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与对策.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709047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与对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浅谈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与对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浅谈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与对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浅谈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与对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浅谈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与对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浅谈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与对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浅谈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与对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浅谈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与对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浅谈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与对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浅谈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与对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浅谈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与对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浅谈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与对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谈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与对策.docx

《浅谈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与对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与对策.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浅谈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与对策.docx

浅谈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与对策

浅谈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与对策

目录

一、引言1

二、我国中小企业概况1

(一)中小企业的界定标准1

(二)中小企业的地位和作用2

(三)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4

三、改善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对策和建议5

(一)完善我国金融政策,疏通中小企业的信贷梗阻5

(二)改善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6

(三)进一步发挥我国中小金融机构的作用7

(四)建立适应我国国情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8

(五)拓展直接融资渠道,发挥债券市场对中小企业的融资作用8(六)大力发展民间融资,拓宽中小企业途径9

(七)加快中小企业的信用自我完善10

四、结语10

主要参考文献12

后记13

 

摘要

资金问题是困扰世界各国中小企业的一个大难题。

中国的中小企业也同样面临这样一个难题。

资金筹措困难不仅是创办新企业的主要障碍,而且,中小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发展,还需筹措资金来改进企业的设施与技术.以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

如果不能及时筹到资金,那么不仅有碍中小企业的创办,同时也影响企业的发展。

本文在分析了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主要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几点对策措施,以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

中小企业;融资困难;资金问题;对策

 

浅谈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与对策

一、引言

近年来,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中小企业发展所面临的一个普遍的、关键的制约因素就是融资困难。

在当前我国体制转型和结构调整的特殊历史时期,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不仅表现得较为突出,也较为复杂。

通过这一问题,我们可以看出国民经济运行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

因此,研究这一问题不仅有助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也有助于我们把握我国资金的宏观运动,从而在整体上把握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

二、我国中小企业概况

(一)中小企业的界定标准

我国的中小企业是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随着经济发展环境的变化,我国中小企业划分标准也经历了数次调整:

第一次是20世纪50年代,国家根据企业职工人数来划分企业类型:

企业职工在3000人以上的为大型企业,在500-3000人之间的为中型企业,在500人以下的为小企业。

第二次是1962年,将原来的划分标准改为按固定资产价值来划分企业规模。

那时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地位日趋重要并成为国民经济的命脉。

因此在制定界定企业规模的标准时主要出发点就是围绕何为“大型企业”,排除在大型企业之外的自然是中小企业。

第三次是1978年-1984年,国家把划分企业规模的标准改为企业的年综合生产能力,对非工业企业的规模按照企业的固定资产原值和生产经营能力建立划分标准,主要涉及的行业包括公交、零售、物资回收等国营小企业。

第四次是1988年,国家颁布了统一的《大中小型企业划分标准》,根据不同行业的不同特点分别进行了划分,将企业规模分为特大型、大型(分为大一、大二)、中型(分为中一、中二)和小型。

当时中小企业一般指中二类和小型企业。

第五次是1999年,新的《大中小型企业划分标准》规定各行业不再使用不同的标准,而统一按销售收入和资产总额作为主要考察指标,把企业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和小型四类,其中年销售收入和资产总额均在5亿元以下、5000万元以上的为中型企业;年销售收入和资产总额均在5000万元以下的为小型企业。

据统计,全国工商注册登记的中小企业已超过1000万户,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0%,其中中小工业企业约有46万户,这些中小企业在全国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中所占的比重是:

企业户占98.5%、就业人数占69.5%、资产总额占48.5%、销售额占57.1%、工业税金占43.2%。

上述数据与世界一些国家的确认标准相比,我国中小企业实际的人数规模偏高,资产、资本和营业额规模相对偏低,这反映了我国中小企业多为劳动密集型的基本国情。

但是,我国平均每125人拥有一个中小企业,而发达国家平均每10个人拥有一个中小企业,因此,我们的发展空间巨大。

(二)中小企业的地位和作用

从历史上看,中小企业在经济体系中的作用,经历了一个从十分重要,到相对不甚重要,又到十分重要的发展变化过程。

大致说来,在传统的农业社会和手工业社会中,中小企业举足轻重;在工业社会中,中小企业则退居附属地位;而到了信息社会,中小企业又和大型、超大型企业一道,构成社会经济发展的组织基础。

我国的中小企业在经济中所起的作用可从中小企业总产出占GDP的比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提供新的就业机会、占出口的比重以及对技术进步的贡献等方面进行分析。

1、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保障

中小企业量大面广,分布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并日益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有关资料表明,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快速增长中,我国工业新增产值的76.6%来自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广泛分布于各轻工业部门,为丰富人民生活生产了大量的消费产品。

在我国的食品、造纸和印刷等行业中,中小企业产值达到80%以上;在服装、皮革、文体用品、塑料制品等行业中,中小企业产值达到85%以上;而木材、家具等行业产值的90%以上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

中小企业,包括乡镇企业、私有企业、外资企业中的相当部分,在我国前20年“翻两番”战略目标的实现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2、中小企业是增加就业的主要渠道

创造就业机会被认为是中小企业最重要的经济作用之一。

大企业在进行大规模生产的过程中,通常会用更多的资本密集型设备代替劳动力。

在这一过程中,大企业中的就业机会通常增长缓慢甚至有所减少。

而中小企业投资少、有机构成低、经营方式灵活、工资低、对劳动力的技术要求低,同样的资本可以吸纳更多的劳动力,是失业人员重新就业和新增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渠道。

目前我国工业中的中小企业从业人员约占整个工业从业人员的73%。

以同样的固定资产投资计,国有中小企业提供的就业容量为大型国有企业的14倍。

再以同样的产值计,中小型企业吸纳的劳动力是大型工业企业的1.43倍。

在大型国有企业在结构调整中不断减少雇员的情况下,既有的和新增的中小企业几乎是唯一的吸收新增就业人员的渠道。

3、中小企业推动技术进步的作用逐步增强

一般来说,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既与大企业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于大企业的独特之处,但无论如何,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是显著的和重要的。

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不仅在数量上占有相当的份额,而且其创新的水平和影响也不亚于大企业。

近些年大量中小企业进入高技术产业,并已经在许多行业显示出明显的优势。

中小高技术企业依靠其灵活的运行机制,以及对新兴市场的敏锐把握和大胆的冒险精神,创造了许多神话般的业绩。

同时,技术创新也有效地改善了中小企业的形象,促进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伴随着技术革命成果的推广、信息时代的到来和知识经济的兴起,中小企业在推动技术进步方面的作用逐步显现。

90年代以来,第五次兼并浪潮席卷全球,对中小企业的生存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但大批的中小企业凭借强大的生命力,继续发展壮大,个中原因就在于中小企业有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

4、中小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在增强

由于没有连续的年度统计数据说明我国中小企业在进出口方面的贡献,从总体上描述中小企业在进出口方面的作用是很困难的。

但1995年的工业普查提供了一个进行横截面分析的可能。

在1995年,中型工业企业和小企业分别完成了436亿美元和230亿美元的出口额,分别占总出口额在21%和11%。

如果从企业类型看,1995年,中小型乡镇企业的出口占全部乡镇企业总出口的90%;“三资”企业的出口中,中小企业占了82%。

近年来,我国出口结构正在发生变化,其中机电产品的出口比重在逐渐增长,高技术含量产品的出口也在稳步增长。

由于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机电产品和高技术产品大多由东南沿海的中小型乡镇企业生产,所以我国出口结构的变化,并不会改变中小企业的重要作用。

以上几方面的简单分析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在我国,要想求得国民经济的长期、稳定、持续发展,必须十分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

(三)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1、内部融资所占比例不高,规模较小

我国中小企业经济效益低下,普遍存在“重消费,轻积累”的倾向,短期行为比较严重,利润分配中真正用于企业自身发展的资金较少。

因此,当前我国中小企业内源融资比例不高,自身发展资金长期不足。

从而导致在市场经济竞争中丧失发展动力,造成中小企业整体经济效益普遍低下。

2、资产信用不足

我国中小企业总体技术装备落后,技术水平偏低,由此导致中小企业在利用资产进行抵押融资时,由于资产信用度不高,金融机构对其评估价格自然偏低。

金融部门在贷款过程中均实行“谨慎性原则”,首先考虑的是资金的安全性。

而中小企业由于自身发展的限制,经济效益普遍低下,依靠自身的实力不足以提供担保,而且担保连带责任重大,很少有单位或个人愿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

在办理财产抵押过程中,抵押登记和评估费用较高,而贷款抵押率较低。

一般房产抵押率为70%,生产设备抵押率为50%左右,动产抵押率为20%~30%而专用设备抵押率只有10%,而中小企业的资产主要由专用设备构成贷款抵押率明显较低,同时金融部门还要根据企业的经济效益和信用度来调整贷款抵押率,并且抵押物品还要满足金融部门的其他要求,在这种体制下,中小企业融资额度十分有限。

由于金融部门贷款门槛较高,融资费用较高贷款抵押率较低,现行信贷机制大大降低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

3、资本市场发育不完善

目前,我国企业尚不能完全享有自由发行债券和股票的权力,如果企业要发行债券和股票必须经营业绩良好,达到一定的标准,然后经过有关部门严格审批,通过后才能向社会筹集资金,而且所发行的债券和股票主要在公开市场交易。

由于资本市场的严格限制,中小企业很难从我国资本市场筹集资金。

发育不完善的资本市场不能成为我国中小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

4、社会信用危机的不良影响

目前,我国金融部门的不良贷款比例较高,使得金融部门产生“惜贷”心理。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经济普遍不景气,企业负债偏高,在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2、企业信用意识淡薄,有意拖欠银行贷款本息,多头开户,分散资金,逃避监督。

3、企业借改制之名,恶意逃避银行债务。

社会信用的危机影响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

金融机构为了防范金融风险被迫采取严格的审查程序,并制定一系列贷款条件和担保措施,将一些有强烈融资需求的企业拒之门外。

中小企业也被这些条件和措施限制在门外。

同时,由于社会信用危机的影响,企业间资金相互拖欠问题也比较严重,制约着中小企业与其他企业之间的融资。

三、改善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对策和建议

(一)完善我国金融政策,疏通中小企业的信贷梗阻

1、建立更完善的利率体制

中小企业贷款次数频繁、额度小、风险大,根据国际惯例与风险平衡原则,以及商业银行经营原则的要求,风险性与收益性应一致,因此,我们认为对中小企业贷款的上浮和下浮幅度今后还可以适度放宽,使利率更有弹性,充分发挥利率的杠杆作用。

允许国家商业银行制定合理的利率区间,使利率更具弹性,银行可以在利率区间内选择较低的利率向现在发展较好的中小企业贷款,也可以以较高的利率向风险程度较高的高科技中小企业贷款。

而有广阔发展前景的企业在成立之初,可在地方财政贴息扶持下,以适当低于市场利率的利率取得金融机构贷款。

在适当的时候甚至可以考虑适度放开一些存款利率,对不同规模的商业银行可以有不同的利率基准,减少中小金融机构吸收存款的难度,使其有过多的回旋余地,从而加大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力度。

2、不断完善对中小企业的配套金融服务体系

提倡银行对中小企业从创办到生产经营再到贷款回归的全过程提供有效的金融服务,这样不但帮助企业解决了资金经营中的难题,还增加了资金运作的透明度,使资金安全得到保障。

总之,要以中小企业不断发展的需求为前提,努力完善金融配套服务体系,积极做好金融的配套服务工作。

(二)改善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

1、国有商业银行应重视对中小企业客户市场的战略调整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的调查分析,目前我国的中小企业可以分成四大类,第一类企业是不符合产业要求的,成为政府历次执行产业政策时淘汰的对象。

第二类属于传统产业,大部分由于地域或工艺的限制不可能发展成大企业,例如面包房、地方特色手工艺加工企业。

第三类是80年代后新兴的产业,到目前为止还处在中小规模,中小企业在本质上仍属于传统产业。

第四类是高新技术企业,属于风险投资产业,正在源源不断地进入从小到大的创业过程,有发展潜力。

对于第一类中小企业有产业政策限制,不宜支持。

第四类风险投资产业,因风险过高而使商业银行望而却步,但它们是投资银行最好的客户。

因此,商业银行的目标市场是中间两类中小企业。

2、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适时进行国有商业银行业务创新

中小企业客户数多、单笔金额小、信息失真严重、银行运作成本大,国有商业银行在面对这样的困境时,必须进行银行业务创新,建立起一套适应零售业务的运作方式。

目前,我国不同区域中小企业的产权结构、经营模式、行业分布等存在差别,但同一区域的中小企业的上述特点则趋同,形成产业集群。

如浙江乐清的低压电器、福建泉州的运动服饰、广东中山的灯具等。

形成集群的中小企业可以充分享受外部规模经济效应,大大降低其市场经营风险。

从银行的角度看,应实施区域信贷政策。

一方面,选择已经形成中小企业集群的地区开展业务,在降低信贷风险的同时,实现业务办理的规模效应;另一方面,创新具有区域特色的信贷产品、担保方式,并在坚持基本信贷管理原则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区域特点,适时调整相应的信贷掌握原则。

商业银行应积极参与中小企业的改制和重组工作,力求通过企业改制和资产重组达到激活银行贷款和促进企业发展的双重目的。

改制和重组作为目前帮助中小企业走出困境的一条有效途径已被广泛认同,但必须防止企业借改制之机逃废银行债务和借重组之名悬空银行贷款。

因此,商业银行必须全过程参与中小企业的改制和重组工作,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革,鼓励优势企业兼并、收购劣势企业,有效盘活企业资产存量和化解银行贷款风险,充分发挥商业银行的中介和纽带作用,为改制、重组企业提供必要的信贷支持和配套金融服务。

(三)进一步发挥我国中小金融机构的作用

目前我国货币市场交易规模虽不大,但近几年发展较快,参与同业拆借、债券回购和现券买卖等同业融资体系的交易主体数量不断增多。

今后中央银行应允许更多中小金融机构参与货币市场交易,以解决一些业绩良好的中小机构因资金来源渠道狭窄导致的融资能力不足的问题。

粤、浙、苏一些地方的国有银行分支行和县区农信联社存款资金比较充足,超额准备金较多。

央行不但要鼓励这些省区内部各县市进行短期资金余缺调剂,还可以为中西部地区中小金融机构提供同业存款以及拆借渠道,为这些地区业绩优良的中小企业开辟信贷资金来源。

当然,由于现阶段我国金融机构的自我约束机制还不够健全,因此既要扩大中小金融机构直接参与货币市场交易的主体数量,同时一些大银行也可以为条件受限制的、没有机会成为交易主体的城市商业银行和农信社提供融资代理业务,让那些规模虽小但业绩较优的小银行和信用社也能间接地参与货币市场,增加信贷资金来源以满足当地小工商企业、种养殖农户的资金需求。

经过20多年工业企业的大发展,目前我国加工行业的中小企业数目已相当多,今后企业发展重点应转向服务性公共性事业以及其他新兴产业,如私立幼儿园和中小学校、律师或会计师事务所、书店音像店、电脑租赁公司、杂志报刊社、民营信息咨询机构等等。

农信社应注重农户小额贷款,实行五户或十户联保方式增加禽畜场的信贷投入,支持发展乡村服务性事业,如民办娱乐文化设施等。

尤其要为农村产供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信贷支持,如民营农技推广中心、联合收割机或拖拉机服务站、联合储运公司等。

我国中小金融机构在业务发展方面遇到的困难,在很大程度上与所有制单一有关,官办色彩过浓、衙门作风严重,法人股东的利益激励动力不强。

今后我国应加快中小商业银行和信用社的改制改造步伐。

允许和支持中小银行和信用社通过大力募集自然人资金、吸收私营工商者的股本。

随着中小银行股权结构的变化,使之成为股东利益动力较强的民营金融机构。

另外,应允许绩优中小银行和信用联社发行中长期金融债券来扩充自身实力。

无论是股权多元化,还是发行金融债券,都将为增加中小企业信贷提供资本金出口。

(四)建立适应我国国情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由于国情不同,在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建设上,我们不可能照搬国外的经验。

在运作上、机制上要多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在体系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国内的特点,建立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多层次、多渠道的信用保证制度,发挥担保机构的综合效能。

目前我国政企关系和政银关系尚未完全理顺。

面对企业和银行,政府仍具有社会公共管理者与资本所有者的双重身份。

如果以预算资助为主要担保资金来源的担保机构仍由政府直接操作,特别是预算管理部门直接主管和操作,不仅容易导致政府指令担保和干预正常担保业务,会加重政企不分和政银不分,而且可能给国家财政带来债务风险。

同时,中国的商业银行主体是国有独资银行,如果由政府直接从事担保业务,不利于国有银行转变机制和与非国有银行之间的公平竞争,可能会导致国有银行转移贷款风险的行为出现。

因此,从国情出发,应选择市场公开操作型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即银行向政府机构申请作为协作银行;担保机构将担保资金存入协作银行或央行指定的银行;银行收到企业贷款申请认为需要担保时,由企业向担保机构申请担保;担保机构同意出具保函并收取担保费;发生不能清偿时,担保机构经审查后按规定比例直接补偿银行。

没有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和信用保障是制约担保业发展的“瓶颈”所在。

只有不断增加担保公司的资本并促进自有资本的保值增值,才能推动担保公司持续健康发展。

(五)拓展直接融资渠道,发挥债券市场对中小企业的融资作用

企业发展规律表明:

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程度时,就要进入资本经营阶段,企业必须借助直接融资渠道才能发展壮大。

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过度依赖于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这种单一的间接融资方式,在中小企业自有资本不多、经营风险较大的环境里,不仅限制了中小企业的融资规模,而且难以规避企业的道德风险,增加企业的融资难度和成本,使企业的破产风险增大。

另一方面,以债权和债务为主的间接融资体制过于强调资金的安全性,不可能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及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风险性金融支持。

因此,发展资本市场,允许中小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发行股票和债券,实现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不仅是中小企业进行直接融资的一个重要选择,也是促进科技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经济的客观要求。

由于企业债券具有流动性强、风险性小的特点,从当前的实际情况看,启动和发展债券市场,增加资本有效供给是较为现实的选择。

(六)大力发展民间融资,拓宽中小企业融资途径

我们现在不仅需要树立起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概念,而且需要尽快根据我国的特殊国情,即企业多、地区差距大、企业情况复杂的事实,建立起一个“多层次、多渠道”的资本市场,使得各投资活动得以开展,进而使得大批中小民营企业得以发展。

其中重要的一环就是发展民营金融机构,包括非国有的投资公司、投资基金、投资银行、金融中介机构等等,也包括民营银行、保险公司等。

谈到民间融资,人们自然就会想到民间金融的风险问题,包括它们可能对整个金融体系所带来的风险。

这里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发展民间金融本身的含义当然还包含着对民间金融的监管。

世界上的大多数银行都是民营,而且能够健康地发展壮大,原因之一是它们被纳入政府(代表社会)对其进行监管的体系之中。

民间融资机构一定要在国家必要的监控下健康发展。

据此,我们得以借鉴和吸取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教训,学习他们成功的体制模式和管理机制,典型的就是“存款保险制度”。

我们可以学习美国的经验,设想让中央银行、财政部和银行存款保险公司来共同进行金融监管。

新的民营银行必须向存款保险公司购买保险。

如果存款保险公司宣布撤销对某家银行的存款保险,那么这家银行就只有两个选择:

或者向其他存款保险公司购买保险;或者向中央银行申请接管,进入破产程序。

目前,我国还没有银行存款保险系统。

在开放民营金融之前,必须先建立银行存款保险体系。

根据我国的过去经验,银行存款保险公司以民营为好。

如果存款保险公司发现某家银行的坏账率达到某个标准(如5%),就应当立即发出黄牌警告;达到某个更高标准(如8%)时,应当立即宣告撤销其保险。

如果存款保险公司失职,这家银行破产清算后坏账超过银行自身资本金的部分应该让存款保险公司赔偿。

引入保险机制的宗旨是让民营的存款保险公司来监管银行的账目。

当然,在民营银行试点初期,由于银行的数量较少,使得存款保险公司的业务不能正常开展。

因此,需要在一段时期内对存款保险公司进行特殊的政策扶持。

银行存款保险公司还必须进行再保险。

(七)加快中小企业的信用自我完善

我国中小企业要想充分利用各种融资方式以利于自身的发展,首先必须具有自我积累的动力,建立自身的资产信用。

在此基础上,还要树立守信的行为准则。

只有这样,才谈得上去满足资金提供者的不同偏好。

许多中小企业信用的失败并非出于有意的道德风险,而是由于企业管理水平和素质太低,许多中小企业主看不懂财务报表、不会分析简单的财务指标、不会核算企业产品和服务的成本、分析市场凭资金的感觉和经验,这种管理观念和水平通常会导致企业经营的失败,自然也会使企业无法清偿债务。

随着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管理的日益复杂化以及市场经济的规范化,就需要懂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人才来经营、管理企业,这样才能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而不被市场所淘汰。

 

四、结语

信息社会,中小企业已经和大型、超大型企业一道,构成社会经济发展的组织基础。

在新世纪里,中国要成为世界经济强国,除大力发展科技,进行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外,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以更好地吸纳新技术,进行产品创新,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加财政收入,扩大就业机会,稳定社会。

笔者具有近十年在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从事公司客户市场营销的工作经历,在实际工作中接触了不同类型的公司客户,并日益体会到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下,那些具备内在资源优势、成长概率大的中小企业正是潜在的优质客户群,因此,银行要以战略性的眼光来支持和关心中小企业,充分调动和利用各种力量促使我国的中小企业早日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新巨人。

 

主要参考文献

①李扬、杨思群:

《中小企业融资与银行》,2001年5月。

②刘国光、杨思群:

《中小企业融资》,2000年11月。

③俞建国、吴晓华:

《中国中小企业融资》,2002年11月。

④张水英: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及对策研究》,2004年。

⑤徐中丽:

《中小企业贷款难的主要原因及对策》,2005年。

⑥黄忠仁: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研究》,2003年。

 

……

 

后记

写作过程中,本论文得到了我的导师吴清教授的热情帮助和耐心指导,吴清教授提出的大量宝贵意见对本文的顺利成文起到了关键作用。

在此我要致以我最真诚的谢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