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名词解释优选.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699258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3.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名词解释优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心理学名词解释优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心理学名词解释优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心理学名词解释优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心理学名词解释优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心理学名词解释优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心理学名词解释优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心理学名词解释优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心理学名词解释优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心理学名词解释优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心理学名词解释优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心理学名词解释优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心理学名词解释优选.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心理学名词解释优选.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心理学名词解释优选.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心理学名词解释优选.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心理学名词解释优选.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心理学名词解释优选.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心理学名词解释优选.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心理学名词解释优选.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学名词解释优选.docx

《心理学名词解释优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名词解释优选.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心理学名词解释优选.docx

心理学名词解释优选

一、心理学概述

1、心理学

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

心理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

除此之外,心理学还研究个体行为、社会心理、个体意识与个体无意识。

心理学科的性质:

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是边缘科学。

2、心理现象

心理现象非常复杂,但从形式上可以归纳为心理过程和人格(个性)心理

3、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动态过程,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三个过程。

人的各种心理活动中,都伴随着注意这种心理状态。

(1)认知过程:

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

(2)情绪情感过程:

喜爱、快乐、满意、忧愁、悲哀、憎恨等现象。

(3)意志过程:

动机、目的、行动等。

4、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是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心理特性的综合,是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的特征。

由于每个人的遗传素质、所处社会环境不同,形成了人的人格心理的差异。

人格心理的差异主要表现为人格倾向性和人格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人格倾向性是指人从事活动的基本动力,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爱好、信念、理想等;人格心理特征包括气质、性格、能力等。

5、普通心理学

普通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学基本原理和心理现象的一般规律的心理学,是所有心理学分支的最基础和一般的学科,也是心理学专业学生入门的第一门专业课程。

在普通心理学中,心理现象一般规律的研究常分为几个领域:

感觉与知觉;学习与记忆;思维与言语;情感与意志;人格与个别心理特征。

这些领域包括了人的心理活动的极为重要的方面。

普通心理学以正常成人的心理活动为研究对象,它研究的是在任何情境下人的一切的心理活动,而?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在教育实践情境下学生的心理的。

?

?

6、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个体生命全程中身心变化与其年龄之间的关系,探究各个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解释个体心理从一个年龄阶段发展到另一个年龄阶段的规律,具体包括婴幼儿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少年心理学、青年心理学、中年和老年心理学。

7、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是指研究教育实践中各种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

它既包括学校教育心理学,也包括家庭和社会教育心理学。

凡是教育领域一切心理与行为问题都是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

?

二、认知过程

1、感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它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是认识的起点。

可以说感觉是一切知识经验的基础,是人正常心理活动的必要条件。

2、感受性

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3、感觉阈限

刚刚能够引起感觉或差别感觉的刺激量。

感受性的高低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在数值上呈反比关系,感受性高则感觉阈限低,反之,感受性低则感觉阈限高。

4、感觉适应

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

感觉适应可以引起感受性的提高,也可以引起感受性的降低。

适应现象表出在所有的感觉中,但是,在各种感觉中的表现和速度是不同。

视觉可以分为明适应和暗适应。

5、感觉对比

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分为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

6、感觉后效(后像)

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

在各种感觉中,视觉的后效很显着,又称视觉后像。

视觉后像分正后像和负后像。

7、知觉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8、空间知觉

是指空间特性在人脑的反映如形状、大小、深度、方位知觉。

在人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空间知觉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9、时间知觉

是对客观事物时间的关系(即事物运动的速度、延续性、顺序性)的反应。

在时间知觉中,听、视、触等感官都参见,并起着不同的作用。

正确估计时间在人类生活和工作中有很重要的意义。

10、运动知觉

是对物体在空间位置移动的知觉,直接依赖于对象运动的速度。

物体运动的速度太慢,或单位时间内物体位移的距离太小,都不能使人产生运动知觉。

运动知觉对人和动物的适应性行为有重要意义。

运动知觉分为真正运动的知觉和似动知觉。

11、似动现象

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

似动的主要形式有动景运动;诱导运动;自主运动;运动后效。

12、诱导运动

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印象。

如夜空中月亮是相对静止的,浮云是运动的。

13、错觉

是指人在特定条件下对事物必然会产生的某种有固定倾向的歪曲知觉,是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是知觉的一种特殊情况。

14、注意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

它与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难以分开,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共同特征。

注意是人们清晰地认识事物和作出准确反应的保证,是人们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完成各种智力活动和实际操作的重要心理条件。

15、有意注意

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的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是一种积极主动、服从于当前活动任务需要的注意,属于注意的高级形式。

它受人的意识的调节和控制,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注意。

有意注意虽然目的性明确,但在实现过程中需要有持久的意志努力,这容易使个体产生疲惫。

16、无意注意

也称不随意注意,没有预定的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的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无意注意更多地被认为是由外部刺激物引起的一种消极被动的注意,是注意的初级形式。

人和动物都存在无意注意。

虽然无意注意缺乏目的性,但因为不需要意志努力,所以个体在注意过程不易产生疲劳。

17、有意后注意

也称随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它同时具有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某些特征,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如开始不喜欢文言文,但通过学习喜欢了文言文。

对完成长期、持续的任务特别有利,是一种更高级的注意,但有意后注意的形成需要付出一定的时间和精力。

18、注意起伏(动摇)

是指短时间内注意周期性的不随意跳跃的现象。

它是由人的感受性不能长时间地保持固定的状态,间歇性地加强和减弱造成。

注意的起伏周期一般为2、3秒至12秒。

这种现象在复杂的认知活动中是经常发生的,但只有我们的注意没有离开当前的对象,注意起伏就不会产生消极的作用。

19、注意稳定性

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长短特征。

持续时间越长,注意就越稳定。

在注意稳定性中可以区分出狭义的注意稳定性和广义的注意稳定性。

狭义的注意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同一对象上的时间。

广义的注意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同一活动上的时间。

广义的注意稳定性并不意味着注意总是指向同一对象,而是指注意的对象和行动会有所变化,但注意的总方向和总任务不变。

20、注意广度

也叫注意的范围。

指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清楚的知觉出的对象数目。

已有研究表明,在简单的任务的下,注意的广度大约为7+2个方块组,即5-9个项目,而互不关联的外文字母的注意广度则约为5+1,即4-6个。

21、注意分配

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

例如,上课时一边听课,一边记笔记。

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22、注意转移

是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的现象。

23、记忆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是比感知觉更为复杂的心理现象。

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三个过程。

人脑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和理论、体验过的情感和情绪、练习过的动作等,都可以成为记忆的内容。

24、瞬时注意(感觉记忆/感觉登记)

当客观刺激物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会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这种记忆叫瞬时记忆,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

特点:

时间极短(图像信息贮存时间约为~1秒之间,声像信息贮存时间也仅在2~4秒之间。

);容量较大;形象鲜明;信息原始,记忆痕迹容易衰退。

编码:

图像记忆----主要形式

声像记忆。

存储:

图像记忆保持的时间约1秒左右,声像记忆虽超过1秒,但也不长于4秒。

25、短时记忆(工作记忆)

人脑中的信息在一分钟之内加工与编码的记忆,是信息从感觉记忆到长时记忆的过度阶段。

特点:

时间很短(比感觉记忆长,但也不超过1分钟,一般而言,如果30秒左右得不到重复,便会遗忘。

);容量有限(短时记忆的容量一般是7±2,即5-9个项目,平均值是7);意识清晰;操作性强;易受干扰。

编码:

听觉编码--主要

视觉编码

存储---复述(有效方法)机械复述(短时记忆中的信息不断地简单重复);精细复述(短时记忆中的信息进行分析,使之与已有的知识经验建立起联系。

26、长时记忆

信息经过充分加工,在头脑中长久保持的记忆。

分类:

图尔文将长时记忆分为两类:

情景记忆(根据时空关系对某事记忆)和语义记忆。

特点:

容量无限;保持时间长久

编码:

意义编码--主要意义编码分类:

表象编码;语义编码(是长时记忆最主要的编码方式。

存储:

原则上是分类处理。

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类的长时记忆中贮存着两种不同的记忆:

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

27、有意识记

是有明确识记目的,并运用一定方法的识记,在识记过程中还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

一般而言,有意识记的效果优于无意识记吗,是人们获取并积累系统知识,掌握科学技术的重要手段,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靠有意识记。

28、无意识记

是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运用任何有助于识记的方法和意志努力,自然而然地识记。

人们通过无意识记可以获得大量的信息,但因为缺乏目的性,内容往往具有偶然性和片断性,缺乏系统性。

29、机械记忆

是根据材料的外部联系,以简单、重复的方式进行识记,即平时所说的死记硬背。

30、意义识记

是在理解的基础上,依据材料的内在联系或知识之间的联系,并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而进行的识记,有人也称为理解记忆或逻辑记忆。

31、保持

保持是指已获得的知识在人脑中的巩固过程,是记忆过程的第二个环节。

保持的量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趋于减少。

32、遗忘

指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或再认,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回忆或再认。

按照信息加工的观点,遗忘是信息提取不出或提取失败。

最早对遗忘进行实验研究的人是艾宾浩斯,他提出了“遗忘曲线”。

33、再认

指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呈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

如:

好友重逢,一眼就认出了对方;故地重游,处处有熟悉之感,都是再认的现象。

再认是记忆的初级表现形式,是比回忆较为容易和简单的一种恢复经验的形式。

34、有意回忆

有回忆任务、自觉追忆以往经验的回忆,其目的是根据当前的需要而回忆特定的记忆内容。

35、无意回忆

没有预定目的,自然而然地想起某些经验。

如:

乡音勾起思乡。

无意回忆虽无预定目的,却也是由于有些诱因引发的。

36、追忆

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回忆,它同时具有有意回忆、间接回忆的特点,是需要意志努力和克服一定困难的回忆。

37、前摄抑制

是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

38、倒摄抑制

是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39、记忆的系列位置效应(12年名词解释)

接近开头和末尾的记忆材料的记忆效果好于中间部分的记忆效果的趋势。

开头部分和结尾部分的记忆效果较好,分别称为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而效果较差的中间部分称为渐进部分。

40、艾宾浩斯遗忘规律

(德国)艾宾浩斯(最早对遗忘进行实验研究的人)----“遗忘曲线”。

遗忘曲线表明遗忘的规律:

显示了遗忘的进程不均衡以及“先快后慢”的特点。

遗忘的进程是不均匀的,其趋势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呈负加速,并且到一定程度就不再遗忘了。

41、注意分散(分心)

注意离开了当前完成的任务而被无关的事物所吸引。

注意不稳定的表现为注意的的分散,也叫分心。

42、思维

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它是借助语言实现的、能揭示事物本质特征及内部规律的理性认识过程。

43、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用新颖而独特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它与创造性活动紧密砖系在一起,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态,是智力的高级表现。

创造性思维是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统一,也是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同一,以发散思维为核心。

特点:

流畅性:

在限定时间内产生观念数量的多少。

灵活性:

摒弃以往习惯思维方法开创不同方向的能力。

独创性:

产生不寻常的反应和不落常规的能力。

如曹冲把石头作为称象工具。

44、问题解决

是指为了从问题的初始状态到达目的状态,而采取一系列具有目标指向性的认知操作的过程。

问题解决的策略:

算法和启发式。

算法策略:

是把解决问题的方法一一尝试,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

启发式策略:

是根据一定的经验,在问题空间内进行较少的探索,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

45、想象(11名词解释)

人脑对已存储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具有主动性、丰富性、生动性、现实性、新颖性、深刻性等品质。

46、再造想象

依据词语或符号的的描述、示意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47、创造想象

按照一定目的、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48、幻想

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指向未来并与个人的愿望相联系的想象。

如果幻想是以现实为依据,并指向行动,经过努力最终可以实现,那么它就变成理想。

如果幻想完全脱离现实,毫无实现的可能,就成为空想。

功能:

预见功能;补充功能;替代功能

加工方式:

黏合;夸张;拟人化;典型化

品质:

主动性;丰富性;生动性;现实性;新颖性;深刻性

49、言语

指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活动过程。

具有目的性、开放性、规则性、离散型、社会性和个体性。

50、视敏度

也称视力,是指视觉系统分辨最小物体或物体细节的能力。

51、机体觉

又叫内脏感觉,是内脏器官的异常变化作用于内脏分析器时产生的感觉。

这种感觉的分析器位于机体的内部,如食道、肠胃等器官的小壁内,神经兴奋由此产生,通过传入神经到达大脑皮质,就产生了胸闷、饥饿等感觉。

52、平衡觉

是对身体的感觉,也称为姿势感觉或静觉。

这种感觉能够发出关于运动与头部位置的信号,反映速度的变化,使人产生头部运动速度、方向或超重、失重的感觉。

其感受器位于内耳部分的前庭和半规管内。

淋巴液发生变动,给神经以刺激,传至大脑皮质,便产生了运动的感觉和平衡感觉。

53、运动觉

就是关节肌肉的感觉。

它是传递人们对四肢位置、运动状态及肌肉收缩程度的信号。

54、绝对感觉阈限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55、绝对感受性

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

56、差别阈限

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叫差别阈限。

57、差别感受性

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

58、感觉补偿

是指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丧失后,由其他感觉系统的机能来补偿。

例如,盲人“以耳代目”

59、联觉

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

(红色给人感觉热烈)

60、实物直观

是直观教学的类型之一,是在感知实际事物的基础上提供感性材料的直观方式。

包括观察标本、演示实验、实地观测等。

61、模像直观

指观察与教材相关的模型与图像。

(如图片、图表、幻灯片、电影、录像),以形成感知表象。

62、言语直观

指在生动形象的言语作用下唤起学生头脑中的表象,以提供感性材料的直观方式。

言语直观不受时间、空间和设备的限制,使感性材料的来源较其他直观方式更加丰富,所以是各科教学中普遍、经常、大量采用的一种直观方式。

它唤起的表象往往是片段的、动摇的,不如观察实物与模型来得完整、稳定鲜明正确。

63、形象记忆

是我们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这种记忆在头脑中保留的是事物具体的形象,它以表象的形式在头脑中存储过去的经验。

64、情绪记忆

是个体以曾经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65、动作记忆

是以做过的运动或动作为内容的记忆,又称为运动记忆。

动作记忆的保持与提取都比较容易,也不容易遗忘。

66、逻辑记忆

是个体以词语所概括的事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事物之间的意义和性质为内容的记忆。

67、陈述性记忆

是指对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

68、程序性记忆

是指对如何做事情的记忆,包括知觉技能、认知技能、运动技能的记忆。

三、情感和意志过程

1、情绪与情感(13年名词解释)

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认知是情绪情感产生的基础,需要是引发情绪情感的中介。

由主观体验、外部表现、生理唤醒三种成分组成。

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

2、意志

是指人自觉的明确目的,有意识的根据目的、动机调节支配行动,努力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

3、意志品质

意志的自觉性:

指人清晰意识到自己行动的目的和意义,并能主动支配自己的行动,使之符合既定目的的意志品质。

意志的果断性:

是一种善于辨明是非、抓住时机、迅速而合理地采取决定并执行决定的意志品质。

意志的自制性:

是一个人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言行的品质。

意志的坚韧性:

是一个人在行动中坚持决定,克服困难去达到行动目的的品质。

4、情调

这种伴随感知觉过程产生的情绪体验成为感觉的情绪色调或情调。

5、心境

心境是一种微弱的、持续时间较长的,带有弥漫性的情绪状态。

6、激情

是一种爆发式的、猛烈而短暂的情绪状态。

7、应激

是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所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8、热情

是一种激烈、稳固、深刻的情绪或情感状态。

9、道德感

是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人的思想、意图和言行时所产生的主观情感。

10、美感

是人们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对自然或社会现象及其在艺术上的表现予以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11、理智感

理智感是人认识事物和探求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主观体验.

四、人格心理

1、人格(12年名词解释)

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即人格是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特征:

独特性、稳定性、整合性(多种人格成分具有内相似一致性)

功能性(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

社会性(社会化把人这样的动物变成社会成员)

2、需要

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需要是活动的源动力,是个体活动积极性的源泉。

3、动机

是激发和维持有机体的行动,并使该行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部驱力。

它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可以激起或抑制人行动的愿望和意图,是推动人行为的内在原因。

动机产生条件:

内在条件是需要;外在条件是诱因。

4、气质

是依赖人的生理素质或身体特点的人格特征。

它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脾气、秉性。

现代心理学一般认为,气质是不以活动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点。

气质无好坏之分。

气质的特点:

稳定性、可塑性、动力性

5、性格

是指人的稳定的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人格特征。

它是一个人的心理面貌本质属性的独特结合,是人与人相互区别的主要方面。

性格是人格特征中最具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

性格特征:

①态度特征(核心意义);②意志特征;③情绪特征;④理智特征。

6、智力

也称为智能,是使人能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和思维力,以思维力为核心。

7、创造力

是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也称为创造性,是由多种心理品质有机结合构成的心理结构系统,主要包括创造性认知品质、创造性人格品质和创造性适应品质。

8、人格倾向性

是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积极性行为的动力系统,是最积极、最活跃的人格因素。

主要由需要、动机、兴趣、理想等因素构成,其中需要是基础,是人格倾向性乃至人格积极性的最初源泉,只有在需要的推动下,人格才能形成与发展。

动机、兴趣等都是需要的各种表现形式,世界观居于最高层次,处于主导地位,是人们言论和行动的总动力和动机系统的最高调解者。

9、人格心理特征

是人格结构中最稳定的、经常表现出来的特征因素,是具有决定意义的成分,它表明一个人比较典型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特征。

人格心理特征包括性格、气质和能力。

10、认知风格/认知方式

也称认知方式,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所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

中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性。

11、场依存

学生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常以外部线索为依据,其态度和自我认知易受周围环境或背景(尤其是权威人士)的影响,往往不易独立地对事物做出判断,而是人云亦云,从他人处获取标准;行为常以社会为定向,社会敏感性强,爱好社交活动。

12、场独立

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常以自己的内部线索(经验、价值观)为依据,不易受周围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倾向于对事物的独立判断;行为常是非社会定向的,社会敏感性较差,不善于交际,关心抽象的感念和理论,喜欢独处。

13、自我认识

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其中自我评价是自我调节的重要条件。

14、自我体验

是自我意识在情感上的表现,是伴随自我认识而生的内心体验。

自尊心、自信心是自我体验的具体内容。

15、自我控制

是自我意识在行为上的表现,是实现自我意识调节的最终环节。

16、兴趣

是人对事物的一种认知倾向,伴随着积极的情绪体验,对个体活动,特别是对个体的认知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17、能力(14年名词解释)

是直接影响个体的活动效率,促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它是人顺利完成某项活动必要的心理条件和直接有效的可能性心理特征,但不是全部心理条件。

18、信度

是指一个测验量表的可靠程度(或可信程度)。

它以反复测验时能否提供相同的结果来说明。

影响信度的因素主要是被试的样本、测验的长度、测验的难度。

19、效度

是指一个测验工具希望测到某种行为特征的有效性与准确程度。

表示效度的一种方法是将测量的结果与随后的行为进行对比。

如果一种测验能够预测后来的行为,这种测验的效度就高。

20、流体智力

是一种以生理为基础的认知能力。

受先天遗传因素影响较大,主要表现为对新奇事物的快速辨认、记忆、理解等。

与年龄有密切关系(一般在20岁以后,流体智力发展到顶峰,30岁后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

21、晶体智力

以学得的经验为基础的认知能力。

受后天经验的影响较大,主要表现为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去吸收新知识和解释新词的能力。

与年龄的变化没有密切关系,不因年龄增长而降低,有些人随年龄增长提高。

22、晕轮(光环)效应

当我们认为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对他的其他特征作相似判断

23、首因效应

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24、近因效应

指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25、投射效应

指与人交往是把自己具有的某些不讨人喜欢、不为人接受的观念、态度、性格或欲望转移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是如此,以掩盖自己不受欢迎的特征。

五、人生全程发展

1、人生全程发展

指个体从生命开始(受精卵形成胚胎)经过新生儿、婴儿、幼儿、童年、少年、青年、中年以及老年各个时期直至生命完结的发展全程。

2、认知结构

是指一种反映事物之间稳定联系或关系的内部认识系统,或者说,是某一学习者的观念的全部内容与组织。

学习者头脑里的知识结构,他们已有的全部观念内容和组织。

,简单来说说是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

广义上,是学生已有的观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