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考点学与练 专题05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725116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1.4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考点学与练 专题05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考点学与练 专题05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考点学与练 专题05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考点学与练 专题05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考点学与练 专题05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考点学与练 专题05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0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考点学与练 专题05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0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考点学与练 专题05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0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考点学与练 专题05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0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考点学与练 专题05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0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考点学与练 专题05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0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考点学与练 专题05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0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考点学与练 专题05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0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考点学与练 专题05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0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考点学与练 专题05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0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考点学与练 专题05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0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考点学与练 专题05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0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考点学与练 专题05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0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考点学与练 专题05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0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考点学与练 专题05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考点学与练 专题05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讲.docx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考点学与练 专题05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考点学与练 专题05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讲.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考点学与练 专题05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讲.docx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考点学与练专题05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讲

专题5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1.以全球变暖、生态破坏等问题,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等气候异常变化,珠峰测量、南极科学考察等为背景,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以全球变暖、生态破坏等环境问题、厄尔尼诺、青藏高原隆起等背景材料切入,考查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及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

3.以区域图、模式图切入,考查自然带、自然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及成因。

4.利用区域气候、区域地形图考查自然带的类型、分布及成因。

【网络构建】

知识点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生产功能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平衡功能是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2.自然地理环境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发展变化是统一的,每个地理要素的演化都是自然地理环境演化的一个方面,如我国西北地区,气候、水文、土壤等自然要素共同构成了西北独特的荒漠环境。

(如下图)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下图为大量使用矿物燃料、滥伐森林引起整个生态环境失调的例子。

知识点二、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和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

1.地域分异规律

(1)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规律

分布及说明

纬度地带性(由赤道到两极)

①大陆的低纬地区:

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

②大陆的高纬地区:

亚寒带针叶林带⇒极地苔原带⇒极地冰原带

经度地带性(从沿海向内陆)

(2)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山地垂直地域分异是山麓到山顶水分和热量状况的差异共同作用的结果,山麓到山顶水热的变化与从低纬到高纬的变化类似,但并不完全一致。

垂直地域分异与由赤道到两极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似性:

2.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

受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影响,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呈现出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但陆地自然条件复杂多变,受地形、洋流及海陆分布等因素影响,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在个别地区呈现出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例证及原因分析见下表:

实际分布的自然带

形成原因

按理想状态分布的自然带

南美大陆西岸3°S~30°S之间狭长的热带荒漠带

安第斯山脉阻挡海洋水汽的输入;秘鲁寒流降温减湿

热带雨林带(北);热带草原带(中);热带荒漠带(南)

南美大陆东端形成的温带荒漠带(巴塔哥尼亚沙漠)

位于西风带控制下的安第斯山的背风坡

温带草原带(中);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东)

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呈现热带草原景观

海拔高,气温低,降水少,不具有形成热带雨林气候的条件

热带雨林带

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巴西高原东南部、澳大利亚东北部的热带雨林带

信风来自海洋,温暖湿润;山地迎风坡,多地形雨;暖流增温增湿

热带草原带

南半球缺少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

南半球相应纬度是海洋,缺少陆地分布

苔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

我国新疆天山、昆仑山山麓地带分布的绿洲

高山冰雪融水使其地表水或地下水丰富

温带荒漠带

知识点三、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判读方法

1.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有:

①山体所在纬度——纬度愈低愈复杂,纬度愈高愈简单;②山体海拔——海拔愈高愈复杂(当然有极限),海拔愈低愈简单,甚至无;③与山顶、山麓之间相对高度有关——相对高度大则复杂,相对高度小则简单。

2.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海拔的因素有:

①山体所在纬度——纬度低,海拔高;纬度高,海拔低。

②坡向——同一山体,阳坡高,阴坡低;迎风坡高,背风坡低。

3.通过带谱的基带名称确定所在的热量带。

所谓基带,即高山山麓的自然带,因位于垂直自然带的最底层而得名,如果最底层自然带是常绿阔叶林带,说明该山地位于亚热带地区。

4.通过带谱的数量判断纬度的高低。

通常,带谱数量越多,山地所在的纬度位置越低,反之则越高。

因此,纬度低的高大山岭,自然带数量要多于纬度高的山岭。

若是赤道地区的高大山岭,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发生的变化规律相似于由赤道到两极的变化规律。

5.利用自然带判断南北半球

通过自然带的数量,判断阳坡和阴坡,进而判断南北半球。

北半球的山体,太阳在南边的时间长于北边(指赤道至回归线之间)或始终在南边(指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则南坡获得的光热多于北坡,南坡自然带的数目多于北坡,或基带自然带的高度高于北坡;南半球则反之。

如图所示:

6.根据雪线的高低判断迎风坡和背风坡:

雪线高的为背风坡,雪线低的为迎风坡。

(山地迎风坡降水丰富,冰雪量大,融化慢,因此雪线低;山地背风坡降水少,冰雪量小,融化快,因此雪线高)

7.可根据不同山坡的自然带分布的海拔的不同,判断山坡坡向:

东西走向的山——自然带海拔分布高的为阳坡,自然带海拔分布低的为阴坡。

(如喜马拉雅山)

南北走向的山(温带地区)——自然带海拔分布高的为背风坡,自然带海拔分布低的为迎风坡(如太行山:

迎风坡降水多,但气温稍低,在背风坡相同的海拔处,其降水量比迎风坡少,但气温偏高。

因此背风坡同迎风坡降水量和气温大体相同的地方,其海拔要高于迎风坡,故背风坡的自然带分布海拔要比迎风坡的高)。

高频考点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例1、(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Ⅰ)【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随着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北移,地中海不断萎缩,里海从地中海分离。

有学者研究表明,末次冰期晚期气候转暖,里海一度为淡水湖。

当气候进一步转暖,里海北方的大陆冰川大幅消退后,其补给类型发生变化,里海演化为咸水湖,但目前湖水盐度远小于地中海的盐度。

图6示意里海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

图6

(1)板块运动导致的山脉隆起改变了区域的地貌、水文和气候特征,分析这些特征的变化对里海的影响。

(6分)

(2)末次冰期晚期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对此作出合理解释。

(6分)

(3)分析补给类型发生变化后里海演化为咸水湖的原因。

(6分)

(4)指出黑海、地中海未来演化为湖泊的必要条件。

(4分)

【答案】

(1)山脉隆起,里海与海洋分离,形成湖泊(湖盆)。

山脉隆起,导致里海汇水面积缩小,湖泊来水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

山脉隆起,阻挡湿润气流,导致干旱,推动湖泊向内陆湖演化。

(2)气温仍较低,湖面蒸发弱;受冰雪融水补给;补给大于蒸发。

(3)有河流汇入,带来盐分;无出水口,盐分无法排出;地处内陆,蒸发强烈,导致盐度升高。

(4)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继续)北移(或板块运动趋势不变)。

【解析】以里海的演化过程为背景材料,考察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问题,包括地壳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气候与湖泊盐分的关系、板块边界问题等内容。

(1)山脉隆起导致区域的地貌、水文和气候特征的变化对里海的影响要分别从山脉对地貌、气候及水文的变化进行分析。

从地貌看,由于山脉隆起,使得里海与地中海分离,成为湖泊。

从气候看,该地处于西风带内,但是由于大高加索等山脉隆起,阻挡西风从地中海带来湿润气流,气候干旱,降水少,大陆性特征明显,蒸发量加剧,湖泊逐渐向内陆湖演化。

从水文看,山脉隆起使得注入湖泊的河流减少,盐度增加,湖泊面积变小。

(2)末次冰期晚期里海一度为淡水湖主要从补给与蒸发角度分析。

由于位于末次冰期的晚期,此时气温略有升高,冰雪融化量增加,但由于气温总体较低,蒸发量小,所以补给大于蒸发量,所以盐度低,里海一度为淡水湖。

(3)补给类型发生变化后里海演化为咸水湖的原因主要结合补给类型变化进行分析。

由材料可知,“当气候进一步转暖,里海北方的大陆冰川大幅消退后,其补给类型发生变化,里海演化为咸水湖”也就是说,里海的补给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转变为以河流补给为主,而河流为内流河,盐分只进不出,逐渐积累,加之地形隆起,气候更加干旱,蒸发加剧,使得含盐量升高,演变为咸水湖。

(4)黑海、地中海未来演化为湖泊的必要条件要参考里海的形成结合板块构造进行分析。

里海成为湖泊就是由于地处板块消亡边界,是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北移形成的,如果继续北移,黑海和地中海也会演化为湖泊。

【举一反三】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芦苇,多年水生或湿生的高大禾草,具有较强的耐盐能力,是河口湿地生态系统中有机物质的重要来源。

辽河三角洲是植被类型保存完好、面积较大的芦苇沼泽湿地。

(1)分析图示芦苇分布区,容易发生土壤盐渍化的原因。

(2)过去每年春节前后,当地会在收割后的苇塘里放火“炼塘”,以提高来年芦苇的产量。

分析这种做法对湿地、地下水、动物及土壤所造成的影响。

【解析】第

(1)题,辽河三角洲芦苇分布区容易发生土壤盐渍化的原因,首先从该处的地理位置去分析,临海,容易引发海水入侵;其次从该处的气候类型去分析,暖温带半湿润区,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引发盐类物质向土壤表层集聚;再次从河流位置去分析,河流下游,泥沙淤积,地下水位较高,引发盐类物质在地表集聚。

(2)题,放火“炼塘”,使地表温度升高,加大蒸发量,可能导致湿地面积减小,地下水量减小;放火“炼塘”,降低植被覆盖率,使部分动物失去栖息地;放火“炼塘”,秸秆无法还田,使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肥力降低。

【答案】

(1)处于河流下游,地下水位较高;地处暖温带半湿润区,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地处沿海,湿地水位降低时,易引发海水入侵。

(2)对湿地:

面积减小,调节气候的功能减弱。

对地下水:

地表水下渗量减少,地下水位降低。

对动物:

失去栖息地,动物种类减少。

对土壤:

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肥力降低。

【变式探究】花色素是使秋季枫叶变红的主要因素,其含量越高,枫叶颜色越浓艳。

糖分含量与花色素含量呈正相关。

日温差较大时,枫叶光合作用合成的糖分的消耗量减小,合成的花色素含量增加。

入秋降水过少时,枫叶颜色较淡,叶红持续时间短且干瘪、落叶早。

据此回答3~4题。

3.入秋后,与枫叶浓艳程度呈正相关的是(  )

A.风力B.光照

C.地形D.日均温

4.一般情况下,辽宁东部山区的枫叶变红现象可能是(  )

A.西北坡变红较早,持续时间较长

B.东北坡颜色更加鲜艳

C.东南坡颜色鲜艳,持续时间较长

D.西南坡枫叶最晚干瘪

【答案】3.B 4.C

【解析】第3题,结合材料分析,入秋后,天气晴朗,光照条件好,加上日温差较大,枫叶光合作用合成的糖分的消耗量减少,合成的花色素含量增加,枫叶更浓艳,即光合作用强度和日温差都与枫叶浓艳程度呈正相关,B对。

风力越大,枫叶蒸腾量越大,加速枫叶枯萎干瘪,A错。

不同的地形对枫叶浓艳程度的影响不同,C错。

日均温过高,枫树生长旺盛,枫叶不会变红,日均温过低会导致枫叶枯萎,D错。

第4题,辽宁东部山区西北坡和东北坡皆为阴坡,光照条件差,枫叶变红晚,加上气温较低,枫叶枯萎较早,枫叶变红现象持续时间较短,A、B错。

东南坡和西南坡皆为阳坡,光照条件好,积累的糖分多,合成的花色素含量高,枫叶变红早,持续时间较长,C对。

东南坡受海洋气流影响较西南坡大,气候更湿润,东南坡枫叶最晚干瘪,D错。

高频考点二地理环境的差异

例2、(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Ⅲ)我国某公路长500多千米,南北贯穿了多冰川的山脉,并跨越了多条河流。

公路南端海拔约1070米,为山前洪积平原上的绿洲。

该公路山区段每年9月底至次年5月底封路禁行。

据此完成11题。

11.该公路北端海拔约750米,其所处的自然带是()

A.针叶林带B.山地草原带C.高寒草甸带D.灌丛荒漠带

【答案】D

【解析】由

(1)题分析可知,该公路位于我国新疆。

结合材料与题干,公路长500多千米,南端海拔约1070米,南北贯穿了多冰川的山脉,北端海拔约750米,说明公路南北两端海拔较低,中间穿越横亘在新疆中部的天山山脉,沟通了南疆与北疆。

公路北端海拔约750米,其应位于北疆,地处天山北坡、准噶尔盆地南缘的位置,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故其所处的自然带是灌丛荒漠带,D正确;针叶林带应位于天山北坡降水丰富的山腰地带,海拔较高,A错误;山地草原带与高寒草甸带分布的位置海拔更高,B、C错误。

故选D。

【举一反三】图1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拍摄于2017年3月25日。

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同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左图),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右图)。

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

据此完成1—3题。

图1

1.当地自然植被属于

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 D.针叶林

2.造成图示绿化隔离带景观差异的原因可能是该街道两侧

A.用地类型差异 B.居民爱好差异

C.景观规划差异 D.行政管辖不同

3.图示常绿灌木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制约其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气温 B.降水

C.光照 D.土壤

【答案】1.B  2.D  3.A

【解析】1.由题中3月25日,杂树中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可知此处植被在冬季时,树叶落完,春季的时候长出新叶,说明此地位于我国北方地区,所以此处的自然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常绿硬叶林是地中海气候独特的植被,我国无此气候分布;针叶林分布于较高纬度,不合题意。

2.两侧用地类型相同,均为绿化用地,排除A;隔离带用于城市交通管理,非居民观赏功能,且种植植物相同,不存在居民的喜好影响,排除B;根据材料中提到,数年前两侧植被类型相同,排除C。

因此造成绿化隔离带景观差异的原因可能是该街道两侧分属不同的行政管理部门。

3.由于常绿灌木冬季不落叶,所以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

景观植物的最大用途就是营造城市景观,因此需要保持常绿。

而我国北方地区冬季气温低,大多数植物都在冬季落叶,故制约常绿灌木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气温,气温低,热量不足,制约了常绿灌木的栽种范围。

【变式探究】(2018年天津卷)结合图1和图2中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最有可能观察到左图中景观的地点,是右图中的

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

2.在左图所示地区,年降水量最多的地带应位于

A.终年积雪区B.高山草甸带

C.云杉林带D.山麓草原

【答案】1.A2.C

【解析】

1.图示区域为天山,云杉林出现在山体2000米左右,山麓为草原,可知位于降水较多的伊犁河谷地带;根据右图显示的天山全貌可知,天山向西敞开一个豁口,可以接收到来自大西洋、北冰洋的水汽,因此,伊犁河谷地带气候较为湿润;图2显示甲地符合要求,而乙、丁附近降水较少,丙地海拔较高,看不到图示景观,选A。

2.图示区域位于中国西北地区,大部分地区降水稀少,只有水汽量大的地方才可能形成森林。

据此选C。

高频考点三、垂直自然带差异

例3、 图5表示喜马拉雅山脉某区域不同海拔四个站点的最冷、最热月平均气温。

读图,回答第8题。

图5

8.该山地

A.海拔3000米左右积雪终年不化         B.气温年较差随海拔升高递增

C.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坡                       D.地处板块的生长边界

【答案】8.C

【解析】读图可知海拔3000米气温大于0°,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北坡是青藏高原,海拔4000米左右,而这四个站点海拔低于4000米,所以山地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坡,喜马拉雅山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属于板块的消亡边界。

【变式探究】下图为某山地等高线、7月等温线、雪线分布示意图。

读图完成3~4题。

3.该山地南坡属于(  )

A.阳坡和背风坡B.阴坡和背风坡

C.阴坡和迎风坡D.阳坡和迎风坡

4.图中①②间分布最广的植被可能是(  )

A.高山草甸B.高寒荒漠

C.针阔叶混交林D.高山针叶林

【答案】3.D 4.B

【解析】第3题,图中显示山地南坡雪线分布的海拔较低,则南坡为迎风坡;同时南坡7月等温线分布海拔较高,则南坡为阳坡。

第4题,图中①处7月等温线为3℃,②处有雪线经过,则①②间分布的植被可能为雪线以下的高寒荒漠。

【变式探究】下图为我国某山地北坡甲、乙、丙三地垂直自然带随海拔变化示意图。

完成下列各题。

(1)该山地可能是(  )

A.秦岭B.南岭

C.昆仑山D.喜马拉雅山

(2)甲、乙、丙三地垂直自然带的类型组合存在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光照B.水分

C.海拔D.热量

【答案】

(1)C  

(2)B

【解析】

(1)读图,根据图中冰雪带的海拔高度判断,该山地可能位于青藏高原地区,不可能在第三阶梯,A、B错。

根据材料,山地北坡是荒漠带,海拔约1000~1500米,位于第二阶梯,可能是昆仑山,C对。

喜马拉雅山北坡海拔约4000千米,D错。

(2)根据材料,图示区位于北坡,有林地分布。

光照、热量少,植被类型变化是荒漠-草原-森林-草原-荒漠,所以影响垂直自然带的类型的主导因素是水分,B对。

图中海拔与森林分布没有正相关、负相关的关系,不是主导因素,D错。

【特别提醒】学生在熟悉陆地自然带的分类及特征,对我国主要山脉的分布位置,海拔高度有较多了解。

根据山麓地带的植被,可以判断出山脉大约的分布位置。

根据雪线的高度,推断海拔高度,这样可以减少做题时浪费的时间,提高效率。

陆地自然带划分的基础是热量和水分。

根据图中山地北坡植被的变化,荒漠-草原-森林-草原-荒漠,可以判断与沿海到内陆的自然景观变化一致,所以是水分为基础。

(2019·高考全国卷Ⅲ)我国某公路长500多千米,南北贯穿了多冰川的山脉,并跨越了多条河流。

公路南端海拔约1070米,为山前洪积平原上的绿洲。

该公路山区段每年9月底至次年5月底封路禁行。

据此回答7~9题。

7.该公路位于(  )

A.吉林B.内蒙古

C.西藏D.新疆

8.该公路山区段定期封路禁行主要是因为(  )

A.洪水频发B.路面积雪严重

C.泥石流多发D.路面冻融沉降

9.该公路北端海拔约750米,其所处的自然带是(  )

A.针叶林带B.山地草原带

C.高寒草甸带D.灌丛荒漠带

【答案】7.D 8.B 9.D

【解析】第7题,该公路是南北贯穿了多冰川的山脉,公路南端海拔约1070米且为山前洪积平原,可推知该公路位于高海拔地区,A、B错;该公路南端为山前洪积平原上的绿洲,故该公路应位于气候干旱的新疆,C错,D对。

第8题,该公路山区段封路禁行的时间是每年9月底至次年5月底,此时段纬度较高的新疆以降雪为主,不会出现洪水和泥石流,A、C错;每年9月底至次年5月底,该公路山区段降雪量较大,气温低,路面积雪严重,加之该公路贯穿了多冰川的山脉,并跨越了多条河流,道路急弯、陡坡较多,严重影响交通安全,故该公路山区段定期封路禁行,B对;路面冻融沉降主要发生在气温较高的夏半年,D错。

第9题,分析材料可知,该公路南北贯穿的应是多冰川的天山山脉,该公路北端海拔约750米,应位于山麓地带。

天山北坡山麓到山顶自然景观依次是荒漠草原、山地草原、针叶林、高山草甸、高山垫状植被、积雪冰川,故该公路北端所处的自然带应是灌丛荒漠带,D正确。

(2019年天津卷·节选)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吉林省珲春市(下图)是我国离海最近的内陆城市,辖区内的聚落多沿河谷分布。

图们江流域的森林曾被大量砍伐。

近年来由于保护措施得当,使流域内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

(3)森林植被的恢复,会使图们江在俄、朝两国交界处河段的水文特征发生哪些变化?

(6分)

【答案】(3)流量(水位)季节变化减小;含沙量减少。

【解析】(3)本题通过吉林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内容为背景,分析区域内河流的水文特征变化等知识点。

该题属于特征描述类题,关键词“植被的恢复”,解题方向“水文特征”。

水文特征一般从流量、含沙量、结冰期、水位、水能等进行分析。

结合材料有森林植被的恢复,影响到的一般是流量水位和含沙量,从这两个角度组织【答案】流量(水位)季节变化减小;含沙量减少。

12.(2019·高考全国卷Ⅰ)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随着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北移,地中海不断萎缩,里海从地中海分离。

有学者研究表明,末次冰期晚期气候转暖,里海一度为淡水湖。

当气候进一步转暖,里海北方的大陆冰川大幅消退后,其补给类型发生变化,里海演化为咸水湖,但目前湖水盐度远小于地中海的盐度。

下图示意里海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

(1)板块运动导致的山脉隆起改变了区域的地貌、水文和气候特征,分析这些特征的变化对里海的影响。

(2)末次冰期晚期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对此作出合理解释。

(3)分析补给类型发生变化后里海演化为咸水湖的原因。

(4)指出黑海、地中海未来演化为湖泊的必要条件。

【答案】

(1)山脉隆起,里海与海洋分离,形成湖泊(湖盆)。

山脉隆起,导致里海汇水面积缩小,湖泊来水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

山脉隆起,阻挡湿润气流,导致干旱,推动湖泊向内陆湖演化。

(2)气温仍较低,湖面蒸发弱;受冰雪融水补给;补给大于蒸发。

(3)有河流汇入,带来盐分;无出水口,盐分无法排出;地处内陆,蒸发强烈,导致盐度升高。

(4)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继续)北移(或板块运动趋势不变)。

【解析】

(1)板块运动导致的山脉隆起改变了区域的地貌,使得里海从地中海分离,里海成为湖泊;板块运动导致的山脉隆起使里海流域面积缩小,湖泊来水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板块运动导致的山脉隆起阻挡了来自大西洋的水汽,使该地区降水减少,气候变干旱,里海获得的补给减少,湖水盐度升高,里海逐渐演化为内陆湖。

(2)主要从里海水分收支的角度进行分析。

末次冰期气温仍较低,蒸发较弱,湖水支出量较少;末次冰期晚期气候转暖,大量冰雪融水汇入里海,里海淡水水量的收入大于支出,从而使里海盐度下降,演化为淡水湖。

(3)补给类型发生变化后,汇入里海的冰雪融水急剧减少,里海的主要补给类型变为大气降水;里海地处亚欧大陆中部,且受西部山地的阻挡,周边地区降水量较少,入湖淡水量少;里海所在地区夏半年气温高,冬半年风力强劲,蒸发旺盛,且随着气候进一步转暖,蒸发更加旺盛,里海的盐分不断富集,逐渐由淡水湖演化为咸水湖。

(4)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继续北移,切断黑海与地中海、地中海与大西洋的联系是黑海、地中海未来演化为湖泊的必要条件。

(2018年天津卷)结合图1和图2中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最有可能观察到左图中景观的地点,是右图中的

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

2.在左图所示地区,年降水量最多的地带应位于

A.终年积雪区B.高山草甸带

C.云杉林带D.山麓草原

【答案】1.A2.C

【解析】

1.图示区域为天山,云杉林出现在山体2000米左右,山麓为草原,可知位于降水较多的伊犁河谷地带;根据右图显示的天山全貌可知,天山向西敞开一个豁口,可以接收到来自大西洋、北冰洋的水汽,因此,伊犁河谷地带气候较为湿润;图2显示甲地符合要求,而乙、丁附近降水较少,丙地海拔较高,看不到图示景观,选A。

2.图示区域位于中国西北地区,大部分地区降水稀少,只有水汽量大的地方才可能形成森林。

据此选C。

(2018·海南卷)历史上,黄河输沙量居世界大河之冠。

近几十年来,我国重点开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并在黄河上修建水库,使下游年均来沙量大幅减少。

治理前后黄河下游来沙量的变化充分反映了“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据此完成16~18题。

16.在黄土高原治理中植树种草的主要目的是

①固定表土②减少径流③沉积泥沙④降低风速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17.修建水库不仅可以拦截泥沙,还可以放水冲沙,以减少下游河床淤积。

冲沙效果最佳的水库放水方式是

A.洪水期持续放水B.枯水期持续放水

C.洪水期集中放水D.枯水期集中放水

18.“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