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 第154套.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668001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1.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 第154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 第154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 第154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 第154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 第154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 第154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 第154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 第154套.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 第154套.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 第154套.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 第154套.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 第154套.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 第154套.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 第154套.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 第154套.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 第154套.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 第154套.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 第154套.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 第154套.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 第154套.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 第154套.docx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 第154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 第154套.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 第154套.docx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第154套

浙江省杭州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一、语言积累和运用(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

A.遏è止恪kè尽职守甄zhēn别侘傺chàchì

B.屏bĭng除熠熠yì生辉濡rú染舳舻zhúlú

C.顷qĭng刻安土重zhòng迁江干gān区铩shā羽

D.欷歔xīxū惊魂甫fŭ定泥淖nào横槊sù

2.下列选项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梵高说:

“一间暮色中的书店,宛若黑夜中发出的光芒!

”我不求书店常挤满读者,只希望这光芒不只一束,也不只在杭州。

更希望能常在书店里邂逅朋友,共同享受一券在手而忘忧的乐趣——这就是我的“乌托邦书店”!

B.方言的式微也会导致精神归属感与文化认同感的缺失,我从何处来?

我应传承什么?

成为操不同方言者心中隐约的疑惑。

C.谁在推高中国房价?

是贪婪的开发商还是精明的丈母娘?

“史上最严厉”的房地产调控为何吃力不讨好?

回顾十年房价涨跌,答案或许招然若揭。

D.为孩子预备一切物质需要就是爱的表现吗?

对孩子呵护辈至,过分的溺爱,实际上对他们是一种长期、无形的伤害,严重的甚至会为父母制造一个永远挥不去的包袱。

3.下列加点成语与括号内成语不能够互换且改变意思的一项是()

A.面对频频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民众已如惊弓之鸟。

而相关决策部门与执法部门更应该对问题食品按下葫芦浮起瓢的监管有个一剑封喉的措施。

(顾此失彼)

B.80年代后期,90年代初期,台湾的不少报纸都有文史版,专题刊载文学艺术历史等普及性文章,但曾几何时,这些文史版都统统砍掉了。

(弹指之间)

C.《幻灭》完成后,茅盾对自己这第三次工作也找出了差强人意的两点:

第一是该会职员的生活费一律平等,第二是该会有事在办,并不是点缀品。

(大失所望)

D.段祺瑞只是一时利用进步党的所谓‘人才内阁’作为他的垫脚石,而仁公成了他的‘猫脚爪’,火中取栗后,就被抛弃了。

(代人受过)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世界卫生组织下设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刚刚宣布,诱发癌症的主要原因是室外空气污染引起的,其重要组成部分可吸入颗粒物可被认定为一类致癌物。

B.一杯星巴克拿铁究竟值多少价,这由供求关系等决定,权威媒体不遗余力要为中国的消费者讨个说法,倒像是一场消费,将媒体的公信力,消费在了情绪之中。

C.每天,全球有5.5亿用户操着75种不同的语言在Facebook上评价、浏览、分享,全部用户每月耗费在这个社交网站上的时间总计高达7000亿分钟。

D.东京申奥前夕,日本福岛核污水泄漏事件受到广泛关注,申奥前景一度蒙上了阴影。

日本代表团多次表示核污水问题处理已受到控制,不会对人的健康带来危险。

5.下列各项表述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东坡的一生经历根本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

在《赤壁赋》中可读到儒、道、佛思想在他心灵中产生的混合人生观,作者以主客问答的形式表达自己内心的冲突。

B.柳宗元的游记最为脍炙人口的均写于被贬后。

典范之作为《永州八记》:

《始得西山宴游记》、《小石潭记》等既有借美好景物寄寓自己的遭遇和怨愤;也有作者幽静心境的描写,表现在极度苦闷中转而追求精神的寄托。

C.老舍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

他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时尚,运用的群众口语,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

长篇小说《骆驼祥子》、《茶馆》便是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

D.晦、弦、望、朔是指月亮从亏到盈再到亏期间的四种状态和对应的日期。

弦:

月中分谓之弦。

望:

每月十五月圆之日。

晦:

每月最后一日。

朔:

每月初一,又指新月。

6.下列各项中填入下文空缺处语意最流畅适当的是()

失去邮址对很多和我有关联的人来说,也就意味着我从这座城市的消失,

人需要亲人的交流,需要被朋友记住,失去这些人的存在就会变得虚无

1虽然我还在其中漂流,但没有人知道我的行踪

2在那样的状态人很容易照见及无助脆弱孤寂的本性。

我在体验自由带来的舒展、欢畅和突破限制的快乐同时,也承担孤寂、威胁、没有安全感

3没有一个城市现代人所有的通信手段的结果就是我跟外界彻底地隔绝

4我就像一颗融入沙漠的沙粒,遗失在人群中

A①③④②B①②③④C④①②③D④②③①

7.阅读下面这段新闻,概括其主要内容,并针对这一新闻给予50字左右的点评。

(5分)

杭外学生一天有多少时间可以拿来读课外书?

从杭外校办,我拿到一张学生每日作息时间表,初一到高三学生全部住校,学生从周一到周五,在校的每一天都安排得密密实实,满满当当。

经过了解,杭外学生在校读课外书的时间主要来自三大块:

中午、下午放学后和晚自习——这也是他们最充裕的三大块时间。

吃饭和运动占去一部分,剩下就几乎只有两个内容,做作业,或者读课外书。

多数学生一天下来,作业花一个小时左右,看书也是一个小时左右。

读课外书的时间一天不到半小时或者超过1个半小时的,都蛮少。

8.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面内容。

(7分)

(1)舞幽壑之潜蛟,。

(苏轼《赤壁赋》)

(2)纵一苇之所如,。

(苏轼《赤壁赋》)

(3)层林尽染,漫江碧透,。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4)吾师道也,。

(韩愈《师说》)

(5)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

(荀子《劝学》)

(6),抱明月而长终。

(苏轼《赤壁赋》)

(7)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

 

二、现代文阅读(20分)

(一)阅读下面文字回答第9—11题。

(每小题3分,共9分)

在万众翘首的新一轮高考改革浪潮中,北京终于率先扔下了一只靴子:

2018年中高考英语分值均有相当幅度下调。

在中国大中小学几乎所有课程中,英语都是设置最普遍、学程最长的科目之一。

引起的争议,也广泛而热烈。

争议无异会带有情绪,这完全可以理解。

但作为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尤其涉及一项教育公共政策的革新时,我们就需要多方位的理性视角,得好好“算计算计”。

首先是功能的视角。

毋庸讳言,在英语文明仍属强势文明的今天,英语是最为通用的国际语言,许多科技、文化资料和信息都以英语为载体发表和传播,因此,无论是个人视野的开阔、就业的选择,还是国家与社会的发展进步,英语都是有益的工具。

不仅接引国外新知需要英语,将中国科技与文化向国外推广也需要英语。

于我有益,为何不学?

于国家发展有利,何不广泛推行?

但收益的另一面是成本。

为了使用英语这个有益工具,我们需要投入多大的公共资源和个人资源?

是否需要政府在义务教育、高中、大学教育阶段都强制推行,是否需要在所有领域的就业、职称上都要强制考核?

这中间不仅涉及国家公共政策的制定与财政经费的投放,还涉及公民人生(时间、金钱)资源的分配。

成本和收益的中间则是方法与技术。

当前英语考试太突出选拔功能,这种筛选,要将一部分人淘汰出去,导致了英语教育的异化。

如果一定需要在义务教育阶段,甚至在高中和大学阶段推行英语教育,如果中高考仍需要考英语,那么,怎么教育、怎么考才能使英语不仅是应付考试的“死知识”,而且真正成为能熟练运用的“活工具”?

国民和国家需要什么样的英语?

如何以对英语的真实需求为导向?

恐怕这些才是英语教育改革的真问题。

其次是对个体选择的尊重。

现代义务教育是普惠性的、普遍性的,也因此在一定意义上是强制性的。

统一的选拔考试具有“淘汰”功能,也存在强制。

但教育的本义不是强制,而是通过赋予知识,给人生更多选择。

问题来了:

是不是所有人都有学习英语的天分?

是不是所有人都需要学习英语?

是不是所有行业都需要用到英语?

仅仅为了适应选拔和筛选,孩子们是否一定能真正掌握、灵活运用英语工具,而不仅是应试英语、哑巴英语?

如果以上答案都“不是”或不一定是,岂非严重的浪费?

因此,对那些对英语不感兴趣或天分不在英语的人,对那些不需要用到英语的人,就不一定强制他们学英语。

国家应尊重个体的选择:

消极方面,对不需要使用外语的行业和领域,在大学里不要强求学英语,评职称时不要强求考英语;积极方面,对在中小学阶段实在不喜欢英语的孩子,可给他们提供别的语言选择。

比如鼓励孩子学习其他外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鼓励感兴趣的孩子学习本国少数民族的语言。

第三个视角是文明的竞争。

近世以来,“西学东渐”与西方文明的强势输出,成为世界现象。

与之相适应,西方的强势,成为深受其影响的发展中世界一部分知识精英不自觉的思想底色,但对另一部分知识分子和一些民众来说,这损害他们的民族自豪感,由此触动了他们民族主义与民粹主义的强烈情绪,这是当前民众反感普遍性强制学习英语的一个背景。

但这种“文明的焦虑”不应导致封闭,恰恰应该更开放。

一种看法认为英语“危及”了中文,但问题的关键究竟是我们对英语太重视了,还是对中文太不重视了呢?

实际上,一切外语都不应是中文的敌人,过于功利的教育才是。

恰恰相反,中国如果真正要成为文明的重镇甚至新的中心(之一),就必须以开放的心态去接受全世界的语言与文明。

在可见的较长时期里,我们仍然需要英语,需要英语教育。

英语教育与考试的改革,不应是“关窗”,而应是“开门”;不应该是政府粗放的强制推行,而是允许公民审慎选择的精明算计。

如果对英语教育改革的思考能够使我们在更大的广度和深度上打开视野与心房,使我们对更多的外语(及本国少数民族语)学习持更开放的态度,最终将有助于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

选自《南方周末》

9.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在众人期盼的高考改革中,北京市成为先行者,顺应民意,从民众最为反感的英语教学入手,大手笔削减英语学科在考试中的分值。

B.作者认为英语在中小学的学科设置中是最普遍、学程最长的科目之一,这是引起争议和社会对教育不满的重要原因。

C.沿用至今的中小学英语考试过于突出选拔功能,这种选拔必将使一部分人最终被淘汰无法进入下一轮的游戏中,导致了英语教育脱离了它原有的本质,沦为考试工具。

D.推行英语教育改革应综合考虑让学习者能在学习工作中真正熟练运用,并满足社会对英语学习的真实需求,而不应该在所谓的义务教育阶段推行英语考试使之成为考试的“死知识”。

10.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教育通过赋予知识,给人生更多选择。

让每个人获得知识是教育的天职,人人都应该学习掌握英语,应对现在更为开放的世界。

B.学习语言中,一定要给每个学生提供多种语言选择,要鼓励孩子学习除英语以外的其他外语,甚至可以学习自己本国的少数民族语言。

C.学习外语必然会导致本民族文化被弱化,损害本民族的民族自豪感,因此世界各地精英都有抵制英语学习的情绪。

D.在英语文明仍属强势文明的今天学习英语是必要的,但更应在英语教育改革中打开视野,对更多外语学习持开放心态,这样有助于中国成为真正的文明重镇。

11.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段文字的内容。

(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第12—15题。

(11分) 

北京声音

吴越

客居京城两年,印象最深刻的是北京的静。

北京的静,当然不是荒凉的静。

这个城市,人口数以千万,商圈喧哗,楼群生长,昼夜有航班起落。

然而,所有的声息都如同碎片,顺着风,搅起一些,还没听真切,它们就低下来,着地了;所有含混的响动,像河底的泥草,像茶杯里的渣脚,微小地交织在主体的边缘,反而映衬出静的亘古远大。

北京的静,和城市地理相关。

三面雄关,指缝间漏下一个平原,不接水路,气质上与山居相近。

北方苦寒,气候干燥,日短夜长,并不适宜欢饮达旦。

历史也为北京人留下了惯看秋月春风的稳健。

年轻时爱瞎侃吹牛的,倘不是为了谋生,过一定年龄还这样,就教大家都瞧不上。

皇城根下的平头百姓,基因里埋着“揣着明白装糊涂”的地线。

北京的静,使之真正成为北京。

在首都博物馆的非物质遗产展览会上,我得知有“北京声音”这一项,十分好奇。

首博一位女士托人传给我原始素材,包含二十多个各有名字的声音文件:

唱京剧,二胡,蝈蝈,花鸟虫鱼市场,空竹,驴,磨剪子磨刀,清扫寺院,寺院钟声……

戒台寺清晨台阶上扫地的唰唰声。

扫帚带过落叶,落叶是湿的吧,雾应该还没散,初日照高林。

胡同里磨剪子手艺人的吆喝。

磨一阵子剪子,嚓嚓嚓,吆喝一长一短两声,手艺人说:

“你先别录,你要听哪种?

”又换了一种吆法,更有古意,尾音像能勾魂。

又磨剪子,嚓嚓嚓。

驴拉货进城,在墙角不老实,叫唤起来。

有大人带着孩子经过,孩子第一次看见驴,咯咯笑了,清脆得像两根花针掉在瓷釉上。

这些声音,每一个的寻找与录制都很不寻常。

例如鸽哨,如今踪迹难觅,如果不是有一户祖传鸽哨手艺的人家,辗转听说首都博物馆在进行声音搜集计划,“找上门来”,这种极具京城代表性的声音也将付之阙如。

看似举手可得的,也不容易。

如清晨禅寺扫阶声,得去好几个大清早,反复调试;天坛的风声,因其南侧有火车道,周围有七千多只鸟,早晨六点多就有游客,难以“提纯”……

声音,是形象思维之门。

推开这道门,人们跨越时空,与这段声音的“生命”同在。

在她的理想中,北京应该有一个“音库”,收藏古建筑的声音,民俗活动的声音,自然四季的声音。

然而,她告诉我,这项收藏并没有按计划继续下去,她为北京建一个“音库”的想法似乎也遥不可及。

由于种种原因,它并没有获得足够的重视和支持。

“有一些声音,前两年还有,现在也已经找不着了”。

是的,这些声音很普通,甚至卑微。

微小到没有谁觉得要把它们留下来,珍藏之。

它们默默地来,默默地走,正如产生它们的市井生活,正如与它们相伴的、多半不会在历史留名的普通人们。

有什么必要,为普通到几乎无人察觉的存在与消失的历史立志呢?

可是,当它们如缕地消失,记忆便失去了依傍。

也或许,这些曾经的声音,都已归还给了大历史,无声地滋养着北京的静。

12.北京的声音有什么特点?

(2分)

 

13.请从手法和表达效果两方面欣赏下面的语言。

(4分)

①胡同里磨剪子手艺人的吆喝。

磨一阵子剪子,嚓嚓嚓,吆喝一长一短两声,手艺人说:

“你先别录,你要听哪种?

”又换了一种吆法,更有古意,尾音像能勾魂。

又磨剪子,嚓嚓嚓。

②也或许,这些曾经的声音,都已归还给了大历史,无声地滋养着北京的静。

14.首博这位女士为什么要搜集北京的声音,请联系文章作出适当分析。

(2分)

15.文章的主体部分是写“北京的声音”,为什么作者开头用四段文字来写“北京的静”,你认为恰当吗?

请从结构、内容、主题这三者中任选其中两个方面加以探究。

(3分)

三.古诗文阅读(2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6—20题。

(共16分,选择题每题3分)

沧浪亭记

(明)归有光

浮图①文瑛居大云庵,环水,即苏子美沧浪亭之地也。

亟求余作《沧浪亭记》,曰:

“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

余曰:

“昔吴越有国时,广陵王镇吴中,治园于子城之西南。

其外戚孙承佑,亦治园于其偏。

迨淮南纳土,此园不废。

苏子美始建沧浪亭,最后禅者居之。

此沧浪亭为大云庵也。

有庵以来二百年,文瑛寻古遗事,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

夫古今之变,朝市改易。

尝登姑苏之台望五湖之渺茫群山之苍翠太伯虞仲之所建阖闾夫差之所争子胥种蠡之所经营今皆无有矣!

庵与亭何为者哉?

虽然,钱鏐因乱攘窃,保有吴越,国富兵强,垂及四世,诸子姻戚,乘时奢僭,宫馆苑囿,极一时之盛;而子美之亭,乃为释子②所钦重如此。

可以见士之欲垂名于千载,不与其澌然而俱尽者,则有在矣。

文瑛读书喜诗,与吾徒游,呼之为沧浪僧云。

(选自《古文观止》)

【注释】

1浮图:

即浮屠,梵语音译,指佛。

这里是指信奉佛事的僧人,也叫和尚。

2释子:

佛教徒的通称。

因出家修行的人,都舍弃了俗姓,以佛释迦为姓,又取其弟子之意,故称为释子。

 

16.下列句中对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亟求余作《沧浪亭记》(急忙)

B.治园于子城之西南(修建)

C.迨淮南纳土(到、等到)

D.乘时奢僭(超越本分)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即苏子美沧浪亭之地也锲而舍之

B.亦治园于其偏徘徊于斗牛之间

C.而子美之亭则施施而行

D.乃为释子所钦重如此故为之文以志

18.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沧浪亭,原为五代时吴越国广陵王钱元璙的花园,五代末被广陵王的外甥吴军节度使孙承佑建成别墅,北宋时为诗人苏子美购得,在园内建沧浪亭,后来僧人住在这里,沧浪亭就成了大云庵。

B.本文语言朴素简洁,而又明畅自然,并于议论中见出深意,这也是此文很重要的特点。

C.文章用了反衬的手法,以自太伯、虞仲以来的遗迹荡然无存,钱镠等以权势购筑的宫馆苑囿也成陈迹来衬托苏子美的沧浪亭长留天地间,由此感叹了读书人垂名于千载的特有原因。

D.本文从沧浪亭的变迁和古迹的兴衰中,得出一个结论:

使人永垂不朽的东西不是经不起时代风雨的纪念物,而是人的品德文章。

19.用“/”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

(2分)

尝登姑苏之台望五湖之渺茫群山之苍翠太伯虞仲之所建阖闾夫差之所争子胥种蠡之所经营今皆无有矣

2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5分)

①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

(2分)

②有庵以来二百年,文瑛寻古遗事,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

(3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21—22题。

(4分)

生查子

独游雨岩①

辛弃疾②

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

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

高歌谁和余?

空谷清音起。

非鬼亦非仙,一曲桃花水。

注释:

①雨岩:

在江西永丰县西二十里的地方。

这里的景色奇丽。

作者在这里写了不少的词。

②辛弃疾:

(1140-1207),南宋词人。

一生力主抗金,但由于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21.这首词的上片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请加以描述。

(2分)

22.这首词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2分)

四.写作(30分)

1995年,台湾举办了一项“公车欣赏,快乐上路”活动,即把一些精短诗作制成海报张贴在公车厢内,让诗歌伴随着人们或长或短的旅途,其中就有这么一首题为“家”的小诗——

我的家就像铅笔盒。

爸爸是铅笔,出外帮人写字赚钱。

妈妈是橡皮擦,功课不对就帮我们擦掉。

爸爸是2B铅笔,画个小鸭给我看。

妈妈每天买菜花好多钱,就像自动铅笔每天要吃笔芯。

我呢?

是铅笔爸爸、橡皮妈妈的小铅笔……

这是一位11岁的叫做苏幸的女孩子写的。

在这位女孩子眼中,家就像一个铅笔盒。

铅笔盒里面装着她的童话,装着温暖的生活和情感。

那么,在你眼中,家又是什么呢?

也许,家是你最大的伤疤;也许,家是你最重的行囊;也许,家是你梦想中的梦想,牵挂中的牵挂;也许……你又会以怎样的态度对待它呢?

请根据你的经历或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立意自定。

②文体自选。

③题目自拟。

④字数不少于800字。

⑤不得抄袭。

 

杭州外国语学校2018级高一语文

班级姓名考场号考号座位号

-------------------------密-------------------------封------------------------------线-------------------------

期中检测答卷

一.语言积累和运用(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题号

1

2

3

4

5

6

答案

7.(5分)

8.默写(7分)

(1)舞幽壑之潜蛟,。

(苏轼《赤壁赋》)

(2)纵一苇之所如,。

(苏轼《赤壁赋》)

(3)层林尽染,漫江碧透,。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4)吾师道也,。

(韩愈《师说》)

(5)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

(荀子《劝学》)

(6),抱明月而长终。

(苏轼《赤壁赋》)

(7)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

二.现代文阅读(20分)

(一)(9分)

9.()

10.()

11.(3分)

(二)(11分)

12.(2分)

 

13.(4分)

14.(2分)

15.(3分)

三.古诗文阅读(20分)

(一)(16分)

16

17

18

19.(2分)

尝登姑苏之台望五湖之渺茫群山之苍翠太伯虞仲之所建阖闾夫差之所争子胥种蠡之所经营今皆无有矣

20.(5分)

(1)

(2)

(二)(4分)

21.(2分)

22.(2分)

四.作文(30分)

题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