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 2.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731967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 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 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 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 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 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 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 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 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 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 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 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 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 2.docx

《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 2.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 2.docx

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2

2019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联考

高二历史(文科)试卷

命题内容:

必修三专题一~专题四

班级姓名座号成绩

说明:

1、本试卷分第I、II两卷,考试时间:

90分钟满分:

100分

2、Ⅰ卷的答案用2B铅笔填涂到答

题卡上;Ⅱ卷的答案用黑色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3分,每小题只有一个答案符合题意)

1.孔子论政,以仁为主,而某思想家承其教发为“仁心、仁政”之论,以为仁、义、礼、智四德,皆由人类天赋侧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引伸发展而成。

该思想家应是

A.王阳明B.董仲舒C.朱熹D.孟子

2.钱穆先生在评论汉代的士人政府时认为,汉政府自武帝后,渐渐从宗室、军人、商人之组合,转变为士人参政的新局面。

该局面

A.彻底结束了贵族政治B.促进了儒学地位的提高

C.实现了社会公平公正D.开启官僚政治体制先河

3.董仲舒主张:

“天立王,以为民也。

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足以贼民者,天夺之。

”对此解释正确的是

A.皇帝有时要依天行事B.天意与人事没有联系

C.皇帝的权力来自人民D.儒家试图用天来约束皇权

4.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指出:

“实际上他(汉武帝)和他的近臣们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以致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

”这表明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特点是

A.捍卫了先秦时期正统的儒家学说B.以儒家为基础兼采其他学派学说

C.用法家学说对儒家思想进行包装D.杂糅百家学说创造出一种新学说

5.明中叶以后,王守仁标榜“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这引发了士大夫对君主圣贤偶像的怀疑,此后有些士大夫们一反陈规旧说,指责《论语》、直斥六经,张扬个性。

A.强调了人的自我价值B.是西学东渐的产物

C.表达了民主政治诉求D.是理学思想的创新

6.历史学家钱穆曾说:

若从现代观念言,朱子言格物,其精神所在,可谓既是属于伦

理的,亦可谓属于科学的,其“科学”主要表现在

A.属于唯物主义的范畴B.通过实践方式探求理

C.用伦理纲常维护统治D.强调人具有正当私欲

7.理学家朱熹说:

“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

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据此可知,朱熹

A.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格物致知B.关注的核心问题是正心诚意

C.重申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D.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8.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振聋发聩的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顾炎武揭示了“私天下”的危害,王夫之则猛烈抨击“孤秦”、“陋宋”。

上述思想

A.是思想文化走向近代化的先声B.说明了儒家思想主流地位旁落

C.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削弱D.在批判融合中形成新理学思想体系

9.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

“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

”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

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

A.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B.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

C.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D.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

10.明代思想家王夫之说:

“人欲与天理本为一体,如果禁欲,不仅妨碍天理的实现,而且违背人性,必然导致人们的不满和反抗。

”此观点()

A.彻底否定了理学思想B.体现了反君主专制思想

C.促进了儒学的新发展D.肯定了人性解放的意义

11.苏轼曾有这样的感慨:

“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

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

”可以看出,从“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到“多且易致”的原因是

A.造纸术的革新B.活字印刷的推广C.雕版印刷的普及D.科举取士的需要

12.西汉时期的画像石雕刻主要采用錾凿法勾勒出人物、动物,形象稚拙,画面层次少,刻痕较深,线条较粗,不够流畅。

东汉时期,画像石雕刻线条流畅,刻痕较浅,用线注重人物内在结构表达,动物及各种背景图案刻画也恰如其分,浑然一体。

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

A.冶铁技术的提高B.绘画艺术的进步C.佛教文化的影响D.思想观念的变迁

13.有古代学者论述某字体的形成时说:

“(官员)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即胥吏)佐书。

”据此推断该字体是

A.小篆B.隶书C.行书D.草书

14.有学者指出,昆曲在获得它的崇高地位时,作为一门表演艺术,却没有在市场上得到充分认可,它是千百年来雅文化传统在表演艺术领域里最集中、最典型的结晶,而在演出市场上,民众比起文人士大夫群体来,却是更具有发言权的群体。

由此可见,京剧在晚清之所以能取代昆曲成为主流戏曲形式,主要是因为京剧

A.艺术审美价值更高B.民众群体更为广泛

C.迎合民众文化需求D.内容贴近民众生活

15.清代帝王多有禁查小说之举,嘉庆皇帝曾晓谕内阁:

“愚民之好勇斗狠者,溺于邪慝,转相慕效,纠伙结盟,肆行淫暴,概由看此等书词所致。

”道光皇帝也曾指出:

“刑讼之日繁,奸盗之日炽,未必不由于此。

”这从侧面说明

A.通俗小说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日增B.清代小说冲击了理学的正统地位

C.小说是导致社会混乱的主要原因D.文化专制阻碍了清代小说的发展

16.有学者认为,16世纪后半期的中国知识分子“直面的课题”大致可以总结为两个:

一是形成秩序的能力不再为士大夫独有,而是一边广泛向庶民开放,一边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方向;二是把在经济、社会中活动的主体个人的行动和追求利益的欲望定位于秩序之中。

据此可知,这些知识分子

A.主张挽救瓦解的社会结构B.质疑理学构建的纲纪伦常

C.顺应市民阶层发展的潮流D.萌生否定君主专制的思想

17.汉字由小篆演变为隶书,叫作“隶变”,这几乎使当时的汉字全部失去了象形的特点。

隶书的形体、笔画也比小篆有很多俭省,容易辨认。

郭沫若认为:

“秦始皇改革文

字的更大功绩是采用了隶书。

”可见,郭沫若这一评价的着眼点是

A.“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的转折点B.“隶变”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要求

C.隶书的出现标志着书法艺术的成熟D.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

18.1839年9月,英国战舰从英国本土开往中国。

此时林则徐向道光帝上了一道奏折,称“彼(英国)万不敢以侵凌他国之术窥视中华。

”这反映出

A.林则徐对当时的英国完全缺乏了解B.地方官员仍执行传统抚夷外交政策

C.天朝上国观念影响清朝官员的认知D.清政府已经做好应对侵略的充分准备

19.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道:

“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其事颇难。

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用。

”这说明

A.戊戌变法没有借鉴外国经验B.梁启超认为变法不能依靠朝廷

C.戊戌变法是发自民众的运动D.梁启超意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性

20.有学者指出,洋务运动虽然在客观上开启了近代中国文化启蒙的源流,但它只能算作是一支意韵朦胧的启蒙前奏曲。

该学者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洋务运动

A.坚持“中体西用”的立场B.消除了“夏夷之防”观念

C.大力引介西方先进科技D.推动了中国军事的发展

21.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

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

严复意在

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

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

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

22.康有为在改革中不得不搬出孔子来为变法辩护,在继《新学伪经考》之后又推出力作《孔子改制考》,关于推出孔子的目的康有为说:

“布农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说明儒学在近代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B.印证“托古改制”推动改革走向成功

C.充分地展现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策略性D.揭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惰性对改革的影响

23.1920年5月,《新青年》发表了陈独秀在上海船务、栈房工界联合会的演讲。

该演讲称:

世界劳动者的觉悟计分两步。

第一步觉悟是要求待遇,第二步觉悟是要求管理权,要求做工的劳力者管理政治、军事、产业。

这表明,此时马克思主义

A.正在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B.已成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

C.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D.完成了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

24.辛亥革命前后,中国思想界仍采用“体”、“用”范畴来说明东西方文化的关系。

1919年以后,瞿秋白等人以是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作为衡量不同文化高下的标准,打破了东西方文化的截然划分。

这反映出

A.中体西用已被彻底抛弃B.民主科学思想深入人心

C.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D.中西文化逐渐走向融合

25.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开始宣传马克思、恩格斯的名字及其学说,他们希望找到既能发展资本主义,又能医治资本主义弊病的药方。

这说明当时

A.中国具备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经济基础B.马克思主义适合中国资产阶级的需要

C.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社会认识更深入D.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26.1923年孙中山在阐释“民族主义”时指出:

“吾党所持民族主义,消极的为除去民族间之不平等,积极的为团结国内各民族,完成一大中华民族,内以促全国民族之进化,外以谋世界民族之平等”。

强调余之民族主义,特就先民所遗留者,发扬而光大之,且改良其缺点,对于满洲,不以复仇为事,而务与之平等共处于中国之内,此为以民族主义对国内之诸民族也。

这表明孙中山

A.否定了颠覆满清的作用B.首次提出了五族共和的观念

C.主张各民族团结共同反帝D.大力

弘扬民族友爱精神

27.“中体西用”作为一种文化观念,不仅是19世纪下半叶先进中国人的基本共识,更是洋务派在中西文化碰撞后采取的文化选择模式。

此“文化选择模式”(  )

A.表明了“崇洋”思想的盛行B.有利于对中国文化的改造

C.反映了文化侵略的隐蔽性D.批判了儒学的落后性

28.毛泽东在某篇文章中说:

“孙中山死去二十四年了,中国革命的理论和实践,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都大大地向前发展了,根本上变换了中国的面目。

到现在为止,中国人民己经取得的主要的和基本的经验,就是这两件事:

(一)在国内,唤起民众。

……

(二)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及各国人民共同奋斗。

”该文章是

A.《星星之火,可以燎原》B.《新民主主义论》

C.《〈共产党人〉发刊词》D.《论人民民主专政》

29.毛泽东义利观主要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在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上,它更多地强调精神;邓小平的义利观形成于改革开放时期,他认为:

“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

”由此说明两人的义利观

A.都反映了社会现实B.各自具有片面性

C.都是

为了发展经济D.从根本上是对立的

30.1978年5月,《光明日报》刊发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发了广泛的关注。

该文初稿作者在听到赞誉声的同时,也因看到一些报刊批评该文“违反中央精神和反对毛泽东思想”,转而安排“后事”:

“我已经有思想准备了,我准备要坐牢。

上述材料表明当时

A.“左”倾束缚亟待突破B.社会舆论呈“百花齐放”之势

C.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渐入人心D.“两个凡是”名存实亡

第II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非选择题

31.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一:

“礼”是孔子的思想。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强调的是秩序,孔子主张“以道事君,不可则止”。

孟子也说:

“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去”。

如果“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董仲舒说:

“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君主是代虚无飘渺的“天”执政,完成“天”所赋予的工作。

……尽管董仲舒建议对其他学派加以“灭”“绝”,但汉武帝并未实际推行。

只是剥夺了在官方学校中的传授资格,而未受灭绝式镇压。

材料二:

理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那么,我们就要弄明白理学为什么起这么大的作用?

为什么能够成为主流思想?

朱熹用理学思想重新注释“四书”,引导读书人。

他还编著《小学集注》,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

如以《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为例,说明理学从儿童抓起,要求儿童的衣着.语言.行为.读书.写字.饮食等方面的习惯,都要遵从“礼”的规范。

——《“古代中国主流思想演变”之我见》

材料三:

史料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

夫治天下犹曳(yè,拖拉)大木然,……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耶。

——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四史论黄氏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

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

现代”不侔(móu,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

——赵轶峰《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维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推行了什么政策?

其意义怎样?

(6分)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理学产生的经济、思想条件。

(2分)

(3)据材料三、材料四,概括说明黄宗羲的思想中哪些“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哪些又体现了“新见”。

(4分)

32.思想的产生与社会的变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0分)

材料一:

春秋时代社会剧烈变动,各派政治力量大分化大改组,社会中不尽如人意的弊端暴露无疑,思想家们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出于对现实的不满,他们不是向前看而是向后看,复古与怀旧成为一股思潮。

——樊树志《

国史概要》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列举体现这一思潮的代表人物及其相关主张。

(2分)

材料二在我国,明末清初的思想运动常被称之为启蒙思想运动,而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常被称为启蒙思想家。

这个时代是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

面对明朝的灭亡,清朝的兴起,作为明王朝的知识分子,一方面感到屈辱、愤怒,一方面又不得不冷静下来,对明王朝何以灭亡的问题进行历

史的反思。

也就是在这种历史的反思中,他们看到了封建制度的弊端并毫不留情加以批判。

——摘编自覃正

爱《试论明末清初思想家启蒙思想的局限性》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在这个时代启蒙思想家有哪些主张符合世界潮流?

(4分)

材料三:

古今万国,政体不齐,治乱各别。

其拨乱为治者,罔不舍旧谋新,由专制政治,趋于自由政治;由个人政治,趋于国民政治;由官僚政治,趋于自治政治。

……此所谓世界系之轨道也。

吾国既不克闭关自守,即万无越此轨道逆此潮流之理。

进化公例,适者生存。

凡不能应四周情况之需求而自处于适宜之境者,当然不免于灭亡。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1)依据材料二,请用一句话概括陈独秀的观点,并指出其论证的理论依据。

(4分)

 

33.民生问题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党的十八大报告用了较大的篇幅阐述了民生问题。

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三位伟人,都曾高度重视和关注民生问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8分)

材料一:

民生主义真是达到目的,农民问题真要解决,是要耕者有其田。

……现在俄国推翻一般大地主,把全国的土地都分到一般农民,让耕者有其田,耕者有了田,只对于国家纳税,另外没有地主来收租钱,这是一种最公平的办法。

我们现在革命,要仿效俄国这种公平办法,才算是彻底的革命。

——孙中山《耕者要有其田》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如果不能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并首先使工人生活有所改善,并使一般人民的生活有所改善,那我们就不能维持政权,我们就会

站不住脚,我们就会要失败。

——《毛泽东选集》

材料三:

十二亿人口怎样实现富裕,富裕起来以后财富怎样分配,这都是大问题。

问题已经出来了,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还困难。

分配的问题大得很。

我们讲要防止

两极分化,实际上两极分化已然出现。

要利用各种手段、各种方法、各种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

少部分获得了那么多财富,大多数人没有,这样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现问题。

分配不公,会导致两极分化,到一定时候问题就会出来。

——《邓小平年谱》(1975~1997)

(1)阅读材料一,回答孙中山在土地政策上有何新举措?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政策发生变化的原因。

(5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毛泽东同志认为解决民生问题的重点和关键是什么?

有何重要意义?

(4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邓小平领导的改革有什么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6分)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从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有哪些共同追求?

(3分)

2019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联考

高二历史(文科)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D2.B3.D4.B5.A6.B7.A8.A9.D10.C

11.C12.A13.B14.C15.A16.C17.B18.C19.D20.A

21.D2

2.D23.A24.C25.C26.C27.B28.D29.A30.A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40分)

31.12分

(1)独尊儒术,也允许其他学派发展。

2分

意义:

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促进了社会稳定,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确立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有利于思想文化多元化。

4分

(2)条件:

商品经济的活跃;佛道教对儒家思想的冲击。

2分

(3)以民为本(民本思想,民贵君轻);保留君主制。

2分

反对君主专制(君臣分治);君臣平等。

2分

32.10分

(1)孔子:

提出“克己复礼”(主张恢复周礼);2分

老子:

主张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

(2)抨击君主专制。

工商皆本。

4分

(3)主张

民主制取代君主制是历史发展不可抗拒的潮流;2分

理论依据:

进化论的思想2分

33.18分

(1)举措:

提出耕者有其田。

2分

原因:

苏俄土地政策的影响;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孙中山的革命精神。

3分

(2)重点:

改善人民的生活。

关键:

发展生产力。

2分

意义:

巩固新生的政权。

2分

(3)特点:

敢于创新;及时总结、不断深化。

4分

目标: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分

(4)追求公平正义。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关注民生。

3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