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第一轮复习化学基本理论和原理.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707150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75.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化学第一轮复习化学基本理论和原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中考化学第一轮复习化学基本理论和原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中考化学第一轮复习化学基本理论和原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中考化学第一轮复习化学基本理论和原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中考化学第一轮复习化学基本理论和原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中考化学第一轮复习化学基本理论和原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中考化学第一轮复习化学基本理论和原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中考化学第一轮复习化学基本理论和原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中考化学第一轮复习化学基本理论和原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中考化学第一轮复习化学基本理论和原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中考化学第一轮复习化学基本理论和原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中考化学第一轮复习化学基本理论和原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中考化学第一轮复习化学基本理论和原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中考化学第一轮复习化学基本理论和原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中考化学第一轮复习化学基本理论和原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中考化学第一轮复习化学基本理论和原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中考化学第一轮复习化学基本理论和原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中考化学第一轮复习化学基本理论和原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中考化学第一轮复习化学基本理论和原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中考化学第一轮复习化学基本理论和原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化学第一轮复习化学基本理论和原理.docx

《中考化学第一轮复习化学基本理论和原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化学第一轮复习化学基本理论和原理.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化学第一轮复习化学基本理论和原理.docx

中考化学第一轮复习化学基本理论和原理

化学基本理论和原理

一、理论部分

1.物质的变化:

物理变化: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

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伴随物理变化;而发生物理变化不一定同时发生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的特征:

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

例子:

潮解、结晶、干冰的升华、石油的炼制、分离液态空气等属于物理变化;

光合作用、呼吸、食物的腐败、结晶水合物失去结晶水、风化等属于化学变化。

2.物质的性质(描述性质的语句中常有“能……”“可以……”等字)

物理性质:

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

化学性质:

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的性质。

如还原性、氧化性、酸性、碱性、可燃性、热稳定性。

元素的化学性质跟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关系最密切。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3.物质的分类

                     金属单质

物  混合物    单质  非金属单质酸性氧化物

物质种类       稀有气体 氧化物

质   纯净物元素种类          酸 碱性氧化物

     化合物无机物碱

      有机物 盐

①混合物与纯净物的区分:

物质的种类。

由一种物质组成的是纯净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或由不同种物质组成)是混合物。

例如:

水、水银、蓝矾(CuSO4·5H2O)都是纯净物。

冰与水混合是纯净物。

名称中有“某化某”“某酸某”的都是纯净物,是化合物。

例如,空气,溶液(盐酸、澄清的石灰水、碘酒、矿泉水),矿物(煤、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石灰石),合金(生铁、钢)是混合物。

注意:

氧气和臭氧混合而成的物质是混合物,红磷和白磷混合也是混合物。

硫酸是纯净物,盐酸是混合物。

纯净物、混合物与组成元素的种类无关。

即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多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纯净或混合物。

②单质与化合物的区分:

元素的种类。

由同种(或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不同种(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名称中有“某化某”“某酸某”的是化合物。

③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分:

是否含有碳元素。

有机物含碳元素的化合物(除CO、CO2和含碳酸根化合物外)无机物:

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以及CO、CO2和含碳酸根的化合物。

注意:

最简单的有机物是甲烷。

④氧化物:

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a.酸性氧化物:

跟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CO2,SO2,SO3大部分非金属氧化物都是酸性氧化物,跟水反应生成同价的含氧酸。

CO2+H2O=H2CO3SO2+H2O=H2SO3SO3+H2O=H2SO4

b.碱性氧化物:

跟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大部分金属氧化物都是碱性氧化物,BaOK2OCaONa2O溶于水立即跟水反应生成相应的碱,其他碱性氧化物不溶于水跟水不反应。

CaO+H2O=Ca(OH)2BaO+H2O=Ca(OH)2Na2O+H2O=2NaOHK2O+H2O=2KOH

c.注意:

CO和H2O既不是酸性氧化物也不是碱性氧化物,是不成盐氧化物。

⑤酸:

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酸溶液的PH值小于7

酸的名称中最后一个字是“酸”,通常化学式的第一种元素是“H”,酸由氢和酸根离子组成

紫色石蕊试液遇酸变红色,无色酚酞试液遇酸不变色

根据酸的组成,通常有以下两种分类方法:

a.根据酸分子电离所能生成的氢离子的个数分为:

一元酸(HCl、HNO3)、

二元酸(H2SO4、H2S、H2CO3)和三元酸(H3PO4)

b.根据酸分子里有无氧原子分为:

含氧酸(H2SO4,HNO3,H3PO4名称为:

某酸)

无氧酸(HCl,H2S名称为:

氢某酸)

鉴定酸(鉴定H+)的方法有:

①加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的是酸溶液;②加活泼金属Mg、Fe、Zn等有氢气放出

⑥.碱:

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碱通常由金属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构成

*溶碱有五种:

钾钙钠钡氨(KOH、Ca(OH)2、NaOH、Ba(OH)2、氨水)它们的溶液无色。

*有颜色的碱(不溶于水):

红褐色的氢氧化铁(Fe(OH)3↓)、蓝色的氢氧化铜(Cu(OH)2↓)其他固体碱是白色。

碱的名称通常有“氢氧化某”,化学式的最后面是“OH”

*可溶性碱的溶液PH值大于7,紫色石蕊试液遇溶碱变蓝色,无色酚酞试液遇溶碱变红色

*鉴定可溶性碱溶液(鉴定OH-)方法一:

加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加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是碱.

方法二:

加铁盐溶液有红褐色沉淀生成;加铜盐溶液有蓝色沉淀的是碱。

⑦.盐:

电离时生成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无氧酸正盐叫“某化某”、含氧酸盐叫“某酸某”按盐中相同部分的离子称为某类盐:

含碳酸根离子的盐称为碳酸盐、含硫酸根离子的盐称为硫酸盐、含硝酸根离子的盐称为硝酸盐、含铁离子的盐称为铁盐,等等。

4.化学反应基本类型

①化合反应:

A+B+...=C  多变一的反应(符合绿色化学要求)

②分解反应:

A=B+C+... 一变多的反应

**分解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

③置换反应:

A+BC=AC+B 一单换一单的反应

**溶液里的置换反应必须符合金属活动性顺序:

金属活动性顺序由强至弱:

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

(按顺序背诵)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

*金属位置越靠前的活动性越强,越易失去电子变为离子,反应速率越快

*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酸里的氢,排在氢后的金属不能置换酸里的氢,跟酸不反应;

*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里置换出来。

排在后面的金属跟排在前面的金属的盐溶液不反应。

注意:

1、单质铁在置换反应中总是变为+2价的亚铁

2、等质量金属跟足量酸反应,放出氢气由多至少的顺序按相对原子质量/化合价由小到大排列:

Al(9)>Mg(12)>>Fe(28)>Zn(32.5)

④复分解反应:

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复分解反应前后各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都保持不变。

**注意事项:

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要考虑是否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

有沉淀生成的反应中,反应物中不能有难溶于水的物质。

初中化学只有碳酸盐跟酸反应和碱溶液与铵盐反应有气体生成

中和反应:

酸跟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中和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5.构成物质的粒子:

分子、离子、原子(既表示种类又可表示个数)

①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分子由原子构成,例:

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分子用化学式来表示。

分子的基本性质:

小、轻、分子在不断运动、分子之间有间隔、同一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

分子基本性质的运用:

“分子在不断运动”解释:

溶解、升华、挥发、液化、气味等。

注意: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加速。

“分子之间有间隔”解释:

体积变化、三态变化、溶解、热胀冷缩等。

②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注意:

原子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用元素符号表示。

*原子的的构成:

原子由核外带负电的电子和带正电的原子核构成,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

对于中性粒子(原子、分子):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对于任何粒子(原子、分子、离子):

核电荷数=质子数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原子失电子带正电,得电子带负电(粒子失电子后不一定带正电,得电子后不一定带负电)

注意:

原子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只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普通氢原子核中只有质子无中子,氢原子的原子核就是一个质子。

*分子和原子的区别: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为更小的粒子---原子,原子不能再分。

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发生变化,而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被破坏,分子本身发生变化。

*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原子的种类、原子的数目和原子的质量都不变。

**原子团: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的原子构成,在化学反应中通常以整体参加反应的原子集团

常见的原子团:

SO42-、CO32-、NO3-、OH-、ClO3-、PO43-、NH4+

*注意:

原子团只是化合物中的一部分,不能脱离物质单独存在,因此含原子团的物质必定有三种或三种以上元素,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含原子团。

原子团在化学反应中可再分为更小的粒子原子。

③离子:

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离子。

带正电的离子叫阳离子;带负电的离子叫阴离子。

*离子里:

质子数=核电荷数=电子数±带电量

*离子符号的写法:

离子的电荷数标在右上角,电荷的数值等于它对应的化合价

*阳离子:

Na+Mg2+Al3+、H+NH4+、Fe2+亚铁离子Fe3+铁离子Ca2+

*阴离子:

O2-、OH-S2-、Cl-SO42-CO32-NO3-、PO43-、ClO3-

总结:

(1)分子既能构成非金属单质(如:

H2、O2、N2、等),又能构成非金属化合物(如HCl、CO2、H2O、NH3、等)。

(2)原子只能构成单质(如所有金属、稀有气体、碳、金刚石、石墨、硅等)(3)离子只能构成离子化合物(常见盐、碱、碱性氧化物都属离子化合物)判断离子化合物的方法:

凡含金属元素或NH4+的化合物都是离子化合物

(4)不带电的粒子:

原子、分子、中子;带正电的粒子:

阳离子、质子;带负电的粒子:

阴离子、电子。

6、元素: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总称元素。

*原子的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决定原子或离子的元素种类。

①大部分单个的元素符号表示:

一种元素、该元素的一个原子、(少数表示)一种单质(金属、稀有气体、常温下固态非金属单质都可以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

②地壳中元素按质量分数由多至少前四位是:

O氧Si硅Al铝Fe铁。

铝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③化学的“语法”:

*“某分子”由“某原子构成”

*“某物质”由“某元素组成”

*“某物质”由“某某分子或原子或离子构成”(金属单质、稀有气体、常温下固态非金属单质由某原子直接构成)例:

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水由水分子构成。

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元素、物质都是宏观概念,只表示种类,不表示个数。

不能说“水是由二个氢元素和一个氧元素组成”

④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粒子不一定是同种元素,

(因为粒子包括原子、分子、离子,而元素不包括多原子所构成的分子或原子团)只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单核粒子(一个原子一个核)一定属于同种元素。

7、结构示意图(原子结构示意图、离子结构示意图)

①区分:

质子数-核外电子数=0为原子结构示意图

    质子数-核外电子数》0为阳离子结构示意图

    质子数-核外电子数《0为阴离子结构示意图

②原子结构示意图:

(主要看最外层)

元素的化学性质跟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关系最密切,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时,易失去最外层所有电子,成为阳离子(通常是金属元素)

*最外层电子数多于4时,易得到电子使最外层电子数变为8,成为阴离子(通常是非金属元素)

*最外层电子数等于8(只有一层电子层为2)时,不得失电子为稳定结构(通常是稀有气体元素)

*最外层电子数与化合价的关系:

失多少为正多少价,得多少为负多少价。

*电子层数=周期数,最外层电子数=族数

③不管是什么结构示意图,只要:

1、质子数相同属于同一种元素;2、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也相同;3、最外层电子为8时稳定结构。

8、化学用语:

①元素符号(熟记下列元素名称、符号)

核电荷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元素名称

元素符号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核电荷数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元素名称

元素符号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元素名称

元素符号

Mn

Fe

Cu

Zn

Ba

Ag

I

Au

Hg

Pt

书写原则:

一大二小

符号涵义:

一种元素、该元素的一个原子、(少数表示)一种单质(金属、稀有气体、常温下固态非金属单质都可以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

*元素符号前的系数表示原子个数。

②离子符号

书写:

元素符号电荷数+或-(电荷数=1时,1省略)

例:

2Mg2+ 前面的“2”表示二个镁离子,后面的“2”表示每个镁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

*离子符号前的系数表示离子个数。

*Fe2+亚铁离子、Fe3+铁离子 *常见的原子团:

SO42-、CO32-、NO3-、OH-、ClO3-、PO43-、NH4+

③化合价   +或-化合价数值     +2

书写:

    元 素 符 号   例:

Mg 表示:

镁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离子和化合价书写的区分:

肩担离子头顶价,数前离子数后价。

④化学式

书写(用化合价书写化学式):

正价左负价右,十字约简定个数,写右下验对错。

单质的书写:

①气态非金属单质:

在元素符号的右下角加2

②金属、固态非金属、稀有气体单质:

直接用元素符号。

氧化物的书写:

氧元素写在右边。

 酸的书写:

H+酸根 碱的书写:

金属元素+OH(氨水除外)

盐的书写:

金属元素或氨根+酸根

化学式的涵义:

表示一种物质、元素组成、一个分子、构成一个分子中的原子个数。

*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系数表示构成一个分子中的原子个数。

*化学式前系数表示分子个数。

⑤化学方程式

书写原则:

客观事实和质量守恒定律。

书写:

写好化学式,分清反应、生成物,条件要居中、状态要写清,系数要配平,不要忘等号。

涵义:

表示反应中的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及状态。

表示反应中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比=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计量数之比

③表示反应中的粒子数之比=计量数之比

必记的化学方程式:

2NaOH+CO2===Na2CO3+H2O    CO2+Ca(OH)2==CaCO3↓+H20

Zn+H2SO4==ZnSO4+H2↑     2H2O2

2H2O+O2↑

2KMnO4

K2MnO4+MnO2+O2↑  2KClO3

2KCl+3O2↑

Fe+2HCl==FeCl2+H2      Fe+CuSO4==FeSO4+Cu

Fe2O3+6HCl==2FeCl3+3H2O   Fe2O3+3H2SO4==Fe2(SO4)3+3H2O

CuO+H2SO4==CuSO4+H2O    CaCO3+2HCl==CaCl2+H2O+CO2

符号总结:

 

9、常见试剂:

①催化剂(触媒):

一变(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二不变(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的物质)。

催化作用: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所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

注意:

二氧化锰只是在氯酸钾分解的反应里作催化剂,在其他反应里可能不是催化剂。

②还原剂:

在化学反应中得到氧的物质。

常用的还原剂有H2、CO、C等具有还原性。

③氧化剂:

在化学反应中失去氧的物质。

常用的氧化剂有O2等具有还原性。

④干燥剂:

易吸收或与水反应的物质。

常用的干燥剂有氢氧化钠、氧化钙(但不能干燥酸性气体如CO2、SO2等)、浓硫酸(但不能干燥碱性气体如NH3等)

10、溶液:

①溶液: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在溶液里的反应,一般是溶质参加反应)

*溶液中溶剂只有一种,而溶质可以是一种也可以是多种。

②溶质:

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可以是气体、液体或固体),但没有溶解的物质不是溶液的一部分,不能认为是溶质。

例:

20℃时,50克食盐放入100水中,没有溶解的24克食盐不是溶质,不是溶液的一部分

**K2O、CaO、Na2O、BaO、CO2、SO2、SO3、P2O5溶于水后溶质是它们与水反应的生成物。

**结晶水合物溶于水后溶质是没有结晶水的物质。

如:

CuSO4•5H2O溶于水后溶质是CuSO4。

③溶剂:

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

*由固体或气体与液体组成的溶液中溶剂通常是液体,不指明溶剂的溶液其溶剂是水。

*由液体与液体组成的溶液中,量多的为溶剂,量少的为溶质。

如果有水存在,水一定是溶剂。

④溶液的分类: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

在一定的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蒸发溶剂有晶体析出,剩余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注意:

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同种溶质在同一温度下,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的浓度大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一般情况下:

向饱和溶液加溶剂或升高溶液温度可使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向不饱和溶液加溶质、降低溶液温度、蒸发溶剂可使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

加溶质②降低溶液温度③蒸发溶剂

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

加溶剂②升高溶液温度

加溶质②降低升高溶液温度③蒸发溶剂

Ca(OH)2不饱和溶液          Ca(OH)2饱和溶液

加溶剂②溶液温度

⑤固体的溶解度: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关键词:

一定的温度100克溶剂达到饱和状态溶质质量)

⑥溶解度曲线:

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

**大部分固体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如A物质),但NaCl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很小(如B物质),熟石灰的溶解度随温度高而减小(如C物质)。

S         点:

a点表示在t1℃时C物质的溶解度是m克。

            b点表示t2℃时A物质各B物质的溶解度都是p克。

m          线:

*A、B、C三种饱和溶液由t4℃降温到t1℃时,AB

naA   有晶体析出,溶液仍为饱和溶液;C没有晶体析出,

pcB  溶液变成不饱和。

bdC  *温度在低于t3℃时,C物质的溶解度大于A物质的

T 溶解度;温度在高于t3℃时,A物质的溶解度大于C物质

t1t2t3t4溶解度。

**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压强的增大而增大。

⑦固体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

溶解性

易溶

可溶

微溶

难溶(或不溶)

20℃的溶解度(克)

>10

1~10

0.01~1

<0.01

常见难溶于水的物质有:

大部分金属、金属氧化物、BaSO4、AgCl、CaCO3等碳酸盐

⑧溶液的酸碱性(度):

酸碱性用酸碱指示剂(石蕊试液、无色酚酞)测量,酸碱性度(PH值)用PH试纸测量。

酸性

中性

碱性

PH值

《7

=7

》7

紫色石蕊试液

红色

紫色

蓝色

无色酚酞试液

无色

无色

红色

PH试纸

红色

黄色

蓝色

⑨溶液的导电性:

所有的酸、碱、盐水溶液都具有导电性。

(原因是它们的溶液中有自由移动的电荷)***所有的溶液不带电。

⑩溶液中的离子共存:

阳离子与阴离子结合,产生气体或水或沉淀时,离子不能共存。

11、混合物的分离:

把混合物里的各种物质分开,得到混合物中每一组分的纯净物。

常用的物理方法有:

溶解、过滤、结晶等

化学方法是:

通过化学反应,使某些组分变为与原物质不同状态的物质而分开

*过滤:

分离一种溶另一种不溶的混合物。

*结晶:

从溶液里得到有一定几何形状的晶体的过程叫结晶。

结晶方法:

①蒸发溶剂结晶(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小的固体,如NaCl)

从盐水中得NaCl固体可采用蒸发溶剂的方法。

②冷却热的饱和溶液结晶(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的固体,如硝酸钾)此方法还可分离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混合物,得较纯的硝酸钾晶体。

12、环保与污染物及防治措施

①、空气污染:

(1)来源:

矿物燃料的燃烧,主要有害气体是(CO、SO2、氮的氧化物)和烟尘等,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为CO、SO2、NO2、O3和可吸入颗粒物等。

(2)空气污染的危害、保护:

危害:

严重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等

保护:

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改善环境状况,使用清洁能源,使用新能源;使用脱硫煤;工厂的废气经处理过后才能排放,积极植树、造林、种草等

(3)目前环境污染问题:

臭氧层破坏(氟里昂、氮的氧化物等)温室效应(CO2、CH4等)酸雨(NO2、SO2等)白色污染(塑料垃圾等)

②、水质污染:

(1)来源:

工业“三废”(废渣、废液、废气);农药、化肥的不合理施用、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2)防止水污染:

工业三废要经处理达标排放、提倡零排放;生活污水要集中处理达标排放、提倡零排放;合理施用农药、化肥,提倡使用农家肥;加强水质监测。

(3)爱护水资源:

节约用水,防止水体污染

③、三大化石燃料:

煤、石油、天然气(混合物、均为不可再生能源)

(1)煤:

“工业的粮食”(主要含碳元素);

煤燃烧排放的污染物:

SO2、NO2(引起酸雨)、CO、烟尘等

(2)石油:

“工业的血液”(主要含碳、氢元素);

汽车尾气中污染物:

CO、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氮的氧化物、含铅化合物和烟尘

(3)天然气是气体矿物燃料(主要成分:

甲烷),是较清洁的能源。

④、“白色污染”及环境保护

(1)危害:

①破坏土壤,污染地下水②危害海洋生物的生存;

③如果焚烧含氯塑料会产生有毒的氯化氢气体,从而对空气造成污染

(2)解决途径:

①减少使用不必要的塑料制品;②重复使用某些塑料制品,如塑料袋、塑料盒等;

③使用一些新型的、可降解的塑料,如微生物降解塑料和光降解塑料等;④回收各种废弃塑料

⑤、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

过多排放引起温室效应。

(1)来源:

矿物燃料的燃烧

(2)防治:

植树造林、使用新能源或减少使用矿物燃料的燃烧、节约纸或使用电子卡片或不使用一次性筷子等。

二、规律部分

1、金属活动性顺序:

金属活动性顺序由强至弱:

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

(按顺序背诵)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

①金属位置越靠前的活动性越强,越易失去电子变为离子,反应速率越快

②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酸里的氢,排在氢后的金属不能置换酸里的氢,跟酸不反应;

③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里置换出来。

排在后面的金属跟排在前面的金属的盐溶液不反应。

④混合盐溶液与一种金属发生置换反应的顺序是“先远”“后近”

2、金属+酸→盐+H2↑中:

①等质量金属跟足量酸反应,放出氢气由多至少的顺序:

Al>Mg>Fe>Zn

②等质量的不同酸跟足量的金属反应,酸的相对分子质量越小放出氢气越多。

③等质量的同种酸跟足量的不同金属反应,放出的氢气一样多。

3、金属+盐溶液→新金属+新盐中:

①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新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时,反应后溶液的质量变重,金属变轻。

②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新金属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