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教案 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515843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2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教案 新人教版.docx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教案 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教案 新人教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教案 新人教版.docx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教案新人教版

学习资料专题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第4课 洋务运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口号、内容及对洋务运动的评价等历史知识;通过对洋务运动作用的客观分析,提高学生运用辩证发展的观点看待历史事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给出洋务运动相关人物的图片,培养学生识读图片、知识迁移的能力。

通过表格列举洋务企业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归纳整合历史信息的能力。

通过分析洋务运动的意义,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洋务运动的目的、口号及内容,尝试从历史的角度进行分析评价,认识它对历史发展进程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洋务运动的概况,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教学难点】

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图片中的军舰是洋务运动期间,由中国工匠独立制成的铁甲舰“平远号”,它的性能一点都不亚于北洋舰队从外国购买的“远”字战舰。

在甲午海战中,“平远号”曾经一炮击中了日本的旗舰“松岛号”水雷室,震惊敌舰。

洋务运动使中华民族开始了强国之梦,在中国引进了西方文明的曙光,是中国处于十字路口时有识之士做出的选择。

那么,洋务运动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又是如何破产的?

我们应该如何去评价它?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4课《洋务运动》。

二、新课讲授

(一)洋务运动的兴起

1.教师讲解:

近代的清王朝,遭受了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又受到太平天国的沉重打击,统治已是风雨飘摇。

面对残酷的现实,统治阶级是如何自救的呢?

教师图片展示晚清洋务运动中的代表名臣,提出问题:

图中这些人在近代史上被称作什么派别?

他们有什么共同主张?

学生回答:

派别:

洋务派。

共同主张:

都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仿练兵方法,建设现代国防。

2.教师提问:

洋务派开展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

富国强兵,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二)创办近代军事和民用企业

1.教师讲解:

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一场地主阶级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口号、以富国强兵维护封建统治为目的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兴起了。

提出问题:

洋务派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先后采取了哪些行动?

学生回答:

从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发展近代军事工业;兴办新式学校,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设立翻译馆,翻译外国科技书籍;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等。

从19世纪70年代起,又以“求富”为口号,开办一些近代民用企业,以辅助军事工业。

2.教师讲解: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21页文字,结合下面的表格,了解洋务派创办企业的概况。

时间

创办者

企业名称

企业在当时的特点

1861年

曾国藩

安庆内军械所

洋务派兴办的第一个军事工业

1865年

李鸿章

曾国藩

江南制造总局

洋务派创办的规模最大的近代军事工业

1866年

左宗棠

福州船政局

远东第一大船厂

1872年

李鸿章

轮船招商局

近代第一个轮船航运公司

19世纪

90年代

张之洞

汉阳铁厂

中国第一个近代化的钢铁厂

湖北织布局

教师总结:

洋务派创办军用工业以来,也意识到求“自强”没有经济实力是不行的。

因此,他们在求“自强”的同时,着手兴办以“求富”为目的的民用工业。

这些企业涉及工矿业、纺织业和交通运输业。

上表中的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就是以“求富”为名创办的代表性的民用企业。

3.教师讲解:

洋务运动中创办的企业,不但搬来了西方的枪炮、弹药、轮船,而且使外国制器之器(机器)也由此进入中国,催生中国社会大机器工业生产的出现。

但洋务企业也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

提出问题:

结合教材第21页的《相关史事》栏目,回答洋务运动有哪些局限性。

师生归纳:

经费由政府调拨,生产不计成本,内无利润积累,外无市场联系,缺乏发展的动力。

它采用封建衙门式的管理,因此,其生产不是价值规律制约下的商品生产。

从生产关系来说,它是历史上官办封建工业的延续。

同时,在技术上受外国资本主义国家的制约。

(三)建立新式海陆军

1.教师讲解:

19世纪70年代,中国边疆形势严峻。

西北的新疆大部分地区被中亚浩罕国将领阿古柏率军占据,俄国还出兵侵占了伊犁。

与此同时,东南海疆也受到列强的严重威胁。

为了加强西北塞防,清政府派左宗棠督办新疆军务,成功收复新疆。

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建立行省。

在李鸿章的倡议下,清政府认识到海防的重要性,开始了海军建设。

提出要求:

阅读教材第22页文字,归纳洋务运动时期,新式海陆军的建立过程。

思考洋务派筹建的新式海陆军肩负的双重使命。

学生归纳:

过程:

从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开始组建新式洋枪队,淘汰传统兵器,采用西式兵操练兵,使清朝军队的武器和战术逐渐发生变化。

从19世纪70年代起,清政府开始大规模进行近代海防建设,筹建新式海军。

到80年代,初步建成了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其中以北洋舰队规模最大。

1885年,清政府成立海军衙门统一协调指挥。

双重使命:

一方面担负着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秩序,镇压国内一切反抗势力的使命;另一方面又负有抵抗外侮的责任。

2.教师提问:

通过下面表格内容并结合本课的学习,我们应该如何评价洋务运动?

舰队名称

总吨位

布防基地

北洋舰队

41200

大沽、旅顺、威海、营口、烟台

南洋舰队

19000

江苏、浙江海面及长江口

福建水师

9800

厦门、马尾

师生归纳:

进步性:

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经过30多年的建设,中国近代化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交通运输业等逐渐发展起来,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局限性:

但由于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再加上其内部的腐败和外国势力的挤压,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三、课堂总结

洋务运动仅仅把西方的近代科技嫁接在腐朽的封建制度的肌体上,不变革封建制度,注定只能以失败告终;但也正是在“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过去中国所没有过的新事物,机器大工业、新式学堂教育等事物的出现,给中国带来了近代化的曙光。

◇板书设计◇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知道《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了解帝国主义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的史实和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

通过引导学生归纳《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指导学生识读教材的《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时局图》、制作表格等,培养学生归纳整理信息的能力;通过相关历史视频,揭露日本列强在侵略过程中的种种罪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通过《马关条约》内容的具体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加深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马关条约》影响的认识,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

学习邓世昌等民族英雄英勇抗击侵略、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认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树立维护国家统一的信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的内容。

【教学难点】

《马关条约》的内容,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和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和影响。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我们先一起来欣赏闻一多先生的一首诗: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

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

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水一战。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同学们知道这里的“夏日”喻指哪个国家吗?

台湾又是怎样离开祖国母亲的呢?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一起走进那段沉痛的历史。

二、新课讲授

(一)甲午中日战争

1.教师讲解: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密令驻朝公使:

“促成中日冲突,实为当前急务,为实行此事,可以采取任何手段。

”1894年春,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国王请求清政府派兵协助镇压。

日本侵略者借朝鲜农民起义之机,制造衅端,战争一触即发。

1894年7月,日军不宣而战,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中国的运兵船,揭开了战争的序幕。

8月,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

是年为农历甲午年,故史称“甲午中日战争”。

教师强调:

甲午中日战争不是偶然发生的,它是日本长期预谋的结果。

1894年朝鲜爆发农民起义,给日本出兵朝鲜提供了借口,成了中日之间战争的导火线。

2.教师展示:

《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见教材第25页),带领学生以表格形式归纳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及主要战役。

主要战役

经过

主要

爱国官兵

结果

丰岛海面

战役

1894年7月,日本偷袭中国高升号运兵船,全船中国官兵英勇抵抗,最终全部壮烈殉国

全体爱国

官兵  

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

平壤战役

1894年9月,日军分多路围攻平壤,叶志超弃城逃跑,左宝贵英勇牺牲

左宝贵

平壤陷落

黄海海战

1894年9月,北洋舰队虽然损失惨重,但主力尚存,广大爱国官兵英勇抵抗

邓世昌

日本控制了黄海的制海权

旅顺战役

1894年11月,日军占领旅顺、大连,在旅顺进行野蛮屠杀

徐邦道

旅顺陷落

威海卫

战役

1895年,日本陆海军并进包抄威海卫

丁汝昌等

爱国官员

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3.教师展示:

播放纪录片《甲午真相》中关于旅顺大屠杀的片段,引导学生结合教材第26页《材料研读》文字,提出问题:

请结合我们刚刚从视频中了解的史实,分析教材中这段话的含义和给我们的启示。

学生回答:

含义:

日军用战刀屠杀中国民众的罪恶行径,充分暴露侵略日军是“强盗中的强盗”,有野蛮屠杀人类的罪恶。

在其披着人皮的背后,凶狠残暴才是他们的真面目。

启示:

对于今天的我们而言,要心怀和平的同时,铭记历史,警钟长鸣。

4.教师讲解: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军民表现出临危不惧、舍生忘死、英勇杀敌、奋勇抗争的精神。

如在平壤战役中,清军将领左宝贵坚决抵抗,誓与平壤城共存亡,在炮手阵亡后,他亲自点燃大炮轰击日军,最后中炮牺牲。

致远号管带邓世昌、经远号管带林永升和两舰官兵英勇战斗,与舰同沉。

台湾军民也为保卫祖国神圣领土,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光辉一页。

他们这种不畏强暴、勇于抗争、不怕牺牲,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顽强意志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二)《马关条约》的签订

1.教师讲解:

1895年春,清政府命李鸿章为议和全权大臣,赴日本求和。

提出问题: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归纳《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地点以及双方主要代表。

学生归纳:

时间:

1895年。

地点:

日本马关。

代表人物:

中国是李鸿章,日本是伊藤博文。

2.师生总结:

表格归纳《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以及对中国的影响。

条款

主要内容

危害

割地

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使大片领土沦为日本的殖民地,严重削弱了中国国防,便利了日本对中国的进一步侵略

赔款

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

加重了中国人民负担,加剧了清政府的财政危机。

列强进一步控制了清政府的政治和经济

商埠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中国最富庶的长江流域和江浙两省,向日本等帝国主义国家开放,便于它们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特权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掠夺中国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直接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影响

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3.师生探究:

中国当时是人口大国,有4亿人口、95万军队,进行的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

日本是小国,只有29万军队,后方遥远,供应不便,发动的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

但最终为什么是清政府战败了?

这对于我们当前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什么重大启示?

内因

外因

(1)政治上:

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清政府腐败无能(根本原因)

(2)经济上:

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民族资本主义处于起步阶段

(3)军事上:

清军装备落后;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清军不少官兵临阵脱逃

(1)政治上:

日本实行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2)经济上:

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3)军事上:

装备先进;蓄谋已久,准备充分

启示:

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无法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落后就要挨打;必须加强党的廉政建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推进军事现代化

(三)瓜分中国狂潮

1.教师讲解: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以及《马关条约》的签订,使西方列强看到了清政府的软弱可欺,进而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以漫画《屠龙大会》展示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提出问题:

下面这幅漫画,反映了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

反映了甲午战争后,西方列强对清政府的肆意欺凌,中国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

2.教师讲解:

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割占辽东半岛后,与俄国在中国东北势力的扩张发生矛盾。

沙俄通过联合法德两国迫使日本放弃辽东半岛,而中国则要向日本支付3000万两白银的“赎辽费”。

以此为契机,列强争相在中国抢夺利权、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

忙于与西班牙争夺殖民地的美国未能从中分得一杯羹。

提出问题:

为保证在华利益,美国采取了何种措施?

“门户政策”反映了什么?

学生回答:

措施:

美国见其他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划定,便于1899年向英、俄、德、日、意、法六国提出“门户开放”的照会,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同时要求在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

这个照会得到各国同意。

反映:

美国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侵华政策上的矛盾。

3.教师讲解:

《时局图》(见教材第27页)是中国近代时事漫画的杰作。

它把19世纪末中国面临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豆剖的严峻局势,深刻形象而又及时地展示在人们面前,起到了警示钟的作用。

图中熊代表俄国,虎代表英国,肠代表德国,青蛙代表法国,鹰代表美国,太阳代表日本。

三、课堂总结

1894年日本发动了蓄谋已久的甲午中日战争,战争中涌现出许多民族英雄,但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最终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中国的主权再一次遭到践踏,也刺激了列强的侵略野心,出现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使中国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

◇板书设计◇

 

第6课 戊戌变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公车上书以及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人物,了解百日维新的基本史实,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由此提高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初步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利用图像资料等,结合本课插图,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从中找出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社会、政治以及经济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以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公车上书,百日维新。

【教学难点】

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896年春,面对甲午战争后空前的民族危机,谭嗣同有感于国事,写下了“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的诗句。

这首诗不仅流露了谭嗣同热爱人民的博大胸怀,更充分地表现出中国文人所特有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情怀。

作为一个顶天立地伟丈夫的维新志士,谭嗣同为什么会牺牲?

以他为代表的“戊戌六君子”到底有没有找到救国之路呢?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6课《戊戌变法》,感受先进中国人的爱国情怀!

二、新课讲授

(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1.教师讲解:

结合教材第28页文字,解释“公车”一词的含义,提出问题:

公车上书发生的背景是什么?

它发生于何时何地,代表人物有哪些?

又有哪些内容?

学生回答:

背景:

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清朝统治出现危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改变旧体制。

时间:

1898年春。

地点:

北京。

代表人物:

康有为、梁启超等。

内容:

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

2.教师讲解:

公车上书虽然失败了,但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

提出问题:

在公车上书之后,维新派采取了哪些途径继续宣传维新思想?

其中产生影响最大的是哪两个报刊?

学生回答:

途径:

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

影响最大的报刊:

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

如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日本以变法而强大,中国如果不变法,将会因守旧而灭亡。

这些文字议论新颖,通俗易懂,风靡海内。

严复等主持的《国闻报》,以“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目的,号召变法图强,成为北方最有影响的报纸。

这些活动有力地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二)百日维新

1.教师讲解:

维新派宣传维新思想的活动扩大了维新派的影响,推动了人们觉醒,激发民众探索救亡图存之路,为戊戌变法作了有力的铺垫。

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

获知此事的康有为为中国所处的国际险境深感担忧,于是上书光绪帝。

光绪帝为其感动,接见康有为,表示不做“亡国之君”,让康有为全面筹划变法事宜。

提出问题:

光绪帝作为一个封建统治者,为什么会支持变法呢?

学生回答:

光绪帝希望巩固封建统治,有所作为,不当亡国之君;利用变法从慈禧手中夺回最高统治权;光绪帝自身的爱国保国、抵制列强侵略的情感。

2.师生总结:

带领学生阅读教材第30页文字,以表格形式归纳百日维新的内容。

提出问题:

由表格看出戊戌变法是一场什么性质的运动?

政治

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经济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文化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军事

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学生回答:

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和领导的一次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3.教师讲解:

戊戌变法要学西方,兴民权,发展资本主义,得到爱国知识分子的拥护和支持。

但它触犯了封建顽固势力的利益,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阻挠、破坏。

他们掌有实权,阻挠和破坏变法法令的贯彻。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

康有为、梁启超先后出逃。

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捕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

这次变法历时103天,因此又被称为“百日维新”。

4.师生探究: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戊戌变法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但为什么还会失败?

维新变法的失败又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样的历史教训?

学生回答:

原因:

顽固派力量强大,掌握实权。

维新派力量弱小,只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没有群众的支持。

教训: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要挽救民族危亡,不触动封建根基,走资产阶级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

教师点拨:

资产阶级唯有通过暴力革命推翻清政府才有可能救中国。

5.教师提问:

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学生回答:

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三、课堂总结

1898年,短短3个多月的戊戌变法在历史长河中犹如浪花击石,转瞬即逝了。

但这朵浪花激起的却是千层浪,它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而实为20世纪新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梁启超语)。

失败会换取教训,一百多年后,回首戊戌变法,每一个中国人,都不会忘记当年在深重的民族危机中艰难起步、用生命唤醒东方睡狮的爱国志士们!

◇板书设计◇

 

第7课 抗击八国联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义和团运动兴起和发展的概况;了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爆发、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基本史实;掌握《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通过分析“扶清灭洋”口号的进步性与局限性,培养学生用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认识《辛丑条约》的危害性,培养学生归纳、比较史实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义和团运动的历史,引导学生分析义和团运动的斗争对象是帝国主义,从而得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分析《辛丑条约》的签订给中华民族造成的严重危害,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义和团战士和清军爱国官兵英勇抗击八国联军侵略的史实,体会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通过了解八国联军的野蛮残暴的罪行,揭露帝国主义的残暴性,认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义和团运动,抗击八国联军,《辛丑条约》的签订。

【教学难点】

《辛丑条约》的签订。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钻。

哪怕皇上媚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

”这是一首山东义和团民谣。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随着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深入,一些外国教会也猖狂地欺压中国人民。

从1898年起,民间组织义和团,掀起了反帝爱国运动。

帝国主义列强对义和团的迅猛发展感到恐慌,组织八国联军发动了侵华战争。

这场战争给灾难深重的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危害?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在义和团的口号声中,重温他们的拳拳爱国心。

二、新课讲授

(一)义和团运动

1.教师引导:

带领学生阅读教材第32—33页文字。

提出问题:

说一说义和团兴起的时间、地点和口号。

学生归纳:

时间:

义和团原名为义和拳,兴起于19世纪末。

地点:

在山东、直隶一带。

口号:

“扶清灭洋”。

2.教师提问:

义和团的口号反映他们将斗争矛头指向帝国主义,这是为什么呢?

他们是通过哪些方式来反对帝国主义的?

义和团运动发展情况又是如何?

师生归纳:

根本原因:

帝国主义侵略日益加深。

直接原因:

外国传教士活动的猖獗。

斗争方式:

沿途张贴文告,揭露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通过捣毁教堂、拆毁铁道、砍断电线等方式,表达对外国侵略者的愤怒。

发展情况:

1900年,义和团运动发展到京津地区,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3.教师提问:

我们应该怎样看待义和团“扶清灭洋”的口号?

师生探讨:

“灭洋”,鲜明地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意志,但义和团对洋人、洋教以及轮船、铁路等统统排斥,又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

“扶清”,则反映出义和团对清政府的本质认识不清,对它抱有幻想。

义和团还带有迷信色彩,相信降神附体、刀枪不入等。

这些落后因素为清政府控制、利用和镇压义和团提供了条件。

(二)抗击八国联军

1.教师讲解:

义和团运动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列强在华利益的同时,也引起了外国侵略者的极大仇视和恐慌。

帝国主义列强一面向清政府施加压力,令其对义和团运动进行镇压,一面直接出兵疯狂绞杀义和团的反帝爱国运动。

提出要求:

归纳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基本信息。

时间

1900年6月

目的

镇压义和团运动

根本目的

扩大在华利益

国家

英俄德法,美日意奥(顺口溜:

因祸得福,美日依靠)

司令

西摩尔

路线1

天津—廊坊

路线2

大沽—天津—北京

2.教师讲解:

当英国海军司令西摩尔率领的八国联军从天津乘火车进犯北京时,义和团破坏沿线铁线,并在廊坊一带阻击敌人,八国联军死伤多人,被迫撤回天津租界,这就是著名的廊坊大捷。

但在廊坊阻击战的同时,集结在大沽口外的各国联合舰队夺取了大沽炮台,天津门户洞开。

八国联军源源登陆,随后攻占天津。

慈禧太后急忙派人向列强求和,八国联军不予理睬,沿运河向北京进犯。

1900年8月14日,联军攻占北京。

慈禧太后带领光绪帝仓皇出逃。

北京失陷也标志着义和团运动失败。

慈禧在出走时发布上谕,将战争的责任推到义和团头上,并命令各地清军予以剿杀。

而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则是肆无忌惮地烧杀抢掠,犯下了滔天罪行。

教师提问:

通过这些图片,同学们有何感想?

学生回答:

八国联军侵华是人类历史上空前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