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复习题4.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729725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3.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复习题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语文复习题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语文复习题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语文复习题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语文复习题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语文复习题4.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语文复习题4.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语文复习题4.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语文复习题4.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语文复习题4.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语文复习题4.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语文复习题4.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语文复习题4.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语文复习题4.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语文复习题4.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语文复习题4.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语文复习题4.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语文复习题4.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语文复习题4.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复习题4.docx

《语文复习题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复习题4.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文复习题4.docx

语文复习题4

初三年级语文试题(四)

考试时间:

120分钟试卷满分:

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12分)

第一节说明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3题。

自古以来,哈尼人都是修沟造渠,引高山森林中的泉水来灌溉梯田,水沟开挖量巨大,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才能完成,个人或村寨往往不能独立承担。

哈尼人就户与户联合或者村与村联合,一起挖沟引水,通过出资的多少和投入人力的多少核定每个村寨、每一户的分水量大小。

为了避免发生水纠纷,能够公平、公正、合理地分配水资源,哈尼人发明了分水木刻来进行分配。

分水木刻,哈尼语称“欧斗斗”,它是选用板栗树、黑果树等材质坚硬的木料,在木料上刻出底部同样平整但宽窄度不一凹槽的一根横木。

尽管在哈尼人分水制发明和形成的时代并没有所谓“技术美”这样的名词出现,但实际上技术美的审美形态已经存在。

技术美的内涵首先由技术品表现出来。

人们创造任何一个技术品,都是具有实用性的。

分水木刻作为分水制度的物质载体,是哈尼人为了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分配而创造的工具,起到了准确计量各块梯田用水量的作用,可以说是我国最早使用的明渠流量计。

分水木刻放置于每个水沟的分叉处,水要分几条沟就在分水木刻上刻几个凹槽,不同宽窄的凹槽决定了每个子水沟所灌溉梯田水量的大小,从而保证了每块梯田都能得到约定的用水量。

哈尼人还以长方体为形状标准来制作分水木刻,长方形的设计,比其他形状更能防止水流的溢出,进一步提高了分水的准确性,且用料最省,是实现分水功能的最大化的典型形式。

可见,分水木刻作为一种技术品,不仅具备了实用性,还具有了美的形式。

分水制是指哈尼人经过村与村,户与户集体协商,根据挖沟时投入的人力、物力来确定每块梯田的水流量大小的民间制度。

就其本质而言是商定分水木刻上凹槽宽度的一系列民间规约,是体现分水木刻功能的外在表现形式。

分水制约定,投入多者,分水木刻凹槽宽,水流大,反之,投入少者,凹槽窄,水流小。

为了确保凹槽计量单位的统一和准确,一般哈尼人还约定以某人的右手掌四指根部宽度为一基准单位,按照之前的协商结果对水流量进行分配,对用不了一个用水单位的,则缩减为一指、二指、三指进行细分,其中排除用小拇指宽度进行计量。

照各家权益定制出的划有不同刻度的木刻,安放在各家田块的入水口,随着沟水流动调节了各家各户的用水,这样既公平合理而又有科学性。

分水制虽然是一种抽象概念,但它与分水木刻有机联系在一起,构成了内容与其外在形象的相互统一,不可避免地以技术美的形态表现出来。

分水制度经过了历史的考验,哈尼人代代相传,凝聚的已经不仅仅是生产技术,而是人的情感,对待分水制已经不仅是对实用功能的欣赏,更是对对象存在的审美。

在现代农业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分水制还一直在沿用,它一方面使生产劳动的效率得以提高和完善;另一方面使分水的模式更趋于合理、更具有系统性和易于管理,给哈尼人带来了巨大的好处,符合哈尼人群体共同利益诉求。

因此,分水制也渐渐和审美主体使用上的满意联系起来,从而获得了愉悦感和轻松感,构成了技术与审美的有机统一。

1、下列关于“分水木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分)

A、分水木刻,在哈尼语中称“欧斗斗”,选用坚硬的木料制成,是哈尼人为了避免发生水纠纷,公平、公正、合理地分配水资源的工具。

B、分水木刻通过在横木上刻出底部同样平整但宽窄不一的凹槽调整水量大小,既有实用价值,又有技术美的价值。

C、分水木刻放在每个水沟的分叉处,要分几条沟就在分水木刻上刻几个凹槽,不同宽度的凹槽决定了每块梯田的用水量,从而保证了每块梯田都能得到充足的灌溉量。

D.分水木刻以长方体为形状标准来制作,这种设计与其他形状相比,既能防止水流的溢出,提高分水的准确性,又能节省用料。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分)

A、分水木刻是分水制的物质载体,能够准确计量各块梯田的用水量并合理分配,是我国最早使用的明渠流量计。

B、分水木刻代表分水制发明和形成,虽然在当时并没有出现所谓的“技术美”这一名词,但是,哈尼人在发明制作时就已经认识到了其审美形态的存在。

C、分水制是哈尼人集体协商的分水约定,它是根据挖沟渠时投入的人力、物力的多少来决定每村、每户、每块梯田的水量大小的,投入多凹槽就宽,投入少凹槽就窄。

D、为了进一步确保凹槽计量的统一和准确,哈尼人还约定以某人的右手四指根部宽度为基准单位,进行更细致的分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哈尼人修渠灌溉梯田,由于开挖沟渠的工程量大,投入的人力、物力多,因此,单个人、户、村难以完成,于是他们就联合挖沟引水灌溉梯田。

B、任何技术品的出现,最初都应首先考虑的是其实用性,而在使用过程中,往往就会考虑其审美价值,哈尼人的分水木刻就是这样的一种技术品。

C、作为抽象概念的分水制,一旦与分水木刻这一具体事物联系在一起,构成内容与外在形式的统一,不可避免地表现出了技术美的形态。

D、自古至今,哈尼人一直使用这种分水制,原因在于它既提高了生产劳动效率,又符合哈尼人群体共同利益诉求。

第二节议论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3题。

酒可以激发诗人的灵感,诗人也可以借酒浇胸中的块垒,所以唐人有“斗酒诗百篇”和“乞酒缓愁肠”之说。

由于诗人与酒的关系极为密切,唐代诗歌中不但写到了酒,还写到了酒价。

杜甫在《逼侧行赠毕四曜》一诗中写道:

“街头酒价常苦贵,方外酒徒稀醉眠。

速宜相就饮一斗,恰有三百青铜钱。

”杜甫诗歌对酒价的叙述,成了一个聚讼纷纭的话题。

以为然者不乏其人。

宋代刘邻《中山诗话》记载:

“真宗问进臣:

‘唐酒价几何?

’莫能对。

丁晋公独日:

‘斗直三百。

’上问何以知之,日:

‘臣观杜甫诗:

速须相就饮一斗,恰有三百青铜钱。

”’宋代陈岩肖《庚溪诗话>也认为:

“少陵诗非特纪事,至于都邑所出,土地所生,物之有无贵贱,亦时见于吟咏。

如云:

‘急须相就饮一斗,恰有青铜三百钱。

’”

不以为然者认为,杜甫诗中所谓的“三百青铜钱”之说,来自前人的典故。

北齐卢思道曾说过:

“长安酒钱,斗价三百”,所以王嗣爽在《杜臆》中指出,杜甫诗歌中“‘酒价苦贵’乃实语,‘三百青钱’,不过袭用成语耳。

那么唐代酒价究竟是多少呢?

据《新唐书·食货志》记栽:

“建中三年,复禁民酤,以佐军费,置肆酿酒,斛收直三千。

”在古代容量单位中,一斛等于十斗,“斛直三千”也就是“斗直三百”。

这样看来,似乎杜甫诗歌确实反映了现实生活,无愧于“诗史”的赞誉。

但需要说明的是,“建中”是唐德宗的年号,这与杜甫生活的时代相距几十年了,所以不能以此作为坐实杜诗对于唐代酒价叙述的依据。

唐代写到酒价的绝不只有杜甫,许多诗人都在诗中写到了酒价问题。

如李白“金樽美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王维“新丰美酒斗十千,成阳游侠多少年”;崔国辅“与沽一斗酒,恰用十千钱”;白居易“共把十千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陆龟蒙“若得奉君饮,十千沽一斗”。

这些诗人虽然分布于盛唐、中唐和晚唐各个时期,但他们的诗歌却普遍地说到唐代的酒价乃每斗十千钱。

那么,杜甫和李白等人对于酒价的叙述,差异为何如此之大呢?

也许有读者认为,李白、王维等人所说的乃是美酒的价格。

这话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十千沽一斗”之说也是渊源有自。

曹植在《名都篇》中曾经写.道:

“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

”尽管“他人所道,我则引避”,但曹植才高八斗,其于文章,“譬人伦之有周孔,麟羽之有龙凤”,因此他的叙述便成为一种难以撼动的范式。

唐代诗人受曹植的影响,不排除在诗歌中对这一典则的普遍追摹和袭用。

唐代诗歌中的酒价问题引起了不少误读,初看是诗人的意图意义和读者的解释意义之间出现了龃龉,其实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读者以诗为史。

王夫之曾幽默地讥诮这种诗史不分的情况说:

“就杜陵沽处贩酒,向崔国辅卖,岂不三十倍获息钱邪?

”在王夫之看来,诗歌与历史差别很大,历史要求具有实录精神,而诗歌则不然,“诗之不可以史为,若口与目之不相为代也”。

王夫之所言甚是,但是这也表明了要读懂唐诗,非得下一番苦功夫不可。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因酒可以激发诗人的灵感或浇胸中的块垒,所以唐诗中不但写到了酒,还写了酒价。

B、杜甫在自己的诗中提到的三百钱一斗酒的说法,在后世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

C、宋代的刘郐和陈岩肖都认为,杜甫所说的三百钱一斗酒的说法是真实可信的。

D、陈岩肖认为,杜甫的诗除非特意去纪事,都会经常记录当时当地的产品和物价情况。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章观点的一项是()(2分)

A、唐朝时一斗酒曾卖三百钱是可信的,不能因为有人对杜甫的描述不以为然就否认这一点。

B、王嗣爽不认可杜甫在诗中所说的唐朝时的酒价,但他也承认,唐朝酒的价格确实比较贵。

C、杜甫的“三百青铜钱”之说不过是袭用成语罢了,北齐时期倒真正有可能一斗酒三百钱。

D、中国历史上酒的价格受各种外部因素影响比较大,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价格应该不一样。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曹植的叙述成为一种难以撼动的范式,唐人在诗歌中普遍追摹和袭用他“斗酒十千”的说法。

B、杜甫和李白等人对于酒价的叙述差异巨大,这也可能是因为他们各自饮的酒品质不同。

C、诗歌是一种文学形式,把它所描述的内容当成是历史事实来解读是不合适的。

D、唐代诗歌中的酒价问题引起了不少误读,这说明读者并没有真正的读懂唐诗。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第一节文言文阅读(16分)

本节内的各个小题均是必做的。

请回答在答题区的对应位置上。

晋书·列传第十三(节选)

山涛,字巨源,河内怀人也。

父曜,宛句令。

涛早孤,居贫,少有器量,介然不群。

性好《庄》《老》,每隐身自晦。

与嵇康、吕安善,后遇阮籍,便为竹林之交,著忘言之契。

康后坐事,临诛,谓子绍曰:

“巨源在,汝不孤矣。

涛年四十,始为郡主簿、功曹、上计掾。

举孝廉,州辟部河南从事。

与石鉴共宿,涛夜起蹴鉴曰:

“今为何等时而眠邪!

知太傅卧何意?

”鉴曰:

“宰相三不朝,与尺一令归第,卿何虑也!

”涛曰:

“咄!

石生无事马蹄间邪!

”投传而去。

未二年,果有曹爽之事,遂隐身不交世务。

与宣穆后有中表亲,是以见景帝。

帝曰:

“吕望欲仕邪?

”命司隶举秀才,除郎中。

转骠骑将军王昶从事中郎。

久之,拜赵国相,迁尚书吏部郎。

文帝与涛书曰:

“足下在事清明,雅操迈时。

念多所乏,今致钱二十万、谷二百斛。

”魏帝尝赐景帝春服,帝以赐涛。

又以母老,并赐藜杖一枚。

晚与尚书和逌交,又与钟会、裴秀并申款昵。

以二人居势争权,涛平心处中,各得其所,而俱无恨焉。

迁大将军从事中郎。

钟会作乱于蜀而文帝将西征时魏氏诸王公并在鄴帝谓涛曰:

“西偏吾自了之,后事深以委卿。

”以本官行军司马,给亲兵五百人,镇鄴。

咸熙初,封新沓子。

转相国左长史,典统别营。

时帝以涛乡闾宿望,命太子拜之。

帝以齐王攸继景帝后,素又重攸,尝问裴秀曰:

“大将军开建未遂,吾但承奉后事耳。

故立攸,将归功于兄,何如?

”秀以为不可,又以问涛。

涛对曰:

“废长立少,违礼不祥。

国之安危,恆必由之。

”太子位于是乃定。

太子亲拜谢涛。

及武帝受禅,以涛守大鸿胪,护送陈留王诣鄴。

泰始初,加奉车都尉,进爵新沓伯。

及羊祜执政,时人欲危裴秀,涛正色保持之。

由是失权臣意,出为冀州刺史,加宁远将军。

冀州俗薄,无相推毂。

涛甄拔隐屈,搜访贤才,旌命三十余人,皆显名当时。

人怀慕尚,风俗颇革。

转北中郎将,督鄴城守事。

入为侍中,迁尚书。

以母老辞职,诏曰:

“君虽乃心在于色养,然职有上下,旦夕不废医药,且当割情,以隆在公。

”涛心求退,表疏数十上,久乃见听。

除议郎,帝以涛清俭无以供养,特给日契,加赐床帐茵褥。

礼秩崇重,时莫为比。

后除太常卿,以疾不就。

会遭母丧,归乡里。

涛年逾耳顺,居丧过礼,负土成坟,手植松柏。

诏曰:

“吾所共致化者,官人之职是也。

方今风欲陵迟,人心进动,宜崇明好恶,镇以退让。

山太常虽尚居谅闇,情在难夺,方今务殷,何得遂其志邪!

其以涛为吏部尚书。

”涛辞以丧病,章表恳切。

会元皇后崩,遂扶兴还洛。

逼迫诏命,自力就职。

前后选举,周遍内外,而并得其才。

咸宁初,转太子少傅,加散骑常侍;除尚书仆射,加侍中,领吏部。

固辞以老疾,上表陈情。

章表数十上,久不摄职,为左丞白褒所奏。

帝曰:

“涛以病自闻,但不听之耳。

使涛坐执铨衡则可,何必上下邪!

不得有所问。

”涛不自安,表谢曰:

“古之王道,正直而已。

陛下不可以一老臣为加曲私,臣亦何必屡陈日月。

乞如所表,以章典刑。

”帝再手诏曰:

“白褒奏君甚妄,所以不即推,直不喜凶赫耳。

君之明度,岂当介意邪!

便当摄职,令断章表也。

”涛志必欲退,因发从弟妇丧,辄还外舍。

诏曰:

“山仆射近日暂出,遂以微苦未还,岂吾侧席之意。

其遣丞掾奉诏谕旨,若体力故未平康者,便以舆车舆还寺舍。

”涛辞不获已,乃起视事。

涛再居选职十有余年,每一官缺,辄启拟数人,诏旨有所向,然后显奏,随帝意所欲为先。

故帝之所用,或非举首,众情不察,以涛轻重任意。

或谮之于帝,故帝手诏戒涛曰:

“夫用人惟才,不遗疏远单贱,天下便化矣。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与嵇康、吕安善善:

交好

B、今致钱二十万致:

送给

C、典统别营典统:

任命为……的官职

D、涛辞不获已已:

批准

5、为文中画浪线的句子断句。

(3分)

钟会作乱于蜀而文帝将西征时魏氏诸王公并在鄴帝谓涛曰

6、下面对于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是()(2分)

A、第二段划线的“曹爽之事”指的是司马懿杀死了曹爽的事情。

通过山涛对这件事情的预期,体现了山涛的聪明机敏,善于思考。

B、第三段划线的“赐景帝春服”指的是魏国君主赏赐给景帝春节穿的衣服,景帝又把它送给了山涛。

体现了山涛深得景帝的欢心。

C、第五段划线的“太子亲拜谢涛”指的是山涛劝谏文帝不要废长立幼,从而得到太子的感谢。

体现了山涛的坚守原则。

D、第八段划线的“以舆车”指的是皇帝说山涛如果身体不好就用车驾抬回到官府。

体现了皇帝对他的信任。

7、简要叙述山涛在冀州所做的事与结果。

(3分)

 

8、翻译句子(6分)

(1)君虽乃心在于色养,然职有上下,旦夕不废医药,且当割情,以隆在公。

(3分)

 

(2)逼迫诏命,自力就职。

前后选举,周遍内外,而并得其才。

(3分)

 

第二节古诗赏析(8分)

本节内的各个小题均是必做的。

请回答在答题区的对应位置上。

戏答元珍苏轼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题冠以“戏”字,声明自己写的是游戏文字,其实正是他受贬后政治上失意的掩饰之辞。

B、诗的首联既叙写了作诗的时间、地点和山城早春的气象,又抒发了自己对春天到来的激动。

C、蛰虫是动物,有知觉,在冬眠中被春雷所惊醒,作者借此状写春笋,以一个“欲”字赋予竹笋以知觉,以地下竹笋正欲抽芽之态,生动形象地把一般人尚未觉察到的“早春”描绘出来。

D、诗的第三联由写景转为写感慨。

诗人远谪山乡,心情苦闷,夜不能寐,卧听北归春雁的声声鸣叫,勾起了无尽的对回归朝廷的期盼。

E、诗末两句诗人透露出极为矛盾的心情,充满着一种无奈和凄凉。

10、本文的主要手法是什么?

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想法?

(3分)

 

第三节古代诗文默写(13分)

本节内的各个小题均是必做的。

请回答在答题区的对应位置上。

11、补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

(13分)

(1),,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诸葛亮《出师表》

(2),。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李煜《虞美人》

(3),亲射虎,看孙郎。

,鬓微霜,又何妨!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4),。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吴均《与朱元思书》

(5),。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诗经·蒹葭》

(6)以中有足乐者,。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7),洪炉照破夜沉沉。

,铁石犹存死后心。

——于谦《咏煤炭》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7分)

本大题内的各个小题均是必做的。

请回答在答题区的对应位置上。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2~15题。

状元实业家、教育家张謇

十九世纪下半叶以,随着欧风美雨浸染,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

一部分眼光远大的中国人,开始意识到商品和资本的力量,张謇也自然地随着时代起舞。

张謇,江苏南通海门人。

他长期在科举和客幕之间流连,科举屡败,这让他“名心益冷”。

中法战争后,张謇便产生了“实业救国”的想法,而且认为“中国须振兴实业,其责任须在士大夫”。

1894年,42岁的张謇才在恩科会试中被点了状元,被任命为翰林院修撰。

任职不久,张謇便陷入党争。

1894年6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张謇力主抵抗。

这时,父亲去世,因回家守制,他匆匆离开了京城。

1895年2月,甲午战争以中国战败告终。

中日签订的《马关条约》准许日本人在中国内地开设工厂,张謇痛心痰首:

“几罄中国之膏血,国体之得失无论矣。

”夏天,他为湖广总督张之洞起草奏章,提出“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的主张。

8月,张之洞授意他筹办纱厂,12月,张之洞正式委任张謇“总理通海一带商务”。

筹办纱厂期间,1898年闰三月,丁忧期满,张誊回翰林院销假。

此时,帝后两党激战方酣。

政海翻云覆雨,仕途险恶,张謇只留两月,便匆匆南返,跳出了政治漩涡。

张謇为纱厂定名为“大生”。

纱厂起初确定为纯粹的商办,拟招商股60万两,但一年只招得三四万两。

为了筹款,张謇奔走各地,心力交瘁。

无奈之下,将大生纱厂改为官商合办,接受将张之洞用官款购买的美国纱机作价50万两入股,但商人担心官股专权舞弊,不愿参与。

后盛宣怀和张謇均分官机,作价25万两,官股只是“按年取息,不问盈亏”,纱厂变为“绅领商办”,商人这才接受。

1899年5月,大生纱厂建成纺纱,但经费却依然不足,只能采取“尽花纺纱,卖纱收花”的方法艰难周转。

幸运的是当年棉纱市场不错,大生纱厂才柳暗花明,当年便赢利20万两白银。

大生纱厂成功后,张謇没有停止脚步。

他办厂是“为通州民生计,亦为中国利计”。

张謇的长久设想,是以大生纱厂为核心,利用盈利创办新厂,扩大再生产,最后形成多业共行的大生集团,然后,以实业为基础,发展各项事业,建设一个区域的理想社会。

张謇为运输物料,设立了大生轮船公司;为建立纱厂原料基地,建立了通海垦牧公司;为了制造纺织机器和农具,开办了资生铁冶厂;为办理浚河、筑路、造桥,建立泽生水利公司。

他利用纱厂产生的棉籽,创办了广生油厂;利用油厂的下脚油脂,建了大隆皂厂;利用纱厂产生的“飞花”和当地的稻草、芦苇,办起大昌纸厂。

他还利用当地小麦,筹建了大兴机器磨面厂,面粉供食用,淀粉做浆纱原科;依靠当地蚕茧,建立了阜生蚕桑染织公司。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帝国主义忙于打仗,民族工商业进入黄金时期,张謇的事业也在这时达到了顶峰。

1917年,单大生纱厂的盈利就达76万两白银,1919年又赚了263万两白银,张謇先成为了东南实业界的巨人!

张誊重实业,更重教育。

甲午战后,张謇认定“今求国强,当先教育”,世界的竞争,是教育的竞争。

1902年,他自筹资金创办通州师范,作为“兴学之本”。

传统办学旨在造就官吏,张謇设学则为培养广大的劳动者。

他说:

“只须努力于学业,将无论为士为农为工为商,皆为健全之国民。

”为塑造健全国民,他设课既重国学,又重自然科学技术。

针对旧教育“空言无用”的缺陷,张謇十分注重理论与实际、教育与社会相结合。

他为师范、医校、纺校、农校都建立了附属的实习基地。

“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是张謇办学的原则。

为治南方水患,他创办河海工程学校。

为发展当地蚕桑业,他设立蚕桑讲习所。

为改良当地棉种,农校应时而立。

纱厂需要纺织人才,设立纺校。

随着医院的建立,急需新式医生,又设医校。

商业管理人才短缺,就设商船学校。

为培养铁路管理人才,创建铁路学校。

为充实南通市民文化生活,办起伶工学校。

张謇又大办慈善和社会事业。

他创办济良所,收容不良妇女与娼妓,创建育婴堂,收养弃婴,建造养老院,收容孤寡老人,创办残废院,为残障提供衣食,创办栖流所,收养乞丐,创办贫民工厂,招收贫民为徒工。

他还创办更俗剧场,除旧布新,移风易俗;建南通博物苑,供人观习植物与馆藏文物;建南通图书馆,张謇“捐其所有图书五之四”;办六大公园,办医院等等。

筹办大生之前,南通城内人口不过4万,没有任何工业,只有零星的手工业,人们按农业社会的节奏过着传统的生活方式。

大生纱厂的出现打破了南通的千年沉寂,新企业、新事业不断出现。

南通在张謇手中变成了一个令人向往的桃花。

张謇每餐不过一荤一素一汤。

他说:

“该用者,为大众用者,虽千万不足惜;自用者,消耗者,一文钱也须考虑,也需节省。

”张謇每年的收入,大都用在了不能生利的公共事业上面。

张謇一生为事业生,为事业死。

他的心中总是充满着爱国情怀与济世情怀。

1926年7月,张謇逝世。

入殓时,衣服就是用大生纱厂织的布做的。

12、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张謇主张“实业救国”,说明他看到了清末衰微、落后的现实,但他把“振兴实业”的希望寄托在士大夫身上,这是有局限性的。

B、张謇创办大生纱厂的过程十分艰辛,不仅没有得到官方的大力支持,就是商人也对他缺乏信任,只是袖手旁观,不愿意参股。

C、张謇设想建立的理想社会,产业经济发达,百姓生活富裕,而且人人都得到良好的教育,社会风气良好,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D、张謇经过多年努力,成功缔造了一个以大生纱厂为核心的产业群。

这个产业群的特点是全部利用当地资,产业之间构成循环。

E、张謇一生因创办实业获得了万贯家财,但他对自家的消费非常苛刻,而对大众事业的投入却毫不吝惜,以致耗去了全部收入。

13、张謇为什么会放弃仕途走上实业道路?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8分)

 

14、张謇办学与传统办学有什么不同?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6分)

 

15、为什么说张謇一生充满着爱国情怀与济世情怀?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8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14分)

16、下列词汇、诗句运用正确的是()(2分)

中国文人对审美具有  感知力,他们可以再安然怡悦中鸟翼几乎无声的浦东,还有灰板簌簌飘落的声音,他们喜爱“”那种让静寂更显清幽的氛围。

A、精细   用心倾听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B、精细   凝神谛听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C、精确   凝神谛听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D、精确   用心倾听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17、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是()(2分)

A、截至去年底,中国铁路运营里程已突破10万公里,其中高铁运营里程1万公里、在建规模1.2万公里,这使我国成为世界上高铁运营里程最长、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

B、随着国家信用体系的建设,公民不仅将拥有统一的社会信用代码,到2017年,还会有一个集合金融、工商登记、税收缴纳、交通违章等的统一平台建成,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C、乡村教师陈发喜扎根山区,倾情助学三十一载,当他荣获“荆楚楷模”称号的消息传来,校长和学校领导都前来向他表示热烈祝贺。

D、截至2015年10月,他还贷款一万元。

18、把下面的五句话组成一个语段,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2分)

①使用语言,不仅要用得对,在语法上不出毛病,而且要力求用得好,要有艺术性,有感染力,这就要讲究运RYB系列燃油泵用语言的艺术,也就是要讲究一点修辞。

②有意用不符合语法常规的办法取得某种修辞效果是许可的,然而这只是偶一为之,并且要有些特定的条件。

③如果语言不符合语法,说都说不通,就没有什么好的修辞可言。

④语言是用来传递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

⑤好的修辞,必然是符合语法规律的。

A、④①⑤③②B、④③⑤①②C、⑤②①④③D、⑤③④①②

19、下列词语中加点字音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