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热题材新题型特快专递新高考版 诗歌鉴赏解析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725030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7.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热题材新题型特快专递新高考版 诗歌鉴赏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高考语文热题材新题型特快专递新高考版 诗歌鉴赏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高考语文热题材新题型特快专递新高考版 诗歌鉴赏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高考语文热题材新题型特快专递新高考版 诗歌鉴赏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高考语文热题材新题型特快专递新高考版 诗歌鉴赏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高考语文热题材新题型特快专递新高考版 诗歌鉴赏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高考语文热题材新题型特快专递新高考版 诗歌鉴赏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高考语文热题材新题型特快专递新高考版 诗歌鉴赏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高考语文热题材新题型特快专递新高考版 诗歌鉴赏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高考语文热题材新题型特快专递新高考版 诗歌鉴赏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高考语文热题材新题型特快专递新高考版 诗歌鉴赏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高考语文热题材新题型特快专递新高考版 诗歌鉴赏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高考语文热题材新题型特快专递新高考版 诗歌鉴赏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高考语文热题材新题型特快专递新高考版 诗歌鉴赏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高考语文热题材新题型特快专递新高考版 诗歌鉴赏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高考语文热题材新题型特快专递新高考版 诗歌鉴赏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高考语文热题材新题型特快专递新高考版 诗歌鉴赏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高考语文热题材新题型特快专递新高考版 诗歌鉴赏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高考语文热题材新题型特快专递新高考版 诗歌鉴赏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高考语文热题材新题型特快专递新高考版 诗歌鉴赏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热题材新题型特快专递新高考版 诗歌鉴赏解析版.docx

《高考语文热题材新题型特快专递新高考版 诗歌鉴赏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热题材新题型特快专递新高考版 诗歌鉴赏解析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热题材新题型特快专递新高考版 诗歌鉴赏解析版.docx

高考语文热题材新题型特快专递新高考版诗歌鉴赏解析版

备战2021年高考语文热题材、新题型特快专递(11月版)

专题04诗歌鉴赏

【试题概览】

题号

类别

题材

试题类型

1

2

追求高洁

李清照《鹧鸪天·桂花》

选择

写作目的

苏舜钦《寄题赵叔平嘉树亭》

选择

诗句含义

建功立业

高适《送浑将军出塞》

选择

比较情感

白居易《闻李六景俭自河东令授唐邓行军司马,以诗贺之》

选择

赏析诗句

忧国忧民

杜甫《白帝》

选择

抒情方式

杜甫《恨别》

选择

概括诗意

积极情怀

苏轼《寻春》

选择

分析情感

黄庭坚《弈棋二首呈任公渐》

选择

人物形象

和谐乡村

韦庄《纪村事》

选择

画面特征

储光羲《张谷田舍》

选择

写景方式

十一

寄情山水

贯休《野居偶作》

选择

分析情感

十二

孟郊《游终南龙池寺》

选择

艺术手法

十三

依依惜别

李白《送杨子》

选择

表达技巧

十四

辛弃疾《送湖南部曲》

选择

诗句情感

十五

民生疾苦

王建《田家行》

选择

分析主旨

十六

王维《渭川田家》

选择

诗句作用

十七

诗画一家

范成大《题画卷五首》

选择

表现手法

十八

黄庭坚《题竹石牧牛》

选择

诗句含义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

鹧鸪天桂花

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注)。

(注)“骚人”句:

传说屈原当年作《离骚》,遍收名花珍卉,以喻君子修身美德,唯独桂花不其列。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词人认为桂花不以色彩明艳悦人,情怀疏淡,踪迹偏远,唯芳香常留人间。

B.在词人眼中,桂花虽然没有美妙的浅碧、深红颜色,但仍是第一流的名花。

C.写梅花嫉妒、菊花羞惭,是在衬托桂花这一中秋时节花中之冠的卓越形象。

D.词人认为屈原缺乏审美眼光,情思不足,不识桂花名贵气质,竟将桂花遗漏。

2.花品即人品,从这个角度分析,你认为词人写桂花的用意何在?

【答案】1.D

2.桂花色淡味香,在百花中以“味”取胜;“色”属外在,“味”属内在,正与词人所追求的内在高尚德行相吻合;作者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写桂花表达了对内在高尚品德的追崇。

【解析】

1.D项,只是借责怪屈原来表达对桂花的喜爱之情,并非真认为屈原眼光有问题。

故选D。

2.读懂全诗,桂花色淡味香性柔,它没有梅菊那样引人注目的仪态姿容,却散发浓郁的芳香长留人间,可惜为屈原等历代文人墨士所遗弃不用。

作者运用托物抒情的手法,全词自始至终在咏赞桂花,而实是在咏人,词中的桂花的形象,正是作者自我性格的写照,诗人为桂花鸣不平,实际上乃在抒发自己内心的幽怨之情,同时也是对才志之士不为世用的感叹,隐寓着对压抑人才的社会现象的谴责之情。

对诗歌的表现手法的赏析时,要从写作手法和情感两个角度作答。

从写作手法上看,本词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从情感上看,体现了作者对桂花内在美的喜爱之情,同时也是作者追求自身内在美的体现。

二、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3-4题。

寄题赵叔平嘉树亭

苏舜钦

嘉树名亭古意同,拂檐围砌共青葱。

午阴闲淡茶烟外,晓韵萧疏睡雨中。

开户常时对君子,绕轩终日是清风。

盘根得地年年盛,岂学春林一晌红。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亭子以嘉树为名,意韵古朴深远;高树枝条轻拂亭檐,一片青葱。

B.烟霭之外,萧疏雨声中,亭内品茗、酣睡,悠闲自在,清雅可人。

C.终日清风绕窗,亭内与君子晤谈,侧面烘托出诗人高洁文雅的形象。

D.诗歌围绕嘉树亭,描写环境,叙写亭中生活,语言雅丽,境界开阔。

4.诗歌的尾联有什么含意?

请简要分析。

【答案】3.C

4.①要像嘉树那样,把根基盘扎在大地上,使枝叶年年茂盛;不能学春天的林木,只有片时的红花开放。

②比喻做人应脚踏实地,始终如一。

【解析】

3.C项,“侧面烘托出诗人高洁文雅的形象”错,应是衬托嘉树亭主人赵叔平的形象。

故选C。

4.“盘根得地年年盛,岂学春林一晌红”尾联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把“嘉树”与“春林”作对比描写,用“盘根得地”描绘嘉树把根基深深扎在大地,才能“年年盛”,而春林“一晌红”花开短暂,只有片刻的繁盛。

“岂学”二字表明作者的情感态度,赞扬嘉树,意在表达做人应脚踏实地,始终如一的思想内涵。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

送浑将军出塞(节选)

高适

将军族贵兵且强,汉家已是浑邪王。

传有沙场千万骑,昨日边庭羽书至。

城头画角三四声,匣里宝刀昼夜鸣。

意气能甘万里去,辛勤动作一年行。

黄云白草无前后,朝建旌旗夕刁斗。

远别无轻绕朝策①,平戎早寄仲宣诗②。

(注)①绕朝策:

据(左传·文公十三年),晋大夫士会奔秦,晋恐士会为秦所用,就派人招他回国。

士会离秦时,绕朝赠之以策。

②仲宣诗:

即王粲所作之《从军诗》,本为颂扬曹操西征张鲁的胜利,这里喻报捷之诗。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宝刀昼夜鸣”与“画角三四声”,营造了塞外战场凄严肃穆的气氛。

B.诗歌多角度写人,如“甘”正面写心理,“一年”“万里”是从时空角度描写。

C.“黄云”“白草”等意象写出广漠边塞的环境,表达对友人边旅艰苦生活的担心。

D.最后两句连用两典,结语悠远,“策”字这里语含双关,也有破敌策谋之意。

6.同为送别友人,这首诗与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所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

请简要分析。

【答案】5.C

6.《白》诗描写边塞奇异雪景与送别场景,抒写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或因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

《送》诗塑造了一位族贵兵强、忠勇爱国的名将形象,表达了诗人对浑将军的仰慕和赞美之情;借“绕朝策”“仲宣诗”两个典故,寄寓了诗人对浑将军塞外建功立业的殷切期望。

【解析】

5.C项,“表达对友人边旅艰苦生活的担心”分析错误,正确的理解为:

诗中以黄云连绵、衰草遍地,展现边塞军旅生活的艰苦,没有体现对友人的担心。

故选C。

6.《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一天雪景的变化为线索,记叙送别归京使臣的过程。

描写早晨起来看到的奇丽雪景和感受到的突如其来的奇寒;描绘白天雪景的雄伟壮阔和饯别宴会的盛况;写暮色中迎着纷飞的大雪步出帐幕,送别友人踏上归途。

全诗不断变换着白雪画面,化景为情,慷慨悲壮,浑然雄劲。

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因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

《送浑将军出塞》中,“将军族贵兵且强,汉家已是浑邪王”,就从浑将军的祖先写起:

远在汉代,他们就是归顺中原政权的部落首领,族贵兵强,屡建战功,高居王位。

起调高远雄浑,豪气笼罩全篇。

当敌人又气势汹汹地向边境发动了侵略战争,“羽书”飞至,形势危急时,浑将军又毅然奔赴疆场,奋战不息。

塞外的生活艰苦清寂,时而传来几声哀厉高亢的画角声,更增添了几分凄严肃穆的气氛。

而诗人却以“宝刀”切望为国杀敌而昼夜鸣叫这一兀傲奇警的夸张想象,再一次形象揭示出浑将军忠勇义烈的英雄本色。

“意气”二句,诗笔又从正面直探心曲,传达出浑将军豪迈的“意气”:

只要能为国杀敌,确保边疆,就是转战“万里”,“辛勤”经年,也算不了什么。

诗人多角度、多侧面塑造了浑将军这样一个忠勇爱国的名将形象。

据《左传·文公十三年》,有晋人士会返晋,绕朝赠之以策的记载。

“策”字这里语含双关,也有“策谋”之意,意思是希望浑将军不要忘记自己临行时所献的破敌之策。

“仲宣诗”即王粲所作之《从军诗》,本颂扬曹操西征张鲁的胜利,此喻报捷之诗,期望浑将军早奏凯歌,建立功业。

诗人连用两典,结语悠远,寄寓了诗人对浑将军塞外建功立业的殷切期望。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7-8题。

闻李六景俭自河东令授唐邓行军司马,以诗贺之

白居易

谁能淮上静风波,闻道河东应此科。

不独文词供奏记,定将谈笑解兵戈。

泥埋剑戟终难久,水借蛟龙可在多?

四十着绯①军司马,男儿官职未磋砣。

(注)①着绯:

穿红色的官服,唐制:

文武三品以上服紫,四品服深绯,五品服浅绯,六品服深绿,七品服浅绿,八品服深青,九品服浅青。

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开门见山,交代写作缘起。

“谁能”二字看似发问,实为肯定其卓越的才能。

B.颔联正面描写,赞美了李景俭具备“文可治世、武可定邦”的才华,充满敬佩之情。

C.尾联含蓄地表达了作者虽居低位、被贬江州,但仍思报国却壮志难酬的愤慨之情。

D.诗歌整体语言风格通俗易懂、明白晓畅,真挚地表达了对友人升迁的欣喜之情。

8.诗歌颈联不仅手法精妙,而且意蕴深刻,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

【答案】7.C

8.运用比喻,用“埋于泥沙之剑戟”“困于浅滩之蛟龙”比喻受埋没之人才,既喻友,也喻己;“终难久”“可在多”既表达了对李景俭终于升迁的祝贺与欣慰,也表达了希望自己能重新被朝廷起用、为国建功立业的期盼之情。

【解析】

7.C项,错误。

尾联的意思是不惑之年就官至司马,你这一辈子没有浪费了光阴啊!

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李景俭升为行军司马的喜悦之情以及对友人仕途前景充满期望的心情。

故选C。

8.题干要求赏析颈联的“手法”“意蕴”。

颈联意思是剑戟沉埋总会有显露锋芒的机会,蛟龙腾飞不在于水的多少。

从前两联可知,李景俭文武双全,如今得以担任重要职务,所以颈联埋于泥中的剑戟和借水的蛟龙意在比喻被埋没的人才,既喻任职前的友人,也指被贬为江州司马的自己。

本诗作于诗人江州司马任内,“终难久”“可在多”之语,表达了对李景俭终于升迁的祝贺与欣慰,同时也让同样才华横溢却身处贬所的诗人重拾信心,传递出希望自己能重新被朝廷起用、为国建功立业的期盼之意。

答题的时候主要从手法和意蕴角度分析鉴赏。

五、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9-10题。

白帝①

杜甫

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

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

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

哀哀寡妇诛求②尽,恸哭秋原何处村?

(注)①此诗写于诗人寓居夔州期间,这期间诗人还创作了《秋兴八首》《登高》等作品。

②诛求:

强制征收、剥夺。

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前两联以风雨寄兴,暗写时代的动乱,为后两联展现凄凉萧索、满目疮痍的社会面貌造势、作铺垫。

B.颔联对句工巧,“高江”对“古木”,“急峡”对“苍藤”,写出黑云压城大雨将至的昏暗沉寂气氛,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

C.颈联写荒原上闲蹓着的“归马”和横遭洗劫后的村庄,传达出诗人的无穷感喟,和前两联急骤的调子形成鲜明对照。

D.尾联“何处村”是说辨不清哪个村庄有人在哭,实际是说无处没有哭声,造成一种苍茫的悲剧气氛,展现一幅经历战乱后满目疮痍的秋原荒村图。

10.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是怎样表达的?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9.B

10.第一问:

表达了对国家动荡,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沉郁的忧思:

对乱世百姓的同情,对安宁的渴望,对战争的厌恶。

第二问:

①对比的手法,以“戎马”和“归马”对比,以“归马”的安逸,反衬“戎马”的劳累、紧张,突出了战乱对百姓生活的侵扰;往昔“千家”和战乱后仅余“百家”对比,揭示了战乱造成的生灵涂炭、十室九空的恶果。

诗句对比鲜明,感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②细节描写,尾联以孤苦无依的寡妇被搜刮尽净、哀愁恸哭的悲剧形象,控诉黑暗的社会现实。

③借景抒情。

诗中以白帝的急风暴雨,喻唐代社会的战乱动荡;以荒村的萧条凄凉,喻“安史乱后”国家的疮痍满目。

诗人通过这样的环境的描写,表现了对国家动荡,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沉郁的忧愁与哀思。

【解析】

9.B项,“写出黑云压城大雨将至的昏暗沉寂气氛”分析错误,颔联承“雨翻盆”而来,是具体描写雨景。

故选B。

10.颈联即是写所见:

荒原上闲蹓着的“归马”和横遭洗劫后的村庄。

诗人用了对比的手法:

“戎马不如归马逸”,以“戎马”和“归马”对比,以“归马”的安逸,反衬“戎马”疲劳;“千家今有百家存”,用往昔“千家”和战乱后仅余“百家”对比,描写了战乱造成的生灵涂炭、十室九空的荒村景象,展现一幅凄凉萧索,满目疮痍的秋原荒村图。

诗人通过这样的描写,表现了对国家动荡,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沉郁的忧愁与哀思。

尾联“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诗人运用细节描写,以孤苦无依的寡妇被搜刮尽净、哀愁恸哭的悲剧形象,控诉黑暗的社会现实,表达了对乱世百姓的同情,和对战争的厌恶。

还有诗人以白帝的急风暴雨,喻唐代社会的战乱动荡;以荒村的萧条凄凉,喻“安史乱后”国家的疮痍满目。

诗人通过这样的环境的描写,表现了对国家动荡,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沉郁的忧愁与哀思,这是借景抒情。

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1-12题。

恨别①

杜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②,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③急为破幽燕。

(注)①这是杜甫上元元年(760年)在成都写的一首七言律诗。

②剑外,剑阁以南,这里指蜀地。

③司徒,指李光弼,他当时任检校司徒。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的“一别”“长驱”,颔联中的“衰”“老”等词,一方面表现了叛军的嚣张气焰,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在安史之乱中的无奈、悲凉、飘零憔悴的遭遇。

B.颔联描述诗人流落蜀中的情况。

“草木变衰”,语出宋玉《九辩》中的“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这里是指草木的盛衰变易,承上句的“五六年”,同时也与下一句的“老”相呼应。

C.颈联中,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

杜甫这种坐卧不宁的举动,直接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

D.这首七律用简朴优美的语言叙事抒情,言近旨远,辞浅情深。

杜甫把个人的遭际和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写,每一句都蕴蓄着丰富的内涵,饱和着浓郁的诗情,值得读者反复吟味。

12.这首诗的题目是“恨别”,诗人在诗中所写的“恨”包含了几层含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1.C

12.四层含意:

一写远离家乡,“一别四千里”,恨离家之远;二写“胡骑长驱五六年”,“草木变衰”,恨战乱之久;三写兵戈阻绝,思家忆弟,恨骨肉分离;四写听到河阳连战告捷的喜讯,恨故园未收。

【解析】

11.C项,“直接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是错误的,应是委婉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

故选C。

12.诗歌散文首句写到“洛城一别四千里”,意思是作者离开洛阳之后便四处漂泊,远离它已有四千里之遥,写出了作者远离家乡,并且离家之远,这是“恨”的第一层含义。

第二句写到“胡骑长驱五六年”,意思是安史之乱叛军长驱直入中原也已经有五六年了,写出了战乱的久远,这是“恨”的第二层含义。

二、三联写到“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意思是草木由青变衰,作者来到剑阁之外,为兵戈阻断,在江边渐渐老去。

作者思念家乡,忆念胞弟,清冷的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

写出了兵戈阻绝,思家忆弟,恨骨肉分离,这是“恨”的第三层含义。

尾联写到“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意思是令人高兴的是听说司徒已攻克河阳,正乘胜追击敌人,急于要拿下幽燕。

写出了听到河阳连战告捷的喜讯,恨故园未收,这是“恨”的第四层含义。

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3-14题。

寻春①

苏轼

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

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村。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江城白酒三杯酽②,野老苍颜一笑温。

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③。

[注]①题目为编者所加,原诗仅有诗前小序。

此诗作于元丰五年(1082)诗人被贬黄州期间。

②酽,yàn,(汁液)浓;味厚。

③招魂,即《楚辞·招魂》。

传说宋玉因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见弃,作《招魂》讽谏怀王,希望他能悔悟,及时召回屈原。

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设想“东风”为春之信使,城居的诗人没有感觉到春意,渴望春意的诗人于是主动出郊寻春、旧地重游。

B.颔联宕开一笔,不写寻春所获,而作起议论来,表达感慨,诗意警策。

可结合作者同时期写的《前赤壁赋》来理解。

C.“江城”诗中指黄州。

味道醇厚的江城白酒、笑意温和的野老,既表明这次春游的欢聚畅饮,也表现了苏轼在黄州的生活状况。

D.最后两句是告慰故人,诗人表明自己在黄州过得很好,并邀请京城的朋友到此相聚,让友人不必为自己返京之事多操心。

14.颈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请简要分析。

【答案】13.D

14.表现了诗人虽身处逆境,却超然旷达的人生态度。

江城欢聚之乐、人情朴野之纯,都可以让人抛却烦恼的往事。

虽遭贬谪,诗人却欢聚此间,乐在此间,不以为意。

【解析】

13.D项,“邀请京城的朋友”错误,“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意思是“我们已经约定了,每年春季的时候都要出东门踏青,所以,我的老朋友们啊,你们就不必因为此事担心挂念了”,后一句中的“故人”是指老朋友,而前一句中的“约定”的不是京城老朋友,结合颈联“江城白酒三杯酽,野老苍颜一笑温”可知,这里是与“野老”相约。

故选D。

14.解答此类试题,首先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问的是“颈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请简要分析”,然后理解颈联的意思,再结合注释以及全篇的内容分析诗人的人生态度。

“江城白酒三杯酽,野老苍颜一笑温”意思是“让我们去江城边上的酒馆,喝上三杯酒家自酿的好酒吧。

这里的民风淳朴,乡间的老人会用饱经沧桑的脸孔上温暖的笑容来欢迎你的”,而从注释“诗人被贬黄州期间”可知,诗人此时是被贬之人,而味道醇厚的江城白酒,笑意温和的野老苍颜,展示了诗人此次春游的欢聚畅饮,诗人以此为乐,甚至要以此为归宿了,这表现出诗人的超然旷达的人生态度。

八、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5-16题。

弈棋二首呈任公渐(其一)

黄庭坚

偶无公事客休时,席上谈兵校两棋。

心似蛛丝游碧落,身如蜩甲①化枯枝。

湘东一目②诚堪死,天下中分尚可持。

谁谓吾徒犹爱日,参横月落不曾知。

(注)①蜩甲:

用《庄子》佝偻丈人承蜩的典故。

丈人一心捕蝉,竟把身子当枯树,手臂当树枝。

②湘东一目:

用南朝梁湘东王萧绎一只眼失明的典故,比喻弈者处于不利之局。

按照规则,围棋有两个“眼”才能活,可现在只有一眼,情势危急可知。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公事之余,双方开始下棋。

既呼应题目中“弈棋”二字,又引出下面内容。

B.“碧落”指天空,和白居易《长恨歌》“上穷碧落下黄泉”中的“碧落”意思相同。

C.“尚可持”和“诚堪死”构成转折,说明落后一方已经走出危局,扭转了不利形势。

D.诗歌重点描写了弈棋者在下棋过程中的心理状态,而没有重点描写双方的博弈过程。

16.颔联、颈联写出了怎样的弈棋者形象?

诗人是如何刻画的?

【答案】15.C

16.弈棋者的形象:

心思缜密、神情专注、意志坚韧。

作者通过比喻、用典、对比来刻画。

把弈棋者的心比作“蛛丝”,足见其心思之细;以佝偻丈人承蜩的典故写弈棋者神情专注,心无旁骛;用只剩一眼的危急情形和弈棋者的努力构成对比,突出弈棋者坚韧。

【解析】

15.C项,“说明落后一方已经走出危局,扭转了不利形势”错误,“已经”错,从诗中来看,诗歌是说“尚可持”,即希望局势还能挽回。

故选C。

16.颔联“心似蛛丝游碧落,身如蜩甲化枯枝”,这是一个静静的棋手的形象,前一句用了比喻的手法,以蛛丝来形容棋手心思缜密,偌大的棋盘被比作苍空,在这棋盘中自然处处都要极其细心。

第二句用了《庄子》中佝偻承蝉的典故。

一个用竹竿粘“知了”的老人,其拿手好戏是能在这时屏住呼吸,伸出的手就像枯枝一样。

而正在下棋的棋手,也正是这样地一动不动,全神贯注。

在这一刹那时间似乎也停滞了。

这就写出弈棋者专心致志、神情专注的特点。

颈联“湘东一目诚堪死,天下中分尚可持”,“湘东一目”,是说梁元帝萧绎,他在当上皇帝之前被封为“湘东王”,担任荆州刺史。

他自幼瞎了一只眼睛,这一典故在这里用得实在巧妙,围棋需要两眼才能成活,“一目”就只能等死了。

而笔锋突然一转,说天下从中间划分下去尚且可以把握。

也就是说边角一目不成活,但如果把握中盘,还是很有希望的。

诗人用只剩一眼的危急情形和弈棋者的努力构成对比,突出弈棋者的坚韧。

九、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7-18题。

纪村事

[唐]韦庄

绿蔓映双扉,循墙一径微。

雨多庭果烂,稻熟渚禽肥。

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

数声牛上笛,何处饷田归。

[注]饷田:

到田间送饭

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写绿植光影映照门扉,墙边小路在草木中若隐若现,显得生机勃勃。

B.颔联写院中果子腐烂,水边禽鸟肥美,营造出农闲时节慵懒闲散的宁静氛围。

C.全诗视听结合,动静相宜,虚实相生,用语平朴,意境优美,富有意趣。

D.本诗撷取若干乡村景象,自然与人文融合,呈现出浓郁的田园生活气息。

18.“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描写了什么样的乡村场景?

【答案】17.B

18.为准备祭祀、祈求丰收,农人在忙于酿酒;暮色渐浓,远处飘来捣衣的声音。

描写了忙碌而祥和的农村生活场景。

【解析】

17.B项,“营造出农闲时节慵懒闲散的宁静氛围”分析错误。

根据诗意,此联描写的并非是“农闲”“慵懒”的情景,应该是农忙季节。

从关于结尾句的注释“饷田:

到田间送饭”和颈联“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酿酒”“砧声”中均可见是忙碌而充实的田园氛围,表现了农忙时节农家人的辛勤劳作。

故选B。

18.“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这联诗的大意是:

农人们正在酿酒,准备迎接新社,捣衣声从远处传来,融进暮色渐起的黄昏。

社日是古代祭土地神的日子,以祈丰收,有春秋两社,新社即春社,时间在立春后、清明前。

这是在写农人们为祈求丰收,正在繁忙而紧张地酿酒,准备祭祀;暮色渐浓,远处传来捣衣的声音。

所以说诗歌的这一联描绘了一幅忙碌、祥和、安定的农村生活图景。

十、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9-20题。

张谷田舍

储光羲

县官①清且俭,深谷有人家。

一径入寒竹,小桥穿野花。

碓②喧春涧满,梯倚绿桑斜。

自说年来稔③,前村酒可赊。

(注)①县官:

陪作者巡视的县令。

②碓(duì):

用来舂米谷的器具。

③稔(rěn):

庄稼成熟。

1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出田舍坐落的位置,引出下文对清新而自然的农村田园风光的描绘。

B.颔联的“入”和“穿”两个动词运用精当,描绘了一幅清幽、美丽的春天图景。

C.尾联的“自说”是“作者说”,写今年的收成将会不错,描写了农民在丰年里富足安乐的生活。

D.本诗描写了田舍的美丽风光与农民们的劳动生活,表达了诗人由衷的赞美之情。

20.本诗颈联是如何凸显农民的劳动场景的?

有何表达作用?

【答案】19.C

20.①运用“喧”“倚”两个动词,从听觉与视觉两个方面展现了农民们舂米与采桑的场景,对仗工整,形象生动。

②描绘了一幅清新可喜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表达了作者对农民劳动生活的赞美,以及看到农民安居乐业的喜悦之情;暗示了人们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与清正勤俭的县官创造的社会环境密不可分。

【解析】

19.C项,“尾联的‘自说’是‘作者说’”错误,尾联“自说年来稔,前村酒可赊”意思是田舍主人说近年来庄稼成熟收成不错,前村的酒都可以去赊。

所以“自说”为“农人说”,不是“作者说”。

故选C。

20.颈联“碓喧春涧满,梯倚绿桑斜”意思是捣米的石碓的声音充满了春天的山涧,采桑的梯子靠在碧绿的桑树上稍微有点儿倾斜。

“喧”“倚”两个动词分别从听觉角度描绘了农民们舂米的情景,从视觉角度描绘了农民们采桑的场景,突出了场面的热闹。

从主旨内容上看,通过写“碓喧”“梯倚”等场景表达了作者对农民劳动生活的赞美和内心的喜悦之情;联系首句“县官清且俭”可知,这热闹、幸福的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