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期业务学习.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688097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68.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期业务学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第二期业务学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第二期业务学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第二期业务学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第二期业务学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第二期业务学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第二期业务学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第二期业务学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第二期业务学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第二期业务学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第二期业务学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第二期业务学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第二期业务学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第二期业务学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第二期业务学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第二期业务学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第二期业务学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第二期业务学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第二期业务学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期业务学习.docx

《第二期业务学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期业务学习.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二期业务学习.docx

第二期业务学习

业务学习材料

时间:

2011年4月6日

地点:

会议室

人员:

全体数学教师

主持人:

刘正平

主题:

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实施

内容摘要:

近几年来,人们对教学模式的研究越来越重视,各式各样的教学模式层出不穷。

小学数学教学模式也是千姿百态。

然而,要搞好教学工作,只拥有教学模式还远远不够。

教学模式只不过是一个框架,就好像是一个人的骨架,只有把教学模式充分应用到教学中,让其指导教学,教学模式才能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

小学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其模式的构建和实施直接影响着本门学科的教学效果。

当前,小学数学的教学模式众说纷纭,如何把握好这些模式,把它们充分应用于小学数学的教学上来,是一个关键而有价值的问题。

那么,如何才能把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实施好呢?

第一,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特点,来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

一切教学活动所包含的因素虽然是相同的,但是在具体教学活动中各种因素之间的组合方式却有着微妙的差别。

例如:

以掌握数学基本概念为主要目的的教学和以培养学生计算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教学,它们在具体的组合方式上就不会相同;以教师讲授典型例题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活动和以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典型题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活动,在各个因素的具体组合上也决不会相同。

教师要根据所教知识内容特点,以及知识的前后联系和学生的接受水平等条件来选择小学数学教学模式。

从小的方面来选择比较容易,如:

讲到计算题时就可以选用“小学数学计算题教学模式”;讲到应用题时,就可选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模式”……但是,如果只是一味机械地照搬,照猫画虎,到头来势必使小学数学的教学走入僵化状态。

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分析所教知识的内容,然后根据知识的内容特点,把知识逐段揉入所选择的教学模式中去,反复推敲,认真修改。

这样,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课堂教学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二,教师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抓好环节教学,努力把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展开、展好。

小学数学教学模式这副骨架,只有在所教内容的填充下才能显得有血有肉,活灵活现。

教师在运用教学模式时,要注意抓好新旧知识的联系和课堂每个环节的联系,让程序环环相扣,知识层层生辉。

如:

在利用小学数学的计算题教学模式时,教师根据所教知识而选的口算题以及相关的定义、规律、法则等复习题设计得好,不仅为学习新知识做了铺垫,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顺利地完成由概念到能力的转化。

当然,教学模式的展开、展好,还需要教师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和灵活的教学机智,能根据所选教学模式选择好教法,准备好教具,设计好学生的学法。

这样,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才能真正灵活地运转在课堂之上。

第三,将实践反馈回来的信息,及时用于教学模式的调整,研讨产生新的教学模式。

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是一种理论。

它来源于实践,又要回头指导实践。

但由于它本身还存在着不足和局限性,所以仍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

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应用不能千篇一律。

有些知识虽然性质相同,但具体操作却不是一成不变的。

如:

用方程解答的应用题和用综合算式解答的应用题,虽然都具备应用题的共性,但又有自己的特性。

教师要体察入微,注意将在课堂上反馈回来的信息和自己的心得体会运用于教学模式的研讨中,形成新的模式。

如:

针对具体知识而言,有的教学模式显得繁杂,这样就不可能充分利用好课堂上的宝贵时间。

而有的教学模式又似乎太笼统,缺少一些具体的操作步骤。

教师只有在运用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更深入、更细致地把握操作程序,才能发挥好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作用,扬长避短,净化教学。

实践证明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是小学数学教学理论的简化表现形式。

在教学中,它为某一主题所涉及的各种因素和各因素之间的关系不仅可以提供一个比较完整的框架,而且还具有一套实施策略原则和操作程序。

小学数学教师只有充分认识、把握并运用好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水平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业务学习材料

时间:

2011年4月13日

地点:

会议室

人员:

全体数学教师

主持人:

刘正平

主题:

加强小学数学教学中说的训练

内容摘要: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仅在低年级,而且在中高年级教学中,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说,加强对学生说的训练。

 

现在多数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应用题、几何图形的解题能力,这是对的,无可非议。

但是用什么手段来实现教学要求呢?

不少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教师讲得过多,越到高年级,学生说话的机会越少,到了毕业班,只能是教师“满堂灌”了。

课堂里,教师讲,学生听,把课堂教学的“双边活动”变成了“单相活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难调动起来。

同时,学生的作业负担沉重,在课堂里做练习,放学后有时还得参加“基础班”、“补课班”或“智力班”等,无非也是完成各种练习。

   这种现象一定要改变,从学校内部来说,一定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课程教材改革正在推行,我认为数学课的教学方法也要改革,除了采用电化教学、直观教学及实验动手等手段外,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说的训练,通过说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气氛,培养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果,有计划地对学生加强说话训练好处很多,主要归纳为以下四点: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新课程标准》的“目的和要求”中明确规定,要逐步培养学生的“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或通过数量关系,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从而掌握最基础的知识,这个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有利于及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的缺陷,对全班学生也有指导意义。

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组织学生讲。

数学教师要鼓励、指导学生发表见解,并有顺序地讲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并让尽量多的学生能有讲的机会,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说的结果,也要重视学生说的质量,这样坚持下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有利于学生对数学概念、性质、法则及公式的学习。

在小学阶段,由于年龄特点,学生学习数学概念、性质、法则是个难点。

在平时测验、考试中错误率较高。

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实物、教具、电教演示或实际事例,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所学的概念、性质、法则含义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多读多讲,理解其意。

我们要防止死记硬背,但并不是说不记不背,对有些概念、公式,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要求背出,朗朗上口,加深理解,学以至用。

又通过设计的各种练习,学生便会切实掌握这部分基础知识。

 

   3.有利于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

当然语文学科对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不能说因为数学教学大纲中没有这个要求,而没有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责任。

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我们各科教师都应从培养“三面向”人才的高度认识问题,有责任“教书育人”,培养学生社会所需的各种能力,包括口头表达能力。

如果说语文学科,要求学生口头表达的内容更形象、生动的话,那么数学学科要求学生说话更准确、精练。

数学语言是一种特殊语言,需要准确无误,并且逻辑性强,有时需当机立断的敏捷性,所以数学教师根据教材有计划地并严格训练学生说话,有利于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

 

   4.有利于优化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上好数学课应该尽量地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能把学生埋在越来越多的练习纸中。

例如,10以内、20以内及后面的100以内(整数)加减法口算,现在已经名不副实,多数用笔算代替,学生动手不动口。

其实,过去不少教师创造了很多口算的好方法,尤其在低年级教学中,寓教学于游戏、娱乐之中,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其它教材也可以这样做。

我们不能把数学课变成枯燥无味、让学生学而生厌的课。

在数学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既动手又动口,并辅以其它教学手段,这样有利于优化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必然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我在这里提出,要加强对学生说的训练,并不排斥笔算,需要的是,要精选练习,不搞“题海战术”。

教学中,要把学生的说及其它教学方法与笔算合理安排,达到最佳效果。

业务学习材料

时间:

2011年4月20日

地点:

会议室

人员:

全体数学教师

主持人:

刘正平

主题:

浅议如何上好小学数学课

内容摘要:

孔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开始变得更自由、更灵活,学生也始终在愉快的状态下积极地学习数学,这的确是我们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可喜的变化。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

“就数学本身来说,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入迷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

教师要善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充分利用数学课堂,把它创设成充满活力、魅力无穷的空间,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积极地感受数学美,去追求数学美。

如何上好数学课,使数学课灵动起来呢?

  一、从生活经验入手,创设情境调动课堂气氛

  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是有密切联系的,新教材中也给出了许多例子,教师要尽量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或生活经验入手引出学习内容,这样学生乐于接受。

也可以让学生例举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小学生有着好奇心、疑问心、爱美心强和活泼好动的特点。

数学教师要从这些方面多去思考,充分地发挥小学生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在课堂中创设出学与“玩”融为一体的教学方法,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时,我运用事先准备好的漂亮的图片创设情境,讲故事引入:

夏季的一天,一只小蜻蜓在草地上飞来飞去捉蚊子,忽然飞来了一只美丽的小蝴蝶,绕着小蜻蜓飞来飞去,小蜻蜓生气了,小蝴蝶却笑着说它们是一家人,小蜻蜓不相信,小蝴蝶带着小蜻蜓去找它们家族的成员,它们找到了树叶,小蝴蝶说在图形王国里它们三个是一家人。

同学们,为什么小蝴蝶要这样说呢?

这样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兴趣浓厚,注意力集中,主动去探究对称图形的共同特征。

  二、动手实践让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因为只有通过自己的再创造活动而获得的知识,才能真正被掌握和灵活运用。

根据费赖登塔尔的观点,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精神。

小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弱,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图形或物体,调动各种感观参与实践,同时教给学生操作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拼摆、画图、实验等操作实践,激发思维去思考,从中自我发现数学知识,掌握数学知识。

让学生动手实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

“三角形的认识”,这是一节比较枯燥的概念课,我让学生用彩色塑料条围成三角形,并投影到银幕上,通过观察,学生很快发现图1和图2是用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图3虽用了三条线段,但首尾不相交,所以不是三角形。

定义从直观的观察之中升华出来了:

“用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

加强操作活动,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顺应他们好奇、好动的特点,而且能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帮助他们学习数学知识,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

  三、实行民主教学,构建轻松和谐的师生双边活动

  在课堂上,师生的双边活动轻松和谐,师生们展示的是真实的自我。

课堂上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同学们时而窃窃私语,时而小声讨论,时而高声辩论。

同学们争相发言,有的居高临下,提纲挈领;有的引经据典,细致缜密。

针对同学们独具个性的发言,老师不时点头赞许,对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老师则以信任鼓励的目光和话语激活学生的思维。

学生自然敢于讲真话、讲实话,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

如教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分类一课时,在教学生明确什么是分类知识之后,我有意识地放手让学生主动实践,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将30多支不同颜色、不同长短、带有或者不带有橡皮头的铅笔打乱放在一起,让学生去分类,看谁分得合理。

同学们争先恐后抢着去分类:

有按颜色分类的;有按长短分类的;有按带有或者不带有橡皮头分类的;也有胡乱分的。

再找学生说明这样分的理由,对讲不清理由的学生予以指导,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自主学习、主动实践。

教师还注意学生的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抱有一种想学、乐学、会学的态度。

  四、帮学生建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学习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数学本身包含了许多枯燥无味的东西,特别是计算题的学习,学生的领悟能力都是有差异的,同样的计算题,有些学生可能几分钟就学会了,而有些同学可能一节课甚至更长时间也学不会,如果老师不及时去关注这样的学生的话,那么这些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信心,课堂对于他们来说就会变得很无聊,在课堂上他们会转移注意力,去干别的事情,如我班一位女生,数学基础差,学习态度不明确,很要面子,别人帮助她学习她还不愿意,认为很没面子。

问她懂了吗,都是说懂的,作业往往又是错的,看得出做作业时很急躁。

我从写字开始,要求她把字写端正,允许作业少做,要求做一题对一题,不会做的重新做,做对了继续,让她认识到她也能做对,慢慢地树立学习的信心,发现优点及时大力地表扬,使她尝到成功的喜悦,并且认识到学习需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来,不能有任何虚假的行为。

渐渐的,她对数学有些信心了,字写端正了,成绩也提高了。

数学老师要去关注每一位学生,当学生学习遇见困难,要及时热情地伸出双手去帮助他们,让他们恢复自信。

  五、适当的表扬奖励是上好数学课堂的添加剂

  教师要给每一位学生成功的机会,尤其是应“偏爱”学习困难的学生。

教师要善于设法消除学生的紧张畏惧心理,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采用激励性的评价、补以适当的表扬。

激励性的评价、表扬能让学生如沐春风,敢想敢问,敢讲敢做。

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充满生命的活力,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现,学生的创造、创新火花才能迸发、闪烁。

如在练习时,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老师奖励“小红旗”给学困生,有时还主动与他们说上几句悄悄话。

学生得到老师的奖励,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就高了,就会更进一步地去发现问题,发挥前所未有的想象力,从而摆脱苦学的烦恼,进入乐学的境界,极大地发展创新能力。

总之,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从生活经验入手,通过多种形式,创设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激励性的问题情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在动手实践中,学生能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

在民主教学中,学生们不仅能获得知识、形成技能、掌握数学的方法,而且能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业务学习材料

时间:

2009年4月27日

地点:

会议室

人员:

全体数学教师

主持人:

刘正平

主题:

让学生经历“学数学”的过程

(一)

——兴趣及产生兴趣的动因

内容摘要:

教学改革的实践证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条件,也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突破口。

是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的重要标志,是各科课堂教学中面临的共同问题之一。

  

一、兴趣及产生兴趣的动因

  兴趣是人们对一定事物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是带有感情色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

它表现为一个人力求接触,研究和认识某种事物和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

这种倾向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

它是认识的欲望,是学习的直接动力,也是自觉能动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与智力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那么产生兴趣的动因是什么呢?

(一)趣味因

  趣味吸引人,使人愉快。

而趣味因则是诱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因素。

有些学生对数学缺乏兴趣,正是他们没能很好地领悟和体会数学中的趣味性。

很多同学一提起数学,常常会联想到:

困苦的思索、繁难的演算、复杂的逻辑推理。

再加之,一些老师不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认为数学学科是枯燥无味的。

其实数学本身存在着许多趣味因素,只要教师善于挖掘,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学生就能学得轻松愉快、主动热情、越学越有兴致。

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变被动地学为主动地学。

  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就是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把静止的东西动态化。

以产生活泼的课堂教学形式,把数学本身的趣味因素表现出来。

但是,数学内容的选择,既应具有趣味性的特点,又要与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实际生活相结合。

(二)新颖因

  新颖即:

新鲜、奇特。

单调、机械的教学方法,枯燥乏味的课堂讲解,必然带来沉闷的课堂气氛。

在这样的课堂情境中学习,有兴趣的学生也会变得没兴趣了,本来就没兴趣的学生长久发展下去会发展到厌学。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力求创造一个丰富多彩的情境,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提出一些新颖奇特的问题,把学生紧紧地吸引住,从而保证课堂教学质量。

  例如有位老师以讲故事的方式拉开了学习新数学知识的帷幕。

上课了,老师对同学们说:

一对农民老夫妇琢磨着自己的致富门路。

老婆婆说:

“不是说有养兔专业户了吗?

我们就来个养兔致富吧,先买一对种兔,它们能够每个月生一对兔子,而一对小兔子长到两个月时又可以再生一对小兔子,你算算,经过一年,我们能养多少对兔子?

”这其实是个数列问题。

即:

  经过月数:

1、2、3、4、5……12

  兔子对数:

1、2、3、5、8……?

  由于问题提出有情节,有意境,可谓新颖奇特,所以紧紧地吸引着同学们。

他们互相讨论,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当数列的规律被发现后,终于找到了简便的方法。

同学们尝到了探索奥妙的乐趣,从而萌发了对数学知识的渴求,引发了学习的极大动力。

这正是“新颖因”在课堂教学中所起的作用。

(三)探索因

  探索,即:

寻找、追求。

获取数学知识的过程与各种思维能力有着密切的联系。

学习数学主要靠思维。

思维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任何数学知识的理解都是通过思维实现的。

没有积极的思维,没有独立的思考和探索就没有深刻的理解,更谈不上创新,因此,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不断追求的学习作风,是诱发学习兴趣的前提。

  每个学生心理都有渴望获得新知识的火种,只有老师正确引导,才可能点燃它。

一旦学生这种渴望求得新知识的火种被点燃,就能做到勤学好问,勤思善断,努力探索。

(四)好奇心

  好奇,即:

对所发生的事物感到惊奇,引发疑问。

亚里斯多德曾经说过:

“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

好奇心是小学生重要的心理特征。

它往往是对数学产生兴趣的导火线。

因为,在课堂教学中,有的学生出于对某种问题的好奇,发生疑问,因而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兴趣。

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变学生的好奇心为求知欲,促使学生积极思维。

  在教“能被2、3、5整除的特征”时,改变了直接把结论告诉给学生的传统做法。

而是做了一个小游戏“考老师”。

由同学们任意说数,老师立即判断能否被2、3、5整除。

同学们说的数一个比一个大,老师对答如流。

同学们经过验证,老师回答的准确无误。

同学们惊奇了,疑问出现了“怎么老师没有经过演算就这么快地知道了结果?

疑问使学生产生了好奇心,好奇心又转化成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这样学习的一开始,就把学生推到主动探索的主体地位,疑问、好奇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充满兴趣。

(五)成功因

  成功,即:

结果等于或好于期望。

心理实验证明:

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欢乐和胜利的欣慰,便会激起再一次追求成功和胜利的信念与力量。

  学习落后的学生不论是在学校或家庭,听到的多是批评,受到的多是岐视,他们普遍都很自卑,有的甚至破罐破摔,失去进步的勇气和信心。

他们最缺少的是被尊重,其中不少孩子与老师在情感上已经有了一条看不见的“鸿沟”。

他们很难领悟到老师的一片苦心,对老师的批评常有戒心,不是回避便是沉默,甚至是抵触,他们几乎尝不到成功的乐趣。

在这种心理环境中学习,他们怎么会成功?

一次次的失败,使他们心灰意冷,丧失了学习的兴趣,滋长了厌学情绪,严重的发展到辍学。

对这部分学生,如何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认识水平,为他们创设成功的条件,想方设法使他们成功,哪怕是微小的。

使他们在成功中唤发出学习的兴趣。

同时,教师要怀着真诚的爱,去温暖他们长期被冷落了的心,用爱去填平师生之间的“鸿沟”,使他们在爱的怀抱中,重新振奋精神,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六)物化因

  物化,即:

物质化的活动。

教学的物化活动是诱发学习兴趣的重要保证,是学生智能活动的源泉和动力。

小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智慧的阶段,由于学龄初期儿童手指等部分小肌肉群的发育,有些小学生常在课堂上做小动作。

如果我们在课堂上适当安排动手操作活动,既可以满足儿童发育的需要,也可以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有意识的数学活动中来。

对事物产生强烈的感知,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经过手、脑并用,建立鲜明、清晰、正确的表象。

有人曾对平面图形面积教学进行了“学生拼剪法”和“教师演示法”的等组对比试验。

试验结果如表4

表4

  实验证实了:

学生只有靠他们自己动手,在学习实践过程中通过观察、思考、测量、操作、试验等一系列的物质活动或物化活动,才能真正唤起学习兴趣,在多种物质活动的激发下,手、眼、耳、脑等多种感官的参与活动,大脑皮层中相应的“驻脑点”的活动丰富、频繁、精细,思维活动由低到高,由高而实。

  儿童具有好动、好强、好胜、好表现等心理特点,我们要抓住这些特点,遵循儿童思维发展的几个阶段——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进行教学。

在教学中,尽可能地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静态的数学概念动态化,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动手操作,在操作中发现抽象的数学规律。

业务学习材料

时间:

2009年5月4日

地点:

会议室

人员:

全体数学教师

主持人:

刘正平

主题:

让学生经历“学数学”的过程

(二)

——兴趣在数学教学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内容摘要:

(一)兴趣是学生渴望求知,学好数学的前提

  我曾经进行过一个有趣的调查实践,我接了一个新班——小学五年级。

原数学教师介绍,该班学生比较懒,有的连作业都不愿意写。

我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

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学习兴趣。

新接班工作千头万绪,但最根本的工作是诱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这是学习好数学的前提。

  我这样设计了新接班的第一课:

  9月1日,同学们走进教室,看到了黑板上画满了不同形状的几何图形。

我向同学们提出了各种有趣的问题:

“你认识我吗”?

“可别小看它——1”、“我是伟大的0”、“数学家索非愿意做你的朋友”。

……讲台上摆满了大大小小的立体模型,有方方的正方体、圆圆的玻璃球,有棱有角的长方体,还有胖胖的圆柱,尖尖的圆锥……,教室的四周挂满了红红绿绿的纸条:

如“数学迷宫”、“1+2+3+……+100=?

”、“你能把字母变成数字吗”?

……真是琳琅满目,目不暇接。

  同学们亲眼见到了数学中包含着这么多丰富而有趣的内容,从而诱发了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

  事情过去两年后,在同学们毕业的前夕,我又做了这样一个调查:

在所学学科中第一喜欢数学的人占90%,其中多数同学正是从9月1日那节新课开始后重新认识了数学,开始喜欢上了数学。

很多同学在座谈会上发表了肺腑之言:

“过去我提起数学就头疼,就是从那节数学课开始,我对数学课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一种新鲜感、好奇感促使我去探讨”。

的确,正是由于兴趣的动力,使学生有了学好数学的勇气和信心,以致取得了优秀的成绩,提起数学就头疼的杨凯同学,从不写作业到乐于学习,他以95分的优秀数学成绩考入了中学。

事实证明,兴趣是渴望求知的前提,是学好数学的基础。

(二)兴趣是发展学生思维的关键,是学习效果的保证

  苏霍姆林斯基曾用简明的语言阐述:

“掌握知识和获得技巧的主要动因是——良好的情绪”“良好的情绪”即“强烈的学习愿望”,也就是我们所讲的兴趣。

  兴趣是发展学生思维的关键,学生对所学学科,所研究的问题感兴趣,才会去积极思维,才可能去发展思维,才能保证学习效果的提高。

  为了验证有兴趣学习和无兴趣学习在课堂教学中不同效果,我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正反比例应用题是一节比较抽象的概念课。

为了唤起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我这样安排:

  A课:

上课了,首先出现在学生眼前的是一幅彩色幻灯图片。

重叠的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