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声现象》单元练习题D卷.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718414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51.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京市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声现象》单元练习题D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南京市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声现象》单元练习题D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南京市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声现象》单元练习题D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南京市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声现象》单元练习题D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南京市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声现象》单元练习题D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南京市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声现象》单元练习题D卷.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南京市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声现象》单元练习题D卷.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南京市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声现象》单元练习题D卷.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南京市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声现象》单元练习题D卷.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南京市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声现象》单元练习题D卷.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南京市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声现象》单元练习题D卷.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南京市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声现象》单元练习题D卷.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南京市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声现象》单元练习题D卷.docx

《南京市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声现象》单元练习题D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京市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声现象》单元练习题D卷.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南京市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声现象》单元练习题D卷.docx

南京市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声现象》单元练习题D卷

南京市2019年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声现象》单元练习题D卷

姓名:

________班级:

________成绩:

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面是小明所做的验证性实验,不正确的是

A.将大豆放在鼓面上,敲击鼓面,看到大豆被震起,听到打鼓声音,说明物体振动发声

B.在桌面一端放块表,耳朵贴到另一端,可听到表走的声音,说明声音可在固体中传播

C.将尺子的一端固定,分别轻拨和重拨另一端,听到的声音大小不同,说明音调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

D.一束平行光照射到粗糙表面时,虽然反射光线将向四面八方反射,但光线扔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2.人睡觉,蚊子在远处飞时听不到它的声音;当它飞到耳边时“嗡嗡”的声音令人觉得讨厌.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蚊子的翅膀振动发出声音

B.蚊子在远处时发出次声波

C.蚊子飞近耳朵时发出超声波

D.蚊子从远处飞到耳边时,翅膀振动的频率变大了

3.下列仪器或设备工作时,利用声来传递能量的是

A.声呐探测鱼群    

B.超声波探伤仪检查金属内部结构

C.彩超检查胎儿的发育情况      

D.超声波加湿器把自来水打碎成雾状

4.以下例子中,不属于利用声传递信息的是()

A.远处隆隆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可能的大雨

B.利用超声波粉碎体内的结石

C.古代雾中航行的水手通过号角的回声可以判断悬崖的距离

D.铁路工人用铁锤敲击钢轨,会从异常的声音中发现松动的螺栓

5.电话铃响,小明拿起一听就知道是爸爸了.小明判断是爸爸发出的声音的依据是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节奏

6.以下几个实验现象,能说明声音产生的原因的是()

A.放在玻璃钟罩内的电铃正在发声,把钟罩内的空气抽去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弱

B.把正在发声的收音机密封在塑料袋里,然后放入水中,人们仍能听到收音机发出的声音

C.拉小提琴时,琴弦的松紧程度不同,发出的声音也就不同

D.拨动吉它的琴弦发出声音时,放在弦上的小纸片会被琴弦弹开

7.下图声现象的探究中运用实验和推理的方法的是

A.

探究固体能否传声

B.

探究真空能否传声

C.

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D.

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8.如图四个瓶子里装有不同高度的水,吹出的声音音调最高的是

A.

     

B.

     

C.

      

D.

9.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错误的是()

A.

手拨动皮筋发声,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

逐渐抽出罩内空气,听到铃声渐小。

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C.

击鼓时,用力不同,听其发声,观察纸屑被弹起的高度。

探究声音的音调与频率有关

D.

车间里工人戴耳罩是防止噪声进入人耳

10.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

B.街道上的噪声监测仪是减弱噪声的专用设备

C.“公共场所不要大声说话”是要求人们说话时声音的音调要低一些

D.小汽车安装倒车雷达是利用回声定位探测车后的障碍物

二、填空题

11.将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会溅起水花,这表明声音是由于物体________产生的.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________传到人耳的.在月球上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对话交谈.这是因为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__,声音在________中不能传播.

12.在发生地震时,有些动物比人提前感觉到,是因为地震时伴有________声波产生;医生用的“B超”是利用________声波获得信息.

13.物理课上,老师用力吹一根较长的塑料吸管的同时,用剪刀一小段一小段地剪短吸管,如图所示.同学们听到的声音是管内的空气柱_____产生的;这时同学们听到的声音与不剪时相比_____变了.(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14.如图所示,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先让一端伸出桌边,轻轻拨动钢尺,然后用力拨动,听它两次发出声音的_______不同,这说明_______与_______  有关.;先让一端伸出桌边短一些,然后一端伸出桌边长一些,用同样的力再拨动钢尺,听它振发出的声音,使钢.比较两种情况下,第________次钢尺振动得快,它发出声音的________不同,这说明_______与_______       有关.

15.声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声波的传播快慢与______ 和______ 有关,耳膜破裂的人______ (可能、不能)听到声音。

16.某同学在瓶子里装上不同高度的水吹奏乐曲.音乐声是靠空气柱的_____产生的,吹不同的瓶子发出声音的_____不同.

17.内科医生一般都要用听诊器为患者诊断病情,见图,利用听诊器的好处是可以减小________分散,增大________。

18.声音从产生到引起听觉的过程是:

发声体的________产生声音,声音在________中传播,到人耳中引起________的振动,这种振动通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将信号传给大脑,从而产生听觉.

19.声学上,人们常用_____为单位来表示声音来表示声音的强弱,通常把人耳能听到的最小声音大小定为___________.理想的安静环境是__________.

20.当飞机降落时,乘务员要求旅客咀嚼食物,其目的是使耳中的________张开,使鼓膜内外的________保持平衡,从而防止对耳的损伤.

21.小华经常欣赏邻居演奏二胡,他仔细观察二胡只有2根不同粗细的弦,看到邻居表演前常常要用弦轴来调节弦的松紧,表演时常不断地用手指按动不同的部.他猜想:

音调的高低可能与发声体的粗细、长度和松紧度有关.

(1)你的猜想是:

_____.

为了研究二胡发音的原理,他选择了四根钢丝进行实验,如图所示.数据如上表:

(2)为了探究钢丝音调的高低与粗细的关系,他应用同样大小的力先后拨动_____和_____两根钢丝.

(3)为了探究钢丝音调的高低与长度的关系,他应用同样大小的力先后拨动_____和_____两根钢丝.

(4)为了探究钢丝音调的高低与琴弦松紧的关系,他应用同样大小的力先后拨动丁和_____两根钢丝.

(5)本实验中采用的方法是_____.

三、实验题

22.探究声音的特征:

(1)为了探究音调与什么因素有关,小明设计了下面几个实验,如图所示,你认为不能够完成探究目的是_____________,通过探究可知:

音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________决定的.

(2)如图B所示,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面适当的长度,拨动钢尺,就可听到__________(选填“钢尺”或“桌面被拍打”)振动发出的声音,若改用更大的力拨动钢尺,则听到声音的__________(选填“音调”、“音色”或“响度”)变大;逐渐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仔细聆听钢尺振动发出声音后,发现音调逐渐变__________(选填“高”或“低”)了,观察发现此时钢尺振动慢了,当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同样的力拨动钢尺,却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

23.小华学习了有关声音的知识后,对材料的隔音性能很感兴趣,于是他设计了如下实验进行探究,请阅读并回答下列问题.实验步骤:

①先搜集各种材料,如衣服、报纸、平装书、塑料袋、袜子;

②把闹钟放到一个鞋盒里,将衣服盖在鞋盒上方,然后逐渐远离盒子直到听不见滴答声,记下此时人离盒子的距离;

③分别将各种材料盖在鞋盒上方,重复以上实验,得到下表的数据:

回答问题:

(1)小华设计的实验利用了离声源越远,听到声音的响度越________(填“大”或“小”)的原理.

(2)根据小华所得数据可知粗糙的材料比平滑材料隔音性能________(填“好”或“差”),其原因是粗糙材料吸收声音的性能要比平滑材料________(选填“强”或“弱”).

(3)如果在给你一块海绵材料,你认为其隔声性能与报纸相比,________(填“海绵”或“报纸”)隔声性能好一点.

24.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通过甲乙两幅图可以说明:

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_____。

(2)在进行丙图所示实验时,某同学将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时,听到的铃声逐渐______;由此现象可以推理得出:

________________。

(3)若小明击打鼓面发声1.5s后听到了回声,那么小明距离障碍物是_______米。

(4)如图所示,小明同学为了研究声音的特性,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先让一端伸出桌边,并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

请你和他一起完成以下实验内容:

小明同学利用该实验装置可以进行两个实验内容的探究,分别是:

探究音调和频率的关系、_____________ ;以上两个探究实验都用到了物理学中一种重要的实验方法,即:

______法。

四、计算题

25.如图所示,郑州到上海的铁路线长约1000km.从郑州开往上海的快车,要运行16h到达上海.已知南京、郑州间的铁路线长约700km.假设快车在郑州、南京间的平均速度跟郑州、上海间的相等,那么从郑州开出的快车大约经过多长时间到达南京?

26.近几年我国高速铁路发展迅速.现已成为世界上高速铁路系统技术最全、集成能力最强、运营里程最长运行速度最高、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假期,小明同学乘坐G1619次高铁列车从合肥去黄山旅游,下表是G1619次高铁列车时刻表.

站次

车站

到时

发车

里程(km)

1

合肥南

﹣﹣

09:

08

0

2

巢湖东

09:

29

09:

31

70

3

无为

09:

44

09:

46

105

4

铜陵北

09:

58

10:

00

139

5

南陵

10:

12

10:

14

173

6

泾县

10:

24

10:

26

194

7

黄山北

10:

56

11:

00

306

(1)G1619次高铁列车从合肥南到黄山北行驶的平均速度是多少km/h?

(2)途中G1619次高铁列车以144km/h的速度匀速通过长度为400m的桥梁,列车全部通过桥梁的时间是20s.求该列车的长度是多少m?

五、简答题

27.如图,玻璃瓶内装有少量的水,往瓶中打气,观察到瓶塞跳出,同时烧瓶内出现“白雾”。

(1)简述瓶塞跳出瞬间发生的能量转化。

(2)请简要说明烧瓶内出现“白雾”的原因。

28.小明在家中听音响时,忽然想到课本上说声音能使空气形成疏密相间的波动并以此将声音传到远方小明想:

“声音的这种波动我为什么看不见,这种说法到底对不对呢?

小明想了一会儿,起身找来一个小碟、一段铁丝和一勺洗衣粉。

小明将洗衣粉倒入碟子中,加水溶解;然后将铁丝弯成一个带把的铁圈,将铁圈放在水中,使铁圈附上一层薄膜。

小明将铁圈放在音响的喇叭前,打开音箱。

这时,他发现,薄膜随着声音不断地在发生变化。

(1)小明通过实验说明了什么结论?

(2)小明的研究大致上经历了什么样的探究过程?

(3)小明在实验的过程中成功运用了什么物理学的探究方法?

六、综合题

29.阅读《从传声筒到移动通信》,回答问题。

从传声筒到移动通信

电话完全进入了我们的生活,我们每天都离不开它,你知道科学家们发明电话是受什么启发吗?

是传声筒。

让我们去参观中国科技馆二层探索与发现主题展B厅——声音之韵展,观察、研究一下传声筒,直观地去体验传声筒传递声音的过程吧。

装置简介:

两个非常粗的传输声音的金属管在空中盘成螺旋状,布置在展区的两个不同位置,相距大约十几米长,图1左上角就是其螺旋状的管路之一。

两个传输声音的金属管分别为听筒管路和话筒管路,两个传输声音的金属管端口分别是听筒和话筒,如图2所示。

就像人打电话一样,用话筒说话,用听筒听声音,如图3所示。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所产生。

在振动介质(空气、液体或固体)中某一质点在平衡位置附近来回发生振动,并带动周围的质点也发生振动,逐渐向各方向扩展,这就是声波。

声波前进的过程是相邻空气粒子之间的接力赛,它们把波动形式向前传递,它们自己仍旧在原地振荡,也就是说空气粒子并不跟着声波前进!

如图4所示,连续振动的音叉,使周围的空气分子形成疏密相间的连续波形。

声波是一种振动的机械波,它的基本参数是频率f、波长λ和波速v。

通过示波器可观测到可视化波形如图5所示。

频率是声源(或某一质点)1秒内来回振动的次数(单位为赫兹Hz),而声源完成一次全振动经过的时间为一个周期T,其单位为秒。

显然,

频率与人耳主观感觉声音的音调有关。

频率越高,音调也越高。

振幅与声音的强度有关。

波长是声波在一个周期内传播的距离,也是波形图中相邻波峰(或波谷)的距离。

这三者的关系是

人耳能感觉到的声波频率范围在20~20000Hz,称为音频波。

在这个频率范围以外的振动波,就其物理特性而言与声波相似,但在人类不引起声音感觉。

声速亦称音速,是声波通过介质传播的速度,它和介质的性质与状态(如温度)等因素有关。

在空气中声速为334.8m/s(22°C时),水中声速为1440m/s,在钢铁中声速为5000m/s。

现实世界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声波,但因为声波的能量随扩展的距离逐渐消耗,最后声音消失,一旦声源远离接受者就无法准确获得信息。

早在十八世纪欧洲已有“电话”一词,用来指用线串成的话筒(以线串起杯子)。

电话的出现要归功于贝尔,早期电话机的原理为:

说话声音为空气里的复合振动,可传输到固体上,通过电脉冲于导电金属上传递。

随着现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声音信号的传递借助电磁波传送。

电磁波能够在真空中传播,不但传播速度快,而且频率范围广,但它在水中会被吸收而急剧衰减。

和我们关系最密切的就是手机这种移动通信工具,它兼具发射和接收这两种功能,在同步地球卫星的协助下能使通信范围几乎覆盖地球上的每个角落。

请根据上述材料和你学过的物理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传声筒”的展示项目,形象地向观众展示了:

当一名观众在管路一侧发声,管路中的_________产生振荡,另一侧的观众能够听到传输的声音,两人可进行对话。

(2)以下应用或工具利用“传声筒”原理的是(___________)

A.超声波医学检查                   B.水瓶琴

C.天坛回音壁                       D.医生给病人看病用的听诊器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

A.声音的传播速度一定是340m/s        B.空气粒子并不跟着声波前进

C.声和电磁波都能在真空中传播        D.潜入水中的潜艇通信使用电磁波

(4)一列声波从空气中传入水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

A.波速变大,波长变长

B.波速变小,频率不变

C.波速变大,频率增大

D.波速变小,波长变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