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生本永远在路上.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697954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2.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做生本永远在路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做生本永远在路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做生本永远在路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做生本永远在路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做生本永远在路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做生本永远在路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做生本永远在路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做生本永远在路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做生本永远在路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做生本永远在路上.docx

《做生本永远在路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做生本永远在路上.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做生本永远在路上.docx

做生本永远在路上

“做生本永远在路上”

——赴广州生本数学骨干教师培训心得体会

会昌县希望小学肖云岚

初识生本,就开始迫不及待地尝试生本,尝试之后,却发现生本之路有太多的问题,让我不知所措:

我没有体会到荆志强老师所说的“做幸福的教师”这样的自信和自豪,也没有达到到郭教授所说的“优生更优,没有差生”的效果,更没有上升到“学习是学生的本能,有问题找学生”的课堂境界。

所幸,又一次有机会亲临生本的故乡——广州,参加生本数学骨干教师培训学习。

这一次的学习,我是带着很多的疑问而去,为的是带着答案满载而回。

这次为期半个月的学习,听了10场报告,22节课,参观了6所学校,感触很深,让我收获了很多,也进一步坚定了自己的生本教学改革之路,也让我更加深切地认识到“做生本永远在路上”这句话的含义。

一、对生本理念的再认识

美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杜威说:

“教学犹如买卖,只有教师积极地卖,没有学生主动地买,买卖没有做成,也不会有真正的教学与教育。

”那么真正的教学和教育,就是要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学生如何才会主动地学?

首先就是学的东西要好学,就如要让人喜欢吃饭,那么你的饭要做得好吃。

我们的教学要为学生好学而设计,而不是为我们教师好教而设计,生本教育就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这才是关键点。

郭思乐教授说:

“孩子是天生的学习者,学习是他的本能。

”那么,我们的学生为什么不像他所描述的一样,那么的好(hào)学呢?

不好(hào)学,关键是因为不好(hǎo)学,因此,我们的生本教育,最重要的是你要把知识设计的好(hǎo)学。

这就对我们老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如何才能变得有意思?

这就必须不断的提高教师自身的数学素养。

正如乔长春老师所说的,做了生本之后,老师不用改作业了,不用备课了,好像很轻松了,实际上是:

“有形的解放了,无形的提高了”。

你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钻研,你的大脑要不断地思考,你所从事的都是创造性的活动。

乔老师说,自从做了生本,他才发现,自己要学的东西太多了。

因此,做生本,不是为了偷懒,而是为了让自己的教育工作变得更有意义。

二、对前置小研究设计的感悟。

要让知识好(hǎo)学,前置小研究的设计是关键。

小研究的金标准是:

根本、简单、开放。

在我尝试生本的一个学期里,我一直都觉得小研究很难设计,要简单,还要高出,要根本,还要开放,真的是叫鱼和熊掌兼得。

这一次,我从郭教授以及很多位生本的优秀实践者的报告和实践经验介绍中感悟了很多。

1、郭思乐教授的“慧根”教育。

郭教授说,数学的金标准是,根本抓住了没有?

择地生根,长出慧根。

慧根分为两部分,知识之根与人之根。

任何一份小研究,都要抓住这两条根来设计,才能让学生长出慧根。

柳宗元有这样的诗句:

“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

”意思是,在移栽它时,像爱护自己的子女,栽完后,不再管它,就想弃掉一般。

迁移到我们的生本课堂,意思就是在设计前置小研究时,我们要抓住根本,我们在设计时要在根本上花心思,不断的研究,当我们把根抓住了,其生长时就可以置之若弃了,它自然能长出枝和叶。

2、知识之根与人之根的感悟

何为知识之根?

我原来的理解是:

学习这个知识所需要的基础,所需要的铺垫,就是我们常说的复习旧知。

可是,复习旧知,就能引发新知吗?

新知就能在旧知里自然生长吗?

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知识之根,是指从知识发生的地方来开始,学生的认识,发现,矛盾从哪发生,就从哪设计。

人之根,是指学习这个知识本来所具备的能力。

下面我来对比两个小研究,再谈谈我的感悟。

一位老师在上《二次根式加减法》时,设计了这样的小研究:

(1)把下列式子按照一定的形式分类并简单说明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10题)

3

6

-3x

5

2x

5x

2

3x

(这一题的目的很明显,让学生复习找同类二次根式,老师在学生展示时重在化简,这也是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

(2)观察你分类出来的例子,能否进行加减运算,举出几个例子?

(这一题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自己感悟二次根式的加减法,老师在教学中重在总结方法:

一化二找三并)。

这个小研究,在没有上课之前,我没有看出他的弊端,但是,整节课听下来,我总体的感觉是,老师牵的太多,学生的思维不活跃。

郭教授进行点评时,他说,学二次根式加减法,目的就是“化简”。

化简就是根本。

这就是知识之根,是知识发生的地方。

人之根是学生具有观察、对比的能力。

因此,他出了这样的小研究:

《二次根式加减法》小研究

化简:

5

+3

6

+3

—2

我的例子:

我们来设想一下这个小研究学生会出现的情况,第一题:

学生在展示时就能把同类二次根式的问题讲清楚。

第二题:

学习程度好的学生能够把2

进行化简,做出正确的答案,差的学生可能只能做到前面一步。

这样,课堂就能出现不同的声音,知识就能在辩论中得到解决,学生的思维就能活跃起来。

这样的小研究非常的符合根本、简单、开放的原则。

3、注重小研究的活动性

前置小研究之所以称为前置小研究,而不称为前置作业,就是要与作业相区别,与初中的导学案相区别,特别是我们小学生,小研究的设计要更加的注重活动性,操作性,趣味性,这样,学生会觉得他们是在搞研究,能够最大限度的激发出学生的潜能,能够充分的发挥学生的求知欲。

这里,我同样用一年级《认识钟表》的两份小研究来进行对比,谈谈我的感悟。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认识钟面上有12个数字,认识时针,分针,认识整点。

针对教学目标,有一位老师的小研究是这样设计的:

(1)画一个钟表;

(2)下面是几点(认识整点)?

这样的小研究,设计者认为,让学生画一个钟表,孩子们会很感兴趣,会很认真的去观察钟面。

但是,我们试着设想一下,我们暂不对画画是否有多少人感兴趣。

我们是否能设想一下,画好钟面是有难度的,还有,孩子们也许会对钟面上的花呀,熊猫呀,颜色呀很感兴趣,这样,我们画一个钟表的目的何在?

现在细细的来找一下这节课的慧根是什么?

认识钟表,为什么要认识钟表?

这个知识发生在哪?

钟表是用来计量时间的,通过认识钟表,培养孩子一定的时间观念。

从这个根本出发,我们可以设计出这样的小研究:

请你带一个钟表来表演一个话剧:

7点起床,12点吃饭,4点放学,8点睡觉(看谁的钟表转的对)。

这样的小研究,也许家长关心的,在家就能正确的表演,家长不关心的,不懂的孩子,也许拨错了,可是,那也是很好的错误资源。

我们设想一下,这样的小研究,学生会觉得是一份讨厌的作业吗?

带着这个小研究上课,我们的教学目标还担心达不到吗?

三、对感受课的感悟

生本数学课程分为几种课型,其中对感受课,我原本的理解是让学生自己看书,自己谈感受,毫无章法,毫无具体的目标,感觉是走过场,没有一点意义,因此我也一直没有给学生上过感受课。

在3月2号,马老师的讲座上,我领悟到了感受课的精妙之处。

马老师先给我们讲了一个关于自己去学游泳的故事,她说,刚学游泳,教练就让所有的学员手拉手的在游泳池里走一圈,为的是让大家亲近水,感受水,从而爱上水,这样,接下来的学习就会让大家感到充满期待,而我们的感受课也是一样的。

感受课可以分为开学初的整册教材大感受和单元感受课。

要上好整册大感受,老师必须要做充分的准备。

我们必须把一到六年级的数学教材全部通读一遍,然后把这册教材“读薄”,我们要知道这一册要掌握哪些知识点?

哪些知识点是后一个知识的基础?

哪些知识在哪一册书中接触过,让学生可以找到这些书与这个知识进行对比。

哪些知识是本册教材的重点?

等等。

当老师把整册教材都做到胸有成竹时,我们在上这个感受课时就能像学游泳一样,让学生充满期待,还可以让学生查缺补漏,把以前没有学好,学会的知识尽快的补上去。

这样就在新授时最大限度的避免了因为以前的知识没有学好而听不懂了。

单元感受课一般用表格的形式进行设计,这样便于学生比较有条理的梳理知识脉络,我举一个课例来说明:

感受《长方体和正方体》小研究

1、请认真阅读课本第27—58页。

内容

我的收获

我的疑问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2、我的感受:

在我以前的教学中,总是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的走,从来不敢让学生这样整体的去感受,把握知识,生怕学生会学得稀里糊涂。

这样做,就是把知识点进行分裂,每一段路都是老师牵着学生走,最大的好处是,课堂上学生比较容易听懂,可是听懂了,学生就会了吗?

我们常常抱怨学生,讲过了的都不会,胡首双校长说:

“老师的教更容易让学生听得懂,但反而阻碍了学生学的会了。

”我们让学生先整体去感受整单元知识,整册知识,让学生对知识的整体脉络进行了解,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整体思想和大局意识。

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是很有帮助的,特别是对不同的学生,能够让他们达到不同的水平。

四、对练习课、整理课、评研课三种课型的对比感悟

在生本课型当中,我原来对练习课、整理课、评研课三种课型是很模糊的,我甚至觉得这三种课型是一样的,而在这次培训时听了陈孝顺老师的讲座后,我终于有所感悟。

练习课,它的目标放得很低,就是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实际上就是把最简单,最基础的东西掌握,让差生也能过关;整理课的目的是梳理知识脉络,沟通知识之间的关系。

这是对学生整理知识能力的培养,也能更好的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评研课,目的是查缺补漏,突破知识的难点,模糊点,易错点,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就有别与我原来理解的把评研课等同于试卷讲评课。

三种课型,有其相同的地方,但是,我们在目标的把握上要很明确,因此,我们在设计练习课时,题目要选择简单,基础。

在设计整理课时,选择的题目要发散,要一题多问,一题多解。

在评研课上,则要选择典型题,易错题,难点题。

这样,经过这三关,我们就基本能保证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学得通透,这样,考不考试就不是很重要了。

五、对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的感悟

数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学科。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数学的思想发生过程,知识形成过程,方法的推导过程,就是培养数学思维的过程。

在郭教授所讲的人之根中,最重要的就是数学的思想方法。

在荆志强老师的课上,专门有一栏,就是小结思想方法的,什么整体思想,化归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等等,每一节课都进行总结。

在陈孝顺老师设计的《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一课的小研究中,他只设计了一题,但却涵盖了割、补、对称、旋转、整体的思想方法。

而在我上这个内容时,只是介绍割和补两种方法,那么,他其他的思想方法从何而来?

从他对数学学科的素养上来,这更让我觉得,我们虽然教着小学,但是,对初中,对高中的数学真的要去了解,只有自己的知识体系完整了,你的教学才能够更有深度,那么我们的学生才能更有潜力。

六、对小组帮学的感悟

无论是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昌乐中学的“二七一”课堂教学模式,还是我们的生本教育,都离不开小组的学习,这是因为,大家都已经从个体学、老师教转化为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清晰地认识到了小组学习的好处。

那么小组学习的核心是什么?

它的核心就是帮。

1、小组建设是前提。

一般的小组以4到6人为宜,几个小组要组成一个大组,形成小组竞争与大组管理的网络。

还要挑选5到6人为中心指导组,由本科优秀学生组成。

这样,学习上所遇到的问题就由小组长—大组长—中心指导组逐层解决,老师的辅导就轻松多了。

小组的建设需要一定的时间,老师要在初期阶段多花时间,多进行方法上的指导,多开小组长、大组长、中心组的会议,不能一分组就以为可以放手了,小组评价也要精心设计。

2、转变观念是保证。

小组建设起来,要充分发挥小组帮的作用,首先要让学生转变观念。

观念一:

自己会了不算真会,教会别人才叫真会,认真倾听很重要,听出缺点才是真优秀;观念二:

老师要懂得放手,不能强势,要弱势。

当学生向我们请教时,我们要进行反问:

这个题目你会不会?

你和你的小组讨论了没有?

你交给中心组的成员没有?

这样,我们就把问题反馈回了小组内。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老师没有取代小组长、中心指导组的作用,慢慢的学生就会养成小组解决问题的习惯。

如果说交到中心组都无法解决的题目,我们可以把这样的题目定位为现阶段的废题,就不用讲了,因为讲了也是白讲。

但是并不是置之不理,而是过段时间再讲,等学生掌握某一个知识时,也许就很简单了。

3、小组讨论是关键

小组帮,关键看小组讨论,小组讨论经常出现假学习的现象,假学习体现在:

凑在一起就聊天,或一个孩子说完,就听到催促,我说完了,你快说呀?

还有就是把题目分好工,你说这个,他说那个,然后把自己的答案念一遍。

怎样才是真学习?

应该是:

新知识不同方案的交流,不同认识的辩论式交流,错误认识分析式的交流。

在小组讨论时,要让后进生先发言,其他学生逐步补充,要让学生思考:

说对了吗?

有根据吗?

有条理吗?

清楚吗?

啰嗦吗?

能更简洁吗?

小组讨论,要真正的引发学生的思考,这样才能真正的起到小组帮的作用。

七、生本教育中对老师的定位。

在生本教育中,我们都知道要把教转化为学,把讲堂转化为学堂。

我们的标准往往是看老师这节课讲了多少话?

讲得少了,生本味仿佛就足了。

在这十多天的学习里,我听了很多课,有好课,也有很不认同的课。

无论是好课还是我自认为不认同的课,我都发现,老师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生本的课堂,与我们传统课堂最明显的区别就是我们无法预设,很多东西都是课堂生成的,知识呈现没有顺序性。

但是,我们的数学课程的特点又是极有顺序性的,很多知识的理解要依赖于前一个知识。

这样,生本的课堂就很容易出现杂乱无章的特点,也很容易出现错过精彩处的特点,这对老师本身的知识素养要求非常的高,老师要非常敏锐的扑捉到学生生成的东西,老师要及时的让知识呈现顺序性。

因此,生本课堂里老师的作用就是:

“导在航道上,点在迷茫处,问在关键处,指向优化时。

”导在航道上,就是不跑题,我们知道生本的教学是保底不封顶,但是,如果低都保不了,只是让个别学生不封顶,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意义就不是很大了。

点在迷茫处,点是指点破,有些知识,无需过多的争论,只要我们点出来就行。

比如在研究因数与倍数时,0是不是其他数的因数或倍数,这是无需浪费时间去讨论的,老师只要点出,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一般不包括0就行了。

指向优化时,这是数学学科特有的特点,数学为什么好玩?

就在于常常解决一个问题有很多的方法,这样就训练了学生的思维,但是,众多的方法中,一定要指向优化,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思维,我们的数学课才能更具有数学味。

生本教育理念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已经在很多地方、很多学校撑起了一片新的教育蓝天,也吸引了许多在教育路上探索前行的教育工作者学习和实践。

而在陈孝顺老师的讲座中,他提出了教改要反四风:

一是拿来主义。

只关注别人的经验,而忽略了精神;二是形式主义。

课堂花花草草,热热闹闹,掌声一片,以为就是学生爱学,乐学。

可究竟有没有学好,学会,能力有没有提升,却值得探讨;三是跃进之风。

课改的效果追求快,那么必然导致燥、浮。

这样的课改必然导致最后的失败;四是创新之风。

玩概念,忙作秀。

断章取义,是不会出成果的。

他还总结出要做好生本,必须把项目做简,把研究做深,把结构做好,把合作做真,把互助做好,把课堂做活,把课型做好,把质量做高。

陈老师这一番话,让我更清醒地认识到:

生本探索之路永无止境,我们唯有不断地学习,处处在“实”字上下功夫,坚持不懈,才会有所收获!

“做生本永远在路上”,生本教学改革之路,就像任何的改革一样,注定是一条艰难的路,但在我心中,更是一条令我振奋,让我实现自己教育人生梦想的路!

因此,我注定要做一个生本教学改革路上虔诚的行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