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681066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37.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三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三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三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三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高三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高三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高三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高三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高三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高三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高三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高三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高三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docx

《高三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docx

高三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

说明:

本试卷分第Ⅰ卷(单项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答案写在答题卡上,交卷时只交答题卡。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30小题,每道题2分,共60分)。

1.避讳是一种古老的礼法制度,也是中国古代特有的历史文化现象。

避帝王名讳为“公讳”,避父母名讳为“家讳”,避圣人名讳为“圣讳”。

下列属于“公讳”的是

A.“少陵而尔牵诗兴,可是无心赋海棠”B.“人从宋后少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

C.“秦号楚为荆者,以庄襄王名子楚”D.“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

2.欧洲中世纪谷物的收获量通常是播种量的三至四倍,最好的年成也不过是六倍。

从云梦竹简的材料来看,早在秦汉时期中国谷物的收获量就至少为播种量的十倍或十几倍。

古代中国农业相对发达的主要原因是

A.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B.基于小农经济的农业精耕细作

C.铁制农具的使用与推广D.黄河、长江流域适宜农业发展

3.(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一《售农用》记载:

“同州以二月二日与八日为市,四方村民毕集,应蚕桑所用,以至车檐、椽木、果树、器用杂物皆至。

”材料表明

A.宋代开始出现定期举行的草市B.宋代草市方便了民众的生活

C.宋代草市开始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D.宋代草市受到政府的严格管理

4.美国华裔学者杜维明在《超越启蒙心态》一文中说:

“儒家……有这样一种认识,即每个人命中注定是嵌于某一特定条件下的独一无二的人。

但是,每一个人同时具有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内在可能。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儒学对秩序和个人发展同等重视B.儒学强调个人与集体的协调

C.儒学注重个人的身份地位D.儒学的核心是“仁”和“礼”

5.亨廷顿《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把人类文明的交流划分为三个时期:

1500年以前称之为遭遇时期;1500年~19世纪末称之为冲击时期;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则是相互作用时期。

其中第二个时期,西方工业文明对东方农业文明形成巨大冲击的表现有

①经济掠夺和商品输出,破坏了东方传统经济结构②发动侵略战争,破坏了东方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③民主思想的传播,冲击了东方传统思想观念④东方物产的引进,丰富了欧美居民的日常生活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6.孙中山说:

“在国内,君主可以不要,忠字是不能不要的。

……为四万万人效忠,比较为一人效忠,自然是高尚得多,故忠字的道德还要保存。

”孙中山对“忠”的理解是

A.弘扬传统的忠孝思想B.保持忠君爱国思想

C.要有牺牲和奉献精神D.强调国家民族意识

7.吕思勉在《中国通史》“衣食”篇中提出:

“以中西的服饰相较,大体上,自以中国的服饰为较适宜。

现在的崇尚西装,不过一时的风气罢了。

”材料中作者的主要观点是

A.外来侵略引起服饰变化B.中国人不适宜着西装

C.传统服饰仍有生命力D.中国服饰西方化

8.一位学者自述:

因为爱看地方戏曲,才对民间传说有大概的领略;又因为社会上流行思想革命,我才大胆提出打破传统学说的见解;也因为征集歌谣的缘故,而注意到许多风俗材料。

这位学者的行为最可能受到的影响是

A.鸦片战争前的程朱理学B.晚清时期的中体西用说

C.民国初年的新文化运动D.文革时期的破旧立新说

9.张鸣在《苏维埃乡村追求》中指出,“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前十年……苏维埃运动在中国农村的开展以及农民对这个运动的理解,暗示了中国革命的列宁主义趋向以及这种趋向的中国化命运”。

其中“这种趋向的中国化命运”主要是指

A.开展土地改革B.进行万里长征

C.工农武装割据D.实施武装斗争

10.毛泽东曾说:

“我们……是先生教出来的学生,应当高明些,后来者居上嘛!

我看我们的共产主义,可能比苏联提前到来!

”中国共产党“高明些”的表现有

①工农武装割据②一国两制③大跃进运动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11.1958年8月,国家计委提出了“二五”计划意见书。

意见书中规定“二五”所要达到的主要指标是:

“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速度为53%左右;农业总产值30%左右。

”下面关于这一指标评价正确的是

①体现了中共八大制定的路线方针②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③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④反映了迫切要求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2.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认为:

“小农的经济行为,绝非西方社会一般人心目中那样懒惰、愚昧,或没有理性。

事实上,他是一个在传统农业的范畴内,有进取精神并对资源能作最适度运用的人”。

按照其观点,可能对下列哪一历史事件评价相对较高

A.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B.1953~1956年中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南京国民政府的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D.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3.有学者指出,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人口流动的特点是前30年基本上是由政府主导或者控制的人口流动,后30多年是相对自由的流动。

这从侧面反映了

A.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丧失B.经济体制的巨大转变

C.城乡差别的消失D.城市化发展进程加快

14.目前,香港已超越东京与伦敦,成为全球第三大融资中心,在过去十年为内地企业融资达1100亿美元。

这表明

①香港回归后经济获得了长足发展②香港回归促进了祖国内地经济的发展

③香港的经济制度比东京、伦敦优越④日益强大的祖国是香港保持繁荣稳定的坚强后盾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15.以下是2008年海峡两岸实现直接通邮、通航、通商以后,大陆主要省市、地区对台贸易增长率统计示意图(单位:

%)。

由此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民意基础、平等协商是两岸经贸发展的条件

B.地缘关系是影响两岸经贸发展的决定因素

C.经济合作机制的建立是两岸经贸发展的关键

D.民间团体协作交流对经贸发展具有主导作用

16.“中国加入世贸,就像一个昏庸短见的守财奴,把自己的清白闺女嫁给了土匪。

结果,土匪根本就没有把岳父当人看……还要赔上23000亿美元的嫁妆。

”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对外开放政策在今天应当重新审视B.中国给“世贸”带来了压力和挑战

C.过分夸大了经济全球化的负面效应D.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才是富强之路

17.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不少流行词语,下列各组中,都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流行的是

A.阶级斗争一国两制无私奉献

B.体制改革中国特色经济特区

C.市场经济勤俭节约休闲娱乐

D.和谐文明注重环保小康社会

18.美国史学家HaroldZ.Schiffrin说:

“他是海峡两岸人民都尊敬的唯一近代英雄人物。

一旦两岸重新和平统一,将证明他们对他的共同怀念是有益的跨越障碍的心理沟通。

”这个人的历史成就主要是

A.抵抗外国侵略,提倡向西方学习B.推翻封建王朝,开创中国民主进程

C.实现中国统一,提高中国国际地位D.提出改革开放,开创中国现代化进程

19.“与时俱进”要求观念、行动和时代一起进步。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时期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特征。

主要表现在“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A.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

B.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

C.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

D.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20.下列说法体现了“双百”方针内涵的是

A.“要革命派,不要流派”B.“争论会引起党内思想不一致”

C.“让样板戏占领革命舞台”D.“不打棍子、不戴帽子、不抓辫子”

21.电影《高考1977》反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

如果让你来设计这场考试的场景,可能出现的是

A.背景音乐:

反映粉碎“四人帮”的歌曲

B.外景:

考场门口悬挂着“改革开放送春风”的横幅

C.内景:

考场中张贴“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标语

D.特写:

作文题目“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22.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说:

“1949年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始用极大力气模仿苏联教育制度。

这种模式强调训练实用科目中的科学人员,特别是在自然科学方面。

于是中共改组了基督教会大学和国立大学的文理科系统,取而代之的是创办了20个新的科技院校和26个新的工程研究所。

在大约200个高等教育机构中,只有13个是有文理学科的综合性大学。

”这种教育变革说明新中国

A.完全抛弃了旧中国的教育基础B.为建设工业国家培养人才

C.教育重视文理科系统均衡发展D.教育全盘照搬了苏联教育

23.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阿尔巴尼亚电影《宁死不屈》、《海岸风雷》、《地下游击队》,罗马尼亚电影《多瑙河之波》、《橡树,十万火急》,南斯拉夫影片《桥》、《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等以战争和革命为题材的电影风靡中国。

这种现象出现的背景不包括

A.中国宣传、文化部门的推动

B.当时的中国还处于崇尚革命和英雄的年代

C.这些影片与五十年代流行于中国的苏联影片风格上基本不同

D.当时中国的电影事业逐步走向低潮

24.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

梭伦采取的减轻社会痛苦的措施是简单而又严厉的。

以下能充分说明梭伦对旧贵族“严厉”的是

①颁布“解负令”②实行财产等级制度

③设立“四百人会议”④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25.柏拉图曾就雅典民主制度指出:

“……只要有谁建议要稍加约束,他们(指公民)就会觉得受不了,就要大发雷霆。

到最后像你所知道的,他们真的不要任何人管了,连法律也不放在心上……”。

其意在表明

A.民主制的核心精神是自由B.对雅典民主制度弊端的担忧

C.民主制度维护了公民权利D.雅典民主制度缺乏法律基础

26.“树枝越界的,应修剪至离地十五尺,使树阴不至于影响邻地;如树木因风吹倾斜于邻地,邻地所有人亦可诉诸处理。

”(《十二铜表法》)这表明罗马法

A.调节个人财产关系的私法已见端倪B.意在保护贵族阶层利益

C.以《十二铜表法》为其成熟的标志D.利于稳定罗马帝国秩序

27.恩格斯指出:

“罗马法……包含着资本主义时期的大多数法律关系”,是“商品生产者社会第一个世界性法律”。

下面哪一项表述最符合材料所表达的含义

A.罗马法是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法典B.罗马法是罗马帝国统治的有力支柱

C.罗马法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D.罗马法是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基础

28.皮特是英国历史上最年轻的首相(任期1784~1801,1803~1806)。

他就任首相后开创了一个先例:

即内阁失去议会多数信任时,还可以解散议会,重新选举,直接诉诸选民的裁决。

这一先例最能说明

A.首相是国家的权力中心B.内阁不再对议会负责

C.责任制内阁进一步发展D.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的作用大大加强

29.1787年宪法颁布和实施后,近代美国民主派领袖杰斐逊认为:

“美国总统制是君主制的‘翻版’。

”下列有关杰斐逊观点的理解,正确的是

A.美国总统权力很大但非独裁专制B.美国总统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C.美国总统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D.美国总统对参议院和众议院负责

30.“玛丽安”是法国的标志,但在历史上她的命运却不尽相同。

法国大革命时期,“战斗的玛丽安”形象影响法国各地;第二帝国时期,对“玛丽安”形象的描绘被迫转入地下;1880年,“玛丽安”的雕塑被置于巴黎市政厅前。

从上述材料我们可以判断“玛丽安”是

A.法国女性的代表B.法国民族的象征

C.法国自由民主的象征D.法国贵族的代表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解析题(共4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5分)

材料一第一而且是最重要的是禁止以人身为担保的借贷,第二是任何人都有自愿替被害人要求赔偿的自由,第三是向陪审法庭申诉的权利,这一点据说是群众力量的主要基础,因为人民有了投票权利,就成为政府的主宰了。

——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

材料二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十六条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三十条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

材料三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1)据材料一,指出梭伦改革维护了“人民”的哪些权利?

(3分)这体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哪一突出特点?

(2分)

(2)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指出《临时约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所体现原则的不同之处。

(4分)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1949~1956年间,新中国确立了哪些有自己特点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3分)谈谈你对我国民主制度的认识。

(3分)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2分)

材料一“大清国大皇帝陛下暨大俄国大皇帝陛下,因欲保守东方现在和局,不使日后别国再有侵占亚洲大地之事,决计订立御敌互相援助条约”,“日本入侵俄国远东或中国、朝鲜土地,中俄两国应以陆海军及军火、粮食互相援助;当开战时,如遇紧要之事,中国所有口岸,均准俄国兵船驶入;中国允许华俄道胜银行接造一条由黑龙江、吉林至海参崴的铁路,无论战时平时,俄国均有权使用该铁路运送兵员、粮食和军械。

——摘自1896年中俄《御敌互相援助条约》

材料二“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

……发展和巩固中苏两国之间的经济与文化关系,彼此给予一切可能的经济援助,并进行必要的经济合作。

——摘自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材料三“缔约双方满意地指出,相互没有领土要求,决心并积极致力于将两国边界建设成为永久和平、世代友好的边界。

……缔约双方将根据各自承担的国际义务及本国法律在促进实现人权和基本自由方面进行合作……本条约不影响缔约双方作为其他国际条约参加国的权利和义务,也不针对任何第三国。

……”

——摘自2001年《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中俄签订《御敌互相援助条约》的背景,分析该条约所带来的影响。

(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原因。

(3分)

(3)综合以上材料,概括中国不同时期外交政策,并结合中俄(苏)关系的变化谈谈对我们今天处理国家关系的启示。

(5分)

 

33.阅读下列材料:

(13分)

材料一自1950年起的58年历程中,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从12亿美元到200亿美元用了29年。

从200亿美元到2万亿美元用了29年,其中,从200亿美元到5000亿美元用了23年,从5000亿美元到2万亿美元用了6年,2002~2007年6年间,进出口贸易总额合计已超过1979~2001年的总和。

材料二我国进出口商品结构统计表(单位:

百分比)

年代

1978

1985

1986

2007

初级产品

53.5

50.5

36.4

5.1

工业制成品

46.5

49.5

63.6

94.9

材料三我国出口工业制成品结构示意图(单位:

百分比)

材料四2007年我国出口贸易方式情况(单位:

亿美元)

项目

金额

比重(%)

贸易方式

一般贸易

5385.8

44.2

加工贸易

6176.5

50.7

其他贸易

617.8

5.1

——以上资料均出自国家统计局、商务部网站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后29年比前29年增速较快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

(2分)

(2)材料二、三反映了我国对外贸易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

(3分)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形成这种趋势的主要国际因素。

(3分)

(3)据材料三、四,我国对外贸易存在哪些问题,应该如何应对?

(5分)

 

2012-2013-1学期高三年级

第2次月考历史试卷答题卡

一、单项选择题(共30小题,每道题2分,共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2、材料解析题(共40分)

31.

(1)

 

(2)

 

(3)

 

 

32.

(1)

 

(2)

 

(3)

 

 

33.

(1)

 

(2)

 

(3)

 

兰州一中2012-2013-1学期高三第2次月考历史试卷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二、材料解析题(31题15分,32题12分,33题13分,共40分)

31.

(1)权利:

人身自由、财产安全、法律维权;(3分)特点:

人民主权、直接民主。

(2分)

(2)《临时约法》体现主权在民原则和三权分立原则(2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2分)

(3)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分)认识:

民主政治建设是一个在探索和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政治制度建设必须结合本国具体国情;新中国成立是民主政治实现的必要前提。

(3分)

32.

(1)背景: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希望“联俄制日”,而俄国也希望在东北扩张势力。

(2分)

影响:

中国东北成了俄国的势力范围;日俄矛盾激化;中国主权进一步丧失。

(2分。

答任意两项即可给满分。

(2)战后美苏冷战对峙,保障新中国的国防安全;打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包围和封锁;争取苏联对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支援。

(3分)

(3)外交政策:

清政府实行“以夷制夷”的外交政策;建国初期新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新时期摒弃了冷战思维,实行独立自主的不结盟外交政策(或睦邻友好合作政策)。

(3分)

启示:

外交政策要适合国情,维护国家利益;要加强经济建设,增强国力,弱国无外交等。

(2分。

符合国情,维护国家利益为必答内容,其他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