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秦腔演员简历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727406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9.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秦腔演员简历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国秦腔演员简历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国秦腔演员简历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中国秦腔演员简历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中国秦腔演员简历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秦腔演员简历1.docx

《中国秦腔演员简历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秦腔演员简历1.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秦腔演员简历1.docx

中国秦腔演员简历1

中国秦腔演员简历

(一)

                                                                                                白江波

         白江波,1943年生于陕西长安。

一级演员。

陕西省秦腔艺术研究会常务理事,陕西省秦腔爱好者协会副会长。

先后在《铡美案》、《忠保国》、《斩单童》、《千古一帝》等剧中饰演包拯、徐秀昭、单雄信、赵高等角色,荣获陕西省青年演员汇演表演一等奖和陕西省中年演员汇演表演一等奖;执导了秦腔历史剧《太尉杨震》,获中国首届秦腔艺术节优秀导演奖;为电影《五魁》、电视剧《12?

1大案》、《黑白大搏斗》、《关中匪事》等剧演唱主题曲或配唱秦腔,尤其是“枪响了……”一段深受观众喜爱;多次应邀参加了中央或陕西春节文艺晚会和戏曲专题节目。

发表有“谈秦腔艺术的继承和发展”、“漫谈戏曲演员成才之路”、“对秦腔花脸演唱的体会”等数篇论文。

他的嗓音雄浑苍劲,高亢激越,有大西北粗犷豪放、原始率真的美感,被《中国文化报》、《陕西日报》、《兰州日报》等多家报著文评介“秦腔黑头白江波”、“震响三秦一声吼”。

                                                                                                            蔡志诚

      蔡志诚,男,1937年生。

陕西咸阳人。

国家一级演员。

陕西省电视台“秦之声”栏目戏曲导演。

1950年加入西北民众剧团(省戏曲研究院前身),主工小生。

1952年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赛期间,曾在中南海怀仁堂为毛主席演出《打柴劝弟》,是秦腔界唯一为毛主席演出过的演员。

1958年“三大秦班进北京”,他与李应真联合出演的《白玉居田》,受到梅兰芳先生的赞扬,并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指名表扬并与其合影留念。

马少波、曹禺等也发表文章对《断桥》、《赵氏孤儿》进行了肯定。

近半个世纪的演艺生涯中,蔡志诚曾扮演过众多不同类型的角色。

如:

《白蛇传》中的许仙、《梁祝》中的梁山伯、《游龟山》中的田云川、《游西湖》中的裴生、《白玉居田》中的李清彦、《龙凤呈祥》中的赵方、《打金枝》中的郭媛、《五典坡》中的薛平贵、《千古一帝》中的刘代等。

现代戏有《红色娘子军》中的洪常青、《血泪仇》中的王东才、《雷锋》中的康虎、《刘胡兰》中的老地主、《智取威虎山》中的少剑波等。

1956年陕西省汇演因扮演《断桥》中的许仙,获三等奖。

1985年全国汇演《千古一帝》中扮演刘代获配角二等奖。

1992年第一届金三角汇演扮演《真的真的》中的法细特获优秀配角奖。

1996年第三届金三角汇演演出《王三保开荒》获优秀表演奖。

蔡志诚先后有“活许仙”、“活刘代”、“活贾茂春”之称。

九十年代扮演的王三宝,被称为又一个代表作。

后期主要任导演工作,先后为陕西、甘肃、青海、新疆等排导节目数十本,从1990年至今,在陕西电视台“秦之声”栏目担任戏曲导演。

 丁良生

        丁良生,1957年生,著名秦腔演员,陕西岐山人。

1974年进入岐山剧团,工须生。

现为西安秦腔剧院一团演员,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

曾得贠宗汉教诲,以唱工戏擅长。

嗓音条件好,高低自如,唱腔隽永,吐字清晰,扮相清俊。

80年代走红陕甘以来,几乎囊括了各大赛事的表演一等奖或特等奖,是近年来秦腔舞台上难得的须生人才,被称为当代秦腔须生之首。

代表剧目有《打镇台》、《赵氏孤儿》、《八件衣》、《火烧绵山》、《回西岐》、《辕门斩子》、《生死牌》等多出。

出版有《苏武牧羊》、《八件衣》、《斩经堂》、《火烧绵山》、《回西岐》、《伯牙摔琴》、《打镇台》等音像带。

郝彩凤

    郝彩凤,西安市人,生于1940年。

国家一级演员,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秦腔团前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戏曲表演学会会员,中国国际文化艺术交流中心陕西分会理事,陕西省秦腔艺术研究会副会长。

1954年进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学艺,工青衣。

在多年的舞台实践中,形成了细腻质朴、情切意真的艺术风格和开阔爽朗、深情饱满的演唱特色,素有意趣潇洒、大雅清风之称。

为广大观众所赞扬。

主演剧目有《祝福》、《龙凤呈祥》、《江姐》、《李双双》、《向阳川》、《燕子河》、《两颗铃》《艳霞》和《赵氏孤儿》、《屈原》、《卧虎司令》、《梁玉娘》、《游西湖》等50多个,特别是《祝福》—剧中塑造的祥林嫂更是形神兼备、唱做俱佳。

唱腔为广大秦腔爱好者传唱、深受观众喜爱,被人们誉为“陕西秦腔祥林嫂”。

曾获得的荣誉有:

1960年陕西省青年演员优秀表演奖;1982年省直文艺团体创作剧目汇演表演一等奖;1989年陕西省秦腔中年演员“农行杯”大赛特别荣誉奖;1991年西北五省区太阳杯戏曲大赛特别荣誉奖;首届秦腔十佳演员评选大赛中被群众评选为老年组十佳演员;享受国务院发给的有特殊贡献津贴。

                                                        雷开元

      雷开元,男,1940年8月生,陕西省华阴市人。

国家一级演员。

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秦腔艺术研究会副会长,秦腔十佳演员,戏剧界“德艺双馨”奖获得者。

主攻须生。

代表剧目有《李亚仙》、《海港》、《二堂舍子》、《祭灵》、《杀庙》、《法门寺》、《花烛恨》、《酒醉杏花村》、《二虎守长安》、《陕西婆姨》等。



  雷开元的唱腔既不猛吼刺耳,也不低吟无力,而是别具一格,自成一体:

讲究以气运声,以声达情,善于运用唱腔的跌宕起伏渲染人物的内在情感。

1976年陕西省现代剧调演,他在《石场斗争》一剧中扮演“潘大山”,被评为四个优秀剧目之一。

1981年全省现代戏调演,他所在的华阴剧团演出《葫芦坝》,他扮演的徐茂,在唱腔中能依据人物的情绪,运用不同的声腔共鸣,形成自己的演唱风格,被专家誉为“眉户王”。

1989年,他随团赴华北油田、胜利油田、大港油田及省公路系统巡回演出均得到了强烈的反响。

文化周报以“激越慷慨、真切感人”为题写到:

“《二堂舍子》的唱腔及激情高亢、掷地有声,又婉转悠扬,跌足有序,不但表演真切,而且把人物的内心活动表现得淋漓尽致。

”1987年5月,陕西省戏剧研究院眉碗团应文化部之邀,携带新编眉户现代剧《酒醉杏花村》和《二虎守长安》晋京汇报演出。

著名戏剧家郭汉城先生在《还是要戏曲化》文中评价:

“雷开元在《酒》剧中饰大强,在《二虎》剧中饰杨虎城,在两个戏中演出了两个性格不同的人物。

都是用戏曲的手法来表现的,运用传统的东西比较活,而且演活了人物。

”此间,首都新闻界也报道了雷开元的眉户唱红整个北京的事绩。

1992年眉户现代戏《九岩风》中他扮演潘月明,参加杭州全国现代戏年会,荣获主演一等奖、“金三角”戏曲大赛主演一等奖。

                                                                                                李爱琴

        李爱琴,女,汉族,艺名六龄童,1939年4月出生于西安市。

现任西安市五一剧团党支部书记兼团长,国家一级演员,主要社会兼职有:

陕西省政协第五、七、八届委员,西安市第九、十、十一、十二届人大代表(第十届为人大常委),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陕西省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西安市文联副主席,西安市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等。

享受政府颁发的特殊津贴。

李爱琴出生在一个贫寒的梨园世家,四、五岁的爱琴随父学戏,六岁开始登台演出,被称为“六龄童”。

1954年参加陕西省军区五一剧团,开始系统练功和学文化。

1959年在随陕西省演出团在全国巡回演出中他曾受益于戏剧名家盖叫天、红线女、陈伯华等名家的指教。

李爱琴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演员,她戏路宽,除擅长演小生外,还能扮演须生、正旦和老旦等行当。

主要演出剧目有《周仁回府》、《生死牌》、《红楼梦》、《孙安动本》、《三娘教子》、《三世仇》、《枣林湾》等。

李爱琴在表演艺术中不断进取、刻意求新,特别是《周仁回府》一剧,他连演两千六百余场,久演久新。

人称“活周仁”达到了当今秦腔艺术界的最高水平.1983年他率先进行了文艺表演团体体制改革。

1986年她作为西安市戏剧家代表团成员对日本进行了友好访问,增进了中日文化交流。

1998年10月率西安艺术团到韩国进行了访问演出

                                                                                               李瑞芳

         李瑞芳,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剧协陕西分会常务理事,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委员。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副院长,华剧团团长,国家一级演员。

 五十年代,曾因演出眉户现代戏《梁秋燕》中的秋燕而闻名,群众中有“看了梁秋燕,三天不吃饭”的赞誉。

1956年碗碗腔从皮影戏搬上舞台的第一出戏《借水赠钗》中担任主演。

六十年代演出了《红灯记》、《杜鹃山》、《红色娘子军》、《蝶恋花》。

七十年代主演眉户剧《杏花村》被拍摄成戏曲影片。

《爱与恨》荣获陕西省省直戏曲调演一等奖。

 八十年代在新编华剧古典历史剧《杨贵妃》中扮演杨玉环,将戏、乐熔于一炉,以新颖的表现手法,体现出令人回味的艺术美感,1986年调京演出备受赞赏,在陕西省首届艺术节中荣获表演一等奖。

同年在中国艺术节西北荟萃获金奖。

1987年参加香港《中国地方戏曲展》演出,首次将华剧推向国际舞台,港报赞誉“杨贵妃优美提神,李瑞芳一枝独秀”。

 九十年代首次将北欧话剧《真的、真的》搬上地方戏舞台并在1992年11月文化部艺术局举办的“金三角”交流演出中获主演一等奖。

 从《梁秋燕》、《杨贵妃》到《真的、真的》,李瑞芳在艺术事业上不懈的追求探索,为陕西地方戏剧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1991年荣获“五一”劳动奖章,作为有特殊贡献的表演艺术家,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

                                                                                                  马友仙

       马友仙,女,汉族,1944年4月出生,祖籍陕西省合阳县,成长在咸阳市。

国家一级演员。

第七、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第六届全国青年联合会委员;中国表演艺术家协会常务理事;陕西省文联常委,陕西省对外友好协会理事;陕西省秦腔艺术研究会副会长,荣获国务院授予的特殊津贴专家证书.自1952年以来,马有仙从艺五十余年,与著名戏剧艺术家马建翎,秦腔表演艺术家李正敏,著名导演史雷、韩城岫、李文宇,著名戏剧作曲家肖炳,著名演奏家杨满元等先生在艺术上长期合作。

经过自身刻苦磨练和舞台实践,逐步成长为誉满西北、蜚声中外的秦腔表演艺术家。

她在艺术上锐意求新,精益求精,加之歌喉亮丽,音质清脆,以声带情,声情并茂,具有独特的演唱风格和艺术魅力。

演出剧目近百余部,其演出代表作有《断桥》、《谢瑶环》、《红灯记》、《洪湖赤卫队》、《窦娥冤》等。

她的演出多次获得全国及陕西省文艺大奖。

经戏曲专家及广大群众无记名投票评选,她卓有成就的唱腔艺术被陕西省文化厅授予秦腔“马派”证书。

在全国各地,马有仙都受到广大戏迷的拥戴。

在北京、上海、甘肃等地,已出版她的戏剧专辑盒带及CD光碟达40余盘。

在台湾、香港地区以及海外许多国家有数万盘专辑发行。

马有仙影视艺术集锦更是其艺术人生的浓缩,其中包含《三堂会审》、《断桥》、《窦娥冤》全剧,共五辑,现已被收录到中国艺术精品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