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海产品出口现状及问题资料.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696979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0.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岛海产品出口现状及问题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青岛海产品出口现状及问题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青岛海产品出口现状及问题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青岛海产品出口现状及问题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青岛海产品出口现状及问题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青岛海产品出口现状及问题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青岛海产品出口现状及问题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青岛海产品出口现状及问题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青岛海产品出口现状及问题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青岛海产品出口现状及问题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青岛海产品出口现状及问题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青岛海产品出口现状及问题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青岛海产品出口现状及问题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青岛海产品出口现状及问题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青岛海产品出口现状及问题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岛海产品出口现状及问题资料.docx

《青岛海产品出口现状及问题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岛海产品出口现状及问题资料.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青岛海产品出口现状及问题资料.docx

青岛海产品出口现状及问题资料

青岛海产品出口现状及问题

摘要

青岛市农产品出口受到农业生产规模普遍偏小、大型龙头企业少、品牌优势不明显、产品加值低、质量安全存在隐患、出口市场过分集中潜在风险较大、国际市场需求不足、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人民币汇率波动较大等内外部因素的制约。

促进青岛农产品出口,必须加强出口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实行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从多方面加大对农产品精深加工出口企业的扶持;建立农产品出口预警机制,指导农业生产经营及出口加工企业及时调整生产、加工、出口策略;加快企业质量和诚信体系建设;完善多层次的农产品出口政策促进体系;积极实施出口农产品品牌战略;加快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分散出口市场风险;加强部门协作,帮助企业解决出口退税、信货、劳资、市场开拓等实际困难,为出口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关键词:

农产品出口制约因素标准化规模化质量安全市场风险

Abstract

Qingdaocityagricultural productsexportedby theagriculturalproductionscaleis generallysmall, large leadingenterprises, brand advantageisnotobvious,theproduct addedvalue islow, theexistenceofhiddendangers, thequalityandsafetyof exportmarket tooconcentrated potentialrisks, theinternationalmarket demandisinsufficient, internationaltrade protectionism, theRMBexchangerate fluctuatesgreatly theinternalandexternalfactors restricting.Topromote theexportofagriculturalproductsofQingdao, wemuststrengthentheconstructionof exportofagricultural products productionbase, theimplementationofstandardized production, scalemanagement; fromtheincreaseof intensiveprocessingofagriculturalproducts exportenterprisestosupport variousaspects; theestablishmentof agriculturalproductsexportearlywarningmechanismto guide agriculturalproductionandoperation andexportprocessing enterprises totimelyadjustproduction, processingandexport strategy; speedupthe quality andthecreditsystem constructionofenterprise; improvetheexport ofagriculturalproductstopromotethe policy ofmulti-level system; andactivelyimplementthebrandstrategy ofexportofagricultural products; tospeeduptheimplementationof thestrategyofmarketdiversification, diversifytheexport marketrisk; strengthencooperation, tohelpenterprisessolvethe exporttaxrefund, credit, labor, marketdevelopmentandother practicaldifficulties, tocreateagood environmentforthedevelopmentofexportenterprises.

Keywords:

exportofagriculturalproducts qualityandsafety standards of therestrictingfactorsof themarketrisk scale

 

1青岛海产品的出口现状

1.1青岛市海产品出口现状调查与研究

青岛市是我国水产品出口大市,近10年来,水产品出口一直保持大幅增长。

2010年,青岛市水产品出口总量达到34.7万吨,出口额12亿美元,总量比2001年增加了16.6万吨,出口额增加了8.4亿美元,十年间出口量和出口额年均增幅分别为6.7%和12.7%。

(见表1-1)

青岛市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010年

出口量(吨)

180691

173813

209249

238239

282312

323556

304478

299478

289641

346945

出口额

(万美元)

36331

35852

44460

53719

71183

92354

92537

97654

107354

120415

表1-12001-2010年青岛市水产品年出口量和出口额统计表

1.1.1青岛市海产品出口区位优势

青岛市位于山东半岛东南部,东南濒临黄海,在全国的经济格局中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区位优势明显。

青岛海岸线长730.64公里,海岛69个,近海海域1.38万平方公里,海岸线绵延曲折,共有49处海湾。

胶州湾、董家口、鳌山湾等都是优良天然港址,为青岛建设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奠定了坚实基础。

青岛海域扼连-青-石渔场之要冲,是进出胶州湾渔场的必经通道,胶州湾及青岛近海自古就是各种经济鱼虾类的产卵、繁育场所和多种经济海洋生物的繁衍栖息场所,生物多样性高,季节更替明显,渔业资源种类丰富。

青岛近岸95%以上海域符合国家一、二类海水水质标准,环境质量状况良好,丰富的海洋能源、矿产资源、海水资源等。

这些都为海洋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沿海城市中,青岛市的人力资源成本相对较低,从业人员较多。

根据青岛市海洋与渔业局的统计,目前,青岛沿海有28个乡镇(街道)的319个渔村在从事捕捞作业,共有渔民5万人,占全省渔民总数的6.4%。

有机动渔船7565艘,功率20.6万千瓦,其中,60马力以上渔船919艘,进行南到舟山、北到韩国海域的海洋捕捞作业。

1.1.2青岛市海产品出口比重

近十年,青岛市水产品出口市场分布在世界五大洲的70多个国家和地区(见表1-2)

出口市场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欧盟

14686

11229

17926

23031

31321

43242

42510

49946

54844

62157

日本

8378

9161

8481

10561

11861

14883

13534

13045

13359

14576

美国

9270

10882

12632

12233

17324

20682

22442

20603

23127

24952

加拿大

1655

1613

2254

3201

5190

6813

6920

6644

7771

7596

韩国

1021

1274

1383

2159

1383

1382

1026

1149

1669

2042

中国香港

168

49

99

131

261

261

257

222

516

276

中国台湾

1

625

185

163

191

191

261

487

550

488

其他

1152

1019

1500

2240

3652

4900

5587

5558

5518

8328

1.1.3青岛市海产品出口市场类型

青岛港与世界上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50多个港口有贸易往来,是中国沿黄流域和环太平洋西岸重要的海上运输枢纽和国际贸易口岸,是我国第三大集装箱运输港口,仅次于上海和深圳。

港内水域宽深,四季通航,港湾口小腹大,装卸设施良好,通关效率高,为青岛市水产品的出口运输提供了有效保障。

青岛流亭国际机场是华东地区重要的航空基地,仅次于上海、杭州和厦门。

目前已开通国内航线82条,国际(地区)航线12条,通航国内50个城市和首尔、东京、香港等8个国际(地区)城市,自2004年以来,青岛机场以每年百万人次的增幅快速发展,2010年旅客吞吐量突破10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突破15万吨。

另外,青岛的公路交通也非常发达。

自1993年第一条高速公路——济青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开始至今,青岛市已拥有济青、胶州湾、青银等十几条高速公路,公路通车总里程、百平方公里密度、高等级公路比重等指标均居全国同等城市前列,高速公路的通车里程与行政面积比例已基本达到世界发达国家水平。

优良的基础设施为青岛市水产品的生产和流通提供了极大地便利,成为提高青岛市水产品出口竞争力的有力保障。

1.1.4青岛海产品出口贸易增长方式

水产品贸易方式结构通常可分为加工贸易、一般贸易、补偿贸易、边境贸易、易货贸易等。

我国水产品出口的主要贸易方式是一般贸易,但青岛市的水产品出口贸易则主要采取了加工贸易方式。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青岛市水产品加工贸易得到较快的发展,

近十年水产品加工贸易的比重每年基本都维持在95%左右。

(见表1-3)

贸易方式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一般贸易出口额

3669

2742

2571

3141

3056

3891

3739

3302

4609

5807

加工贸易出口额

32382

33794

41858

50435

67793

86394

86675

90611

95626

109963

2青岛市海产品出口存在的问题

2.1国际市场开拓不充分

有的地方对海产品的生产不仅没有优惠扶持政策,而且还要向渔民或渔业企业摊派各种费用;各级水产行政、科研、技术推广部门也普遍存在经费不足、对渔业发展支持不力的问题。

从目前的生产组织形式看,淡水养殖基本上是以农民和企业自我发展为主,他们相互之间既缺乏生产协作,又缺乏经营协作,仅仅依靠其各自的实力难以形成开拓国际市场的力量。

部分渔民受小农经济思想的影响,对出口风险的承受能力远远低于对现实收益保全的要求,缺乏发展国际贸易的动力。

2.2人民币汇率升值

一些出口企业为应对汇率的不稳定性所带来的风险,已经采取了各种积极应对措施。

一些企业在与外商签订合同时,汇率因素会考虑在内。

双方会规定一个互相都能接受的风险比例作为合同的附加条款。

通常双方各自承担50%的风险,如果碰到较强势的国外客商,国内企业所承担的风险会更大一些。

目前企业使用较为普遍的汇率避险方式包括:

贸易融资、运用金融衍生产品、改变贸易结算方式、提高出口产品价格、改用非美元货币结算、增加内销比重和使用外汇理财产品等。

2.3加工原料日益趋紧

为水产品存在易腐性、不容易保存等特点,所以其在贮藏、运输和加工过程中的保鲜显得尤为重要。

日本很早便开展了对活鱼运输容器及设备的研究,并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被推广应用;1988年,日本空运海产品量达到了10万吨,同年新西兰将鲷鱼保活10小时,运输到日本获得成功;至90年代,日本开始研制集装箱运输活鱼及活鱼运输袋。

研究开发的生态冰温无水活运技术,以能够长时间无水运输活鱼并可以使鱼肉变得美味等特点而备受人们关注。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的贮藏与流通技术日趋重要,开发水产品的保活、保鲜和精深加工,开发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产品,广辟水产品流通渠道是今后水产品加工发展的趋势[24]。

冷链物流(ColdChainLogistics)产业应运而生。

冷链物流(ColdChainLogistics)产业泛指冷藏冷冻类食品在生产、运输、贮藏、销售,到消费前的各个环节中始终处于规定的低温环境下,以保证食品质量,减少食品损耗的一项系统工程。

它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制冷技术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是以冷冻工艺学为基础、以制冷技术为手段的低温物流过程[25]。

目前,包括青岛市在内的全国很多地区对鲜活水产品的运输一般采用暂养、充氧运输的保鲜保活技术,对冷冻水产品,则主要使用冷冻运输箱来运输。

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农产品的冷链物流还处于起步阶段,系统化、规模化的冷链物流体系尚未形成。

2010年,国家发改委正式发布《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我国的冷链物流迎来了发展新机遇。

规划明确提出:

“到2015年,我国水产品冷链流通率将提高到36%以上、冷藏运输率提高到65%左右、流通环节产品腐损率降至110%以下”。

青岛市目前水产品的主要出口市场是欧盟、美国和日本。

日本大量的水产品都依靠进口,在日本的超市储存里,进口水产品占了60%。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发达国家直接从事水产业的劳动力日趋紧张,水产品生产逐渐呈萎缩状态。

如20世纪80年代,日本鳗鱼生产量为3.6万吨,90年代则降到了2.1万吨。

需求没有随产量的减少而降低,反而呈平稳的增加趋势,再加上3.11大地震,日本近海海域遭受核辐射污染,水产品产量下降,这在一定程度上更会促使日本增加对水产品的进口。

日本市场对水产品需求的增加,有利于青岛市水产品的出口。

同样,韩国也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每年对水产品的消费量快速增加,之后增幅趋于平稳。

2005年,韩国水产品消费量达到420万吨,人均约49公斤,人均消费量位居世界前列。

而韩国的捕鱼量从1986年以来却一直呈下降趋势。

国内产量减少和民众对水产品需求的持续增加,使韩国加大水产品进口成为必然,对与韩国毗邻的青岛市来说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机遇,成为影响青岛市水产品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

另外,对于青岛市来说,由于其水产品出口市场过于集中,对很多新兴市场的开发力度不足或尚未开发。

如果青岛市能在巩固已有的传统市场基础上大力拓展新兴市场,则对扩大水产品出口的竞争优势非常有利。

2.4非关税壁垒威胁海产品出口贸易

技术性贸易壁垒已成为山东省水产品出口增长的严重障碍。

欧盟1997年禁止进口我国的双壳贝类,2002年又禁止进口我国的动物源性产品,致使我国对欧水产品出口遭受重创。

2003年日本对山东省出口烤鳗“恩诺沙星”残留检验项目并设置极低的检测限,带有明显的技术壁垒色彩,使我国鳗鱼出口几乎陷于停顿状态。

烤鳗再次遭到日本技术性贸易壁垒限制,出口额仅4.7亿美元,比1997年高峰时的7.3亿美元减少2.6亿美元。

3促进青岛海产品出口的发展对策

3.1创新企业战略

1)消除影响水产品出口的外在因素。

一是加大对出口水产品的多样化和国际市场的多元化开发力度,减少贸易风险。

既要稳定欧盟、日本、美国等传统市场,又要避免对这些传统市场的过度依赖,积极开拓新兴市场,扩大在新兴市场上的占有率,不断提高水产品出口的抗风险能力。

一方面,要深度开发欧盟、美国、日本等传统市场。

对这些市场要动态地了解和掌握其进口标准,适时地调整出口品种,在提高传统出口商品的档次同时,增加高附加值的深加工产品出口,规避甚至打破其各项贸易壁垒。

另一方面,要积极拓展南美洲、东盟和中东等具有潜力的市场[41]。

要针对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制定相应的出口政策,加强市场开拓的针对性,努力扩大青岛市水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减少对某一市场的依赖性,从而降低贸易风险[42]。

二是加强源头管理,把好输欧盟海产品原料关。

由于青岛市的水产品加工企业大多采取加工贸易方式出口,因此企业自身应进一步提高防范风险的能力,要求原材料供应商提供欧盟认可的相关捕捞证明文件,以便有力的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保护措施。

检验检疫机构要做好自捕原料和进口原料的审核查验工作,确保原料来源安全合法,使出口到欧盟的海产品符合其新的规定。

2)大力实施品牌战略。

目前国内大部分水产品加工企业下游的终端消费市场基本掌握在外商手里,出口产品绝大多数不能直接进入超市。

原因很简单,单一的水产加工企业难凭一己之力在国外建立自己的销售渠道,品牌产品数量很少。

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品牌已成为产品竞争力的综合表现。

品牌即包括直接代表特点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又包括产品的信誉。

水产品出口企业要在国际市场上不断扩大份额,就必须实施品牌战略,使其产品为国外消费者熟悉和推崇。

以青岛亿路发集团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以其严格的质量管理、雄厚的研发实力和全方位的品牌推广,目前已经在品牌化发展上取得成功。

生产的“亿路发”牌冷冻调理水产品获得“山东省名牌产品”和“中国名牌产品”,成为我国首批水产品类中国名牌产品,“亿路发TILUFA及图”商标在马德里进行了国际注册,先后获得了12个国家的核准保护,每年都参展美国波士顿渔业博览会、欧洲水产品博览会等大型国内外专业展会,对其品牌进行大力宣传,目前其产品已经直接进入欧盟、美国、韩国等三十多个国家的零售市场和快餐市场,进入家乐福、伊藤忠、肯德基等世界500强企业的营销渠道,赢得国内外消费者的一致赞誉,企业走上了“以质量促品牌,以品牌促效益,以效益促发展”的良性循环道路。

3)优化产品结构,增加一般贸易出口比重。

青岛市水产品出口的主要品种是冻鱼、冻鱼片,2010年该产品出口量30.77万吨,创汇额10.34亿美元,分别占全市水产品出口的88.7%和85.9%。

为更好地适应国际市场需求,进一步扩大水产品的出口,必须优化产品结构和贸易结构,使两者相辅相成。

一方面要加大对渔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逐步调整水产品的养殖品种,避免品种过于集中;大力发展特色、无公害水产品的生产养殖,加强技术改造,发展深加工;增加名贵水产品种的养殖,逐步改变出口水产品以价格优势占领市场的局面,增加水产品的附加值,提高竞争力。

另一方面要在调整渔业产业结构的基础上扩大一般贸易。

充分发挥青岛市海洋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本土水产养殖业,扶持本土水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发展,使丰富的海洋资源真正成为青岛市的竞争优势,在保持加工贸易总量一定的前提下,提高一般贸易出口的比重。

4)合理运用金融工具,规避汇率风险。

一方面企业可以在洽谈出口合同时,注意选择计价货币,尽可能选择强势外币结算,或采取人民币计价保值,即出口货物的计价总值是人民币,但结汇时按当时牌价折美元支付,从而将汇率波动的风险转嫁给进口方,避免出口企业因人民币升值带来的风险。

另一方面企业也可以采取与银行签订远期结、售汇协议,运用福费廷、保理等贸易融资方式来规避汇率风险或利用出口信用保险获得银行押汇贷款,来解决资金压力。

3.2研究外部机遇

1)加快推动水产品企业“走出去”的步伐。

一是加强对外国招商引资政策的研究,积极推动企业“走出去”,对“走出去”企业发放政府补贴;二是明确“走出去”的目标市场,鼓励有条件的水产品加工企业在东南亚、南美、非洲等渔业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投资环境相对较好的国家和地区,利用我方技术、资金和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和目标国的渔业资源设立加工企业,开展捕捞、养殖、加工、仓储、转运一体化经营,进一步增强水产品加工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三是加强对外技术合作,引进国外先进适用的科学技术来弥补国内相关科技发展的不足,充分挖掘水产品出口潜力,或者通过合作、合资、兼并、收购等方式,进行境外资源开发,如我国有些地方正与印尼合作,在印尼龙目岛等地建设渔港,共同进行渔业资源的开发;福建远洋渔业集团公司与印尼AG集团以各占50%的股权比例共同投资2000万美元在印尼建立远洋渔业基地,从事渔业捕捞、加工、销售及渔船补给等业务。

2)充分利用各种展会,扩大产品影响力。

展会是水产品出口企业通往国际市场的重要途径和平台,现代会展的效率很高。

政府相关部门应尽可能的搜集全球各地的展会信息,鼓励并引导企业到各地尤其是国外新兴市场参展,进行商标注册和质量认证。

目前国家已经对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针对企业在境内外参展等一系列开拓国际市场的行为制定了相应的补助条款,水产品加工企业应充分利用国家相关政策,积极参加各种境内外展会,扩大产品影响力的同时,寻求发展商机。

3.3加快出口企业的转型升级

建立在高级生产要素基础上的竞争力更强且更为持久,竞争对手无论通过何种方式都不易模仿。

因此,未来青岛市除了利用丰富的资源优势发展水产品业外,应重点打造高级生产要素方面的优势,尤其是要充分发挥青岛市水产品科研机构众多的优势,加强产学研联合,促进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进程,培育融养殖、捕捞、加工等为一体的大型水产企业集团。

1)鼓励企业加强技改投入,提高劳动生产率。

加大对水产品行业及相关科技投入力度,支持企业引进和自主研发自动化生产设备,逐渐降低企业对用工的依赖,引导企业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型。

2)加强人才培训,整合资源,规模发展。

提升渔业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不仅注重对渔业劳动力的基础性科学文化教育,而且要注重实用技术、职业技术的培训;提早做好人才规划,每年拿出专门资金培训研究水流和鱼群分布情况的人才;逐步改变渔民们分散经营的生产模式,在各渔村组建合作社,发展远洋渔业。

3)加强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合作,提高科技研究及应用水平。

鼓励和支持海洋渔业科研院、所加快研究和开发能够推动海洋渔业结构升级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新技术,如海洋生物新品种选育、水产品加工及转化、产后商品化处理和储运手段等;解决海洋渔业科技与水产品加工生产需求相脱节的问题,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和科技发展规律的新机制,促进海洋渔业科研成果及时向生产的转化。

3.4提高技术及人才管理

青岛市水产品出口依赖性比较强,一旦出口遇阻,企业生产经营则很难为继。

2009年下半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国际市场消费需求出现下降,青岛市水产加工出口也出现小幅下降。

在对外贸易活动中,产品定价权多掌握在买方手上,容易导致水产企业内部无序竞争。

在这个时候,开发国内市场本该是抵御出口风险的好对策,但由于以前国内市场存在返款速度慢、客商信用差等问题,有些水产企业放弃国内市场,这导致出口不景气时,企业无法有效应对困境。

但与之相反的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水产品作为农产品中相对高档的食品,越来越受到国内消费者的青睐,市场需求越来越大。

随之而来的是,世界各国的水产品纷纷进入中国,水产品进口已成为数十亿美元的贸易产业。

因此要提高水产品出口竞争力,无论是水产加工企业还是政府都不能轻视扩大需求条件的重要性。

在扩大国外需求方面,一方面可通过扩大国内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