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测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2.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734451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21.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测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届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测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届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测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届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测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届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测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届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测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届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测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届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测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届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测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届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测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届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测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届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测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届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测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届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测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届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测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届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测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测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2.docx

《届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测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测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2.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测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2.docx

届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测试题新人教版必修2

必修2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测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一五”计划中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基础,构筑了牢不可破、巍然屹立的新生共和国的“钢筋铁骨”。

在这一计划中,工业建设方面的最大特点是()。

A.优先发展重工业B.优先发展轻工业

C.轻重工业同时进行D.优先发展高科技产业

2.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钢铁、汽车、飞机等重要建设项目的完成,标志着()。

A.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的初步奠定

B.“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取得成效

C.提前完成了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的任务

D.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3.右面的老照片,从一个侧面真实地反映了现代中国的一项重大历史事件。

它是()。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公布

B.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城乡手工业企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开展人民公社和经济大跃进运动

4.右面示意图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人均产量的变化。

其中引起1949~1957年我国粮食人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人民公社化运动B.农田水利的兴修

C.土地所有制的变革D.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5.某次大会提出“人民对于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状况之间的矛盾开始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这次会议召开于()。

A.1949年B.1956年C.1966年D.1976年

6.右图反映的是20世纪50年代末的土高炉炼钢的情景,这种情景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经济建设缺乏经验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C.“左”倾错误严重泛滥D.领导人的果断决策

7.下图是《人民日报》刊发的某次会议公报,其核心内容是()。

A.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决定把邓小平理论写入党纲

C.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D.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8.“先抓吃穿用;实现农轻重”,横批“综合平衡”。

这是1962年周恩来总理在全国财经工作会议上的即兴对联。

此对联是对当时党中央哪一国民经济建设方针的注解()。

A.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B.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C.“人民公社化”和“大跃进”D.“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

9.“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百年纪事”新闻史料全国巡展活动于2009年6月至10月举行,展览的第五部分为“开国十年”。

在这一展览中不可能展出的是()。

A.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向全世界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B.长春第一汽车厂生产出第一辆解放牌汽车

C.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隆重召开

D.“文化大革命”爆发,大批工人、干部停产“闹革命”

10.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的一些农村吹哨上工,农民听到“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

”这一顺口溜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农村的生产关系中已经出现了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

B.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C.这是由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

D.经济建设的速度超越了客观规律

11.1980年,我国仅建立了4个经济特区,当时的特区是()。

A.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场B.中央直接管辖的特殊地区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试点D.打开中国市场的金钥匙

12.2008年l0月7日《人民日报》发布改革开放30年系列调研报告之一《对全国18个典型地区的调研综合报告》,报告显示这18个地区不仅取得了骄人的发展成就,而且走出了各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这是因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

①首次正确分析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②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③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亚非会议的圆满成功④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A.②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有()。

①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②发展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③设置经济特区,采取多种方式扩大对外开放④实行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③④

14.下列关于市场经济对我国现代化建设起推动作用的表述,错误的是()。

A.促使我国经济的稳定高速发展

B.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

C.我国人民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D.我国正朝着小康水平的新目标迈进

15.长期以来深圳市都实行“一市两制”。

目前深圳市正酝酿着将其实行范围由目前的四个区扩大到包括宝安、龙岗在内的六个区。

届时,宝安、龙岗两区将享受()。

A.高度的自治权B.特殊的社会制度C.部分政治主权D.特殊的经济政策

16.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参观浦东后感慨道:

“决策高明,规划周密,做法聪明,这是中国的一大奇迹。

”中国这一“奇迹”的出现反映的根本问题是()。

A.浦东开发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

B.浦东成为20世纪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C.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

D.中国多层次、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

17.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趋势是()。

A.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家庭承包责任制

B.封建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合作社→家庭承包责任制

C.封建剥削制度→个体小农经济→社会主义合作社→土地承包给个人,自负盈亏

D.互助组→个体小农经济→社会主义合作生产→人民公社化

18.从图中信息看,新中国建立后,旨在变革土地所有制的措施是()。

A.人民公社好

B.把大跃进的战鼓敲得更响

C.农民申请加入合作社

D.农民领取承包合同书

19.中共八大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其主要依据是()。

A.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B.在正确分析国情的基础上确定工作重心

C.反映了人民要求发展经济的愿望

D.提出发展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20.1992年是中国改革的标志性分水岭。

在这一年抵达北京履新的前世行驻华首席经济学家华而城向南方周末记者讲述他当时的感受,“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

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A.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B.确定了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

C.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D.形成了全方位的开放新格局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第21题18分,第22题18分,第23题14分,共5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

这种体制在建国初期对恢复国民经济,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都曾起过积极的作用。

但是,这种体制存在严重弊端,如政企职责不分,国家对企业统得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企业缺乏自主权,职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难以发挥,致使企业失去活力等。

材料二家庭承包责任制是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业生产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农民生产的东西,“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这种责任制不改变土地公有制形式,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上的自主权,克服了以往分配中的平均主义,改变了经济管理中过于集中和单一的方式。

材料三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是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多种所有制经济,指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

同时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变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体制,把宏观与微观、计划与市场结合起来。

请完成:

(1)据材料一,计划经济体制存在的弊端表现在哪些方面?

据材料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据材料三,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涉及哪些方面?

(9分)

(2)对比材料二和材料三,说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异同点。

(9分)

22.20世纪70年代,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材料一1978年和2006年国民经济主要指标比较表

注:

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它能够反映家庭生活水平的程度。

材料二到21世纪初,在我国已有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现市场配置,国家定价的商品不足5%,社会主要商品供求平衡和供大于求的达99%。

材料三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中国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包括民法、行政法、刑法、经济法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1)新时期的中国改革是逐步推进、不断深化的。

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4分)

(2)没有解放思想,就不会有改革开放;没有继续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就不会得到深化。

结合这一时期的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6分)

(3)依据材料一、二、三,概括指出改革给中国带来的变化。

(8分)

23.从1978年到2012年,中国改革开放历经34年。

这30多年的辉煌改革成就奏响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序曲。

识读“中国近代重要城市分布示意图”,并回答问题:

(1)有研究者指出,中国近代重要城市的分布成弓箭状。

观察上图,指出图中“弓”上的城市哪些是改革开放时的经济特区,哪些是1984年国家决定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

(5分)

(2)重庆是弓箭的“箭尾”,20世纪末,党中央为促进重庆发展采取了哪一重大措施?

(4分)

(3)30多年来我国城市发展如离弦之箭,异常迅速,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5分)

参考答案

1.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一五”计划内容的理解能力。

“一五”计划的主要内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答案:

A

2.A

3.解析:

通过“公私合营”可知,此照片反映的是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答案:

B

4.C

5.解析:

通过题干内容可知,此次会议为中共八大。

故正确答案为B。

答案:

B

6.解析:

土高炉炼钢这种不切实际造成巨大浪费的运动,是由当时党中央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的“左”倾思想所致。

答案:

C

7.解析:

本题考查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贡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

8.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由“综合平衡”“1962年”等信息可知D项符合题意。

答案:

D

9.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

“开国十年”展出的史料范围在1949~1959年之内,A项是1949年,B项是“一五”计划期间的成就,C项是1956年,D项在1966年开始。

答案:

D

10.解析: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广大农村实行人民公社体制,高度集中管理,吃大锅饭,农民没有积极性,反映的实质问题是农村的生产关系中出现了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

答案:

A

11.A

12.解析:

首次正确分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会议是中共八大,①错,③与题目无关,故正确答案为A。

答案:

A

13.解析:

本题采用排除法。

根据教材内容可知,③不属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故含③的选项排除。

正确答案为C。

答案:

C

14.D

15.解析:

深圳是我国第一批开放的经济特区,故宝安、龙岗两区将应享受的是特殊的经济政策。

答案:

D

16.C

17.解析:

本题考查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几次变化。

经过建国初的土地改革,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转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经过农业生产合作社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实行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

答案:

A

18.C

19.解析:

中共八大指出在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并提出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答案:

B

20.解析:

1992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召开,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

B

21.

(1)表现在企业没有自主权,职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严重束缚。

核心内容是给农民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

主要涉及所有制形式和管理体制。

(2)相同点:

改革高度集中的经营管理体制,扩大生产经营的自主权。

不同点: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基本上没有改变所有制形式,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改变了所有制形式,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形式。

22.

(1)从群众自发到中央肯定、推动;从试点到推广;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体制改革到政治体制改革。

(2)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思想,为改革开放奠定了思想基础;邓小平“南方谈话”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把改革开放推向新阶段。

(3)经济迅速增长;综合国力大幅提高;人民生活明显改善;民主政治恢复并逐步制度化、法律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

23.

(1)经济特区:

汕头。

开放城市:

天津、烟台、青岛、南通、上海、宁波、福州、广州。

(2)设重庆为直辖市。

(3)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取得重大成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