任感;

《仁者爱人》:

仁爱的基本含义;

《君子之风》:

义利观,君子自我修养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周而不比》:

人际交往观;

《诲人不倦》:

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的原则、方法及思想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高山仰止》:

孔子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关系;

《沂水春风》:

师生关系;社会理想

《中庸之道》:

中庸思想,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

三、需要明确的两个问题:

1、孔子生活在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这是一个无序的时代,是一个百姓承受苦难的时代,孔子的社会理想是在这个背景之下产生的。

2、孔子是阶级社会的一员,他的政治理想包含了对于阶级社会等级制度的维护,他的“爱”是一种有着等级差别的爱。

四、分块解读

1、《为政以德》:

为政以德思想,均贫富含义;

【概述】为政以德的思想包含了:

以德、礼导民;富而后教;取得百姓信任;节用爱人,使民以时;反对横征暴敛;“足民”藏富于民;正己等

均贫富:

孔子所谓的“均无贫”指的是不同等级地位的人各自得到应该得到的部分,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阐释的,不同于“平均主义”。

【相关练习】①、子曰: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

“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

”孔子对曰:

“子为政,焉用杀?

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季康子问:

“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

”子曰:

“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孔子对为政者自身提出了哪些要求?

请结合上述材料作一番分析。

答案:

孔子认为,“政者,正也”。

作为国家的管理者,首先自身要正,只有当一个人的内心修养达到了君子的要求,他才可能为国家做事,也才能够做成事。

所以后代的儒家主张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人自身的修炼是治国平天下的前提。

孔子明确提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如果统治者有感召力,就如北极星一样,“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如果这样,就没必要“杀无道,以就有道”。

小人必然会被感化,“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这样,孔子自然反对武力征服,主张“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统治者自身的榜样是对老百姓最好的教育,“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②、古代儒家主张以德治国,现代社会更强调依法治国。

治国应以“德”为重还是以“法”为重?

请结合本课内容,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短文,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参考课后相关链接——《中华文明是追求道德的文明》

③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5分)

孔子曰:

“求!

无乃尔是过与?

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

子曰:

“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

孔子对曰:

“子为政,焉用杀?

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

(1)从“何以伐为?

”和“焉用杀?

”中可以看出孔子的政治主张,那么孔子提倡的是什么呢?

(1分)

(2)孔子强调“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的作用,但是他又叫他自己的学生对求“鸣鼓而攻之可也!

”,这样做不是自相矛盾的吗?

对此请谈谈你的看法呢?

(4分)

24.

(1)以德治国(1分)

(2)孔子为政的根本思想应该是以德治国国,并且这种以德治国的思想有很多是值得肯定的,比如说教育熏陶(1分,要肯定孔子的思想);但是道德的作用并不是无上的,有时在特殊的环境和特殊的人要有不同的对待方式。

(1分);冉有的这些话让孔子觉得他是那种屡教不改的人,所以孔子认为冉有再也不用用那种道德去感化的方法,而应当去声讨他。

(1分)表述通顺、完整(1分)(共4分)

④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

子贡问政。

子曰: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12.7)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

“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

”孔子对曰:

“子为政,焉用杀?

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12.19)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12.11)

同是“问政”,孔子的回答却不相同。

1.从这些不同回答中体现出孔子怎样的治国思想?

(1分)

2.面对同样的问题,孔子为什么分别作了不同的回答?

请说说你的理解。

(3分)

答案:

1.取信于民,为政以德,讲究礼节。

(回答其中任何两个既可。

2.因为“问政”的对象不同。

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尚未入仕参政,需要告诉他立国的必备条件;而季康子是大权在握的重臣,且有“暴政”倾向,因而孔子希望他能“为政以德”;齐景公是一国之君,故孔子提醒他要讲究礼节秩序。

⑤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

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曰:

“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

“求!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6.1)

选文中画线词语“均无贫”中的“均”与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意思是否一样?

为什么?

答案:

不一样。

农民起义的口号“均贫富”,是站在穷人的立场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均无贫”则是站在贵族统治者的立场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

“均贫富”是要劫富济贫,而强烈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孔子是不可能有这种思想的。

孔子要人们严守礼制,各得与名分相应规格的财富,安于等级名分,不可互相侵夺,符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

2、《克己复礼》:

礼与仁的关系,孝悌之情;

【概述】在这一章里阐释了克己复礼的思想,同时表明了礼与仁的关系,孝悌与仁的关系等。

克己复礼:

约束自己而回归于礼。

此处的礼指的是周礼。

“克己复礼”是孔子在“礼乐崩坏”时代倡导的理论主张和行为准则。

礼与仁的关系:

孔子的礼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礼,不仅讲制度、讲规范,还讲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范;孔子的仁是礼指导下的仁,是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仁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

孝悌与仁的关系: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根本,一个人只有做到了孝悌,才能真正的做到“仁”,试想一个连自己的父母兄弟都不爱的人,又怎么能做到对他人有仁爱之心?

孝:

孔子认为孝最重要的是孝心,而不仅仅是孝行。

也就是所谓的“色难”。

【相关练习】①阅读《论语》中的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

(6分)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

“善哉!

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有子曰:

“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23.齐景公说“虽有粟,吾得而食诸”,你认为齐景公真正理解孔子的话了吗?

24.为什么说“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参考答案:

23.齐景公的结论只关心生活中的“吾”,只关心“吾食之”,并且是一个反问句,与孔子君臣父子天伦人伦关系的理解实在是天壤之别。

24.因为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的,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他们给了我们人间第一爱。

因此一个人连父母都不爱,都不孝敬,就失去了对这个世界的爱的根本了。

乌鸟尚知反哺,更何况人!

②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

子路曰:

“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孔子曰:

“必也正名乎!

”子路曰:

“有是哉,子之迂也!

奚其正?

”子曰:

“野哉,由也!

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子路率尔而对曰: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这两段文字都写了子路极富个性的语言和孔子对他的态度。

1.你从子路的言语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2分)2.为什么孔子对子路所言持否定态度?

(2分)

1.率真(直率)、不谦逊。

(答“胸无城府”、“粗野”不给分。

)2.因为孔子非常主张为人要谦虚礼让,讲究礼节。

③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

12·1颜渊问仁。

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

“请问其目。

”子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

“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17·11子曰:

“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

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3·3子曰:

“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

根据上述材料,说说“礼”与“仁”之间的关系。

1、礼并不只有钟鼓玉帛等外在形式,还有决定、支配这些形式的内核,就是仁。

2、礼是仁的目的和外在表现。

礼是建立在仁基础上的礼,不但讲制度,讲规范,还要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

④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

子曰:

觚不觚,觚哉!

觚哉!

孔子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他是针对什么而说的?

觚不像个觚,这还是觚吗?

这是用的比喻的手法,是针对当时君无君道,臣无臣道的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而发的感概。

⑤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

颜渊问仁。

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

“请问其目。

子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

“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1)你对孔子的“礼”和“仁”是怎样理解的?

(2分)

(2)宋儒理学家说克己复礼就是“存天理,灭人欲”,这和孔子的原意有什么不同?

(2分)

(1)(2分)“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礼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和反映.当人的言行举止都合乎礼,合乎义,这就是“仁”了,“礼”是“仁”的前提,“仁”是“礼”的必然。

(理解基本正确,言之成理即可)

(2)(2分)宋儒把“克己复礼”看作是“存天理,灭人欲”,不强调君父的责任,只强调臣民的义务,将父权君权绝对化,未免狭隘,在孔子看来,“克己复礼”就是要克制自己,复归于礼,一切照礼的规定办事,不但对臣民人子有要求,对君王和父辈也有制约。

(意思基本正确即可)

3、《知其不可而为之》:

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责任感;

【概述】在这一章里主要表现的是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责任感。

同时也包含着儒家与道家(隐者)之间的思想碰撞。

在礼崩乐坏,社会无序的背景下,出世与入世,担当与逃避是两种不同的人生观,都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也都有一定的局限,这一点是本章的重点。

【相关练习】①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莜。

子路问曰:

“子见夫子乎。

丈人曰: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

子曰:

“隐者也。

”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子路曰:

“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23.荷莜丈人为什么要留子路食宿,并让两个儿子与子路见面?

(2分)

24.从本文来看,孔子是不赞成隐居的,但历史上如陶渊明等隐者却获得了很高的名声。

你更认同谁?

为什么?

(2分)

参考答案:

23.表现出他对长幼之节的重视,也展示了他隐居生活的逍遥自在。

24.认同孔子或陶渊明均可。

认同孔子,主要从积极入世承担责任,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生态度方面作答;认同陶渊明,主要从洁身自好,坚守人格方面作答。

②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

子路问曰:

“子见夫子乎?

”丈人曰: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

子曰:

“隐者也。

”使子路反见之。

至,则行矣。

24.“荷蓧丈人”对待子路为何先前语含讥讽,后来则热情款待了呢?

请简要分析?

(4分)

⑴因为荷蓧丈人是隐居不仕的高人。

在他看来,孔子这些人不参加劳动却热衷于政治而去周游列国,跟他不是一路人,所以语含讥讽,表示不满和讽刺。

⑵看到子路面对自己的批评与不理睬反而表现出恭恭敬敬的样子,丈人改变了自己的态度,邀请子路留宿其家,并杀鸡为黍,见其二子。

丈人这样做是有意让子路看看隐者恬淡宁静的田园生活以及全家团圆的温馨场景,行“不言之教”,想以现身说法改变子路周游入世的观点。

③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

(桀溺)曰:

“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  

夫子怃然曰:

“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 

24.桀溺和孔子的言论表达了他们对现实截然不同的观点态度。

(1)你认为楚狂接舆会赞成谁的观点?

颜回会赞成谁的观点?

(1分)

(2)你赞成谁的观点?

为什么?

(3分)

参考答案略(参见《考试说明》)

④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4分)

子路曰:

“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24.“长幼之节”在文中指什么?

“君臣之义”指什么?

(2分)

25.子路所说的“道”的含义是什么?

子路认为“道之不行”的原因是什么?

(2分)

参考答案:

24.“长幼之节”指老人让自己的两个儿子出来拜见子路;“君臣之义”指有才能的人应出仕辅佐君王。

25.“道”指儒家的政治主张,如施行仁义,恢复周礼等。

“道之不行”的原因是有才能应该出仕以推行自己的道义,如今,有才能的人却只想保持自己的高洁,而不愿意出仕辅佐君王来推行道义。

⑤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

子路问曰:

“子见夫子乎?

”丈人曰: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植其杖而芸。

(18、7)……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

“有心哉,击磬乎!

”既而曰:

“鄙哉,硁硁乎!

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

深则厉,浅则揭。

”子曰:

“果哉!

末之难矣。

”(14、39)

24.丈人与荷蒉者的言论表达了他们对孔子的看法。

(1)丈人与荷蒉者都不赞同孔子哪一种处世态度?

(1分)

(2)丈人与荷蒉者在批评孔子时,他们的态度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3分)

参考答案:

24.

(1)知其不可而为之。

(1分)

(2)丈人以不屑的态度批评孔子不务实,荷蒉者规劝孔子要学会变通。

(3分)

⑥阅读下列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陈成子弑简公。

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

“陈恒弑其君,请讨之。

”公曰:

“告夫三子。

”孔子曰:

“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君曰‘告夫三子’者。

”之三子告,不可。

孔子曰:

“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对陈成子弑君一事,孔子为什么要“沐浴而朝”?

报告无效后为什么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告”?

这反映了孔子怎样的心情?

假设哀公同意了孔子的请求,让孔子负责此事,孔子会怎么做?

参考答案:

“沐浴而朝”体现了孔子对这件事的重视。

“不敢不告”说明孔子一方面仍用大夫的政治责任要求自己,表现他对周礼的虔诚;另一方面也说明孔子对鲁国君臣实现自己的要求原本就没有抱多大的希望,孔子的举动带有“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意味。

反复申说“不敢不告”,反映了孔子无可奈何的心情。

孔子可能会怎么做呢?

孔子反对武力攻伐,但也并非绝对反对战争。

试想孔子连“八佾舞于庭”都无法忍受,而陈成子臣弑其君,此乃人伦大变,人人得而诛之,况邻国乎?

按孔子之志,必将正名其罪,上告天子,下告方伯,而率与国以讨之。

⑦阅读下列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对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信念,不少隐者对孔子的行动持否定态度,连他的弟子也颇有微词。

当他与弟子被困于陈蔡之间没有粮吃的时候,他曾经征求三位弟子对行道的意见和看法。

子路持怀疑态度,认为孔子也许还没有达到仁、智,子贡肯定孔子之道极大,但因天下不能容,希望孔子修改一下。

孔子为何坚持自己的信念?

你怎么看孔子的这种行为?

请简述之。

(不超过100字)(6分)(《知其不可而为之》)考试院第一次例卷

参考答案:

孔子之所以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坚信自己的事业合于仁道,即使前身不能实现,也要给后人树立一个典范。

“不可”不是孔子的错,而是天下不容,只是证明天下见识浅,反而显示孔子的仁人君子的高尚品格。

⑧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

“凤兮凤兮!

何德之衰?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

今之从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

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接舆”要表达什么意思?

孔子想跟“接舆”说什么?

我们应如何看待“接舆”这类隐者?

参考答案:

接舆要表达的意思:

“凤兮凤兮!

何德之衰?

”——古人说麟、凤,有时候代表人中之君子,或者是天下绝对太平,时代有道的时候,就可见到走兽中的麒麟、飞禽中之凤凰,乱世的时候就看不见。

现在楚狂是用凤来比孔子,讽刺孔子在天下无道之时都不隐去,这是德行衰败的表现。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劝孔子不要再做徒劳之事,应避乱隐居。

“已而!

已而!

”——言乱世已甚,不可复治。

“今之从政者殆而”——劝孔子不要乱世从政,那样会给自己带来危险。

孔子会说什么?

我们撇开《论语》里这节看接下来一节。

在长沮、桀溺的两位隐士和孔子的交锋跟这节的内容类似。

两位隐士通过孔子弟子子路诘问“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孔子,“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论语·薇子第十八》)天下都无道成这样了,谁能改变得了呢?

孔子答: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如果天下有道,我又何必改变它呢?

在接下一节里,心直多勇的子路更是明确提出一个思想——不仕无义。

“子路曰:

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道之不行,已知之也。

”子路的意思是,天下无道,是谁都知道的事。

但是,我们应该积极的去面对它、改变现状。

这是一种社会责任,一种道义。

孔子想要同接舆说的,想必也是这样的话。

我们应如何看待“接舆”这类隐者?

孔子所处的时代正是社会的转型时期,也可以说是一个乱世。

许多知识分子知道时代不可挽回,不做所谓的“中流砥柱”。

他们对孔子很了解,孔子也知道他们不是等闲之辈,所以很想同他们沟通交流,“欲与之言”。

据记载,接舆是楚国的隐士,因为对当时社会不满,剪去头发,表示坚决不与统治者合作。

屈原《涉江》里“接舆髡首兮,桑扈蠃行”一句中提到的接舆就是他。

另类的的佯狂与其说是对统治者的失望、厌恶和反抗,不如说是对自己心灵救世的责任感进行的挣扎与逃避。

看到衰落,该怎么办呢?

接舆是矛盾的。

他首先想到要担负起拯救文化的道义和责任,这和孔子的思想作为也不谋而合。

他认识到,旧文化衰落成这样,怕是已经无可挽回了:

算了吧,算了吧,如今的政治混乱黑暗,推销文化礼仪出力不讨好,有着很大的危险,还是不干这营生,安安生生佯狂避世安全自在。

孔子与这些隐士都是那个时代出类拔萃的知识精英,都忧国忧民,只是做法两样。

⑨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

子路问曰:

“子见夫子乎?

”丈人曰: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

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

子曰:

“隐者也。

”使子路反见之。

至,则行矣。

子路曰:

“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1)荷蓧丈人留子路住在他家,杀鸡做饭给子路吃,又叫他的两个儿子出来相见,有何用意?

荷蓧丈人开始对子路很气愤,很骄傲,见子路对他恭恭敬敬,又热情地接待他。

这是有用意的,是向子路展示田园生活的宁静、安闲、团聚。

实际上也向子路表明自己的政治主张,即清静无为,隐居避安。

(2)如何理解子路的“不仕无义”的一番言论?

在儒家看来,君臣之间是恩义关系:

君对臣有恩(赐其奉禄),臣对君就应有义(守其大义)。

所以,荷蓧丈人这样有才能、有学识的人就应该出来做官,帮助君主平定天下,这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所以说:

“不仕无义”。

他们认为:

连长幼之间的礼节都不可废除,君臣之间的大义怎么可废除呢?

荷蓧丈人为了在乱世之中保持自己洁白之身,却忘记了君臣之间的大伦,是错误的。

这是因为君子出仕,不过是为了践行这种君臣的大义,即使自己的学说不被当政者采纳,也应该出仕,继续做出不懈的努力。

孔子认为,不逃避现实,积极行道,是人臣应尽的职责。

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态度,比起隐士来是积极的。

⑩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你对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有什么看法?

举例说明这种精神在历史上的影响。

“知其不可而为之”反映了追求理想的执着精神和牺牲精神(献身精神)。

但对这种精神要具体分析。

首先,要分析行为的目的是什么,是逆潮流而动,还是为了正义事业和崇高理想。

为了正义事业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在精神境界上达到常人罕至的高度,其理想主义的光芒照耀着人类精神的大道,对群众的动员作用和榜样作用也不可低估。

其次,从斗争策略上说,要重视保存和积蓄力量,不应做无谓牺牲。

在中国的古语里,没有比“知其不可而为之”更动人更悲壮的了。

从古至今,由于种种原因,某些情况下,会出现整体的不公正不清醒不健康的形势。

还有一种情况是由于主观方面的实力不足,一件事的能否成功太无把握。

怎么办?

是知难而退还是知难而进?

是doit,tryit,还是望而却步?

而一些仁人志士,爱国者先行者革命者,大师大家,明知正确的主张处于劣势,正义的事业处于劣势,清醒的思想处于劣势,自己的实力还远远不够,还是怀着必死的决心,必败的估计,挺身而出,作出完全没有成功希望的努力,叫做知其不可,知其必定不能成功,知其会给自己带来危险,知其不能被很多人理解,其处境真叫恶劣了,而不放弃,而为之,仍然那样去做。

多少民族英雄是这样做的:

岳飞、文天祥、史可法……他们在本朝代已经全无希望的情况下作出了挽狂澜于既倒的努力,只能是以身殉职。

这里有一个被康德称之为绝对命令的东西,无条件无保留无商量,我们无法想像他们可以有别的选择。

多少革命志士也是这样做的,比如秋瑾,比如李大钊,他们在最艰难的情势下没有惧怕付出代价。

还有如韩愈的谏迎佛骨,海瑞的罢官,也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科学实验科学研究中,艺术创造中,学理探讨中,新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中,使自己成为一个垫脚石,成为铺路的石子,成为划时代的突破的一个序曲的例子不胜枚举,没有他们的知其不可而为之,就没有后人的为而使之可,就没有历史的前进与科学的进步,就没有人类文明的积累与辉煌,就没有可歌可泣的历史、今天与未来。

2011《论语》复习素材

(二)

4、《仁者爱人》:

仁爱的基本含义;

【概述】:

本章需要理解两个概念,即仁与圣。

同时要能正确理解它们的内涵,并要清楚地知道,孔子的仁爱是有着等级差别的仁爱,并不是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

10.17、15.42、9.10、7.27四章主要是从孔子具体的言行来表明其仁爱的思想的。

仁:

用曾子的话说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