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市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三.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728867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0.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青岛市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山东省青岛市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山东省青岛市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山东省青岛市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山东省青岛市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山东省青岛市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山东省青岛市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山东省青岛市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山东省青岛市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山东省青岛市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山东省青岛市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山东省青岛市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山东省青岛市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三.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山东省青岛市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三.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山东省青岛市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三.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山东省青岛市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三.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山东省青岛市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三.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山东省青岛市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三.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山东省青岛市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三.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山东省青岛市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三.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青岛市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三.docx

《山东省青岛市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青岛市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三.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东省青岛市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三.docx

山东省青岛市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三

山东省青岛市2015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三)

高三

2010-05-1920:

07

山东省青岛市2015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三)

语文试题                       

 

第Ⅰ卷(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折腾/折耗   骨肱/蜈蚣      撅嘴/谲诈      鲜为人知/屡见不鲜

   B.应届/应和   打烊/佯装      跻身/侪辈      一年半载/怨声载道

   C.引擎/掣肘   菁华/粳米      隽永/镌刻      自怨自艾/期期艾艾

   D.行辈/行头   聒躁/恬静      亢奋/伉俪      哄堂大笑/一哄而敞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博弈         挖墙脚          振聋发馈        招之即来

  B.逻辑         订书机          搬师回朝        穷兵黩武

  C.装璜         金刚钻          销声匿迹        剑拨弩张

  D.胁从         股份制          见风使舵        严惩不贷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处的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   )

   ①为了进一步防止交通事故发生,相关部门将对酒后驾驶的司机实施酒精含量      ,对酒精含量超标者予以严厉处罚。

   ②4月21日,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先生因病去世。

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率领全   局工作人员向萨翁           。

   ③玉树地震发生后,各大新闻媒体迅迄反应,就此事件进行了         报道,让更多的人在第一时间了解到抗震救灾的最新情况。

   A.检测   致哀   即时           B.监测   志哀  即对

   C.监测   致哀   及时           D.检测   志哀 及时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句是                            (   )

   A.电视剧《蜗居》一炮打响,不久就有《蚁居》播出,后者与前者情节类似,给观众狗尾续貂之感。

   B.现代人类面临环境变化的威胁日益严重,不少人怀疑倡导低碳生活只是亡羊补牢,电影《2012》中玛雅人的预言或许有一天会成为现实。

   C.专家说,在雷雨天气使用手机有可能遭到雷击,但是要在雷电交加的一瞬间恰到好处地使用手机也是不太可能的。

   D.张爱玲小说中运用的古典词语受到普遍关注,评论者对此褒贬不一:

有人认为是奇词妙语,锦心绣口;有人认为是陈词滥调,无病呻吟。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国家住建部鼓励地方开发限价房和经济租用房,改变住房建设“一条腿走路”,从而缓解中等收入家庭住房问题。

   B.假劣农资不仅会造成农作物的绝收甚至减产,减少农民牧入,而且将严重损害农民   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

   C.在王家岭煤场通风巷广场群众的含泪欢呼中,往年祭奠亡故亲人的清明节,变成了百余名工人兄弟的“重生日”。

  D.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峰会达成了不具法律约束力量的《哥本哈根协议》。

其实,目前各国最需要的是提高到法律规则为工具的高度来应对气候变化。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也谈油画的本土化问题

   我国引进西洋油画已有百年历史,油画“民族化”一直是主导我国油画发展的重要观念。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认为油画只是一种技术、一种手艺;对其深层的民族特性,包括孕百、生长油画的文化环境,历史、人性方面和东方民族迥异的种种特点,均认识不足。

   20世纪早期,许多中国人还不懂得油画的立体、空问、明暗、色彩等观:

念,对“阴阳脸”接受不了,因为这些和我们的线型观念是抵触的。

没有光线概念就没有立体概念,更不能掌握油画的色彩概念。

那么,这里就有一个入门的问题。

毕竟,油画是和中国画全然不同的画种,不仅材质迥异,更主要的还是观念的差异。

对于油画这个外来画种,仅是技术这个低级层面就有不少难题。

油画教育的早期阶段,注重规范打基础是必要的。

中国人不缺少聪明,也不乏精工细致的能力。

只要受到训练,掌握观察方法、表现方法,并参照他们的感官视觉审美,那么,中国人应该一样能画油画。

中国的油画是继续向西方学习呢,还是走出西方,自立门户?

向西方学习的理由是存在的:

源于西方油画艺术体系的材质、技法、价值评定标准的规律性,决定画家个体应该在相当时段,进行全然不同于中国画规律的训练学习和观摩领悟,以期掌握油画技法,尤其是格调品位的要领。

有这个学习过程与否,结果是大不一样的。

当然,决定艺术品位高低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这里不遑多论。

油画这个号称“架上”的艺术,今天在竞相追求时尚的西方艺术界,明显的式微了。

西方有人觉得架上艺术“死亡”了,中国人说:

哪有这回事?

“人弃我取”,反倒画得更欢了。

我想,宽松的意识形态环境和迅速积累的社会财富,为中国油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会和广阔天地;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道路也不会笔直平坦。

油画的“民族化”命题,谈论已多年,未得结论。

因为油画“民族化”不只决定于画家本人个性、学养、训练、品格追求等主观方面因素,更有客观时代、环境、际遇等复杂因素的影响,很难定论何种式样风格属于“民族”的成功标准。

即便如董希文的《开国大典》、吴作人的《齐白石像》这样大家公认的成功之作,在画家生前身后也注定只能是“孤本”而难以模仿。

当年“民族化”命题的提出,反映了一种使命感,一种要为广大群众所理解、服务的精神,一种担当态度,可是当下具此心态的画家有多少?

而要达到“民族化”更要求画家具备民族文化的广泛、深度的修养、理解和情感,但今天许多画家的情况和吴作人、常书鸿、艾中信一辈的画家们相较已大不相同。

此外,“民族化”基本上是一个学术命题,需要以公认的作品来回答的命题,因此就需要一个相对稳定、宽裕、有利于学术探讨的社会条件、学术环境,更需要画家有一个远离浮躁、沉潜艺术、安于寂寞的心态。

(选自2010年3月8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6.下列选项中关于“西洋油画”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西洋油画”不只是一种技术、一种手艺,而且是有着深层的民族特性的艺术。

   B.“西洋油画”讲究立体、空间、明暗、色彩等观念,与中国油画迥然不同。

   C.“西洋油画”的材质、技法、价值评定标准决定了油画的学习不是个简单的过程。

   D.在今天竞相追求时尚的西方艺术界,有的人认为“西洋油画”已失去生命力了。

7.下列关于油画“民族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现在中国油画的发展有了新机会和广阔天地,但“民族化”的道路不会平坦。

   B.油画“民族化”虽然一直影响着我国油画的发展,但迄今未形成统一的成功标准。

   C.当年油画“民族化”的提出,折射出那个时代画家的使命感和担当态度。

   D.作为学术问题的油画“民族化”,只能从公认的好作品中寻找真正的答案。

8.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20世纪早期,中国人因为传统的线型观念的影响,不懂得西方油画。

   B.中国人凭借聪明才智和正规训练,可以和西方人一样画油画。

   C.现在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画家静心创作出油画佳作不是件容易的事。

   D.董希文的《开国大典》等作品,说明我国画家有能力创作出油画成功之作。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东坡谓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

予每读书史,追悼古昔,未尝不掩卷而叹。

伶玄叙《赵飞燕传》,极道其姊弟一时之盛,而终之以荒田野草之悲,言盛之不可留,衰之不可推,正此意也。

国初时,工部尚书杨玢长安旧居,多为邻里侵占,子弟欲以状诉其事,玢批纸尾,有“试上含元基上望,秋风秋草正离离”之句。

方去唐未百年,而故宫殿已如此,殆于《黍离》之咏矣。

慈恩寺塔有荆叔所题一绝句,字极小而端劲,最为感人。

其词曰:

“汉国河山在,秦陵草木深。

暮云千里色,无处不伤心。

”旨意高远,不知为何人,必唐世诗流所作也。

李峤《汾阴行》云:

“富贵荣华能几时,山川满目泪沾衣。

不见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

”明皇闻之,至于泣下。

杜甫《观画马图》云:

“忆昔巡幸新丰宫,翠华拂天来向东。

腾骧磊落三万匹,皆与此图筋骨同。

自从献宝朝河宗,无复射蛟江水中。

君不见金粟堆前松柏里,龙媒去尽鸟呼风。

”《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云:

“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

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澒洞①昏王室。

梨园弟子散如烟,女乐余姿映寒日。

”元稹《连昌宫词》云:

“两京定后六七年,却寻家舍行宫前。

庄园烧尽有枯井,行宫门闼树宛然。

”又云:

“舞榭欹倾基尚存,文窗窈窕纱犹绿。

”“上皇偏爱临砌花,依然御榻临阶斜。

”“寝殿相连端正楼,太真梳洗楼上头。

晨光未出帘影黑,至今反挂珊瑚钩。

指似傍人因恸哭,却出宫门泪相续。

”凡此诸篇,不可胜纪。

《飞燕别传》以为伶玄所作,又有玄自叙。

予窃有疑焉。

不唯其书太媟②,至云扬雄独知之,雄贪名矫激,谢不与交;为河东都尉,捽③辱决曹班躅,躅从兄子彪续司马《史记》,绌伶玄无所叙录,皆恐不然。

而自云:

“成、哀之世,为淮南相。

”案是时淮南国绝久矣,可昭其妄也。

因序次诸诗,聊载于此。

(宋·洪迈《容斋随笔》)

注:

①澒洞(hòngtóng),弥漫无际;②媟(xiè),轻慢,亲近而不庄严;

③捽(zuó),揪或抓之意。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衰之不可推                   推:

预知

   B.雄贪名矫激,谢不与交         谢:

拒绝

   C.案是时淮南国绝久矣           案:

案件

   D.聊载于此                       聊:

姑且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东坡谓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     B.①而终之以荒田野草之悲

 

②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②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C.①多为邻里侵占                 D.①行宫门闼树宛然

 

②为长者折枝                       ②何为其然也

 

11.以下文中所引的诗句分别编为四组,都是从宫阙兴废的角度反映朝代盛衰变化的一组是

                                                                       (   )

   ①试上含元基上望,秋风秋草正离离     

   ②不见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

   ③忆昔巡幸新丰宫,翠华拂天来向东     

   ④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澒洞昏王室

   ⑤庄园烧尽有枯井,行宫门闼树宛然     

   ⑥舞榭欹倾基尚存,文窗窈窕纱犹绿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⑤       D.②④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作者由苏轼的关于废兴成毁观点引出《赵飞燕传》,感叹兴盛不能永久、衰亡不可以预知的沧桑变化。

   B.宋初工部尚书杨玢的家人因旧居被邻里侵占欲上告,杨玢写诗劝告家人没有必要因此与他人争执甚至引起诉讼。

   C.作者引用大量诗句,这些诗都是从不同角度反应唐代兴盛和衰亡的变化,其中主要引用了杜甫和元稹的诗。

   D.作者认为《赵飞燕传》不是伶玄所作,最有力的证据是伶玄说自己曾经做淮南相,但是到他那时淮南国早就灭亡了。

第Ⅱ卷(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①予每读书史,追悼古昔,未尝不掩卷而叹。

(3分)

 

②方去唐未百年,而故宫殿已如此,殆于《黍离》之咏矣。

(4分)

 

③《飞燕别传》以为伶玄所作,又有玄自叙。

予窃有疑焉。

(3分)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望 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①第二联中的“钟”与“割”字极为传神,富有表现力。

请简要分析。

(4分)

 

 

②结合全诗,请简要分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含义及作用。

(4分)

 

 

1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3个小题)(6分)

①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           。

 (《论语·为政》)

         ,惟有饮者留其名。

                      (李白《将进酒》)

②         ,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诫子书》)

羽扇纶巾,谈笑间,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③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

          ,尽是他乡之客。

   (王勃《滕王阁序》)

             ,犹抱琵琶半遮面。

                          (白居易《琵琶行》)

④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

苟以天下之大,          ,是又在六国下矣。

           (苏洵《六国论》)

五、(12分)

16.将下列语句依次填入文中的横线处,使上下文语意连贯,只填序号。

(4分)

大沙丘的景致是典型的好莱坞西部片中的景色,戈壁,蓝天,还有牛仔,还有他们的牛群。

                所以,如何平衡牛群、牛仔以及草场的关系是大沙丘国家公园成立后管理者们最为关注的问题。

①草场的质量也是牛仔们安身立命之本②没有牛群的繁衍生息,草场会失去生态链中重要的环节③过度放牧会导致草场生态退化④在美国的超市,不同草场的牛肉价格相差甚远⑤牛仔和牛群对草场是双刃剑

17.阅读下面这则寓言,请代蜗牛妈妈写一句安慰、激励小蜗牛的话。

要求:

有一定的哲理

性,不超过30字。

(4分)

小蜗牛问妈妈:

为什么我们一生下来,就要背这个又硬又重的壳呢?

妈妈:

因为我们的身体没有骨骼的支撑,只能爬,又爬不快,所以要这个壳保护啊!

小蜗牛:

毛虫姐姐没骨头,也爬不快,为什么她却不用背这个又硬又重的壳呢?

妈妈:

因为毛虫姐姐能变成蝴蝶,天空会保护她啊!

小蜗牛:

可是蚯蚓弟弟也没骨头,爬不快,也不会变成蝴蝶,他为什么也不用背这个又硬又重的壳呢?

妈妈:

因为蚯蚓弟弟会钻土,大地会保护他啊!

小蜗牛哭了起来:

我们好可怜,天空不保护,大地也不保护。

蜗牛妈妈安慰他:

                 

18.在招聘会上,某公司的考官对前来应聘的大学生说了下面的话。

请写出考官的言外之意,并为大学生设计一段简明、得体的应对的话。

(4分)

你成绩优秀,直率单纯,将会很有前途;可我们的工作需要与各行各业的人打交道。

言外之意:

                        。

       

应对:

                        。

 

六、(18分)

本题为选做题,考生须从所给

(一)

(二)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能全选。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英  雄

立夏

他二十岁的时候,她正好十岁。

她坐在台下,晶亮的眸子映照出台上英武的他。

他是学校请来的英雄,笔挺的军装上一张黝黑却棱角分明的脸,因为激动透着健康的红晕。

他在台上大声地念着手中的演讲稿,只剩下三根手指的右手高高举起,如同一面灼目的旗帜。

在一次实弹演习中,面对一颗滋滋作响的手榴弹,他毫不犹豫地拣起来扔向远

方,挽救了被吓呆的战友。

她的眼中噙满了泪水,蒙眬间,台上的他是那么高大英俊,连他那浓重的乡音都充满了亲切的味道。

 “他真是个英雄,我会一辈子记住他的。

”她在心里默默地想。

他三十岁的时候,她二十岁。

学校组织学生们去农村体验生活。

如果不是村干部郑重地向大家介绍他曾经是个英雄,她是一丁点儿也认不出他了。

埋头在田里劳作的他跟其他的农民已没什么两样,披着一件灰扑扑的褂子,失却了红晕的脸还是那么黑,却变得暗沉。

村干部介绍的时候,他憨憨地笑着,脸上,怎么也找不到十年前年轻的影子。

他坐在田头抽着烟卷,好几次她都想走过去跟他说几句话。

看着烟头一明一灭,她终于还是没过去。

她实在想不出该对他说些什么。

他四十岁的时候,她三十岁。

他在她所在的城市摆了个摊,卖鸡蛋煎饼。

五岁的女儿吵着要吃煎饼,她先认出了他的手,再抬头看他的脸,恍若隔世般,已然很陌生了。

女儿香甜地啃着煎饼,她的心却一直不能平静。

她忍不住悄悄告诉女儿,卖煎饼的是一个英雄,女儿吵闹着,要去看英雄。

她带着女儿折回去,女儿仔细看着那只残缺的手,然后“哇”地一声大哭起来。

她匆忙带着女儿离开,一边哄着女儿,一边回忆自己十岁的时候第一次看见这只手,一点都不觉得害怕,只有深深的敬意。

她还记起来当时听完报告回到家,小小的她弯曲起两根手指,模仿三指的样子,想象着那种悲壮。

他五十岁的时候,她四十岁。

她在民政局混上了科长的位置,工作还算清闲,生活不好不坏。

当他在她办公室外面探头探脑的时候,她根本就没认出他,原来他是来申请追加困难补助的。

她给他倒了杯茶水,他受宠若惊地捧着,只会一迭声地说谢谢。

她陪着他办完了所有手续,而他不知道为何受到如此礼遇,越发地惶恐不安,一个小时里说了不下五十声的谢谢。

望着他佝偻着背离开,她开始努力回想他年轻时的样子,却怎么也想不起来了。

 “他真的曾经是个英雄吗?

”问自己这个问题的时候,她觉得那么茫然。

她五十岁的时候,他已经不在了。

那天她在办公室喝着茶,翻着报纸,四十年前的他突然映入眼帘。

犹如被雷击般,她手中的茶杯怦然落地。

他在回乡的公交车上遇到伙劫匪,一车人只有他挺身而出,搏斗中,被刺数刀身亡。

报道还提到,他的右手只有三根手指,年轻时他就曾因救人成为部队

里的英雄典型。

那张穿着军装的年轻的照片,据说是他唯一的一张相片。

一瞬间,泪水又模糊了她的眼睛,恍如四十年前,小小的她坐在台下仰望。

19.这篇小说采用双线并进的结构,请概括小说的这两条线索。

(4分)

 

 

20.文中划线处关于“英雄”形象的细节描写有何作用?

请简要回答。

(4分)

 

 

 21.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小说中最后一段的作用。

(4分)

 

 

22.结合本文,联系现实,谈一下你认为什么样的人是真正的英雄。

(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生命的迷彩

廖翊余晓洁

17日中午,记者从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登机前往青海玉树。

飞行两个半小时,降落西宁机场。

货机、救护车、运输车……不大的西宁机场显得有些拥挤。

“八一”标志的大型运输机给机场增添了别样的气氛。

又见迷彩!

在记者转机前往玉树的候机厅,满是身穿迷彩服的士兵,体格壮实,肤色黝黑,神色疲倦。

 “是去玉树救援吗?

”记者问。

 “玉树已经有我们的战友了,我们是在西宁机场负责救灾物资的搬运。

”战士回答。

一个多小时后,记者转乘的伤员运输机降落在玉树机场,遍地的迷彩让人为之一振。

一个个身穿迷彩服的士兵,将一名名受伤群众或抬、或背、或抱地送上引擎轰鸣的飞机;又将飞机上卸下的各种救灾物资或推、或扛、或提地送往一辆辆汽车……

 “我们是15日凌晨2点赶到玉树的,已经在结古镇进行了两天的生命救援。

”一位叫赵彦军的士兵对记者说。

14日上午10点,地震发生后两个小时左右,他所在的青海省军区某步兵团便集结完毕,向玉树进发。

 “由于时间紧,我们每人只发了一点点面包、一瓶矿泉水就出发了。

我们争分夺秒,就想早一分钟赶到灾区施行救援。

”小赵说,凌晨2点赶到结古镇时,透过汽车的灯柱,震后的惨状让他们目不忍睹,大家不顾旅途劳累,立即投入到生命的大营救中。

 “为了更有效营救,我们向老乡了解哪座建筑下可能有生命迹象。

到了下午2点,我们一个连就成功救出了10多个藏族同胞。

小赵向记者回忆起第一次成功施救:

“那是一个7岁的藏族男孩和他的外婆。

我们都欢呼起来,有一种胜利的感觉……当救出的藏族同胞用大拇指向我们表示感谢,并且紧紧握住我们的手时,我们特别激动。

两天的生命营救之后,他们又马不停蹄地来到了玉树机场进行抗震物资的转运和伤员的转送。

“地震发生后,玉树机场成为重要的生命线。

”兰州军区某运输部助理员李广银介绍,截至17日下午,他们抢运伤员约1500名,抢运救灾物资逾500吨,并做了大量协助民航运输安全保障的工作。

“15日到17日是伤员、救灾物资密集到达的时间,玉树机场开通了夜航,成为24小时机场,我们的官兵基本上没有任何休息……”

走出机场,仍是迷彩——兰州军区323医院医疗队的帐篷醒目地扎营在机场外。

“我们15日早上赶到灾区,首先在受灾最重的结古镇展开救治,当天处置了360多个伤员。

今天早上,奉命到玉树机场开设伤员空运救治医疗点,目前已护送1500名伤员。

”兰州军区驻陕某分部卫生处处长魏敦宏介绍。

记者了解到,眼前的迷彩有着非凡的经历:

2008年5月,他们在汶川地震灾区坚守三个月;2009年,又作为中国第九批赴刚果(金)维和医疗队的成员在遥远而艰苦的非洲执行神圣使命,为中国军人赢得荣誉。

“我们这次来了60名队员,其中44名参加过汶川救灾医疗队,10个去过刚果(金)维和。

3月30日,10名队员才从刚果(金)回来,正在休假,便接到命令赶赴玉树。

离开机场前往结古镇,再见迷彩——我们乘坐的车是部队的一辆越野吉普,开车的姓罗,是兰州军区驻金昌某部的一位士官。

“我们近3000名官兵经过20多个小时,驱车1400多公里,今天凌晨到达玉树。

路上我只睡了一个多小时。

到玉树后,我被分配来机场转运救灾物资。

尘沙滚滚的路边,满是倒塌的民房,新搭的蓝色帐篷。

小罗的手机响了。

 “哦,我已经到了玉树,都挺好的,不累……”小罗声音沙哑,眼睛满是血丝。

19.请简要概括赵彦军所在部队开展救援活动的过程。

(4分)

 

 

 

20.新闻以小罗的语言和肖像描写作为结尾,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

(4分)

 

 

 

21.请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以“生命的迷彩”为线索来组织本文的。

(4分)

 

 

 

22.这篇新闻札记在写法上灵活而富有特色,请选择某一方面的特色进行分析。

(6分)

 

 

 

 

七、(60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