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必修一综合测试新人教版必修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726075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59.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必修一综合测试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生物必修一综合测试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生物必修一综合测试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生物必修一综合测试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生物必修一综合测试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生物必修一综合测试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生物必修一综合测试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生物必修一综合测试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生物必修一综合测试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生物必修一综合测试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生物必修一综合测试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生物必修一综合测试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生物必修一综合测试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生物必修一综合测试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生物必修一综合测试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生物必修一综合测试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生物必修一综合测试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生物必修一综合测试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生物必修一综合测试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生物必修一综合测试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物必修一综合测试新人教版必修1.docx

《生物必修一综合测试新人教版必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必修一综合测试新人教版必修1.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生物必修一综合测试新人教版必修1.docx

生物必修一综合测试新人教版必修1

必修一

综合测试

一、选择题:

本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下列有关细胞内物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C

A.细胞中包括葡萄糖、脂肪在内的有机物能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B.组成细胞的元素同样存在于自然环境中,说明生物与非生物具有统一性

C.脂质中的胆固醇是对生物体有害的物质

D.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

2.有人从某种哺乳动物体内提取出一种成熟细胞。

经化学分析,细胞中不含有DNA而含有红色含铁的蛋白质,分析最可能发生在该细胞中的生理活动是C

缩合

A.DNA→mRNA→蛋白质B.丙酮酸+水→CO2+[H]+能量

C.葡萄糖—→2C3H6O3D.氨基酸甲+氨基酸乙+氨基酸丙+……—→蛋白质+H2O

3.下面甲图表示洋葱根尖生长点连续分裂的细胞在各个时期细胞核内DNA含量的测定结

果;乙图是一组目镜标有5×和16×字样、物镜标有10×和40×字样的镜头;丙图

是某同学在乙图中选用的一组能放大160倍的镜头组合所观察到的图像。

欲将丙图视

野中处于甲图a时期的细胞移至视野中央进行640倍高倍镜观察,正确的镜头组合及

操作程序应是A

A.⑵×⑶;右上方B.⑴×⑶;右下方C.⑴×⑶;左上方D.⑵×⑶;左下方

4.在下列四支试管中分别加入一些物质,甲试管:

豆浆;乙试管:

氨基酸溶液;丙试管:

牛奶和蛋白酶;丁试管:

人血液中的红细胞和蒸馏水。

上述四支试管中加入双缩脲试剂振荡后,有紫色反应的是D

A.甲、丁B.甲、乙、丁C.甲、乙、丙D.甲、丙、丁

5.观察在0.3g/mL蔗糖溶液中的洋葱表皮细胞,发现中央液泡逐渐变小,说明B

A.细胞壁相当于一层半透膜B.洋葱表皮细胞是活的

C.此时蔗糖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D.细胞壁收缩导致中央液泡失水

6.某同学对细胞内的葡萄糖、脂肪、ATP进行了如下总结,你认为不合理的是B

A.葡萄糖是细胞内的重要能源物质

B.ATP分子中含有的化学能比葡萄糖的多

C.脂肪是生物体内良好的储能物质

D.ATP是细胞内的能量“通货”

8.下列关于细胞的叙述,不正确的是C

A.硝化细菌、霉菌、水绵的细胞都含有核糖体、DNA和RNA

B.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不一定含有叶绿体

C.细胞分化会使各种细胞的遗传物质有所差异

D.蛙红细胞、人脑细胞、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并不都有细胞周期

9.细胞衰老过程中不会出现C

A.线粒体数量减少,呼吸速率减慢

B.酶活性降低,代谢速率减慢

C.细胞核体积减小,染色质固缩

D.细胞膜通透性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10.右图表示在一定范围内细胞膜外某物质浓度变化与该物质进入细胞膜内速度的关系,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A.该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

B.该物质通过膜时必须与载体蛋白结合

C.该物质可能是水或甘油

D.该物质只能从浓度低的一侧向浓度高的一侧移动

11.下列有关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有内质网的细胞不一定是真核细胞

B.有高尔基体的细胞不一定具有分泌功能

C.有线粒体的细胞不能进行无氧呼吸

D.有核糖体的细胞一定能合成分泌蛋白

12.用含有同位素18O的H2O作为原料,供给一株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一段时间后,该株植物呼吸作用产生的CO2和H2O中含有18O的应是

A.H2OB.CO2C.H2O和CO2D.H2O和CO2都不含

13.在一个透明的容器中加入适量NaHC03稀溶液,将杨树叶片迅速封入其中,摇动容器,使容器内空气中的CO2和溶液中的CO2达到动态平衡,在保持温度不变的条件下进行实验。

下列有关该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随着光照时间的延长,溶液的pH的变化速度趋于变慢

B.光照几分钟后,容器内溶液的pH将减小

C.如果将装置置于暗室中,一段时间后,溶液的pH将减小

D.该装置可以用来研究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14.下列关于“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装片制作的正确顺序是:

解离→染色→漂洗→制片

B.视野内可以看到某个细胞分裂的连续变化过程

C.看到的根尖细胞都正在分裂

D.看到的分生区细胞大多具有完整的细胞核

15.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强烈地震,对被埋在废墟中的人来说,水是维持生命的最基本条件。

以下有关水的说法错误的是

A.自由水在人体内是良好的溶剂B.衰老的细胞水分减少

C.人体内废物的排出需要水D.代谢旺盛时,结合水与自由水的比值升高

16.蛋白质的结构多种多样,在细胞中承担的功能也是多种多样的。

下列对动植物体内蛋白质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具有免疫功能B.催化细胞内的化学反应

C.供给细胞代谢的主要能源物质D.具有信息传递的作用

17.在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中以储存能量的形式存在的糖类分别是

A.葡萄糖、淀粉B.糖原、葡萄糖

C.糖原、纤维素D.糖原、淀粉

18.下面是一组探究生物体内主要有机物存在与否的鉴别实验,表中数字所代表的物质或颜色正确的是

待检物质

试剂

颜色反应

蛋白质

双缩脲

脂肪

橘黄色

还原糖

斐林试剂

砖红色

A.苏丹III、紫色B.苏丹IV、红色

C.苏丹III、蓝色D.苏丹IV、蓝色

19.在鉴定生物组织中蛋白质的实验中,适用的材料是

A.苹果B.豆浆C.菠菜叶D.花生种子

20.在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色素的实验中,色素在滤纸条上的分布从上到下依次是

①叶绿素a②叶绿素b③叶黄素④胡萝卜素

A.①②③④B.④③②①

C.④③①②D.②①③④

澄清的石灰水

21.为了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某同学将实验材料和用具按下图安装好。

以下关于该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A.加入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是为了吸收空气中的CO2

B.甲组探究酵母菌的有氧呼吸,乙组探究酵母菌的无氧呼吸

C.甲、乙两组中澄清的石灰水都变浑浊,乙组浑浊程度更大

D.乙组B瓶应封口放置一段时间后,再连通盛有澄清石灰水的锥形瓶

22.下列有关达尔文、温特、郭葛在发现生长素的贡献叙述错误的是()

A.达尔文发现金丝雀草的胚芽鞘具有向光性

B.温特通过琼脂块对照实验,发现尖端产生了某种促进生长的物质

C.郭葛分离鉴定了生长素

D.达尔文发现生长素的作用的双重性

23.感染赤霉菌而患恶苗病的水稻植株,要比周围的健康植株高50%以上,患病植株结实率很低;将赤霉菌培养基的滤液喷施到水稻幼苗上,没有感染赤霉菌的幼苗也表现出恶苗病的症状;从赤霉菌培养基中提取出有以上效应的活性物质――赤霉素.通过上述实验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A.赤霉菌产生的物质使水稻患恶苗病

B.使水稻患恶苗病的是赤霉菌的代谢产物,不是赤霉菌本身

C.赤霉素是植物激素    

D.上述实验还不能证明赤霉素是植物激素

24.科学家利用“同位素标记法”弄清了许多化学反应的详细过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用15N标记核苷酸弄清了分裂期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的变化规律

B.用18O标记H2O和CO2有力地证明了CO2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C.用14C标记CO2最终探明了CO2中碳元素在光合作用中的转移途径

D.用35S标记噬菌体的DNA并以此侵染细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25.1883年美国生物学家C·ENGELMAN设计了一个实验研究光合作用的光谱。

他将棱镜产生的光谱投射到丝状的水绵体上,并在水绵的悬液中放人实细菌,观察细菌的聚集情况(如右图)。

下列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实验用细菌的异化作用类型是异养的

B.细菌聚集多的地方,细菌光合作用强,产生O2多

C.水绵光合作用强的部位,产生的有机物多,所以细菌聚集多

D.水绵叶绿体色素对不同波长的光吸收量不同

26、200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理查德·阿克赛尔和琳达·巴克,以表彰两人在气味受体和嗅觉系统组织方式研究中作出的贡献。

下右图为嗅觉受体细胞膜的模式图,下列对该图描述错误的是()

A②为蛋白质分子,可作为气味受体

B①为多肽,其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

C②的特异性最终是由遗传性决定的

D③为磷脂双分子层,为受体细胞膜的基本支架

27.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经过了很多科学家的不懈努力,下列科学家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其先后顺序

A.普利斯特利鲁宾和卡门英格豪斯卡尔文

B.英格豪斯普利斯特利鲁宾和卡门卡尔文

C.英格豪斯鲁宾和卡门普利斯特利卡尔文

D.普利斯特利英格豪斯鲁宾和卡门卡尔文

28.下列生物学研究选择的技术(方法)不正确的是

A.利用纸层析法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

B.利用离心法分离噬菌体外壳和其侵染的细菌

C.利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DNA的半保留复制

D.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膜磷脂双分子层

 

29.下图表示萨克斯的实验,在叶片照光24小时后,经脱色、漂洗并用碘液处理,结果有锡箔覆盖的部分呈蓝色。

本实验说明()

 

①光合作用需要CO2②光合作用需要光③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

④光合作用放出氧⑤光合作用制造淀粉

A.①②B.③⑤C.②⑤D.①③

30.下图是利用小球藻进行光合作用实验的示意图。

图中A物质和B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之

比是()。

C18O2

光照下的小球藻悬液

A.1:

2B.8:

9C.2:

1D.9:

8

31.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将绿色叶片放在暗处几小时,然后把此叶片一半遮光,一半照光。

经过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汽处理叶片,成功地证明了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

在此实验中,萨克斯看到的现象是()。

A.叶片全变蓝B.遮光一半变蓝C.照光一半变蓝C.叶片全不变蓝

31.现有四个实验装置,若要验证绿色开花植物产生O2需要光和验证O2是否由绿色植物释放,则应选用的实验组合分别是()。

 

A.①②和①③B.②③和①②C.②④和①③D.②③和③④

二、多选题

32.下图表示高等植物光合作用与有氧呼吸过程中物质变化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能为生物生命活动提供所需能量最多的过程是5

B.2过程需要ATP和多种酶,该过程中CO2首先形成C3

C.光合作用与有氧呼吸过程中,都有水参加又都能够产生水,并且能形成ATP

D.光合作用与有氧呼吸分别在叶绿体和线粒体中进行,产生的[H]都与氧结合生成水

33.下列有关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酶具有催化功能的原因是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B.酶通过提供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加快生化反应速度

C.低温处理胰蛋白酶不影响它的活性和酶促反应速度

D.脂肪酶在细胞内有专一性,在细胞外没有专一性

34.细胞分化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一种生命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分化就是细胞在形态和结构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B.分化是基因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选择表达的结果

C.未离体的体细胞一般不会表现出全能性

D.分化过程中遗传物质会改变

35.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观察DNA和RNA分布的实验中,盐酸的作用可以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同时使染色体的DNA和蛋白质水解

B.制备细胞膜的实验中,选择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

C.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所用的染色剂是健那绿

D.观察叶绿体的实验中,最好选用菠菜的叶肉细胞,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最好选用紫色的洋葱表皮细胞

36.下面哪些液体不是体液

A.尿液B.汗液C.唾液D.泪液

37.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特点比较,体液调节的特点是

A.体液运输B.反应速度迅速C.作用时间比较长D.作用范围比较局限

38.生长素与赤霉素比较,二者的相同点有

A.促进细胞伸长B.促进果实成熟C.促进种子萌发D.促进扦插枝条生根

39.造成群落水平结构的原因有

A.地形的变化B.土壤湿度C.光照强度D.人与动物的影响

40.发生在裸岩上的群落演替过程,可能发生的变化有

A.生物种类增多B.有些物种可能灭绝C.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

D.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越来越丰富

三、非选择题:

41.(7分)下图是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该类型细胞主要分布在植物体的

__________(器官)中。

(2)细胞内表面积最大的膜结构是[ ]

  。

有双层膜结构但又不属

于细胞器的是[ ]  。

(3)如果将该细胞放入30%的蔗糖溶液中,

将会出现细胞壁与[ ]   分离的现象。

(4)进行细胞呼吸时,O2进入该细胞后,主要在

[ ]   参加反应,将有机物氧化分解成,同时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5)若该细胞是植物根尖分生区细胞,则该细胞没有的结构是大液泡和[]   。

 

得分

评卷人

42.(10分)下图为叶绿体结构与功能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B

(1)光合作用包括两个阶段,光反应阶段是在图中(填图中字母)处进行,暗反应阶段是在图中(填图中字母)处进行。

(2)光反应和暗反应是相互联系的,光反应产生的和参与暗反应。

(3)CO2进入叶绿体后,被_____和_____后形成甲物质。

(4)在夏季的中午,由于阳光强烈照射,植物叶片气孔关闭,从而使参与暗反应的三碳化

合物及五碳化合物含量发生变化,其变化趋势分别是和。

(5)夜间适当降低温室内的温度,可提高温室蔬菜的产量,原因是

得分

评卷人

43.(8分)下图是某同学为了研究酵母菌的细胞呼吸所设计的一个实验装置。

开始时锥形瓶中装满了质量分数为5%的蔗糖溶液,并在其中加入了适量的酵母菌,将装置密封并静置一段时间后记录小液滴移动的数值如下表,表中数据为小液滴移动量(单位:

cm),试回答:

(1)根据表格,该同学作了以下四种假设,你认为最合理的假设是()

A.温度对酵母菌有氧呼吸有影响B.温度对酵母菌无氧呼吸有影响

C.氧浓度对酵母菌有氧呼吸有影响D.氧浓度对酵母菌无氧呼吸有影响

(2)假设实验的过程中产生的气体在溶液中的溶解度很低,则表中数据可以反映酵母菌呼吸产生的的量。

(3)实验中小液滴移动的方向是向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上述实验记录表中,可知酵母菌参与酒精发酵的酶的最适温度为____。

(5)在右图的坐标中绘出250C时,酒精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44..(8分)请根据有关生物膜(细胞膜)结构研究的资料,回答问题。

(1)科学家常用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作材料来研究细胞膜的组成,原因是▲。

(2)1925年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某种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一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细胞表面积的2倍。

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3)科学家在实验中发现:

脂溶性物质能够优先通过细胞膜,且细胞膜会被溶解脂质的溶剂溶解,也会被蛋白酶分解。

由此说明组成细胞膜的物质中有▲。

(4)科研上常用“染色排除法”判断细胞是否死亡,如用台酚蓝染色,死的动物细胞被染成蓝色,而活的动物细胞不着色。

这是利用了▲的原理。

(5)小肠绒毛上皮细胞能够从消化了的食物中吸收葡萄糖,却很难吸收相对分子质量比葡萄糖小的木糖。

该事实说明细胞膜具有▲特性。

(6)某校生物科技小组学生在“探究渗透作用”(实验装置如右图所示)时提出的问题是:

“温度高低会提高或降低水分通过半透膜的扩散速率吗?

①针对这一问题,他们作出的假设是▲。

②请你简要设计检验该假设的实验方案。

▲。

45.(7分)下图表示在光照条件下玉米叶肉细胞内发生的生理过程,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D、G代表的物质分别是▲和▲。

(2)该细胞中B物质的生成场所是▲。

(3)参与图中所示生理过程的物质A在细胞内的存在形式是▲,该细胞内生成A的细胞器有

▲。

(4)该植物在光照充足的条件下,停止二氧化碳的供应,C5含量的变化是▲;在二氧化碳供给充足时,该植物从暗处转移到光照处,C3含量的变化情况是▲。

46.(6分)左下图为在最适温度下反应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右下表是“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设计相关内容。

请据此分析回答:

时间(分钟)

50C

100C

150C

250C

350C

1

0

0.2

0.4

0.7

0

2

0

1.0

1.3

1.6

0.1

3

0.1

1.9

2.2

2.8

0.2

4

0.2

3.1

3.3

4.4

0.3

5

0.3

4.0

4.4

4.4

0.4

加入材料

处理方法

实验现象

1

2mLH2O2液+2滴清水

/

无气泡

2

2mLH2O2液+2滴清水

90℃水

浴加热

少量气泡,带火星

的卫生香不复燃

3

2mLH2O2液+2滴质量分数为3.5%

FeCl3液

/

较多气泡,带火

星的卫生香复燃

4

2mLH2O2液+2滴肝脏研磨液

/

大量气泡,带火星

卫生香猛烈复燃

(1)该实验中,自变量是▲等反应条件,因变量是酶的催化活性。

(2)比较1号和2号试管,你得出的结论是▲。

比较3号和4号试管,你得出的结

论是▲。

(3)某同学按照表中方法做了这个实验,结果试管3和实验4的现象刚好相反,该同学实验失败的原因可能是▲。

(4)如果在A点时将反应温度升高10℃,请在图上画出变化后的曲线。

▲(要求注明:

温度升高10℃后的曲线)。

如果在B点时往反应混合物中加入少量同样的酶,请在图上画出变化后的曲线。

▲(要求注明:

加入少量同样的酶后的曲线)。

47.(7分)对酵母菌呼吸作用的探究是同学们感兴趣的实验,现有两个生物兴趣小组分别进行了如下实验。

请根据题设要求做答。

(1)甲兴趣小组想探究的具体问题是:

酵母菌是否在有氧、无氧条件下均能产生CO2。

现提供若干套(每套均有数个)实验装置如图Ⅰ(a~d)所示:

ⅠⅡ

 

请根据实验目的选择装置序号,并按照实验的组装要求排序(如实验需要,序号可重复使用)。

有氧条件下:

▲;无氧条件下:

▲。

(2)乙兴趣小组利用酵母菌培养液、带橡皮塞的锥形瓶两只、100mL烧杯4个、两根弯曲的带有红色液滴的刻度玻璃管、NaOH溶液、清水、凡士林等实验材料和用具,按图Ⅱ所示安装好,探究酵母菌所进行的呼吸作用类型。

想得到实验结论还必须同时设计另一实验,请指出另一实验装置(假设该装置编号为Ⅲ)如何设计?

▲。

请预测与结论相符合的现象,并填写在下表空格中:

序号

装置中红色液滴的移动现象

结论

装置Ⅱ

装置Ⅲ

1

①▲

②不移动

只进行有氧呼吸

2

③不移动

④▲

只进行无氧呼吸

3

⑤▲

⑥▲

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

48.为了探究酶的专一性,现用可溶性淀粉溶液、蔗糖溶液(两者都是非还原糖)以及淀粉酶溶液、斐林试剂等材料进行实验。

 

(1)实验步骤:

①取两支洁净的试管,编上号,然后按照上表中的要求进行操作。

(完成上表)

②轻轻振荡这两支试管,使试管内的液体混合均匀,然后将试管的下半部浸到60℃左

右的热水中,保持5min。

③取出试管,各加入1mL并振荡摇匀。

④将两支试管的下半部放进50~60℃的热水中,保持2min。

⑤观察并记录两支试管内溶液发生的变化。

(2)实验结果:

(3)结果分析:

(4)实验结论:

酶具有专一性。

 

答案

一、1.C2.C3.A4.D5.B6.B8.C9.C10.B11.B12.C13.B14.D15.D16.C17D18.A19.B20C21.C22.D23.C24.C25.D26.B27.D28.D29.C30.B31..C

二、32ABC33.BCD34.BC35.ACD36.ABCD37.AC38.AB39ABCD40.ABCD

三、非选择题:

41.(7分)

(1)叶 

(2)9内质网10核膜(3)1原生质层(4)6线粒体二氧化碳和水(5)7叶绿体

42.(10分)

(1)AB

(2)[H]ATP(3)固定还原(4)三碳化合物减少五碳化合物增多(5)温度低,可降低细胞呼吸,减少有机物的消耗,利于有机物的积累(2分)

43.(9分)

(1)B(2分)

(2)CO2(3)左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增大了三角瓶中气体压强,使小液滴向左移动(2分)(4)25℃(5)见右图(2分)

44.(除注明外,每空1分,共8分)

(1)没有细胞核和多种细胞器(没有核膜和线粒体膜等膜结构)(缺一不得分)

(2)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或膜含有双层脂质分子)

(3)脂质、蛋白质(缺一不得分)(4)活细胞的细胞膜能控制物质进出(5)选择透过性

(6)①温度高低会提高或降低水分通过半透膜的扩散速率(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提高温度会加快水分子通过半透膜的速率;降低温度则减缓水分子通过半透膜的速率)

②按该小组学生实验装置图组装好三组装置。

第一组的烧杯外用酒精灯或水浴锅加

热升温;第二组的烧杯外加冰块降温;第三组不作处理留用对照(注:

三组装置需明

确升温、降温、对照)(1分)。

三组装置同时开始实验,记录液面变化及时间(1分

45.(每空1分,共7分)

(1)[H](NADPH)丙酮酸

(2)叶绿体类囊体的薄膜、细胞质基质、线粒体(缺一不得分)

(3)自由水线粒体、核糖体、叶绿体(缺一不得分)(4)增加减少

温度升高100C后的曲线

46.(每空1分,共6分)

(1)温度(肝脏研磨液、FeCl3溶液等,其他合理答

案也给分)

(2)加热能提高过氧化氢分解反应的速率

过氧化氢酶比Fe3+的催化效率高得多

(3)①肝脏研磨液不新鲜;②没有换滴管,用滴

过肝脏研磨液的滴管滴FeCl3液(答到其中

一点即可得分)

(4)相应曲线如右图(每一曲线1分)

47.(每空1分,共7分)

(1)c(→b)→a→bd→b

(2)装置Ⅲ同装置Ⅱ,用等量的清水代替NaOH溶液,其他相同

结果预测和结论:

①左移④右移⑤左移⑥右移

48.⑴①B蔗糖溶液C淀粉酶溶液③斐林试剂

⑵1号试管出现砖红色沉淀,2号试管不出现砖红色沉淀

⑶淀粉酶能将可溶性淀粉分解成葡萄糖(麦芽糖),葡萄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生成砖红色沉淀。

淀粉酶不能将蔗糖分解成葡萄糖,蔗糖不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生成砖红色沉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