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演练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706349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51.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拓展演练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拓展演练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拓展演练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拓展演练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拓展演练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拓展演练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拓展演练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拓展演练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拓展演练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拓展演练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拓展演练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拓展演练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拓展演练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拓展演练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拓展演练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拓展演练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拓展演练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拓展演练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拓展演练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拓展演练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拓展演练答案.docx

《拓展演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拓展演练答案.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拓展演练答案.docx

拓展演练答案

第一单元 唐诗之旅(上)

1 王维诗四首

1.

(1)这一评价是十分中肯的。

“三昧”本是佛家用语,古人用来指文学创作中的奥妙、诀窍或最高境界,这里是说王维用诗的语言创造出了形象鲜明的艺术画面。

浩渺无际的汉水仿佛流到了天地之外,浅淡迷蒙的山若隐若现,一幅疏阔淡远的水墨画便在眼前了。

(2)“浮”、“动”两个字用得极好,写出了临江泛舟所特有的感受。

诗人所描绘的景象是泛舟所见,舟随波动,于是水滨的城邑,远处的天空,一切都随之浮动起来。

原来是江水波浪起伏,舟中人却产生了城邑、天空在动荡的错觉,诗人正是用这种错觉,写出了汉水阔大而又磅礴的气势。

2.

(1)描写景物有声有色有形,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点。

所写景物都染上了作者的主观色彩,写得情景交融;选取寒山、秋水、落日、孤烟等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构成了一幅和谐静谧的山水田园风景画。

(2)颔联刻画了诗人年事已高和安闲自适的神态,尾联生动地刻画了裴迪的狂士形象。

(3)表现了诗人的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切情谊。

3.

(1)“飘”、“挂”用得好。

“飘”,把游子思乡之泪随塞外飞花漫天飘舞的情景描述出来,融情入景,景中出情,形象地突出了客泪之多,乡愁之浓。

“挂”,把游子的乡愁缀满边塞垂柳的情景描述出来,化无形的情感为有形的物象,传神地突出了乡愁的浓烈。

(意思对即可)

(2)为好友宇文判官出使顺利返回瓜州而高兴,为自己仍滞留在边塞(武威)不能还乡而伤感。

(意思对即可)

2 李白诗四首

1.

(1)全诗四句,有问有答,叙述描写相结合,虚实结合,蕴意幽邃。

(2)同意。

诗人描写“碧山”、“桃花”、“流水”这些优美宁静的景色,意在说明山中无须汲汲于荣,无须寂寂于逝,“非人间”那样尔虞我诈,由此可知,这首诗隐含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遭受了伤和恨。

(说不同意,言之有理即可)

2.

(1)运用了今昔盛衰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

此诗开篇就写吴苑的残破、苏台的荒凉,而人事的变化、兴废的无常,自在其中。

紧接着写杨柳在春天又发新芽,柳色青青,年年如旧,岁岁常新。

以“新”与“旧”、“荒”对比,不变的景物与变化的人事相对照,增强了诗作的表现力,写出古今盛衰之感,用意遣词,精练而又自然。

(2)分析要点:

①感慨人世沧桑巨变,盛衰兴废无常;②寄寓“逸豫而亡身”的主题,提醒统治者不可骄纵、逸乐。

(分析要结合诗句具体展开。

意思对即可)

3.

(1)“香”字所包含的不仅是柳花的香,还包括店外飘来的其他花香,店里横溢的酒香,吴姬身上的幽香。

这一切融会成一阵阵醉人的醇香,这怎能不使李白留恋呢?

(2)“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这两句诗运用了反诘与比较的修辞手法。

滚滚东流的长江水,与李白的离愁别绪比起来,也是望尘莫及,可见李白愁之深、愁之长。

诗人以流水与愁思相比较,并以反诘句形式出现,使人觉得新鲜,而且神情毕肖,韵味悠长。

4.

(1)A

(2)要点:

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际的激愤。

5.

(1)从听觉、视觉、心里感觉的角度写出深秋凄冷的特点。

(2)诗人直抒胸臆,以“长相思,在长安”、“思欲绝”表达了自己对美好政治理想的渴望和追求;但天长水远、关山难度,用比喻来表明要实现个人美好的政治理想是多么的艰难,所以“空长叹”、“魂飞苦”、“摧心肝”,因而又感到无奈、悲苦、愤懑。

(可以从充分抒发感情的角度阐发,意思对即可。

若把“美人”视为李白所追求的理想人物,再做类似分析,更好)

3 杜甫诗五首

1.

(1)同意。

主人公辗转反侧,不能成眠,一会儿听到窗外竹叶萧萧,一会儿对着溶溶月光沉思默想,一会儿对着旷野心事浩茫。

从月升到月落,诗人彻夜不眠,该有多么疲倦啊。

一个“倦”字写出了诗人心身疲惫的状态。

(2)这首诗诗人将自己的羁孤老倦之情、忧国伤时的无限愤慨融入到绿竹、庭院、朗月、稀星、暗飞的萤、水宿的鸟等意象组成的凄凉秋夜图景中,从而形成了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2.

(1)作者通过描写春夜清冷静谧的月下景色,抒发了遭逢战乱后漂泊流离、思乡怀归的感情。

(2)①“万里”,表示空间的距离,寓含作者离家万里的漂泊感。

②“时时”,表动作的频率,字面意义是“屡屡”、“常常”,言外之意是作者一次次望月思归的期盼。

③“夜久”,表示时间的延续,暗示作者因思乡怀归而夜深难眠。

解析:

(1)题作答时需抓住诗歌景与情的关系,抓住“月”这一主要意象,抓住作者所描写的月的特征,再抓住诗人的遭遇来作答。

(2)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鉴赏时要和诗歌的思想内容紧密结合起来。

3.

(1)形象:

嫩竹新出,竹影阴凉;雨洗竹净,风送竹香。

(2)翠竹的影子投映在书上,使人感到光线暗了下来。

“侵”字写出了竹影移动扩大的渐进过程,“晚”字则写出了竹阴给人带来的时间错觉。

(3)示例一:

要尊重天性,顺应自然。

示例二:

要呵护人才,不要摧残人才。

示例三:

期待得到提携,使自己有所作为。

(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1)题中,竹子是本诗描述的中心事物,作者是分别从“梢”、“阴”、“净”、“香”四个角度来写的。

(2)题考查诗歌大意和表达技巧。

诗歌的炼字,以动词和形容词为最多,此外还有一些量词。

这个句子的关键词是“侵”,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竹影给人的感觉。

第(3)题,最后一联是全诗唯一一句议论性的句子,分析时要作类比联想,联想我们生活中与之类似的例子。

4.

(1)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乡,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

解析:

本题在鉴赏过程中,不但要细读本诗,了解诗人境遇、主观志向,明确注释中点明的时局背景,还要做到知人论世,根据平时所学习的杜甫的诗歌,了解杜甫的终生志向,然后进行综合思考,才能不遗漏要点。

(2)①借代,如“烟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

②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解析:

本题中的修辞手法还有对偶、双关等,如“岁暮”表面指的是时序岁末,深层指作者已进入人生暮年,还指唐帝国由盛而衰进入风雨飘摇的晚唐。

描写手法中有虚实结合,如“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朝廷谁请缨”是作者的想象,是虚写;“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是眼下情景,是实写。

表现手法中有对比,如朝廷之臣无人请缨与江湖之士的作者“敢爱死”对比;作者高远的心志与报国无门对比;“济时敢爱死?

寂寞壮心惊”,自己的言行反差的对比;“鼓角动江城”暗含战争前后对比;诗歌开头“远为客”与结尾“寂寞壮心惊”思想感情对比,等等。

4 即景抒情诗四首

1.这两个“空”字表现的意境不同。

“鸟空啼”的“空”是“白白地”、“徒劳地”的意思,既衬托出梦一般的景色,又暗含诗人对历史兴衰的感慨:

台城历经变迁,已经面目全非,但不解情的大自然却一年一度春色,连鸟儿也无谓地在啼鸣。

这与杜甫的“隔叶黄鹂空好音”有异曲同工之妙。

于乐景中注入哀情,反衬出自然无情人有情,传达出诗人心灵深处的忧伤。

《鹿柴》中的“空”是“空旷”之意,展现的是大山幽静、不闻人语的情境,表现出宁静幽深的境界。

2.

(1)诗中所写的意象都暗合“秋词”的要求:

井边梧桐、秋深叶黄、夜深霜重。

其作用有两点:

第一,点明题意,向读者暗示这是一首怨诗;第二,渲染烘托气氛,奠定感情基调。

(2)这首宫怨诗塑造了一个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寂寞孤单的少女形象。

这一形象可通过“无颜色”和“卧听清漏”感知。

“无颜色”暗示了主人公心情的黯淡,“卧听清漏”说明主人公心境凄凉,愁恨难眠,才觉得漏声漫长。

3.

(1)战争频仍,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2)①怀念家乡,思念亲人,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②忧国忧民,不满现状,渴望社会安定。

5 山水田园诗四首

1.

(1)“湿”字照应上句的“雨”字,又形象地表现了山色苍翠的浓郁和诗人被美景浸染的愉快心情。

(2)色彩明亮鲜艳,对比强烈,充满生趣。

2.

(1)“空”字以乐景写哀情,以闹衬静,本来“春山一路”使人想象到山花烂漫、鸟语花香的佳境,着一“空”字,便充分显示出山路的荒寞。

(2)以眼前“绿草”、“芳树”、“山泉”、“鸟语”等宜人之景,衬托诗人的凄凉心境,抒发了诗人对安史之乱后的国家命运的叹惋关切之情。

3.

(1)暮天、枫叶(霜叶)、孤城、独鸟、渡口、月、捣寒衣。

(2)暮色初起,稀稀落落的枫林(飘零的霜叶)触动了诗人的离情乡思;随着暮色渐浓,孤城关闭,独鸟归巢,诗人孤独寂寞之情渐浓;夜幕降临,明月初上,空寂的渡头更让诗人乡心欲绝;偏偏在这个时候,不知从哪里传来捣寒衣的砧声,诗人的思乡之情更加浓烈。

诗歌正是借助这一系列引发乡愁的意象,随着时间推进而不断叠现,从而使离情乡思逐渐浓化。

6 边塞战争诗四首

1.全诗最震撼人心的一句是“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这两句诗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一方已成河边白骨,一方还在思念梦中相会,灾难已降临在思妇头上很久了,可她仍然怀着热切美好的希望,给人一种强烈的悲剧感。

2.陈诗中将士们不畏严寒,勇登天山,精神振奋,豪情万丈,表现出一种积极乐观的情绪;王诗中的征人都是背井离乡,所以感情苍凉、悲怆,心中充满离愁别恨。

陈诗用环境的恶劣来衬托戍边将士无所畏惧的精神,用“横笛”、“红旗”等典型事物烘托征人们的壮志和豪情,全诗具有诗情画意之美;王诗不直接抒写征人的离愁别恨,而用凄清的“新声”、“秋月”等景物来烘托感情,写得一波三折,深沉感人。

3.

(1)第一首以将士们进行艰苦军事训练的场景,以及大雁群飞、歌声飘荡、马群在绿草地上嘶鸣的人欢马叫的壮丽场面来表现将士的豪情。

第二首以将士们在风雪中冲锋陷阵的壮举,以及卷旗夜战、肉搏拼杀的血战场面来表现豪情。

(2)第一首以“能结束”的“能”,赞美守边将士戎装打扮的英姿,透露出守边将士饱满的精神状态和豪迈自信的情怀。

第二首以一个“金”字写战袍,传达出将士的神采风姿。

(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4.

(1)写了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

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解析:

(1)小题考查分析诗歌的意境。

答题步骤为: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营造氛围的作用意义。

(2)小题考查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更催”二字暗示战事已按主将部署胜利展开。

两句一气而下,笔意酣畅,字字千钧,既显示出战场上势如破竹的气势,也表现了主将刚毅果断的气魄和胜利在握的神情,而整个战斗的结果也自然寓于其中了。

5.

(1)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2)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解析:

首联,金河、玉关皆为边陲前线,马策与刀环是军中征战生活的典型表现,由此可见本诗是首边塞诗,写征人戍边生活之苦:

年复一年,东西奔波,往来边城;日复一日,跃马横刀,征战不休。

此联中,“岁岁”与“朝朝”相对,“金河”、“玉关”,“马策”、“刀环”并举,又加以“复”字、“与”字,给人以单调困苦、不尽无穷之感,怨情自然透出。

如果说此联主要从那“岁岁”、“朝朝”的无休无止的时间中感到怨苦之无时不在,那么下联就是从所见的景象中感到怨苦的无处不有了。

“青冢”是王昭君的坟墓,是僻远荒凉之地(传说塞外草白,唯独昭君墓上草色发青,故称青冢),时届暮春“三春”,在苦寒的塞外却唯见白雪落向青冢;滔滔黄河,绕过沉沉黑山,复又奔腾向前(不可坐实理解,相隔甚远)。

两句之景皆征人常见之景,从中看出征戍之地的寒苦与荒凉,也可以感受到征人转战跋涉之苦。

故,诗人从时间与空间两方面落笔,让“岁岁”、“朝朝”的戎马生涯以及“三春白雪”与“黄河”、“黑山”的自然景象现身说法,从而使得全诗不着一“怨”字,却处处弥漫着“怨情”。

第二单元 唐诗之旅(下)

7 白居易诗四首

1.白诗写的是恬淡适然的心境,一、二句动静结合,给人一种宁静感;三、四句,写月下荞麦花如雪,着色淡雅,全诗意境宁静而恬淡。

朱诗写的是凄凉孤寂的心境,一、二句写夜不成寐,三、四句写梧桐冷月,并巧妙地迁恨明月,说明月故意与人作对,在“缺”(人不团圆)处朗照,意境凄清孤寂。

2.

(1)写夜雪从人的感觉写起,通过视觉、听觉,从侧面烘托雪大、雪厚。

(2)“夜深”、“时闻”等词写出了诗人彻夜无眠,透露出诗人孤寂、苦闷的心情。

3.

(1)“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

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孤寂心情。

(2)①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象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来表现“思家”的。

②诗的语言朴实无华(平易通俗)。

(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

在唐代,冬至是个重要的节日,朝廷里放假,民间互赠饮食,穿新衣,贺节,一切和元旦相似。

这样一个佳节,在家中和亲人一起欢度,才有意思。

然而,诗人如今在邯郸的客店里,正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

“抱膝灯前影伴身”正是“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孤独。

4.

(1)香山居士

(2)B

(3)“新脱冬衣”以动作暗示季节更替;“体乍轻”写出猛然间的轻松感受;“乍轻”呼应“新脱”,描写入微,抒发了诗人切身感受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

解析:

(1)题考查有关白居易的文学常识。

白居易在洛阳时,居于龙门香山寺,与如满禅师等结交,作诗参禅,共结“香火社”,因此自称“香山居士”。

(2)题写犬、鸟是暗示春天的来临。

第(3)题答题时要注意题干中规定了答题角度,不能从其他角度作答。

8 杜牧诗三首

1.

(1)这一联借对一代名臣范蠡的追慕而不可得,表达出对仕途失望的惆怅;以似烟如雾的景语作结,更加重了惆怅之感。

(2)第二联: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要点:

[景]对诗人心中的居住在宛溪两岸的百姓的生活画面的描述。

[情]承上联“今古同”想到宛溪的山水是持久的,歌哭相迭的一代代人生却是有限的。

于是顿生人生无法永驻的感慨。

(或:

联想八年前曾游此地,今故地重游,虽明丽的风景依旧,无奈年华如流水,一去不复返,于是顿生人世变易的感慨)(意思对即可)

第三联: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要点:

[景]能对“深秋”、“落日”、“雨帘”、“笛声”等略显悲凉的意象有所分析即可。

[情]略显悲凉的意象,勾画出秋天特有的情韵,隐隐透露出惆怅、哀凉之情。

(以丽景写哀情)(或:

时间上并不连续却又每每使人难忘的景象同时涌入脑海,引发诗人人生多变的感慨)(意思对即可)

2.

(1)“卧看”二字逗出了宫女对爱情和自由生活的向往。

牛郎织女是中国坚贞不渝爱情的象征,他们虽银汉相隔,但仍有一年一度的相会机会,而自己如花似眷却深闭宫中,流年似水。

从而表现出对牛郎织女的向往,即对爱情自由生活的向往。

(2)首句:

居住环境布景。

通过“银烛”,“秋光”及因银烛、秋光而变得色调阴冷的“冷画屏”三个意象,勾勒出宫女凄凉的生活环境。

次句:

人物活动布景。

通过“扑流萤”这一动作细节,表现出宫女生活的寂寞和百无聊赖。

第三句:

自然环境布景。

通过阴冷的“天阶”和“凉如水”的“夜色”表现出宫女内心的悲凉。

3.

(1)两个意象:

柳影稀疏(或柳叶凋落);北雁南飞。

颔联中诗人游赏山水,吟啸抒怀,看似闲适自得;但颈联中雨夜人散,酒醒闻雁,诗人倍感孤独寂寞。

(2)手法:

对比、用典、虚实结合。

(适当分析)用意:

以当年英雄在赤壁争雄,和如今只有蓑翁坐此钓鱼进行对比。

用以表达自己虽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却壮志难酬的不平之意。

4.

(1)一方面描绘水流的悠长和江面的空寂,另一方面以景写情,烘托出客子思归的孤寂之情。

(2)这两句是写正值客心孤寂之时,忽见红袖凭楼而增思家之情。

诗人看到红袖凭楼的情景时,一下子联想到家人也在盼望自己归来,于是思家之情更加浓重。

(或“红袖的悠闲与客心的孤回形成鲜明对照,越发衬托出旅思的凄凉,进一步触发了诗人的思家之情”)

解析:

(1)题是从炼字角度考查对古典诗词表达技巧的鉴赏,鉴赏时我们要揣摩诗意,把握特殊语境,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体会意境,感受情趣,领悟思想,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现象深入本质,多层面理解诗歌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分析炼字的妙处。

(2)题考查对古典诗词思想感情的鉴赏。

首先要分析诗句,品评意象,特别要注意景、物描写,弄清楚作者通过哪一些景、物来构成什么样的意境。

其次分析在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客观物象中,作者寄寓了什么样的“情”。

9 李商隐诗三首

1.

(1)李诗表达了对秋柳稀疏衰落的悲叹之情,也表达了自悲之情;曾诗通过对柳树明显的贬抑与嘲讽,表达了对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的贬抑与嘲讽之情。

(2)李诗运用了反衬的手法,以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曾诗把柳树人格化,通过写凌乱柳枝凭借东风狂飘乱舞,“不知天地有清霜”,对柳树的愚蛮可笑进行了嘲讽。

2.

(1)颈联通过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概括地抒写一个较长时期中的生活和感情。

石榴花红的季节,春天已经消逝了,在寂寞的期待中,石榴花红给女主人公带来的是流光易逝、青春虚度的怅惘与伤感。

(2)这首七律无题诗,抒写了女主人公爱情失意的幽怨、相思无望的苦闷。

诗人采取女主人公深夜追思往事的方式,用女主人公的心理独白构成诗的主体,将她的身世遭遇和爱情生活中某些具体情事通过回忆的方式表现了出来。

3.

(1)诗歌首句描写了骆氏亭凄清绝尘(或“凄清雅洁”、“凄清孤寂”)的环境特点。

如此环境自然惹动怀友思绪,为下文抒发思念之情作铺垫。

(2)本诗“隔”字是写诗人与友人(崔雍、崔衮)在地域上的距离;诗人虽与友人(崔雍、崔衮)有重城(高城)之“隔”,但对友人的思念却没有被阻隔,所以,一个“隔”字更显出双方在情意上的相通。

(3)本诗是怀友诗,而这一句写诗人因旅宿思友而彻夜不眠,而雨打枯荷的清韵,暂时能慰藉思友之情,所以说此句是点睛之笔。

(或:

本诗是怀友诗,雨打枯荷的声音,单调而凄清,更衬出环境的寂寥,从而加深了对友人的思念,所以说此句是点睛之笔)

4.

(1)这句运用反衬(衬托、对比)的手法;以花明柳暗的春色反衬自己的一腔哀愁,表达了一种愁苦之情。

(2)①以“孤鸿”喻自己,以“孤鸿”的形单影只表达出自己的孤独寂寞;②以“孤鸿”的不知身世喻自己前程未卜。

5.

(1)不能换成“对”或其他词。

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

用“对”或其他词难以达到这种表达效果。

(如果认为用“对”或其他词好,言之成理即可)

(2)在艺术手法上,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

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从其他角度(如互文手法)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端居》是一首七绝,写诗人身处异地、思念妻子的心情。

诗歌意境凄清,情景相映,感情真挚,感人至深。

10 酬赠诗四首

1.

(1)“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季节萧瑟的气氛,从而表达了诗人送别时悲愁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2)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

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

这是一般送别诗最常见的做法。

2.

(1)“寂寂”既写出了落第后门前冷落、车马稀疏的景象,又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凄凉与寂寞。

(2)这两句说明归去的原因,又表达了一种强烈的怨怼、愤懑的感情。

既照应了前四句思归惜别的内容,又是后两句写归隐态度之坚决的依据。

3.

(1)上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下一首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对历史以及对社会的感慨。

(2)这首诗将友情、世情等浓缩为“古今情”,融入由“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一幅感伤画面之中,形成了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4.

(1)描写了“暮春”时节的景色,是通过“飞花”这个意象表达出来的。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事物形象(意象)”的知识。

能力层级是C级。

思路的突破口是抓住写景的句子。

因为诗词中常常使用一个或多个意象来描摹景物特征,渲染氛围,营造意境,并蕴涵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峡口送友人》诗中,只有第一句是写景句。

这句中“峡口”表示地点。

“花飞”就是意象,也就是飞花。

“欲尽春”则直接表明季节是暮春。

(2)思念故乡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前一首“同为客”表现思乡之情,后一首“自缘身是忆归人”直接表现了对家乡的思念。

(3)同意:

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用早春清新之景反衬离别之情,以乐写哀。

不同意:

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也是正面烘托,用早春清新之景烘托诗人分享友人归乡的喜悦之情。

解析:

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

用于艺术创作,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

写作时先从侧面描写,然后再引出主题,使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第一首写伤春之景,目的是写离别之情,是正面烘托;第二首理解情感是回答同意与不同意的关键。

11 咏物诗四首

1.

(1)本诗中三、四句表达了这种意思。

海棠最美最动人之处就在于含苞待放之时。

海棠花蕾“新著雨”而又在“欲开时”,色泽分外鲜红艳丽,看上去有如少女含羞时的红晕,娇娆而妩媚。

海棠显得别具一番风韵,显得异常之美。

(意思对即可)

(2)第三联诗人从侧面对海棠进行烘托。

那美丽勤劳的莫愁女为欣赏海棠的娇艳竟懒于梳妆,善画海棠的画家梁广也为海棠的娇美所吸引而迟迟不动笔,不肯轻易点染,唯恐描画不出海棠的丰姿神韵。

则海棠的美丽和风韵也就可想而知,真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了。

(意思对即可)

2.

(1)诗人以风喻人,借风咏怀,通过赞美风的高尚品格和勤奋精神,抒发了勤奋上进的“青云之志”。

(2)“有情”二字是全诗的着眼点。

上面从“有情”写其加林壑以清爽,下面复由“有情”赞其“为君起松声”。

通过这种拟人化的艺术手法,把风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3.

(1)描述了木芙蓉耐寒的自然属性。

运用了拟人手法。

(2)吕诗着重描写的是一种傲然独立、挑战困难而不受他人摆布的充满自信的形象(人格形象);范诗写的木芙蓉是一种历经辛苦孤独后能够坦然面对生活的坚忍、淡定、安闲的形象(人格形象)。

解析:

(1)题从诗歌形象的角度考查对诗歌主旨、情感、形象的综合分析。

解答本题应注意结合诗句内容,运用形象分析的一般思路与步骤,从物象到人物形象,扣住形象蕴涵的情感与象征的身份作答。

吕诗中写木芙蓉经霜历雨,但开落任东风,毫不在意,逍遥自适,是豪迈大度的士大夫的象征。

范诗中的木芙蓉“辛苦”、“心酸”,面对霜雪,但未作“愁”、“怨”之色,仍乐观处世,象征孤独但乐观的人之形象。

(2)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要求我们平时要熟悉常见的修辞手法,解答时要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4.

(1)前二句描写了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海棠花在春风中、月色下的朦胧美;后二句用了拟人手法,以花比人。

(2)苏诗爱花之盛开,白诗惜花之将谢。

12 咏史诗三首

1.

(1)对比。

①作战双方,一方“下”,可谓声势浩荡,不可阻挡;一方则“黯然收”,可谓兵败如山倒,不堪一击,对比中引人思考;②“千寻铁锁”,不可谓不坚固,可是却“沉江底”;“石头城”不可谓不险要,可是城中却举出了“降幡”。

(2)同意。

前两联先写西晋灭吴这一史实,不过,这仅是金陵古城演绎的一出历史悲剧,自三国吴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