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领导现代化建设面临的国际环境与对外战略分.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697930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2.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共产党领导现代化建设面临的国际环境与对外战略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中国共产党领导现代化建设面临的国际环境与对外战略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中国共产党领导现代化建设面临的国际环境与对外战略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中国共产党领导现代化建设面临的国际环境与对外战略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中国共产党领导现代化建设面临的国际环境与对外战略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中国共产党领导现代化建设面临的国际环境与对外战略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中国共产党领导现代化建设面临的国际环境与对外战略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中国共产党领导现代化建设面临的国际环境与对外战略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中国共产党领导现代化建设面临的国际环境与对外战略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中国共产党领导现代化建设面临的国际环境与对外战略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中国共产党领导现代化建设面临的国际环境与对外战略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中国共产党领导现代化建设面临的国际环境与对外战略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中国共产党领导现代化建设面临的国际环境与对外战略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中国共产党领导现代化建设面临的国际环境与对外战略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中国共产党领导现代化建设面临的国际环境与对外战略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中国共产党领导现代化建设面临的国际环境与对外战略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中国共产党领导现代化建设面临的国际环境与对外战略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共产党领导现代化建设面临的国际环境与对外战略分.docx

《中国共产党领导现代化建设面临的国际环境与对外战略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共产党领导现代化建设面临的国际环境与对外战略分.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共产党领导现代化建设面临的国际环境与对外战略分.docx

中国共产党领导现代化建设面临的国际环境与对外战略分

中国共产党领导现代化建设面临的国际环境与对外战略分析

20100510201英师

(2)班曹蕾

内容摘要:

面对国际形势的新挑战—经济全球化与政治多极化,中国必须实行大国外交战略。

这一战略要为实现现代化进程总目标服务。

它的主要内容应以大国关系为主体,将大国间的关系放在重要位置。

协调中国与周边国家及发展中国家关系,在推进世界多极化,解决全球问题方面承担与中国大国地位相适应的责任与义务,以大国方式考虑处理台湾问题,尤其是在东亚地区经济政治体系建设中、中美、中欧、中俄等大国间关系中,。

中国应发挥积极建树作用。

关键字:

国际金融危机、亚太格局、多边峰会、全球气候问题、中国“走出去”战略、贸易保护主义、金砖四国、国际安全形式、世界科技革命、和谐世界、核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的国内外安全形势大为改善

  1、国际大环境相对稳定,大国之间相对平稳

  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进一步发展了毛泽东、周恩来打开的中美关系新格局,于1979年亲自出访美国,主持实现了中美关系正常化。

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邓小平根据国际形势发展的总体走向,作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新的世界大战是可以避免的”形势判断,要求把更多精力放在发展经济上,从此迎来了改革开放和经济迅猛发展的30年。

此后,我国与其他大国关系进一步改善:

中美关系虽然曲折不断,但总体稳定;中俄关系稳步发展,两国高层互访频繁,并签订了一系列联合声明和友好条约;中日关系发展基本平稳,正致力于构建和平与发展友好合作伙伴关系;中国与欧盟关系保持良好,经贸往来、政治互信不断加深。

  2、我国周边的热点地区冲突得到不同程度缓解

  我国周边地区诸如朝鲜、越南、阿富汗、柬埔寨等曾经爆发过激烈的冲突,我国也曾或多或少地卷入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冲突。

近20年来,周边地区基本相安无事,除了阿富汗反恐战争以外,其他周边地区没有战事,阿富汗反恐战争对我国影响也微乎其微。

 3、我国和周边所有邻国之间实现了关系正常化

  我国和周边所有的陆地邻国都曾有过领土纷争。

20世纪60年代,我国先后与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蒙古、阿富汗、朝鲜6国签订了边界协定或条约;80年代以后,我国与印度和越南也实现了关系正常化;90年代我国又先后与老挝、俄、哈、塔、吉5国签订了国界协定;2001年7月,中俄签署《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2008年10月,俄方将银龙岛和半个黑瞎子岛移交给中国;2008年6月,中日两国经过磋商同意在实现有关东海海域划界前的过渡期间,在不损害双方各自法律立场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在东海海域选定适当的区域进行共同开发;中印关系不断取得新突破,2003年6月,印度总理瓦杰帕伊访华,两国签署了《中印关系原则和全面合作的宣言》这一纲领性文件,标志着中印关系进入新阶段,同时两国在领土争端问题上也不断取得突破,目前两国边境线中段的争议区域初步得到解决,为解决整个领土争端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4、地区集团化、区域化合作势头不断上升

  我国与东盟睦邻互信伙伴关系深入发展。

2003年10月,我国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双方政治互信进一步增强。

2002年与东盟签署了《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今年建成了我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实现了我国与东盟发达的6个国家之间的贸易零关税,与其他几个国家之间将在未来一到两年时间内统一取消关税,未来中国与东盟之间统一市场、实现“经济无国界”之势已经不可阻挡。

  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不断加强。

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论坛前景广阔,东北亚地区六国集聚的人力资源优势,俄罗斯、蒙古和朝鲜的资源优势以及日本、韩国的经济、科技优势,对我国都具有优势互补、合作双赢的潜力,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有利于促进亚洲经济一体化,推动世界多极化进程,摆脱大国的压制和其他区域集团的牵制,更好地平衡我国与其他大国的利益关系。

  二、我国未来周边形势走向不容乐观

  我国周边形势20多年的相对稳定来之不易,短期内不至于发生牵动全局的战乱。

然而,周边地区的一些固有矛盾尚未完全解决,影响和平稳定的不安定因素依然存在,我国周边安全仍然面临着不同对象、不同程度、不同原因的威胁和挑战。

对于这种挑战,我个人认为主要来自两大方面:

一是理论上的,二是行动上的。

对此,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加强国防建设,提高防范能力,确保国家安全。

  

(一)理论上的不稳定因素

  理论上的不稳定因素简要概括为三“多”。

一是邻国多。

我国处于东亚中心,幅员广阔,有世界上第二长的陆界,邻国众多,2万多公里陆地边界线分别与15个国家接壤,1.8万公里的海岸线与11国为邻,是世界上除俄罗斯外邻国最多的国家。

我国东临太平洋,西接中亚石油能源中心,南濒马六甲海峡,北与大国俄罗斯接壤,我国极易陷入各种争端和利益冲突之中。

二是大国强国多。

包括以俄罗斯、日本和印度为代表的幅员广阔型、经济发达型、人口密集型国家。

不仅如此,世界上人口过亿的10个国家有7个都在我国周边地区,除中国之外世界上6个公开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中有4个是中国邻国或亚太大国,拥有核技术以及核生产能力的国家大多在中国周边。

三是问题多。

主要是热点地区多、贫富差距大、意见分歧大。

例如,世界三大火药桶之一的南亚次大陆、当前世界热点地区中东地区和东北亚地区,都在我国周边。

这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极不平衡,既有经济发达程度较高的日本和韩国、新加坡等新兴工业化国家,也有贫穷落后的老挝、蒙古、孟加拉国、阿富汗等,差距较为悬殊。

领土、文化、民族和宗教等问题冲突愈演愈烈,印巴冲突尚未彻底解决,中亚国家“颜色革命”方兴未艾,地区性恐怖事件时有发生。

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制度纷争不断,教派冲突摩擦不断。

  

(二)现实上的安全挑战

  1、美国对我国安全的综合性威胁

  美国虽然和我国并不接壤,其本土也与我国相隔万里,然而我国周边安全形势未来的走向面临的最强烈挑战依然来自美国。

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霸权主义国家,称霸世界的野心不断膨胀。

由于中美之间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根本差异,因此美国不希望中国快速崛起。

在中国东部,凭借美韩共同防卫条约、美日共同防卫条约,以及其在韩日和太平洋地区的军事实力对中国进行遏制。

在中国东南,为了控制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连接通道,在西北太平洋地区构成了三道岛链防线:

第一道防线是韩国、台湾、越南;第二道防线是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第三道防线是小笠原群岛、澳大利亚、新西兰。

在中国西南,美国实施了联印制华政策。

在中国西部,美国借反恐之机将军事实力渗透到了阿富汗,为插手中亚事务、遏制中国制造条件。

  2、日本对我国安全的潜在威胁

  中日关系目前相对平稳,但随着日本经济、军事力量进一步发展和政治野心的进一步膨胀,日本现实和潜在危险仍呈上升趋势。

战略上,日本将我国列为主要潜在对手,追随美国压制中国发展,寻求国防战略由“防御型”向“进攻型”转变。

政治上,日本积极谋求成为政治大国,意图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

军事上,日本拥有巨大军事实力,具备成为军事大国的物质和科技基础,拥有制造核武器的科技水平和重要原料。

在领土问题上,日本一直在暗中加强对我国有争议岛屿和海域的控制和开发。

  3、印度对我国安全的严重威胁

  近年来,中印之间加强了政治、经济、文化合作和边境问题的磋商,两国关系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印度对我国安全的影响依然存在。

战略上,印度积极谋求地区霸权,视中国为主要战略对手和潜在威胁。

军事上,印度在非法占领的中国领土上建立了攻防兼备的防御体系,加紧针对中国的战场建设,并不断增加军费开支,加速更新武器装备。

  4、朝核危机对我国安全的直接影响

  朝鲜半岛影响我安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朝鲜半岛南北双方的斗争和朝核问题,其中朝核问题若不能妥善解决,必将带来东亚核格局的改变,成为影响我国周边安全的严重威胁。

首先它可能导致美国发动对朝鲜的战争,或者对朝鲜进行制裁。

其次它可能成为开启东亚核武竞争的潘多拉魔盒。

再次它可能导致日本全力寻求突破和平宪法,扩大军备,开启核武之门。

  5、南海诸国对我南沙群岛的现实侵占

  南沙群岛自古以来是中国的固有领土。

因为南沙有着重要的经济价值,使周边国家垂涎三尺,纷纷插手,企图据为己有。

目前,南沙问题形势严重,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目前南海争夺涉及“六国七方”,我国海域被分割、岛礁被占领、资源被掠夺的形势相当严峻。

1973年“石油危机”前后,在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掀起了一股瓜分岛屿、开发石油的狂澜。

涉及的国家和地区包括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和中国台湾地区,其中印度尼西亚提出海域分割要求,越南提出对南海拥有全部主权。

而目前,我国只控制南沙群岛中的7个岛屿,我国台湾控制其中的太平岛,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等国家则抢占其中的50多个岛屿。

其中,越南占据岛礁29个,控制海域面积20万平方公里,打井60多口,2002年与美国在南海西南部发现了东南亚最大的油田,储量2至4亿桶。

菲律宾占据13个岛礁,控制海域面积41万平方公里,打井70多口,年产石油35万吨。

  二是有关国家加强控制和军事准备。

越南反复宣称对南沙群岛拥有主权,并成立南沙地方行政机构,还准备向南海占领岛礁移民。

越南海军专门组建了应付南海突发事件的“海上快速作战旅”。

2002年还组织10多次以南沙作战为背景的较大规模的军事演习。

菲律宾设立卡拉延市政府,将部分占领南海岛礁划归其管辖,军事上组建了西部联合特混部队,专门负责南沙方向的巡逻和作战任务,2002年举行了5次以南海作战为背景的军事演习。

其他国家也有相应的行动,一方面加强控制,另一方面进行作战准备。

三是南海问题国际化倾向日益严重。

南海周边国家纷纷引入外部资金,与美、日、俄、法等诸国联合对属于中国领海范围12海里的南海油气资源进行疯狂的掠夺性开发。

到上世纪90年代末,已钻井1000多口,发现含油气构造200多个和油气田180个。

同时,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既得利益者,一方面联手借助国际舆论压我就范,企图使南沙问题争议多边化、国际化、复杂化,另一方面与美国达成协议,使美国军舰有权进入这些国家港口和基地,借美国完成在东南亚军事基地的作战和后勤保障体系建设。

除美国外,日本、印度也积极加强在南海地区的军事活动。

特别强调2009年—世界金融危机后中国现代化建设面临的国际环境。

2009年的国际形势发生了自冷战结束以来最为深刻复杂的变化,世界加速进入经济大动荡、体系大变革、格局大调整的新阶段,出现了一系列新特点新趋势。

  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逐步显现出来,加快了国际体系变革进程。

世界经济陷入严重衰退,目前趋于企稳回升,但全面复苏的基础仍较脆弱。

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但牵制因素明显增多。

金融危机引发对发展模式、发展理念的深刻反思,调整变革成为潮流。

国际经济金融体系改革逐步展开,二十国集团峰会走向机制化,在全球经济治理机制中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

国际体系变革是大势所趋,而变革的进程将是长期和复杂的。

  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新的此消彼长,世界多极化趋势更加明朗。

新兴大国继续保持崛起势头,日益成为全球需求和消费增长的重要引擎、解决全球性问题的利益攸关方。

新兴大国联合自强的意识增强,“金砖四国”等合作机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新兴大国崛起作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发展趋势之一,有利于推动国际力量对比朝着相对均衡的方向发展。

但从总体上看,西方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在国际体系中仍处主导地位,这一格局短期内还难以根本改变。

  各主要力量竞相加快战略调整步伐,大国关系进入新一轮调整互动期。

怀着强烈的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的紧迫感,各大国着眼于后危机时代的国际竞争,纷纷调整各自的发展战略、对外战略,谋求在日益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

大国关系新一轮调整互动的主线是既竞争又合作,大国之间的协调合作明显增多,相互关系的务实性和稳定性有所上升,但利益差异不会消失,矛盾与摩擦也不可避免。

  围绕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核安全等全球性问题的国际合作与竞争有新发展,牵动国际关系的调整演变和国际力量的重新分化组合。

全球性问题的紧迫性、联动性上升,任何国家都难以单独应对,客观上要求各国加强合作、协调行动,为此展开的重大多边外交活动空前活跃,并达成一些重要共识。

与此同时,各主要力量之间的竞争较量也更加激烈,争夺的核心是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和道义优势。

  亚太地区格局加速演变,在国际战略全局中的地位进一步上升。

不少亚太国家处于经济转轨、政治转制和社会转型期,不仅增加了维护国内稳定的难度,而且也易给相互关系造成冲击。

地区热点问题时起时伏,存在一些变数。

亚太地区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时表现出较强的发展活力和潜力,各方普遍加大对本地区的重视程度以及投入,各种地区合作倡议层出不穷,地区合作进入关键发展阶段。

  我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作用和影响备受各方关注。

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我国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积极参与应对危机的国际合作,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更加重视中国的发展经验。

国际社会高度评价我国在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以及重大国际地区问题上所发挥的建设性作用,各方对我国借重与合作的一面持续上升。

另一方面,国际上过高估计中国的发展水平,要求中国承担更大责任的声音也在升高,有的还有意散布“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等论调。

当前国际形势的主要特点与趋势:

1.金融危机后的世界经济面临挑战

2007年发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在全球化浪潮下,迅速波及全球,引发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这场金融危机迅速从局部发展到全球,从发达国家传导到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并影响到实体经济,美国、欧元区、日本以及一些新兴市场国家相继陷入衰退,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

全球金融体系的不确定性,金融机构内部的不良资产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

据统计,全球金融机构在危机中的潜在损失高达3.6万亿美元,至今尚有一半未暴露出来。

这些金融体系内的不良资产一旦全部暴露出来,市场上再有一些风吹草动,可能会急剧恶化。

2009年迪拜世界宣布推迟支付三十几亿美元的债务,马上就影响了全球的金融市场。

还有希腊政府的信誉被降级,它的国债被降级,也一下子引起了全球金融市场的波动,这都说明全球金融体系虽然大体稳定下来,但是十分脆弱。

发达经济体面临居高不下的失业率。

美国2009年10、11月份的失业率高达10%,是26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虽然2010年1月份的失业率稍有下降,但仍高达9.7%。

美国劳工部2010年2月24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月20日当周首次申请失业救济人数增加22000人,至496000人,为2009年11月14日以来的最高水平,且远高于市场人士预期的减少13000人的水平。

此外,持续申请失业救济人数也有所增加。

欧元区仅在2009年11月份就新增失业人口10万人,总失业人数达到了1570万人,2009年12月份失业率在欧元区成立十年之后首次升至10%。

根据欧盟委员会2009年12月份发布的预测数据,欧盟27国的失业率在2010年将上升到10.3%

贸易保护主义有抬头倾向。

在世界经济尚未复苏的大背景下,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

国际经贸组织报告显示,2009年4月到8月短短5个月时间,20国集团就出台了91项新的潜在的保护主义措施。

据世界银行统计,金融危机爆发以来,20国集团中有17个国家一共推出了约78项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其中47项已经付诸实施。

一些发达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的利益,公开出台一些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如美国2009年初通过的8380亿美元经济刺激计划中即规定,必须使用本国制造的产品

 

总的来说:

这场国际金融危机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经济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一场危机,世界经济陷入严重衰退,全球失业和贫困人口数量上升。

由于全球大规模经济刺激方案初见成效,各国经济普遍出现向好迹象。

尽管如此,世界经济复苏的前景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引发危机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实现全面复苏将是缓慢曲折的进程。

这场危机不但是经济危机,也是思想危机、体制危机,其影响已远远超出经济金融领域,正在对国际力量对比、国际体系改革和大国关系产生深远影响

 

2.国际安全形势总体缓和但挑战依然严峻

一是南北差距日益拉大影响世界的安全。

全球化浪潮下,世界经济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但这种收入分配却是严重失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这严重的影响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当前,伊拉克局势的动荡、朝鲜核问题、伊朗核问题以及持续不断的阿以冲突等热点难点问题的存在,对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带来严重冲击。

首先,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了世界的和平。

其次,这些热点问题都发生在国际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的敏感地带,直接或间接牵动世界主要国家在这些地区的战略利益,导致大国利益关系的复杂化,增添了大国关系中的隐患,在一定情况下甚至有可能引起大国之间矛盾的激化,从而威胁整个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存在与发展影响世界安全。

冷战后,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不仅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反而愈演愈烈,并有新的发展,从而影响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为建立单极霸权,美国以自己的价值观和利益为标准,对外实行3.国际政治格局多极化不可逆转并出现新的变单极与多极的力量对比发生新的变化还表现在各极软实力的变化。

冷战后,美国奉行单边主义,依仗经济、金融、科技和军事的特殊优势,加紧争夺战略要地、战略资源和战略主导权,对外频频发动战争,特别是不顾世界各国的反对,发动伊拉克战争,使得世界范围内特别是伊斯兰世界对美国不满的人比例日益扩大,严重影响了美国的国际形象,使美国的软国力有所下降。

是单极与多极的斗争发生新的变化。

美国的单边主义行为引起了世界各国越来越多的反对,为了维护各自的利益,各大国纷纷强调多边主义的重要性,反对单边主义,并日益联手,共同推动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发展。

如欧洲联盟2008年11月3日拟就一封致美国下任总统的信件。

信的主旨是强调“多边主义”。

2009年6月16日——17日,中国、巴西、俄罗斯、印度“金砖四国”领导人在叶卡捷琳堡举行首次正式会晤,这意味着金砖四国必将加大自己在国际格局中的影响力。

而俄罗斯总理普京更是多次发表讲话,表示俄罗斯绝不接受美国领导下的单极世界。

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新的此消彼长,世界多极化趋势更加明朗。

新兴大国保持崛起势头,日益成为全球需求和消费增长的重要引擎、解决全球性问题的利益攸关方。

新兴大国联合自强的意识增强,“金砖四国”等合作机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新兴大国崛起作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发展趋势之一,有利于推动国际力量对比朝着相对均衡的方向发展。

总的来说,发展中国家继续保持崛起势头,日益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有力地推动了国际力量对比朝着相对均衡的方向发展。

新兴大国联合自强的意识增强,中俄印三国、中俄印巴“金砖四国”、中印巴墨南五国对话等合作机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增强了新兴大国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的发言权和影响力,有利于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同时也要看到,西方国家的总体实力仍然占先,在国际体系中仍居主导地位,北强南弱的格局在相当长时期内还难以改变。

 

4、世界科技革命竞争日趋激烈当今世界,信息、生物、材料和能源等高技术及产业迅猛发展。

科技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已由20世纪初的不到20%,上升到目前的80%左右。

科技发展特别是战略高技术的发展已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科技实力也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竞争力。

越来越多的国家采取政府首脑亲自领导科技工作的做法,成立由战略科学家和经济专家组成的总统(总理)科学顾问委员会,对科技政策和重大科技计划提出建议。

美国、韩国、印度等国成立了由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负责的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大大提升了国家科技工作宏观决策的能力。

许多国家政府都将对科技的投资视为一项回报巨大的战略性投资。

一方面大幅度加大科技投入,另一方面建立有利于增加科技投入的机制。

许多国家修改了移民政策加大了吸引外国的学生和学者的力度,以解决技术人员短缺的问题。

芬兰对掌握先进技术的高收入外国人的最高税率已减至当地人的58%;日本计划在今后几年采取各种措施,使外籍科研人员占科技人员总数的比例达到30%;美国则在移民方面大大放宽对高技术人才的限制。

 

5、围绕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核安全等全球性问题的国际合作与竞争有新发展,牵动国际关系的调整演变和国际力量的重新分化组合。

全球性问题的紧迫性、联动性上升,任何国家都难以单独应对,客观上要求各国加强合作、协调行动,为此展开的重大多边外交活动空前活跃,并达成一些重要共识。

与此同时,各主要力量之间的竞争较量也更加激烈,争夺的核心是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和道义优势。

6、对当前的中国而言,最大的国际问题莫过于台湾和朝鲜问题。

台海局势,关乎世界格局,牵涉中、美、日、俄世界各极,这也是中国和平统一的关键关口。

而对中国台湾的回归有极大异议和阻力的无疑是美国和日本,他们与台湾“渊源”颇深,单在目前的局势下,大家都在观察对方的举动,以伺机获得主动。

恰恰中国与日本在东海问题上也是纠葛不休,另外,日本首脑“拜鬼”也时常引发中国民众被屠杀时留下的伤痛。

那么,现任日本信任首相安倍是否将依照自己的承诺不再参拜“神社”,是否有与中国修好之意,中日真能合作开发东海能源吗?

台湾问题在好的发展趋势之下日本还会如此干涉吗?

我们均不得而知,更有待观察。

当然,还有多年来一直充当台湾“老大哥”——美国,它是“割舍”,还是将要采取什么奇异的干预对策,它在“霸主地位”之上将给于台湾什么样的支持,我想它连自己也不知道。

因为这是一个互相牵制的时代,谁也不希望为了局部而危害全局,更不想在国际上落下有损威信的骂名。

朝核问题,最终结果如何,将取决于中、美、日、俄、韩、朝的六方再次聚头。

而中国,在朝鲜核问题上存在着许多忧虑,从立场上很难做到像美国那样“超脱”。

50多年来,朝鲜至少在对美国、日本、台湾关系等原则问题上没有出卖过中国。

不管朝鲜的内政如何,中国在国际上都不能保持中立,而必须站在朝鲜这个“让人爱恨交加的家伙”一边。

另一方面,在世界大的格局下,美国跟中国一道同为大国,他们一起作为负责任的、利益相关的国际体系的参与者,其目标应当更远大:

共同合作,维护一个有利于世界长期和平与繁荣世界体系。

美中关系是个“密切而复杂”的问题。

或许,在某些时候,老美会想一些闲不住的做法来对中国进行“围堵”和“制衡”。

比如前不久,美国曾游说韩国和日本加入“北约”,在这之前还劝说过澳大利亚,这不都是为了扩大自己的“霸权”而向中国和俄罗斯逼近吗?

而中俄目前的关系仅止于“互有所需”这一极其表面而又脆弱的层面,并隐藏着深层的风险。

这一深层风险就是,随着两国的相继崛起,双边关系可能会再次面临“变”的格局。

但是,在对待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的“围堵”时,中俄将会毫无疑问的“对外”。

在美国与欧洲诸国看似亲密的关系渐行渐远时,他们也在不知不觉中向中国靠近,欧洲援华政策便是最好的例证。

他们希望中国变,但是不宜过激,以免引起社会动荡。

社会稳定了,也就稳住了欧洲人对中国大片市场的幻想。

因此,他们非常关注中国的社会稳定、政治稳定。

如果中国的改革不稳定,引起了社会动荡,它所有的投资可能全都泡汤。

而保持社会稳定,也正是中国目前正在努力的方向,中欧在将来的合作中一定会走向好的趋势!

中国共产党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审时度势,制定了与时俱进,实事求是的对外战略,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改革开放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为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出充分的理论准备。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外交工作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为主线,以多边峰会外交为主要平台,以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为重要动力,以统筹协调为根本工作方法,抢抓机遇,化解挑战,开拓进取,有力维护了国家主权、安全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