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少版七年级美术下册第一课传神写照中国人物画优质word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706672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1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少版七年级美术下册第一课传神写照中国人物画优质word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苏少版七年级美术下册第一课传神写照中国人物画优质word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苏少版七年级美术下册第一课传神写照中国人物画优质word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苏少版七年级美术下册第一课传神写照中国人物画优质word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苏少版七年级美术下册第一课传神写照中国人物画优质word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苏少版七年级美术下册第一课传神写照中国人物画优质word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苏少版七年级美术下册第一课传神写照中国人物画优质word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苏少版七年级美术下册第一课传神写照中国人物画优质word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苏少版七年级美术下册第一课传神写照中国人物画优质word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苏少版七年级美术下册第一课传神写照中国人物画优质word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苏少版七年级美术下册第一课传神写照中国人物画优质word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苏少版七年级美术下册第一课传神写照中国人物画优质word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苏少版七年级美术下册第一课传神写照中国人物画优质word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少版七年级美术下册第一课传神写照中国人物画优质word教案.docx

《苏少版七年级美术下册第一课传神写照中国人物画优质word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少版七年级美术下册第一课传神写照中国人物画优质word教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苏少版七年级美术下册第一课传神写照中国人物画优质word教案.docx

苏少版七年级美术下册第一课传神写照中国人物画优质word教案

传神写照──中国人物画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

本课探讨的重点是中国人物画传神写照的独特艺术传统。

精选的十幅作品,均为中国历代优秀的人物画作品。

分别以“以形写神、再现场景、表达感受、隐喻现实、见证历史”为标题,从写实、写意等角度予以介绍。

让学生在鉴赏过程中,了解人物画作品的内容、题材、表现手法和艺术特点。

课时建议

本课建议为2~3课时。

第一课时:

重点介绍中国古代人物画作品。

以故事导入,在“七步诗人”曹植的梦境中感受画家顾恺之的以形传神的绘画功底;再走进南唐大臣韩熙载的家,引导学生在韩熙载的夜宴中感受南唐末期宫廷官员的生活;最后将梁楷《泼墨仙人图》与前两幅作比较,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人物画的两种表现形式(写实与写意),加深学生对中国古代人物画的理解。

第二课时:

重点介绍中国近现代人物画作品。

从一代绘画大师徐悲鸿的奔马开始说起,感受画家在绘画中的真情寄寓。

再通过油画《开国大典》的赏析,回顾那段令中国人民难以忘却并引以为豪的历史。

第三课时:

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拓展。

教学内容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通过对中国历代人物画佳作的欣赏,初步了解我国人物画以笔墨线条为主要造型手段的绘画特征和传神写照的艺术特色。

2.技能目标:

通过赏析,提高鉴赏美的能力,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作品的内涵,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自己的语言对作品发表见解。

3.情感目标:

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感受,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感受人物画作品的艺术美,培养学生对传统艺术和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4.创造目标:

通过欣赏、学习先贤的绘画佳作,希望能继续传承、发扬光大,并古为今用,勇于创新。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中国人物画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中国人物画传神写照的内涵。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中国人物画相关图片及视频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课前查找相关文字、图片资料,可制成课件用于课堂展示交流。

教学过程与方法

■以形写神

示例作品一:

《洛神赋图》

1.基本信息:

东晋,顾恺之(346~407),绢本,全卷27.1厘米×572.8厘米。

2.画面内容:

画作以具体生动的形象,完整地表现了赋中内容。

画面中,紫色伞下站立的就是曹植,他表情肃穆,双眼凝望着水面,仿佛见到了思念已久、变成洛水女神的甄氏。

远处凌波而来的洛水女神,衣带飘逸,婉约动人。

3.构图:

顾恺之在这幅长卷的构图上采用连环画的形式,展现各种情景。

画中以人物为中心,安排了各个场景,有分、有连、有起、有伏,洛神多次反复地以不同姿态出现,给人以飘浮、游离不定之感。

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在空间和时间上给人一种不断的“运动感”。

4.用线:

顾恺之将中国画以线造型的方法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用线紧动、连绵,如春蚕吐丝,线条运转优美流畅,富有节奏。

5.设色:

简雅、清丽。

6.绘画特色:

该画开创了中国美术史上绘画与文学相结合的早期范例。

画家顾恺之将时间和空间融为一体,将山水、花鸟、人物画技巧荟萃一炉,诗情画意,相映生辉。

整幅画面清晰地体现出东晋时期的绘画特色。

7.教法建议:

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

该作品长近6米,是由多个故事情节组成的类似连环画而又融会贯通的长卷,可采用分组分段赏析法进行局部欣赏,然后全班交流。

示例作品二:

《历代帝王图》

1.基本信息:

唐代,阎立本(601~673),绢本,全卷51.3厘米×531厘米。

2.画面内容:

画中刻画了历史上汉代至隋代13位帝王的形象。

这13位帝王按历史顺序依次是:

前汉昭帝刘弗陵、后汉光武帝刘秀、魏文帝曹丕、蜀照烈帝刘备、吴大帝孙权、晋武帝司马炎、北周武帝宇文邕、陈文帝陈蒨、陈废帝陈伯宗、陈宣帝陈顼、陈后主陈叔宝、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

3.构图:

画中按等级森严的封建伦理观念,处理人物的大小。

4.设色:

受佛教艺术的影响,该画用重色设色和晕染衣纹。

5.绘画特色:

通过对各个帝王不同相貌表情的刻画,揭示出他们不同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

那些开朝建代之君,在画家笔下都体现了王者气度和伟丽仪范;而那些昏庸或亡国之君,则呈现猥琐庸腐之态。

画家用画笔评判历史,褒贬人物,扬善抑恶的态度十分鲜明。

6.教法建议:

比较赏析。

通过对人物画《历代帝王图》中人物的比较,学生能够形象地分析并得出结论。

画家特别注意通过人物面部表情的刻画来表现他们的内心状态与性格特征,同时在构图上用侍从衬托帝王的高大,让学生理解古代人物画通过人物比例的高大来显示人物社会地位的表现手法。

■再现场景

示例作品:

《韩熙载夜宴图》

1.基本信息:

五代,南唐,顾闳中(约910~980),绢本,28.7厘米×335.5厘米。

2.画面内容:

这是一次韩府夜宴的全过程。

全卷分听乐、观舞、休憩、清吹、告别五段。

3.构图:

以连环长卷的方式描摹了南唐巨宦韩熙载家开宴行乐的场景。

每一段以一扇屏风为自然隔界。

采取了传统的构图方式,把不同时间中进行的活动组织在同一画面上。

在场景之间,画家非常巧妙地运用屏风、几案、管弦乐器、床榻等器物,使之既有相互连接性,又有彼此分离感。

4.绘画特色:

该作品构图严谨精妙,用笔挺拔劲秀,用线遒劲流畅,设色浓重丰富,人物造型生动传神,是中国古代人物画之杰作。

5.教法建议

(1)比较分析:

通过观察主与客的不同表情,分析主、客的不同心理;观察对比韩熙载在五个不同场景中的脸部表情,解析韩熙载的内心矛盾。

(2)设疑探究赏析:

这幅作品还涉及家具、音乐等很多方面的内容,既有绘画价值,又有文物价值。

为了更有效地发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成效和进一步让学生领悟《韩熙载夜宴图》的历史文物价值和杰出艺术成就,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作品相关信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根据作品内容巧妙设疑,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表达感受

示例作品:

《泼墨仙人图》

1.基本信息:

南宋,梁楷,纸本,48.7厘米×27.7厘米。

2.画面内容:

画中仙人袒胸露怀,宽衣大肚,步履蹒跚,憨态可掬。

那双小眼睛醉意朦胧,仿佛看透世间一切,嘴角边露出一丝神秘的微笑。

3.用笔:

与传统的工笔描绘不同,该画画面上几乎没有对人物做严谨的细节刻画,通体都以泼洒般的淋漓水墨抒写。

4.用墨:

大片泼墨,浑重而清秀、粗犷而含蓄。

5.绘画特色:

笔简神具、自然潇洒,人物表情既顽皮可爱又莫测高深,仙人超凡脱俗又不失幽默诙谐的形象活灵活现。

绝妙地表现出仙人既洞察世事又难得糊涂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

6.教法建议:

美术作品的形式包括多方面的元素,如线条、色彩、材料、构图等。

梁楷的《泼墨仙人图》可从美术作品的构成形式和墨色的运用等方面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探究。

■隐喻现实

示例作品:

《九方皋》

1.基本信息:

现代,徐悲鸿(1895-1953),351厘米×138厘米。

2.画面内容:

该画生动地塑造了一位朴实、智慧的劳动者──九方皋的形象。

他微举着头,腰板硬实,目光炯炯,全神贯注地查看眼前这匹不同凡响的骏马……那匹黑色雌马因为遇见知己而发出快乐的嘶鸣,扬起蹄子跃跃欲试。

九方皋身后的两个无赖,不懂马的好坏却盛气凌人,他们可卑的气势反衬出九方皋的沉着、镇定与豁达。

3.取材背景:

中国画《九方皋》是画家七易其稿之作。

作品取材于民间故事《九方皋相马》。

春秋时期,善于相马的伯乐向秦穆公推荐九方皋去寻千里马,三个月后,九方皋带马来复命,却说不出马的雌雄、颜色,伯乐却赞叹九方皋注重的不是马的皮毛外貌,而是马的内在精神与品质,秦穆公牵来一试,果然是天下少有。

4.绘画特色:

《九方皋》代表了20世纪初期中国人物画的最高水平,可以与蒋兆和的《流民图》相媲美。

首先是意境真实,气息高古;其次是构图布局主次、虚实相得益彰;再者,人与马造型严谨而生动,概括而传神,且衣冠器物“合乎古制”,设色古雅质朴。

5.教法建议:

《女娲补天图》《九方皋》两幅作品均取材于传说故事,画家均借画喻情。

引导学生在欣赏中,思考画家为什么要这么画,它有什么特殊意义?

通过交流探究,更深层次地理解作品。

■见证历史

示例作品:

《开国大典》

1.基本信息:

油画,董希文(1914~1973)。

2.绘画内容:

描绘的是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时天安门国庆典礼的盛况。

场面恢宏,喜庆热烈。

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人神采奕奕、气度不凡。

天安门城楼金碧辉煌。

3.色彩:

鲜艳明快。

蓝天、白云、红灯、红柱,体现了中国艺术的精神和审美理想。

4.表现技法:

运用了西方油画的表现手法进行严谨的写实描绘,同时借鉴了民间美术和传统工笔重彩的表现手法。

使蓝天与地毯、红柱子、红灯笼及红旗等形成强烈的对比,增加了节日的喜庆气氛。

5.艺术特色:

在写实手法的描绘中,画家又进行了大胆的艺术加工。

如透视和光影的处理都没有严格地按西方写实绘画中的素描要求,在画面的右侧部位减去一根廊柱;抬高了灯笼,看到广场上的群众、红旗,烘托出隆重热烈的庆典气氛;拉开了毛主席与各位首长的距离,人群、扶栏的透视线与灯穗方向引向毛主席,突出了毛主席的中心位置。

这些都是为了适应并强化画面主题和总体的需要,同时也符合中国人民的审美情趣。

6.教法建议:

董希文的《开国大典》表现了新中国成立的宏伟壮阔的场面,再现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划时代的瞬间,是现实主义油画的经典之作。

开国大典发生的时代与现在学生所处的时代已经遥远,学生对这段历史也不甚熟悉,这对理解该作品造成了一定难度。

可尝试用创设情境对比的方式进行作品赏析。

将记录当时史实的相关影片做一回放,再将记录当时史实的相关照片与作品对照,最后运用提供的相关艺术处理技巧的资料加以分析,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历史,也更便于学生理解和领会《开国大典》的创作之精妙。

参考案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三国时期“七步成诗”的才子曹植,梦中在洛水与洛神相会,醒来之后写下千古名篇《洛神赋》。

东晋画家顾恺之的画作《洛神赋图》即取材于此。

二、新授课程

(一)欣赏感悟

多媒体课件放映《洛神赋图》。

1.看(画面内容):

画作以具体生动的形象,完整地表现了赋中内容。

2.析(绘画特色):

全图以人物活动为中心,将绘画艺术与历史的美学融为一体,向我们形象生动地讲述了那个真挚纯洁而又凄美感人的爱情故事。

(二)发展探究

走出三国曹植的梦境,现在让我们走进南唐韩熙载的家中,欣赏正在他家举行的“夜宴”。

多媒体课件放映《韩熙载夜宴图》。

《韩熙载夜宴图》是中国画史上的名作,它以连环长卷的方式描摹了南唐巨宦韩熙载家开宴行乐的场景。

全卷分为五段,每一段以一扇屏风为自然隔界。

1.看(画面内容):

分段欣赏听乐、观舞、休憩、清吹、告别。

2.看(人物塑造):

观察主、客的不同表情,分析主、客的不同心理。

课件放映图片,观察对比韩熙载在五个不同场景中的脸部表情,解析韩熙载的内心矛盾。

3.思考交流:

为什么韩熙载郁郁寡欢?

看:

视频播放南唐时代背景(国宝档案)。

说:

讲解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

想:

思考南唐危难之际,为什么韩熙载还经常夜宴宾客,歌舞升平?

(三)深入发展

课件放映《洛神赋图》《韩熙载夜宴图》及《泼墨仙人图》。

1.看:

学生观察它们在用笔、用墨和表现技法上的不同(前两者为写实,后者为写意)。

2.析:

《泼墨仙人图》用笔用墨的技巧及绘画效果。

用笔:

与传统的工笔描绘不同,该画画面上几乎没有对人物做严谨的细节刻画,通体都以泼洒般的淋漓水墨抒写。

用墨:

大片泼墨,浑重而清秀、粗犷而含蓄。

三、课堂拓展

《韩熙载夜宴图》既有绘画价值,又有文物价值。

查找相关资料,对《韩熙载夜宴图》的历史文物价值和杰出艺术成就做一些探究。

写一篇研究性的小文章,并在课堂上与同学交流。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线条是中国画的主要造型手段。

中国古代人物画,不仅仅满足于外形的相似,更着重于人物性格和内心世界的揭示,即传神。

中国古代画家,由于以毛笔为主要工具,笔墨线条为主要造型手段,所以不同于西方画家用油画表现人物的体积与明暗。

而现代的中国人物画,在深入研究传统的同时,也广泛吸收着外来的绘画技巧,表现新的时代生活。

二、发展探究

在中国,画家徐悲鸿的名字,几乎家喻户晓。

他曾经画过千姿百态的马,他的有关马的作品同样享有盛名。

1.课件放映徐悲鸿《马》的系列作品若干幅。

看:

作品图例。

想:

徐悲鸿为什么喜爱画马?

借马以言志。

抗日战争期间,他画马以抒发其杀敌救国的热情。

建国后他笔下的马矫健英武,豪气逼人,意在激发人民建设祖国、勇往直前。

他画的奔马,昂首扬尾,气宇轩昂,所向无敌。

有一马当先,万马奔腾之势,是新中国形象的写照。

徐悲鸿说:

“我画马,其实也牵着思想的马。

只要出笔,便会情动于衷。

”正因如此,纸上笔端,那些自由的马,才能扬起千里飞沙、万里风尘,从思想深处呼啸而出。

2.课件放映作品《九方皋》。

想:

徐悲鸿笔下的马,从来不戴缰辔,只有《九方皋》这幅画中的黑色雌马,例外地戴上缰辔,这是为什么?

“马也和人一样,愿为知己者用,不愿为昏庸者制。

析:

画家借作品想表现怎样的情感?

借古喻今,对旧社会埋没人才给予针砭,对昏庸误国的国民党统治者进行鞭挞。

三、深入研究

1.课件播放视频《开国大典》片段,再现开国大典历史。

2.课件放映关于《开国大典》的油画作品和摄影作品各一张。

欣赏思考:

学生参看教材,分小组讨论两者的差别。

讨论交流:

学生发表讨论结果。

3.教师分析总结油画《开国大典》的艺术特色:

运用了油画表现手法,强调了空间感;拉开了毛主席与各位首长的距离,人群、扶栏的透视线与灯穗方向引向毛主席,突出了毛主席的中心位置;

减少了近处的廊柱,抬高了灯笼,看到广场上的群众、红旗,烘托出隆重热烈的庆典气氛;

蓝天、白云、红灯、红柱,色彩鲜艳明快;

主席台上的菊花表现出“十一”正值金秋丰收季节。

4.师生讨论总结:

艺术家大胆而高超的绘画构图技巧体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艺术不是生活毫不走样的“复制”,不是生活的翻版和备份。

如果说生活是艺术的原型,那么艺术则是生活的升华。

艺术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

四、拓展思考

中国人物画如何继承和发展?

写一篇研究性的小文章,并在课堂上与同学交流。

相关链接

◆画家档案

1.顾恺之(346~407),原名长康,字虎头,江苏无锡人,东晋著名画家。

顾恺之博学多才,擅文学,工诗赋,喜书法,尤工绘画。

时人称他“才绝、画绝、痴绝”,和陆探微、张僧繇合称“六朝三杰”。

他精通画论,在绘画理论方面也卓有建树,著名论著有《论画》《魏晋胜流画赞》《画云台山记》等。

他提出的“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等艺术主张,成为中国绘画的基本理论。

代表作品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列女仁智图》等。

2.梁楷,南宋人,生卒年不详,祖籍山东,南渡后流寓钱塘(今杭州)。

他是名满中日的大书法家,曾于南宋宁宗担任画院待诏。

这是最高级别的宫廷画师,皇帝曾特别赐给金带,是画院最高的荣誉,但他却不想受制于他人,把金带挂在院中,飘然而去。

梁楷喜好饮酒,酒后的行为不拘礼法,人称是“梁风(疯)子”。

梁楷传世的作品有《六祖伐竹图》《李白行吟图》《泼墨仙人图》等。

3.徐悲鸿(1895~1953),现代绘画艺术大师,江苏宜兴人。

四岁入塾,跟随父亲徐达章学习诗文书画。

先后留日、法,游历西欧诸国,观摹研究西方美术。

1927年回国,先后任上海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1933年起,徐悲鸿先后在法国、比利时、意大利、英国、德国、苏联举办中国美术展览和个人画展。

他长于国画、油画,尤擅素描,造诣极深。

平生积极从事美术教育事业,为中国美术事业发展鞠躬尽粹,培育了不少优秀人才。

1953年卒于北京,年仅59岁。

◆书目推荐

1.《明清肖像画》徐湖平主编,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

2.《海外藏中国历代名画》林树中主编,湖南美术出版社,1998年。

3.《中国绘画艺术鉴赏》崔建林主编,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年。

4.《中国绘画赏析》聂瑞辰编著,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年。

5.《品位经典──陈振濂谈中国绘画史》陈振濂著,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年。

《步辇图》唐代阎立本

《女史箴图》东晋顾恺之

《重屏会棋图》五代周文矩

《王时敏小像》明代曾鲸

《虢国夫人游春图》唐代张萱

《高邕像》清代任颐

《流民图》现代蒋兆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