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期中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671832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期中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一语文期中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一语文期中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一语文期中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一语文期中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高一语文期中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高一语文期中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期中答案.docx

《高一语文期中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期中答案.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一语文期中答案.docx

高一语文期中答案

忻州一中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C2.D3.B

4.D(诸:

兼词“之于”)

5.A(①表现他少年时的高尚品德,②表现他对生活条件不计较,④表现百姓对他的铭记感恩。

6.A(“四顾壁立”是指他家贫如洗,没有多余的财产;对李虎这样的为害百姓的土匪头子依法惩办,并不宽容;文中无“家人恭敬地迎接”意。

7.(10分,每句5分)

(1)既然已经处罚过了,现在仍旧把他们看成强盗,这是断绝他们悔过自新的道路啊!

(2)晚上便向上天祈祷,白天就出外救济灾民,一天到晚没有丝毫的懈怠。

8.沁园春灵山齐庵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小桥横截,缺月初弓老合投闲,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

9.下片写山时连用的三个绝妙比喻,虽迭用故实,而益见新意。

一般写诗作文,都习惯于用自然山水之物去比拟形容人的形貌、性格、气度,以及文艺作品的风格意象等。

辛弃疾却反将过来,用人的衣冠服饰、气度仪容甚至文章风格来比拟自然山水,突出群山雄伟、深邃、秀雅、刚健的特点,独创一格。

(从手法、表达效果等方面给分。

)10.略

11.

(1)BE(答对一项2分,全对5分)

(2)运用了烘托(或衬托)手法,以冷清、寂寞的环境描写烘托内心的寂寞,表现巴金当时的绝望和痛苦。

(从环境特点、手法及效果等方面给分。

(3)“心上的疙瘩”指上文中的“我有感情无法倾吐,有爱憎无处宣泄,好像落在无边的苦海中找不到岸,一颗心无处安放,倘使不能使我的心平静,我就活不下去。

”(2分)

巴黎援救意大利工人的运动进一步唤起了巴金斗争的愿望与热情;而樊宰底说出了巴金心理的话,让巴金看到了斗争方向;他的回信直接促使巴金开始写作。

(4分)

(4)示例1:

只有拯救自己才能拯救世界:

巴金走出了富裕的家庭,走向了寻求拯救自我灵魂的道路,使得自己不断思考、不断改变,理性地用自己的激情完善了自我,成就了自我;在“救自己”的过程,巴金也用文学唤醒了一批又一批中国民众,让他们认识到了封建思想的毒害和压迫。

示例2:

有拯救世界的理想才能有拯救自己的具体行为:

巴金正是因为有拯救长期被封建礼教戕害的中国民众的宏伟志向,才有了走出富裕家庭、走出国门的实际行动,去寻求自身的革新;而在实现“救世界”理想的过程中,巴金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完成了自我灵魂的拯救。

(观点明确,结合文本,言之成理即可。

12.D13.B(A项,成分残缺,在最后加上“而生产出来的乳制品”。

C项,搭配不当。

D项,不合逻辑,应为“把民族精神转化为具体的道德规范和道德要求”。

14.C.(注意话题的一致性和代词的提示作用。

①④⑤都以“世界”为话题,应放在一起;②③⑥以都“文学”为话题,应放在一起。

15.示例:

最知心的朋友: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最快的船: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早发白帝城》)

最深厚的友谊: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

最大的孝顺: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游子吟》)

写得正确合理即可,但必须是有出处的诗词名句,不可自己编撰。

16.早不(能反映王某特点,能产生幽默或劝谏作用的都可视为正确。

17.作文(60分)

一般在42—50分之间。

一等文:

54分左右浮动。

感情真挚,主题深刻,构思精巧;观点鲜明健康,论证有理有据;叙事清晰,故事性强,形象富有特征。

二等文:

48分左右浮动。

真实可信,主题比较深刻,结构严谨;观点明确健康,有论证过程,材料稍陈旧;叙事完整,有一定的故事性。

三等文:

42分左右。

基本真实,主题成立,比较完整;堆砌材料,不能很好论证观点,论据单一空洞。

四等文:

36分以下。

其中言辞偏激者,0分;只写标题者,3分;只写一二百字者,只有开头,或因潦草难以辨认的文章,18—24分;字数接近要求,可是文章语句不够通顺等情况,或抄袭文,可给28—32分。

跑题文章有优点者,36分。

诗词鉴赏

此词约作于庆元二年(1196)辛弃疾闲居瓢泉期间。

绍熙五年(1194),辛弃疾再度罢官从福建回到江西后不久,其带湖住宅不幸失火烧毁,于是他举家迁徙到铅山县瓢泉。

他在瓢泉的闲居生活,和之前在带湖大致相同,时时游山玩水、赏花饮酒、赋诗填词。

灵山,位于江西上饶境内,古人有“九华五老虚揽胜,不及灵山秀色多”之说,足见其山色秀美。

词序表明,这首词是在灵山的齐庵所作,当时新筑之偃湖尚未落成。

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

重重叠叠的群山如万马奔腾,急驰向西,突又盘旋回转,掉头向东而去。

山如万马奔腾,这样新奇的想象在辛弃疾笔下早已有之。

远在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他的一篇《菩萨蛮》即写道:

“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

”不过,本词后来居上,想象更为丰富,笔下群山也显得更加勇猛豪迈:

西驰中猛然回旋,其奔腾跳跃、盘旋凌空之态,栩栩如生。

灵山之险峻,由此可见。

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小桥横截,缺月初弓山的雄壮必有水的轻灵来衬托,于是词人接下来写水:

正看见飞流直下,惊天动地,水珠跳起,四处飞溅;流泉之上,小桥横跨,宛如新月初生。

与写山的壮美不同,雄放的风格到此一变而为清新疏朗。

“正”字总领其后四个四字句,前二句写水,飞泉瀑布,急流奔泻,水珠迸溅,极见动态;后二句写桥,如一弯弓形新月横跨溪流之上,静境毕现。

老合投闲,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

老了本应当过闲散的生活,偏又老天爷多事,却教“我”来管理这十万株高大的青松。

不说徜徉山林,不说观赏风景,却说“检校长身十万松”。

这样的话语,只能出自于一个曾经号令千军万马的英雄人物之口。

闲居的英雄安慰自己“老合投闲”,实际是牢骚之言。

他的内心,并不愿意过这样的闲散生活,因为他还有壮志未酬、国仇未报。

他的闲居,完全是无可奈何,自然会有抑郁苦闷之情需要发泄。

但这种发泄不是本篇主旨,只是涉笔成趣,自然流露而已。

吾庐小,在龙蛇影外,风雨声中

写了远景的山,近景的水,又凝集到眼前的一点──灵山齐庵。

这间小小屋子,正与松林相邻,既可见松之影,又可闻松之声,的确是“检校长身十万松”的最佳位置。

“龙蛇”,喻松树,白居易《草堂记》有“夹涧有古松,如龙蛇走”。

“风雨声”,喻松涛。

争先见面重重,看爽气朝来三数峰

“检校”完松树,词人又开始遥望青山。

在他笔下,青山是那么多情:

云雾消散,群山“争先”露出,与他“见面”。

天色渐明,云雾消散得越来越快,山峰也显现得越来越快,因而让词人感觉它们是争先恐后地出来与自己会面。

这些三三两两来到人面前的山峰,带来清新的气息,叫人精神为之一爽。

《世说新语·简傲篇》有“王子猷……以手版拄颊云:

‘西山朝来,致有爽气。

’”辛弃疾巧用入词,不见痕迹。

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

写罢山之“形”,继续写山之“神”。

为此词人用了两个立意新颖、构思别致的比喻:

群山或挺秀轩昂,似衣冠洒脱的谢家子弟;或巍峨壮观,如气度雍容的相如车队。

“谢家子弟”,指东晋门阀世族谢家子弟,包括谢安、谢玄、谢灵运等人。

“相如庭户,车骑雍容”,语出《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相如之临邛,从车骑,雍容闲雅甚都。

我觉其间,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

历来以山比人者多,以人比山者少有。

词人之前用“谢家子弟”、“相如庭户”比山,已经新巧,但他还不满足,又作一喻:

群山雄伟、深邃、秀雅、刚健,身处其间,犹如在看太史公司马迁的文章。

韩愈曾评柳宗元之文“雄深雅健,似司马子长”。

辛弃疾将其对文风的评价直接移来,赞叹群山的美姿,的确别出心裁。

新堤路,问偃湖何日,烟水濛濛

处山之间,与山相亲,得如此感受;浮水之上,对语青山,又将如何呢?

词人似乎想到了这点,他转而写道,新修的湖堤已经成路,偃湖又何时筑完,能见烟水濛濛的景象呢?

面对“雄深雅健”的山色,词人还觉不够,他憧憬着偃湖落成之时,山茫茫水悠悠的另一番景致。

如此结尾,意犹未尽,耐人寻味。

评解

这是稼轩山水词中的名篇。

其绘景状物,气韵生动。

最叫人叹绝的,是下片写山时连用的三个绝妙比喻,虽迭用故实,而益见新意。

一般写诗作文,都习惯于用自然山水之物去比拟形容人的形貌、性格、气度,以及文艺作品的风格意象等。

辛弃疾却反将过来,用人的衣冠服饰、气度仪容甚至文章风格来比拟自然山水,独创一格。

明人杨慎《词品》便评:

“说松(应为‘山’)而及谢家、相如、太史公,自非脱落故常者,未易闯其堂奥。

参考译文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

张养浩从小就有德行和节义。

有一次他出门,碰到一个人,那人把钞票遗失在路上,当张养浩发现的时候,那个人已经走了,张养浩就追上去把钱还给他。

年仅十岁,就一天到晚不停地读书,父母担心他过于用功而制止他读书,他就白天默默地背诵,到了夜晚就关上房门,点上灯,偷偷地读书。

山东按察使焦遂听说这个情况,就推荐张养浩做东平县学正。

后来,张养浩游学京师,把自己写的文章献给宰相不忽木,不忽木大为称奇,因此任命他为礼部令史,并推荐他进入御史台。

一天张养浩生病了,不忽木亲自到他家里探问,当看到张养浩家里四壁空空,什么也没有时,感慨叹息说:

“张养浩这种人才是真正的监察御史的好材料啊!

”后来他做了宰相的属官,又被选授为堂邑县尹。

人们传说堂邑县县官住的房子不吉利,住进去的人没有一个能免除灾难的,但是张养浩还是住了进去。

张养浩带头捣毁了滥设的神祠三十多所,免除了有强盗前科的人每月初一、十五例行到官府接受审讯检查的规定,张养浩说:

“他们都是善良的百姓,因为生活困难,为饥寒所迫,不得已而去做了强盗;既然已经处罚过了,现在仍旧把他们看成强盗,这是断绝他们悔过自新的道路啊!

”强盗们感动得流了眼泪,他们相互劝戒说:

“不要对不起张公。

”有一个叫李虎的人,曾经杀过人,他的同党也都暴虐残忍,为害百姓,百姓不堪忍受,从前的县尹都不敢过问这件事。

张养浩到这里以后,将他们全部依法惩处,老百姓非常高兴。

张养浩调离堂邑十年,百姓仍然为他立碑,歌颂他的恩德。

天历二年,陕西大旱,饥饿的老百姓人吃人,朝廷特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

张养浩接到任命后,立即把自己家里的财产都分给村里的穷人,自己便登上车子向陕西进发,碰到饥饿的灾民就赈济他们,看到饿死的灾民就埋葬他们。

路过华山,就到西岳庙去求雨,哭拜在地上都爬不起来,这时,天空忽然阴云密布,一连下了两天雨。

等到张养浩到了官府,又到土地庙里去求雨,结果大雨如注,下了三尺深才停下来,庄稼由此长起来了,陕西的民众十分高兴。

当时一斗米值十三贯钱,百姓拿着钞票出去买米,钞票稍有不清或破损就不能用,拿到府库中去调换,那些奸刁之徒营私舞弊,百姓换十贯只给五贯,而且等了好几天还是换不到,老百姓处境非常困难。

于是张养浩检查府库中那些没有损毁、图纹可以看得清的钞票,得到一千八百五十多万贯,全部在它的背面盖上印记,又刻十贯和五贯的小额钞票发给穷人,命令米商凭钞票上的印记把米卖给他们,到府库验明数目便可换取银两,于是那些奸商污吏再也不敢营私舞弊。

张养浩又率领富人家出卖粮食,为此又向朝廷上奏章请求实行纳粮补官的法令。

张养浩听到民间有人为了奉养母亲而杀死自己儿子的事,为此大哭了一场,并拿出自己的钱救济了这户人家。

张养浩到陕西做官四个月,从来没有回到自己家里住过,一直住在官府,晚上便向上天祈祷,白天就出外救济灾民,一天到晚没有丝毫的懈怠。

每想到一件牵挂的事,就按着胸,感到痛苦,于是卧病不起,去世的时候才六十岁。

陕西的老百姓,悲哀的程度像失去了父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