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部编版15《我的叔叔于勒作家作品课文解析品读赏析知识点梳理随堂练习.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732948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46.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部编版15《我的叔叔于勒作家作品课文解析品读赏析知识点梳理随堂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部编版15《我的叔叔于勒作家作品课文解析品读赏析知识点梳理随堂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部编版15《我的叔叔于勒作家作品课文解析品读赏析知识点梳理随堂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部编版15《我的叔叔于勒作家作品课文解析品读赏析知识点梳理随堂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部编版15《我的叔叔于勒作家作品课文解析品读赏析知识点梳理随堂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部编版15《我的叔叔于勒作家作品课文解析品读赏析知识点梳理随堂练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0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部编版15《我的叔叔于勒作家作品课文解析品读赏析知识点梳理随堂练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0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部编版15《我的叔叔于勒作家作品课文解析品读赏析知识点梳理随堂练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0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部编版15《我的叔叔于勒作家作品课文解析品读赏析知识点梳理随堂练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0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部编版15《我的叔叔于勒作家作品课文解析品读赏析知识点梳理随堂练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0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部编版15《我的叔叔于勒作家作品课文解析品读赏析知识点梳理随堂练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0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部编版15《我的叔叔于勒作家作品课文解析品读赏析知识点梳理随堂练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0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部编版15《我的叔叔于勒作家作品课文解析品读赏析知识点梳理随堂练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0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部编版15《我的叔叔于勒作家作品课文解析品读赏析知识点梳理随堂练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0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部编版15《我的叔叔于勒作家作品课文解析品读赏析知识点梳理随堂练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0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部编版15《我的叔叔于勒作家作品课文解析品读赏析知识点梳理随堂练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0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部编版15《我的叔叔于勒作家作品课文解析品读赏析知识点梳理随堂练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0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部编版15《我的叔叔于勒作家作品课文解析品读赏析知识点梳理随堂练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0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部编版15《我的叔叔于勒作家作品课文解析品读赏析知识点梳理随堂练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0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部编版15《我的叔叔于勒作家作品课文解析品读赏析知识点梳理随堂练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部编版15《我的叔叔于勒作家作品课文解析品读赏析知识点梳理随堂练习.docx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部编版15《我的叔叔于勒作家作品课文解析品读赏析知识点梳理随堂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部编版15《我的叔叔于勒作家作品课文解析品读赏析知识点梳理随堂练习.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部编版15《我的叔叔于勒作家作品课文解析品读赏析知识点梳理随堂练习.docx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部编版15《我的叔叔于勒作家作品课文解析品读赏析知识点梳理随堂练习

《我的叔叔于勒》作家作品课文解析品读赏析知识点梳理随堂练习含答案

课文题解

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但小说以“我的叔叔于勒”为题,这是因为于勒的命运构成了小说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引子,菲利普夫妇性格的刻画正是在对于勒的态度变化中完成的,这个标题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菲利普夫妇被金钱腐蚀的丑恶灵魂。

另一方面,这个题目采用了叙述者的口吻,重点在“我的叔叔”四个字上,表明虽然父母不把于勒当亲兄弟看待,但“我”认为于勒还是“我的叔叔”,作者用这个题目道出了一个孩子的不满。

内容简介

年轻时于勒大肆挥霍,人财两空,被看成是流氓,落得扫地除门的地步。

既至美洲,赚了小钱,两年后又发了大财,成为大家的“福星”。

菲利普一家渴盼有钱的于勒归来.二姐也因此找到了未婚夫,一家人都很高兴,出国到哲尔赛岛的旅行,他们在船上却见到一个酷似于勒的穷苦的卖牡蛎的人,菲利普先生在船长那里得到了信息及验证.不但发财的梦想化为乌有,进入上流社会的美梦成为泡影,眼下二女儿的婚事也岌岌可危。

最后全家不动声色地改乘圣玛洛船回来,以免再次碰上于勒回来吃他们。

最后再也没见过他。

创作背景

《我的叔叔于勒》最初发表于1883年8月7日《高卢人日报》,随后被收入短篇小说集《羊脂球》。

19世纪80年代,正是法国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发展的时期。

普法战争以后,法国出现了延续二十年的农业危机,工业技术发展缓慢,工业危机也时起时伏。

财政寡头为了转嫁危机,一方面向国外大量投资,加紧侵略殖民地;另一方面,在国内加紧盘剥劳动人民,使小资产阶级大量贫困破产,一部分不甘心破产的小资产阶级成员,纷纷踏上了漂洋过海的险途,企望在美洲、亚洲甚至非洲闯出一条大发横财的生路,梦想着有朝一日腰缠万贯荣归故里。

同时,在文化思想上更加紧用资产阶级腐朽堕落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腐蚀毒害广大群众。

这篇小说所报写的小资产阶级日益贫闲的境遇和他们海外发财的幻想以及拜金主义的人和人的关系都清晰地反映着时代的面目。

作者简介

莫泊桑

法国西北部诺曼底省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

1870年到巴黎攻读法学,适逢普法战争爆发,遂应证入伍。

退伍后,先后在海军部和教育部任职。

19世纪70年代是他文学创作的重要准备阶段,他的舅父和母亲的好友、作家福楼拜是他的文学导师。

莫泊桑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有世界短篇小说巨匠的美称。

他擅长从平凡琐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断,以小见大地概括出生活的真实。

他的短篇小说侧重摹写人情世态,构思布局别具匠心,细节描写、人物语言和故事结尾均有独到之处。

除了《羊脂球》(1880)这一短篇文库中的珍品之外,莫泊桑还创作了包括《一家人》(1881)、《我的叔叔于勒》(1883)、《米隆老爹》(1883)、《两个朋友》(1883)、《项链》(1884)等在内的一大批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短篇佳作。

莫泊桑的长篇小说也达到比较高的成就。

课文导读

本文是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的一篇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课文以主人公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变化为线索,按照“盼于勒──赞于勒──见于勒──躲于勒”来展开故事情节,对资产阶级标榜的所谓“博爱”进行了辛辣的嘲讽。

菲利普夫妇都爱慕虚荣。

他们竭力模仿上流社会的生活方式,虽然家庭经济情况拮据,但散步时总要“衣冠整齐”。

菲利普看见别的先生请太太吃牡蛎,他仿效。

克拉丽丝明明是怕花钱,却又提出一大堆冠冕堂皇的理由来掩饰。

面对亲兄弟于勒“挥霍家产──经商发财──穷困潦倒”的沉浮起落,他们的自私、虚伪、冷酷、唯利是图更是暴露无遗。

菲利普夫妇是可鄙的,但同时又是可怜的。

我们从他们身上看到的不是这两个人,而应是那个特定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结构分析

全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我小时候”……“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故事的开端。

菲利普一家人盼望于勒。

第二部分(“父亲的弟弟于勒叔叔”……“风俗习惯”)故事的发展。

夸赞于勒。

作者用对比手法概括介绍了于勒去美洲前后不同的情况和菲利普夫妇对他由“恐怖”转为“希望”的心理变化。

第三部分(“哲尔赛的旅行成了我们的心事”……“后来大家都不再说话”)故事的高潮。

巧遇于勒。

面对已沦为穷水手的弟弟于勒,菲利普夫妇的态度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第四部分(“在我们面前”……“以免再遇见他”)故事的结局。

躲避于勒。

知识归纳

学习本文,要把握小说主要思路与情节的安排,可参照下面提示:

故事开端(1~4)盼于勒

介绍菲利普的家庭成员、经济情况和生活情况。

故事发展(5~19)赞于勒

插叙于勒的情况,交代盼望于勒回来的原因。

故事高潮(20~27)见于勒

见到沦为穷水手的于勒,菲利普夫妇对他由盼望到害怕。

故事结局(最后二段)躲于勒

怕穷水手于勒又来吃他们的,急忙改乘另一艘船回家。

人物介绍

菲利普夫妇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菲利普是靠低廉的薪水度日,由于档次较低的生活消费水平,使得他们不得不逃避亲戚朋友的宴请,还要在女儿婚事上大伤脑筋。

但菲利普一般会在办公室工作到很晚,凸显工作的勤奋;菲利普的妻子的节省能够在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上体现,凸显生活的节俭。

就算如此的克勤克俭、兢兢业业的生活,可这对夫妇还是在社会最底层生活。

就是因为这样的窘迫家境,在游船上与穷困潦倒的于勒相遇时,逃避成为他们的唯一选择。

确实,这是冷酷无情的做法,但是若不这样选择,就不能保住女儿的终生大事,由此能够显现出资本主义社会中权势的重要性。

他们的穷困如此的遮遮掩掩,如果只因于勒的出现破坏了女儿的终身大事,菲利普夫妇所承受的一切都会失去意义。

于勒

于勒是一个失败者,受害者。

早期:

行为不端,糟蹋钱。

中期:

正直,有良心。

晚期:

自食其力,不拖累人。

若瑟夫

“我”是小说里的叙述者,说明小说的思考角度是以一个未成年人为基准,是对成年人世界里所存在的复杂事件进行仰视。

小说中判断、解释的段落几乎没有,更多的是以理解的方式看待父母和于勒叔叔,是通过叙事的手段,带领读者一同体验成长的窘境。

例如:

“我”为于勒叔叔付钱的过程中,“我”无意中看到了于勒叔叔的手,那双手是水手的手,布满了皱纹,“我”将眼光落到于勒叔叔的脸时,映入眼帘的是布满愁容的脸,因穷困,促使于勒叔叔不得不狼狈不堪的生活。

这时,“我”将十个铜子的小费放在了于勒叔叔手中。

这一系列的描写都证明了“我”这个叙事者充满了莫泊桑的理想和希望。

作品鉴赏

作品主题

小说中刻画的几个人物,都能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菲利普太太是个精细机敏,尖刻泼辣,虚荣心强的小市民的妇女,山于贫困,她一面极力节俭度日,勉强支撑门面;一面又经常迁怒于丈夫,说刻薄话发泄怨气。

菲利晋的性格,没有菲利普太太那样锋芒毕露,比较软弱老实,遇事容易慌张,随机应变不如菲利普太太,但爱摆架子的习气,似乎又有过之。

他们两人对待于勒的态度,或亲或琉,或褒或贬,都是以金钱利害关系为转移的,看后,令人觉得可卑、可厌、可怜、可笑。

但他们并不使人觉得可恨,因为他们既不是阴谋狡咋的夕徒,也不是胡作非为的恶棍,只不过是拜金主义的可怜虫而已。

小儿子若瑟夫,在小说中是唯一同情于勒的人物,他对父母拒不认亲的作法不以为然,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他却无力改变于勒的处境,只能用给小费的方式,求得良心上的安慰。

由此可见,于勒的命运,不取决于人们的心肠好坏,性格如何,而是由社会制度和占统治地位的统治阶级的观念所决定的。

这篇小说,通过菲利普一家对待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形象地展示了小资产阶级爱虚荣、向上爬的卑俗心理,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人和人的关系,是“赤裸裸的利害关系”,是“冷酷的现金交易”,反映了资本主义制度的黑暗和腐朽。

不过,这篇小说揭露批判人性的自私冷酷、极度虚荣的心理的时候,也反映了小人物的辛酸与无奈;同时,也通过写约瑟夫对穷于勒的怜悯,表达了看重骨肉情意、同情贫弱者的思想感情。

于勒始终是菲利普一家孤悬海外的一个希望,是这个穷困家庭为自己设想出来聊以自慰的一个美好的梦想,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于勒象征着社会底层小人物无奈人生中的灰色希望;是希望,但不可能实现,一经触碰就化为虚无,这恰恰反映出小人物的悲哀和理想在现实面前不堪一击,而这篇小说恰恰犀利而无情地揭示出了这种希望凋敝的过程。

用虚荣之类的措辞来指责这个家庭是不合理的,一个卑微的家庭在深受贫穷折磨后仍然能够对生活抱有体面的希望这是值得尊重的;至于在船上不与于勒相认,固然有其个人利害关系的计较,但仍然情有可原,菲利普夫妇看似无情的表现其实包含着生活的情非得已,“贫困的生活导致了美好人性的缺失。

菲利普一家的天性还是善良的,但是当时的处境让他们有了那样的选择”。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莫泊桑给予这家人更多的是悲悯而非批判。

莫泊桑在悲观地描述社会现状时,能反省自己,解剖自己,希望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希望找到生活中的亮色,希望能给读者一些心灵上的温暖,希望能救赎那渐行渐远逐渐世俗化的灵魂。

若瑟夫的形象正是这种矛盾思想的展示。

作者让若瑟夫克制冲动平静地喊出“先生”后,又让他冒着被母亲指责的危险多给了于勒十个铜子的小费。

这些小费会让母亲心疼,但能让若瑟夫的良知稍稍得以安慰,这也让读者在压抑中轻轻松了一口气。

中心思想

这篇小说展示了于勒从穷到富、再到穷的升沉过程,描述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几度变化,揭露批判资本主义社会金钱势力统治下小资产阶级的自私冷酷、极度虚荣的心理,也反映了在这种社会制度下小人物的辛酸与无奈;同时,也通过写若瑟夫对穷于勒的怜悯,表达了看重骨肉情意、同情贫弱者的思想感情。

艺术特色

小说的情节上显得相对独特,这是一个故事中的故事,但却紧紧围绕着于勒的形象来构述文章,展开情节的,而全家人到泽西岛的旅行成了文章的主体部分,也是文章的高潮,因为在这里所有的故事将出现重大的转机。

因为所谓的富翁于勒此时只是个行乞的人。

就像评论家所说的,这是个发人深省的文章的结尾,展现了完全的冷漠的人际关系。

当然文章的细节描写也让文章生色不少,就像文章中提到的父亲面对妻子的责备的神态:

他总是张开了手摸一下额头,好像要抹去根本不存在的汗珠,并且总是一句话也不回答。

而在另一个方面,文章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写法,以“我”的视角作为文章发展过程的见证者,更是将文章的讽刺力度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就像评论家所说的:

忠实地描写精神的丑恶,比一切攻击他的话要有力得多。

于是文章就因此展现了不同的人生世相,由菲利普的容易紧张和爱慕虚荣的架子,甚至是菲利普太太两难的矛盾性格:

一方面为了维持家庭的生计的勤俭,另一方面是奢望富裕的虚荣。

通过人物语言、行动、表情揭示人物丰富的心理活动,细腻地刻画人物韵性格特点。

如菲利普认出卖牡蛎的穷水手就是于勒时,“突然好像不安起来”,这是心里骤然紧张所致;“他向旁边走了几步”,是想躲开于勒的目光,怕他认出自己来;“瞪着眼”看女儿、女婿,是怕他们觉察出这个秘密。

这里一系列行动描写,加上表情的描写,层次分明地写出了人物紧张、恐慌以致失魂落魄的心理状态。

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随着语言和心理变化,一层层的发展。

课文分析

这篇小说发表于1883年。

小说写一个普通小市民家庭的日常生活。

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充分描述了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画出一幅资本主义社会里,贫穷则兄不认弟的触目惊心的惨象,艺术的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

“纯粹的金钱关系”的主题思想。

全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我小时候”……“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故事的开端。

菲利普一家人盼望于勒。

第二部分(“父亲的弟弟于勒叔叔”……“风俗习惯”)故事的发展。

夸赞于勒。

作者用对比手法概括介绍了于勒去美洲前后不同的情况和菲利普夫妇对他由“恐怖”转为“希望”的心理变化。

第三部分(“哲尔赛的旅行成了我们的心事”……“后来大家都不再说话”)故事的高潮。

巧遇于勒。

面对已沦为穷水手的弟弟于勒,菲利普夫妇的态度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第四部分(“在我们面前”……“以免再遇见他”)故事的结局。

躲避于勒。

巧妙的构思,深刻的主题是这篇小说突出的特点。

小说围绕于勒的命运构成了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文中虽然很少直接描写于勒的命运,但整篇小说中无处没有于勒的影子:

菲利普一家生活拮据,然而他们却日夜盼望亲弟弟于勒回来。

尽管于勒曾“大大占用了菲利普应得的一部分”遗产,被打发到美洲去了,没想到他竟发了财,而且来信“希望能够赔偿”菲利普的“损失”,于是“每星期日,我们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散步”,只要一看见大船开来,菲利普总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

“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二姐还因为于勒的信,促成了婚事,因结婚旅游,一家人乘船去哲尔赛岛,于是在船上巧遇已经沦为穷水手的于勒。

菲利普夫妇10多年来所向往的荣华富贵一下子成了泡影,希望变成失望,乃至咒骂、怨恨,躲之惟恐不及。

整个故事在侧面描写的基础上展开,情节跌宕曲折,沿着于勒贫富的变化,一步一步推向高潮。

小说这样巧妙的安排情节,有力的突出了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反复无常的态度是完全着眼于金钱,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主题思想,给人以强烈的感受。

如果说两个亲兄弟在旅游的海船上相遇是偶然的,那么,因为资本主义人与人的金钱关系使他们没能相认,却是必然的。

从这个意义上分析小说巧妙的构思,可以看出作者所写的这次巧遇反映了多么深广的社会生活场景!

通过人物语言、行动、表情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性格。

例如,菲利普夫人亲眼看到那个卖牡蛎的正是于勒后,哆嗦说:

“可要多加小心,别叫这个小子又回来吃咱们。

”这一句简单的话,道出了她人生哲学的秘密。

对于远游的于勒,她多么厌恶啊!

可是昨天,她还在不停的赞赏:

“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

他可真算是一个有办法的人!

”她对丈夫的亲弟弟于勒的态度前后是截然不同的。

透过她的两次不同的语言,我们分析菲利普夫人的内心世界,不难看出:

在她心目中于勒是好是坏,该亲该疏,完全取决于他有没有钱!

正是人物自己的语言,使读者看出了她唯利是图、自私、冷酷的性格特征。

又如,描写菲利普认出卖牡蛎的穷水手就是于勒时,“突然好像不安起来,”这是心理骤然紧张所致;“他向旁边走了几步”,是想躲开于勒的目光,怕他认出自己来;“瞪着眼”看女儿、儿婿,是怕他们察觉出这个秘密。

这里一系列行动描写,加上表情的描写,层次分明的写出了人物紧张、恐慌以致失魂落魄的心理状态。

菲利普以贫富为相认亲弟弟的准则,性格特征同样是自私、冷酷、虚伪和唯利是图的。

词语解释

【拮据】手头紧,经济状况不好。

【褴褛】形容衣服破旧。

【文雅】(言谈、举止)温和有礼。

不粗俗。

【打发】使离去。

【拟定】起草制定。

【福音】好消息,幸福的信息。

【煞白】面色极白,没有血色。

【恭维】为讨好而赞扬。

【诧异】觉得十分奇怪。

【阔绰】排场大,生活奢侈。

【荒唐】思想、言行错误到使人觉得奇怪的程度。

【郑重】严肃认真。

【端详】仔细地看。

【与日俱增】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

【十拿九稳】比喻很有把握。

【狼狈不堪】形容困苦或受窘的样子。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为期不远】时间、期限较短。

【张皇】紧张、害怕的样子。

皇,同“惶”。

品读赏析

《我的叔叔于勒》是19世纪后半叶法国最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的名篇。

作为一篇传统课文,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直保留至今,无数人同我一样上中学的时候阅读它,感受它;无数教师也同我一样备课时认真阅读它,上课时和学生一起被它感动。

那么作为本文的主要人物菲利普夫妇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呢?

本文将从三个层次和大家一起解读这篇文章。

一、初读文本——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拜金主义)初读这篇小说,我们不难得出以下观点:

《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形象地展示了小资产阶级爱虚荣、向上爬的卑俗心理,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人和人的关系,是“赤裸裸的拜金主义”,是“冷酷的现金交易”,反映了资本主义制度的黑暗和腐朽。

1.名家点评谈主题张志公先生曾这样说过“莫泊桑的作品绝大多数是写当时法国中下层社会的形形色色的人物。

有的写小市民、小职员、小商人等等,从他们的日常生活、家庭琐事、种种遭遇之中,从他们的言谈行为、心理变化之中,自然地而又深刻地写出资本主义社会种种黑暗、污浊的阴影:

虚伪,贪鄙,欺诈,冷酷,糜烂。

……《我的叔叔于勒》就是属于前一类作品。

”2.作家风格显思想1850年8月,莫泊桑出生于法国西北部诺曼底省狄埃卜城附近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

1880年完成了《羊脂球》的创作,轰动了法国文坛。

以后离职从事专门的文学创作,并拜福楼拜为师。

10年间他写了300多个短篇和6个长篇,尤其是短篇小说,使他成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

《菲菲小姐》《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作品都不同程度地讽刺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尤其是在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的人们精神的堕落。

3.创作背景探人情《我的叔叔于勒》最初发表于1883年。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正是法国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发展的时期。

普法战争以后,法国出现了延续二十年的农业危机,工业技术发展缓慢,工业危机也时起时伏。

财政寡头为了转嫁危机,一方面向国外大量投资,加紧侵略殖民地;另一方面,在国内加紧盘剥劳动人民,使小资产阶级大量贫困破产,一部分不甘心破产的小资产阶级成员,纷纷踏上了漂洋过海的险途,企望在美洲、亚洲甚至非洲闯出一条大发横财的生路,梦想着有朝一日腰缠万贯荣归故里。

同时,在文化思想上更加紧用资产阶级腐朽堕落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腐蚀毒害广大群众。

这篇小说所报写的小资产阶级日益贫闲的境遇和他们海外发财的幻想以及拜金主义的人和人的关系都清晰地反映着时代的面目。

这篇小说就是以这样的社会背景写出来的,表达出作者对当时社会的不满(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

4.虚伪冷酷因拜金菲利普太太是个精细机敏,尖刻泼辣,虚荣心强的小市民的妇女,由于贫困,她一面极力节俭度日,勉强支撑门面;一面又经常迁怒于丈夫,说刻薄话发泄怨气。

菲利普的性格,没有菲利普太太那样锋芒毕露,比较软弱老实,遇事容易慌张,随机应变不如菲利普太太,但爱摆架子的习气,似乎又有过之。

他们两人对待于勒的态度,或亲或琉,或褒或贬,都是以金钱利害关系为转移的,看后,令人觉得可卑、可厌、可怜、可笑。

但他们并不使人觉得可恨,因为他们既不是阴险狡诈的歹徒,也不是胡作非为的恶棍,只不过是拜金主义的可怜虫而已。

  如果读完《我的叔叔于勒》,仅仅只有以上解读和感悟,我想这样的解读是肤浅的、不深入的,至少是不全面的,同时也说明我们没有深入去研读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的这一代表作。

于是我对本进行了二次解读。

二、再读文本——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拜金主义之外的人性)1.虚幻的海市蜃楼,残酷的现实生活——悲悯?

批判?

于勒始终是菲利普一家孤悬海外的一个希望,是这个穷困家庭为自己设想出来聊以自慰的一个美好的梦想,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于勒象征着社会底层小人物无奈人生中的灰色希望;是希望,但不可能实现,一经触碰就化为虚无,这恰恰反映出小人物的悲哀和理想在现实面前不堪一击,而这篇小说恰恰犀利而无情地揭示出了这种希望凋敝的过程。

用虚荣之类的措辞来指责这个家庭是不合理的,一个卑微的家庭在深受贫穷折磨后仍然能够对生活抱有体面的希望这是值得尊重的;至于在船上不与于勒相认,固然有其个人利害关系的计较,但仍然情有可原,菲利普夫妇看似无情的表现其实包含着生活的迫不得已——“贫困的生活导致了美好人性的缺失。

菲利普一家的天性还是善良的,但是当时的处境让他们有了那样的选择”。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莫泊桑给予这家人更多的是悲悯而非批判。

如果我们细读课文就会发现,菲利普一家人其实不是那种穷凶极恶,诡计多端的拜金者,势利鬼。

他们更多的是无奈!

当他们知道于勒叔叔没什么“花头”的时候,更多的是“害怕”!

而不是愤怒!

菲利普是“害怕”,怕扯上关系,影响自己生活。

其实这种心理还是朴素的。

《我的叔叔于勒》很早就被编入教材,从建国后,到八十年代,我们一直都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的罪恶!

在那个动则就是以资本主义社会拜金、罪恶、倒退为主题的年代里,《我的叔叔于勒》这篇文章解读也只能如此。

今天我们细细读来,慢慢品味,很容易就会体会到这篇小说不仅仅是揭露批判人性的自私冷酷、极度虚荣的心理的时候,也深深地反映了小人物的辛酸与无奈!

2.“最好”的结局——无情?

无奈?

于勒在文中是一个不受欢迎的角色,他以前无赖,是个流氓,被送到美洲后赚了些钱的后来又沦落了。

后来他到“特快号”上打工,但他没有回去求救他哥哥,这是他自力更生的表现,认识到自己以前的一些错误,这是他人性焕发的表现。

也许于勒会这样思考:

已经是个老头了,回到家的话又有什么活给他干呢?

在这里还能有吃有住,这也许对于他这样一个老头来说是“最好”的结局。

如果他回来破坏了二女儿的家庭,会让大家更厌恶他。

那么这里对于他是一个较好的环境了,没有人赶他。

况且他还吞了父亲的钱没有还,怎么还有脸回来呢?

从菲利普夫妇的立场看,他们不认于勒是由于于勒从前旳恶行。

将菲利普一家旳生活拖累到贫困中而不能自拔。

而且菲利普对弟弟还昰宽容旳,不然怎么会给他占有自己的家产呢。

客观地说的来说,菲利普一家不得不忍受生活的艰辛,跟于勒还是有一定关系的——他还吞了父亲的钱没有还。

本来菲利普夫妇的生活就十分窘迫穷困,还怎么接受一个从前伤害过家庭的人呢?

从道义上讲,菲利普夫妇起初遗弃弟弟与后来的躲避弟弟是错的!

但躲避弟弟也是无奈之举,否则女儿的家庭会被破坏,家境会更穷(菲利普夫妇穷怕了),还会招来很多闲人闲语。

所以这“最好”的结局,并仅仅因为菲利普夫妇的无情,更来自于当时的社会造成得无奈!

三、读文本——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拜金主义冲淡了人性)1.比一比,更明了(若瑟夫——黑暗社会里的一缕曙光)文章通过线索人物“我”对于勒叔叔的表现,与菲利普夫妇进行对比,很明显可以看出作者对菲利普夫妇的拜金主义的批判。

在若瑟夫的眼中“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三个同义反复的判断句,强调了这种联系的真实性,表达了若瑟夫的正义感和怜悯心。

若瑟夫克制冲动平静地喊出“先生”后,又冒着被母亲指责的危险多给了于勒十个铜子的小费。

在被拜金主义冲淡了人性的菲利普夫妇面前,若瑟夫的表现则是那个社会里的一缕曙光。

2.删改致误差(被教科书编者省去的原文的开头和结尾)这篇小说被编入课本时被删减了开头和结尾,这样确实能使小说情节线索清楚,不蔓不枝,主要人物关系表现得更清楚。

但同时也削弱了读者对人物心理的进一步的了解。

原文开头是:

一个白胡子的老头儿向我们乞讨,我的同伴约瑟夫给了他一枚值五法郎的银币。

我吃惊了,他向我说了这样一件故事:

这个可怜的人使我记起了一个故事,现在我就可以告诉你;这件事我一直没有忘记过。

你听我说吧。

原文结尾是:

从此我就永远没有再见过我父亲的弟弟了!

这就是你会看见我有时候拿出一枚值五法郎的银币给要饭者的理由。

看了原文的开头和结尾,我们很明显能感受到若瑟夫对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叔叔的不满,也能够看出这件事对若瑟夫一生的影响。

从这可以看出莫泊桑在悲观地描述社会现状时,希望找到生活中的亮色,希望能给读者一些心灵上的温暖,希望能救赎那渐行渐远逐渐世俗化的灵魂。

若瑟夫的形象正是这种思想的展示。

《我的叔叔于勒》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颇多成就,当我们细细品味这篇佳作时,不仅能加深对人性、对社会的理解,也会懂得为什么这篇小说会博得大家的青睐。

课文赏析

1、阅读本文,我们能感受到文中丰富深刻的主题内蕴:

可以说,课文最大的特点是内蕴丰富。

马克思曾有这样的论述:

“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

”“货币能使各种冰炭难容的人亲密起来,迫使势不两立的人互相亲吻。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金钱主宰了人的心灵和生活,货币既然能使互相对立的人亲密无间,同样也能使非常亲近的人分道扬镳。

小说就是为了反映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的人与人的关系。

菲利普夫妇为什么不肯和自己的亲弟弟相认?

就是因为金钱在作怪,这样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