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沧海优秀教学设计共3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690805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观沧海优秀教学设计共3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观沧海优秀教学设计共3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观沧海优秀教学设计共3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观沧海优秀教学设计共3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观沧海优秀教学设计共3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观沧海优秀教学设计共3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观沧海优秀教学设计共3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观沧海优秀教学设计共3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观沧海优秀教学设计共3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观沧海优秀教学设计共3篇.docx

《观沧海优秀教学设计共3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观沧海优秀教学设计共3篇.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观沧海优秀教学设计共3篇.docx

观沧海优秀教学设计共3篇

观沧海优秀教学设计(共3篇)

第1篇:

观沧海《观沧海》教学设计

《观沧海》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

2、品味语言,体味诗词的意境,深刻理解诗歌内容与情感。

3、学习诗歌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4、有情感的背诵诗文。

一、导语设计

中国是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的文化浩如烟海、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如果我们把中国的文化比作是璀璨的银河,那么中国的诗歌就是其中最闪亮、最光彩夺目的一颗,今天我们就学习一首乐府诗《观沧海》,来领略一下一代枭雄曹操的博大情怀吧!

二,自学指导一先学:

1、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

2、多角度朗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

3、疏通诗意。

后教:

1、作者及作品: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曹操的文学成就很高,与他的儿子曹植、曹丕并称“三曹。

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军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

建安元年迎汉献帝到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

官渡之战大破军阀袁绍后,逐渐统一了北方。

曹操一生未称帝,他病死后,曹丕继位后不久称帝,追封曹操为汉武帝。

代表作品有《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和《蒿里行》

乐府诗:

汉代朝廷音乐官署把一些诗歌配乐来吟唱,这种诗歌就叫做乐府诗。

写作背景: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征讨我国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残部,途径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

1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胸怀。

2、初步感知诗歌a、教师范读诗歌。

b、指名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

读准下列加点字的字音

碣石()澹澹()竦峙()丰茂()c.学生自由朗读,熟悉诗歌内容。

d、全体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诗歌。

3、疏通文意,注解重要字词

临()澹澹()行()其()萧瑟()若()何()洪波()

三、自学指导二。

(研读诗文)先学:

a.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b.诗歌描写了哪些景物?

哪些诗句是写实的?

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c.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

诗歌什么写作特点?

d.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后教:

a.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所想。

b.作者描写了:

沧海、碣石、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写实诗句:

3---8句;

想像;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宏伟志向)c.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

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事,“观”字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

描写海水和山岛。

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显示了大海惊人的力量和宏伟气象。

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

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2辰的气概,是虚景即诗人的主观感受,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d.“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写作特点:

动静结合、虚实结合。

情景交融。

四、小结:

这首乐府诗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借景抒情,描写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奋发昂扬的精神。

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

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与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是一致的,真是读其诗如见其人。

五、作业

1、背诵并默写全诗。

2、研讨与练习一

(1)。

3、赏析“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

第2篇:

观沧海优秀教学设计

《观沧海》优秀教学设计

《观沧海

》是曹操苍凉慷慨写景抒情的一首优秀作品,同时又是一首诗中有画,画中含情的名篇。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此诗,应先让学生简单了解曹操的生平思想及政治抱负,理解诗中景色描写,流露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的感情。

通过学习后,培养学生面对多姿多彩大自然,也能悟出自己的情感。

曹操是《三国演义》中一个著名人物,同学们是比较了解的,因此我在教学上设计:

先让学生自主去了解曹操生平及思想抱负,然后文中诗句

师生共同合作切磋,在学习中一定要质疑问难,师生再深入探究并解决之。

一、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全诗。

2、体会诗中有画,画中含情,理解曹操的抱负。

3、培养学生感悟古代诗歌

的能力。

二、导入新课及写作背景

同学们都很熟悉曹操是《三国演义》中一位著名的人物。

建安五年(200),他在官渡之战中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后,于建安十二年(207),又亲率大军北上,大破乌桓及袁绍的残余势力,在凯旋班师途中登上碣石山,面对着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三、教学设计

1、学生课前预习,扫清文字障碍。

指名两位学生来朗读,注意节奏、语调、情感。

读完后请其他同学来指出读错的字词。

2、朗读,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全班齐读,讲究抑扬顿挫,铿锵有力,充满豪情壮志诵读,然后请两位学生来说说诗中画面及诗人的情感。

1/6

1、整体感悟

诗人站在碣石山上,望着苍茫的大海,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诗人感到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美好的图画啊!

看到太阳、月亮的运行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大海就仿佛是日月星辰的母亲一样,这是多么博大的胸怀啊!

2、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开始共同研讨下列问题。

问:

整首诗是由一个字来展开诗的线索,统领全篇的,请指出是哪个字?

理解:

“观”是全诗的“诗眼”,以下十句都是观海所见。

问: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此句主要交代什么?

句中直接写到人吗?

理解:

主要交代观海地点、方位,句中虽没有写人,但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观海时那种勃勃英姿。

问:

诗中哪几句是写实景?

主要写了哪些景色?

显示了什么?

理解: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全是实景,主要描写了沧海水波荡漾的动态景色和山岛挺立,草木丰茂的静态景象。

显示了在茫茫苍苍的大海上,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生机勃发,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么美好的山河图画啊!

问:

诗中哪几句又是写虚景?

能说出这景象吗?

这种景象是一种什么样意境?

理解: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全是写虚景,即作者的主观感受,可从两个“若”看出。

主要描写了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这些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

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状观景象。

是一种极其开阔博大的意境。

问:

实景是一幅美丽的山水图画,虚景能把我们带进一个极其开阔,博大胸怀的境界,你能悟出诗人写实虚景的感情吗?

理解:

诗人描写实景实际上在讴歌祖国壮丽的河山,流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

诗人目睹祖国山河壮丽景色后,更加激起要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虚景描写是诗人实际借助丰富奇特想象,来充分表达这种愿望,以沧海自比,勾画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景象来表现诗人博大胸怀和豪迈气魄。

3、小结,朗读、背诵。

这是一首以写景为主题的名作,通过对登山观海的描写,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学生齐读,当堂背诵。

问:

你能说出此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

理解:

实景也能看出诗人的博大胸怀,但跟虚景比较,气象略逊一筹,因为诗人的意图在虚景中,所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

问: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2/6

,但全诗却没有哪一句是写情的诗句,情寓于景中。

你能说出古代即写景又写情的诗句吗?

理解:

李白

《赠汪伦

》: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王安石

《泊船瓜洲》: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张继《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等等即写景又写情的诗句。

作业:

1、背诵全诗。

2、课外阅读有关曹操诗句。

附:

板书设计

水何澹澹显示大海波壮阔,

动态景色秋风萧瑟美丽多姿,生机

实景洪波涌起勃勃景象。

(实颂借景抒情

山岛竦峙祖国壮丽山河,抒发诗人

曹操登山观海(全景)静态景色树木丛生激起统一中国强统一中国

百草丰茂烈愿望。

)建功立业

虚景日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投入的抱负。

(想象)月大海的怀抱,作者以大海自比,

星汉含蓄表达诗人博大胸襟。

3/6

4/6

5/6

6/6

第3篇:

观沧海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古代诗歌四首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目标】

①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②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③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④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课前准备】

唐宋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艺术瑰宝,多读多背必有好处。

课前让学生再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诗词,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积累。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学习《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

【教学设计】

观沧海曹操

1.导入新课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

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

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

《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

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

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

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

[问题组]②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②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

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

哪些诗句是想象的?

③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学习,全班讨论明确:

[明确]①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②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

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声,非常质朴,“观”字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

描写海水和山岛。

海水荡漾,山岛耸立?

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

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

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2.研读与赏析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次北固山下王湾

1.导入新课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2.感知内容

3.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

①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

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②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4.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①首联:

诗人在船上,想象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

颔联:

船上所见景色。

“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

“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

颈联:

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

“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

时间过得太快了,诗人已来,少有此句。

尾联:

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

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

②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

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4.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探究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

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讨论明确:

“阔”是“潮平”的结果。

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

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

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

“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

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

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

可见写景极为传神。

全诗和谐优美。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1.导入新课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

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涕一笑的西施面影。

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2.感知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

教师正音,思考下列问题。

[问题组]①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

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

②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3.学生自己合作探究明确:

[明确]①首联:

诗人从大处落笔,写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山光水色。

“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

“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

颔联:

写莺燕,是诗人所见。

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

颈联:

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

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

尾联:

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

“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

②“最爱湖东行不足”一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4.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讨论明确:

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

莺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

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

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象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

【作业布置】

背诵这三首诗。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

《天净沙秋思》

【教学设计】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1.导入新课

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

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2.感知内容

3.教师范读,学生仿读。

学生闭目,随着老师的描绘想象这幅画面,感悟内容,体会思乡之情?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

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暮鸦在树梢上盘旋,昏鸦要归巢了;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看到“小桥流水人家”,炊烟缕缕,是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

这时太阳就要下山了,太阳也回家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难熬的长夜。

唉,自己有家难归,令人心碎肠断,更添悲愁。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学生交流自己想象的画面,及作者所表达的浓重的思乡情。

学生根据作品提供的信息作简笔画,加深思考。

4.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作品中前三行全写景,人物未出场,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主人公眼中的景物,景物紧紧扣着“情”;古道,是他的行经路;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也正吹在他身上,透着一种悲凉。

仅仅28个字,一个长期漂流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就这样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文字不多,然而思乡之情却绵绵柔长,缠绕在读者心头。

学生配乐朗读

【拓展延伸】

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诗歌,可展开朗诵比赛,以提高朗读水平。

各小组可展开竞赛,看谁背诵的诗歌多。

【作业布置】

①将搜集的诗歌抄写下来,增加积累。

②展开想象,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散文,下节课交流。

沧海日出教学设计(共3篇)

观沧海读后感(共12篇)

鸟教学优秀设计

雪优秀教学设计

桥优秀教学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