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教学策略建议关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教学.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685281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5.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教学策略建议关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教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教学策略建议关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教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教学策略建议关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教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教学策略建议关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教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教学策略建议关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教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教学策略建议关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教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教学策略建议关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教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教学策略建议关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教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教学策略建议关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教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教学策略建议关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教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教学策略建议关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教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教学策略建议关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教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教学策略建议关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教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教学策略建议关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教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教学策略建议关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教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教学策略建议关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教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教学策略建议关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教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教学策略建议关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教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教学策略建议关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教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教学策略建议关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教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教学策略建议关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教学.docx

《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教学策略建议关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教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教学策略建议关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教学.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教学策略建议关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教学.docx

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教学策略建议关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教学

关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教学

——一年级上册《语文》教学策略建议

(一)

本册教材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开篇(以下简称“习惯篇”),蕴含着编者的“三观”,即素质教育观、学生发展观、“小语姓小”观。

 1.什么是“学习习惯”?

 是指在长时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的不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是极为稳定的思维和行为的动力定型。

从脑科学的角度来看,是因为形成一种稳定的记忆之后产生的“自动化”行为。

 “良好的学习习惯”有这样几个特征:

 行为的目的鲜明;行为的程序周密;行为的动因主动;行为的过程稳定;行为的效果大增。

 2.习惯的价值和意义。

 习惯有着怎样的价值和意义呢?

伟人、名家有不少精辟的见解。

 培根说:

 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

 王尔德说:

 起初是我们造成习惯,后来是习惯造成我们。

 萨克雷说:

 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

 叶圣陶说:

 教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我们认为:

 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它与人的发展终身相伴;习惯有好坏之分,好习惯能使人终身受益,而坏习惯则会使人一事无成,甚至毁人一生。

就日益发展的社会来说,良好的习惯是现代公民的应有素养。

 培养良好习惯应该立足长远,但也要抓住最佳的时期来将根基夯实。

低年级的小学生可塑性很大,抓住这个时机,可达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要从小抓起。

“从小抓起”就是“固本培元,打好基础”,就是在练“童子功”,就是培养未来公民的素养。

 3.“习惯篇”的编排及特点。

 基于上述的思考,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关于习惯培养的精神,教材将低年级小学生日常语文学习和语文生活中必须具备的良好习惯,有选择、有重点地编入了课本。

 (1) “习惯篇”的内容。

 “习惯篇”的主要内容有两个:

 一是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二是爱惜学习用品。

 第一,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

第一页上面两幅图是两位同学正确标准的读书写字姿势。

下面是一幅组合图:

 两位同学正在做眼保健操,男同学在挤按睛明穴,女同学在揉四白穴;医生正在给学生检查视力。

 第二、三两页图左上是学生集体读书的姿势;右上是学生读书姿势的侧视特写;左下是位女同学在写字,角上圆圈中为教师示范握笔位置的特写;右下是学生集体写字的情境。

通过上面两幅特写图可以让学生明白:

 读书时坐姿要端正,双手拿书或将书平放在桌上;书本与眼睛距离为30~35厘米(大约一尺),与视线夹角接近直角。

读书时还要做到胸部与桌缘距离为6~8厘米(大约一拳的距离)。

学生写字的姿势和握笔要求,可以通过下面两幅图看出:

 写字时坐姿要端正,两臂平放桌上,眼睛与练习本的距离、胸部与桌缘的距离和读书时一样;写字时还要把练习本放在胸部正前方,左手按住练习本的一侧,右手握笔。

握笔时食指较大拇指稍低,握点离笔尖3~4厘米(大约一寸左右)。

 第二,爱惜学习用品。

第四、五两页共有八幅小图。

第四页上面是一位小学生正在整理书包;左下方一幅小图,是一位小学生写字之前在用手帕擦手,以保持习字本的干净;右边的小图,是一位同学正小心地把习字本的卷角抹平的细节;第五页右上角的小图,是一位小学生在仔细地整理文具盒;中间的一幅图,是一位同学把铅笔套起来的情景;下面的两幅图是整理保管得很好的文具盒和课本,瞧,铅笔盒里的文具摆放得很整齐,课本还包上了书皮。

 (2) “习惯篇”的编排特点。

 一是用彩色照片呈现。

在课本一开始,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为题,醒目地编排了五个页码的彩色照片,通过语文学习生活实践中的具体形象画面,为学生提供了直观的借鉴范例。

 二是在课文中渗透。

“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和“爱惜学习用品”这两项习惯要求,我们还通过相关的课文进行渗透。

如本册《怀素写字》就有这样的内容:

“怀素写字非常认真。

他总是先看清字的形状,记住它的笔顺,再一笔一画照着写。

”“他写呀写,日子一长,木板竟被写穿了。

”这样的安排,目的就是要不断强化写字的良好习惯培养。

 4.凭借教材,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主要抓三个环节:

 (1) 从微小处抓起。

 第一,教师的示范。

习惯培养是具体的、微观的,教师应牢固地树立一种意识:

 从小处着手,从不起眼的细枝末节抓起。

教师必须努力加强自身的修养,注意言传身教,发挥示范作用,这会对学生耳濡目染,从而使学生产生很大的内驱力。

这对学生良好习惯形成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第二,写字抓“一寸”这个关键。

指导学生写字应善于抓住关键。

一年级学生手小力小,写字时往往握笔处离笔尖太近,结果因要看清笔尖的运行而导致眼睛距离本子太近。

因此,保证“一寸”到位是“三个一”中的关键。

教师应在这些细微的地方引起重视,并严格要求,严格训练。

 (2) 坚持反复抓、抓反复,并注意课内外、校内外的沟通。

 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不是一日之功,我们必须坚持反复抓、抓反复。

学生的领悟能力有高有低,技能掌握的速度有快有慢。

教师在教学时应做到因人而异、耐心细致。

学生的学习习惯出现“反复”是很正常的,教师应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坚持反复抓、抓反复,坚持一丝不苟、持之以恒。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注意“课内外”、“校内外”的结合。

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绝不仅仅是语文老师、语文课的事,各科教师都应该密切合作,各科课堂都应齐抓共管。

当然,家长的督促检查更是必不可少。

我们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向家长宣传我们在学生习惯培养方面的要求,争取家长的支持与配合。

比如写字,只要我们几方面齐心合力,引导学生养成“提笔即是练字时”的习惯,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就不是一件难事。

 (3) 采用各种方式激发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兴趣。

 第一,采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可以针对儿童的特点,用讲故事、编儿歌、放录像、做读书操、做写字操、表演展示等方式,让习惯培养从说教变为富有趣味的活动。

 第二,运用榜样示范,指导学生仔细观察。

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实际上是一个由外显认知转化为内隐认知的过程。

§我们要充分发挥课本上照片的作用,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让图上那些示范意义的读写姿势变成一定的“相似块”储存于学生的记忆之中,以备激活和调用。

 第三,明确具体要求,反复进行实践。

教师应创造性地运用示范、比赛、表演等方式帮学生实现“内化”。

 5.“习惯篇”教学的实施策略。

 首先,要高度重视“习惯篇”的教学,不能翻翻看看就算完。

一般来说,要安排2~3个专门的课时来教学,并在平时的教学中坚持狠抓落实。

 其次,教学的步骤要科学合理。

建议采用这样的教学步骤:

 (1) 谈话激趣。

就是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观察发现。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去看懂照片上的内容,特别要注意细节上的要求。

 (3) 对照模仿。

就是让学生对照照片上的样子,进行一招一式的模仿。

 (4) 示范操练。

抓住两个“主题”的要领,采用师生结合的方式进行示范,并即时操练。

 (5) 表扬激励。

对达到要求的学生要充分肯定,对尚没有达到要求的学生要多激励。

关于汉语拼音教学

——一年级上册《语文》教学策略建议

(二)

1 “汉语拼音”教材的编排及特点。

 “汉语拼音”共安排15课,分5个单元。

 “汉语拼音”每课一般包括5个部分:

 ① 字母和配合字母教学的情境图、表音表形图;② 汉语拼音书写教材;③ 音节拼读练习;④ 拼音词和与之相配的插图;⑤ 有关的拼音词、拼音句练习。

 (1) “汉语拼音”教学的目标定位。

 帮助学生识字、学习普通话。

 本册的阶段目标:

 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

 (2) 目标定位解决了“汉语拼音”教学难的问题。

 小学生一入学,就要学习抽象的、完全陌生的,甚至有点枯燥乏味的“汉语拼音”,困难是不小的。

教材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从实际出发,尊重儿童的认知规律,调整了汉语拼音教学的要求,不再提帮助阅读,也不再提直呼音节。

将汉语拼音的教学定位在帮助识字、学习普通话上,这就大大降低了汉语拼音教学的难度,易于《语文课程标准》目标的落实。

 (3) 借助“情境”和“语境”来学习声母、韵母。

 儿童学习汉语拼音,是一个从言语实践中来,又回到言语实践中去的过程,是一个将已有的生活经验与学习对象建立起新的联系的过程。

 对于刚刚入学的儿童来说,虽然ɑ、o、e等字母他们基本未见过,但用这些字母标识的语音在儿童口语中是经常出现的。

只要我们在教学时善于借助儿童已有的口语经验和生活经验,就可以化难为易,大大提高汉语拼音学习的效率。

基于这样的考虑,本册教材汉语拼音部分专门创设了“情境图”和“语境歌”,即将同一组字母纳入一幅精心构思绘制的“情境图”中,并配上琅琅上口的相应的“语境歌”。

 例如,《bpmf》一课的“情境图”是:

 大家爬上山坡(pō)去看大佛。

与之相配的“语境歌”是:

 爸爸带我爬山坡(p),爬上山坡看大佛(f)。

大喇叭里正广播(b),爱护大佛不要摸(m)。

这样,把字母放在一个小故事中进行教学,再配上合辙押韵、琅琅上口的语境歌,就能化难为易、寓学于玩,既增加了学习的情趣,又渗透了文化素质的教育。

 (4) 呈现方式富有童趣。

 “汉语拼音”在呈现方式上,特别注意一年级儿童的心理特征,充满童趣。

如j、 q、 x遇到“ü”去掉两点这一拼写规则,教材就是以儿童喜闻乐见的故事形式来呈现的:

 小熊“愚愚”跟j、 q、 x是好朋友,“愚愚”在路上遇到了j、 q、 x,就很有礼貌地先摘掉太阳镜

 (5) 在学习程序上采取了拼音、识字“双线并进”的编排方法。

 “双线并进”,就是将拼音、识字交叉起来安排。

这样编排,意在让学生学会并掌握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识字和借助拼音识字的两种方法,尽量做到先认字、多认字。

同时通过拼读字音又巩固了拼音,从而收到拼识相互促进的协同效应。

学生在开始时认识了这些部首字,为他们今后进一步识字、查字典打下了基础。

这样安排,也满足了小学生(包括学生家长)渴望学习汉字的心理。

 2 “汉语拼音”的教学策略。

 (1) 正确使用“情境图”与“语境歌”。

 在“汉语拼音”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教材的特点来教学,特别要注意用好“情境图”和“语境歌”。

教学时用“情境图”引出声母、韵母就可以了;“语境歌”是用来巩固“声母、韵母”认读成果的,要注意把握好它们的使用时机。

值得提醒的是,在使用“情境图”、“语境歌”时,要防止出现两个偏向:

 一是只强调“情境图”、“语境歌”的一般功能(如观察、思维、表达等),却忽略了汉语拼音教学的根本目标。

不要在指导学生观察、说“情境图”上花过多时间。

这样,很容易变成“看图说话”课。

二是只看到“情境图”、“语境歌”与声母、韵母的表层联系,而忽略了它们上述的深层意义和根本价值。

 (2) 要在教学生准确拼读音节上下功夫。

 教“汉语拼音”要在帮学生读准音节上多花一些功夫。

学生拼读音节时也要借助他们的口语经验,从言语实践中来,再回到言语实践中去。

要让学生掌握拼读音节的要领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如,“前音轻短后音重,两音相连猛一碰”“三拼法”的要领“声轻、介快、韵母重,三音相连猛一碰”,拼读十几个之后,自然就会成为学生熟练的顺口溜,成为歌诀式的拼读。

当然,万事开头难,一开始教师可以领读,后面的就可以让儿童顺口“溜”下去了。

拼读时,还要注意让学生养成读轻、读短的良好习惯。

 另外,“音节数调法”、“音节定调法”、“韵母定调法”这三种拼读方法,仍是常用的方法。

一般来讲,初学时适宜采用“音节数调法”,然后再逐步使用“音节定调法”与“韵母定调法”。

 (3) 要努力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

 刚入学的学生生性好动,形象思维比较活跃,教师应顺应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来进行教学。

教学要力求生动活泼,应该多采用歌谣、游戏、活动等方式。

如教学声母b、 p、 m、 f,可先教学生念声母歌诀:

 水上冲浪b b b,小猴推车p p p,兔采蘑菇m m m,手拄拐棍f f f。

读几遍后,可让学生“击节而歌”。

练习拼读音节,则可采用“摘苹果”等方式。

有条件的也可以采用录音、录像、多媒体等手段。

这样,就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效果也就会好。

 (4) “汉语拼音”教学的基本步骤。

 一课一般分两个课时教完。

第一课时重点是认读声母;第二课时重点是学会拼读。

 第一课时的基本步骤:

 ① 利用“情境图”引出字母。

 ② 认读字母。

 ③ 利用“表音表形图”加强对字母的记忆。

 ④ 利用“语境歌”巩固字母的认读成果。

 ⑤ 通过描红仿影学写字母。

 第二课时的基本步骤:

 ① 复习字母的认读。

 ② 利用课文的插图让学生把握拼读方法。

 ③ 运用拼读方法进行拼读练习。

 ④ 描、抄音节练习。

 3 汉语拼音教学的注意点。

 (1) 不要把“情境图”当作“看图说话”来教。

 “情境图”是教师教学时引出字母,导出正确读音的一种凭借。

这样不仅方便教学,还能使学生知道,汉语拼音的字母(也包括音节)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来源于我们的实际生活,存在于我们日常的语言之中。

我们可以通过“情境图”激活儿童的生活经验,并借助儿童已有的口语经验来学拼音;“情境图”不是“看图说话”教材,没有必要用它来进行说话训练。

如果利用“情境图”大做“说话训练”的文章,那就与教材的编写意图相去甚远,且得不偿失。

 (2) 要正确使用“语境歌”。

 “语境歌”是让学生用来巩固字母的认读成果的,使用的时机一定要把握好。

有些老师在一开始学生还没有认读字母的时候就“唱”上了,这样就没有真正发挥“语境歌”的最佳效用,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

 (3) 要把握好拼音抄写的量。

 有些老师教“汉语拼音”时,让学生花费了较多的时间来抄写,我们认为这没有必要。

“汉语拼音”是个工具、是根拐杖,它的主要功能是用来“认、读”。

因此,我们应该在读准上多下功夫。

至于写要适当,不要片面追求书写的漂亮、入体,做到“正确书写”就可以了。

 4 关于“汉语拼音”教材编写方面的一些说明。

 有的老师觉得少数“情境图”、“表音表形图”有些“牵强”,如第四课《d t n l》的“情境图”有些看不懂,觉得l跟孙悟空连不上。

这种想法也不奇怪。

其实,无论是“情境图”,还是“表音表形图”,都是人为创设出来的,是编者根据相似性的原理,将汉语拼音与事物之间建立起联系,目的是让抽象的“汉语拼音”形象化、具体化,同时增加它的人文性。

这样便教利学,可以让儿童学得更好、更快。

如果我们在看“图”时整体地看、联系地看,这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就说第四课吧,这图上说的是:

 孙悟空打败了哪吒,乐得笑哈哈。

这个“乐”的声母正好是l。

 有的老师觉得,“汉语拼音”的拼读练习少了。

其实,原“苏教版”教材的每一课都是有音节的拼读练习的。

在编写“国标本”时删除了那140多个音节。

这样做有这几个原因:

 一是为了教材更加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精神,减轻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负担;二是小学生学习“汉语拼音”并不是一次完成的,他们在“识字”、“阅读”、“单元练习”等学习中还会不断地运用、实践、强化。

事实证明:

 经过本册课本的学习,学生的“汉语拼音”一般都掌握得很好。

关于识字与写字教学

——一年级上册《语文》教学策略建议(三)

识字是读写的基础,识字太少,必然拖阅读、写话、习作的后腿。

研究表明:

 小学生手部的肌肉还不够发达,写字缓慢而又吃力。

因此,我们说儿童识字负担重,其实只是重在“写”上,多识少写就轻松得多。

怎样做到既增加识字量,又不致增加孩子的课业负担呢?

“国标本”在编写“识字与写字”时,采用了符合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的“识写分流”、“多认少写”的做法,确立了识字与写字教学的目标定位。

 1 识字与写字教学的目标定位。

 要让学生尽快掌握一定数量的常用字和识字方法,并在此过程中不断提高独立识字的能力,能按书写规则用硬笔写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为阅读和写作奠定基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2 识字与写字的编写体例。

 本册识字与写字部分的编排采用了三种形式:

 第一种是与汉语拼音穿插安排的“认一认”;第二种是以韵文的形式安排的“词串识字”;第三种是随课文安排的识字、写字。

 随课文出现生字是本册识字与写字教材的主要方式。

随课文识字写字。

要求能识会写的字,安排在田字格里;要求只识不写的字,安排在两条绿线内。

 教材在每篇课文的后面安排了“字的偏旁”、“字的基本笔顺”、“田字格字帖”。

这些安排都是为了贯彻落实国家语委语言文字方面的最新规定和标准等。

教材还按国家语委的《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对有些汉字的笔顺作了调整。

 (为叙述方便,以下主要讲识字教学,写字教学另述)

 3 关于“认一认”的编写体例、意图与教学建议。

 (1) “认一认”的编写体例与特点。

 “认一认”每一课中的每一个字分三部分呈现:

 最上面是一幅这个字的实物图画(图像),中间是标示该字读音的音节(声音),下面是与图、音节相对应的汉字(符号)。

 这样编排的三大优势:

 第一,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向孩子们揭示了符号(即文字)与对应实物间的内在联系;

 第二,充分利用了学生的“前期经验”,为学习较为抽象的文字符号铺平了道路。

学生只要能将图画与文字挂起钩来,凭借日常生活对这些事物的先期认识,就能轻而易举地读出这个字的读音并把握它的意思;

 第三,将声音、图像、语义、符号巧妙地整合为一体。

这种策划与安排正与儿童大脑语言中枢在神经、生理、信息处理过程中那种整合功能和规律保持了高度的和谐与一致,为儿童主动学习汉字,实现“无师自通”提供了可能。

 脑科学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

 人的大脑拥有对韵文、韵语善于记忆的特性。

课本将这部分生字依照押韵合辙的格局,编成了四字韵语,而韵语琅琅上口,便于诵读。

因此,本枯燥无味的“识字”就会变得简单易行、生动有趣。

 (2) “认一认”的编写意图。

 ① 满足低年级儿童识字的心理需求。

 一年级是孩子成长的起点,初次接触到语文课本,会使他们产生新鲜感,产生热切的学习渴望。

大量的观察和调查表明:

 在儿童的学前生活中,他们已经通过各种渠道或多或少地认识了一些汉字。

因此,孩子们已经有了一些识字的“前期经验”。

就学习汉字与学习汉语拼音两者相比而言,他们对学习汉字兴趣更浓。

本册教材正是顺应了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在儿童学习汉语拼音的过程中,相机穿插安排了识记一部分常用汉字的内容。

这样,既可以满足低年级儿童想识字的心理饥渴(其实也满足了家长想让孩子多认字的愿望),又能使他们继续保持学习与识记汉字的热情。

 ② 为儿童以后更好地识字奠定良好的基础。

 循序渐进是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

让小学生尽早掌握那些最基本的常用字,无论是对今后的识字、写字,还是理解字义和查字、词典都是不可缺少的铺垫和前提条件。

教材采取提前与相对集中的方式让学生识字,正是为了给他们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3) “认一认”的教学策略。

 ① 充分利用“四言韵语”押韵合辙的特点,通过多次反复而有趣的诵读去整体把握。

诵读可以采用击节而诵的方式,让学生在愉快的游戏演练中,完成把握整体认读这些韵语。

 ② 充分利用教材优势,通过暗示或点拨,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实物图画和音节、文字之间的联系,利用他们已有的认知实物的“前期经验”启发学生自主识字。

 ③ 充分利用课本上的“生字表

(一)”,通过经常对该“生字表”的综合“溜读”、诵读,将前面分散认读的汉字进行整合(每学一课后都可以把已经学过的几课连起来读),复习、强化、巩固学习效果。

 (4) “认一认”的基本教学步骤。

 ① 借助课文的呈现方式或汉语拼音自学生字。

 ② 整体诵读课文。

 ③ 借助图像强化认读。

 ④ 通过多种形式的整体诵读,巩固识字成果。

 (5) “认一认”教学的注意点。

 “认一认”教学,一定要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和特点进行教学,不可强行灌输。

对生字的识记,只要求从整体上认读,不要进行字形、字义的分析,不要孤立地进行识字教学,更不要布置学生做写字练习。

这样做,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保护学生自主学习汉字的积极性。

 4 关于“词串识字”的编写意图与教学建议。

 (1) “词串识字”的编写意图。

 让小学生通过对韵文或韵语的诵读去识字,是已经被传统蒙学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经验。

本册教材在吸取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编写了这种类型的识字。

“词串识字”的编写意图是:

 将原来孤立的汉字,置于具体的语言环境之中,使其成为合辙押韵的“韵语”,念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让学生通过诵读的方式,初步感知每一个字的意思是可以随着语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将文字符号的“能指”意义与其在具体语境中“所指”意义结合起来进行立体地感悟,提高识字的兴趣和效果。

 (2) “词串识字”的界定。

 以准韵文的形式,围绕着一个中心串起来的有内在联系的一组词语,用来表现某个画面、场面、意境等,让儿童能借助韵文的形式和韵文的情境以及“情境图”来识字。

 例如《识字5》:

 沙滩贝壳脚丫

 海风海鸥浪花

 珍珠鱼虾海带

 港湾渔船晚霞

 这一课就是围绕着大海这个中心把词语“串”起来的。

经过精心组织,这12个词语就产生了内在联系,并形成了一个极为生动的语言环境,读起来就像是一篇小韵文。

学生可以利用这些资源来识字。

 (3) “词串识字”的功能。

 总的来讲,“词串识字”有一专多能的特点。

 ① 识字功能。

 这是设计组织“词串识字”的主要功能,即帮助学生识字。

 ② 认知功能。

 由于“词串识字”的设计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还配上了形象、具体的“情境图”,“词串”里的词语与图中的事物一一对应,学生不但可以借助图画识字,而且可以认识事物,提高认知水平。

 ③ 审美功能。

 孩子在诵读词串时,脑际出现的或是一个优美的情境,或是一个幽雅的意境,或是一个生动场景等;耳畔就会感受到“词串”的鲜明节奏所带来的音乐美。

他们的精神世界会得到陶冶和熏陶。

 ④ 铺垫功能。

 由于词串合辙押韵,琅琅上口,学生读几遍就可以记得,易于形成积累,有利于向阅读过渡。

而积累下的大多是有价值、有用的语言材料,这些语言材料在以后的写话、习作时可以调用。

再者,每一课的词串实际上建构了一个情境、场景、事件等的框架,日后习作时稍加组织和补充,就可以成为一篇很好的习作。

 (4) “词串识字”教学的基本步骤。

 一般可以分两个课时教完。

 第一课时的教学步骤:

 ① 激趣入境。

 ② 借助汉语拼音自学生字。

 ③ 将词语与事物挂钩。

 ④ 词串连读,识写结合,描红仿影。

 第二课时的教学步骤:

 ① 复习巩固生字。

 ② 读词成串,边读边想。

(把每行的词连读成串,边读边想象画面、场景、情景等)

 ③ 连串成篇,形成积累。

(把词串连起来当作一篇韵文来读,熟读成诵)

 ④ 识写结合,指导习字。

 (5) “词串识字”教学的注意点。

 注意不要孤立识字;在词语与事物挂钩这个教学环节,注意采用卡片对号入座、画连线等方式来辅助教学(有条件的可以用电脑课件);无论是“连词成串”的读,还是“连串成篇”的读,都要注意这是韵文,要读得有韵味。

 5 关于“随课文识字”的编写意图与教学建议。

 语言学告诉我们:

 一个字(词)的意思是随着语言环境的确定而最终得到确认的。

如果让字离开了具体的语言环境,就无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识字。

因此,对“随课文识字”的教学提以下几点建议:

 (1) 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这些知识和经验包括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已经认识了的汉字,以及通过文字与日常生活中存在于学生身边可以挂钩事物的已有认知,坚持“先学后教”、“专教那些学生不会的和相对薄弱的”原则,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刀刃”上。

 (2) 要坚持“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对字义和用法的领悟要充分考虑具体的语言环境。

对大多数字(词)义的诠释,要结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