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第二轮复习.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62977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81.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化学第二轮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中考化学第二轮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中考化学第二轮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中考化学第二轮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中考化学第二轮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中考化学第二轮复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中考化学第二轮复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中考化学第二轮复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中考化学第二轮复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中考化学第二轮复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中考化学第二轮复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中考化学第二轮复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中考化学第二轮复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中考化学第二轮复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中考化学第二轮复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中考化学第二轮复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中考化学第二轮复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中考化学第二轮复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中考化学第二轮复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中考化学第二轮复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化学第二轮复习.docx

《中考化学第二轮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化学第二轮复习.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化学第二轮复习.docx

中考化学第二轮复习

专题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物质的变化

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不断运动和变化的。

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物理变化实质:

从宏观上看,是物质的状态、形状发生改变,从微观上看,是构成物质的粒子(分子、原子或离子)之间的间隔发生了改变。

而粒子本身没有改变。

注意:

扩散、聚集、膨胀、压缩、挥发、升华、摩擦生热、铁变磁铁、通电升温发光、活性炭吸附等都是物理变化,但同素异形体间的转化(如石墨在一定条件下变成金刚石)就不是物理变化,而是化学变化;生石灰在空气中变为粉末,从表面看是发生了形状变化,但实质上变成了熟石灰,生成了新物质,所以不属于物理变化,而是化学变化。

2、化学变化实质:

发生变化时,构成物质的粒子重新组合成其它物质。

特别注意:

化学变化常伴有光、热、气体、沉淀产生或颜色、气味改变等,可参照这些现象来判断有无化学变化发生,但要注意有些物理变化也常伴有发光(电灯)、放热(摩擦)、放出气体(启开汽水瓶盖)、颜色变化(氧气变成液态氧)。

3、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和联系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概念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变化时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

本质区别

宏观:

没有其他物质生成

微观:

构成物质的微粒不变,只是微粒间隔可能改变

宏观:

有其他物质生成

微观:

构成物质的微粒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另一种物质的微粒

外观区别

状态、形状、大小的改变

常伴随发光、放热、变色、生成气体、生成沉淀等。

举例

水的三态变化,汽油挥发

镁条燃烧、碱式碳酸铜分解

区分依据

有没有其他物质生成

联系

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往往同时发生,在化学变化中,同时发生物理变化;在物理变化中,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二、物质的性质

1、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

颜色、状态、光泽、味道、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溶解性、延展性、导电性、导热性等。

化学性质:

物质在化学反应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如物质的可燃性、活泼性、稳定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毒性等,或指能否与氢气、氧气、金属、非金属、氧化物、酸、碱、盐等发生化学反应。

2、区别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是两组不同的概念。

性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变化的内因,而变化是一个过程,是性质的具体表现。

在汉语表述中常常用“能”“会”“可以”等词加以区别。

如“硫在氧气中燃烧”表述的是化学变化;而“硫能在氧气中燃烧”表述的是硫的化学性质——可燃性。

三、化学反应的类型

1、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比较

反应类型

概念

特征

举例

化合反应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A+B→AB

多变一

S+O2

SO2

分解反应

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它物质的反应。

AB→A+B

一变多

2H2O电解2H2↑+O2↑

置换反应

一种单质跟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

A+BC→B+AC

一换一

HCl+Zn=ZnCl2+H2↑

复分解反应

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化合物的反应。

AB+CD→AD+BC

成分相交换

H2SO4+2NaOH

=Na2SO4+2H2O

2、初中常见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形式归纳

(1)化合反应

非金属单质与氧气生成非金属氧化物。

如:

2H2+O2

H2O

金属与氧气反应生成金属氧化物。

如:

3Fe+2O2

Fe3O4

金属氧化物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碱。

如:

CaO+H2O=Ca(OH)2

非金属氧化物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酸。

如:

CO2+H2O=H2CO3

其它。

如:

2CO+O2

2CO2等。

(2)分解反应

氧化物的分解例如:

2H2O2MnO22H2O+O2↑

酸的分解(含氧酸)例如:

H2CO3=H2O+CO2↑

某些盐的分解例如:

CaCO3高温CO2↑+CaO

(3)置换反应

活泼金属(金属为金属活动顺序中氢以前的金属)与酸(酸不包括浓硫酸和硝酸)反应生成盐和氢气。

例如:

Fe+2HCl=FeCl2+H2↑H2SO4+Zn=ZnSO4+H2↑

金属(一般不选K、Na、Ca)和盐溶液反应生成另一金属和另一种盐。

例如:

Fe+CuSO4=FeSO4+Cu 2AgNO3+Cu=Cu(NO3)2+2Ag

氢气还原金属氧化物。

例如:

H2+CuO△Cu+H2O

碳还原金属氧化物。

例如:

2CuO+C高温Cu+CO2↑

(4)复分解反应

碱性氧化物+酸反应→盐+水例如:

Fe2O3+6HCl=2FeCl3+3H2O

碱+酸→盐+水(中和反应)例如:

H2SO4 +2NaOH=Na2SO4 +2H2O

酸+盐→另一种酸+另一种盐例如:

HCl +AgNO3=AgCl↓ +HNO3

碱+盐→另一种碱+另一种盐例如:

2NaOH+CuSO4=Cu(OH)2↓+Na2SO4 

盐+盐→两种新盐例如:

NaCl+AgNO3=AgCl↓+NaNO3

注意:

碱+酸性氧化物——盐+水,不属于复分解反应。

例如:

2NaOH+CO2=Na2CO3 +  H2O

4、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中和反应

(1)氧化还原反应交叉于分解反应、化合反应和置换反应中,不属于哪种基本类型。

如复分解反应中有氧化还原反应,也有非氧化还原反应[例如:

2KClO3

2KCl+3O2↑(氧化还原反应);H2CO3=H2O+CO2↑(非氧化还原反应)]同样化合反应中有氧化还原反应,也有非氧化还原反应,置换反应都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到高中学习),复分解反应都属于非氧化还原反应。

(2)中和反应是酸和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是复分解反应的特例。

四、质量守恒定律

1、基本内容: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2、质量守恒的理解反越位和生成物的总质量不变

宏观

元素的种类不变

(1)五个不变原子的种类不变

微观原子的数目不变

原子的质量不变

宏观:

物质的种类一定改变

(2)两个一定改变微观:

分子的种类一定改变

(3)可能改变:

分子总数可能改变。

3、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实验现象的一般步骤:

①说明化学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②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应该是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各生成物质量总和③与题目中实验现象相联系,说明原因。

4、利用原子、分子知识解释质量守恒原因

解释“质量守恒”要从化学反应的实质去分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实质是:

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从新组合成分子,分子聚集成新物质。

在化学反应中,不论物质分子经过怎样的变化,但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都不变,各原子质量也不变。

所以,反应前后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

5、适用范围:

所有的化学变化。

6、验证实验:

当有气体参加反应或有气体生成时,该反应必须在密闭容器内进行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专题二物质构成的奥妙

一、物质的构成

1、物质构成的体系

概念:

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分子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特征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

构构分子在不停的运动

成成概念: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特征:

同分子的特征相似

物质原子质子(带正电)

构成得原子核(带正电)

失结构中子(不带电)

构电核外电子(带负电)

成子

成概念:

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离子阳离子

分类

阴离子

 

2、原子与分子的区别和联系

分子

原子

备注

相似点

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处于不断的运动中,分子间有间隔。

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处于不断的运动中,原子间有间隔,同种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原子性质不同

同种原子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

分子与构成这种分子的原子比较,原子比分子小,但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一定比分子小(不同种分子和原子无法比较)

不同点

在化学反应中,分子本身发生分裂,可以再分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反应中不可再分;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发生改变

联系

分子是原子构成的,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原子是构成分子的粒子,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3、离子与原子的区别

项目

原子

阳离子

阴离子

结构

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

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

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

电性

中性

带正电荷

带负电荷

性质

一般性质比较活泼(除稀有气体原子外)

稳定

稳定

符号(举例)

H、O、Al

H+Al3+

O2-Cl-

二、物质的组成

1、元素的概念

元素是指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例如:

O+1+3+5+7

元素包括C1-、Cl、Cl、C1、Cl、Cl…不同形式的粒子和Cl一35、Cl一37(指相对原子质量分别为35和37的两种氯原子)等粒子,因为它们的核电荷数均为17。

2、理解元素的概念应把握“同质子,类原子”六个字。

(1)“同质子”即指元素的种类是由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决定的,与原子中的中子数、电子数无关。

同种元素原子的质子数一定相同,不同种元素的原子的质子数一定不相同。

(2)“类原子”是指一种元素可能不止一种原子。

它包括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如:

氢元素有三种原子:

氕、氘、氚,它们的质子数相同,但中子数不同);也包括质子数相同,而电子数不同的原子和离子(如:

铁原子通常有三种存在形式即Fe、Fe2+、Fe3+,它们都属于铁元素)。

3、理解元素概念时的注意事项

(1)元素是以核电荷数(即质子数)为标准对原子分类。

只论种类,不讲个数。

(2)质子数是划分元素种类的标准。

质子数相同的原子和单核离子都属同一种元素。

如Na+与Na都属钠元素,但Na+与NH4+不属于同一种元素。

(3)同种元素可以有不同的存在状态。

如单质中和化合物中。

(4)同种元素的离子因带电荷数不同,性质也不同。

如Fe2+与Fe3+。

(5)自然界中目前已知的元素有112种,可分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

4、元素与原子的比较

元素

原子

区别

是宏观概念,只表示种类不表示个数

是微观概念,既分种类,又表示个数

适用

范围

表示物质的宏观组成。

常用来表示物质由哪几种元素组成

表示物质的微观构成。

常用来表示物质的分子由哪些及几个原子构成

联系

只要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就是同一种元素,原子是元素的最小单位,而元素是原子的一个归类“集体”。

三、物质的分类

混合物

金属

分类单质非金属

稀有气体

纯净物氧化物

无机化合物碱

化合物盐

有机化合物

1、纯净物和混合物

区别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关键点:

是否由同一单质或化合物组成。

混合物的特点:

①混合物是多种物质组成,各成分均是纯净物,这些纯净物彼此不发生化学反应,仍能保持各自的化学性质;②混合物无固定的组成,纯净物构成混合物时没有一定的比例,所以通常不以其中某一成分名称命名,而且混合物的物理性质也不同定;③从微观角度看,混合物是由多种彼此间不反应的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而纯净物是由同种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

2、单质和化合物

单质

化合物

概念

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元素形态

元素处于游离态

元素处于化合态

性质

不能发生分解反应和复分解反应

大部分能发生分解反应和复分解反应

联系

值得注意的是:

①组成单质的虽是同一种元素,但在单质分子中,有单原子分子(一个原子构成一个分子),如稀有气体;有双原子分子(两个原子构成一个分子),如氢气、氧气;有多原子分子,如白磷,臭氧(O4),巴基球(C60)等。

②同种元素可以形成不同种单质,如白磷和红磷、氧气和臭氧,它们互为同素异形体。

同素异形体在一定条件下能互相转化,这种转化是化学变化,如石墨转化为金刚石。

3、氧化物和酸、碱、盐

(1)氧化物:

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通常氧化物可分为碱性氧化物(如Na2O)和酸性氧化物(如CO2)。

但有一些氧化物不属于这两类氧化物如H2O、CO、NO等。

碱性氧化物都是金属氧化物,大多数非金属氧化物是酸性氧化物,也有一些金属氧化物是酸性氧化物,如Mn2O7。

(2)酸:

由氢和酸根组成,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必须全部是氢离子(H+),阴离子则是酸根。

酸按所含的酸根可分为无氧酸如HCl和含氧酸如H2SO4;按能电离出H+的多少可分为一元酸如HCl、二元酸如H2SO4、多元酸如H3PO4。

(3)碱:

由金属离子(含NH+)和氢氧根离子构成化合物。

(4)盐:

由金属离子(含NH+)和酸根离子构成。

专题三化学用语

一、化学式

1、化学式

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叫做化学式。

只有纯净物才有固定的组成,才有化学式,一种物质只有一种化学式。

化学式是由实验测得的。

化学式的含义如下表:

宏观:

表示一种物质表示物质由哪些元素组成表示组成元素的质量比

微观:

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表示该物质的分子构成表示分子中原子个数比

量的含义:

表示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表示组成物质的各元素的质量比

表示物质中各元素的质量分数

2、化学式的写法

(1)单质化学式的书写

金属单质、固态非金属单质(碘等除外)和稀有气体一般用元素符号表示其化学式;非金属气态单质如氧气、氢气等一般在其元素符号右下角加2;但也有不是双原子分子的,如臭氧O3。

(2)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

先读后写,后读先写。

如:

氯化钠NaCl,氧化镁MgO,二氧化碳CO2

金属前,非金属后;氧化物中氧在后,原子个数不能漏。

可概括为:

一排顺序二标价,价数交叉写右下,约简价数做角码,化合价规则去检查。

对于较复杂的化学式,其中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原子团,书写这部分时要添加括号,将原子团个数写在括号右下角。

如氢氧化钙Ca(OH)2、硝酸镁

Mg(NO3)2、硫酸铵(NH4)2SO4。

3、化学式的读法

根据单质的化学式读出单质名称的方法:

固态和液态单质读作“某”(元素名称),气态单质读作“某(元素的名称)气”。

如Na读作钠。

O2读作氧气。

根据化合物的化学式读出化合物的名称的一般规律为“后写先读”。

如Al2O3读作三氧化二铝。

化学式中原子个数为1的一般不读,但为了区别其它化合物有时也读出1,如NaCl不能读成一氯化一钠,只能读为氯化钠。

CO读为一氧化碳主要是为了与CO2区别,NO读为一氧化氮是为了与N2O(一氧化二氮)区别。

4、化学式周围数字的含义

、化学式前面数字的只表示分子的个数如2H2表示2个氢分子。

2H2SO4表示2个硫酸分子

、化学式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某元素原子的个数

单质:

如H2表示一个氢分子是有2个氢原子构成的。

化合物:

如H2SO4表示一个硫酸分子中含有2个氢原子。

、化学式正上方数字表示对应元素或原子团的化合价。

──表示氧化镁中镁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二、化合价

1、一种元素一定数目的原子跟其他元素一定数目的原子相化合的性质叫做化合价。

注意:

化合价是不同元素的原子形成化合时的性质,因此,在单质里,元素化合价为零;元素化合价的记忆口诀为:

一价钾钠银氯氢,二价氧钙钡镁锌。

三铝四硅五氮磷,二三铁、二四碳。

二四六硫都齐全,铜汞二价较常见。

原子团(根)的化合价记忆口诀为:

一铵氢氧硝酸根;二价硫酸碳酸根,再加亚硫酸硅酸根;三价磷酸根要记清。

即铵根为+1价,氢氧根、硝酸根为-l价;SO4、CO3、SO3、SiO3原子团(根)均为-2价,PO4为-3价。

此外,ClO3,为-1价,MnO4(高锰酸根)为-l价,锰酸根(MnO4)为-2价。

2、化合价与化学式的关系:

根据化合价书写化学式、判断化学式的正误或根据化学式判断化合价。

在化合物里,各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单质的化合价为零。

这些原则是计算化学式里元素化合价的依据,也是判断化学式是否正确的依据,同时更是书写化学式的重要依据之一。

化合价规律应用如下:

①根据化合价原则,书写化学式。

如:

书写硫酸铁的化学式。

A、正价左,

+3-2

负价右:

Fe2(SO4)3,b、交叉约简定个数:

Fe2(SO4)3,c、验正误:

(+3)×2+(-2)×3=O。

②根据化合价原则,求算未知元素的化合价。

如计算Na2FPO3中P的化合

+1-1+x-2

价:

已知Na为+1价,F为-1价,O为-2价。

a、标出已知、未知化合价:

Na2FPO3,b、列出式子求解:

(+1)×2+(一1)×l+(+z)×l+(一2)×3=O,x=+5。

③根据化合价原则,判断化学式的正误,如不少学生书写碱式碳酸铜易写成:

+2-1-2

Cu(OH)2CO3。

a、标出元素或原子团的化合价:

Cu(OH)2CO3。

b、计算正负化合价代数和是否为零:

(+2)×1+(-1)×2+(-2)×1=-2≠O,所以上述化学式是错误的。

正确化学式为:

Cu2(OH)2CO3。

3、化合价中元素化合价的规定

化合物

化合价

化合价的数值

正价

负价

离子化合物

1个原子得失电子的数目

失电子的原子(阳离子)为正价

得电子的原子(阴离子)为负价

共价化合物

1个原子跟其它元素的原子共用电子对的数目

电子对偏离的原子显正价

电子对偏向的原子显负价

不论是在离子化合物还是共价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都等于零

4、元素化合价的表示方法与离子符号书写的区别

元素化合价的标法

离子符号的写法

标写位置

标在化学式元素符号正上方

写在符号的右上角

正、负写法

符号前,数字后

数字前,符号后

“l”的使用

“l”不可省略

“l”通常省略不写

原子团的写法

在原子团上方写该原子团的根价

在原子团右上角标写所带的电荷数

例如

5、掌握有关化合价的规律

(1)化合价原则:

在化合物里,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2)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

(3)在化合物中,氢通常显+1价,氧通常显一2价。

(4)金属元素通常显正价,非金属元素通常显负价(但在非金属氧化物里,氧显负价,另一种非金属元素显正价)。

(5)许多元素具有可变化合价。

例如:

s0。

、S0,、H:

S。

(6)原子团的化合价一定不为零。

常见原子团的化合价

三、化学方程式

1、化学方程式概念:

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含义:

①表明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②表明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

2、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①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②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

3、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将化学方程式配平,即在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的化学式前加上适量的化学计量数,从而使方程式左右两边同种元素的原子的数目相等,使化学方程式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常用的配平方法由:

(1)最小公倍数法;

(2)观察法(3)奇数配偶法

4、信息题中“陌生”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近年来在中考试题的信息题中,常出现通过题目所给信息写出教材中尚未涉及的化学方程式的问题,且呈逐年“走俏”趋势。

这类信息题中,有些信息隐晦难寻,有的信息复杂难懂,解答此类问题的方法是:

挖掘出反应物是什么、生成物是什么,按照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步骤写出其化学方程式。

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

①根据实验事实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②配平化学方程式;③注明化学方程式发生的条件并注明“↑”“↓”。

专题四酸碱盐

一、溶液的酸碱性与PH

1、酸碱指示剂

能跟酸或碱的溶液起作用而显示不同颜色的物质叫做酸碱指示剂。

常用的酸碱指示剂有紫色石蕊试液和无色酚酞试液。

石蕊

酚酞

自身颜色

紫色

无色

遇酸

红色

无色

遇碱

蓝色

红色

2、溶液的酸碱性和酸碱度

(1)溶液的酸碱性是指溶液是酸性还是碱性;溶液酸碱度是指溶液酸碱性强弱的程度。

常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粗略测定溶液的酸碱度常用pH试纸。

(2)酸溶液(碱溶液)与酸性溶液(碱性溶液)是两组不同的概念。

酸溶液是指酸的水溶液,酸性溶液是指呈酸性(pH<7)的溶液。

酸溶液一定呈酸性,但酸性溶液不一定是酸溶液(NaHSO4溶液)。

碱溶液与碱性溶液也存在上述关系(如Na2CO3溶液)。

(3)溶液的酸碱性与溶液的电中性是不同的概念。

无论溶液呈酸性、碱性还是中性,溶液一定是电中性的,即阳离子所带的正电荷总数与阴离子所带的负电荷总数相等。

3、pH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

pH=7,溶液呈中性

pH<7,溶液呈酸性

pH>7,溶液呈碱性

注意:

(1)pH越小,酸性越强。

当酸溶液被稀释时,溶液pH变大,但不会变成碱性,所以稀释后溶液的pH不会大于7。

反之,pH越大,碱性越强。

当碱溶液稀释时,溶液pH变小,但不会变成酸性,所以稀释后溶液的pH不会小于7。

(2)并不是所有的盐溶液pH都等于7。

如NaCl、K2SO4等溶液,pH=7,而Na2CO3溶液pH>7。

4、pH的测定方法

用玻璃棒蘸(或用胶头滴管吸取)被子测溶液在pH试纸上,把试纸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得出溶液的pH(通常取整数)

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时要注意:

(1)不能直接将pH试纸浸入待测溶液中,以免带入杂质,污染试剂。

(2)不能将pH试纸润湿,否则,等测溶液被稀释,测量不准确。

(3)用pH试纸检验酸性或碱性气体时,可将pH试纸润湿再用。

二、酸

1、浓盐酸和浓硫酸的性质

(1)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打开盛有浓盐酸的试剂瓶,会观察到瓶口有白雾出现,这是由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与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液滴的缘故。

(2)

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故可作干燥剂,可以干燥H2、O2、CO2、CO等气体,但不可以干燥NH3、H2S等气体,因为硫酸可以与它们发生反应。

浓硫酸具有脱水性,能将纸张、木材、布料、皮肤等有机化合物中的氢、氧元素以水的组成比脱去而生成黑色的炭。

因浓硫酸具有强烈的腐蚀性,如果不慎将浓硫酸沾在皮肤或衣服上,应立即用水冲洗,然后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

浓硫酸的稀释。

由于浓硫酸溶于水时放出大量的热,因而在稀释浓硫酸时,一定要把浓硫酸沿着器壁慢慢地注入水里,并不断搅动,使产生的热量迅速地扩散。

切不可把水倒进浓硫酸里。

2、几种常见的酸

(1)盐酸(HCl)

物理性质:

无色液体,易挥发,有刺激性气味,在空气中形成白雾。

(盐酸越浓越易挥发)

化学性质

跟指示剂的反应:

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遇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

跟金属反应:

2HCl+Zn=ZnCl2+H2↑

跟金属氧化物的反应:

Fe2O3+6HCl=2FeCl3+3H2O

跟碱反应:

HCl+NaOH=NaCl+H2O

跟某些盐的反应:

HCl+AgNO3=AgCl↓+HNO3

(2)硫酸(H2SO4)物理性质:

无色液体,无挥发性,无气味,粘稠油状。

化学性质

跟指示剂的反应:

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遇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

跟金属反应:

H2SO4+Zn=ZnSO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