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第一至第七章详细笔记.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686362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7.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近现代史第一至第七章详细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中国近现代史第一至第七章详细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中国近现代史第一至第七章详细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中国近现代史第一至第七章详细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中国近现代史第一至第七章详细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中国近现代史第一至第七章详细笔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中国近现代史第一至第七章详细笔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中国近现代史第一至第七章详细笔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中国近现代史第一至第七章详细笔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中国近现代史第一至第七章详细笔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中国近现代史第一至第七章详细笔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中国近现代史第一至第七章详细笔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中国近现代史第一至第七章详细笔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中国近现代史第一至第七章详细笔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中国近现代史第一至第七章详细笔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中国近现代史第一至第七章详细笔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中国近现代史第一至第七章详细笔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中国近现代史第一至第七章详细笔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中国近现代史第一至第七章详细笔记.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中国近现代史第一至第七章详细笔记.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近现代史第一至第七章详细笔记.docx

《中国近现代史第一至第七章详细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近现代史第一至第七章详细笔记.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近现代史第一至第七章详细笔记.docx

中国近现代史第一至第七章详细笔记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第一节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

封建统治走向衰落,落后的生产关系严重制约着生产力的发展,国内矛盾十分尖锐.

(1)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

政治上,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

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社会结构上,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核心是宗族家长制。

综上所述,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具有两方面特性:

一方面,巩固和维系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延续和稳定。

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地主阶级同农民阶级的固有矛盾日益尖锐。

(2)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危机

政治上,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贪污成风,巧取豪夺。

经济上,人口大增长,地租剥削等加重。

思想文化上,大兴文字狱。

军事上,军力衰败。

对外关系上,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使中国与世隔绝的状态。

二鸦片战争前的世界

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

1825年,英国经历了第一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第二节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近代中国社会的演变

一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军事侵略:

1840年,英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江宁条约》(南京条约),五口通商:

上海、宁波、福州、厦门、广州,割香港(1842年)给英国。

1849年,葡萄牙武力抢占澳门半岛。

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58年《天津条约》、60年《北京条约》

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95年《马关条约》,赔2亿两,割让辽东半岛。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签订《辛丑条约》,赔4.5亿两。

政治控制:

控制中国内政和外交,把持中国海关,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扶植、收买代理人。

1899年,义和团运动在山东兴起,派袁世凯镇压。

经济掠夺:

1842年,《南京条约》开放上海、宁波、福州、厦门、广州五口为通商口岸。

1862年,《北京条约》又开放天津为通商口岸。

1845年,丽如银行(东方银行)是英国在中国开办的第一个银行。

文化渗透:

办报等,宣扬中国为劣等民族。

广学会是基督教在中国设立的最大的出版机构。

二近代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近中国与西方列强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中国主权受到侵犯,主权受制于列强成为半殖民地社会。

同时,中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成为半封建社会。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第一、资本—帝国主义控制中国政治,操纵中国经济命脉。

第二、封建势力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

第三、中国自然经济遭到破坏。

第四、中国资本主义有所发展。

第五、列强支持不同的政治势力以分裂中国。

第六、人民受到列强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

(二)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由地主阶级变成资产阶级(分官僚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农民阶级变成工人阶级。

中国工人阶级具有世界无产阶级的共同优点,有以下特点:

第一:

它深受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三重压迫和剥削,其革命性强。

第二:

它人虽少,但集中,便于形成革命的力量和传播先进的思想。

第三:

它出自于农民,与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便于结成工农联盟。

中国工人阶级是近代中国社会中最先进、最革命、最有力量的阶级。

三两大主要矛盾和两大历史任务

(一)两对主要矛盾及其关系:

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二)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

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了解决生产关系的问题

二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为了解决生产力的问题

两者相互区别、相互联系,联系在于只有完成第一大任务,才能为第二大任务的完成创造条件。

只有争取民族独立最终目的是使中国走向现代化。

第三节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一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

(一)人民群众的反侵略斗争

1841年5月,广州三元里人民联络附近103个乡的群众,与英国侵略者斗争。

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

太平军重创外国侵略者等。

(二)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

1841年2月,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战死虎门。

冯子材的镇南关大捷等

列强不能灭亡和瓜分中国的最根本原因是:

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

二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和民族意识的觉醒

(一)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及其原因:

一是社会制度的腐败。

是最根本原因。

二是经济技术的落后。

(二)民族意识的觉醒

1839年,林则徐《四洲志》。

1843年,魏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1895年,严复《天演论》,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思想。

1894年11月,孙中山创立兴中会——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黄兴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

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

机关报为《民报》

同盟会——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第一节农民起义—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爆发的根本原因:

封建专制政权和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

1853年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战争特点的纲领文件。

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改革方案。

洪仁轩《资政新篇》,它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

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

第一、沉重打击封建统治阶级。

第二、它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第三、太平天国对孔子儒家经典予以严厉批判,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第四、太平天国有力的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第五、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在19世纪中叶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

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

根本原因:

缺乏先进阶级的领导。

第二节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

弈诉是洋务运动的首领,对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最先作出比较完整表述的是冯桂芬。

洋务派举办军事工业的目的,首先是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起义。

洋务新政的兴办:

一是兴办近代企业。

二是建立新式海陆军。

三是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主要是三种——翻译学堂、工艺学堂、军事学堂。

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第一、促进了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二、成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

第三、传播了新知识,打开了人们的眼界。

第四、引起了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的变化。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第一、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

第二、洋务运动对西方具有依赖性。

第三、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

第三节资产阶级的戊戌维新运动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是维新运动兴起的物质条件。

维新主张:

第一向皇帝上书,1895年,康有为发起的“公车上书”。

第二著书立说。

第三介绍外国的变法。

第四办学会、办报纸、设学堂。

维新派和守旧派的论战,实质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的论战。

维新派和守旧派之间的论战:

第一、要不要变法

第二、要不要实行君主立宪

第三、要不要改科举和兴学堂。

1898年6月11日,维新开始,1898年9月21日守旧派政变。

维新结束。

维新派在上海创办的影响较大的报刊是《时务报》

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

第一、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第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

第三、维新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第四、维新运动在改革社会风气方面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失败主要原因:

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守旧势力的反对。

其自身的弱点和局限:

第四、不敢否定封建主义

第五、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第六、脱离人民群众。

维新运动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第一次表演。

第三章辛亥革命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掀起了辛亥革命的高潮,推翻了清政府和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创建了中华民国,是一次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

但它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工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胜利果实被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所窃取。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成立。

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

辛亥革命前,在保路运动中规模最大、斗争最激烈的省份是四川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一)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二)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1)改革官制

(2)改革兵制

(3)改革学制

(4)奖励工商

清政府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延续其反动统治。

二、同盟会纲领及三民主义学说: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黄兴等人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

纲领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机关报为《民报》。

三民主义学说:

民族、民权、民生。

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

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恢复独立的中国。

民权主义包括“创立民国”。

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

民生主义包括“平均地权”。

三、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

阶级基础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

骨干力量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四、革命派和改良派的辩论

1905年至1907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和以康有为为代表的改良派,分别在《民报》和《新民丛报》上展开论战,以主围绕以下话题展开:

第一、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

论战的焦点

第二、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第三、要不要社会革命。

改良派反对土地国有,反对平均地权。

五、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及其局限性:

(一)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第一、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第二、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和民国的建立。

第三、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第四、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社会风气等方面发生了新的变化。

第五、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二)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第一、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革命纲领。

第二、没有充分发挥和依靠民众。

第三、没有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

辛亥革命只推翻了一个清王朝而没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和剥削,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

六、北洋军阀的统治和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

(一)北洋军阀的统治

由于袁世凯“逼宫”,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

2月15日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北洋军阀竭力维护帝国主义、地主阶级等。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申明要称帝。

1912年到1927年中国被北洋军阀控制。

(二)反动北洋军阀的斗争,旧民主主义革命终结

1913年7月,孙中山、黄兴、李烈钧等人发动“二次革命”,史称“赣宁之役”。

以失败告终。

1915年12月25日,蔡锷宣布云南独立,护国运动爆发。

1916年3月22日,袁取消帝制。

6月6日袁死。

1919年10月,孙中山将中华革命党改为中国国民党。

孙发动第二次护国运动,后失败。

标志着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第一节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

1914年6月28日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以德、奥、意为首的同盟国和以英、法、俄为首的协约国双方交战,1918年11月11日以协约国的胜利告终。

1917年11月7日,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一、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成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

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

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第一、它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同封建主义旧文化的斗争。

第二、大力宣传了民主和科学。

第三、它为中国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准备了适宜的土壤,为五四运动创造了条件。

二、五四运动: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919年5月4日,北京青年学生发动力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和历史意义:

第一、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第二、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了群众,是一场真正的群众性革命运动。

第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第四、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

三、马克思主义传播和中国共产党诞生

中国早期接受、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是三类人:

一是新文化运动时的精神领袖,李大钊、陈独秀等人。

二是五四运动的左翼骨干,毛泽东、周恩来等人。

三是原中国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时期的活动家,董必武等人。

中国共产党是在上海成立的。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着重进行以下工作:

第一、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

第二、到工人中去开展宣传和组织工作。

第三、进行关于建党问题的讨论和实际组织工作。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

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意义:

第一、它标志中国革命有了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

第二、中国革命从此有了一个科学的指导思想。

第三、沟通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的联系,中华民族的解放运动同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运动相结合,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前途。

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

其规定了中共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

最高纲领:

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最低纲领:

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立国内和平,统一中国成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1922年1月,香港海员举行罢工,罢工了56天。

这是中国工人阶级第一次直接同帝国主义势力进行的有组织的较量。

第二节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1924年1月,国共第一次合作。

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一、国共合作下的北伐战争:

其直接目标是打倒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

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有三:

第一、国共合作的实现,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第二、北伐军得到广大工农群众的大力支持。

第三、北伐战争得到苏联政府的多方面援助。

二、国共合作的破裂与国民革命的失败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共政变。

1927年4月28日,共产党创始人李在钊在北京被张作霖杀害。

1929年,共产党在武汉召开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批评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

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

客观上:

一是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的联合。

二是革命统一战线内部出现分裂,国民党制造反共政变。

主观上:

以陈独秀为首的领导犯了右倾错误。

国民革命的历史意义:

第一、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势力。

第二、它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中的政治影响。

 

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到1937年七七事变之间。

第一节国民党的统治和中间派的政治主张

一、国民党的统治

国民党实行的是代表地主阶级、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和军事独裁统治。

蒋介石反动政权的经济基础:

官僚资本、帝国主义、地主阶级结合成为买办的封建国家垄断资本。

官僚资本是中国的垄断资本,它控制着中国的经济命脉。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任务:

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和反对官僚资本主义。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目标:

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民族资本主义的特点:

一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小,没有成为中国经济的主要形式。

二在民族资本中,工业资本所占比例较少,金融资本和商业资本比例较大。

三主要是纺织、食品工业为主的轻工业

四规模小、经营分散、技术设备落后、劳动生产率低

五和封建势力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中间党派的政治主张

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正式成立于1930年8月。

以邓演达领导。

是最主要的中间党派。

第二节中国共产党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之后,敢不敢坚持革命?

怎样坚持革命?

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必须回答的两个根本性问题。

共产党人发动了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

1927年8月1日,共产党发动了八一起义(南昌起义),南昌起义的历史意义:

第一、它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第二、它成为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伟大开端。

第三、它揭开了土地革命战争的序幕。

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八七会议。

会议彻底清算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后的陈独秀的右倾错误。

并提出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

1927年9月9日,爆发秋收起义。

同年10月7日创建了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

1928年12月,毛泽东在井冈山主持了第一个土地法。

29年4月在兴国发布第二个土地法。

1929年9月,陈毅、周恩来提出,先有农村红军,再有城市政权,这是中国革命的特征,也是中国经济基础的产物。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路,但并没有被王明左倾错误的采用,从而导致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农民土地问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义革命的一个基本问题。

1930年1月,毛泽东进一步从理论上阐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文章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第三节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1931年11月,共产党在瑞金宣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成立。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了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政治。

王明的左倾错误使1934年10月共产党的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1935年1月15至17日遵义会议胜利召开。

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

遵义会议成立了以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新三人团,全权负责红军军事行动。

遵义会议后共产党开始实施长征。

1936年10月,红一、二、四军先后在甘肃会宁、静宁会师,胜利结束长征。

长征的伟大意义:

第一、它粉碎了国民党“围剿”红军,消灭革命力量的企图,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

第二、通过长征,把中国革命的大本营放到了西北,为迎接中国人民抗日救亡作了准备。

第三、长征保存并锤炼了中国革命的骨干力量。

第四、长征播撒了革命的火种。

第五、长征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第六章中国民族的抗日战争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取得反侵略战争完全胜利的战争。

1931年9月18到1945年9月3日。

国民党正面战场是抗日的重要力量。

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的敌后战场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第一节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力侵华战争称“九一八”事变,到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七七”事变,开始全面侵华战争。

到1938年10月日本占领中国大批城市,开始停止对正面战场的战略性进攻。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目的:

要变中国为其独占的殖民地。

1938年12月,汪精卫叛国投敌。

日本侵略者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哪些灾难:

第一、投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1937年12月日军占领南京,然后制造了南京大屠杀。

第二、疯狂掠夺中国的财富和资源。

第三、强制推行奴化教育。

企图达到泯灭中国民众的民族意识和反抗精神。

第二节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

九一八事变后,中共中央揭示日本侵占东北的目的是使中国完全变成其独占的殖民地。

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

但只是局部抗战。

到七七事变后,才国共第二次合作,开始了全国性抗战。

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为迎接全国抗日新高潮到来作了理论和政治上的任务。

1936年12月,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扣留蒋介石。

进一步为国共合作做了准备。

1937年8月,七七事变后,国共将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八路军由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为副总指挥。

新四军由叶挺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

1937年9月22日,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第三节国民党的正面战场

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是抗日战争的重要战场。

一、战略防御阶级的正面战场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始终存在着两个战场:

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和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

1937年7月到1938年10月,中国处于战略防御阶级。

1938年3月,李宗仁领导的第五战区在台儿庄战役中,取得大捷。

二、战略相持阶级的正面战场

1938年11月,日本改变“速战速决”的战略方针,对国民党进行政治诱降。

此时国民党开始消极抗战。

1941年12月8日,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国民政府正式对日宣战。

文化界提出“抗战、团结、民主”为文艺创作的三大目标。

第四节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共产党坚持全面持久抗战的路线。

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1938年5月到6月间,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毛还科学地预测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进程:

一、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

其中,战略相持阶级,是中国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最关键阶级。

战略防御阶级,从全局看,国民党正面战场是主要的,敌后战场的游击战是辅助的。

战略相持阶级,敌后游击战争成为主要的抗日作战方式。

1940年8月至12月,对华北日军发动了一场进攻战役,称百团大战。

1945年8月,反攻阶段到来。

二、其间国民党出现多次反共摩擦:

1939年冬至1940年春,国民党顽固派发动了第一次反共高潮。

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发动了第二次反共高潮。

蒋称新四军叛变,制造了皖南事变。

1943年春,国民党顽固派发动了第三次反共高潮。

之后,中国共产党强调,必须在统一战线上坚持独立自主原则,既统一,又独立。

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

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总方针

进步势力主要是指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

中间势力主要是指民族资产阶级、绅士和地方实力派。

顽固势力主要是指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抗日派,以蒋为首的亲美英派。

他们主张又抗日又反共。

共产党与国民党顽固派斗争时,紧紧抓住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即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

三、抗日根据地建设的首要的、根本的任务:

加强政权建设。

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是以工农聪明为基础的。

抗日根据地经济建设时大生产运动先在陕甘宁边区进行的。

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的三大基本问题: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是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

四、延安整风运动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全党的确立。

整风运动的主要内容是:

反对主观主义、反对宗派主义、反对党八股主义。

其中反对主观主义是整风运动最主要的任务。

主观主义又表现为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教条主义是共产党反复出现左、右倾错误的思想认识根源。

共产党六届七中全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所创造的理论正式命名为毛泽东思想。

第五节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以来反侵略斗争完全取得胜利的战争。

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

9月3日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一、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及原因

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第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第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第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第四、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为最终战胜世界法西斯势力作了伟大贡献。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

抗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