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中考物理试题解析卷.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726200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625.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福州市中考物理试题解析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福建省福州市中考物理试题解析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福建省福州市中考物理试题解析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福建省福州市中考物理试题解析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福建省福州市中考物理试题解析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福建省福州市中考物理试题解析卷.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3页
福建省福州市中考物理试题解析卷.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3页
福建省福州市中考物理试题解析卷.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3页
福建省福州市中考物理试题解析卷.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3页
福建省福州市中考物理试题解析卷.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3页
福建省福州市中考物理试题解析卷.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3页
福建省福州市中考物理试题解析卷.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3页
福建省福州市中考物理试题解析卷.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3页
福建省福州市中考物理试题解析卷.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3页
福建省福州市中考物理试题解析卷.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3页
福建省福州市中考物理试题解析卷.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3页
福建省福州市中考物理试题解析卷.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3页
福建省福州市中考物理试题解析卷.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3页
福建省福州市中考物理试题解析卷.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3页
福建省福州市中考物理试题解析卷.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3页
亲,该文档总共4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福州市中考物理试题解析卷.docx

《福建省福州市中考物理试题解析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福州市中考物理试题解析卷.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福建省福州市中考物理试题解析卷.docx

福建省福州市中考物理试题解析卷

2012年福建省福州市中考物理试题解析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l4小题,每小题2分,共28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1.2012年国际田联110m栏比赛中,刘翔以12秒97破赛会记录夺得冠军.如图所示是刘翔在跨栏时的情景,若说赛场的主席台是运动的,所选的参照物是:

(  )

 

A.

刘翔

B.

看台上坐着的观众

 

C.

地面

D.

刘翔前方立着的栏

考点:

参照物及其选择。

专题:

应用题。

分析:

根据题目中出现的物理情景,确定研究对象,然后再利用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的有关知识来解决问题。

解答:

解:

机械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

赛场的主席台是运动的,所以主席台是研究对象,主席台位置的变化是相对于刘翔的位置而言的,故参照物是刘翔。

故A正确。

故选A。

点评:

告诉了研究对象的运动状态,选取参照物时,要以物理情景中出现的物体为参照物。

2.为了解自己的身体情况,健康的小明做了一些测量,其中记录错误的是(  )

 

A.

质量50kg

B.

身高160m

C.

体温37℃

D.

1min心跳75次

考点:

质量的估测;温度;时间的估测;长度的估测。

专题:

应用题。

分析:

首先要对选项中涉及的几种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估算,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解答:

解:

A、一个中学生的质量(体重)一般在100斤即50kg左右;故A正确;

B、一个人的身高约是160cm;故B错误;

C、一个人正常的体温是37℃;故C正确;

D、一个人的心跳大约在65~75次之间;故D正确;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对常见的一些量要有数据、数量级的认识,估测是一种科学的近似计算,它不仅是一种常用的解题方法和思维方法,而且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在生产和生活中也有着重要作用。

3.福州地铁正在建设中,为解决噪声扰民的问题,地铁公司对部分设备安装了消声装置,这种减弱噪声的途径是在(  )

 

A.

声源处

B.

传播过程中

C.

人耳处

D.

声源和人耳处

考点:

防治噪声的途径。

专题:

应用题。

分析:

减弱噪声的方法有:

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分别针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声音的接收三个方面;根据选项中减弱噪声的位置,可选出答案。

解答:

解:

地铁公司对部分设备安装了消声装置,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减弱噪声具体做法的理解能力,要结合防治噪声的途径方法进行分析解答。

4.现在车辆常安装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接收器,可用来接收卫星发射的信号,实现对车辆的精确定位和导航。

卫星向GPS接收器传送信息通过的是(  )

 

A.

激光

B.

电磁波

C.

红外线

D.

紫外线

考点:

电磁波的传播;电磁波的产生。

专题:

应用题。

分析:

GPS接收器接收的是电磁波。

解答:

解:

GPS接收器通过接收卫星发射的导航信号,实现对车辆的精确定位并导航。

卫星向GPS接收器传送信息依靠的是电磁波。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了电磁波在生活中的应用,生活中利用电磁波的地方非常多。

如:

卫星通信、无线电视、无线广播、手机等,是一道基础题。

5.如图所示的事例中,属于增大压强的是(  )

 

A.

书包背带做得较宽

B.

切苹果器的刀片做得较薄

 

C.

铁轨铺在枕木上

D.

“好奇”号火星车模型轮子大而宽

考点:

增大压强的方法及其应用。

专题:

应用题;控制变量法;图析法。

分析:

(1)压强大小的影响因素:

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

(2)增大压强的方法:

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增大压力;在压力一定时,减小受力面积。

(3)减小压强的方法:

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减小压力;在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

解答:

解:

A、书包带子做的宽一些,是在压力一定的情况下,通过增大受力面积,减小压强,不符合题意;

B、切苹果器的刀片做得较薄,是在压力一定的情况下,通过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符合题意;

C、轨道铺在枕木上,是在压力一定的情况下,通过增大受力面积,减小压强,不符合题意;

D、好奇”号火星车模型轮子大而宽,是在压力一定的情况下,通过增大受力面积,减小压强,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

这是一道与生活联系非常密切的物理题,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增大或减小压强,要学会学以致用,活学活用,这才是学习物理的真正意义。

解答时,要注意使用控制变量法。

6.小军对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和对应解释,正确的是(  )

 

A.

水中的月亮——光的直线传播

B.

路灯下人影相随——光的反射

 

C.

用镜子增大空间感——平面镜成像

D.

近视眼镜的镜片——凸透镜

考点:

光直线传播的应用;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

专题:

应用题。

分析:

(1)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在日常生活中,激光准直、小孔成像和影子的形成等都表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当光照射到物体界面上时,有一部分光被反射回来发生反射现象,例如:

平面镜成像、水中倒影等;

(3)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的会偏折,发生折射现象,如:

看水里的鱼比实际位置浅等。

解答:

解:

A、水中的月亮,是平面镜成像现象,属于光的反射造成的,故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路灯下出现人的影子,是光沿直线传播造成的,故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用镜子可以增大空间感,这是由于平面镜成像造成的,故该选项说法正确;

D、近视眼镜的镜片是凹透镜,远视眼镜的镜片是凸透镜,故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了生活和物理之间的联系,能否区分三种光现象:

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是本题的解题关键。

 

7.下列实例中,属于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的是(  )

 

A.

流星穿过大气层时发热发光

B.

冬天,嘴对着双手哈气

 

C.

汽油机的做功冲程

D.

不锈钢汤勺放在热汤中

考点:

机械能和其他形式能的转化。

专题:

应用题。

分析:

(1)在做功冲程中,燃气推动活塞向下运动,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2)火箭升天是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3)改变内能的方式有两种,做功和热传递。

(4)摩擦生热是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解答:

解:

A、陨石坠入地球大气层成为流星,是陨石和空气摩擦生热的过程,是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的过程.符合题意。

B、冬天,嘴对着双手哈气,是利用热传递的方式改变内能的。

不符合题意。

C、汽油机的活塞在燃气推动下运动,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不符合题意。

D、不锈钢汤勺放在热汤中,是内能的一种转移。

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

(1)自然界的能量之间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物体间的能量也是可以转移的,在转移或转化的过程中,能的总量是不变的。

(2)内能的增加有两种方式:

做功、热传递。

(3)内燃机的四个冲程:

吸气冲程、压缩冲程、做功冲程、排气冲程,及压缩和做功冲程中的能的转化。

8.石墨烯又称单层墨。

最近美国研究人员通过引入由多层石墨烯制成的交替散热通道,解决了在交通信号灯和电动汽车中使用半导体材料散热的难题。

这利用的是石墨烯的(  )

 

A.

熔点高

B.

硬度大

C.

导电性强

D.

导热性好

考点:

物质的基本属性。

专题:

应用题。

分析:

本题的石墨烯是一种新发现的材料,它的物理性质是拉力好、导电性和导热性好、硬度大、熔点高等,根据它的这些特性我们就能知道它的用途。

解答:

解:

石墨烯具有优良的导电性和导热性,故适合做交通信号灯和电动汽车中使用的半导体材料,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

这是一道关心科技发展的一道较简单的基础题.解题时一定要从题目中给出的材料的特性入手。

9.如图所示,入射光线与平面镜成30°角,则:

(  )

 

A.

入射角是30°

B.

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是60°

 

C.

反射角是60°

D.

入射角增大5°,反射角增大10°

考点:

光的反射定律。

专题:

应用题。

分析:

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可知:

入射角指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指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在光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解答:

解:

A、因为入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是30°,所以入射角为90°﹣30°=60°故本选项错误。

B、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角也为60°,所以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也是30°,故本选项错误。

C、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角也为60°,故本选项错误。

D、当入射角增大5°,变为60°+5°=65°,所以反射角也变为65°,则反射角也增大5°,故本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了入射角和反射角的概念,同时还考查了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并且要会利用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进行有关的计算。

10.如图所示,手电筒中的电流为0.5A,电源为三节干电池,则该手电筒小灯泡的功率最接近:

(  )

 

A.

0.25W

B.

0.75W

C.

2.25W

D.

9.00W

考点:

电功率的计算。

专题:

计算题。

分析:

干电池的电压是1.5V,求出电源电压,已知电路电流,由P=UI可以求出灯泡的功率。

解答:

解:

电源电压U=1.5V×3=4.5V,灯泡功率P=UI=4.5V×0.5A=2.25W,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了求灯泡的功率,熟练应用功率公式P=UI是正确解题的关键,解题时要注意题目的隐含条件:

干电池的电压是1.5V。

11.在探究“感应电流产生条件”的实验中,将导体ab水平置于蹄形磁铁的磁场中,如图所示。

闭合开关后,能使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发生偏转的做法是:

(  )

 

A.

让蹄形磁铁静止,导体ab也保持静止

 

B.

让蹄形磁铁静止,导体ab在竖直方向上下运动

 

C.

让导体ab静止,蹄形磁铁在竖直方向上下运动

 

D.

让导体ab静止,蹄形磁铁沿水平方向左右运动

考点:

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专题:

应用题。

分析:

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就说明电路中产生了感应电流,解答此题要清楚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作切割磁感应运动时,电路中就会产生感应电流。

其条件之一是导体必须做切割磁感线运动,导体不运动是不会产生电流的,运动了,没沿切割磁感线方向运动,还不会产生电流。

解答:

解:

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本题图中也看出是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了,本题就是判断是否做切割磁感线运动。

磁感线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A、蹄形磁铁静止,导体ab也保持静止,没有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所以不能产生感应电流.故A不符合题意.

B、蹄形磁铁静止,导体ab在竖直方向上下运动,运动方向与磁感线方向平行,所以不会切割磁感线,不会产生感应电流。

故B不符合题意。

C、导体ab静止,蹄形磁铁在竖直方向上下运动,运动方向与磁感线方向平行,所以不会切割磁感线,不会产生感应电流。

故C不符合题意。

D、导体ab静止,蹄形磁铁沿水平方向左右运动,导体ab不动,导体也会切割磁感线,所以产生感应电流,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

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注意三点:

一是“闭合电路”,电路必须是完整的回路,二是“一部分导体”,不是全部的导体都在参与运动,三是“切割磁感线运动”,导体的运动必须是切割磁感线的,正切、斜切都可以,但不能不切割。

12.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推理而抽象概括出来的.如图所示的实验中也应用了这种研究方法的是(  )

 

A.

探究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

B.

研究压力作用的效果

 

C.

用磁感线描述磁场

D.

探究同一直线上的二力合成

考点:

物理学方法。

专题:

实验题。

分析:

本题主要是对物理学方法的考查,解答时首先要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过程,然后回忆各个实验当时的过程情景,并与牛顿第一定律实验相对比,从而找到最佳答案。

解答:

解:

(1)压力作用的效果是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磁感线描述磁场是模型法;同一直线上的二力合成是等效法;其研究方法与牛顿第一定律不同,所以B、C、D都不能选。

(2)真空不能传声的实验是建立在真实实验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向外抽气体,只是越来越少,不可能抽成真空)形成结论,该实验是运用了实验推理法,其形成原理同牛顿第一定律相同,所以A选项是正确的。

故选B。

点评:

本题的解题关键是先了解牛顿第一定律实验的实验过程,然后逐个实验进行回忆,寻找其相似性.

13.如图所示,电源电压不变,开关S1闭合后,灯泡L发光,电压表有示数;再闭合开关S2后,出现的情况是:

(  )

 

A.

灯泡L的亮度不变

B.

电压表的示数变小

 

C.

电路的总电阻不变

D.

电路的总功率变大

考点:

电功率的计算;欧姆定律的应用;电阻的并联。

专题:

应用题。

分析:

(1)开关S1闭合后,灯泡L发光,说明灯泡L接入电路,开关S2是断开的,电阻R与灯泡L串联;

开关S2闭合,灯泡L被短路,只有电阻R接入电路;

(2)根据电路结构及并联电路特点、欧姆定律及功率公式分析答题,做出选择。

解答:

解:

A、开关S2闭合时,灯泡被短路,灯泡不再发光,故A错误;

B、开关S2断开时,电阻R与灯泡L串联,U=UR+UL;UV=UR=U﹣UL,

开关S2闭合时,只有电阻R接入电路,U=UR′,UV′=UR′=U,所以S2闭合后,电压表示数变大,故B错误;

C、开关S2断开时,电阻R与灯泡L串联,电路总电阻R总=R+RL,

开关S2闭合时,只有电阻R接入电路,电路总电阻R总′=R,所以S2闭合后,电路总电阻变小,故C错误;

D、开关S2闭合后电路总电阻R总变小,电源电压U不变,电路总功率P=

变大,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是一道闭合电路的动态分析题,分析清楚电路结构、掌握串联电路的特点、掌握功率公式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14.透明玻璃杯中装有三种液体和四个实心固体,静止时如图所示,它们的密度如右表所示。

其中固体C和液体2分别是:

(  )

实验物品

密度ρ(kg/cm3)

壹元硬币

7.2

橡皮

1.3

塑料

0.9

泡沫

0.l

蜂蜜

2.0

1.0

菜油

0.8

 

A.

塑料、水

B.

塑料、菜油

C.

橡皮、水

D.

橡皮、蜂蜜

考点: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专题:

应用题;信息给予题。

分析:

(1)表中数据可知,蜂蜜的密度最大、水的密度次之、菜油的密度最小,据此判断1、2、3各是什么;

(2)泡沫和塑料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在水中会上浮;硬币的密度大于蜂蜜的密度,将沉在最下部,据此判断C是什么。

解答:

解:

(1)由表中数据可知,蜂蜜的密度最大、菜油的密度最小,所以1是菜油、3蜂蜜,2是水;

(2)因为泡沫的密度小于菜油的密度,在菜油里会上浮,所以A是泡沫;

塑料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在水中会上浮,将漂浮在水面,所以B是塑料;

硬币的密度大于蜂蜜的密度,将沉在最下部,故D是硬币;

橡皮的密度小于蜂蜜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它会漂浮在蜂蜜面上、下沉到水底,所以C是橡皮。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了学生学生对物体的浮沉条件的掌握和运用,同时考查了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有难度!

二、填空、作图题(本大题有7小题,每空1分,其中21小题3分,共19分)

15.将与羊毛衫摩擦过的气球靠近头发,会看到如图所示的惊奇现象。

这是由于气球摩擦后 带了电 ,会 吸引 不带电的头发.

考点:

摩擦起电。

专题:

应用题。

分析:

(1)两个物体摩擦时,就会产生电荷,称为摩擦起电现象;

(2)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能够吸引不带电的物体。

解答:

解:

与羊毛衫摩擦过的气球靠近头发,会看到气球吸引头发,这是因为与头发摩擦过的气球产生了电荷,从而吸引不带电的头发。

故答案为:

带了电;吸引。

点评:

本题考查摩擦起电现象和带电体的性质,属于基础的内容。

16.神州8号飞船完成与天宫一号对接任务后返回.在距离地面1m时,返回舱的4台发动机开始向下喷气,由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 相互 的,舱体受到向上的阻力增大,因此再次减速下降,在这个过程中返回舱的动能 减小 ,重力势能 减小 。

考点:

力作用的相互性;动能和势能的大小变化。

专题:

应用题。

分析:

(1)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两个力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2)机械能包括动能和势能;动能的大小与质量和速度有关;重力势能大小与质量和高度有关。

解答:

解:

(1)返回舱的4台发动机开始向下喷气,由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返回舱就会受到向上的力,使它的下落受到减小;

(2)应用返回舱减速下降,其质量不变,但速度减小,故动能减小;由于其高度减小,故重力势能减小;

故答案为:

(1)相互;

(2)减小;减小。

点评:

抓住力的作用特点和影响动能、势能的因素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17.在矿泉水瓶的同一高度不同位置扎12个小孔,往瓶内加入适量的水,从瓶口正上方往下看,可以看到水向四周喷出的距离都相同,如图所示,此现象表明:

 在同一深度,水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 .若此时盖上瓶盖并拧紧,水就不再喷出,这是由于瓶内气压 小于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瓶外大气压。

考点:

液体的压强的特点;气体压强跟体积的关系。

专题:

应用题。

分析:

(1)液体内部存在压强,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

(2)气体的压强跟自身的体积成反比,气体的体积增大,其压强就减小;反之,气体的体积减小,其压强就增大。

解答:

解:

(1)液体的压强与深度有关,从瓶口正上方往下看,可以看到水向四周喷出的距离都相同,说明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压强相等;

(2)盖上瓶盖并拧紧,不久水便停止从小孔中射出,因为在流出一部分水后,瓶内上方空气的体积变大,气压就变小,小于外界大气压,水就停止从小孔中射出。

故答案为:

在同一深度,水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小于。

点评:

本题考查了液体压强的特点,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属于比较基础的内容。

18.核电站将 核 能最终转化为电能,它常建在海边,其原因之一是需要大量的水作为汽轮机的冷却剂,这利用了水的 比热容 较大。

福清核电站一台发电功率为106kW的核电机组将于2013年开始发电,它每天能发电2.4×107kW·h,这相当于每天至少可减少火电用煤 1541.18 吨,这样会减少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气体和灰渣的排放,减轻“北煤南运”的压力。

(煤的热值q=3.4×107J/kg)

考点:

核电站发电过程中的能量转化;水的比热容的特点及应用;燃料的热值;电功的计算。

专题:

计算题。

分析:

①现代核电站都是利用可控的核裂变反应来将核能最终转化成电能的。

②为了能带走更多的热量,故冷凝器中应使用比热容较大的物体作为冷凝剂。

③知道核电站一台核电机组的发电功率和发电时间,可利用公式W=Pt计算出它一天产生的电能。

④知道煤的热值,可利用m=

计算出煤的质量。

解答:

解:

①核电站的能量是通过可控的核裂变获得的;在核电站中核能最终转化为电能。

②为了冷却效果更好,冷凝剂应选用比热容较大的物体;水具有较大的比热容是它常被用做冷却剂的原因。

③∵P=l06kW,t=1天=24h,

∴它一天产生的电能为:

W=Pt=l06kW×24h=2.4×107kW•h=8.64×1013J。

④∵q=3.4×107J/kg,

∴节约煤的质量为:

m=

=

≈2.54118×106kg=1541.18t。

故答案为:

核;比热容;8.64×1013;1541.18。

点评:

本题通过核电站考查了核能应用的相关知识,为近几年考查的热点应熟练掌握。

并可以利用公式W=Pt计算出电能的多少和燃料质量的计算。

核能是一种相对较为清洁的能源,而且用料省、运输方便。

19.小明用同一滑轮组分别将甲、乙两组钩码提升相同的高度,如图所示。

他两次提升钩码所用的拉力分别为F甲和F乙,则F甲 < F乙;所做的有用功分别为W甲和W乙,机械效率分别为η甲和η乙,则W甲 < W乙,η甲 < η乙。

(均选填“>”、“=”或“<”)

考点:

滑轮组绳子拉力的计算;功的计算;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专题:

计算题;推理法。

分析:

①从图可知,G甲<G乙,提升甲、乙两组钩码使用的是同一滑轮组,从而可以判断出他两次提升钩码所用的拉力F甲和F乙的大小关系。

②有用功就是提升重物所做的功,知道G甲<G乙,并且甲、乙两组钩码提升相同的高度,可利用公式W=Gh判断出两次所做有用功的大小关系。

③两次使用的是同一个滑轮组,所做的额外功相等,而总功等于有用功加上额外功,可利用公式η=

=

判断出机械效率的大小关系。

解答:

解:

①从图可知,G甲<G乙,提升甲、乙两组钩码使用的是同一滑轮组,因此提升重物的重力越大,绳子末端的拉力越大,从而可知:

F甲<F乙。

②∵G甲<G乙,而h甲=h乙,

∴由公式W=Gh可知:

W甲<W乙。

③∵两次使用的是同一个滑轮组,

∴两次所做的额外功相等,即W甲额外=W乙额外。

而两次所做的有用功W甲<W乙,

则由公式η=

=

可知,所做的有用功越大,其机械效率越大,

∴η甲<η乙。

故答案为:

<;<;<。

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了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计算方法,以及机械效率大小的比较。

关键提升甲、乙两组钩码使用的是同一滑轮组,两次所做的额外功相等。

此题涉及到的知识点不是很多,学习的时候要注意这些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做到学新而知故,在知识的融会贯通中得到更大的提升。

20.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灯L标有“3V0.9W”、滑动变阻器R上标有“30Ω1A”的字样,电压表量程为0~3V,则灯L正常工作时的电流为 0.3 A。

若电源电压为4.5V,为了保证电路中各元件安全工作,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中的阻值范围是 5~20Ω 。

考点:

电功率的计算;欧姆定律的应用。

专题:

计算题;推理法。

分析:

(1)已知灯泡的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根据公式I=

可求灯L正常工作时的电流,

(2)根据欧姆定律求出灯泡的电阻;电路中各元件安全工作,已知电源电压和灯泡两端的电压,可求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灯L正常工作时的电流已知,根据公式R=

可求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中的最小阻值;当电压表的示数最大时,滑动变阻器允许接入电路的电阻最大,根据串连电路的电压特点求出灯泡两端的电压,根据欧姆定律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