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社会主义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697426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1.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特色社会主义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特色社会主义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特色社会主义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特色社会主义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特色社会主义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特色社会主义复习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特色社会主义复习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特色社会主义复习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特色社会主义复习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特色社会主义复习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特色社会主义复习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特色社会主义复习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特色社会主义复习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特色社会主义复习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特色社会主义复习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特色社会主义复习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特色社会主义复习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特色社会主义复习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特色社会主义复习资料.docx

《特色社会主义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特色社会主义复习资料.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特色社会主义复习资料.docx

特色社会主义复习资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复习资料

第一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奠基)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科学发展观

理论(形成新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三方实践(开辟特色道路)

制度(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1、中国问题与马克思中国化的理论创造

(1)中国近代以来的两大课题与两大思路

毛泽东(马克思主义)

蒋介石(三民主义)——战术家

(2)毛泽东思想解答完与未解答完的课题

拯救中国

发展中国

人类社会发展道路:

原始——奴隶——封建——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3)

邓小平理论的创立(实事求是)

两个重要的判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

四化:

革命化、年青化、知识化、专业化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邓小平理论——形成

与时俱进三个代表思想

科学发展观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中国问题的解答

1、把发展作为党和国家的首要任务(主题)

一个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基本任务)

一个根本——以人为本、把握重点(薄弱环节)

2、对党情、国情、世情做出科学判断

解决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关键问题

将伟大的理想现实化(摆脱贫困——全面小康——实现现代化)

形成了共同理想与追求(强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弱化了马克思主义理想)

3、改革开放以来激发社会主义发展(动力源泉)

4、形成多位一体的布局

经济:

公有制为主导,国有制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一个统一(人民民主专政)

政治四个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

社会:

民生、和谐社会

生态:

意识——绿色意识,人与社会和谐发展

5、在科学发展中实现社会和谐

化解新矛盾,解决新问题

6、维护和平中实现自身发展

巧实力:

硬实力、软实力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根基及相关比较

资本主义(美国)

民主社会主义(瑞典)

四大治国理念:

民族社会主义(纳粹)相对立

科学社会主义(中国)

1、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与发展(发展旗帜、行为准则)

2、对以往模式(苏联)的超越

第二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基本经验

两大历史性飞跃

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

1、历史进程

1、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新民主义革命时期(形成毛泽东思想)

中国现代化构造

马克思主义与其中国化的四个结合点:

(1)阶级斗争(成功)

(2)纯粹公有制与计划经济(失败)

(3)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成功)

(4)人本身的全面自由发展(成功)

(1)国民革命:

1924—1927,国共合作反北阀,以失败告终

(2)土地革命:

1927—1937

国共内战(3)抗日战争:

1937—1945

(4)解放战争:

1945—1949(辽沈、淮海、平津战役)

2、新中国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是第一次飞跃的延伸,第二次飞跃的准备)(1949—1978)

受马克思主义影响

失误原因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灵活运用

急于求成,急躁冒进

3、改革开放新时期(第二次历史性飞跃)1978—

邓小平理论:

社会主义经济论、市场经济论、改革开放论——什么是社

制度化构建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三个代表:

党的建设

科学发展观:

幸福、尊严、公正、和谐

以德治国——依法治国——以人为本——实现法治、民主、和谐社会

2、基本经验

1、解放思想

2、实事求是

3、批判地继承民族传统文化

4、科学总结实践经验

5、吸收借鉴一切人类文明成果,尤其是发达国家的

第三讲:

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发展方式面临的新约束

一、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问题。

1、新的大国竞争格局将恶化中国发展国际环境,中国将面临全维竞争。

2、国际社会“贸易保护主义”泛起,将阻碍中国产品出口增长趋势。

3、发达国家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将削弱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

4、全球气候变化规制和低碳经济浪潮将压缩中国传统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的存在空间。

5、“中等收入陷阱”迫使中国要妥善处理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6、“总人口、老龄人口、就业人口”三峰跃至,与自然资源严重不足的突出矛盾将增加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复杂性。

具体表现在人口老龄化负担、就业压力大、矿产资源短缺、水资源短缺、耕地能源少。

二、新约束下中国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凸现结构性矛盾。

1,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失衡,三农矛盾突出;城乡收入不平等,权利不平等。

2,需求结构失衡,消费不足矛盾突出;

3,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失衡,民生和社会矛盾突出;

4,产业结构失衡,服务业发展不足的矛盾突出。

农业不稳:

基础设施落后,资本和科技投入不足;工业不强:

一是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国内增值率不高;二是附加值低;三是消耗大,污染重。

5,区域经济结构失衡,中西部发展滞后的矛盾突出。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呈现“矩阵式”的复杂结构。

6,对外贸易结构失衡,自主创新能力低下的矛盾突出。

出口结构:

出口份额大,但相对利益较少;

进口结构:

能源资源进口依存带来的供给变化风险。

三、后危机时代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政策选择

1、以科学发展观为转变发展方式的正确导航。

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妥善处理经济增长与结构调整的关系。

坚持就业优先,妥善处理发展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间的关系,稳步推进产业结构升级。

坚持市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结构调整中的基础性作用,正确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推动结构调整。

坚持以我为主的原则,立足国内世界和自身优势,同时要树立全球视野。

遵循结构调整规律,考虑发展方式转变的成本,坚持市场诱致和政府强制相结合的调整原则。

2、以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为发展方式转变的主战场。

1)加快推进城镇化,破解二元经济困局;

2)以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为推动中国经济自主性成长的动力;

3)以提高技术和品牌贡献提升制造业竞争力;

4)以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来延长制约平衡发展的“短板”。

3、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支撑。

政府和企业要加大研发投入;要加强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在能源,信息,生物,空间,海洋,新能源等领域取得新突破。

4、以深化体制改革作为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动力。

深化土地制度,户籍制度,财政和金融体制改革,建立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

深化财政税体制改革,实行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制度。

推进资源型产品价格改革,发挥好价格杠杆促进结构调整的作用。

5、以建设“两型”社会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载体----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

6、推动政策和政绩考核机制创新为主要保障。

1)财税政策:

既可以通过减税、贴息、补助等方式鼓励特定产业发展,也可以通过加税等方式限制特定产业发展。

2)产业政策:

可以通过调查行业准入门槛,促进企业兼并重组,调整产业技术标准等来鼓励或限制行业的发展。

3)政策:

要以产业政策为基础,加强窗口指导,扩大或收紧对特定行业的信贷资金供应。

4)环保政策:

可以通过环境评价和环保标准的调整推动结构调整;

告别GDP崇拜,建立全面反映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指标体系。

第四讲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生态文明建设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理论逻辑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视野下的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问题

三.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指导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自在自然与人化自然

(一)生态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立论基础和逻辑起点

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2.政治经济学

3.科学社会主义

价值取向:

马克思主义以实现全人类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为目标

生态危机的根源: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二)生态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以实现全人类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为目标

生态危机根源: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共产主义生态危机的根本出路

(三)生态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理论开展和逻辑中介

奉行生态伦理观和生态价值论:

本体论,价值论,方法论

(1)我国生态建设存在的问题

1.粗放式发展导致环境和社会代价沉重

高投入(资源):

中国跨越式发展超出环境可承载能力;

高消耗:

跨越式发展超出环境可承载能力。

高污染:

环境污染严重,我国的现状是局部有所改善,总体仍在恶化之中。

2.生态欠债问题严重:

环境投入严重不足

3.法律体系不完善:

法律有空白,强制性不够,执行力不足,末端监控,监管不力。

4.技术支撑能力不足:

70%减排技术需要进口

5.政绩考核机制偏颇:

GDP偏好

(2)根本原因:

生态问题上出现偏差

1.生态世界观方向

2.生态价值观方向,没有树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观念。

3.生态实践观方向,没有确立生态发展目标。

(3)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指导经济发展:

坚持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发展道路

1.理念更新:

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实行生态技术为支撑的绿色生产。

2.政府主导:

构建综合协调体制

公众参与——知情权、监督权、参与权;

日本:

垃圾处理分类经验。

3.结构调整: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循环经济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4.科技创新:

提高节能减排效益,全面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

第五讲:

积极探索人民民主权力监督制度,绝不照搬西方多党轮流执政模式

一、西方多党制决不是“普世价值”的模式

实行多党竞争、轮流执政制度的历史条件,是要以实行一个制度、一种政治纲领、一本宪法为前提条件。

在代表根本对立的国体和政体、利益根本对抗的政治纲领的政党间搞多党竞争、轮流执政,其结果势必是社会动乱,甚至原有的政治制度被推翻。

(1)中国历史上对西方多党制的尝试及失败

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与封建贵族势力多党竞争的闹剧

国共第一次合作→四、一二政变

国共第二次合作→抗战后政治协商制度的失败

 最终形成一个大党—中国共产党执政、多个小党参政的政治制度             

结论:

现代中国多党竞争的尝试所以失败,就是因为中国主要大党的纲领是根本对立的,其所追求的社会制度是不能相容的。

(2)中国照搬西方多党制可能的恶果

1,出现多如牛毛的政党,但大多是低档的,没有明确的政治纲领,或只代表局部利益的政党、政团。

2,美国某些政治势力扶植的“反对派”是要根本改变我国的社会制度,而不是一本宪法下的轮流执政。

3,坚持和完善共产党的领导而不是分裂、搞乱中国共产党。

 

(3)结论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

  我们要积极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文明成果包括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但绝不照搬西方那一套,绝不搞多党轮流执政、“三权鼎立”、两院制。

二、中国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主要问题

1)法治与人治:

权力过分集中于个别领导人,特别是第一书记

2)党政关系:

党执政权力的行政化

改革开放以来,党政职能分开方面有进展,但仍存在党执政权力行政化的倾向:

Ø有的第一书记更象掌握行政权的一把手

Ø有些地方人大代表中党政事业单位领导干部占40-50%甚至于60%

Ø行政权力高于司法的现象

Ø党管干部变成书记说了算,依法民主选举被弱化或虚化

三、人民民主权力监督制度的探索

 最根本的就是如何把毛泽东提出的人民民主监督这条“新路”真正落到实处,使之成为不以领导人意志为转移的、有法律保障的、可操作的制度。

在这个制度下,允许唱“对台戏”,经常能听到各种不同意见,而又不导致你死我活的对抗,这是我们探索对执政权力监督的一个基本思路。

人民民主权力监督制度的探索:

1、党的执政方式的改革与党内民主制度建设

1)依法治国,依法执政2)理顺党政关系,党政职能分开

2、加强以权力制约权力的体制建设

²立法对行政司法的监督(2006年人大通过《监督法》)

²审计对财政、环保对经济建设的监督

²公、检、司、法的互相监督

²行政管理体制决策、执行与监督之间的制约

3、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²共产党领导与“党员治国”的区别;对政治、技术、行政官员广开贤路的思考

 “选拔与推荐更多党外干部担任领导职务”*

²选举(票决)民主与协商民主

4、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监督机制

²企业内部董事会的监督

²党组织、工会(职代会)对企业的监督

²政府对市场、企业的监督

5、廉政监督制度建设

•党和国家领导人及直系亲属财产与收入的申报与监督制度(从高层做起)

•对贪污与贿赂、个人贪污与集体贪污双管齐下的涉律制度

6、舆论监督制度建设

²党的领导与人民喉舌的统一

²正面宣传与揭露阴暗面

²新闻审查与新闻自由

²互联网的正面引导和管理

²舆论监督法

7、基层民主自治监督

•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及村民自治制度

•政府、市场与社会团体的作用

•执政的共产党如何看待工会代表工人群众的作用

8、人民群众的直接监督

²“阳光民主”建设,除国家机密要求外,全部实行政务公开,使人民有充分的知情权

²依法、依宪治国,畅通民意正当渠道

²健全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制度建设

 

第六讲:

我国文化建设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1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整个社会发展中遇到的种种文化问题:

滞后于经济的发展;社会发展方向、核心价值、社会理想模糊;文化无根、吸引力、凝聚力不足;

2、文化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领域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创新能力差、产品量小质次、需求不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均偏低,管理较乱;

3、当前文化体制改革遇到种种操作性,技术性问题。

文化“六无”现象:

文化无根:

传统断裂,马克思主义危机;

文化无魂;

文化无序:

道德失范,社会脱序;

文化无力:

缺乏凝聚力,吸引力和创造力。

文化无声:

话语权很小;

文化无信:

信仰,信任,信心危机日深。

2.中国社会文化病症诊断:

1长期缺乏真正的文化关注所造成的的文化高利贷效应;

2文化革命造成的文化废墟效应;

3知识分子边缘化造成的社会大脑萎缩效应;

4外来理论,学说,主义对你中国生活世界的多重殖民化造成的社会撕裂效应;

5伟人,奇迹和灵丹妙药依赖症;

6缺乏行动意志和行动者引起的梦游症。

体制与思想文化观念的关系

体制机制与观念浑然一体。

所谓制度就是观念,制度就是一种构成文化精神的要素;组成一个社会的原则既是观念也是事实,既是事实也是目的;制度是共有理念或信念的自我维护系统,是人的精神的汇合点,也就是社会精神。

改革开放以来“解放思想”“破”的功绩:

破除了某些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神话化的社会主义观;

破除了某些具有浓厚感情色彩的漫画化的资本主义观;

破除了某些具有浓厚主观色彩的僵滞化的计划经济观;

改变了那些具有浓厚人为色彩的超前化的计划经济观念;

改变着人们长期以来在左的思想影响下所形成的在很大程度上已积淀为某种集体无意识的思维定式,情感方式和价值取向。

我们应该具有怎样的文明观,历史观,人性观和生活观?

应该改变:

支离破碎的文明观,轻薄苛刻的历史观,狭隘抽象的生活观;肤浅虚假的人性观。

文化体制改革要内外兼修,标本兼治。

3文化的本质性力量究竟是什么?

文化特质:

文化是长久之思;文化是自我审视;文化是生命之思;文化的对象至大无外至小无内。

十八大报告: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文化的本质表现在:

它引领人类不断超越个别、当下和现象,从而进入普遍,长远和本质,它是人类的意义之源,秩序之源,力量之源。

文化时代即将来临,使文化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

1)人类过去在生产商主要听命于自然的必要性,在消费上主要受制于自身的生物性,在流通上主要受制于地域性的经济活动,今天已经很大程度上变成克服了种种自然的限制的自由,自觉,自为的创造性,享乐性,审美性的文化活动。

这就是所谓的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的实质。

2)人类的制度正变得更具有文化性:

在制度中最核心的东西是文化价值。

改革进入深水区的文化解释:

今天,我国的改革已逐渐从制度的外围保护带层次的调整进入到制度的硬核层次的调整。

制度的要素包括:

指导思想或意识形态、象征体系、行动规则或行为规范、社会角色在制度中行为的内在规定性。

意识形态构成制度的核心。

3)人类开始了由关注物到关注人,由追求量的扩张到追求质的提升,由政府世界到完善人格的转变。

经济文化化:

以农业为基础的经济;

以工业为基础的经济;

以服务业为基础的经济;

以知识性服务业为基础;

以艺术与文化知识服务业为基础。

文化经济化:

传统文化:

精英文化为标志;

商业文化:

精英文化为媒介技术和市场中介;

文化产业:

商业文化以大众传媒为基础;

内容产业:

传媒汇流引发产业重组和整体格局变化;

创意产业:

国民经济总体上以文化附加值为标准。

4传统是资产还是负债?

1)坚持传统者,认为他是资产;抛弃传统者,认为他是债务。

2)传统与现代:

传统是现代的营养液和土壤,现代是传统的空气和阳光;二者是统一生命体的两端;传统是根须,现代是枝叶;背对现代的传统只能是死去的文物,离了传统的现代只能是无根的浮萍。

3)传统与创新。

4)传统断裂的后果:

个人的明智,有赖于其记忆的连续不断;团体的明智,则有赖于其传统的连续不断。

在任一情形下,环链一断,就会招来疯狂的行动和无序的局面。

5)对于传统,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思考取什么,弃什么?

5.黄色文化,红色文化和蓝色文化三者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

1)黄色文化:

以儒家文化为核心,一套纲常名教,宗法社会,封建时代的道德。

在静态的农业文明中保守崇古的自然系统,注重人际关系和精神生活,带有复古情怀。

2)蓝色文化:

外向的,动的.向前看,进取心.民主,法制,科学,人权,自由.理性主义,功利主义,普遍主义,个人主义和进步主义的价值系统。

3)红色文化:

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马克思主义理论,阶级斗争,无产阶级专政,党的领导,大公无私,奉献。

4)黄是底色,蓝是流行色,红是保护色;

黄是原生态,蓝是新植被,红是园林。

黄是记忆,蓝是现实,红是理想。

三色调和,创造一种新的颜色,谓之中国特色。

6宗教是人类文明机体中的毒瘤,还是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7究竟什么是先进文化?

它与其他社会文化是什么关系?

文化是认知系统,价值系统,审美系统,不能笼统地区分先进落后。

作为总体生存方式的文化,合适的或许就是先进的。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化的文化;

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

共产主义道德和献身人类解放事业的道德情怀。

今天,解放思想应该有重大突破:

由个别领域转向所有领域;

由外围调整为目标转为核心调整为目标;

由对具体问题的反思转向对整个生存状态的反思;

由以破为主转向以建设为主;

由政治思维到文化思维方式;

又对外的包容宽容到自身的扩容;

由真假对错的讨论到善恶美丑的讨论。

长期以来形成的旧的意识形态思维方式:

一是把重要的东西变成唯一的东西的思维方式;

二是泛政治化的思维方式;

三是重理轻情的思维方式;

四是视欲为恶的思维方式;

五是重主义轻生活的思维方式;

六是人要完人、金要足赤的思维方式;

七是非此即彼的战场式的思维方式。

三大迷思:

“无菌化生存”的迷思;

离开甚至拆除现有历史舞台,另起炉灶、重塑人性、重建文明的迷思;

一揽子解决人类所有问题的迷思。

8,文化繁荣的主要标志是什么?

文化发展的活水源头在哪里?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方针,更是繁荣的标志。

一种健康的生机勃勃的文化应该是有理,有情,有信,有意的文化,文化繁荣表征的是一个社会集体的身心健康。

我们为什么总是在堵?

到底想堵什么?

一堵:

资本主义的恶;

二堵:

封建主义的毒;

三堵:

日常生活中的俗。

9,我们应该具有怎样的文明观,历史观,人性观和生活观?

应该改变:

支离破碎的文明观,轻薄苛刻的历史观,狭隘抽象的生活观,肤浅虚假的人性观。

形成健全的文明观,历史观,人性观和生活观,实现四观的扩容:

舞台扩容:

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

逆取顺守:

顺应,一直是人类力量和希望的源泉。

守正出奇:

出奇以守正为底座,创新以传承为底座,独特以庸常为底座,核心以外围为底座。

事缓则圆:

从近代以来形成的焦虑感,紧迫感和遇事便急的情绪中摆脱出来。

圆通无碍:

马斯洛的五重需要一个都不能少;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和超我动态均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