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穷人》导学案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744325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2.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穷人》导学案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穷人》导学案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穷人》导学案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穷人》导学案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穷人》导学案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穷人》导学案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穷人》导学案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穷人》导学案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穷人》导学案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穷人》导学案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穷人》导学案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穷人》导学案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穷人》导学案教案.docx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穷人》导学案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穷人》导学案教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穷人》导学案教案.docx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穷人》导学案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穷人》导学案

14《穷人》导学案

课题

穷人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会写“汹、涌”等16个字,会写“渔夫、汹涌澎湃”等17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环境描写、心理描写等描写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并明确女主人公桑娜的人物形象。

3.通过了解文章内容,感受俄国穷苦人民富有同情心、爱心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梳理本文的主要内容,明确女主人公桑娜的形象。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师)

2.查找本课的相关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与时代背景。

(师生)

3.自学生字词;搜集作者资料;熟读课文,感悟本课的写作方法。

(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出示课题,感受深意(用时:

5分钟)

1.板书课题,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质疑:

“穷人”是什么意思?

看到课题,你心里想到些什么?

2.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因势利导,介绍本文的作者及相关背景。

3.结合所搜集的资料,思考:

课文为什么用“穷人”做题目?

围绕“穷人”写了哪些内容?

1.齐读课题。

围绕课题“穷人”交流想法,初步感知课题。

2.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汇报搜集的资料。

(1)交流作者资料。

(2)了解时代背景。

3.小组讨论交流:

以“穷人”为题的深意,以及围绕“穷人”写的内容。

设计“课文为什么用‘穷人’做题目?

围绕‘穷人’写了哪些内容?

”等问题,只要他们能够通过阅读与理解,进行合作学习,对以上问题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即可。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用时:

22分钟)

 

1. 出示学生自学卡,引导学生按照自学要求自学。

  

2.师生交流,学习生字新词。

教师重点指导“溅、熄、皱、涌、澎、湃、糟”的读音及笔画。

3.再读课文,思考:

课文写了哪些人物?

围绕这些人物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4.默读,思考:

这篇课文先讲什么?

然后讲什么?

最后讲什么?

可以分为几部分?

每部分讲的是什么?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

桑娜等待丈夫出海归来。

第二部分(第3~11自然段):

桑娜抱回西蒙的孩子。

第三部分(第12~27自然段):

渔夫提出把西蒙的孩子抱回来抚养。

5.指导朗读:

课文中有两处比较难读,一是第9自然段,二是桑娜和渔夫的对话部分。

1.先熟读课文,然后小组内自学生字新词。

(1)借助工具书了解生字信息,并解决疑难字词。

读准字音:

溅、熄、皱、澎、湃、糟。

(2)组内互读课文,互相纠错。

2.

(1)小组之间互相交流自读生字新词情况。

(2)小组讨论怎样识记生字和理解新词。

如,采用换偏旁识字法识记“皱、糟、涌、唉”,运用巧记来辅助记忆每个字的字形;强化多音字“作”在“自作自受”中的读音。

3.自由读文后,从以下两个方面交流读书收获。

(1)课文都写了哪些人物?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4.小组合作探究:

课文分几段?

用最简练的语言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5.根据老师的提示自由练读。

1.教师参与学生的学习之中,对易错字词引导学生反复练读。

2.学生交流识字方法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3.由于课文篇幅长,学生概括课文内容时不容易一下子说清楚,要允许学生先说出故事梗概,再逐步把事情说清楚。

4.提示学生通过抓人物、抓场景来有序地把握课文脉络,概括每部分内容。

5.安排时间让学生自由练读,再指名朗读语段,教师要指导学生怎样读好人物的对话。

 

 

 

 

 

 

 

 

 

 

 

 

 

三、研读课文,感受品质(用时:

10分钟)

1.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桑娜一家的生活状况。

2.抓住环境描写的句子,引导思考:

环境描写对刻画主人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3.抓住描写心理的句子,感受桑娜一家生活的贫穷。

4.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的内容,概括地说说桑娜是个怎样的人。

1.自由读第1、2自然段。

然后交流:

桑娜家的生活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温暖、贫穷。

2.以小组为单位,画出描写环境的句子,抓住屋外的“寒风呼啸”与屋内的“温暖而舒适”进行对比,感受桑娜的勤劳。

3.品读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句子,抓住“从早到晚”“勉强”等词语,感受桑娜一家生活的艰辛。

4.小组交流,在思维碰撞中感受到桑娜是个善良、勤劳的人。

在学生回答“环境描写对刻画主人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这一问题时,可能不够全面,教师要及时进行提示、补充。

 

 

 

 

 

 

 

 

 

 

三、研读课文,感受品质(用时:

10分钟)

1.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桑娜一家的生活状况。

2.抓住环境描写的句子,引导思考:

环境描写对刻画主人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3.抓住描写心理的句子,感受桑娜一家生活的贫穷。

4.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的内容,概括地说说桑娜是个怎样的人。

1.自由读第1、2自然段。

然后交流:

桑娜家的生活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温暖、贫穷。

2.以小组为单位,画出描写环境的句子,抓住屋外的“寒风呼啸”与屋内的“温暖而舒适”进行对比,感受桑娜的勤劳。

3.品读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句子,抓住“从早到晚”“勉强”“光着脚”等词语,感受桑娜一家生活的艰辛。

4.小组交流,在思维碰撞中感受到桑娜是个善良、勤劳的人。

在学生回答“环境描写对刻画主人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这一问题时,可能不够全面,教师要及时进行提示、补充。

 

 

 

 

 

四、总结回顾,拓展练习(用时:

3分钟)

1.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请你展开想象,根据提示,来描述一下“桑娜的一天”。

1.在教师总结的基础上畅谈本课所得。

2.根据提示描述桑娜的一天:

“桑娜坐在火炉旁________。

汹涌澎湃的海浪……这间渔家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

地________,炉子里的火______________,食具________。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会环境描写顺序描述桑娜的一天。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用时:

6分钟)

1.播放渔夫在波涛起伏的海上打鱼的画面,唤起学生的回忆。

2.引导学生回忆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3.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体会到了桑娜一家生活的艰辛与贫穷,他们抚养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是力不从心了,但还毅然收养了西蒙的两个孩子,从中我们能感受到什么?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

1.欣赏渔夫打鱼的视频.

2.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都有哪些人物。

3.读题,思考:

桑娜是个怎样的人?

教师应以绘声绘色的解说式语言,辅以海边风吼浪啸的乐声,来描述桑娜焦急等待丈夫归来的场景,营造出一种真真切切让人心悸的氛围,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二、深层研读,感受品质(用时:

24分钟)

(一)学习课文第二部分,感受桑娜的善良。

1.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认真研读,找出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桑娜的高贵品质。

2.组织交流:

桑娜在继续等待丈夫时想到了哪些?

为什么会想到这些?

3.引导学生读第9自然段中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语句,了解省略号的作用。

4.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进一步体会桑娜的崇高品质。

(二)学习课文第三部分,感受渔夫的善良。

1.分角色朗读课文的第三部分内容。

2.指导学生抓住“熬”字,体会穷人生活的艰辛及作者用词的准确。

3.结合渔夫的动作、语言,说说渔夫是个怎样的人。

(一)学生通过“读文——找句子——谈感受”的过程,深入体会桑娜的善良。

1.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探究学习活动,在小组内交流相关语句。

  

2.师生互动,品读相关语句。

学生交流探究成果。

3.画出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句子,了解省略号的作用。

4.大声朗读,从对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二)通过“朗读——抓重点——讨论”的形式,感受渔夫的善良。

1.分角色朗读第三部分内容,在小组内谈谈自己的读书收获。

2.理解重点句子:

“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 

3.讨论交流:

渔夫是一个怎样的人?

1.教师向学生渗透省略号的作用:

(1)表明心理活动的时断时续。

如,“她忐忑不安地想:

‘他会说什么呢?

这是闹着玩的吗?

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

……不,还没来!

……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

……他会揍我的!

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

(2)表示省略次数的递增。

如,“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

(3)表示语意的跳跃。

如,“谢谢上帝,总算活着回来啦。

……我不在,你在家里做些什么呢?

(4)表示说话断断续续,欲言又止,如,“我嘛……缝缝补补……”

2.引导学生给“熬”字换词,在具体语境中理解“熬”的表达效果。

 

 

 

 

 

 

 

 

 

 

 

 

 

三、拓展延伸,深化主题(用时:

10分钟)

1.说话练习。

桑娜宁可________,也________。

 西蒙宁可________,也________。

 渔夫宁可________,也________。

2.感悟写法。

联系课文说一说:

本文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来表现人物性格?

3.回归整体,深化主题。

讨论:

(1) 桑娜、西蒙、渔夫这样的穷人,你们觉得他们穷吗?

(2) 课文的题目是“穷人”。

但课文中没有出现一个“穷”字,为什么?

4.想象续写:

“桑娜拉开了帐子……”。

1.小组内完成说话练习。

2.小组交流写作方法。

3.讨论交流:

  

(1)要结合文中重点句子来评论人物。

  

(2)从“住得差、吃得差、劳动条件差、疾病”等方面体会渔民的悲惨生活。

4.学生想象续写“桑娜拉开了帐子……”。

1.“课文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来表现人物性格?

”这个问题的重点在于训练学生对写作方法的理解,加深认识,指导以后的习作练习,学生可联系相关知识进行解答,应该是比较简单的。

2.教师要参与学生的讨论,对于学生的回答,只要说到本文的主题上即可,不必要求太全面。

3.学生续写得合理即可,不要限制学生的思维。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穷人》教案与反思

14穷人

[教学目标]

1.会写14个生字,理解课文中出现的新词。

2.能快速默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感受桑娜和渔夫的“穷”。

3.能抓住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环境描写来体会桑娜和渔夫的人物形象。

【语文要素】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教学重难点]

1.能抓住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环境描写来体会桑娜和渔夫的人物形象。

2.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14个生字,会写18个词语。

2.快速默读课文,能说出课文大意。

3.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初步感受桑娜的形象。

(重点)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学生解题。

2.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

(出示课件)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读课文,找出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个穷人?

围绕着桑娜和渔夫都描写了哪些情节?

学生自读课文,完成学习单上的情节图。

预设:

小屋补帆,盼夫归来——探望邻居,抱回孤儿——渔夫归来,主动收养

2.再读课文,结合人物之间的关系,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渔夫和桑娜一家生活贫困艰难。

在邻居西蒙病死后,主动收养了她两个孩子的故事。

3.学习生字新词。

风暴  糟糕  汹涌澎湃  寒风呼啸  潮湿  阴冷  波涛轰鸣

心惊肉跳  忐忑不安  沉思  抱怨  倾听  探望  照顾  忧虑

(1)指名读。

(2)引导学生发现第一组词语是描写环境的,第二组词语是描写人物的。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体会环境的恶劣和人物内心的不安。

(4)学生根据课文内容选择相应的词语填空。

海面上波涛(     ),天气非常(     ),桑娜在家里等得(     )。

她认真(     )屋外的动静,又起身去(     )生病的邻居。

(5)提醒注意“汹涌澎湃”的写法,学生选择生字表中觉得难写的字写一写。

三、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1.课文的题目是“穷人”,但整篇文章中,并未出现“穷”字。

你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穷人的悲惨命运?

2.学生自主学习后,引导交流。

句子一:

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

(“补一张破帆”“屋外寒风呼啸”“海上正起着风暴”体会到穷。

屋内的环境描写感受到桑娜的勤劳能干。

句子二:

桑娜沉思:

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没什么可抱怨的。

(“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勉强填饱”“光着脚”“菜只有鱼”体会到穷。

“没什么可抱怨”体会出桑娜的乐观与对生活的热爱。

句子三:

屋子里没有生炉子,又潮湿又阴冷……睡得正香甜。

(“又潮湿又阴冷”“稻草铺”体会到穷,“在临死的时候,拿自己的衣服盖在他们身上,还用旧头巾包住他们的小脚”体会到西蒙伟大的母爱。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品读描写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的句子,深入感受桑娜和渔夫的人物形象。

(重点)

2.能联系课文内容写出桑娜的心理活动。

(难点)

一、回顾导入,引入新知

桑娜一家的生活是这么贫穷,而且已经有了五个孩子,为什么她还要主动收养西蒙的两个孩子呢?

这节课,我们将走进渔夫一家,体会穷人的美好心灵,感受人物形象。

二、走进桑娜的内心

1.快速浏览课文,画出描写桑娜的心理活动的句子。

2.课件出示:

她的心跳得很厉害……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分男女读)

(1)“这样做”是指什么?

“非这样做不可”是什么意思?

(2)你觉得桑娜为什么会这样做?

(作为母亲,她可怜两个孩子;作为邻居,她必然要关心西蒙留下的两个孩子;而作为需要抚养五个孩子的家庭主妇,她又会为今后的生活担忧。

可以看出桑娜善良的品质。

3.课件出示:

桑娜脸色苍白……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1)指导朗读,抓住“忐忑不安、自作自受”等词语来理解这段话的大意。

(2)师:

这段话里出现了几个省略号?

请你想象此时桑娜的内心活动。

(学生自由交流)

4.教师总结:

作者细致地刻画了桑娜抱回两个孤儿以后,紧张、担忧,甚至后悔的矛盾心理。

造成桑娜内心矛盾的客观原因,就是桑娜一家的生活十分艰难,而收养两个孤儿,无异于在极为沉重的生活压力上,再增加一个包袱。

作者在这段描写中,运用了直接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方法,展示了桑娜先人后己的善良品质。

三、探析渔夫

1.师:

桑娜是善良的,那么,渔夫听到邻居去世的噩耗,又做出了怎样的选择?

2.课件出示课文的重点句:

“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快去!

别等他们醒来。

(1)换词理解“熬”。

(可换为“挺、度、顶、坚持”)

(2)讨论:

这里为什么要用“熬”而不用其他的字词?

明确:

这句话既是渔夫和桑娜的对话,也是渔夫心理活动的写照。

写出了渔夫在决定抱回两个孤儿之前的一番深思熟虑。

最后,他下定决心,宁可自己吃苦,也要把两个孤儿抱回来抚养。

“熬”字恰当地表现了他此时此刻的内心世界。

3.品读结尾,再次体会人物的品质。

(1)听了丈夫的话,桑娜为什么“一动不动”?

试着体会她此时的心情。

(2)再读文字,看课本插图,想象当时的画面,说说渔夫会是怎样的心情。

4.师生共同总结:

在抱回孩子这件事上,桑娜和渔夫商量了吗?

但他们的想法和做法却完全一致,这叫什么?

这也说明他们夫妻两人那颗善良的心是相通的。

四、课堂总结

《穷人》的故事感动了每一个读者。

列夫·托尔斯泰抓住环境、人物内心活动进行描写,反衬出穷人高贵的品质,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列夫·托尔斯泰一生写下了很多作品,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喜爱。

同学们只要用心去阅读,一定会受益匪浅。

[教学板书]

14穷人

 

[教学反思]

通过五年的学习,学生已初步掌握了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来感受人物形象的方法,但本文的写作背景和生活环境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一定距离,学生难以理解桑娜善行之后的矛盾心理。

教学本课时,我先引导学生梳理课文主要内容,再带领学生走近人物,最后通过抓重点词语进行品析来解决教学重难点,让学生从中体会到渔夫一家的善良,达到陶冶情操的效果。

在教学中,我充分地让学生自说、自读、自评,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读出感受,说出感受。

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体现了审美价值的个性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