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基础知识归纳.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671609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105.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化学基础知识归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九年级化学基础知识归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九年级化学基础知识归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九年级化学基础知识归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九年级化学基础知识归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九年级化学基础知识归纳.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九年级化学基础知识归纳.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九年级化学基础知识归纳.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九年级化学基础知识归纳.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九年级化学基础知识归纳.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九年级化学基础知识归纳.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九年级化学基础知识归纳.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九年级化学基础知识归纳.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九年级化学基础知识归纳.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九年级化学基础知识归纳.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九年级化学基础知识归纳.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九年级化学基础知识归纳.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九年级化学基础知识归纳.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九年级化学基础知识归纳.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九年级化学基础知识归纳.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化学基础知识归纳.docx

《九年级化学基础知识归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化学基础知识归纳.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九年级化学基础知识归纳.docx

九年级化学基础知识归纳

九年级化学基础知识归纳

一、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物质的变化:

物理变化: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

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

①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伴随物理变化)

②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被破坏,分子本身发生变化。

2.物质的性质(描述性质的语句中常有“能……”“可以……”等字)

物理性质:

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

化学性质:

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的性质。

如还原性、氧化性、酸性、碱性、可燃性、热稳定性。

(二)物质的分类

金属单质

物混合物单质非金属单质金属氧化物

物质种类稀有气体氧化物

质纯净物无机物酸非金属氧化物

化合物碱

有机物盐

1.混合物:

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或由不同种物质组成)

例如,空气,溶液(盐酸、澄清的石灰水、碘酒、矿泉水),矿物(煤、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石灰石),合金(生铁、钢)

注意:

氧气和臭氧混合而成的物质是混合物,红磷和白磷混合也是混合物。

(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多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纯净或混合物。

2.纯净物:

由一种物质组成的。

例如:

水、水银、蓝矾(CuSO4·5H2O)都是纯净物(冰与水混合是纯净物。

3.单质:

由同种(或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例如:

铁氧气(液氧)、氢气、水银。

4.化合物:

由不同种(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5.有机物(有机化合物):

含碳元素外的化合物(除CO、CO2和含碳酸根化合物外)

无机物:

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以及CO、CO2和含碳酸根的化合物

6.氧化物:

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7、酸的组成——氢离子+酸根离子

8、碱的组成——金属离子+氢氧根离子

溶碱有五种:

钾钠钡钙氨(KOH,Ca(OH)2、NaOH、Ba(OH)2,氨水)。

有颜色的碱(不溶于水):

红褐色Fe(OH)3↓、蓝色、Cu(OH)2↓

9、盐的组成——金属离子+酸根离子

10.酸碱指示剂(石蕊试液、无色酚酞)和PH值:

①酸溶液的PH值小于7,酸性越强PH值越小,酸性越弱PH值越大。

②水、中性的硫酸盐、硝酸盐和盐酸盐溶液不能使指示剂变色,PH值等于7。

③可溶的碱溶液PH值大于7。

碱性越强PH值越大,碱性越弱PH越小

11.酸碱盐溶解性口诀:

一般酸可溶于水。

溶碱有五种:

钾钠钡钙氨。

钾钠硝铵都可溶;氯化物不溶银亚汞;硫酸盐不溶钡和铅;碳酸盐只溶钾钠铵。

注意:

沉淀物中AgCl和BaSO4不溶于稀硝酸;Fe(OH)3是红褐色沉淀,Cu(OH)2是蓝色沉淀;其他常见的白色沉淀有:

Mg(OH)2CaCO3BaCO3

(三)分子、原子、离子、元素和化学式

1.元素: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总称元素。

原子的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决定原子或离子的元素种类。

①地壳中元素按质量分数由多至少前四位是:

O氧Si硅Al铝Fe铁。

②空气中元素质量分数最多的是:

N氮(空气中最多的物质是:

N2氮气)

③人体中元素质量分数最多的是:

O氧(人体中最多的物质是:

H2O水)

④太阳中元素质量分数最多的是:

H氢

2.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①金属单质和稀有气体由原子直接构成;

②非金属单质、非金属与非金属形成的共价化合物由分子构成。

③化合物中既有金属元素又有非金属元素的离子化合物是由离子构成。

3.分子: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分子由原子构成,

例:

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4.原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注意:

原子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

质子(带正电)

原子核(带正电)

①原子的的构成:

中子(不带电)

电子(带负电)

在电中性的原子里: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普通氢原子核中只有质子无中子,氢原子的原子核就是一个质子)。

②分子和原子的区别: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为更小的粒子-原子,原子不能再分。

5.原子团:

在化学反应中通常以整体参加反应的原子集团

常见的原子团:

SO42-、CO32-、NO3-、OH-、NH4+碳酸氢根(HCO3-)

6.离子:

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离子。

带正电的离子叫阳离子;带负电的离子叫阴离子。

离子里:

质子数=核电荷数≠电子数

①离子符号的写法:

离子的电荷数标在右上角,电荷的数值等于它对应的化合价

②阳离子:

Na+Mg2+Al3+、H+NH4+、Fe2+Fe3+Ca2+

③阴离子:

O2-、OH-、Cl-SO42-CO32-NO3--

7.化学式的写法:

①单质的化学式:

大部分单质的化学式只用单个的元素符号,

下面几种元素的单质不能只用单个的元素符号表示,须注意:

氢气H2氧气O2氮气N2氯气Cl2臭氧O3

②化合物的化学式写法与读法的一般关系:

“倒写倒读”。

化合价与化学式(交叉法确定化学式:

正价在前负价在后,约简化合价,交叉)

8.元素的化合价:

一种元素一定数目的原子与另一种元素一定数目的原子化合的性质。

①标在元素符号的正上方

+1

水中氢元素化合价是+1价H2O

②化合价口诀:

一价钾钠氯氢银;二价氧钙钡镁锌;三铝四硅五价磷;

二三铁;二四碳二四六硫都齐全;铜汞二价最常见。

氢氧根OH、硝酸根NO3-1价,硫酸根SO4、碳酸根CO3-2价,

化合物各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单质元素化合价是零。

注:

铵是NH4原子团;+2价的铁叫“亚铁”

9.相对原子质量:

以一种碳原子(碳-12)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他原子的

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数值,是该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①相对原子质量=

×12(相对原子质量是个比,单位为1)

②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四)化学反应基本类型和反应规律

1.化合反应: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A+B+...=C

2.分解反应:

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A=B+C+...

3.置换反应:

一种单质跟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A+BC=AC+B

4.复分解反应:

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AB+CD=AD+CB复分解反应前后各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都保持不变。

6.溶液里的置换反应必须符合金属活动性顺序:

金属活动性顺序由强至弱:

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

①金属位置越靠前的活动性越强,越易失去电子变为离子,反应速率越快;

②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酸里的氢,排在氢后的金属不能置换酸里的氢;

③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里置换出来。

注意:

BaKCaNa放入盐溶液中,这些金属首先与水反应生成碱和氢气;

单质铁在置换反应中一般是变为+2价的亚铁

7.中和反应:

酸跟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中和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8.氧化反应:

物质跟氧发生的化学反应(或得到氧的化学反应)。

缓慢氧化:

缓慢进行不易被人觉察的氧化反应。

如铁生锈、呼吸作用、食物腐败

燃烧必备的三条件:

①物质具有可燃性,②温度达到着火点③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自燃:

由缓慢氧化积聚的热量引发的自发燃烧。

(白磷着火点低,易自燃,要放在水中密封保存。

9.还原反应:

物质失去氧的反应。

(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不是基本反应类型)

还原剂:

在化学反应中得到氧的物质。

常用的还原剂有H2、CO、C等,

10.催化剂:

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的物质。

11.质量守恒定律: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

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原子的种类、各类原子的数目和原子的质量都不变

12.我国古代在化学方面的杰出贡献主要有:

造纸术、火药、烧瓷器

(五)溶液、溶解度

1.溶液: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在溶液里的反应,一般是溶质参加反应)

2.溶质:

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可以是气体、液体或固体),但没有溶解的物质不是溶液的一部分,不能认为是溶质。

例:

20℃时,50克食盐放入100水中,没有溶解的24克食盐不是溶质,不是溶液的一部分。

3.溶剂:

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

溶剂通常是液体,不指明溶剂的溶液其溶剂是水。

4.饱和溶液:

在一定的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蒸发溶剂有晶体析出,剩余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5.不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注意:

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②同种溶质在同一温度下,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的浓度大

6.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一般情况下)

①加溶质②降低溶液温度③蒸发溶剂

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

①加溶剂②升高溶液温度

7.固体的溶解度: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关键词:

一定的温度100克溶剂达到饱和状态溶质质量)

8.溶解度曲线:

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

①大部分固体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例KNO3硝酸钾

②少数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很小,例NaCl

③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高而减小。

例熟石灰

④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压强的增大而增大。

9.固体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

溶解性

易溶

可溶

微溶

难溶(或不溶)

20℃的溶解度(克)

>10

1~10

0.01~1

<0.01

10.混合物的分离:

常用的物理方法有:

溶解、过滤、结晶等

化学方法是:

通过化学反应,使某些组分变为与原物质不同状态的物质而分开

11.结晶:

从溶液里得到有一定几何形状的晶体的过程叫结晶。

结晶方法:

①蒸发结晶(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小的固体,如NaCl)

从盐水中得NaCl固体可采用蒸发溶剂的方法。

②降温结晶(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的固体,如硝酸钾)此方法还可分离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混合物,得较纯的硝酸钾晶体。

12.溶液的导电性:

物质溶于水能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使溶液能导电。

在溶液里所有阳离子所带的正电荷总数和所有阴离子所带的负电荷总数相等,所以溶液不显电性。

但阳离子的个数不一定等于阴离子的个数

13.少量的固体物质溶于水,使稀溶液的凝固点降低,沸点升高

14.乳化作用:

由于乳化剂的作用,使本来不能互相溶解的两种液体能够混到一起的现象称为乳化现象。

洗洁精是家庭常用乳化剂。

二、元素及其化合物

(一)水

1.水、蒸馏水是纯净物、化合物和氧化物。

矿泉水、海水、河水、糖水和盐水属于混合物

2.污染水质的因素:

工业生产中的废渣、废水、废气(即“三废”)和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农业生产中施用的农药、化肥随雨水流入河流。

通电

3.电解水实验(水中加少量硫酸或NaOH,增强水的导电性)

①水通电(正极O2负极H2,体积比1:

2)2H2O==2H2↑+O2↑

②证明物质里是否含水方法:

白色的无水硫酸铜遇水变蓝色

(二)空气

1.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

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CO20.03%

2.环境污染知识:

排放到空气中的气体污染物较多的是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

3.测定空气成份或除去气体里的氧气,要用易燃的磷,磷燃烧后生成固体,占体积小易分离。

不能用碳、硫代替磷。

碳、硫跟氧气反应生成气体,难跟其他气体分离。

(三)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1.氧气的物理性质:

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略大。

液氧、固态氧淡蓝色。

2.氧气的用途:

气焊、航天、潜水、登山、医疗、液氧炸药、炼铁、炼钢

3.氧气的化学性质:

支持燃烧,有助燃性。

可供呼吸用,是常用的氧化剂。

(O2可使带火星的木条的木条复燃)

⑴木炭在氧气中燃烧C+O2

CO2

现象:

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⑵硫在空气中燃烧,硫在氧气中燃烧S+O2

SO2

硫在空气里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放出热量;

在氧气里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放出热量

⑶磷在空气中燃烧4P+5O2

2P2O5

现象:

发出白光,产生大量的白烟,放出热量

白磷着火点低,易自燃,要放在水中密封保存,可隔绝空气,防止它自燃。

⑷镁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2Mg+O2

2MgO

现象:

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白色固体

⑸铁丝在氧气中燃烧3Fe+2O2

Fe3O4

现象: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放出热量(此实验必须先在集气瓶里装少量水或在瓶底铺一层细砂,防止溅落的熔化物使瓶底炸裂)

⑹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点燃爆鸣气)2H2+O2

2H2O

现象:

纯净的氢气在空气里安静地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

不纯的氢气点燃会爆炸

⑺蜡烛在氧气里燃烧得更旺,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瓶壁内有水珠。

向瓶内倒入澄清的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

⑻加热碱式碳酸铜(俗称铜绿)Cu2(OH)2CO3

2CuO+H2O+CO2↑

(四)氧气的制法:

1.工业制取氧气的方法:

分离液态空气制取氧气,此变化是物理变化,不是分解反应

2.实验室制取氧气

(1)反应原理:

MnO2

①加热高锰酸钾2KMnO4

K2MnO4+MnO2+O2↑

②双氧水与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2H2O2=2H2O+O2↑

(2)实验室制取氧气注意事项:

①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因加热时药品所含湿气变为水蒸气,至管口冷凝成水滴而倒流,使试管破裂);

②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导管口开始有气泡放出时不宜立即收集,当气泡连续地较均匀地放出后再收集(因为开始放出的气泡不纯,含有空气)

③排水法收集氧气结束时,应先撤去导管,后停止加热(防止水倒吸入试管,导致热的试管破裂。

通电

(4)其他能生成氧气的反应:

①水通电(正极O2负极H2体积比1:

2)2H2O=2H2↑+O2↑

②加热氧化汞2HgO

2Hg+O2↑

③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2KClO3

2KCl+3O2↑

(五)氢气的性氢气的性质和用途

1.氢气的性质(1)物理性质:

密度最小的气体,难溶于水

(2)化学性质①可燃性:

氢气在空气中燃烧2H2+O2

2H2O

现象:

纯净的氢气在空气里安静地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

不纯的氢气点燃会爆炸,所以点燃氢气前一定要先检验氢气的纯度。

②还原性:

氢气还原氧化铜H2+CuO

Cu+H2O

现象:

黑色氧化铜逐渐光亮的红色的铜,管壁有水珠产生

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注意事项:

“酒精灯迟到早退”,即:

开始时要先通入氢气后加热(目的是排净管内空气,防止氢气与管内空气混合受热发生爆炸);实验结束时要先停止加热,继续通入氢气至试管冷却(防止生成的铜受热被氧化成CuO)

(3)氢气的用途:

充气球,冶炼金属,高能燃料,化工原料

2.生成氢气的反应

①Zn+H2SO4=ZnSO4+H2↑②Fe+H2SO4=FeSO4+H↑③Mg+H2SO4=MgSO4+H2↑

④2Al+3H2SO4=Al2(SO4)3+3H2↑⑤Zn+2HCl=ZnCl2+H2↑

⑥Fe+2HCl=FeCl2+H2↑⑦Mg+2HCl=MgCl2+H2↑⑧2Al+6HCl=2AlCl3+3H2↑

实验室制取H2最常用的试剂是:

锌粒和稀硫酸(或稀盐酸)

(六)铁的性质

1.铁的物理性质:

有银白色金属光泽的固体,有良好的延性和展性,质软,是导体

2.铁的化学性质:

(1)铁跟氧气反应

①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既有H2O又有O2时)易生锈,铁锈是混合物,主要成分是氧化铁Fe2O3防锈方法:

在铁表面涂一层保护膜(如涂漆或油);镀锌等金属或烤蓝

②铁在氧气里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放出热量

(2)铁可跟酸和排在铁后的金属的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反应后溶液呈浅绿色)

例:

铁跟硫酸铜溶液反应(现代湿法冶金的先驱)

化学方程式:

Fe+CuSO4=Cu+FeSO4

现象:

铁丝表面覆盖一层红色的铜,反应后溶液呈浅绿色

(3)铁跟稀硫酸反应:

Fe+H2SO4=FeSO4+H2↑

铁跟盐酸反应:

Fe+2HCl=FeCl2+H2↑

现象:

有气泡生成,反应后溶液呈浅绿色

3.铁有两种离子:

铁离子Fe3+溶液中呈黄色;亚铁离子Fe2+溶液中呈浅绿色)

4.铁元素有三种氧化物:

氧化铁Fe2O3(红棕色);四氧化三铁Fe3O4(黑色);氧化亚铁FeO(黑色)

5.生铁和钢:

都是铁的合金(目前使用最广泛的合金),区别是含碳量不同,

生铁的含碳量高(2%-4.3%),钢含碳量低(0.03%-2%)。

6.合金:

金属与金属(或非金属)熔合而成,具有金属性质的混合物。

①熔合成合金后一般熔点变低,硬度变大

②青铜(人类最早利用的合金),黄铜(铜、锌),不锈钢(添加了镍、铬)

(七)单质碳的性质

1.金刚石和石墨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两种不同的单质,它们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同。

它们的物理性质差别大的原因碳原子的排列不同

2.碳的化学性质跟氢气的性质相似

①常温下碳的性质不活泼

②可燃性: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C+O2

CO2现象:

发出白光,放出热量

碳燃烧不充分(或氧气不充足)2C+O2

2CO

③还原性:

木炭高温下还原氧化铜C+2CuO

2Cu+CO2↑

现象:

黑色物质受热后变为亮红色固体,同时放出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试验注意事项:

①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因加热时生成的水蒸气至管口冷凝成水滴而倒流,使试管破裂);

②实验结束时,应先把导管从石灰水里移开,然后再熄灭酒精灯(防止石灰水倒吸入试管,导致热的试管破裂。

木炭高温下还原氧化铁3C+2Fe2O3

4Fe+3CO2↑

④高温条件下碳还原二氧化碳生成一氧化碳C+CO2

2CO

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2CO+O2

2CO2

3.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三种物质间的转换关系:

C

CO2CO

(八)二氧化碳的性质

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可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大。

加压降温易变为固体“干冰

2.二氧化碳用途:

灭火,温室里作肥料,干冰用于致冷和人工降雨,化工原料

3.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①跟水反应:

二氧化碳通入水中生成碳酸CO2+H2O=H2CO3

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石蕊试液变红色;加热又变为紫色

②跟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用澄清的石灰水鉴定CO2)

a.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CO2+Ca(OH)2=CaCO3↓+H2O

现象:

有白色沉淀生成(或:

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b.二氧化碳跟氢氧化钠反应:

CO2+2NaOH=Na2CO3+H2O(无明显现象)

③通常情况下,CO2不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

(九)一氧化碳的性质

1.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比空气的密度略小、难溶于水

2.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①可燃性:

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现象:

发出蓝色火焰,放出热量2CO+O2

2CO2

②还原性:

a.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不是置换反应)CO+CuO

Cu+CO2

现象:

黑色物质受热后变为亮红色固体,同时放出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特别注意尾气的处理:

一氧化碳有剧毒,会使空气受污染,必须把未反应的CO燃

烧转变成无污染的CO2

一b.氧化碳还原氧化铁3CO+Fe2O3

2Fe+3CO2

③毒性:

一氧化碳吸入肺里跟血液的血红蛋白结合,破坏了血红蛋白的输氧能力

三种有可燃性、还原性的物质:

氢气、碳、一氧化碳

(都可用于冶炼金属、用作燃料)

(十)碳酸钙的性质和用途

1.碳酸钙主要以石灰石和大理石存在,大理石和石灰石主要成分是CaCO3。

大理石和石灰石做建筑材料,工业上用石灰石制生石灰(CaO)和二氧化碳、制水泥。

2.碳酸钙的物理性质:

白色固体,难溶于水。

3.碳酸钙化学性质:

①跟酸反应(碳酸钙不溶于水,可溶于酸)CaCO3+2HCl=CaCl2+H2O+CO2↑

(实验室制取CO2的反应)

②高温分解:

CaCO3

CaO+CO2↑

CaO+H2O=Ca(OH)2(生石灰跟水反应生成熟石灰)

CaCO3

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CO2+Ca(OH)2=CaCO3↓+H2O

Ca(OH)2

CaO

(十一)有机物

1.甲烷CH4(沼气,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最简单的有机物。

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小

可燃性CH4+2O2

CO2+2H2O现象:

火焰明亮呈蓝色,放出大量热

2.乙醇(俗名:

酒精,C2H5OH)无色液体,易挥发,与水可任意比互溶

可燃性C2H5OH+3O2

2CO2+3H2O

3.乙酸(俗名:

醋酸,CH3COOH)具有酸的一般性质

光照,叶绿素

4.葡萄糖C6H12O6

光合作用:

6CO2+6H2OC6H12O6+6O2

呼吸作用:

C6H12O6+6O26CO2+6H2O

5.甲醇(CH3OH)有毒(工业酒精中含有),饮用后使人双目失明,大量饮用会使人死亡。

6.煤(主要含碳元素,称为“工业的粮食”)、石油(主要含碳元素、氢元素,称为“工业的血液”)天然气(主要成分是CH4),三种最重要的矿物燃料,都是混合物

(十二)酸碱盐氧化物

1.碱的通性2.酸的通性

①紫色石蕊试液遇碱变蓝色,①紫色石蕊试液遇酸变红色,

无色酚酞试液遇碱变红色无色酚酞试液遇酸不变色

②碱+酸性氧化物→盐+水②氢前的金属+酸→盐+H2↑

③碱+酸→盐+水(“中和反应”)③酸+碱性氧化物→盐+水

④碱+盐→另一种碱+另一种盐注意:

浓硫酸、硝酸跟金属反应不生成氢气,生成水

碱的通性的①②④项的碱必须是可溶于水④酸+碱→盐+水(“中和反应”)

⑤酸+盐→另一种酸+另一种盐

碳酸盐+酸→盐+H2O+CO2↑

3.盐的通性(盐的通性中

(1)(3)(4)项的盐必须是可溶于水)

⑴金属+盐→金属+盐(必须符合金属活动性顺序规律)

⑵酸+盐→酸+盐碳酸盐+酸→盐+H2O+CO2↑

⑶盐1+碱1→盐2+碱2参加反应的盐和碱都必须是可溶于水

⑷盐1+盐2→盐3+盐4参加反应的盐都必须是可溶于水

4..氧化物的性质:

①有四种碱性氧化物跟水反应生成碱,其他的碱性氧化物不溶于水跟水不反应

Na2O+H2O=2NaOHCaO+H2O=Ca(OH)2K2O+H2O=2KOHBaO+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