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民国时期近代中国的革命与近代道路抉择 7.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691609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133.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民国时期近代中国的革命与近代道路抉择 7.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届高三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民国时期近代中国的革命与近代道路抉择 7.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届高三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民国时期近代中国的革命与近代道路抉择 7.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届高三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民国时期近代中国的革命与近代道路抉择 7.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届高三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民国时期近代中国的革命与近代道路抉择 7.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届高三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民国时期近代中国的革命与近代道路抉择 7.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届高三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民国时期近代中国的革命与近代道路抉择 7.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届高三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民国时期近代中国的革命与近代道路抉择 7.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届高三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民国时期近代中国的革命与近代道路抉择 7.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届高三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民国时期近代中国的革命与近代道路抉择 7.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届高三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民国时期近代中国的革命与近代道路抉择 7.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届高三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民国时期近代中国的革命与近代道路抉择 7.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届高三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民国时期近代中国的革命与近代道路抉择 7.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届高三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民国时期近代中国的革命与近代道路抉择 7.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届高三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民国时期近代中国的革命与近代道路抉择 7.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届高三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民国时期近代中国的革命与近代道路抉择 7.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届高三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民国时期近代中国的革命与近代道路抉择 7.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届高三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民国时期近代中国的革命与近代道路抉择 7.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届高三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民国时期近代中国的革命与近代道路抉择 7.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届高三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民国时期近代中国的革命与近代道路抉择 7.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民国时期近代中国的革命与近代道路抉择 7.docx

《届高三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民国时期近代中国的革命与近代道路抉择 7.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民国时期近代中国的革命与近代道路抉择 7.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三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民国时期近代中国的革命与近代道路抉择 7.docx

届高三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民国时期近代中国的革命与近代道路抉择7

伟大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考点1

伟大的抗日战争

[知识整合·厘清史实]

一、日本侵华战争

1.背景

(1)蓄谋已久:

灭亡中国,称霸西太平洋是日本帝国主义的既定方针。

1927年日本在东方会议上确定了“征服满蒙”的武装侵略方针。

(2)经济危机: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对日本打击特别严重,日本欲转嫁危机。

(3)国共内战:

国民政府正全力“剿共”,给日本以可乘之机。

(4)国际社会无暇顾及:

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陷入经济金融恐慌,忙于解决本国的经济危机,无暇东顾。

2.从局部侵华到全面战争

(1)局部侵华

①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东北。

②华北地区日趋殖民化,民族危机加深。

(2)全面侵华

①标志: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成为全民族抗战的开端。

②扩大:

日军先后占领天津、上海、南京、广州、武汉等地,中国失去华北、华中、华南和华东的大片领土。

3.侵华罪行

(1)野蛮的军事进攻。

(2)屠杀和平居民:

1937年12月制造南京大屠杀,侵华过程中制造了许多类似的惨案。

(3)细菌战和毒气战:

日军侵华过程中公然违反国际公法,在中国土地上研制细菌和化学武器,并在20个省实施细菌战和毒气战。

(4)以华治华:

扶植傀儡政权(伪满洲国、汪伪政权等),实行殖民统治。

(5)以战养战:

进行经济掠夺,实行“三光”政策。

以战养战指利用战争中获取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继续进行战争。

(6)推行奴化教育:

日本侵略者推行奴化教育的主要手段是对中国人强制推行日本语教育,目的是通过对沦陷区的居民进行洗脑,清除对统治者的仇恨,进而把统治者的思想强加给沦陷区人民,是一种民族侵略政策。

[教材补遗]“十四年抗战”概念

“八年抗战”的说法是指从1937年“七七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算起,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的8年时间。

如果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算起至日本无条件投降,则为14年。

“九一八”事变后的14年抗战历史是前后贯通的整体,“14年抗战”的概念,符合中国抗日战争的实际情况,也符合近些年史学界共识的主流观点。

二、全民族抗战

1.防御阶段(1937年7月-1938年10月)

(1)国共合作:

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敌后战场

①1937年中国共产党制定人民战争路线,即全面抗战路线。

②八路军、新四军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

(3)正面战场

①国民政府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多次重大战役。

②结果:

中国军队虽然取得了平型关、台儿庄等战役的胜利,但无力阻止日军进攻,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2.相持阶段(1938年10月-1945年8月)

(1)百团大战

①概况:

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在华北拔掉敌人据点近三千个。

②意义:

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敌后抗日根据地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2)入缅作战

①背景:

1942年日军威胁滇缅公路这条国际交通线。

②结果:

1945年初,中国远征军击败侵缅日军。

3.反攻阶段(1945年8月)

(1)日本投降: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2)意义

①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②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③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教材补遗]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废约外交

(1)背景: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英加强与中国的合作。

1942年元旦,中、美、英、苏等26国在华盛顿共同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同时,美英加大对华援助力度,中国与美英关系日益密切。

(2)过程

①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对德、意、日宣战,并宣布取消与之有关的不平等条约,废约行动正式开启。

美国出于鼓舞中国军民的抗日士气以及对日政治斗争的需要,开始考虑提前废约,并与英国进行磋商。

而英国驻华大使薛穆建议本国“应该立即行动,干净彻底地废除不平等条约”。

②1943年1月11日,中美在华盛顿签署《关于取消美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

同日,中英在重庆签署《关于取消英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

新约规定废除的英美在华特权有:

领事裁判权、通商口岸特别法庭权、使馆区及一些铁路沿线的驻兵权、沿海贸易与内河航行权、英籍海关税务司权等,同时宣布废除《辛丑条约》,将天津、广州的英租界及北平使馆区的各种权益归还中国。

(3)评价:

中美、中英新约的签署标志着中国与美英建立了国际法意义上的平等互惠关系,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振奋了中国军民的抗日斗志,推动了盟国间的合作,加快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

[素养对接·融会贯通]

[素养1—时空观念]

1.伟大的抗日战争

2.国共合作形势下的两大战场

[素养2—史料实证]

►探究1 抗日战争的特点

史料一 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

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议》

史料二 “我侪对敌人制胜之唯一方法,即是事事与之相反。

彼利速战,我持之以久,使其疲弊;彼之武力中心在第一线,我侪则置之第二线,使其一时有力无用处。

”“胜也罢,败也罢,就是不要同他讲和。

——蒋百里论抗战

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线”与“二线”各代指什么?

(1)史料一中“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体现了抗日战争的民族性,揭示出抗日战争是一场广泛的民族战争。

(2)史料二信息“持之以久”和“一线”“二线”相配合,科学地预见了抗日战争持久、两个战场相配合的特点。

“一线”代指国民政府组织的正面战场,“二线”代指中国共产党开辟的敌后战场。

►探究2 民族复兴的转折点——抗日战争

史料 作为一个民族国家,中国是由于日本的大举入侵和举国抗战体制的形成,才在当时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实现了统一,国人的民族意识也因此得以极大提升。

我们说,抗日战争使近百年饱受分裂之苦的中国重新统一起来了,增强了国民对国家认同的程度和对政府的监督程度,它自然也就促进了国民对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关心和参与,从而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枢纽。

——杨奎松《抗战燃起中国现代国家梦想》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抗日战争为什么“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枢纽”。

史料反映抗战胜利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对中华民族有重要意义。

史料分三个层次反映了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国人的民族意识”“国家认同的程序”“对国家和民族的关心”分别说明抗日战争增强了中国的民族意识。

抗战增强了国民对国家的认同感。

抗战增强了国民的爱国意识和政治参与意识。

说明:

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在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捍卫了民族尊严,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最大限度地实现了统一;增强了民族、民主意识;进一步增强了人们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为民主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素养3—历史解释]

1.抗日战争时期全民族抗战的表现

(1)旗帜:

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地域:

真正的全国战争。

前线军民抗日,后方全国救亡。

(3)参战:

全国各个阶级、阶层。

工农兵学商各界各族人民,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共同参加。

(4)团结:

全国各党派。

均以民族存亡为重,结束分裂对抗,求同存异,在抗日的基础上团结一致,集中力量争取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

(5)合作:

全国军队。

包括国民党军队和共产党军队,主力军和游击队,一致抗日,形成了既统一又独立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两者互相配合,共同抗日。

(6)基础:

广大群众。

抗日战争的基础和力量源泉。

2.中国抗日战争的特点

(1)抗日战争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包括全国各阶级、多地域的全民族的抗战。

(2)抗日战争具有双重性,既是反法西斯战争,也是民族解放战争。

(3)以国共两党为代表的两个战场和两条不同抗战路线的并存,也是中国抗战的重要特征。

两个战场互相配合、相互依存,贯穿始终。

(4)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5)以弱克强,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的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完全胜利。

(6)抗战经历了防御、相持、反攻三个阶段,是长达八年的持久性反侵略战争。

[素养4—家国情怀]

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民族解放的先锋队,回答了决定抗日战争成败的一系列根本性、战略性问题,推动了伟大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并始终奋斗在第一线,成为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

(1)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率先提出武装抗日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2)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一二·九”运动,掀起全国抗日救亡新高潮。

在处理国共关系问题上,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

(3)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共同抗日,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4)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坚持团结抗战,反对妥协、分裂,实际上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坚强政治核心。

1.下表为东北人民革命军(东北抗日联军前身)1932—1936年牺牲的人数统计表。

这主要说明(  )

年份

1932年

1933年

1934年

1936年

备注

人数

127511人

11109人

25153人

12905人

师以上干部牺牲100多人,其中军以上干部20多人

A.国民党在抗战初期积极抵抗

B.东北军为抗战做出重大贡献

C.日本在东北的“三光”政策

D.中共抗战初期顽强抵抗日军

D [东北人民革命军(东北抗日联军前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部队,故A项错误;东北军的前身是军阀部队,后来服从了国民政府的领导,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军没有进行有力抵抗就撤出了东北,故B项错误;日本是在华北推行“三光”政策,故C项错误;东北人民革命军(东北抗日联军前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部队,根据表格数据可以得出中共抗战初期顽强抵抗日军,故D项正确。

]

2.(2018·太原二模)自1934年开始,国民政府所发动的一些全国性运动,多打着“复兴中华民族”的旗号;1937年后,国民党的军政委员多出版过以“民族复兴”为题的宣传著作。

这些举动(  )

A.表明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B.推动了全国性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C.导致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

D.客观上适应了民族战争形势的变化

D [近代中国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故A项错误;九一八事变后,全国性抗日救亡运动就已经兴起,故B项错误;材料中国民政府的行为是民族矛盾不断上升导致的,故C项错误;材料中国民政府打的“复兴中华民族”“民族复兴”的旗号,有利于激发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激起人民的抗战热情,客观上适应了当时民族战争形势的变化,故D项正确。

]

3.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创建了一所特殊学校——日本工农学校。

从1940年至1945年,有近500名日军战俘在此接受教育,其中绝大部分参加了八路军、新四军以及日本人在华的反战组织。

这表明(  )

A.根据地的教育体系趋于完善

B.侵华日军厌战情绪滋长蔓延

C.中共统一战线策略取得成效

D.正义战争必将获得广泛支持

C [题干未反映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教育体系,故A项错误;题干反映了中共对日本战俘的再教育,与日军的厌战情绪无关,故B项错误;题干反映通过日本工农学校,中共成功将日本战俘吸收进来并反日,体现了统一战线取得成效,故C项正确;题干没有对抗战进行性质区分,故D项错误。

]

4.“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四月五日,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人民抗日红军总司令朱德,敬遣代表林祖涵,以鲜花时果之仪致祭于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之陵。

”这次祭奠意在(  )

A.坚持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方针

B.彰显中共全民族抗战精神

C.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精神

D.确认轩辕黄帝的历史地位

B [“中华民国二十六年”为1937年,“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人民抗日红军总司令朱德,敬遣代表林祖涵,以鲜花时果之仪致祭于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之陵”,拜祭中国人的祖先,表达了全民族抗战的精神,故B项正确。

]

考点2

人民解放战争

[知识整合·厘清史实]

一、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1.重庆谈判

(1)原因:

蒋介石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中国共产党努力争取和平民主。

(2)结果:

国共双方达成“双十协定”。

2.政协会议

1946年在重庆召开,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

二、人民解放战争

1.爆发

1946年6月,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2.过程

阶段

基本进程

成果

战略防御

前八个月,歼敌七十多万;后四个月,粉碎国民党重点进攻

先后粉碎了国民党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战略反攻

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是人民解放战争的战略转折点

战略决战

人民解放军连续发动了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

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

最后胜利

①1949年元旦,毛泽东发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号召

②国共北平谈判,达成《国内和平协定》,但国民党拒绝签字

③渡江战役,国民政府统治覆灭

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

3.意义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中国近代百年来屈辱的历史,迎来了一个人民企盼已久的、独立自主的新中国。

(2)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解放斗争的士气。

(3)它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轻巧识记]       人民解放战争

[素养对接·融会贯通]

[素养1—时空观念]

1.人民解放战争

2.解放战争各阶段的特点

[素养2—史料实证]

►探究1 民主与独裁、和平与内战的较量

史料一 漫画——重庆谈判

史料二 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为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自治性的军队例如共产党军队那样的存在,乃与中国政治团结不相符合……

——杜鲁门《关于美国对华政策的声明》

史料三 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

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

——毛泽东《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

(1)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归纳第二次国共合作破裂的主要因素。

(2)根据上述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归纳近代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两党关系的演变特征是什么?

(1)史料一为漫画式史料,实质影射了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本质。

(2)史料二反映美国否定中共及其军队的合法性,实质体现了美国“扶蒋反共”的真实目的。

(3)史料三体现了解放战争时期中共的战略方针,为此采取的重大军事行动是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1)抗战胜利使国共合作失去联系纽带;蒋介石坚持专制、独裁;中共倡导和平、民主;美国实行“扶蒋反共”。

(2)从合作到对抗再到合作,从再合作到再对抗的演变特征。

►探究2 中国共产党发动农民的利器——土地改革

史料 中国共产党不是以空话,而是以领导农民进行土地改革的事实,使他们迅速看清是谁代表着他们的利益,应该跟着谁走……中国革命的军事斗争同土地制度的改革是不能分开的……没有土地制度的改革,没有广大农民的全力支持,军事斗争也会失去力量源泉而不可能战胜强大的敌人。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根据史料,指出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是怎样代表农民利益的?

农民又是怎样“全力支持”解放战争的?

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废除封建剥削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

没收地主的土地财产,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这一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农民纷纷参军,支援前线,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可靠保证。

代表农民利益:

进行土地改革。

“全力支持”:

农民参军,支援前线。

[素养3—历史解释]

1.影响国共两党关系变化的主要因素

(1)两党的阶级性质不同。

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中国共产党代表工农群众的利益。

阶级性质不同是国共关系矛盾斗争直至分裂的根本原因。

(2)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当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两党就有结束对抗走向合作的可能;当阶级矛盾上升时,两党合作关系就有可能破裂,走向对抗。

(3)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与国际环境的影响。

进步的国际政治势力和有利的国际环境就能促成两党之间的合作,反之,反动的国际政治势力插手,会加速两党关系的破裂。

2.解放战争时期土地改革的影响

(1)军事上,土地改革促进了解放战争的顺利进行。

土地改革大大提高了农村的粮食产量,调动了农民参军参战的积极性,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财力和人力基础。

(2)政治上,巩固了共产党在解放区的领导地位。

土地改革使中国共产党获得了农民真诚的拥护,在一个农民占绝对优势的国家,其意义无比巨大。

(3)经济上,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土地改革让农民当家作主,改变了农村的阶级关系,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4)社会关系上,改变了两千多年来农村的社会关系。

封建土地所有制终于被废除,农民真正成为土地和农村的主人,农村的社会面貌焕然一新。

[素养4—唯物史观]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探索特点

(1)从最高纲领到最低纲领:

国共第一次合作,开展国民革命,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

(2)从以城市为中心到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工农武装割据,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3)从反蒋抗日到联蒋抗日:

国共第二次合作,开展抗日战争,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4)从农村再到城市:

人民解放战争,从战略防御、战略反攻,到三大战役战略决战,渡江战役推翻国民党的统治,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到城市。

1.“……大战方告终结,内争不容再有。

深望足下体念国家之艰危,悯怀人民之疾苦,共同戮力,从事建设。

如何以建国之功,收抗战之果,甚有赖于先生之惠然一行,共定大计,则受益拜惠。

”对这则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大战”指的是国民党对共产党的“围剿”

B.“建国”打算建立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C.此电报的本质意图是为内战争取有利时机

D.这是中共邀请民主党派参加新政协的电报

C [“大战方告终结,内争不容再有”,此大战是指抗日战争,故A项错误;“以建国之功,收抗战之果”,表明建立的是中华民国,故B项错误;此电报是蒋介石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为内战争取时间,故C项正确,D项错误。

]

2.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等各解放区,人民解放军的战略方针是:

以集中优势兵力打运动战为主,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是基本的作战方法。

这一时期解放战争处于(  )

A.战略防御阶段B.战略相持阶段

C.战略反攻阶段D.战略决战阶段

A [根据材料“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等各解放区”“以集中优势兵力打运动战为主,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是基本的作战方法”可知此时为战略防御阶段,故A项正确;根据材料“战略方针”可知不是战略相持阶段,故B项错误;C、D两项材料中未涉及。

]

3.蒋介石认为中共某一军事举动“东可威胁京畿,西可威胁武汉,南可阻碍长江运输,在战略上对于国民政府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顾虑”。

此军事举动(  )

A.扭转了解放战争的态势

B.揭开了战略决战的序幕

C.解放了长江以北地区

D.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A [根据材料“东可威胁京畿,西可威胁武汉”可得是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扭转了解放战争的态势,故A项正确。

]

4.不同的政策将会产生不同的后果,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共中央根据具体情况适时调整土地政策,下列现象与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有关的是(  )

A.最近湘潭马家河,有率领一万五千群众向六个劣绅问罪,延时四日,杀猪百三十余个的事

B.吉林蛟河一位杨老太太,先后将她五个儿子中的四个送上前线

C.后起的北半县分配得很快,如城区从暴动占领县城到田地分配完毕,只有二十天时间

D.李顺达领导的西沟村互助组,向全国各地互助组发起了开展爱国丰产竞赛运动的倡议

B [“有率领一万五千群众向六个劣绅问罪”反映的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土地革命,故A项错误;吉林在解放战争中的辽沈战役后解放,实行土地改革给农民分配了土地,赢得农民对解放军的支持,与材料问题相符,故B项正确;从“如城区从暴动占领县城到田地分配完毕”可知,反映的是土地革命,故C项错误;从互助组可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土地政策,故D项错误。

]

2014-2018全国卷考情统计与分析

考点

卷别  

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解放战争

全国卷Ⅰ

2014·抗日战争书目修改及理由;2015·国民政府的持久防御作战;2016·抗战时期国民党的专制独裁;2017·陕甘宁边区的抗日政策

2018·解放战争时期,英、法、美等国试探中国共产党的外交政策

全国卷Ⅱ

2018·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2014·中国军民抗日斗争;2015·日本经济侵华

2017·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力量对比的变化

全国卷Ⅲ

2016·南京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2017·解放战争时期否定列强在华特权

全国卷对本讲内容的考查主要集中在抗日战争部分,选材多样、题型多样,体现了综合性和开放性的特点,是历年高考价值观引领、呼应社会热点的重要考查内容和入题点。

在备考中要以复习抗日战争为重,注意拓展教材、关注热点。

[真题研练·感悟考法]

◎考法一 以国共两党共同抗日的史实灵活考查全民族的抗日战争

1.命题点:

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

(2018·全国卷Ⅱ·30)美国记者曾生动地记述抗日根据地:

“如果你遇见这样的农民——他的整个一生都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你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

如果你做到了这一切,那么,这个农民就会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

”这一记述表明,抗日根据地(  )

A.农民的抗日热情得到激发

B.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C.国民革命的任务得以实现

D.排除了国民党的影响

A [由材料信息“你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就会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可知,抗日根据地中中共的政策符合农民愿望,激发了抗日根据地农民的抗日热情,故选A项。

]

2.命题点:

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统一战线的政策

(2017·全国卷Ⅰ·30)陕甘宁边区政府在一份文件中讲到:

“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根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权利。

”这一精神的贯彻(  )

A.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B.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C.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D.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B [由“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权利”可知,这一文件兼顾了各个阶级的利益,应该是发布于抗日战争时期,有利于团结地主和资本家,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阵营,适应了抗日战争新形势的需要,B项正确。

土地革命中打土豪、分田地,与材料信息不符,A项错误;由以上分析可知,这一文件应该是发布于抗日战争时期,目的是团结各阶层共同抗日,C、D两项错误。

]

3.命题点:

还原历史情境考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