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湖北省枣阳市第二中学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727326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60.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湖北省枣阳市第二中学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学年湖北省枣阳市第二中学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学年湖北省枣阳市第二中学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学年湖北省枣阳市第二中学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学年湖北省枣阳市第二中学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学年湖北省枣阳市第二中学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学年湖北省枣阳市第二中学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学年湖北省枣阳市第二中学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学年湖北省枣阳市第二中学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学年湖北省枣阳市第二中学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学年湖北省枣阳市第二中学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学年湖北省枣阳市第二中学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学年湖北省枣阳市第二中学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学年湖北省枣阳市第二中学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学年湖北省枣阳市第二中学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学年湖北省枣阳市第二中学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湖北省枣阳市第二中学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

《学年湖北省枣阳市第二中学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湖北省枣阳市第二中学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湖北省枣阳市第二中学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

学年湖北省枣阳市第二中学高一月考语文试题

2015-2016学年湖北省枣阳市第二中学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题

时间:

150分钟分值150分

第I卷(选择题)

一、基础知识(本题共5道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隽永(juàn)粗犷(kuàng)咆哮(xiào)纨绔子弟(wán)

B.狙击(jū)蓓蕾(lěi)朱拓(tà)拾级而上(shí)

C.阜盛(fù)船棹(zhào)惬意(qiè)自出机杼(zhù)

D.粜米(tiào)熨帖(yù)炽烈(chì)亘古不变(gèng)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

A.麻木不人任劳任怨耳儒目染事必躬亲

B.披星戴月虎视耽耽纵横驰骋赴汤蹈火

C.百无聊赖万籁俱寂不寒而栗有口皆碑

D.按部就班别出心裁层出不穷再接再励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这是的反人类罪行,是人类历史上十分黑暗的一页。

历史不会因时代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

南京大屠杀惨案铁证如山、不客。

历史告诉我们,和平是需要争取的,和平是需要维护的。

只有人人都珍爱和平、维护和平,只有人人都记取战争的惨痛教训,和平有希望的。

A.耸人听闻变迁窜改就是

B.骇人听闻变革窜改才是

C.骇人听闻变迁篡改才是

D.耸人听闻变革篡改就是

4.给下列句子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①文章要打动人心,是应该带有感情的

②好的理论文章未尝不可以具有抒情的因素

③但是,人们有一种成见,以为既是理论文章,就难免枯燥

④梁启超的“新文体”在五四前有很大的影响,原因之一是“笔锋常带感情”

⑤其实不然

A、①⑤③②④B、④①③⑤②C、③⑤①④②D、②④⑤③①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是  (   )

A.这次大会的任务是:

制定宪法;制定几个重要法律;通过政府工作报告;选举新的国家领导人。

B.你忘了鲁迅说的:

“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的名言了吗?

C.老师鼓励我说:

“你要学习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工作”。

D.祖冲之很早就对天文学和数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在自己的著作中说,他从小就“专政数术,搜炼古今”。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提笔忘字:

科技进步导致文化衰退?

陈雍君

日前美国《洛杉矶时报》的一则报道一一石激越千层浪:

“由于使用拼音发手机短信及电脑打字正在取代拥有数千年传统的一笔一画汉字书写,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记得如何用笔书写汉字。

显然“提笔忘字”不是个别现象,否则也不会吸引国内诸多媒体纷纷发表报道和评论。

虽然现在用得着手写的地方越来越少,但在偶尔出现需要的时候,如写个便条,填个表格,答个试卷等等,“提笔忘字”却并非偶尔。

此时,人们的解决之道颇为典型:

不再去翻新华字典,而是掏出手机按几个按键,用拼音打出忘了的字。

“键盘依赖症”,就是这样活灵活现。

其实自从选择了现代化发展之路,汉字手写被更为高效和标准的键盘输入所替代就是必然结果。

御牛耕地,烧火做饭,这些中国人千百年来赖以糊口吃饭的基本技能,都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生存和生活技能的更新换代,是人类文明逐渐进步的伴随现象,这是生产力不断上升的结果,是历史的必然。

然而,对于汉字书写的淡忘,却绝对是中华文化──至少是传统文化的衰退。

相对于其他生存和生活技能,汉字书写还担负着重要的文化传承作用,因为中国文化之精髓所在就寄托在汉字字形和书写汉字的手脑配合之中。

这是汉字区别于其他字母类文字的地方,也是台湾地区力主要把繁体汉字申报为世界遗产的原因之一。

倘若大部分中国人都不再会手书汉字,将是以汉字为基础的中国文化的重大缺失。

作家王蒙曾言:

“遗失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之精髓与汉字原形,我们成了数典忘祖的新文盲。

可是,避免称为“新文盲”的目标绝不是一纸政令或者法律法规所能达成的。

今天的人们虽然偶尔还会发出“原来你写的一手好字啊”这样的惊叹,但基本上人们已经淡忘隽秀字体所带来的荣光。

因为,写一手好字已经失去了当年的实际作用,比如找到更好的工作甚至找到更好的对象;因为,写一手好字并不能与现在的办公自动化“无缝衔接”,这是实用主义的选择。

所以政府不能要求人们从高效低碳的无纸化自动办公环境中返回,也不可能要求人们在打字更高效的场合必须使用手写。

就像曾经的清朝,每年的木兰秋闱可以保证八旗子弟不忘骑射,但是却并不能提升哪怕是保持军队战斗力。

所以,要想阻止“提笔忘字”现象的继续恶化,仅仅依靠感慨和呼吁或是一两条无法施行的法令是不够的,必须让能写一手好字重新成为实用追求,甚至让手书汉字不仅成为一项技能,更加成为一种普遍认同的美的享受──就如同现代社会节奏再快,也挡不住大家停下来喝杯茶的兴致。

而我们知道,咖啡和可乐的入侵并没有让中国人遗忘飘荡千年的茶香。

也许,拿起笔享受书写,比将其看作宏图重任更加轻松,更加实际。

6.下列对“提笔忘字”的相关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提笔忘字”如果成为在大部分中国人中都普遍存在的现象,将给以汉字为基础的中华文化带来一定程度的损失。

B.“提笔忘字”时,不去翻字典,而是拿出手机用拼音打出忘记的字,这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在人们生活中普遍存在。

C.“提笔忘字”反映的是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再一笔一划书写汉字,而是在使用手机或电脑时用拼音进行交流的现象。

D.“提笔忘字”现象可以不再恶化,但必须让能够写一手好字重新成为实用追求,更加成为一种对美的享受。

7.下列对汉字书写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A.汉字书写不仅是生存和生活技能,而且还寄托着中国文化之精髓,担负着重要的文化传承作用。

B.“提笔忘字”的最实际解决方案是拿起笔来享受书写,正如中国人停下来喝茶,并享受茶香一样。

C.无纸化自动办公比手写汉字更加高效,也更低碳,所以政府不能要求人们在一切场合使用手写。

D.如今写一手好字已经不再令人惊叹,也失去了以此能够找到更好的工作和找更好的对象的功用。

8.下列表述,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是()(3分)

A.用键盘输入替代汉字手写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淡忘了汉字书写却表现出传统文化的衰退。

B.美国媒体率先发现了中国存在“提笔忘字”的现象,这一报道引起了国内媒体的纷纷报道和评论。

C.台湾地区力主要把繁华汉字申报为世界遗产,其原因之一是汉字字形和书写汉字中寄托了中国文化精髓。

D.行政指令或法律无法避免出现数典忘祖的新文盲,正如木兰秋闱无法提升哪怕是保持军队战斗力。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25分)

周海亮

红色的铁伏在砧上,任一把大钳夹持,任两把铁锤反复锻打。

老铁匠的小锤轻敲上去,如蜻蜓点水,小铁匠的大锤紧跟上来,似巨雷轰顶。

柔软的铁像面团般变着形状,灼烫的火星在大锤落下的瞬间如烟花般迸散绽放。

几点火光飞溅老铁匠腰间的牛皮围裙,又在霎时熄灭。

围裙就像黄褐色的天幕,黑色的星光点点。

炉火熊熊,红和蓝的火焰缠绕交织。

小铁匠气喘吁吁,挥锤的胳膊渐渐变得沉重,表情也开始痛苦。

老铁匠看看他,停下手里的小锤。

歇一歇喝口水,他说,你好像心不在焉。

小铁匠没有搭话。

因为这把刀?

老铁匠问他。

小铁匠只好点点头。

他用一条黑色的毛巾擦着彤红的脸膛,村里人都说你是汉奸。

还说你是小汉奸?

老铁匠面无表情。

那是肯定,小铁匠瞪着老铁匠,干脆我们逃了吧!

夜里咱们爷俩……

你觉得能逃出去吗?

老铁匠仍然面无表情。

那也不打了!

小铁匠把毛巾狠狠地扔到地上,不打能怎样呢?

大不了是一死。

不打?

老铁匠苦笑,不打铁,我们还是铁匠吗?

他站起身,从熊熊炉火中钳出再一次变得柔软的铁,用力按到砧上。

儿啊,开锤!

军刀在两个月以后打造完毕。

青蓝的刀锋,弧形的刀柄,雕了简洁图案的刀鞘。

刀似乎可以斩断目光和阳光,那是一把令人胆寒的好刀。

小野小队长按时过来取刀,身边跟着四个持枪的日本兵。

他盯着刀,嘴角不停抖动。

他问老铁匠,全是铁的?

老铁匠说,当然。

小野再问,如何?

老铁匠说,可试。

小野就抽出腰间的军刀,哇哇怪叫着冲上来,一道寒光自上而下,直逼老铁匠。

老铁匠微微一笑,手中刀轻轻一迎,“噗”一声响,小野的军刀,便折为两截。

小野向老铁匠翘起拇指,好快的刀!

又摆摆手,示意身边的日本兵接过刀。

想不到老铁匠却退后一步,说,刀暂时不能拿走。

不能拿走?

小野愣住。

不能拿走。

老铁匠说,刀柄上还没有刻字。

刻字?

这是规矩。

老铁匠说,只有刀柄上刻了字,才算一把刀打造完毕,刀才算有了主人。

如果你信得过我,后天过来取刀。

小野想想,再看看老铁匠,再想想,再看看老铁匠,然后点点头。

他在一张纸片上写下自己的名字,递给老铁匠。

要刻得和这个一模一样,小野说,能办到吧?

老铁匠笑笑,没问题。

别耍花样啊!

放心!

后天我来取刀!

请!

可是第二天老铁匠就不见了,连同那把削铁如泥的军刀。

小野暴跳如雷,他把全村人驱赶到一起,逼他们说出老铁匠的下落。

当然没有人说。

也许连他们也不知道。

也许连小铁匠也不知道。

——日本人早在村子通往外界的唯一路口设下重重关卡,老铁匠的突然失踪,让他们百思不得其解。

愤怒的小野几次想毙掉小铁匠,可是他终未下手。

他们正在村后的山上修筑工事,这个时候他们需要一位强壮的铁匠。

一个月后的一个夜里,山上的壮丁们突然组织了一次暴动。

他们用石块打死四个看守,然后四散而逃。

尽管日本人的机关枪哒哒扫个不停,可是最终,还是有三十多人逃了出去。

小铁匠在突围中中弹身亡。

据说他是这次暴动的组织者。

据说他在临死前只说了一句话。

他说,爹告诉我,能屈能伸才是铁。

再后来,日本人就投降了。

多年后他们那栋老房子突然倒塌。

在一个雨夜,伴着一道划破天空的闪电。

人们在听到一声闷响后爬起来看,就惊呆了。

那房子,只剩下一面伫立的墙。

那面墙里,镶着一位伫立的老人。

只剩白色骨架的老人。

风雨中,白色骨架岿然不动,似乎他的每块骨头,都闪烁出红和蓝的光泽。

红色像铁锈或者红的炉火。

蓝色像刀锋或者蓝的炉火。

白色骨架的手里,紧握着一把刀。

军刀。

刀柄上清晰地刻着三个字:

中国铁。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刀柄上清晰地刻着三个字:

中国铁。

”文字简练,系点睛之笔,对主题进行了阐释与深化,使标题的匠心得以彰显。

B.小说一开始写老铁匠得知自己被村人说成是汉奸后仍面无表情地打铁,说明老铁匠一开始并没有想要反抗,而是逆来顺受想要忍气吞声躲过这一劫。

C.小说情节曲折、极富戏剧性,但老铁匠的失踪、小铁匠的组织暴动,来得太突然了,这是一个小小的遗憾。

D.作者运用悬念,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传神地刻画出了父子俩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来维护祖国尊严的高大形象

E.。

小说以饱含深情的笔调,用爱国主义者的鲜血和骨气让一块普通的铁拥有了震撼心灵的内涵,老铁匠与小铁匠互相映衬,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完美。

(2)“铁”在小说中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3)小说中的老铁匠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请简要分析。

(6分)

(4)、老铁匠说,“能屈能伸才是铁”。

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请结合全文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理由。

(8分)

三、文言文阅读(16分)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选段,完成后面的题。

(甲)……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

“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之二虫又何知!

(选自庄周《逍遥游》)

(乙)贾黄中,沧州南皮人。

六岁举童子科,七岁能属文,触类赋咏。

父常令蔬食,曰:

“俟业成,乃得食肉。

”十五举进士,授校书郎,迁著作佐郎。

开宝八年,通判定州,判太常礼院。

黄中多识典故,每详定礼文,损益得中,号为称职。

岭南平,以黄中为采访使,廉直平恕,远人便之。

还奏利害数十事,皆称旨。

知宣州。

岁饥,民多为盗,黄中出己俸造糜粥,赖全活者以千数,仍设法弭盗,因悉解去。

太宗即位,迁礼部员外郎。

太平兴国二年,知升州。

时金陵初附,黄中为政简易,部内甚治。

一日,案行府署中,见一室扃钥甚固,命发视之,得金宝数十匮,计直数百万,乃李氏宫阁中遗物也,即表上之。

上览表谓侍臣曰:

“非黄中廉恪,则亡国之宝,将污法而害人矣。

”赐钱三十万。

有荐黄中文学高第,召试中书,拜驾部员外郎、知制诰。

端拱二年,兼史馆修撰。

凡再典贡部,多谏拔寒俊,除拟官吏,品藻精当。

黄中素重吕端为人,属端出镇襄阳。

黄中力荐于上,因留为枢密直学士,遂参知政事。

当世文行之士,多黄中所荐引,而未尝言,人莫之知也。

然畏慎过甚,中书政事颇留不决。

至道初,黄中构疾,诏令归阙,会建储宫,择大臣有德望者为宾友,黄中在选中,以久疾,改命李至、李沆兼宾客,黄中亦特拜礼部侍郎。

黄中素嗜文籍,既居内阁,甚以为慰。

二年,以疾卒,年五十六。

上闻其素贫,别赐钱三十万。

在翰林日,太宗召见,访以时政得失,黄中但言:

“臣职典书诏,思不出位。

军国政事,非臣所知。

”上益重之,以为谨厚。

及知政事。

卒无所建明,时论不之许。

(节选自《宋史·贾黄中传》)10.对下列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抢榆枋而止抢:

触、碰

B.仍设法弭盗弭:

消除

C.凡再典贡部再典:

再次主持

D.黄中构疾构疾:

生病、犯病11.下列对乙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及第者之称,录取分为三甲:

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

B.“迁”是表示中国古代官吏调动、升贬的常用词语。

一般情况下,用“左迁”“迁谪”来表示升官。

C.金陵,就是指现在的南京。

古时南京,又称建业、建康、江宁、白下、应天等;杭州,又称临安、武林等。

D.“表”即“奏表”,是古代臣子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常含表志陈情、诉说心曲之意,如《出师表》《陈情表》。

【小题3】下列对乙文中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贾黄中天资聪颖,幼年即能诗善文,其父经常让他吃粗茶淡饭,以此来激励他致力于学业。

B.岭南平定后,贾黄中担任采访使,他回朝上奏的几十个事项,都符合皇上的心意。

C.贾黄中非常廉洁,他发现了旧朝遗留的大量财宝,悉数上交,受到皇帝嘉奖,赐钱三十万。

D.贾黄中特别看重吕端的人品,极力向皇上推荐,让吕端出朝镇守襄阳,然后在朝中担任枢密直学士。

12.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得金宝数十匮,计直数百万,乃李氏宫阁中遗物也。

(4分)

(2)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3分)

(3)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3分)

 

四、诗歌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11分)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13.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5分)14.结合全诗,分析本诗写景运用了哪些手法?

(借鉴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描述秋景的方法)(6分)

 

五、默写(6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一代大侠荆轲,为了生命的精彩,高吟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慷慨赴秦。

(《荆轲刺秦王》)

(2)《沁园春·长沙》中作者关注国家命运而发出感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谁主沉浮?

(3)“她静默地远了,远了,______________,走尽这雨巷。

”(《雨巷》)

(4)“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_______________。

”(《记念刘和珍君》)

六、语言表达(14分)

16.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4分)

雾是由贴近地面的空气层中的大量水汽凝结成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悬浮体。

出现雾时,空气中相对湿度大于95%,含水量一般为0.1~1克/立方米,形成人们的视觉障碍,一般情况下,水平能见距离低于1千米,而轻雾能见距离在1千米到10千米之间,给人朦胧飘渺的感觉。

霾由空气中浓度较大、直径很小的烟、尘等颗粒组成,它们形成悬浮体弥漫于空中。

出现霾时,虽然没有沙尘暴、扬沙等恶劣天气现象,但大气混浊,空气相对湿度小于80%,水平能见距离明显缩短,一般在10千米以下,给人不甚透明的感觉。

⑴概括雾和霾的不同点,要求:

16字以内。

⑵概括雾和霾的相同点,要求:

16字以内。

17.欣赏漫画《低碳生活》(“低碳生活”指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生活方式)。

请仿照画面二、三的文字,补写其余两处。

要求:

紧扣画面内容;

写两个5字句;

句末押韵。

(2分)

食物少煎烤住房环保型

清蒸油烟少节能灯照明

18.(8分)中学生张平平写了一首诗,寄给了一家久已慕名的诗刊编辑,并附了一封信,信是这样写的:

李编辑:

您好!

寄上拙作《秋月》,望拜读。

敝人有吟诗雅趣,学习之余,凑成几句,错处颇多。

但自己不能斧正,您是大手笔,望工作之暇给予修改,不吝赐教。

此致

教祺

张平平

2010年10月1日

(1)将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

(2)将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

(3)将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

(4)将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

七、作文(60分)

19.作文(60分)

米哈伊尔·巴赫金(前苏联文学理论家、批评家)认为“生活就其本质说是对话。

”对话既是目的又是方式,它强调对话参与者的投入,没有使对话参与者产生变化的交谈(包括灵魂层面的互动)不能称之为对话。

请以“对话”为标题写一篇不少800字的文章。

注意:

只可在孟子、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苏轼、曹雪芹和鲁迅八人中选择一人。

 

参考答案

1.C

2..C

A“人”应改为“仁”,“儒”应改为“濡”;B“耽耽”应改为“眈眈”;

D“励”应改为“厉”。

3.C

试题分析:

此类词语使用判断的题目,要在整体把握句意的情况下,根据语境,结合着成语的解释来判断。

耸人听闻:

故意说夸大或惊奇的话,使人震惊。

骇人听闻:

使人听了某事后感到很惊讶,恐惧。

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

变迁:

环境的转变。

变革:

国家、政权的变化。

窜改:

改动成语、文件、古书等。

篡改:

用作伪的手段对经典、理论、政策等进行改动或曲解。

“只有”跟“才是”搭配。

考点: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4.B

5..D

A分号改为逗号;B冒号去掉;C句号放在引号之内。

       6.C7.D8.B

9.

(1)AE(答对一个得3分,两个全对得5分)

(2)①铁是本文的线索。

②交代了主人公的身份和重要情节。

③铁暗示本文的主题,象征着中国人民钢铁般的傲骨和不屈不挠的爱国精神。

(6分)

(3)①从老铁匠锻造的削铁如泥的军刀可以看出他的技艺高超;②从他面对村人的误解从容淡定、面对敌人的淫威沉着周旋可以看出他的能屈能伸,临危不惧;③从他最后突然失踪化为墙中骨架可以看出他视死如归,坚决反抗的爱国精神。

(6分)

(4)同意。

(1分)①我们需要坚定的爱国主义精神,但在特殊情况下,我们也许更需要忍辱负重。

一块普通的铁,只有忍耐住千百次锻打的痛苦,才会在火与锤的唤呼下变得刚硬锋利,成为削铁如泥的利器;一个平凡的人,只有经受得起被他人误解,能屈能伸,才能够等待最佳时机一击制胜,成就不凡的人生。

②我们不但要懂得去爱国,更需要掌握爱国的方式。

在抗击外族侵略时期,勇敢献身是爱国。

在和平建设时期,理智、合法地表达我们的爱国情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韬光养晦,建设强大的祖国同样是爱国。

头脑发热冲动的打砸国人的日产汽车,焚烧国内的家乐福超市都是不理智不合法的伪爱国。

③我们在生活中,在失意时能忍耐,在逆境或困境中能乐观向上,在得意时能信心百倍干一番大事业,这才是我们做人的应有之义。

(观点1分,结合全文分析4分,联系现实3分,,此为参考答案,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10.C11.B【小题3】D12.

(1)(贾黄中)得到几十柜金银珠宝,计算价值几百万,是李氏宫廷中的遗留之物。

(4分,“直”“乃”、补出主语各1分,疏通语意1分)

(2)背负着青天,而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碍它,然后才能计划着向南飞去。

(3分,宾语前置、“南”各1分,疏通语意1分)

(3)到近郊野外去的人,带上三餐就可以往返,肚子还是饱饱的样子。

(3分,“适”“果然”各1分,疏通语意1分)

【参考译文】贾黄中,沧州南皮人。

六岁举童子科,七岁能写文章,能赋诗吟咏。

父亲经常让他粗茶淡饭,说:

“等到学业完成,才能吃肉。

”十五岁进士及第,授校书郎,升为著作佐郎。

开宝八年,通判定州,判太常礼院。

贾黄中通晓典故,每次审定礼文,增减适当,人们称他称职。

岭南平定后,任贾黄中为采访使,他廉洁正直宽厚,远方的人为此感到安逸。

回朝上奏利弊数十项,都符合旨意。

选任宣州知州,这一年闹饥荒,百姓大多成为强盗,贾黄中拿出自己的俸米煮成粥,赖以保全性命的数以千计,又设法禁盗,于是流民全部散去。

太宗即位,升为礼部员外郎。

太平兴国二年,作了升州知州。

当时金陵刚归附,贾黄中为政简单平易,州内秩序井然。

一天,巡视州府,见到一个房间锁得非常牢固,命令打开察看,得到金银珠宝数十柜,价值数百万,是李氏宫廷中遗留之物,马上写表章献上。

皇上阅读表章对侍臣说:

“不是贾黄中廉洁谨慎,亡国的财宝,就要玷污法典而害人了。

”赐钱三十万。

有人举荐贾黄中博学能文,召赴中书考试,授为驾部员外郎、知制诰。

端拱二年,兼任史馆修撰。

共两次掌管贡部,大量选拔寒门才俊,任免官吏,鉴定精当。

贾黄中早就看重吕端的为人,适值吕端出朝镇守襄阳,贾黄中极力向皇上推荐,因而留在朝中任枢密直学士,于是参知政事。

当世能文有德的贤士,多是贾黄中所举荐提拔,然而他未曾说出,人们并不知道这些。

但是他小心谨慎太过,中书政事常拖延不决。

至道初年,贾黄中患病,诏令返回朝廷。

适逢立太子时,选择大臣中有道德威望的人做宾客僚友,贾黄中入选。

因久病,改命李至、李沆兼宾客,贾黄中也特授为礼部侍郎。

贾黄中一向酷爱文献典籍,官居内阁以后,很是欣慰。

至道二年,贾黄中因病去世,时年五十六岁。

皇帝听说他一生贫困,特别赐钱三十万。

在翰林时,太宗召见,询问时政得失,贾黄中只说:

“我的职务是掌管文书诏令,所思不超出本职,国家军政大事,不是臣所清楚的。

”皇上却更加重视他,认为他谨慎忠厚。

等到他在处理政务时,最终却没有什么建树,当时的评论并不称许他。

13.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

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①②)。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③)。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④)。

14.前二句的“迟日”“江山”“春风”“花草”组成一幅粗线勾勒的大场景,并在句尾以“丽”“香”突出诗人强烈的感觉;后二句则是工笔细描的特定画面,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

飞燕的繁忙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鸳鸯的闲适则透出温柔的春意,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而这一切全沐浴在煦暖的阳光下,和谐而优美,确实给人以春光旖旎之感。

(答如何写景。

从点面结合、嗅觉视觉、动静结合的角度即可)

15.

(1)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2)怅寥廓,问苍茫大地

(3)到了倾圮的篱墙(4)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

【试题分析】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