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下学期第四次周考试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687891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8.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下学期第四次周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高二语文下学期第四次周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高二语文下学期第四次周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高二语文下学期第四次周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高二语文下学期第四次周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高二语文下学期第四次周考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高二语文下学期第四次周考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高二语文下学期第四次周考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高二语文下学期第四次周考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高二语文下学期第四次周考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高二语文下学期第四次周考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高二语文下学期第四次周考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高二语文下学期第四次周考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高二语文下学期第四次周考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高二语文下学期第四次周考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高二语文下学期第四次周考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高二语文下学期第四次周考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高二语文下学期第四次周考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高二语文下学期第四次周考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高二语文下学期第四次周考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下学期第四次周考试题.docx

《高二语文下学期第四次周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下学期第四次周考试题.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二语文下学期第四次周考试题.docx

高二语文下学期第四次周考试题

2019-2020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四次周考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1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谈谈国学的时代性

吴乾圣

“国学”一词,古已有之,《周礼》载:

“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

”清代著名学者孔治让在《周礼正义》中解释为:

“国学者,在围城中王宫左之小学也。

”现在我们说的“国学”是在近代回应“西学”的挑战而提出来的,包括中国的优秀的传统文化,主要体现在经、史、子、集等内容上。

当代世界是一个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明多样化的时代,中国作为一个具有灿烂文明的古国,那么把传统文化的底蕴发挥出来至关重要。

传统文化集中体现在国学上,所以说国学是国魂之学。

那么挖掘国学的当代价值,对于提高国人的道德水准,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提高国民的精神生活水平,建设和谐社会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正如香港孔教学院院长汤恩佳博士指出:

国学,不仅成为现代中国人提高道德品质的教程,更是中国各民族凝聚在一起的精神支柱,是中华儿女一统华夏的文化源头。

在关于和谐问题上,国学中也有很深的底蕴。

以孔子为创始人的儒家提出“和为贵”、“知和而和”的思想。

以老子为创始人的道家同样倡导“知足”与“不争之德”,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提出“相兼爱”、“非攻”等主张。

这表明,国学中包含有丰富的和谐思想,这些思想经过时代的创新改造,定为当今时代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可资借鉴的思想智慧的来源和依据。

台湾著名学者钱穆先生认为:

“西方人好分,是近他的性之所欲。

中国人好合,亦是近他的性之所欲。

今天我们中国分成两个,然而我们人大脑子里还是不喜分,喜欢合”。

也就是说,中国文化的伟大之处,在于其最能调和,使冲突各方兼容并包,共存并处,相互调济。

在人文精神培育上,国学给我们提供更为宽广的源泉。

如仁、义、礼、智、信是儒学经典的核心,是儒家伦理的最高准则。

以“仁”为核心形成的古代人文情怀,我们汲取后,可以成为以人为本的精神资源。

“义”,是儒家提出作为人应遵循的道义,是一种准则,是做人的基础。

在市场经济的今天,维持社会的正义更显其重要性。

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市场也带来弊端,一些企业未来各自的利益,坑蒙拐骗、见利忘义等。

这些正是道德沦丧的表现,是人生价值观的模糊所致。

“礼”,是维系社会秩序的准则,其作用是规范人际之间关系。

通过礼可以更是构建在人格平等上的人际行为关系。

“智”,就是智慧,就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就是知识和技能的统一。

“信”,是做人的根本,也是社会道德的基础,诚信合一,立身兴业,缺不了信。

仁、义、礼、智、信的传统文化精髓与现代文化文明不但不冲突,反而更有利于时代的进步与发展。

今天,我们不能把这些全部舍弃,要将“仁、义、礼、智、信”传统文化内容注入新的时代内容,与时俱进,成为当前我们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撑。

在国家治理上,国学也有我们汲取的资源。

儒家强调礼与法是统一的。

儒家强调的礼作为伦理道德规范,多靠社会舆论、道德自律、传统风俗习惯等力量来维护,其制裁体制虽有独特的优点,但面对恶的人性,其力量与强度都显不足。

而法由于依靠强大的国家机器,足以克服礼之于恶势力的不力和无奈。

若礼法相结合,则可以相得益彰。

荀子主张治国要礼法并用:

“治之经,礼与刑”(《荀子。

成相》),也就是说,只有礼法结合,才能使国家“合于文理,归于治”。

这对我们当前建立和健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德与法律规范体系,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在当今世界文化多元化时代,既允许异域文化的传播,更应当倡导本土传统文化的弘扬。

国学的普及需要政府政策的引导和保护,需要大众的理解和支持,更需要专家学者们的解读与阐释。

我们都应该活学活用国学,使国学内容以清新的面貌、得体的方式,成为格言警句,化作成语典故,成为大众文化的主体。

所以说,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汲取古代思想家为我们留下的具有普世意义的思想精华,把传统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对唤起文化自觉,恢复文化自信,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天所谈的“国学”与周代的“国学”含义是不同的,它是在近代回应“西学”挑战而提出来的,主要体现在经、史、子、集等内容上。

B.国学之所以被认为是国魂之学,是因为中国具有灿烂的古代文明,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

C.汤恩佳博士指出:

国学,不仅成为现代中国人提高道德品质的教程,更重要的是中国各民族凝聚在一起的精神支柱,是中华儿女一统华夏的文化源头,这说明了国学在今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D.儒家提倡“和为贵”,道家提倡“知足”与“不争之德”,墨家提出“兼爱非攻”,他们的这些主张都包含了和谐的思想。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作者分别从“在关于和谐问题上,在人文精神培育上,在国家治理上”三个方面加以分析,阐明了国学的时代性。

B.国学思想经过时代的创新改造,一定会为当今时代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可资借鉴的思想智慧来源和依据。

C.国学在构建社会和谐、人文精神培育、国家治理等方面能为我们提供思想源泉和指导,挖掘国学的当代价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D.“仁”可以成为以人为本的精神资源;“义”可以规范做人的准则,“礼”可以用来维系社会秩序,它们与“智”“信”对于人文精神的培育,都很重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仁、义、礼、智、信”的传统文化精髓,有利于时代的进步与发展,我们要与时俱进,将“仁、义、礼、智、信”的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内容。

B.一些企业为了各自的利益,坑蒙拐骗、见利忘义等,这些正是道德沦丧的表现,违背了儒家提出的人应遵循的道义。

C.礼的作用是规范伦理道德,但它不足以克服恶势力,如果我们做到礼法结合,将有助于建立和健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德与法律规范体系。

D.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把传统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就能唤起文化自觉,恢复文化自信,增强民族凝聚力,很快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小题。

书生大使的抗战外交

李满星

早在1915年,胡适在美国留学时,日本威胁中国政府签订《二十一条》,海外学子响应国内发动抗议运动。

唯独胡适主张镇静处之。

一时间,胡适招致非议颇多,许多同道好友甚至发誓和胡适断绝关系。

无奈之下,他在《中国留美学生月报》上发表公开信亮出自己的观点:

在目前的条件下,我们拿什么来作战……所以出诸至诚和报国之心,我要说对日用兵论是胡说和愚昧。

我们在战争中将毫无收获,剩下的只是一连串的毁灭、毁灭和再毁灭。

这封公开信发表后,胡适并未得到当时热血的留学生认可,反而被认为是“木石心肠不爱国”。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东北三省沦入敌手。

胡适悲愤不已。

他在这一天的日记中写道:

“此事之来,久在意中。

1937年盛夏,庐山显得比入年更加热闹。

胡适胸佩“五老峰”徽章,心事重重地从北京辗转来到庐山,应邀出席“庐山谈话会”,共商国是。

早在1928年4月7日北伐全面胜利、南北一统之际,胡适就曾到过庐山游览。

那次,胡适心情愉悦,访古探幽,兴味盎然。

游览陶渊明故里的陶公祠后,胡适还戏作《陶渊明同他的五柳》:

当年有个陶渊明,不惜性命只贪酒。

骨硬不能深折腰,弃官回来空两手。

瓮中无米琴无弦,老妻娇儿赤脚走。

先生吟诗自嘲讽,笑指篱边五株柳:

“看他风里尽低昂,这样腰肢我无有。

这次,是胡适二上庐山。

他既没有第一次上庐山时的闲适,也无重游名胜访古探幽的雅兴,而是心事重重。

7月14日,蒋介石请胡适喝茶一叙。

胡适历陈北方的民情激愤和中央不能放弃河北的原因,谈得慷慨激动,蒋介石为之动容。

7月31日,蒋介石发表《告抗战全民将士书》。

这天中午,他请胡适以及梅贻琦、张伯苓等人吃饭。

席间,蒋介石宣布对日作战的决定。

张伯苓头一个慷慨陈词,举手赞成。

就在这一天,胡适忍辱避战的事彻底动摇了。

8月13日,上海淞沪战事爆发。

至9月初,上海战事持续一个月,胡适看到军民抗日士气之高涨,思想开始发生很大转变,认为避战只是梦想,不抵抗所得的只是“敌氛日深,受逼日甚”。

从此,胡适抛弃了避战求和的梦想,认为“和比战难百倍”,思想开始走向苦撑、待变。

8月17日,国民政府国防最高会议在南京召开。

会议决定国民政府与日本一战到底,并决定委派胡适出使美国,争取援助。

1937年9月26日10时,胡适飞抵旧金山。

一下飞机,胡适便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说:

“此次中日战争,已暴露日方兵力上之弱点。

”午餐后,他立即到大中华戏院发表《中国能战胜吗》的演讲,他以“算盘要打最不如意的算盘,努力要做最大的努力”来勉励侨胞。

30日,他又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演说。

在演说中,胡适表示对侵略战争是不能退让的,要阻止战争只能用战争来消灭它。

胡适还大胆预言美国将会被迫卷入这场战争。

到达华盛顿后,胡适去拜访罗斯福总统。

胡适早年留学哥伦比亚大学时,和罗斯福是同学,加上当时胡适的声望和魅力,罗斯福视其为上宾,关切地询问中国军队能否支持到过冬,胡适予以肯定的答复,并动情地说:

“中国需要美国的支持,我想总统很快会以明快的眼光判断是非!

到1937年11月底,胡适创下五十一天行程一万零六百英里,演讲五十六场的纪录,累得四十六岁的胡适在当年年底就以及病发作而住院休养。

胡适的努力一直没有中断,至第二年7年,他走遍了美国、加拿大各大城市,会见各方知名人士,揭露日本的侵华暴行,表明中国抗战的决心。

一个外交使节,在所驻国四处巡游距离之长,演说次数之多,而目的就是鼓动所驻国参战,堪称世界外交史上的一个奇观。

1938年9月17日,蒋介石任命胡适为新一任驻美大使。

此时,日军铁蹄已蹂躏大半个中国,开始进攻广州、武汉。

胡适可谓率命于危难之间。

1938年10月5日,胡适第六次到美国,但这次身份变了,他这次代表的是四亿五千万人口的大国。

自此,胡适出任驻美大使后的抗战外交开始了。

10月27日,胡适向罗斯福总统递呈国书。

他全无政客的深沉和韬晦,而是以诚实与公开的态度,赢得罗斯福的理解和信任。

所以,人们赞誉他为“书生大使”。

(节选自《胡适:

书生大使的抗战外交》,有删改)

相关链接:

胡适的同事温源宁教授在《文人画像》里描绘:

“在他呵呵的笑声中,及他坦白的眼光中,我们看不到他的灵魂深处。

他不像志摩,不会有沉痛的悲哀与狂热的情绪。

”胡适这种性格,远在他青年留美时就开始成型。

好运时,他就提倡“理智的爱国主义”(选自《胡适资料简介》)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日本威胁中国签订的《二十一条》,留学海外的学子纷纷进行抗议,只有胡适镇静处之,这使得他的好友要和其断绝关系,并被认为是“木石心肠不爱国”。

B.国民政府国防最高会议决定委派胡适出使美国,争取援助,一方面是因为此时胡适抗战态度最为坚定,另一方面是因为他具有巨大的声望与魅力。

C.胡适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所做的演说,不但阐明了他对侵略战争的鲜明态度,而且对美国将会卷入战争做出了预言,显示出了他对国际形势的洞察力。

D.胡适呵呵的笔、坦白的眼光以及作为驻美大使具有的诚实、公开的态度,与同时代的徐志摩一生充满沉痛的悲哀和狂热情绪的性格形成鲜明对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小题。

丑琴操

邓跃东

祖父会拉琴,好事者命令他带上两个会拉胡琴的侄儿一起演出。

在邻村第一次巡演时,我大伯父刚拉开过门,台下就扔来一只鞋子,砸在他头上。

他们指责大伯父的胡琴有问题,硬是逼着他锯掉了琴杆上的龙头……

这件事我是听一个叔父说的,几个伯叔不愿回忆这些旧事,唯有我堂二叔反应异常,他大口大口地吸着烟说:

“琴头是我砍的!

”我知道二叔一直钟情于胡琴,没想到他竟是这件事的亲历者。

透过浓浓烟雾,我看到了二叔眼里流露出的几丝幽怨。

那晚他们受到了批评,被要求将琴头处理掉,否则后果难以想象。

祖父答应一定处理好,但不是当场锯掉的。

这把琴是大伯父在县城读中学时带回的,却成了二叔的至爱。

那时祖父被贬职从学校回乡,思虑最多的是要保住侄子们的性命,要不就对不起大哥。

祖父就给二叔做工作,二叔十五六岁,很不配合。

祖父发了怒,责问他:

“是人头重要还是琴头重要?

”二叔噙着泪、含着怨气,在祖父的逼迫下锯下了琴头。

祖父说:

“这个琴头雕刻得精致,你先收着,日后可能会用上。

”二叔不吭气,捡起琴头一把甩进了灶膛。

丑琴无头,祖父他们也无脸面,操琴的模样十分滑稽,总不被人正眼看。

当然,心里最憋屈的是二叔。

他很年轻,无端被人嘲笑,其实他拉琴是很有水准的,但是心里不平,音色起伏大。

丑琴让二叔的脾性也丑了起来,他变得十分倔强,不太理会祖父——以前他们经常一起谈琴论艺,慢慢地不怎么说话了。

没过多久,伯叔姑姑们不能读书了,因为村里不准。

二叔二次被生产队长从中学赶回,他聪颖好学,无奈初三未读完,就再也未进过学堂的门了。

二叔积下一肚子的愤懑和怨恨,别人拈轻怕重,在生产队混工分,他年纪轻轻就去学泥水匠的手艺,每天用砖刀砍砍剁剁,其实是在发泄不满,他要砍平种种崎岖。

但是,这种方式并不能让他感到轻松,他的虎口被震烂,血流不止,也不能释放心中的怨气。

他又想起了无头琴,每天劳作回来,把自己关在房里,只有丑琴懂他,眼里的泪、虎口的血,遗落在琴上,他浑然不知。

二叔独自拉琴,长夜不息。

祖父知道他心里苦闷,就开导他说:

“拉琴可以消解磨难,但不能宣泄情绪,你指上的怨气太重了。

”二叔说:

“你不是说琴音传递的是心声吗?

”祖父反问:

“你心里向往的是什么?

”二叔不吭声了。

听琴知音,得失寸心。

二叔对祖父的视听修养极为钦佩,他为自己更名为“清明”,自此静心练琴,研习音律。

清明通透,方有流音。

二叔反复体悟,寻求彻悟——人跟丑琴一样,没有脸面,可琴还是琴,心里有音,仍可自然地发声。

他的心慢慢地融入了丑琴,琴声开始从心里流泻出来,没有了早时的发泄,音色一片柔美。

二叔认真地看着我说:

“琴已无头,人得有名。

二叔那时带着这把丑琴,一次次地参加上级安排的演出。

他用丑琴发出的优美琴声征服了众多同行,感染无数心田。

有一次,上级首长要来观看,领导提出给他换把琴,说这琴太丑了,影响县里的形象。

二叔说,人能换但琴不能换。

在本村的一场集会上,全家人都被责令到场陪斗,批斗的对象是二叔的母亲。

大冬天里她被拉到学校操场上,被风车对着猛吹,她不服软,直挺挺地站了一夜。

有人起哄要我家的人拉琴造势,祖父跟他们交涉能不能换人,他们说不行,故意要我二叔拉。

祖父尴尬不已,二叔却轻松地拉开了弓子。

凝望着受难的母亲,他如入空谷,心若止水,怀中丑琴一如昔日,不动声色。

后来我得知,二叔拉的是刘天华先生的《光明行》,他心里存有光亮!

(选自《读者》2015年第9期,有删改)

5.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以倒叙开篇,叙述大伯父演出时的遭遇,奠定了文章压抑悲怆的感情基调,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二叔性格的变化做了铺垫。

B.祖父不仅是家庭的守护神,更是侄儿们的精神导师。

为了保证侄儿们的安全,忍气吞声答应锯掉琴头;担心二叔怨气太重,开导他要心存希望。

C.文章花大量笔墨写“我”家遭遇的种种不幸意在反映生活磨难容易钳制人的精神,从而点明本文人性因生活的不公而异化的主题。

D.文章以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来讲述“我”家所发生的“旧事”,虽然“我”仅是故事的讲述者,本身并没有进入故事中,但故事却因此却显得真实可信。

二、古诗文阅读(共24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8小题。

(9分)

于敏中,字叔子,江苏金坛人。

乾隆三年一甲一名进士,授翰林院修撰。

以文翰受高宗知,直懋勤殿,敕书华严、楞严两经。

累迁侍讲,典山西乡试,督山东、浙江学政。

十五年,直上书房。

累迁内阁学士。

十八年,复督山东学政。

擢兵部侍郎。

二十一年,丁本生父忧,归宗持服。

逾年,起署刑部侍郎。

二十三年,嗣父枋殁,回籍治丧。

未几,丁本生母忧,未以上闻。

御史朱嵇疏劾敏中“两次亲丧,蒙混为一,恝然①赴官”。

并言:

“部臣与疆臣异,不宜夺情任事。

”诏原之。

二十五年,命为军机大臣。

敏中敏捷过人,承旨得上意。

三十年,擢户部尚书。

子齐贤,乡试未中试。

诏以敏中久直内廷,仅一子年已及壮,加恩依尚书品级予荫生。

又以敏中正室前卒,特封其妾张为淑人。

三十八年,晋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如故。

时下诏征遗书,安徽学政朱筠请开局搜辑永乐大典中古书。

大学士刘统勋谓非政要,欲寝其议。

敏中善筠奏,与统勋力争,于是命敏中为正总裁,主其事。

敏中为军机大臣久,颇接外吏,通声气。

三十九年,内监高云从漏泄朱批道府记载,下廷臣鞫治。

云从言敏中尝向询问记载,及云从买地涉讼,尝乞敏中嘱托府尹蒋赐棨。

上面诘,敏中引罪,诏切责之曰:

“内廷诸臣与内监交涉,一言及私,即当据实奏闻。

朕方嘉其持正,重治若辈之罪,岂肯转咎奏参者?

于敏中侍朕左右有年,岂尚不知朕而为此隐忍耶?

于敏中日蒙召对,朕何所不言?

何至转向内监探询消息?

自川省用兵以来,敏中承旨有劳。

大功告竣,朕欲如张廷玉例,领以世职。

今事垂成,敏中乃有此事,是其福泽有限,不能受朕深恩,宁不痛自愧悔?

免其治罪,严加议处。

”部议革职,诏从宽留任。

四十一年,金川平,诏嘉其劳勚,过失可原,仍列功臣,给一等轻车都尉,世袭罔替。

四十四年,病喘,遣医视,赐人参。

卒优诏赐恤祭葬如例祀贤良祠谥文襄。

选自《清史稿•于敏中传》有删节)

【注】恝(jiá)然:

淡然,无动于衷;不在意的样子。

6.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卒/优诏赐恤/祭葬如例/祀贤良祠/谥文襄

B.卒优/诏赐恤/祭葬如例/祀贤良祠/谥文襄

C.卒/优诏赐/恤祭葬如例/祀贤良/祠谥文襄

D.卒优/诏赐恤祭/葬如例/祀贤良祠/谥文襄

7.对下列句子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甲一名进士也就是俗称的“状元”。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殿试一甲第一名称为状元,一甲第二、第三名分别称为榜眼和探花。

B.翰林院修撰也就是翰林院的属官,职责是主管编修国史,记载皇帝言行起居,进讲经史,以及草拟有关典礼文件。

C.“丁本生父忧”中的“丁”是“生父去世”之意。

D.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

“文襄”是朝廷赐予于敏中的谥号。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敏中在乾隆三年的时候考取了进士,他因为才华被清高宗知晓,朝廷曾经下诏书让他抄写华严、楞严两部佛经。

B.于敏中因为嗣父去世回到家乡治丧,不久他亲生母亲又去世了,但是于敏中并没有上报给朝廷,他受到了御史朱嵇的弹劾。

C.于敏中的儿子乡试没有考中,朝廷认为于敏中为官清廉,特意赐予他的儿子荫生的身份,并且加封于敏中的妾张氏为淑人。

D.于敏中聪明过人,逢迎旨意特别符合皇帝的心意。

他长久的担任军机大臣,和朝外的官吏们有很多的接触,也受到过皇帝的处罚。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1小题。

史祥,字世休,朔方人也。

祥少有文武才干,仕周太子车右中士,袭爵武遂县公。

高祖践阼,拜仪同,领交州事,进爵阳城郡公。

祥在交州颇有惠政。

后数年,转骠骑将军。

伐陈之役,从宜阳公王世积,以舟师出九江道,先锋与陈人战,破之,进拔江州。

上闻而大悦,下诏曰:

“骠骑高才壮志,是朕所知,善为经略,以取大赏,使富贵功名永垂竹帛也。

”寻拜蕲州总管。

后以行军总管从晋王广击突厥于灵武,破之。

迁右卫将军。

仁寿中,率兵屯弘化以备胡。

炀帝时在东宫,遗祥书曰:

“将军总戎塞表,足使李广惭勇,魏尚愧能,冠彼二贤,独在子。

”炀帝即位,汉王谅发兵作乱,遣其将綦良自滏口徇黎阳,塞白马津,余公理自太行下河内。

帝以祥为行军总管,军于河阴,久不得济。

祥谓军吏曰:

“余公理轻而无谋,才用素不足称,又新得志,谓其众可恃。

恃众必骄。

且河北人先不习兵,所谓拥市人而战。

以吾筹之,不足图也。

”乃令军中修攻具,公理使谍知之,果屯兵于河阳内城以备祥。

祥于是舣船南岸,公理聚甲以当之。

祥乃简精锐于下流潜渡,公理率众拒之。

祥至须水,两军相对,公理未成列,祥纵击,大破之。

东趣黎阳讨綦良等。

良列阵以待,兵未接,良弃军而走。

于是其众大溃,祥纵兵乘之,杀万余人。

进位上大将军,赐缣彩七千段,女妓十人,良马二十匹。

祥上表辞谢帝降手诏曰昔岁劳公问罪河朔贼尔日塞两关之路公竭诚奋勇非英才大略其孰能与于此邪故聊示所怀亦何谢也。

从征吐谷浑,祥率众出间道击虏,破之,俘男女千馀口。

赐奴婢六十人,马三百匹。

俄拜燕郡太守,被贼高开道所围,祥称疾不视事。

及城陷,开道甚礼之。

会开道与罗艺通和,送祥于涿郡,卒于途。

(选自《隋书·史祥传》,有删改)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祥上表辞谢/帝降手诏曰/昔岁劳公问罪/河朔贼尔日塞两关之路/公竭诚奋勇/非英才大略/其孰能与于此邪/故聊示所怀亦何/谢也

B.祥上表辞谢/帝降手诏曰/昔岁劳公问罪/河朔贼尔日塞两关之路/公竭诚奋勇/非英才大略/其孰能与于此邪/故聊示所怀/亦何谢也

C.祥上表辞谢/帝降手诏曰/昔岁劳公问罪河朔/贼尔日塞两关之路/公竭诚奋勇/非英才大略/其孰能与于此邪/故聊示所怀亦何/谢也

D.祥上表辞谢/帝降手诏曰/昔岁劳公问罪河朔/贼尔日塞两关之路/公竭诚奋勇/非英才大略/其孰能与于此邪/故聊示所怀/亦何谢也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袭爵,一般指由爵位的第一继承人(一般称为世子)承袭原有爵位,世子以外的其余继承人则减三等袭爵。

B.践指踩、踏,阼指大堂前东西的台阶。

封建帝王登阼阶以主持祭祀,故践阼一般特指帝王即位、登基。

C.屯兵在古代是多义词,既指守卫的士兵,屯田垦荒的军队,也可指驻扎军队,文中指屯田垦荒的军队。

D.奴婢指旧时丧失自由、为主人无偿服劳役的人,其来源有罪人、俘虏及其家属等,秦汉后通常男称奴,女称婢。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祥少有才干,治理颇有惠政。

年少时他就表现出了文武方面的才能,在北周曾任太子车右中士;在管理交州期间,他能施行仁爱之政。

B.史祥护边有功,获得晋升赏赐。

他跟随杨广在灵武大破突厥,升职为右卫将军;后又随炀帝征讨吐谷浑,大败敌军,获得丰厚赏赐。

C.史祥作战勇猛,得到皇帝夸奖。

在讨伐陈军战役中,他身为先锋,率水军一举攻下江州,得到高祖充分肯定,认为即使李广等人也不能及。

D.史祥善于谋略,作战取得胜利。

在平定杨谅之战中,史祥周密部署,对敌方情况做了深入分析,将余公理打得措手不及,又乘胜追击,大胜綦良。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小题。

江神子·别徐州①

苏轼

天涯流落思无穷。

既相逢,却匆匆。

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

为问东风余几许?

春纵在,与谁同?

隋堤②三月水溶溶。

背归鸿,去吴中。

回首彭城③,清泗与淮通④。

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注】①苏轼于熙宁十年四月调知徐州,五月到任,历时近两年,元丰二年三月由徐州调往湖州。

这首词是他在离徐后赴湖州途中所写。

②隋堤:

指汴河的河堤,因建于隋朝而得名。

③彭城:

徐州。

④清泗与淮通:

泗水为淮水支流,在徐州与淮水汇流。

12.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既相逢,却匆匆”中的“既”“却”关联词使用巧妙,写出了词人与徐州友人相逢既晚,相处尤短,却不得不匆匆离去的无奈之情。

B.“携手”句使用细节描写,生动地写出词人与别筵上的歌妓分享的情景;“残红”使用借代手法,既渲染了气氛又点明了离别的时间。

C.该词结尾三句想象丰富,造语精警,在篇章布局、表现手法、思想内容等方面与李煜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极为相似。

D.该词使用了化虚为实的手法,作者将离别之恨融入即事即地,并将这恨别之情化作千点相思泪,托“清泗”将其寄往徐州,含蓄蕴藉,深沉哀怨。

(四)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第13小题。

鹭鸶

杜牧

雪衣雪发青玉觜,群捕鱼儿溪影中。

惊飞远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