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中考化学模拟试卷(选考).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15710653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中考化学模拟试卷(选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北京市中考化学模拟试卷(选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北京市中考化学模拟试卷(选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北京市中考化学模拟试卷(选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北京市中考化学模拟试卷(选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北京市中考化学模拟试卷(选考).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北京市中考化学模拟试卷(选考).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北京市中考化学模拟试卷(选考).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北京市中考化学模拟试卷(选考).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北京市中考化学模拟试卷(选考).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北京市中考化学模拟试卷(选考).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北京市中考化学模拟试卷(选考).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北京市中考化学模拟试卷(选考).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市中考化学模拟试卷(选考).doc

《北京市中考化学模拟试卷(选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中考化学模拟试卷(选考).doc(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京市中考化学模拟试卷(选考).doc

2018年北京市中考化学模拟试卷(选考)

副标题

题号

总分

得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12.0分)

1.高钙牛奶中的“钙”是指(  )

A.钙元素 B.钙原子 C.钙单质 D.钙离子

2.下列图标表示“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是(  )

A. B. C. D.

3.下列属于化石燃料的是(  )

A.木柴 B.酒精 C.氢气 D.石油

4.能闻到苹果香味的主要原因是(  )

A.分子在不断运动 B.分子的体积很小

C.分子之间有间隔 D.分子的质量很小

5.下列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

A.NH3+HCl=NH4Cl B.2NaHCO3Na2CO3+H2O+CO2↑

C.Cl2+2KI=2KCl+I2 D.MgCl2+2NaOH=2NaCl+Mg(OH)2↓

6.能鉴别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 3 瓶气体的方法是(  )

A.观察颜色 B.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

C.闻气味 D.将集气瓶倒扣在水中

7.红宝石的主要成分是Al2O3、Al2O3中铝元素的化合价为(  )

A.+6 B.+4 C.+3 D.+2

8.下列仪器不能用酒精灯加热的是(  )

A.试管 B.蒸发皿 C.燃烧匙 D.量筒

9.下列符号表示2个氢分子的是(  )

A.H2 B.2H2 C.2H D.2H+

10.下列不属于二氧化碳用途的是(  )

A.用作制冷剂 B.用作气体肥料 C.用作燃料 D.生产碳酸饮料

11.将足量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溶液后,溶液颜色为(  )

A.紫色 B.红色 C.蓝色 D.无色

12.甲烷可用于工业制合成气,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甲为 CH4

B.乙中氢、氧元素质量比为 1:

9

C.丁为单质

D.生成的丙和丁的分子个数比为 1:

3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7小题,共10.0分)

13.如图为空气成分含量示意图(按体积计算),其中代表氮气的是______(填序号).

14.养鱼时,鱼缸里可加装一个输送氧气的装置.输送氧气的目的是______.

15.18 世纪末,人们通过对水的生成和分解实验的研究,认识了水的组成.

(1)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2)如图试管 1 中产生的气体为______.

16.膜技术应用广泛.利用膜技术净化水的部分过程示意图如图

(1)图中净化水的原理与______ (填“过滤”或“蒸发”)类似.

(2)经过超滤膜后得到的净化水属于______ (填“混合物”或“纯净物”).

17.进入干涸的深井前,需要先做烛火实验,观察蜡烛是否熄灭.其目的是______.

18.五氧化二碘(I2O5)可用于测定空气中一氧化碳的含量.请补全I2O5与C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5CO+I2O5  I2+□______.

19.用下图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1)用激光引燃燃烧匙中的红磷.红磷燃烧的作用是______.

(2)能证明空气中氧气含量的现象是______.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9.0分)

20.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很多人畏甲醛如虎、谈甲醛色变,甚至希望生活在“零甲醛”的世界里,你真的了 解甲醛吗?

甲醛常温下易溶于水,其水溶液具有防腐杀菌功能,35%~40%的甲醛水溶液俗称福尔马林,可用来浸制生物标本,给种子消毒等,但不能用于保鲜虾仁、鱿鱼等食品. 在纺织品加工过程中,向助剂中添加甲醛,能防皱、防缩、防褪色等,但穿着或使 用时会释放甲醛.《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GB 18401-2010)规定纺织品甲醛最大残留量如下表:

项目

A 类

B 类

C 类

甲醛含量(mg/kg)

20

75

300

甲醛可用于生产脲醛树脂、酚醛树脂、三聚氰胺-甲醛树脂等胶黏剂.这些胶黏剂生 产工艺简单、性能良好、价格低廉,广泛应用于装修材料,但会缓慢释放出甲醛.我国 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 18883-2002)规定,甲醛 1 小时均值浓度不得超过 0.10mg/m3. 如图是3个房子在7个时间点测定的甲醛均值浓度.

甲醛还能用于合成有机材料,这些材料性能优良,在工业机械、汽车制造、电子电 器、日常用品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现在你对甲醛一定有了新的认识!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甲醛(HCHO)分子中 C、H、O 的原子个数比是______.

(2)甲醛的物理性质有______(写出一条即可).

(3)按照国家标准,B 类衣服中甲醛的含量不得超过______ mg/kg.

(4)装修后的房子通风 6 个月,甲醛含量______(填“符合”或“不符合”)国家标准.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填序号).

A.通风换气可降低室内甲醛含量

B.甲醛是防腐剂,但不能用于食品保鲜

C.甲醛有百害而无一利,应禁用甲醛.

21.甲酸(HCOOH)广泛用于轻工、医药、化工等行业.甲酸钠法是最早工业化的甲酸 生产工艺,主要流程如下图所示:

(1)甲酸钠(HCOONa)的组成元素中,属于金属元素的是______.

(2)甲酸反应器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HCOONa+H2SO42HCOOH+Na2SO4

若制得 46kg 甲酸,则参加反应的甲酸钠的质量为______  kg.

(3)图中所涉及的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__.

(4)甲酸蒸馏塔中发生的是______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四、探究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14.0分)

22.根据如图回答问题.

请从 A、B 两题中任.选一个作答,若两题均作答,按A计分.

A

B

(1)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选用

的发生装置是______(填序号).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3)C 中生成的物质是______.

(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选用的发

生装置是______(填序号).

(2)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3)D 中的现象:

木炭剧烈燃烧、______.

23.气体 X 可能是氢气、甲烷中的一种或两种。

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实验中观察到无水硫酸铜变蓝、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已知:

无水硫酸铜为白色粉末,遇水变蓝。

(1)石灰水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2)X 中一定含有的气体是______。

24.用如图装置研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

从 a 处通入氧气,点燃酒精灯,一段时间后,右侧木炭燃烧;立即从 a 处改通氮气,燃烧的木炭熄灭。

(1)通入氧气时,左侧木炭未燃烧的原因是______。

(2)加热时,右侧木炭通氧气燃烧,改通氮气后熄灭,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_____。

(3)实验结束时,应进行的操作依次是______。

25.某同学为准备表演魔术“淀粉液变蓝墨水”,进行了下列几组实验。

Ⅰ.初步实验--实验 1

实验序号

 1-1

 1-2

 1-3

 

实验操作

 1%碘水

 0.1%碘水

 1%碘水

 0.01%小麦淀粉液

 1%小麦淀粉液

 1%大米淀粉液

混合液颜色

紫红色

蓝色

黑褐色

初步结论:

淀粉液的种类、浓度和碘水的浓度可能会影响混合液的颜色。

Ⅱ.依据初步结论,深入探究 实验 2

实验序号

 2-1

 2-2

 2-3

 

实验操作

小麦淀粉液

玉米淀粉液

大米淀粉液

混合液颜色

蓝色

深蓝色

深褐色

实验 3

实验序号

3-1

3-2

 3-3

 

实验操作

1%

小麦淀粉液

0.1%

小麦淀粉液

0.01%

小麦淀粉液

混合液颜色

深蓝色

蓝色

实验 4:

【解释与结论】

(1)能使淀粉液变“蓝墨水”的试剂是______。

(2)实验 2 的目的是______。

(3)结合实验 1 可知,实验 3-3 中混合液的颜色是______。

(4)实验 3 的结论是______。

【反思与评价】

(5)对比实验 1-1 和 1-3,不能得出结论“淀粉液的种类一定会影响混合液的颜色”的原因是______。

(6)对比实验 2-1 和 3-1,发现混合液的颜色不同,推测其原因可能是______。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

解:

高钙牛奶中的“钙”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等形式存在,这里所指的“钙”是强调存在的元素,与具体形态无关.

故选:

A.

食品、药品、营养品、矿泉水等物质中的“钙”等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等形式存在,而是指元素,通常用元素及其所占质量(质量分数)来描述.

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元素与微观粒子及物质的区别,加深对元素概念的理解是正确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2.【答案】D

【解析】

解:

A、图中所示标志是易爆品标志,故选项错误。

B、图中所示标志的含义是腐蚀品,故选项错误。

C、图中所示标志的含义是禁止烟火,故选项错误。

D、图中所示标志是禁止燃放鞭炮标志,故选项正确。

故选:

D。

解答本题可根据图中常见标志的含义及题目的要求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各个常见标志所代表的含义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3.【答案】D

【解析】

解:

三大化石燃料有:

煤、石油、天然气.

故选D.

根据常见的三大化石燃料进行分析.

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熟悉三大化石燃料.

4.【答案】A

【解析】

解:

能闻到苹果香味的主要原因,是因为香味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香味.

故选A.

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

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5.【答案】A

【解析】

解:

A、NH3+HCl═NH4Cl,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故选项正确。

B、2NaHCO3Na2CO3+H2O+CO2↑,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故选项错误。

C、Cl2+2KI═2KCl+I2,该反应的生成物是两种,不符合“多变一”的特征,不属于化合反应,故选项错误。

D、MgCl2+2NaOH═2NaCl+Mg(OH)2↓,该反应的生成物是两种,不符合“多变一”的特征,不属于化合反应,故选项错误。

故选:

A。

化合反应:

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反应后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其特点可总结为“多变一”,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化合反应的特征(“多变一”)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6.【答案】B

【解析】

解:

A、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三种气体均没有颜色的气体,用观察颜色的方法无法鉴别,故选项错误.

B、把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三种气体中,若木条熄灭,则是二氧化碳;若木条燃烧更旺,则是氧气;若木条正常燃烧,则是空气;现象明显,能一次鉴别出这三瓶气体,故选项正确.

C、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三种气体均没有气味的气体,用闻气味的方法无法鉴别,故选项错误.

D、二氧化碳能溶于水,能与水反应碳酸,但溶解量不大;氧气不易溶于水,将集气瓶倒扣在水中,现象不明显,不能鉴别,故选项错误.

故选:

B.

鉴别空气、氧气、二氧化碳三种气体,要根据三种气体性质的不同,设计的方案能出现三种明显不同的实验现象,才能达到一次鉴别出三种气体的目的.

本题考查了常见气体的鉴别方法,解题的关键是利用所要鉴别气体的性质的差别,根据实验中是否出现明显的不同现象判断能否鉴别.

7.【答案】C

【解析】

解:

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可得氧化铝中铝元素的化合价为:

2x+(-2)×3=0,则x=+3;

故选:

C。

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进行解答.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计算指定元素化合价的解题能力.

8.【答案】D

【解析】

解:

A、试管能直接加热,错误

B、蒸发皿能直接加热,错误;

C、燃烧匙能直接加热,错误;

D、量筒用于测量液体,不能加热;

故选:

D。

熟悉常见的仪器,根据实验室仪器使用规则去分析。

实验室中一些仪器可以直接加热,有些需垫石棉网,有些根本就不能被加热。

试管能直接加热;烧杯、烧瓶、锥形瓶不能直接加热,需垫石棉网;量筒、集气瓶不能加热。

9.【答案】B

【解析】

解:

A、H2能表示一个氢分子,错误;

B、2H2能表示2个氢分子,正确;

C、2H表示的是2个氢原子,错误;

D、2H+表示的是2个氢原子,错误;

故选:

B。

本题考查化学用语的意义及书写,解题关键是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离子还是化合价,才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地表达其意义,并能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才能熟练准确的解答此类题目.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题目难度较易.

10.【答案】C

【解析】

解:

A、二氧化碳的固体干冰,可以进行人工降雨,也可以做制冷剂,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B、二氧化碳促进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因此可以做气体肥料,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C、二氧化碳不可燃,故选项正确;

D、二氧化碳可以做化工原料,如制汽水等,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故选C

氧气用途有:

支持燃烧和供给呼吸;二氧化碳的用途有:

①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因此二氧化碳能够灭火;②二氧化碳可以做化工原料,如制汽水等;③二氧化碳的固体干冰,可以进行人工降雨,也可以做制冷剂;④二氧化碳促进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因此可以做气体肥料.

本考点考查了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用途,二氧化碳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在自然界中实现了碳循环.也充分体现了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又反映性质的理念.本考点基础性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实验题中.

11.【答案】B

【解析】

解:

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石蕊试液变红色,

故选B

二氧化碳和水反应能生成碳酸.

本题难度不大,熟练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紫色石蕊溶液遇酸碱溶液的变色情况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2.【答案】B

【解析】

解:

据图可以看出,该反应是甲烷和水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氢气和一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H4+H2OCO+3H2;

A、据图可以看出,甲为 CH4,故正确;

B、据图可以看出,乙是H2O,乙中氢、氧元素质量比为(1×2):

16=1;8,故错误;

C、丁是氢气,属于单质,故正确;

D、据图可以看出,该反应是甲烷和水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氢气和一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H4+H2OCO+3H2;生成的丙和丁的分子个数比为 1:

3,故正确;

故选B.

根据微观模拟示意图,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然后根据选项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本题考查的是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表示,完成此题,可以依据题干提供的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

13.【答案】a

【解析】

解:

由示意图可知,氮气占体积百分含量78%,结合空气成分可知a为氮气,

故选答案为:

a.

空气按体积分数有多到少的顺序为:

氮(N2)约占78%,氧(O2)约占21%,稀有气体约占0.94%(氦He、氖Ne、氩Ar、氪Kr、氙Xe、氡Rn),二氧化碳(CO2)约占0.03%,据此分析解答

本题考查了空气的组成,熟悉空气成分是解题关键,题目难度不大.

14.【答案】增加水中氧气的含量(或供给呼吸)

【解析】

解:

养鱼时,鱼缸里可加装一个输送氧气的装置.输送氧气的目的是增加水中氧气的含量(或供给呼吸);

故答案为:

增加水中氧气的含量(或供给呼吸);

根据氧气提供呼吸分析.

此题考查氧气的用途,关键是根据氧气提供呼吸解答.

15.【答案】2H2+O22H2O;氢气

【解析】

解:

(1)氢气燃烧生成水,反应的方程式是:

2H2+O22H2O;

(2)图甲是电解水的实验装置示意图.通电一段时间后,试管1产生的气体为电源的负极产生的气体较多为氢气,试管2产生的气体是氧气,该实验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答案:

(1)2H2+O22H2O;

(2)氢气.

(1)根据氢气燃烧生成水解答;

(2)根据电解水实验的现象和结论分析回答;

本题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主要考查了氢气的性质的有关知识,属于基础的知识,应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

16.【答案】过滤;混合物

【解析】

解:

(1)图中净化水的原理与过滤类似,能将大小不同的颗粒分开.

(2)由图示可知,经过超滤膜后得到的净化水,含有其他的物质,属于混合物.

故答为:

(1)过滤;

(2)混合物.

(1)根据过滤的原理分析回答;

(2)根据净化后水的组成分析判断.

本题较为简单,了解过滤的原理、净化后水的组成即可分析回答.

17.【答案】检测深井中氧气的含量是否过低(或检测深井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是否过高);

【解析】

解:

进入干涸的深井前,需要先做烛火实验,观察蜡烛是否熄灭.其目的是检测深井中氧气的含量是否过低(或检测深井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是否过高);

故答案为:

检测深井中氧气的含量是否过低(或检测深井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是否过高);

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物质具有多种性质,解答时应该理解物质的用途是由物质的哪种性质决定的.

18.【答案】5CO2

【解析】

解:

设方框中的化学式是X,由I2O5+5CO=I2+□X可知,反应前后碘原子都是2个,反应前碳原子是5个,反应后应该是5个,包含在□X中,反应前氧原子是10个,反应后应该是10个,包含在□X中,则□X应为5CO2.

故填:

5CO2.

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

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这是书写化学方程式、判断物质的化学式、判断化学计量数、进行相关方面计算的基础.

19.【答案】消耗净装置内的氧气;钟罩内的水面上升至刻度1处

【解析】

解:

(1)红磷燃烧消耗了装置的内的氧气,可以测定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故填:

消耗净装置内的氧气;

(2)足量的红磷耗尽了装置内的氧气,因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所以待冷却至室温后,钟罩内的水面上升至刻度1处;故填:

钟罩内的水面上升至刻度1处.

(1)根据红磷燃烧消耗氧气来分析;

(2)根据实验现象来分析.

熟记用红磷或白磷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操作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和注意事项是解答这类题目的基础.

20.【答案】1:

2:

1;;易溶于水;75;符合;AB

【解析】

解:

(1)由甲醛化学式可知,每个甲醛分子中含有1个碳原子,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故甲醛分子中C、H、O的原子个数比:

1:

2:

1;

(2)甲醛的物理性质有:

无色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易溶于水;

(3)按照国家标准,B 类衣服中甲醛的含量不得超过75mg/kg.

甲醛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

(4)装修后的房子通风 6 个月后,测定的甲醛均值浓度没有超过 0.10mg/m3;

(5)A、甲醛在通常状况下为液体、易挥发,具有剌激性气味,通风换气可降低室内甲醛含量,故说法正确.

B、甲醛有毒,能破坏人体蛋白质的结构,使蛋白质变性,不能用于食品保鲜,故说法正确.

C、甲醛常温下易溶于水,其水溶液具有防腐杀菌功能,35%~40%的甲醛水溶液俗称福尔马林,可用来浸制生物标本,给种子消毒等,故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1)1:

2:

1;

(2)易溶于水;(3)75;(4)符合;(5)AB.

(1)根据甲醛的化学式进行分析;

(2)根据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进行分析;

(3)根据题干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

(4)根据图中测定的甲醛均值浓度进行分析;

(5)A、根据甲醛的性质进行分析;

B、根据甲醛有毒进行分析.

C、根据甲醛有防腐杀菌功能进行分析.

化学来源于生产生活,也必须服务于生产生活,所以与人类生产生活相关的化学知识也是重要的中考热点之一.

21.【答案】钠元素;68;CO、H2O;物理

【解析】

解:

(1)甲酸钠(HCOONa)的组成元素中,属于金属元素的是钠元素.

(2)设参加反应的甲酸钠的质量为x

2HCOONa+H2SO42HCOOH+Na2SO4

136                                      92

x                                          46kg

  解得:

x=68kg

(3)图中所涉及的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一氧化碳和水,化学式分别是:

CO、H2O,

(4)甲酸蒸馏塔中通过蒸馏得到了甲酸,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是物理变化.

故答为:

(1)钠元素;

(2)68;

(3)CO、H2O;

(4)物理.

(1)根据化学式的意义分析回答;

(2)根据制取甲酸的方程式由甲酸的质量可求出甲酸钠的质量;

(3)根据迕的组成分析属于氧化物的物质;

(4)根据反应的特点分析变化的类型.

本题属于信息给予题,但难度不大,根据已有的知识分析解答即可.

22.【答案】B;CaCO3+2HCl=CaCl2+H2O+CO2↑;四氧化三铁;A;2H2O22H2O+O2↑;发出白光、放出热量

【解析】

解:

如果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氧气就不需要加热,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的条件下生成水和氧气,要注意配平;如果用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制氧气就需要加热;实验室制取CO2,是在常温下,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的,碳酸钙和盐酸互相交换成分生成氯化钙和水和二氧化碳,因此不需要加热;铁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四氧化三铁,碳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故答案为:

A

B

(1)B

(2)CaCO3+2HCl=CaCl2+H2O+CO2↑

(3)四氧化三铁

(1)A

(2)2H2O22H2O+O2↑

(3)发出白光、放出热量

制取装置包括加热和不需加热两种,如果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氧气就不需要加热,如果用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制氧气就需要加热.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不易溶于水,因此能用向上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实验室制取CO2,是在常温下,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的,碳酸钙和盐酸互相交换成分生成氯化钙和水和二氧化碳,因此不需要加热.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因此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本考点主要考查了氧气的性质、气体的制取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同时也考查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综合性比较强.气体的制取装置的选择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有关;气体的收集装置的选择与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有关.本考点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主要出现在实验题中.

23.【答案】CO2+Ca(OH)2=CaCO3↓+H2O;CH4

【解析】

解:

(1)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故填:

CO2+Ca(OH)2═CaCO3↓+H2O;

(2)实验中观察到无水硫酸铜变蓝、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氢气燃烧有水和二氧化碳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