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专题训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包含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711434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54.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复习专题训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包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考复习专题训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包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考复习专题训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包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考复习专题训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包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考复习专题训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包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高考复习专题训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包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高考复习专题训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包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高考复习专题训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包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高考复习专题训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包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高考复习专题训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包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高考复习专题训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包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高考复习专题训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包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高考复习专题训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包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高考复习专题训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包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高考复习专题训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包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高考复习专题训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包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复习专题训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包含答案.docx

《高考复习专题训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包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复习专题训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包含答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复习专题训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包含答案.docx

高考复习专题训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包含答案

2020年高考复习专题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一、选择题

1.一位美国学者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美国只是“给予联军以道义上的支持和合作”,却在战后获得了很多权益。

其中一项权益是()

A.获得军费赔偿

B.进驻北京使馆区(界)

C.在华开设工厂

D.在沿江口岸自由航行

2.《地球的红飘带》是一部用连环画形式反映红军长征全过程的杰作。

与下图会议场景相关的是()

A.是红军从失败到胜利的转折点

B.标志着红军战略转移完成

C.毛泽东思想成为党的指导思想

D.清算了右倾军事路线错误

3.下图是国民革命时期的一幅宣传画,图片反映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A.帝国主义与北洋军阀的矛盾

B.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的矛盾

C.中国人民与北洋军阀的矛盾

D.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的矛盾

4.“20世纪的大幕拉开了,紫禁城依然巍峨庄严,但太和殿前却留下了中国在20世纪的第一年所遭受的国耻。

1900年,在甲午战争失败五年后,列强再次侵入北京。

”这里说的是()

A.鸦片故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

5.《茶馆》第二幕有这样一段对话:

“三爷,咱们的茶馆改了良,你的小辫子也应该剪了吧?

”李三:

“改良!

改良!

越改越凉,冰凉冰凉……哼,我还是留着我的小辫子儿。

万一把皇上改回来呢!

”这揭示了()

A.民主思想在中国没有反响

B.辛亥革命不彻底

C.民众对西化的普遍排斥

D.普通民众的怀旧心理

6.关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结束了中国近代百年屈辱的历史

B.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的力量

C.是第一次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

D.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

7.“外滩是每位游客在上海的必到之处,浦西原公共租界的近代建筑群充满了美感与历史的沧桑感。

每一幢建筑,都几易其主,一砖一瓦,仍流露出当年的那份繁华。

当年租界,当时商行,当初繁华,至今犹存其风貌。

”这一现象出现的源头是()

A.《天津条约》使列强获得在内地游历、通商传教的特权

B.《马关条约》使列强获得在华设厂的特权

C.《辛丑条约》使列强获得设立“使馆界”的特权

D.《南京条约》附件使列强获得在通商口岸租地居留特权

8.某班设计了“抗日战争”的网页,页面设置了“抗战爆发”“正面战场”“敌后战场”“抗战胜利”四个栏目。

如果再增加一个栏目,最恰当的是(  )

A.卢沟桥事变

B.淞沪会战

C.日寇暴行

D.日本投降

9.中国近代历史可以说是一部屈辱史,也是一部中国人民抗争探索史,一个个不平等条约记录了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程。

其中下列内容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协定关税②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③允许外国在中国开设工厂④增开天津为商埠

A.③②①④

B.①③②④

C.①④③②

D.④①③②

10.《马关条约》中规定: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内地税、钞课、杂派……即照日本臣民运入中国之货物一体办理,自应享优例豁除。

”从中可以看出导致中国近代以来民族工业举步维艰的一个因素是()

A.外资工业在中国的兴起

B.外资工业享有免税特权

C.民族工业没有资本优势

D.民族工业没有技术优势

11.中国近代史上将天津开辟为通商口岸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

12.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说:

“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

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

”他们三人的共同目标是()

A.挽救中华民族危亡

B.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C.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D.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13.规定“开放重庆等地为新的通商口岸”的条约签订于()

A.鸦片战争后

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C.甲午中日战争后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14.1845年,福州官员奏称“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

因此,“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民产之土布土棉……不能出口”。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不包括()

A.洋布、洋棉美观耐用,价格便宜

B.外国人可以在中国各地自由经商

C.中国手工业纺织无法与外国的机器纺织抗衡

D.中国关税低有利于外国商品倾销

15.“中国人民解放军从江苏江阴到江西湖口的千余里战线上,分东、中、西三路进军。

20日晚,中路军只用了30分钟就把敌人苦心经营的所谓‘天险防线’‘立体防线’撕开一个长达10公里宽的口子”该段记载描述的是()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16.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正常的发展历程,最主要体现在中国()

A.革命任务发生变化

B.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C.开始向西方学习

D.反侵略斗争此起彼伏

17.1894年,外国资本在中国经营的近代工业的投资总额约2800万元。

到1914年,外国在华工业投资总额约1106万美元,较1894年前工业投资扩张近8倍。

各国纷纷扩大在华投资这一举动的所谓“法律”依据是()

A.《北京条约》及协商关税条款

B.《马关条约》及“利益均沾”原则

C.《辛丑条约》及“利益均沾”原则

D.《南京条约》及“最惠国待遇”条款

18.有关《资政新篇》理解错误的是()

A.太平天国后期所颁布的

B.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资本主义方案

C.主张向西方学习

D.表达了农民阶级的理想与追求

19.从改组国民党到发动“二次革命”,从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对袁世凯的斗争方式经历了()

A.由政党竞争到工农运动的变化

B.由维护共和到反对复辟的变化

C.由议会斗争到武装斗争的变化

D.由权力之争到民主革命的变化

20.1930年初,毛泽东在福建上杭古田写下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满怀激情地指出“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

当时的中国革命正处于()

A.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时期

B.全民族抗战时期

C.即将取得最后胜利时期

D.探索革命道路的关键时期

二、非选择题

21.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节选)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得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员三分之二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临时大总统得制定官制、官规,但须提交参议院议决。

来实行责任内阁制,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

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临时大总统受参议院弹劾后,由最高法院全院审判官互选九人组织特别法庭审判之。

(1)据材料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实行何种政体形式?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法律体现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哪些基本原则?

(2)据材料概括《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临时大总统的权力作了哪些限制?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目的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简要评价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

22.100多年前的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阅读下列有关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政治文明——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

他的学说是“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创新”。

——《中华文明史》第4卷

材料二同盟会提出决断性民族主义的口号: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显然,最初同盟会已把满族排除在帝国之外,同时也把关外的满洲土地排除在帝国之外。

不仅如此,其实孙中山同盟会已把蒙古、西藏、新疆等排除在中国之外了。

孙中山很快就认识到这是个问题,并且发生一定程度的转变。

1906年,孙中山说“民族革命是要尽灭满洲民族,这话大错。

……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

”——《帝国的分裂与保存》

材料三当今史学界对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历史分期有两种观点:

一种主张把1911年的辛亥革命作为两者的分界线,另一种主张把1949年的新中国成立作为两者的分界线。

(注:

历史分期旨在揭示不同历史时期或阶段之间的质的差别,从中发现其发展特点及规律。

——《换个角度看辛亥革命》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的学说有何特点?

结合史实说明孙中山是中国“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

(2)中华民国成立后,采用五色旗为国旗,象征五族共和。

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武昌起义后口号从“驱除鞑虏”改为“五族共和”的原因。

(3)相对于第一种观点,材料三把新中国作为近现代史分期最主要的理由是什么?

结合历史分期方法,这两种观点所依据的“质的差别”分别指什么?

23.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关于民元孙中山让位的历史问题,以往学界大都认为这是孙中山不能坚持斗争,屈服于袁世凯的表现,是辛亥革命失败的重要标志;或把袁世凯看作一个玩弄权术,坐享其成者,轻易就将革命党人的政权骗到手,是个十足的大赢家;帝国主义、立宪派就只有破坏革命,站在衰世凯的一边,帮其夺权。

这不无一定道理,但都忽略一些重要的事实孙中山那么容易上衰世凯的当,袁世凯是不是无条件的获得大总统,帝国主义、立宪派有没有一定的目的性。

在澄清这些事实之后,自然发现,民元孙中山让位,既不是革命党人的完全失败,也不是袁世凯的大获全胜,又不是帝国主义、立宪派的无利可图,而是一个共赢的结果,

——丁健《民元孙中山让位的共赢性》

(1)如何理解材料二中“民元孙中山让位……是一个共赢的结果”?

(2)孙中山让位反映了辛亥革命时期的哪些显著特点?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人伶俐记录李秀成的谈话:

“你们外国人难道没有看到?

”,他说,咸丰诸妖知道你们和我们是同宗教、同家庭的,就阴谋拉拢你们,以便在我们之间制造纠纷,误会和分离,他们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捏造谎言,假装友好。

暂时让你们做很多买卖,来愚弄你们”。

——《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

材料二义和团揭帖: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劝奉教,真欺天,不敬神佛忘祖先。

……不下雨,麦苗干,全是教堂止住天;兵法易,助迷拳,要摈鬼子不费难。

……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罗势萧然。

一切鬼子都杀尽,大清一统庆太平。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分别如何对待外国人?

他们的根据分别是什么?

(2)材料二观点有什么局限性?

(3)造成材料一和材料二观点都有局限的根源是什么?

(4)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革命任务是否相同?

为什么?

2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31年9月18日)晚上10点钟,暴戾的中国军队在北大营西侧,破坏南满铁路,袭击守备队,双方正冲突中……冲突完全是由一些偶然因素引起的。

——日军军机电报第一号

材料二 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借口一个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拒绝。

日军随即进攻宛平城和卢沟桥,中国军队奋起抵抗。

——人教版历史必修1

材料三 日本政府制定的“大陆政策”:

第一步,侵占中国的台湾;第二步,征服朝鲜;第三步,侵占中国的东北和蒙古;第四步,征服全中国;最后,侵占亚洲,称霸世界。

(1)材料一是对哪一历史事件的描述?

日本当局的说法是否正确?

为什么?

(2)材料二是指哪一历史事件?

列举这一事件后中国人民英勇抗击日军的重大战役。

(不少于5个)

(3)根据材料三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所述历史事件分别是日本对外扩张的哪一步?

日军的侵略政策破灭于哪一年?

破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解析

1.【答案】D

【解析】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军费赔偿只是给予英法两国(据《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进驻北京使馆区是《辛丑条约》;在华开设工厂是《马关条约》,故A、B、C与题意不符;D项是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天津条约》的内容之一。

故选D。

2.【答案】A

【解析】从题干的信息是长征全过程可知,时间从1934年到1936年。

B项不符合图示内容,故排除。

C项是在1945年的中共七大。

D项是1927年的八七会议,故排除。

A项是在1935年在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是党生死攸关的一个转折点,故A项正确。

3.【答案】D

【解析】从图片中的画面和文字中可以得出答案。

4.【答案】D

【解析】“1900年……列强再次侵入北京”指的是八国联军侵华,故选D。

鸦片战争是1840—1842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1859—1860年,甲午中日战争是1895年,时间都不符合。

5.【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的描述可知,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封建帝制,但是没有彻底消灭封建思想,说明了辛亥革命不彻底。

所以答案选B。

6.【答案】C

【解析】第一次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是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而选项A、B、D均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的正确描述,所以本题答案只能是C。

7.【答案】D

【解析】通过题干材料的描述可知,外滩留下了一些洋人的建筑群,表明他们曾在中国居住,所以依据是《南京条约》附件使列强获得在通商口岸租地居留特权,所以D正确。

8.【答案】C

【解析】 此页面设计的主题是“抗日战争”,A项属于“抗战爆发”栏目,B项属于“正面战场”栏目,D项属于“抗战胜利”栏目,故排除。

C项属于再增添栏目且与此主题相符,故选C项。

9.【答案】C

【解析】协定关税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签订的1842年《南京条约》,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是1901年《辛丑条约》,允许外国在中国开设工厂是1895年《马关条约》,增开天津为商埠是1860年《北京条约》,所以先后顺序是①④③②,答案选C。

10.【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可知,这是《马关条约》中的“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条款,欧美列强援引“片面最惠国待遇”条款也享有同样的特权,是中国近代以来民族工业举步维艰的原因之一。

故选B。

11.【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将天津开辟为通商口岸的不平等条约是1860年签订的《北京条约》,因此选C。

12.【答案】A

【解析】康有为维新变法的目的是救亡图存;孙中山辛亥革命的目的是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张謇创办实业是为了实现“实业救国”的理想。

三人共同目标都是挽救民族危亡,改变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状况,只是方式手段不同;故本题选A。

13.【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马关条约》中开放重庆等地为新的通商口岸,它签订于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所以选C。

14.【答案】B

【解析】由材料时间“1845年”可知,这时已经发生了鸦片战争。

但外国人取得在中国“自由经商”的权利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所以答案选B。

15.【答案】D

【解析】由材料中的“从江苏江阴到江西湖口的千余里战线,结合所学可知是指渡江战役。

故选D。

16.【答案】B

【解析】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正常发展进程最主要体现在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故选B。

17.【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规定日本可以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根据片面最惠国待遇,各帝国主义国家利益均沾;这体现了列强侵华进入资本输出的新阶段。

所以答案选B。

18.【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资政新篇》主张发展资本主义,不属于农民阶级的理想与追求,因此D错误,符合题意。

19.【答案】C

【解析】国民党改组后采取议会斗争的方式,议会选举获胜,出现宋教仁案。

二次革命的斗争方式则是以革命的方式,所以从改组国民党到发动“二次革命”,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对袁世凯的斗争方式只能是由议会斗争到武装斗争的变化而非其他的选项。

20.【答案】D

【解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写作于1930年,从理论上探索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属于探索革命道路的关键时期,故D项正确。

21.【答案】

(1)责任内阁制;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

(2)参议院有权弹劾总统;最高法院有权审判总统;总统颁布命令须由国务员副署。

限制袁世凯的权力,维护共和制度。

(3)政治上,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起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权利;经济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思想文化上,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解析】

(1)根据材料中“实行责任内阁制,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可知,它反映的是英国的责任内阁制。

从“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可得出主权在民的原则。

从“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可知自由平等的原则,从“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可决弹劾之。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但须提交参议院议决”可得出三权分立的原则。

(2)从“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得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员三分之二以上之可决弹劾之”中可知总统受到了参议院的限制。

从“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中可知总统受到了责任内阁的限制。

从“临时大总统受参议院弹劾后,由最高法院全院审判官互选九人组织特别法庭审判之”中可知总统权力受到了法院的制约。

而限制总统权力的目的,学生可从直接目的和根本目的来回答。

直接目的是为了限制袁世凯,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民主制度。

(3)学生要结合教材知识加以回答。

注意它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的落脚点分别是君主专制制度、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主共和观念。

与此同时,关于辛亥革命的局限性,学生也需要了解。

22.【答案】

(1)特点:

将西方的政治思想与中国国情相结合。

说明:

①创建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②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成立中华民国;③颁布《临时约法》,维护民主共和。

(2)推翻清政府后,中国面临分裂割据的危险;孙中山对民族主义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3)以新中国成立为分界线的理由:

因为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质的差别:

前者的观点主要依据是实现了政治体制的改变。

后者的依据是实现了社会形态的改变。

【解析】

(1)本题材料“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创新”反映了孙中山将西方的政治思想与中国国情相结合。

至于其是中国“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学生需结合所学作答史实:

创建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成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维护民主共和。

(2)本题材料提到,孙中山很快就认识到这是个问题,并且发生一定程度的转变。

1906年,孙中山说“民族革命是要尽灭满洲民族,这话大错。

……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驱除鞑虏”改为“五族共和”的原因有:

孙中山对民族主义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民族团结、民族平等有利于维护民主共和。

(3)本题材料提到,当今史学界对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历史分期有两种观点:

一种主张把1911年的辛亥革命作为两者的分界线,另一种主张把1949年的新中国成立作为两者的分界线。

结合所学知识,以新中国成立为分界线是因为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学生据此作答即可。

至于这两种观点所依据的“质的差别”,学生需从辛亥革命改变君主专制政体和新中国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角度作答。

23.【答案】

(1)①清王室退位,享有优待条件;②夹在清王室和革命党两难境地的袁世凯通过迫使清帝退位,获得大总统席位和全国的统治权;③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力量相对弱小的形势下,让出大总统之位,借袁世凯之手实现了推翻清王朝、速定共和的目的④帝国主义、立宪派通过调停盼到了一个他们希望的袁世凯建立的政局较为稳定的国家。

(2)特点:

帝国主义时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时代特征;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勾结力量强大,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具有软弱性、妥协性;辛亥革命呈现出曲折性、复杂性;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反封建不彻底)建立民国,辛亥革命成果落入衰世凯之手,民主共和名存实亡。

【解析】

(1)从材料“把袁世凯看作一个玩弄权术,坐享其成者,轻易就将革命党人的政权骗到手,是个十足的大赢家”“帝国主义、立宪派就只有破坏革命,站在衰世凯的一边,帮其夺权”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可以得出答案。

(2)本题是个开放性的题目。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呈现出曲折性、复杂性:

辛亥革命反封建不彻底,革命党人软弱妥协;袁世凯善于权术,辛亥革命成果落入袁世凯之手。

24.【答案】

(1)材料一把外国人看成是“同家族的兄弟”,根据是宗教信仰相同。

材料二主张“把一切外国人全杀尽”,根据是宗教信仰不同

(2)局限性:

盲目排外,迷信落后。

(3)根源: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没有科学理论做指导。

(4)不同。

原因:

太平天国运动以反封建为主,同时肩负起反侵略的任务。

义和团运动以反帝为主。

【解析】

(1)审题和作答的时候,分别围绕两则材料信息展开,要注意分“判断及依据”两个方面依次展开。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两则材料观点截然相反,材料一把外国人看成是“同家族的兄弟”,材料二主张“把一切外国人全杀尽”。

(2)根据题干要求,本问与

(1)问有联系,比较简单,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的能力。

本问实际上考查对义和团运动局限性的认识,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从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迷信落后”维度展开,所组织的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3)本问需要学生从宏观上把握两则材料信息,要注意明确题干“二者局限的根源”要求,避免答非所问。

正确解答本问,要注意透过现象看本质,两则材料对外国人的认识都具有片面性。

从本质(根源)上看,均是由于农民阶级自身局限性所决定的。

(4)本问以“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作为切入点,具体考查对二者革命任务的比较。

结合所学知识展开,第一小问,即不同。

第二小问,即说明具体理由,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所组织的答案符合相关史实,言之有理即可。

25.【答案】 

(1)九一八事变。

不正确。

因为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发动的蓄谋已久的侵略行为,是日军炸毁南满铁路,袭击中国军队,并非是由一些偶然因素引起的。

(2)七七事变。

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

(3)第三步和第四步。

1945年。

中国人民团结抗日,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解析】 第

(1)问根据材料一提供的时间“1931年9月18日”和地点“北大营”判断应为九一八事变。

(2)问根据时间“1937年7月7日”和地点“宛平城”及“卢沟桥”判断事件应为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联系所学知识概括出中国人民抗击日军的重大战役。

第(3)问结合材料三中日本的侵略步骤和材料一、材料二进行分析,并联系抗战胜利的原因得出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