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682050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181.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9页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9页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9页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9页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9页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9页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9页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9页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教学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9页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教学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9页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教学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9页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教学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9页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教学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9页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教学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9页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教学设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教学设计.docx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教学设计.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教学设计.docx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

第6课洋务运动

课标精解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口号、内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等历史基础知识。

2.通过对洋务运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

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但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

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从而对学生进行辩证发展地看待历史事物进行教育。

—教材分析–

本课分三个子目内容。

第一子目“洋务运动的兴起(目的、时间、代表人物、口号)”,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者在内政外交上面临很多棘手的问题。

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

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他们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洋务派在中央以奕为代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

第二子目“洋务运动的内容”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洋务派创办了许多方面的内容:

19世纪60、70年代,以“自强”为旗号,采用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随后在19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打出“求富”旗号,兴办民用工业。

随即又筹划海防,并为了培养人才创办了新式学堂。

第三子目“评价洋务运动(客观、全面)”,首先,指出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

甲午中日战争,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宣告洋务运动破产。

这其中的原因固然许多,但最根本的是不触动封建制度,布新而不除旧。

其次,充分肯定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

其积极作用表现在:

第一,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

第二,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

第三,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于这部分内容很感兴趣,多多少少通过一些影视作品对左宗棠、李鸿章和张之洞等人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因此,在教学中适当采用音像、图片、电影片断等材料,帮助学生了解他们的一些事迹,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再适当地选取图片、文字资料,使学生自主地阅读、对比、记忆他们创办的企业,在理解历史的基础上,把握重点内容,加强记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口号、内容及对洋务运动的评价等历史知识;通过对洋务运动的作用的客观分析,提高学生运用辩证发展的观点看待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学习的方法,感知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办洋务以维护清朝封建统治为目的,进而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筹划海防、兴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虽未达到富强,但却使中国迈出了走向近代化的重要一步。

培养学生史论结合、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历史知识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洋务派既要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又阻挡不了外国的侵略,结果导致洋务运动的破产。

洋务运动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本国封建经济起到了一定的解体作用,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了一些抵制作用。

教学重、难点解读

1.教学重点:

洋务运动的概况。

重点解读:

洋务运动首次从西方引进了机器大工业,拉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序幕,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在中国近代工业发展史上起着特殊作用。

因此,洋务运动发展的概况是本课的重点。

处理方法:

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总结概括洋务运动的内容,这样做不但考察每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学生学习能力的养成情况,而且促使他们在整个课堂上都能积极认真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及时掌握基础知识,努力思考探究,并体会到成功与喜悦。

2.教学难点:

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难点解读:

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创办近代工业,虽然在客观上迈出了中国近代化重要的一步,但洋务运动具有明显的保守性。

洋务派试图用近代西方科学技术挽救封建统治的危机,仅仅将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嫁接在腐败的封建制度的肌体上,不触动封建制度。

这一点对学生来说,较难理解,故设为难点。

处理方法:

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可组织学生分成正、反两方以课本提供的资料进行辩论。

正方的观点是洋务运动包含许多成功的因素,使中国成功地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反方的观点是洋务运动并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最终也只是以破产告终。

在学生辩论的基础上,教师作小结。

对学生的观点,不强求统一,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课时–1课时(总课时)

教学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5分钟)

设计1:

幻灯片展示一鸦战败签订《南京条约》的图片和二鸦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图片,让学生认识到两次鸦片战争的战败,清政府的统治已经风雨飘摇。

教师提问:

步入近代的清王朝,遭到了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又受到太平天国运动的沉重的冲击,统治已是风雨飘摇,面对残酷的现实,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分化,在19世纪60年代,出现了一次统治阶级内部的自救运动。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6课:

洋务运动。

设计2:

教师讲述:

19世纪60-90年代,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部分官僚先后提出“自强”、“求富”的口号,倡导和推行了以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引进机器生产为中心的洋务运动。

这一运动,虽未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但它给近代中国的发展提供了一些新的东西,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而使古老的中国开始顺应世界潮流──在近代化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本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一下。

2.讲授新课(25分钟)

(1)制定和出示教学目标(在教师指导下师生共同制定目标)

学生快速跳读课文,然后在教师指导下制定

目标一:

洋务运动的兴起(目的、时间、代表人物、口号)

目标二:

洋务运动的内容

目标三:

评价洋务运动(客观、全面)

(2)自主学习

请同学们再详细地把全书看一遍,主体部分详细看,小字部分快速看,一边看一边把要点圈出来。

对于有疑惑的地方可以同学之间通过小声讨论合作解决,体现生生合作。

(3)师生共同探究、合作解决问题

解决目标一时:

引导学生回忆帝国主义的侵华战争及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给中华民族带来沉重灾难,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

教师指出:

为了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清朝统治内部一些较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于是在中国掀起一场“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

时间、代表人物、口号由学生自己看书归纳得出。

解决目标二时:

首先由学生自学得出,然后教师作适当补充说明,并尽量联系以前所学知识,如左宗棠创办的福州船政局、李鸿章经营的北洋舰队等。

解决目标三时:

教师可提出“洋务运动为什么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

你如何看待洋务运动?

等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小结,对洋务运动作客观、全面的评价。

3.课堂小结(7分钟)

19世纪60—90年代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部分官僚先后提出“自强“”求富“的口号,倡导和推行了以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引进机器生产为中心的洋务运动。

这一运动,虽未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但它给近代中国的发展提供了一些新的东西,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而使古老的中国开始顺应世界潮流----在近代化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板书设计–

—同步教学课件与视频免费下载地址–:

访问密码af57

—教学反思–

为了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我采用列表法、比较法、提问法、讲解法、讨论法。

使学生的抽象能力和对某些历史理论的理解能力都有较大程度的提高,但因为初中学生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所以老师仍需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已有的知识,采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进行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和矫正。

针对本节课我的心得体会是:

①紧扣教材,植根于教材,将教材中的各个子目衔接好,重难点问题层层剖析清楚,控制好知识的外延,不可因其讲述太多外延知识而影响对课本中重点内容的讲解。

②板书的简洁性,板书是对需要学生掌握内容的最基本概括,因此,教师可以用不同颜色的粉笔标识重难点内容。

第7课戊戌变法

课标精解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

2.结合课文,利用新闻报道、文件奏折、宣传画照片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能从中找出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社会原因、政治原因以及经济原因。

此外,就康有为、梁启超变法一事对比社会各界的反应,加深对变法运动失败的理解。

3.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能解释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其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教材分析–

本课分三个子目内容。

第一子目“公车上书”,1895年,康有为率同梁启超等数千名举人联名上书清光绪皇帝,反对在甲午战争中败于日本的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此次上书拉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第二子目“百日维新”1898年(旧历戊戌年)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主要内容是:

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

这次变法历时仅一百零三天。

因此戊戌变法也叫百日维新。

第三子目“戊戌变法的结果”,这次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这年九月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光绪被囚,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和日本。

谭嗣同等6人(戊戌六君子)被杀害,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于这部分内容很感兴趣,多多少少通过一些影视作品对康有为和梁启超两人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因此,在教学中适当采用音像、图片、电影片断等材料,帮助学生了解他们的一些事迹,以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再适当地选取图片、文字资料,使学生自主地阅读、对比、记忆他们变法的内容,在理解历史的基础上,把握重点内容,加强记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等基础知识。

(2)结合课文、利用图片、历史资料等培养学生分析和理解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归纳总结康、梁的主要活动;通过讨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利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对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了解康有为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完成情感目标;通过师生的互动探究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完成能力目标。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解读–

教学重点:

本课的重点之一是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

重点解读:

维新变法作为一次大规模的政治活动是从“公车上书”开始的,拉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因此本知识点是本课的重点。

处理方法:

利用网络教学配合情境设置,引导学生到相关网站查阅资料,分组讨论问题,使学生真正成为发现者、探究者。

本课的又一个重点是“百日维新”。

重点解读:

它是这次大规模政治运动的高潮。

维新派的政治主张在变法法令的内容中有集中体现,因此设为重点内容。

处理方法:

通过了解社会各界对变法的不同反应,从而理解戊戌变法的主张中的创新之处。

中学生由于学习能力的限制,容易停留在现象上比较、低层次上比较,或在枝节上比较,难以切入事物本质。

因此教师应事先指明比较的目的和方向(“理解戊戌变法的主张”)、比较的对象(“社会各界的反应”)等等。

解决为什么比较和在哪方面比较的问题,找出历史现象的异同,促进新思想观点的产生。

教学难点:

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难点解读:

只有在逐项分析变法法令的基础上才能理解变法的资产阶级改革性质及其爱国、进步的历史意义。

变法在社会上所起的思想启蒙作用,对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中学生由于学习能力的限制,容易停留在现象上比较、低层次上比较,故设为难点。

处理方法:

教师引领学生逐一分析变法的内容,让学生经历了一个“发现—分析思考—得出结论”的过程,对于学生历史思考能力的培养和探究式学习方式的形成都有很大帮助。

—教学课时–1课时(总课时)

教学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5分钟)

设计1:

创设情境,假如我们生活在那个年代,我们都是热爱祖国、关心中国前途命运的知识分子、爱国青年,你如何拯救中华民族于水深火热之中?

教师提问: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也是先进的中国人不断探索救国道路的历史。

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为维护封建统治而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也随之破产,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加剧,民族危机严重。

此时中国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们为挽救民族危亡,曾做过哪些努力?

其结果如何?

设计意图:

情境的创设更能让学生穿越时空,身临其境感知当时国家处于危难之中,唤起他们的挽救国家于危难之中的意识。

设计2:

教师讲述:

19世纪末,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因此加紧对落后国家和地区进行侵略,中国边疆地区出现了新危机。

《马关条约》的签订,中国再次遭受割地赔款以及大量主权进一步丧失的厄运。

如何摆脱被瓜分的民族危机和发展资本主义成为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两大历史任务。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承担起这两大任务,掀起了一场维新变法运动,这是先进的中国人对救国道路的又一次探索。

下面我们就一起共同来学习一下。

2.讲授新课(25分钟)

(1)制定和出示教学目标(在教师指导下师生共同制定目标)

学生快速跳读课文,然后在教师指导下制定

目标一:

公车上书是怎么回事?

它有什么影响

目标二:

百日维新与戊戌变法的关系,它有哪些内容?

目标三:

分析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失败的原因?

设计意图:

此步骤的设计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综合概括及对零散知识的整合能力,从而对戊戌变法这一历史事件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自主学习

请同学们再详细地把全书看一遍,主体部分详细看,小字部分快速看,一边看一边把要点圈出来。

对于有疑惑的地方可以同学之间通过小声讨论合作解决,体现生生合作。

设计意图:

此步骤的设计就是让学生带着既定的目标去看书,并且要教给学生怎样去看书本上的众多内容,正文部分详细阅读,楷体字部分即小字部分快速阅读,一过阅读,一过用笔在课本上把重要知识点圈出来,为下步的交流作准备。

(3)师生共同探究、合作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

此步骤是整个教学结构中的关键之处,包含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两种学习方式,是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方式体现出来的。

解决目标一时:

教师板书并适当补充说明可以总结了解一件事情要从背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影响等几个方面去分析,并引导学生观察课文中康梁和公车上书的插图,收集历史证据,探索公车上书(维新变法运动)产生的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原因,如让学生从帝国主义侵略方面,从清政府内部矛盾方面,从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斗争方面,从民族资产阶级经济政治要求方面对比归纳,帮助学生构思对变法原因的历史叙述,对运动于19世纪末在中国的兴起有合理的认识。

并分析公车上书带来的影响,冲破了长期以来的沉闷局面,康梁成为运动的领袖。

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梁创办《万国公报》和组织强学会等活动帮助学生对公车上书有影响的理解。

设计意图:

逐一分析变法背景,让学生经历了一个“发现—分析思考—得出结论”的过程,对于学生历史思考能力的培养和探究式学习方式的形成都有很大帮助。

解决目标二时:

当学生回答时,“总理衙门问话”内容可由四位学生扮演表现出来,让学生领会出“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的道理关于变法的内容可以制定表格,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内容逐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分析。

通过一些设问,让学生了解变法的法令对封建顽固势力有一些让步,带有局限性,但对资产阶级参与政权、发展资本主义,传播资产阶级思想是十分有利的。

设计意图:

此步骤的设计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综合概括及对零散知识的整合能力及发现问题的能力,从而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解决目标三时:

关于变法的失败,组织学生开展充分的讨论,验证一些说法,例如:

“康有为多次上书,说明陈述政治主张的道路畅通”光绪帝支持变法,是中国最大的维新者和爱国者。

“光绪帝大力支持使维新变法一路无碍,”举国欢腾人人皆谈西学,“引导学生对比社会各界的反映,理解变法失败的原因。

设计意图:

此问设计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通过现象看本质。

3.课堂小结(7分钟)

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丧失了一次摆脱民族危机,走向富强的机会。

但是维新志士们满怀爱国热情,为变法奔走呼号,殚精竭虑,他们的行动符合历史潮流,是爱国的、进步的,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他们的爱国精神必将激励和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继续奋斗。

—板书设计–

—同步教学课件与视频免费下载地址–:

访问密码62d0

教学反思

我校从开展“智慧型课堂”这一课题开始,在很大程度上改革了传统教学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多维互动的新模式,培养学生的思维独立性和创新能力。

在讲授本节课时,我利用多媒体这一教学手段使课堂生动丰富起来,对学生多方面的素质进行训练。

达到了很好的效果,以下是我的心得体会:

(1)通过课前分组资料收集(有关维新变法及变法人物资料),历史人物介绍、历史故事小品的编写和模仿表演,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口头表达历史、收集历史资料、整理资料及从有关资料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在活动中,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得到了恰当地运用,凸显了学生的主体性。

(2)影音资料《甲午中日战争》和《戊戌变法结果》的播放形象生动地展示了当时中国所面临的灾难深重的民族危机,使学生对戊戌变法的背景和戊戌变法失败原因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一步探究问题的欲望。

(3)课堂小论坛的思考与讨论,使学生充分认识戊戌变法的爱国与进步意义,以及在当时社会上所起的思想启蒙的作用。

也使学生感受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励学生敬仰和学习谭嗣同等为国家前途不惜流血,慷慨捐躯的精神和气节。

(4)这堂课我还注意了充分利用知识特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如让学生讨论谭嗣同放弃生的机会甘愿一死,是否值得?

我们应该学习他怎样的高贵品质?

通过点播,使知识得到了升华,学生也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

第8课辛亥革命

课标精解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

2.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搜集资料以及从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意识。

—教材分析–

本课分三个子目内容。

第一子目“孙中山创建革命党”。

同盟会以孙中山先生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作为革命纲领,后来在《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把它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

它是中国近代史上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也是革命的重要指导思想。

第二子目“武昌起义”。

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武装起义的第一枪,夺取了位于中和门附近的楚望台军械所,吴兆麟被推举为临时总指挥。

缴获步枪数万支,炮数十门,为起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这次起义的胜利,逐步使清朝走向灭亡,并建立起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

第三子目“辛亥革命的评价”。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创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革命是成功的;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很快被袁世凯窃取,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革命又是失败的。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于这部分内容很感兴趣,多多少少通过一些影视作品对孙中山这一人物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因此,在教学中适当采用音像、图片、电影片断等材料,帮助学生了解孙中山的一些事迹,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再适当地选取图片、文字资料,使学生自主地阅读、对比、记忆他领导的辛亥革命及在革命中的指导思想,在理解历史的基础上,把握重点内容,加强记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孙中山成立兴中会;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性质、纲领、三民主义;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利用有效的课程资源,培养观察和想象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培养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三民主义的评价,培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历史现象的分析、对比,掌握透过现象找出本质的学习方法。

通过分析本课与前后相关内容的内在联系,掌握广泛联系的历史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表现,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精神;三民主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革命派倡导的民主革命是顺应历史潮流,符合民族利益的。

—教学重、难点解读–

教学重点:

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革命纲领。

重点解读:

同盟会以孙中山先生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作为革命纲领,后来在《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把它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

它是中国近代史上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故成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处理方法:

通过教师详细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同盟会建立的必要性、同盟会成立的历史条件和性质,掌握同盟会的革命纲领。

教学难点: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难点解读: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创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革命是成功的;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很快被袁世凯窃取,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革命又是失败的。

对此,学生理解有些困难,故设为难点。

处理方法:

教师引领学生正反两面分析辛亥革命的意义,让学生经历了一个“发现——分析思考——得出结论”的过程,对于学生历史思考能力的培养和探究式学习方式的形成都有很大帮助。

—教学课时–

1课时(总课时)

教学课型

新授课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5分钟)

设计1:

电脑屏幕显示或幻灯片打出孙中山像,让学生们说说他们所了解的有关孙中山的故事。

教师提问:

由同学们讨论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从而说明腐败的清政府用自救和改良的方法的道路行不通,只有通过革命的方法来解决中国出路的问题,那么我们同学们知道是谁举起了革命的大旗,历经千辛万苦,最终推翻了腐败的清政府,创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你对他有哪些了解?

设计2:

教师提问:

许多同学都看过《康熙王朝》《天下粮仓》等历史剧,那么,主宰天下的“皇上”是在什么时候退出历史舞台的呢?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一起来解决一下这些问题。

2.讲授新课(25分钟)

一、制定和出示教学目标(在教师指导下师生共同制定目标)

目标一:

辛亥革命的准备工作——孙中山创建革命党

目标二:

辛亥革命的高潮——武昌起义

目标三:

评价辛亥革命

二、师生共同探究、合作解决问题

解决目标一时:

教师指导学生观看课本的图,指出兴中会把誓言“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作为革命纲领。

这在中国破天荒第一次提出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合众政府的主张。

因此,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后来,各地又建立了许多革命团体,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成为必然和必须。

关于中国同盟会掌握时间、地点、领导人、革命纲领以及机关报。

重点提示四点:

(1)建立基础;

(2)革命纲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