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735886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9.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docx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docx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

第四单元

教学内容:

本单元包括“山脉的变化”、“沙洲的形成”、“溶洞里的钟乳石”、“人类改变地表”四课。

探究影响地表形状改变的诸多因素。

本单元将引领学生对山脉、沙洲的形成与变化,对鹅卵石、钟乳石的形成等进行分析、想象,认识地表变化是各种力量作用的结果,是一个不断进行、永不停息的复杂过程。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想象、假设,设计并完成模拟实验,初步认识风化作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

推测出使岩石破碎的各种因素。

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加强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交流探讨中掌握知识,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引导实验,启发归纳。

直观演示,质疑引导。

教学准备:

酒精灯、玻璃、试管夹、喷壶、苏打、烧杯、曲别针。

课时安排:

7课时

13、山脉的变化

备课时间:

3月24日

授课时间:

4月11日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风化作用及地表岩石不断破碎的原因。

2、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岩石破碎的假设;从而推测出使岩石破碎的各种因素。

3、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地表岩石的变化。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想象、假设,设计并完成模拟实验,初步认识风化作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

教学难点:

推测出使岩石破碎的各种因素。

教法: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加强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交流探讨中掌握知识,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引导实验,启发归纳。

学法:

讨论交流。

独立思考,汇报交流。

教学准备:

酒精灯、试管夹、玻璃、一杯冷水和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观看视频资料,感受“幼年山脉”和“老年山脉”的特征。

二、探究新知

1、小组讨论后回答:

(1)幼年山脉和老年山脉在外形上有什么不同?

(2)想象“老年山脉”在形成初期是什么样子的?

为什么“老年山脉”会变成现在的样子?

2、推测:

山脉的变化受到哪些自然力量的作用?

3、交流:

进一步补充和完善自己的假设。

4、小组根据自己的假设,设计模拟实验研究一种自然力量对山脉的影响。

2、汇报交流实验结果,认识风化作用。

第二课时

三、拓展延伸

1、看图,认识蘑菇石。

2、推测蘑菇石形成的原因。

3、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推测并写出实验报告。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在讲风化作用时,有个学生讲到:

大街上建筑物上的磁砖,时间长了会掉下来。

这也是风化作用。

我让全班给这个学生鼓掌。

这次掌声很及时。

保护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其他学生的观察的积极性。

不足之处:

对蘑菇石的成因不能猜测准确。

改进措施:

多做模拟实验。

14、沙洲的形成

备课时间:

4月6日

授课时间:

4月15日

教学目标:

1、通过模拟实验证明水和风对土壤、沙有搬运作用以及对石子的搬运和磨圆作用。

2、知道平原、沙洲的形成过程和原因以及沙尘暴的成因。

3、体验大自然的力量以及陆地变迁的壮观过程。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想象、假设,设计并完成模拟实验,初步认识冲刷、搬运作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

教学难点:

体验大自然的力量以及陆地变迁的壮观过程,形成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教法:

直观展示,组织活动,加强概念的梳理,引导学生用联系的观点,从本质上理解和掌握知识,避免死记硬背。

利用生活实例或具体情景,充分运用直观手段沟通知识间的联系,使学生能够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和分析。

学法:

讨论交流。

独立思考,汇报交流。

观察理解,实验感知,观察思考,分析探究。

教学用具:

喷壶、沙土、各种大小不同的石子、托盘和视频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欣赏沙洲图片

二、探究沙洲的形成

1、提出问题:

沙洲是怎样形成的?

2、学生观察示意图,猜想沙洲是怎样形成的。

思考:

在河流的上游、中游和下游石块有什么不同?

沙洲的形成需要什么样的条件?

3、汇报自己的猜想。

4、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沙洲形成的模拟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

5、比较喷水前后的“景观”。

6、讨论:

如果注入更多水的时候,会发生什么现象?

7、小结沙洲的形成。

8、拓展:

试着用模拟实验的结果,解释自然界洪水的冲刷和搬运现象。

想象一下,连续一周的大暴雨,会使地表发生什么变化?

为什么?

第二课时

三、探究鹅卵石的形成

1、欣赏鹅卵石

2、学生猜想,提出假设:

鹅卵石原来的形状是什么样子?

它们上怎样形成的?

3、汇报自己的猜想结果。

4、教师出示实验材料。

5、学生分组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设计模拟实验。

6、交流、完善实验方案。

7、分组开展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做好实验记录。

8、汇报交流实验结果。

9、观察打磨机,概括鹅卵石的形成。

10、拓展:

(1)风的搬运作用;

(2)冰川的冲刷和搬运作用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我让学生把自己的做实验后的小砖块交给我,收集起来,也让全年级的学生观察。

不足之处:

过了四五天,有的学生告诉我,他的砖砖块烂了,这可是我没有想到的。

改进措施:

收集学生实验的成果要及时,即使砖块不烂,也可能会丢失。

15、溶洞里的钟乳石

备课时间:

4月8日

授课时间:

4月19日

教学目标

1、能通过观察钟乳石的有关图像提出关于钟乳石的各种假设。

2、能设计模拟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3、能用文字的语言赞美钟乳石构成的千奇百怪、扑朔迷离的景象。

4、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观点。

5、能用自己的话解释钟乳石、石笋以及石柱的成因。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关于钟乳石形成原因的猜想和模拟实验等探究活动,初步认识流水的侵蚀作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

教法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加强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交流探讨中掌握知识,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引导实验,启发归纳。

直观演示,质疑引导。

学法:

独立思考,汇报交流。

观察理解,实验感知,观察思考,分析探究。

教学准备:

石灰石、稀盐酸、滴管、盘子、尽可能丰富的钟乳石图片、视频资料。

烧杯、玻璃瓶、碟子、曲别针、线绳、苏打晶体、蒸馏水。

教学过程

一、科学引入

我们都知道“桂林山水甲天下”,那里的美丽景色吸引着众多的游人。

同学们是否知道那里还有许多美丽的溶洞,溶洞中的钟乳石随处可见,形成了奇妙无比的溶洞景观,更体现了大自然的巧夺天工。

(多媒体展示钟乳石景观)

二、科学探究

1、语言描述通过观察,谈谈你对钟乳石的印象?

(观看钟乳石图片,用自己的话对钟乳石进行描述。

2、猜测钟乳石的形成

你知道溶洞里的钟乳石是怎样形成的吗?

教师适当提示:

钟乳石主要形成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靠什么力量形成的?

在短时间里能形成吗?

3、指导实验

(1)选择一块石灰岩

(2)用滴管将稀盐酸滴在石灰岩上。

(3)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4)滴稀盐酸时要注意安全。

(5)观察岩石滴酸后的变化时,不要用手去摸。

4、汇报实验结果

谁能把刚才实验中看到的现象汇报给大家。

交流时要认真听取其他同学的意见。

汇报实验中看到的现象交流时认真听取其他同学的意见。

并和自己小组的实验结果进行比较。

5、自制钟乳石

(1)、自然界中钟乳石的形成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人类很难看到钟乳石的形成过程。

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模拟实验来观察钟乳石是怎样形成的。

(2)、提示实验过程(多媒体展示)

(3)、教师展示提前一周的实验装置,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按教师的提示,组装好实验装置,准备进行长时间的观察。

自己设计记录表,将实验结果用条形图画下来。

结合自己的实验装置,观察教师的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4)、解释观察到的现象:

钟乳石是怎样形成的?

6、阅读科学在线,验证自己的推断。

三、拓展活动

1、继续观察自己的实验现象,并随时做好记录。

2、在家长的帮助下,利用节假日,到广西桂林或其他有溶洞的地区旅游,感受钟乳石、石笋、石柱等自然景观。

1、写一首小诗或短文,表达自己的感受

课后小结:

成功之处:

我做的钟乳石模拟实验,直接用的是苏打粉,没有结晶,也做成了。

而且线绳上有苏打晶体,状似钟乳石,下面有晶体,状似石柱。

不足之处:

有的学生的作品不尽人意。

改进措施:

要及时纠正学生的缺点,以免造成不好的效果。

16、人类改变地表

备课时间:

4月13日

授课时间:

4月22日

教学目标

1、能通过观察和调查发现人类的哪些活动起到了改变地表的作用。

2、能将人类各种改造地表的活动进行分类

3、能设计一个清晰的方式整理辩论或研究的结果。

4、能按照“对保护地表是否有利”的标准对人类影响地表的活动进行分类。

5、能从正反两方面看待人类改造地球的活动。

6、能提出一些对小学生来说切实可行的保护地表的措施。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收集和整理资料、召开辩论会等方式来探究“人类活动队地表的影响”的问题。

教法: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加强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交流探讨中掌握知识,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引导实验,启发归纳。

学法:

讨论交流。

独立思考,汇报交流。

教学准备:

有关自然力量对地表改变作用的图片、视频资料、有关人类引起地表形态发生的活动图片、视频材料。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我们知道,今天我们看到的壮美的自然景观,高山、河流、平原等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根据前三课的研究,你认为是哪些自然力量引起地表变化的?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某种地表形态的改变往往是由许多种自然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除了自然力量,还有那些力量能引起地表的变化?

科学探究

一、人类活动改变地表

对于人类的那些活动影响着地表的变化,我们已有所了解,把课下搜集的资料展示出来。

1、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

3、板书学生总结的人类改变地表的活动方式

人类的这些活动使地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按着对保护地表是否有利把这些活动进行分类。

怎样才能更好地保护地表不受破坏呢?

二、辩论会

1、提出问题:

某地由于人口增加,人均耕地数量减少,不足以维持当地的粮食供应。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有人提出围湖造田、增加耕地面积的方案。

对这一方案,你的意见是什么?

2、自由结组

赞成围湖造田的为正方,反对围湖造田的为反方,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观点自由结组。

3、组内准备辩论材料

提示学生在准备材料时要注意,观点是什么?

围绕这些观点的理由都有哪些?

怎样总结。

4、展开辩论

(教师随机组织,但教师不要用自己的观点影响学生。

5、总结

经过辩论,我们的观点是什么?

谈谈自己对上述观点的理解,并向周围的人们进行宣传

阅读科学在线,了解有关信息。

拓展活动

我国是一次性筷子的生产大国,每年出口量很大,同时也是使用大国。

使用一次性木筷有什么利弊?

发表自己的见解?

从保护环境,拯救森林的角度思考,可采用何种解决方案?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讲解了河、湖干了容易,再恢复就难了,甚至永远也恢复不了。

深深震慑了学生。

懂得了大自然的保护是人人有责的。

不足之处:

学生对这部分内容了解不多,我就直接结合图片讲解,特别是辩论会,学生准备不充分,

改进措施:

我细致给学生讲解,并以实际的例子进行说服,学生的感触很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