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风湿病讲义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71699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4.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风湿病讲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中医风湿病讲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中医风湿病讲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中医风湿病讲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中医风湿病讲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中医风湿病讲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中医风湿病讲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中医风湿病讲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中医风湿病讲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中医风湿病讲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中医风湿病讲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中医风湿病讲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中医风湿病讲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中医风湿病讲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风湿病讲义Word文件下载.docx

《中医风湿病讲义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风湿病讲义Word文件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医风湿病讲义Word文件下载.docx

(五)燥痹

以感受燥邪为主,或山于阳热之邪化燥伤阴,引起肌肉筋骨关节失于濡养而致的一类痹症。

《内经》即已论及:

“痹或痛,或不痛,或不仁,或寒,或热、或燥、或湿,其故何也?

”对于燥邪致痹,虽未展开论述,但以意在其中。

“燥痹”之表现,因“燥胜则干”,以阴血津液不足,筋骨关节失于濡养,出现肌肉瘦削,关节不利,口鼻干燥,忖干而涩等症为主要特点。

风寒湿热燥等外邪侵袭,很少独伤人,多兼夹而至。

故上述风、寒、燥、热、湿诸痹,是以某一外邪为主致病,并非不兼夹他邪。

二、按部位分类

(-)五体痹

1•皮痹

2.肌痹

3.脉痹

4.筋痹

5.骨痹

(二)五脏痹

1.心痹

2.肺痹

3.脾痹

4.肝痹

5.肾痹

(三)肢体痹

1•颈痹

2.肩痹

3.腰痹

4.膝痹

5.足痹

(四)筋脉痹

三、按特征分类

1.历节(历节风、口虎历节)因其表现为周身关节皆痛,故曰名之。

2.痛风

3.鹤膝风、鼓槌风

4.顽痹

5.虺痹

6.周痹、众痹

7.产后痹

8.狐惑

四、按证候分类

1.正虚痹

2.邪实痹

3.淤血(痰)痹

风湿病的病因病机

中医对风湿病病因的认识,早在《内经》中即有记载。

“风寒湿三气杂,合而为痹”代表了古人对风湿病外因的认识,同时古人也意识到外因只是疾病发生发展的外部条件,内因则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因素。

故《素问.评热病论》指出"

风雨寒热,不得虚,不能独伤人”,乂指出“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体现了古代的唯物辨症思想。

概括的说正气不足时风湿病发病的内因,是本;

而风、寒、湿邪则是风湿病发生的外在因素,是标。

日本学者认为本病的病因主要是气候因素,其中比寒冷更有影响的是湿度,同时指岀引发类风关的诱因50%是过劳。

我国上海陈之才也曾对200例类风关调查,结论是因荣血不足、气血亏损、肝肾不足、内湿等,外感风寒与潮湿而诱发本病者占47%.因此,分析风湿病之病因,应从内外俩方面考虑。

现将风湿病的病因病机祥析如下。

一、外感六淫之邪

六淫外邪是风湿病的外因。

《内经》提出“风寒湿三气杂,合而为痹”,并认为,虽然是三气杂至,但因受邪次序有先后,感邪程度有偏重和轻重,发病后的症状则不尽相同,即所谓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

风寒湿邪,闭阻经络、关节,使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故而引起肢节疼痛。

风邪善行数变,故行痹表现为关节游走疼痛。

湿为阴邪,其性凝滞,主收引,寒气胜者,气血凝滞不通,发为痛痹,表现为关节冷痛。

湿为阴邪,重浊粘滞,阻碍气血运行,故著痹表现为肢体重着,痛处不移。

如若三气之中两气偏盛,表现出的症状就复杂了。

当然也有可能出现风、寒、湿三邪邪气相当合而为病的情况,形成风寒湿痹阻证候,则具有关节冷痛、游走不定及沉重、肿胀等三邪致病的表现。

由风寒湿邪引起的风湿病,除见于行痹、痛痹、著痹外,多见于漏肩风、肿股风、肌痹、骨痹、历节风、延痹等病中。

在风、寒、湿中,作为外因来讲,哪一种外邪对风湿病的作用更重要呢?

清.陈念祖曾指出:

'

‘深究其源,自当以寒湿为主。

盖风为阳邪,寒与是为阴邪,阴主闭,闭则郁滞而为痛。

是痹不外寒与湿,而寒与湿亦必假风以为帅,寒曰风寒,湿曰风湿,此三气杂合之谈也。

”但在寒与湿二者之中,更应强调的是湿邪。

汉代的《说文解字》及《神农本草经》说过:

“痹,湿病也”。

湿邪是风湿病的主要原因,在这一点上古今的认识基本一致。

论湿邪有寒热之别。

不尽寒湿引起关节痛,湿热同样可以阻滞经脉,引发气血不通而致痹痛。

张仲景其所论及的“湿家病身疼发热”、“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湿家身烦痛”,以及对发热的描述为“日晡所剧”等,颇似湿热痹症,亦是今日西医之“风湿热”症状。

湿气阻痹,或山素体阳气偏盛,内有蕴热,或外受风湿之邪入里化热,或为风寒湿痹经久不愈,蕴而化热,或湿热之邪直中入里,均可使湿热交阻,气血淤滞经脉关节,而现关节肌肉红肿灼痛,屈伸不利。

热为阳邪,故可见发热;

湿性粘滞,故病程缠绵难解。

历节风,骨痹、皮痹、肌痹、脉痹、寒热痹均可见湿热痹症状,而西医所称之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SLE、痛风、皮肌炎等均有湿热痹阻的表现。

《素问.痹论》指出:

“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故为痹热。

”因生活环境和气候的变迁,饮食谱的变化,导致人体感受风寒湿邪入里化热,从而发生热痹。

而火热毒邪引发风湿病,在宋明时期即有记载。

明.秦景明《症因脉治》对热痹描述“热痹之症,肌肉热极,唇口燥,体上如走鼠样。

”随着对现代疾病的病因及原理认识的深化,部分风湿病属于代谢性疾病。

与饮食有密切关系,太过精美肥甘则易于生热毒。

长期饮食中各种化学添加剂及残留农药等,也会使毒热之邪自内而生,流入四肢关节而发为热痹证。

结合古人的认识,分析今日之风湿病,认为风湿病缠绵难愈,久之,脏腑受损,易生寒热之变。

加之邪气蕴蓄难解,久而成毒,则生热度之痹。

运用清热解毒之剂治疗风湿病不仅论之有据,且已有大量成功经验。

风热之邪外侵,病邪在表,则阻塞经脉,发热,畏寒,身痛肌酸,皮肤肿胀,甚则筋脉干涸失养,张口困难,五指难展,中医谓之皮痹,西医学之全身硬化病。

若素体阳盛之人,风热入里化火,火极生毒,热毒交炽,燔灼阴血,淤阻脉络,伤于脏腑,蚀与筋骨,热毒伤及血络者,则血热外溢,凝于肌肤则见皮肤红斑,热毒阻滞经络关节则关节红肿热痛,内攻犯脏者,则五脏六腑受累,心、甘、肾、脑受损,可见于中医之骨痹、周痹,西医学之SLE、类风关、风湿热及皮肌炎、硬皮病、Still病等疾病中。

关于燥邪所致风湿病,或外受,或内生。

如风燥之邪由外而入,或风热之邪伤人后,燥热耗伤津液,津液干涸而经脉痹阻,其证可见关节疼痛、肿胀、僵硬,口干唇燥,口干唇疡,LI干泪少,苔干脉细;

或肝肾虚损,气血生化之源不足,津液枯燥,经脉气血痹阻,口眼干燥,少泪少唾,少涕少汗,目红咽红,龈肿齿(血丑),干咳少痰,肌肉酸痛。

以上两种病因所致的病证,中医均谓之燥痹,与西医之干燥综合征颇似。

二、营卫气血失调

营行脉中,卫行脉外,阴阳相贯,气调血畅,濡养四肢百骸、脏腑经络。

营卫和调,卫外御邪,营卫不和,邪气乘虚而入,故营卫失调是风湿病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素问•痹论》指出:

“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

”若先天禀赋不足或素体不健,营阴不足,卫气虚弱,或因起居不慎,寒温不适,或因劳倦内伤,生活失调,月奏理失密,卫外部固,则外邪乘虚而入。

外邪留著营卫,营卫失和,气血痹阻不通则发为痹通。

营卫不和失其固外开阖作用,可出现恶风、自汗,筋脉失养,则头痛、项背不舒。

正如

《类证治裁•痹证》所云:

“诸痹,良曲营卫先虚,月奏理不密,风寒湿乘虚内袭,正气为邪气所阻,不能宣行,因而留滞,气血凝涩,久而成痹。

”营卫之气在表,故风湿病初起,表现为寒热症状和肢体疼痛时,多认为是邪伤营卫所致。

若受风寒之邪,营卫闭阻,可表现为恶风恶寒,关节游走疼痛,遇寒增剧。

若风湿之邪外伤营卫,则表现为发热,烦而不安,漫黃,关节红肿、灼热、重着而伸屈不利。

此即西医风湿病中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皮肌炎、SLE、Still病的早期症状。

营卫与气血在生理功能上相互依赖,但究其理却不尽相同。

营卫之气具有的濡养、调节、卫外固表、抵御外泄的功能,只有在气血调和,正常循行的前提下,营卫功能才能充分发挥出来。

所以气血失调也是风湿病发病的内在原因之一。

风湿病是以肢体关节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的总称,中医认为“不通则痛”,故肢体关节痛的原因尽管故肢体关节痛的原因尽管有虚实寒热之不同,但气血凝涩不通则是疼痛的直接病理机制。

气血不调有虚实之分。

气血不足当属虚证气滞血瘀应为实证气血不足,或因素体血气两虚或大病之后风寒湿热之邪趁虚而入,流注筋骨血脉,搏结于关节;

或痹病日久气血衰少,正虚邪恋,肌肤失充,筋骨失养,可致关节疼痛无力,并伴气短、食少、面黃、舌淡诸症。

由气血不足而致的风湿病,可见于脾痹、脉痹、骨痹等病之中。

风湿病日久,不少病中可见到气血不足或气血不调之证。

二、脏腑阴阳内伤

脏腑内伤,是风湿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也是风湿病经久不愈、内传入里的结果。

《内经》认为:

“五脏皆有所合。

病久而不去者,内舍其合也。

”风湿病初起表现在筋脉皮骨,病久而不愈者可内传入脏,故古有脏腑痹之说。

病邪入里一旦形成脏腑痹,则更伤五脏。

五脏伤则肢体关节之症随之加重,形成病理上的恶性循环。

肺主气,朝百脉,司皮毛。

若脾痹不愈,肺卫不固,病邪循经入脏,致肺失宣降,气血郁闭,而成肺痹。

肺痹者亦常因形寒饮冷,衰怒失节,房劳过度等,而伤及脾、肝、肾,致脾失转输,土不生金;

干起过盛,木火刑金;

肾不摄纳,金水失调,均可加重肺气的损伤。

西医风湿病中之风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伴发的肺炎及胸膜炎、皮肌炎、硬皮病、SLE等,均可见肺痹表现。

心主血脉。

若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则可形成心痹。

即脉痹反复发作,重感风寒之邪,则肺病及心,心阴耗伤,心气亏损,心阳不振,则见心悸、怔(忡),甚至可致心脉瘀痹,心胸烦闷,心痛心悸,进而心阳虚衰,出现心痹重证,而见胸闷喘促、口唇青紫、脉结代等危候。

西医风湿病中风湿性关节及类风湿性关节炎合并心脏损害时,均可见心痹表现。

脾司运化,主肌肉。

若肌痹不已,脾气受损,复感寒湿之邪,中气壅塞不通而致脾痹,即“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

脾痹的表现,一方面是脾胃生化不足,气血值源虚乏,出现四肢乏力,肌肉消瘦,其则肢体痿弱不用;

以方面表现为脾湿不运、胃失和降之证,如胃皖痞满、食少纳呆、大便瀟泄等症。

脾痹可见于西医风湿病中多种疾病的并发症。

肝藏血,主筋。

“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或肢体痹症久不愈,反复为外邪所袭,肝气日衰,或山于情志所伤,肝气逆乱,气病及血,肝脉气血痹阻,则形成肝痹。

肝主疏泄,喜条达,恶抑郁,故肝气郁结是肝痹的主要病理表现,证见两肋胀痛,甚则肋下痞块、

腹胀如鼓、乏力疲倦等。

肝痹主要出现于多种西医学风湿病的并发症。

肾主骨,生髓。

因风湿病之主要病变在骨及关节,故多种风湿病后期的主要病理形式为肾气受损,而成肾痹。

不仅是骨痹不已而成肾痹,其他五体痹反复不愈,最终均可形成肾痹。

除五体痹不已内伤入肾而形成肾痹外,或劳倦过度,七情内伤,久病不愈,损及肾元,亦可出现肾痹之证。

西医学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骨质疏松等,均可见骨痹表现。

阴阳失调对风湿病的发病急转归有决定性作用。

首先,人体禀赋不同,阴阳各有偏盛偏衰,在加所感受的邪气有偏盛,因而风湿病有寒与热的不同表现。

《素问.痹论》中说:

“其寒者,阳气少,阴气多,与病相益,故寒也;

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

病气胜,阳遭阴,故为痹热。

”其次,肾主骨,肝主筋,故风湿病久延不愈多可伤及肝肾。

若伤及肝肾之阴,则会出现关节烦疼或骨蒸潮热,腰膝酸软,筋脉拒急,关节屈伸不利和(或)肿胀变形。

若伤及肝肾之阳,则表现为关节冷痛、肿胀、变形、疼痛昼轻夜重,足跟疼痛,下肢无力,畏寒喜暖,手足不温。

四、痰浊瘀血内生

痰瘀作为病因,或偏于痰重,或偏于瘀重,或痰瘀并重,临床表现亦不尽同。

若以痰浊痹阻为主,因痰浊流注关节,则关节肿胀,肢体顽麻;

痰浊上扰,则头昏LI眩,;

痰浊壅滞中焦,气机升降失常则见于胸腕满闷,纳差泛恶。

惹以淤血为主,则血瘀停聚,脉道阻涩,气血运行不畅而痛,表现为肌肉、关节刺痛,痛处不移,久痛不已,痛处拒按,局部肿胀会有瘀斑。

若痰瘀互结,痹阻经脉,痰瘀为有形之物,留于肌肤,则见痰核、硬结或瘀斑;

留著关节、肌肉,则肌肉、关节肿胀疼痛;

痰瘀深著筋骨,则骨痛肌痿,关节变形、屈伸不利。

山此可知,痰瘀痹阻是风湿病的重要证候。

该证候多出于风湿病之中晚期,可见于筋痹、脉痹、骨痹、心痹、肺痹中,西医学的类风湿性关节炎、SLE、皮肌炎、结节性多动脉炎、强直性脊柱炎等均可见之。

终上所述风湿病之发生是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六淫杂感是外在的致病因素,而营卫气血失调和脏腑功能紊乱是风湿病形成的内在因素。

风湿病的复杂性不仅表现在病因上,还表现在病位的传化演变上。

如表现为皮、肉、脉、筋、骨五体痹的传变。

风湿病的传变是复杂的,不会是一成不变的,其基本规律是由表入里,有实转虚,表里虚实相间则更为常见。

风湿病的常见症状

1.疼痛

2.关节肿胀

3.发热

4.麻木

5.多汗

6.皮肤硬化

7.肢节屈伸不利8.皮肤红斑9.皮下结节10.晨僵

11.畏恶风寒12.皮肤红斑13.口眼干燥14.口腔溃疡

15.脱发

风湿病的常见证候

一、风寒痹阻证

临床表现

肢体关节冷痛,游走不定,遇寒则痛剧,得热则痛减,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关节屈伸不利,恶风恶寒,舌质淡红或黯红,舌苔薄口,脉弦紧或弦缓或浮。

诊断要点

主症:

肢体关节冷痛,屈伸不利,痛无定处。

次症:

①恶风畏寒,四末不温;

②遇寒痛剧,得热痛减。

舌脉:

舌质淡红,舌苔薄口,脉浮或弦紧或弦缓。

具备上述主症,或兼次症1项及舌、表现者、即可诊断。

治疗方法

祛风散寒,温经通络。

二、寒湿痹阻症

肢体关节冷痛、重着、痛有定处,屈伸不利,昼轻夜重,遇寒痛剧,得热痛减,或痛处肿胀,舌质胖淡,舌苔白腻,脉弦紧、弦缓或沉紧。

肢体关节冷痛、重着。

①痛有定处,昼轻夜重;

②常于天寒雨湿季节发作,得热则减,遇冷则增。

舌质胖淡,舌苔自腻,脉弦紧、弦缓或沉紧。

具备主症和舌脉表现,或主症加次症1项即可诊断。

温经散寒,祛湿通络。

三、风湿痹阻证

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重着、游走不定,或有肿胀,随天气变化有作,恶风不欲去衣被,汗出,头疼,发热,肌肤麻木不仁,或身体微肿,肢体沉重,小便不利,困倦乏力,舌质淡红,舌苔薄白或腻,脉浮缓或濡缓。

①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重着,痛处游走不定;

②肢体关节游走疼痛、肿胀,屈伸不利,恶风。

①发热,或头疼,或汗出;

②肌肤麻木不仁;

③身微肿,或小便不利,困倦乏力。

舌质淡红,舌苔薄白或腻,脉浮缓或濡缓。

具备上述主症1项,或兼次症1项及舌脉表现者,即可诊断。

祛风除湿,通络止痛。

四、湿热痹阻证

关节或肌肉局部红肿、疼痛、重着,触之灼热或有热感,口渴不欲饮,烦闷不安,或有发热、舌质红,苔黃腻,脉濡数或滑数。

关节或肌肉局部红肿、灼热,疼痛、有重着感。

发热。

口渴不欲饮,步履艰难,洩黃,烦闷不安。

舌质红,苔黃腻,脉濡数或滑数。

具备上述主症,加舌脉表现或再兼次症,即可诊断。

清热除湿,宣痹通络。

五、淤血痹阻证

肌肉、关节刺痛,痛处固定不移且拒按,日轻夜重,局部肿胀或有硬结、瘀斑,面色黛黑,肌肤屮错或干燥五光泽,口干不欲饮,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舌质薄口或薄黄,脉沉涉或细涉。

肌肉关节刺痛,痛处固定不移,久痛不已。

痛处固定不移且拒按,日轻夜重,局部肿胀或有硕结、瘀斑,面色匏黑,肌肤甲错或干燥五光泽,口干不欲饮。

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舌质薄口或薄黃,脉沉涉或细涉。

具备上述主症,或兼就爱你某项次症及舌脉表现者,即可诊断。

活血化瘀,舒筋通络。

六、痰瘀阻络证

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关节常为刺痛,痛处不移,甚至关节变形,屈伸不利,或僵硬,关节、肌肤色紫黯、肿胀,按之稍硬,有痰核硕结或瘀斑,肢体顽麻,面色黛黑,眼睑浮肿,或胸闷痰多,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舌苔白腻,脉象弦涩。

①肢体关节疼痛,关节常为刺痛,痛处不移。

②肌肤色紫黯、肿胀,按之稍硬,肢体顽麻或重着。

关节疼痛僵硬变形,屈伸不利,有硬结或瘀斑,面色匏黑,眼睑浮肿,或胸闷多痰。

舌脉:

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舌苔口腻,脉象弦涩

具备上述主症之一,兼次症及舌脉表现者,即可诊断。

活血化瘀,化痰通络。

七、热毒痹阻证

关节疼痛,灼热红肿,痛不可触,触之发热,得冷则舒,关节屈伸不利,或肌肤出现紫红色斑疹及皮下结节,或伴有高热烦渴,心悸,面赤咽痛,漫赤便秘,其则头晕请语,舌红或降,苔黃,脉滑数或弦数。

关节红肿,疼痛剧烈,触之发热,得冷则舒,高热烦渴。

关节屈伸不利,或肌肤出现紫红色斑疹及皮下结节,心悸,面赤咽痛,潑赤便秘,甚则头晕谄语。

舌红或降,苔黃,脉滑数或弦数。

具备上述主症和舌脉表现,结合次症1项者,即可诊断。

清凉解毒,凉血通络。

八、瘀热痹阻证

关节肿热疼痛,痛如针刺,部位固定,肌肤见黯红涩斑疹,手足瘀点累累,两手指口紫相间,双下肢皮肤有网状青斑,口糜口疮,低热或自觉烘热,烦躁易怒,小便短赤,舌红苔薄口或有瘀斑,脉细弦、涩数。

关节肿热疼痛,多呈针刺痛,或痛有定处,肌肉见黯红色斑疹,手足瘀点累累,低热或有烘热,小便短赤。

烦躁易怒,两手指口紫相间,双腿下肢网状青斑,口糜口疮。

舌红苔薄口或有瘀斑,脉细弦、涩数。

凡具备上述主症及舌、脉表现,并有1项次症者,即可诊断。

清热凉血,活血散瘀。

九、气血两虚证

关节肌肉酸痛无力,活动后加剧,或肢体麻木,筋惕肉矚,肌肉萎缩,关节变形,少气乏力,自汗,心悸,头晕目眩,面黃少华,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关节肌肉酸痛无力,活动后加剧,少气乏力,心悸。

次症:

头晕LI眩,面黃少华,肢体麻木,筋体肉隅,或肌肉萎缩,或关节变形。

舌淡苔薄口,脉虚弱。

凡具备上述主症和舌、脉表现,及次症1项者,即可诊断。

益气养血,活络祛邪。

十、气阴两虚证

关节肌肉酸沉疼痛,麻木不仁,抬举无力,局部肿胀、僵硬、变形,甚则筋肉挛缩,不能屈伸,皮肤不仁或呈板样无泽,或见皮肤结节瘀斑,伴形体瘦弱,面(口光)浮红,怠倦乏力,心悸气短汗出,眼鼻干燥,口干不欲饮,有裂纹,苔少或无苔,脉沉细无力或细数无力。

①关节疼痛、肿胀、僵硬、变形、甚则筋肉挛缩;

②肌肉酸楚疼痛,麻木不仁,抬举无力,活动后加重;

③形体瘦弱,气短乏力,易汗出。

神疲倦怠,心悸,眼鼻干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