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成长四部曲养成感恩理想责任的研究.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707491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6.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生成长四部曲养成感恩理想责任的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学生成长四部曲养成感恩理想责任的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学生成长四部曲养成感恩理想责任的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学生成长四部曲养成感恩理想责任的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学生成长四部曲养成感恩理想责任的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学生成长四部曲养成感恩理想责任的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学生成长四部曲养成感恩理想责任的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学生成长四部曲养成感恩理想责任的研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学生成长四部曲养成感恩理想责任的研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学生成长四部曲养成感恩理想责任的研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学生成长四部曲养成感恩理想责任的研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学生成长四部曲养成感恩理想责任的研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学生成长四部曲养成感恩理想责任的研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学生成长四部曲养成感恩理想责任的研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学生成长四部曲养成感恩理想责任的研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学生成长四部曲养成感恩理想责任的研究.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学生成长四部曲养成感恩理想责任的研究.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学生成长四部曲养成感恩理想责任的研究.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学生成长四部曲养成感恩理想责任的研究.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学生成长四部曲养成感恩理想责任的研究.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生成长四部曲养成感恩理想责任的研究.docx

《学生成长四部曲养成感恩理想责任的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生成长四部曲养成感恩理想责任的研究.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生成长四部曲养成感恩理想责任的研究.docx

学生成长四部曲养成感恩理想责任的研究

人生成长四部曲------养成、感恩、理想、责任的研究

人是世界上最高级的动物,可是当人初来到这个世界时,连动物的本能都不如,等到一岁之后,人的各项能力突飞猛进,远远超过其他动物。

婴儿后的成长更是千差万别,每个年龄段都有其发展的关键期,都有我们应该特别关注的地方。

作为家长和教师怎样把握住关键期,加强教育管理,让孩子健康茁壮成长,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结合自身20多年的教育实践,我总结出人生的四个关键阶段:

幼儿期养成教育,童年期感恩教育,少年期理想教育,青春期进行责任教育,这四个阶段形成一个系列,互相联系,有机结合,保证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第一阶段,幼儿时期的养成教育。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这足以说明幼儿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说过,人的个性,像树的年轮,是一圈又一圈逐渐发展的,其中任何一圈不能完成,这个人的个性就会受伤。

人的素质包括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能力和品德素养等多方面。

品德素养是素质中最为关键的部分,良好的品德素养可以生出好的情感:

真实、善良、同情心、节操、诚实、守信、奉献精神、合作的能力、虚心求教的能力、尊重别人的能力等等,还能产生克己、忍让、吃苦、毅力、顽强的精神、刻苦的能力和牺牲精神等平常难以承受的情感因素。

这些素质的养成决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而是循序渐进、日积月累形成的,如果错过最佳的培养期,素质教育就是一句空话。

而幼年期正是家长进行养成教育的关键期。

而现实的情况是很多家长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管理。

还有很多年轻父母,不负责任,把孩子交给老人抚养,而老人注重的只是天伦之乐,只有疼爱,缺失教育,甚至溺爱,有多少孩子是这种现实下的牺牲品啊!

很多家长嫌弃孩子的一些不良习惯,却很少反思自己的教育管理缺失责任。

等孩子进入幼儿园时,应该是一个弥补机会,可中国的优质教育太有限了!

殊不知幼儿园的花费比大学生还要昂贵啊!

有多少幼儿教师文凭不达标,学校管理不规范,对孩子只是看护,教育甚少。

有的甚至只是教给孩子识字、算数,却忽落了孩子的天性:

应该在玩中学,在游戏中发展知识,锻炼各种能力。

养成良好习惯。

培养良好的行为规范是幼儿园教育的中心任务。

孩子进入小学,除了学会最基础的文化科学知识,同时还要不断地强化养成教育,小学生是把教师的话当做圣旨的!

这个阶段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效果最为显著,他们比幼儿园的孩子更有自觉性,更能配合教师。

教师对孩子的养成教育要从正面强化,让孩子在激励中、在成功中、在被欣赏中提高、强化,逐步形成习惯。

都说失败乃成功之母,我说失败是成功的后妈,只有成功才是成功的亲娘!

有这么一个故事:

美国有两个孩子,都12岁,在同一个班级,一个是比利,一个约翰,比利是第一名,约翰是第35名(全班就35人),而这个孩子的爸爸都在同一个单位工作,有一天比利的爸爸谈起自己的儿子特别自豪,同事们都很羡慕他,羡慕他的同时,话题自然转到约翰身上,约翰的父亲当时特恼火,回到家看见儿子在看电视,就把他叫过来批评了他一顿,说“我真为你感到羞耻!

”然后儿子问老爸你说什么,然后老爸更生气的说:

“为什么同样是12岁的男孩,你学习那么差,人家学习那么好?

”约翰终于听明白了,然后对正看电视上克林顿演讲的老爸说,“克林顿讲话有什么好看的,同样都是46岁的男人,为什么克林顿做总统了,你怎么还是个小职员?

”一句话让爸爸哑口无言。

任何人都不喜欢批评,批评于事无补,解决不了问题。

要知道批评是绝对不会让人发奋学习的。

要想把你的孩子激励起来,只有指着孩子的脑门说,在爸爸、妈妈眼中你就是最好的,我绝对相信你,这样你才能把他激励起来。

尤其是作为孩子心目中的偶像,一句表扬、鼓励有时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二阶段,小学阶段的感恩教育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已经进入了独生子女时代,“四个老人,两个父母和一个孩子”的“421”家庭模式里,独生子女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一个个不是“小皇帝”就是“小公主”,现代教育也是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和张扬学生的个性。

这种过分的呵护与关爱,滋长了孩子们的自主意识,他们的一切活动都以自己为中心,目空一切,认为别人对自己的关爱和付出都是理所当然的,心安理得地挥霍着别人给予的一切,养成了任性、依赖、爱发脾气等坏习惯。

他们只懂索取,不懂奉献;只懂受惠,不懂感恩;只懂被爱,不懂关爱别人。

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的是更多的自私和冷漠。

独生子女是“抱大的一代”,但我们不能让他们成为“冷漠的一代”。

要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让他们学会感恩,懂得“知恩图报”。

那么,应该怎样进行感恩教育呢?

我认为应该先让他们“知恩”,因为只有“知恩”才会懂得“报恩”,进而懂得“施恩”于人。

1、角色转换,实践体验,让学生“知恩”、“报恩”。

教育学生认识到从亲人、从他人、从社会那里得到的或多或少的关爱与呵护都是“恩情”,应当以更大的诚意和实际行动给予回报,这种回报并不一定是要学生做出报大恩大德的轰轰烈烈的举动,可以从小事做起,可以是物质上的,也可以是情感方面的回报。

(1)、“百善孝为先”——感恩教育先要教育学生感恩父母。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要让学生懂得是父母赐予自己生命,并含辛茹苦的把自己抚养成人。

让学生回想并学做父母为自己做过的事,体验父母付出的辛劳。

如:

冬天洗衣、洗菜做饭等平常的事。

让学生们从真实的生活中感知父母的伟大与艰辛,从而将“感恩”内化为心灵深处的情感,从内心深处迸发出孝敬父母的情怀!

鼓励学生经常对父母说说体贴的话,如“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

”让父母舒心;多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让父母省心;勤奋学习,积极进取,让父母开心。

这样从点滴的小事做起,孝敬自己的父母。

(2)、教育学生感恩老师。

老师是开启学生智慧大门的领路人,老师为教育事业付出了一切,换来的只是那和粉笔一样颜色的双鬓。

老师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担任了多么重要的角色,教育学生观察老师一天的工作,开展“我当小老师”的体验活动,体会老师为了自己的健康成长的良苦用心和付出的辛勤劳动,要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感激老师的教育之恩。

教育学生尊敬老师,遵守学校纪律,尊重老师的辛勤劳动,爱老师,爱学校。

(3)、教会学生感谢身边人的帮助。

学生身边的人有很多:

如同学、亲戚、朋友等等。

教育学生懂得,亲戚朋友都在或多或少地帮助着自己;同学与自己为伴,同学习同进步;即使是陌生人也好,也是在直接或间接地为自己服务,也是值得感谢的。

教育学生对帮助过自己的人说声“谢谢”,学会礼貌待人,学会互相帮助,和谐相处。

(4)、感恩社会,感恩祖国。

教育学生了解祖国的地大物博,从民族文化中感受祖国的博大精深和丰富底蕴,让学生为祖国繁荣富强而自豪。

让学生明白自己能免费接受义务教育是国家和社会给予的关怀,给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

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好本领,报效祖国,回馈社会。

(5)、感恩大自然。

教育学生懂得是大自然赐予了我们生存的物质条件。

我们享受着大自然的阳光和雨露,就应该爱护大自然,怀着感恩的心去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而不是一味的索取甚至是破坏。

2、要坚持不懈,让学生常怀感恩之心,在懂得“报恩”的同时懂得“施恩”于人。

(1)营造感恩的氛围,在各种教学活动中渗透感恩教育。

学校可以利用黑板报、国旗下的讲话、召开主题班会,听、唱感恩歌曲,听、讲感恩故事等教育活动来宣传感恩教育的目的、意义和实施的步骤,努力营造感恩教育的浓烈气氛,让感恩由情感变成学生自觉的“报恩”的行为,最终成为学生的一种良好的习惯。

(2)让学生感恩的同时,体会助人的快乐,养成良好的品格。

教育学生感激他人的帮助之恩,在生活、学习中互相帮助,乐于助人,享受帮助别人的乐趣,唤醒学生对他人的爱心。

学会重视、尊重和感激别人对自己的付出。

让学生懂得关爱他人,乐于“施恩”于人并使之成为学生的行为习惯是感恩教育的最终目标。

感恩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一个人的起码品德,也是一种处世哲学,是人和人性的高贵之所在。

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我们在学生心中种下的感恩小苗一定会长成可以遮风挡雨的参天大树!

第三阶段、初中阶段的理想教育。

初一年级的新生,对未来的事情根本没有考虑,很少有人树立了为中华民族而奋发读书的志向。

甚至有些同学成天稀里糊涂,学习没有一点动力。

江泽民主席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

我们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四有接班人的提法中,“有理想”是排在第一位的。

一、理想教育的重要性

在我们的学生时代,老师经常给我们讲共产主义理想。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影响,理想教育很少提起。

什么是理想?

心理学上是这样定义的:

理想是和一定目标相联系,具有实现可能性的一种稳定的想象。

因此,理想不仅联系着未来可能实现的目标,也必须以现实的努力奋斗为依据。

青少年一但树立了正确的理想,就有了追求的目标,就可能产生强大的动力,在学习上才能够刻苦攻读。

普通中学的德育大纲也明确指出要把中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理想”在四个并列词组中也是排在第一位的。

德育大纲同时还指出,德育教育是以理想教育为中心。

因此在新形式下,我们必须加强理想教育,并且要把理想教育列为德育教育的重点。

二、具体作法

  1、动员学生读好书。

如《德育故事丛书》、《跟青年同学谈理想》、《名人轶事600篇》等书,孙中山、周恩来、方志敏等革命家从小立志报国的事迹和鲁迅、华罗庚、陈景润等学者、科学家勤奋成才的故事,都能够给同学们巨大的鼓舞。

  2、开展一些专题讲座。

我通常利用班会课给学生进行理想方面的专题讲座,让同学们明确理想包括生活理想、职业理想、成就理想、道德理想、社会理想等。

生活理想、职业理想、成就理想是较低层次的,而道德理想与社会理想才是高层次的。

全国人民现阶段的共同理想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

3、召开理想教育的主题班会。

开学初我召开《青春寄语》主题班会,让同学们结合人生、青春、理想等主题进行演讲。

尽管一些同学对理想认识不全面,但毕竟进行了思考和探索,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然后我又召开《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的主题班会。

会上同学们踊跃发言,这些发言都有一个鲜明的主题,即人生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这类班会对同学们的生活理想和道德理想的正确树立,起了很大的作用。

初二时,我又组织召开《走向成功之路》的演讲比赛。

通过演讲,同学们都认识到,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想获得学业和事业上的成功,必须树立正确的志向,要有远大的理想。

我还组织了《理想与成才》的辩论会。

辩论的正面题目是:

正确的理想是成才的必要条件。

反面题目是:

理想与成才没有必然关系。

这个辩论会从正反两方面加强了理想教育的效果。

通过辩论,同时也明确了要成才,除了树立正确的理想外,还必须爱党、爱国、爱人民;必须顽强、勤奋、有道德、守纪律,勤于思考,勤于实践,并且方法得当。

这就把理想教育和德育大纲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德育教育、纪律教育、劳动教育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了,使其它方面的教育也易于开展。

4、与家长配合进行理想教育。

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成才,但对怎样才能成才不一定都有正确认识,特别是对成才与理想教育的关系更不一定了解。

我就通过家长会、家长与老师的互访等机会,对家长谈这方面的内容,以便使家长能对子女有正确的引导。

比如,有一个家长曾表露出只要学生埋头学好知识将来就能成才,学校的其他活动都是多余的,不必去关心它。

他还以诸葛亮的“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来教育子女。

我就对这位家长说:

“淡泊以明志,首先说明有志,只不过诸葛亮先生主张用淡泊的生活去激励志向,但是在淡泊和宁静中隐藏着轰轰烈烈,正如在平凡中孕育着伟大一样。

其实诸葛先生曾说过:

志当存高远,他在隆中时就关心着天下大事,自辅佐刘备以来,就一直是把复兴汉室,统一中华作为理想。

”我的话使家长口服心服。

5、在与学生个别谈话中进行理想教育。

有一个典型的事例。

一位同学的父母是个体户,他从小就给父母当帮手。

开始上学时他天天回市中区家里,心思没花在学习上。

他认为自己的父母能挣钱,自己一辈子能跟父母差不多就行了。

我多次推心置腹地与他交谈,指出理想有层次,道德修养有层次,钱不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人应该要看得远些。

就是个体户也应该把国家的富强作为理想,不能以赚钱作为唯一目的。

多次谈话终于起了作用,以后他不仅在品德上严格要求自己,学习上也相当努力,成绩由班上倒数十几名提高到前十几名。

第四阶段,高中阶段的责任教育。

中学教育的经历使我一直有一个深深的隐忧:

我们的学生在走向社会之后,能不能担起责任。

当今的中学生,都是成长于改革开放之后的90年代,他们思想敏锐,勇于进取,对责任意识的理解有着一定的认识,表现出青年学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如果对他们的教育还仅仅停留在“训导”“灌输”等方式上,注定要失败。

高中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强烈的责任意识会产生强大的精神动力,使高中学生将自己成才、个人命运与社会发展、国家的需要有机结合起来,把自己培养成为受社会欢迎的合格人才。

但是由于高中学生自身意识发展水平,社会变革及社会、家庭、学校教育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他们缺乏实干精神,重视自我需求,自我发展,却极少关心社会,关心他人。

近几年来,高中学生责任意识呈现出低于其角色职责要求的弱化倾向。

因此,培养高中学生责任意识在当前的公民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中有着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进入21世纪,在基础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归根到底是培养新时代所需要的人。

如果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朋友、对家庭、对自己负责的人,那么,我们的素质教育就取得了成功。

现实中,我们不难发现,中学生的责任意识已严重弱化,具体表现为:

(一)自我意识浓重、个人责任淡化

一些学生平时以自我为中心,只考虑自己,不乐于助人,只求权利,不尽义务,希望别人尊重自己,却不能以礼待人,对社会要求过高,对自己要求低;以个人为主体,注重个人奋斗、个人发展,集体和协作观念、服务和奉献精神不足。

在社会活动中,愿当主角,而不愿当配角,不愿做重复性的、劳动强度大的工作。

总担心自己被埋没、被大材小用、把个人得失看得过重。

曾有学者作过抽样调查:

18.5%的学生赞同“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又有11.4%的学生认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是天经地义的。

又有调查资料显示:

中国有60.12%的学生不会洗衣做饭,47.19%的家长把洗脚水端到孩子面前。

孩子们从小就以“我”为中心,习惯于把责任推给父母和他人,而自己对自身、家庭和社会应尽的责任却在不经意间就抛在了脑后。

(二)公德、纪律意识低下,角色责任弱化

作为新世纪中学生,学会知识、学会做事、学会做人是他们的主要任务和职责。

然而,一些高中学生学习风气不浓,厌学现象严重。

这和当今有些学校打着素质教育牌子而变本加厉搞应试教育的教育方式不无关系。

很多学校教育者又把成绩看做是学生优劣的最重要甚至唯一标准。

因此部分成绩差的学生自暴自弃,迟到、旷课,习以为常;考试舞弊,引以为荣而不以为耻;着奇装异服,烫发染发,并竞奇炫耀;将破坏公物视为儿戏;用水不关水龙头,人走灯不关。

在学校,“厕所文学”、“课桌文学”等文化垃圾蔓延,屡禁不止。

学生做出这些行为,大部分是明知故犯的。

他们认为自己没有受到尊重,就给自己插上叛逆的标签,拒绝接受纪律的约束。

他们对老师提出的纪律要求表现得很反感,认为老师小题大做,吹毛求疵,抱着对抗的情绪,故意违犯纪律。

有些学生在学校校规下打擦边球,大错虽然不犯,小错却接连不断。

(三)个人责任与社会责任错位

责任感是人们体验自己对社会或他人所负的道德责任感情,青年学生因长期沉浸在家庭的关怀中,形成对自己以及家庭比较明确、强烈的责任意识,并随着进人高中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加以强化,但因其认识水平的局限及社会交往的贫乏,使得在高中阶段这种责任意识的内涵、外延没有得到扩大和深化,不能把社会责任和个人责任统一起来,这种缺乏社会责任的意识,过分强调自我的人格缺陷,导致青年学生责任意识的狭隘和近视,摆不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认为好心不得好报,于是个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不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对人对事都比较冷淡,自私自利。

当二者发生利益冲突时,更多的强调自我需要,忽略甚至抛弃社会责任,表现出个人责任和社会责任的严重错位。

对于这些不良现象,我们必须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

可喜的是,现在很多学校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逐渐加强对中学生的德育工作,很多学校甚至重开思想品德课,老师在上课时也会注意到渗透德育。

但是,这种说教式的德育工作未必能奏效。

培养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不仅仅是学习理论,学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更重要的是日常的行为养成,即使中学生面对问题,不是先替自己打算、先考虑对自己是否有利,而是先考虑对他人、对班级、对社会、对国家是否有利,并逐渐自觉地把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班级利益、社会利益、国家利益统一起来,一致起来;一定条件下,甚至能使前者服从后者。

而要做到这一点,就离不开实践。

我们的德育工作,就是要有意识地创设这样的条件和环境,使中学生们懂得,作为一个社会的人,就要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作为社会主义时代的中学生,还要对我们国家的未来负责,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命运负责。

这样的人,才是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

我们必须注意到,责任意识淡薄已经不是只是校园教育的问题,更是当今社会的一个大问题。

我们不能回避现实,让学生在理论和现实、校园和校园外社会之间迷茫。

所以,我们必须联系社会现实,对一些美好或丑恶的现象进行深入地分析,让学生辨明是非,明确方向。

为此,中学的德育工作就不能仅仅在校园中进行,而必须在更加广阔的社会当中进行。

要让中学生尽可能在实践中了解自己应当肩负的社会责任,认识这种社会责任,从而逐渐树立起社会责任意识。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有素质的人,才能在以后复兴中华的宏伟事业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综观整个教育的过程,总离不开习惯养成。

世界上最可怕的力量是习惯,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也是习惯。

一个班级,一个企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如此,对于人的一生,更是如此。

生而为人,每个人都需要踏踏实实地做人,而良好的做人习惯正是帮助我们构建成功人生所必需的。

好习惯是一个人终身的财富。

习惯是一个人的资本,你有了好习惯,你一辈子都有用不完的利息,你有了坏习惯,你一辈子有偿还不了的债务。

管得住自己就是习惯的主人,管不住自己就是习惯的奴隶,做主人还是做奴隶;全在于自己的选择。

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所谓习惯,就是经过重复练习而巩固下来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

学习习惯,就是在不间断的学习实践中养成的那种自自然然表现出来的学习上的习性。

学习习惯一旦养成,它便会以情不自禁、不期而至的方式持续下来,犹如物理学中的惯性力量。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自觉的学习行为,因而能提高学习效率。

习惯的养成与家长、老师的教管方式关系密切。

父母对待孩子无外乎三种情况:

一是事事管、时时管,做了很多事,效果却不好;二是什么都不管,什么都不做,放任自流,不闻不问,结果更不好;三是也管但不全管,做得不多,但都切中要害,孩子成长一帆风顺。

显然,“什么都做”和“什么都不做”都过于极端,而不可取。

杰出的父母从来都选择“有所为有所不为”,更明确地说,只做三件事。

第一件事:

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

一、关系决定成败

孩子的教育出问题了,100%根本的原因是沟通不畅。

教育孩子80%是沟通,20%是指导。

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

父母什么时候与孩子关系好,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成功;什么时候与孩子关系不好,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失败。

1、不当“法官”,学做“律师”

有些父母看到孩子出了问题,便迫不及待地当起了“法官”,这是很危险的。

孩子的内心世界丰富多彩,父母要积极地影响与教育孩子,不了解其内心世界便无从谈起。

而了解孩子的第一要诀是呵护其自尊,维护其权利,成为其信赖和尊敬的朋友。

父母对待孩子要像“律师”对待自己的当事人一样,了解其内心需求,并始终以维护其合法权利为惟一宗旨。

2、不当“裁判”,学做“拉拉队”

在人生竞技场,孩子只能自己去努力。

父母既无法替代孩子,也不该自作主张去当“裁判”,而应该给予孩子一种保持良好竞技状态的力量,即“拉拉队”的力量。

这样更能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而这正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务。

父母做孩子的“拉拉队”,既要善于发现和赞美孩子,还要引导孩子正确面对失败,在挫折前做孩子的战友。

比如,孩子写了100个字,只有两个写的好,其他98个写的都不好,家长看后有三种反应:

1,对孩子说你看你都写的什么乱七八遭的,没一个好的,2,你写的这些字里面只有这两个字写的不错,但是其他98个字写的都太差,3,孩子,你这两个字写的太棒了。

正确的答案应该是第三种,第一种就是全否定,孩子干脆就不再写了,第二种内包含了表扬但是批评太多,这是大多数家长的答案,表扬后再加上批评但是等于没有表扬,一点效果也没有,只有第三种答案才能对孩子真正的有效。

在这样的鼓励下,孩子下一篇会有四个写的好的,再下一篇就会有八个,然后就会象滚雪球一样,写的好的越来越多。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要学会欣赏孩子。

孩子在良性循环中越来越优秀。

3、不当“驯兽师”,学做“镜子”

孩子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战胜自己,但他们通常只能依据他人的反馈来认识自己,这时父母的“反馈”作用即镜子的作用就很重要了。

不做“驯兽师”,学做“镜子”,才能帮助孩子提高自我意识,才能让孩子不害怕父母的“权威”,转而和父母沟通。

教育是三分教,七分等。

“等一等”是很有用的。

比如我们被蚊子叮一下,不管它,很快就会没事,若总去挠,却要很长时间才能好。

原因就是人体有一定的自我治愈功能,被蚊子叮一下自己很快就会好,施加外力只会适得其反。

教育也是这个道理。

停下来,等一等,给孩子倾诉的机会,和孩子有效地沟通,不用教育就能解决问题。

二、孩子无法改掉缺点的原因

1.没有找到与缺点相应的优点的行为模式,即没有方法。

任何一个缺点都有一个相对应的优点,找出这个相对应的优点,确认孩子这个优点就可以了。

2.家长和老师破坏性批评,即反强化。

孩子无法改变缺点的原因是家长在破坏性批评,使孩子的缺点得到了反强化。

3.缺点能给孩子带来某种利益(得到快乐或免除痛苦)。

这种利益不是用成人世界的规则来衡量的。

4.家长忽略孩子为改善而做的努力(没有得到及时确认与鼓励)。

当孩子对改变缺点做了一丁点努力,你必须用快乐的情绪感受来确认、鼓励、表扬。

5.不良环境的影响。

挑剔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苛责,讥笑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羞怯,羞辱中的孩子学会内疚,家庭中不良的环境和父母的不良行为会使孩子滋生缺点。

6.没有理想与目标(没动力)。

没理想与目标,孩子就没有改变缺点的能力。

许多时候,目标与现实之间,往往具有一定的距离,我们必须学会随时调整。

7.自尊心与自信心遭到破坏。

如果孩子精神上的人被打倒了,改变就没有可能。

8.对抗情绪。

孩子形成了稳定的消极态度。

三、如何改善亲子关系并帮助孩子改正缺点

理想中的亲子关系,应该是像朋友那样彼此知心、互相关心,把人性、尊严、平等放在至高的位置。

真正爱孩子的父母,并不是一味迁就孩子,面对孩子的缺点,家长要采取冷静态度,充分了解孩子的独立性、主动性要求,给予他适当的自由,这有助于发展与孩子的正常关系。

帮助孩子改正缺点的要义:

1.无条件地爱孩子。

无条件的爱是教育孩子的前提,不以行为作为你爱孩子的前提。

一个孩子如果不能达到世界上有人无条件地爱着自己,这个世界对他来说就无所谓,想让他改变是断然没有可能的。

2.只对孩子的行为提出批评。

批评是指向行为,确认他所作行为是不对的。

3.表达孩子的缺点给家长造成的痛苦的感觉。

谈感受:

你这种行为让妈妈非常生气,我感到非常痛苦……如果不谈感受光讲道理,没有用,用道理说服人必须双方在相同水平上、在理性层面上,否则是不可能的。

4.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