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考点之诗歌鉴赏专题练习.docx
《高考考点之诗歌鉴赏专题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考点之诗歌鉴赏专题练习.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考点之诗歌鉴赏专题练习
高考考点之诗歌鉴赏专题练习
命题人董营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新城道中(其二)①
[宋]苏轼
身世悠悠我此行,溪边委辔听溪声。
散材畏见搜林斧,疲马思闻卷旆钲②。
细雨足时茶户喜,乱山深处长官清。
人间岐路知多少?
试向桑田问耦耕③。
【注】①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的春天,在宋朝激烈的党争中,苏东坡无法在朝廷立足,请求外调杭州任地方官,诗人在杭州通判任上出巡所领各属县。
新城在杭州西南。
②钲:
古代乐器,击之而鸣。
③耦耕:
指二人并耕。
1.以下对颔联和颈联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散材”“疲马”都是作者白况,“散材”指无用之才,语出《庄子》,和下文“乱山”呼应;“疲马”与上文“委辔”相承,诗歌承转自如。
B.“搜林斧”,喻指深文周纳的党祸。
本句是说即使无用之才,也畏见搜林利斧。
即使任官在外,也担心随时可能飞来的横祸。
C.“疲马”一句,写山中行进已久,马早已疲惫不堪,希望听到战场上的号角声。
此句写出了作者希望为国效力的热诚。
D.颈联作者想到茶农因为下够了的细雨而喜悦,在这乱山深处还有白己的清官好友,情感和颔联相比发生了变化。
E.颔联和颈联主要描绘前往新城的“道中”所感,格律纯熟,自然贴切。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6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宿池州齐山寺,即杜牧之九日登高处
杨万里
我来秋浦正逢秋,梦里重来似旧游。
风月不供诗酒债,江山长管古今愁。
滴仙狂饮颠吟寺,小杜倡情冶思楼。
问着州民浑不识,齐山依旧俯寒流。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诗题中的“九日”与“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一词描述的是同一个节日,古人喜在此佳节登高远望,啸咏骋怀。
B.本诗首联点明来秋浦(即池州)的时间和自己对这里的向往,以实为梦,以新游为旧游,写出对此地的亲切感情。
C.颈联中,“谪仙”诗风豪放,“小杜”放荡不羁;前者写出过“直挂云帆济沧海”“风雨不动安如山”等名句。
D.颔联“风月不供诗酒债”,风月,指自然景物,作者意指留恋山水、纵情美酒会让人消磨意志,不思进取。
E.诗人登临杜牧曾登高之处,运用拟人、用典等手法,既详细描绘了池州的美好风光,又表达了对先贤的景仰与追思。
4.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远怀舍弟颖、观等①
杜甫
阳翟空知处,别面近得书②。
积年仍远别,多难不安居。
江汉春风起,冰霜昨夜除。
云天犹错莫③,花萼尚萧疏。
对酒都疑梦,吟诗正忆渠④。
旧时元日会,乡党羡吾庐。
【注】①舍弟:
对自己弟弟的谦称。
杜甫有四弟:
杜颖、杜观、杜丰、杜占。
②阳翟,今河南禹州;荆南,今湖北荆州,杜甫安史之乱后曾流落荆州。
③错莫:
纷乱昏暗。
④渠:
第三人称代词,他,他们。
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第一、二句“阳翟”对“荆南”,以空间的远隔写出了诗人与弟弟们天各一方。
B.第三句中的“仍”字表现出兄弟分隔时间之久,空间之远,写尽诗人内心的无奈。
C.第五、六句写春风又起,冰霜消融,物候变换中暗寓着时光流逝、怀才不遇的忧愤之情。
D.第七、八句写云天昏暗,属远景;花萼稀疏,属近景。
两句写出了诗人内心深深的愁情。
E.全诗诗意蕴藉,真挚感人,虽无一字直写想念之情,却处处紧扣题中的“怀”字来写。
6.为什么“旧时元日会,乡党羡吾庐”?
这两句是如何表达感情的?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7~8题。
奉陪郑驸马韦曲①
杜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
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②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
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①韦曲:
唐代长安游览胜地。
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
②禁:
消受。
7.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之感。
下列诗句寓有兴亡之感的两项是()(5分)
A.杜甫诗中韦曲花,至今无赖尚家家。
(唐•罗隐《寄南城韦逸人》)
B.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
(宋•张炎《髙阳台》)
C.莫夸韦曲花无赖,独擅终南雨后青。
(元•虞集《题南野亭》)
D.花气上林春浩渺,酒香韦曲晚氤氲。
(明•胡应麟《寄朱可大进士》)
E.韦曲杜陵文物尽,眼中多少可儿坟。
(明•王象巽《游曲江》)
8.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
“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
”结合这一注解,说说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6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
书情寄上苏州韦使君兼呈吴县李明府【注】
崔峒
数年湖上谢浮名,竹杖纱巾遂称情。
云外有时逢寺宿,日西无事傍江行。
陶潜县里看花发,庾亮楼中对月明。
谁念献书来万里,君王深在九重城。
【注】这首诗作于崔峒晚年,其时,崔峒在潞府功曹任上,功曹属于闲官。
诗题中的“韦使君”指韦应物。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句中的“谢”是“拒绝”的意思,诗句是说作者不务政事,天天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
B.“竹杖纱巾”是隐者装束,这一句是说作者如隐者般逍遥自在地生活,大遂平生之愿。
C.前两联写了作者的生活情景,引出了颈联对两位友人的生活情景的描写。
D.颈联运用了典故,将李明府比作陶潜,将韦应物比作庾亮,夸赞他们的雅洁。
E.最后一联写作者不愿从万里之外给君王献书,因为君王深居禁宫无法收到。
10.诗歌题为“书情”,作者在诗中表达了哪些感情?
请简要概括。
(6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1-12题。
岁夜咏怀①
【唐】刘禹锡
弥年不得意,新岁又如何?
念昔同游者,而今有几多?
以闲为自在,将寿补蹉跎。
春色无情故,幽居亦见过。
【注】①元和十四年(819),屡遭贬谪的刘禹锡老母病逝,在护送灵柩途中又接到好友柳宗元去世的消息。
诗人闻讯异常悲痛,此后两年在洛阳守丧,《岁夜咏怀》约写于居丧期间。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这首诗应该是写于除夕之夜。
首联中“新岁又如何”句表明作者虽然遭遇多年来的坎坷不得意,但对新年来临仍会寄寓新的希望。
B.颔联中“昔”与“今”的对比,“有几多”表明朋友所剩无几,这两句蕴含着作者伤悼众友早逝,更主要的是对挚友柳宗元的痛悼。
C.颈联写作者闲居,自由自在,只想长寿,表现出作者因亲友的去世而颓丧。
D.尾联表面是说年年的春色皆同,在贬谪幽居时也是如此。
真正的含义却是:
自然界的春天是无所谓的,可惜的是看不到政治的春天降临人间,看不到国家兴旺景象的来临。
E.此诗语言朴实自然,但在字里行间寄寓作者无限感慨,读后令人不得不动情。
12.全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
请简要分析。
(6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3-14题。
又呈吴郎①
杜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
只缘恐惧转须②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③真。
已诉征求④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注】①呈:
呈送。
吴郎:
杜甫吴姓亲戚。
杜甫将草堂让给他住,这位亲戚住下后,即有筑“篱”,护“枣”之举;妇人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此诗去劝告吴郎。
②转须:
反而更应该。
③甚:
太。
④征求:
指赋税征敛。
1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写作者过去放任邻妇扑枣,因为这位妇人没有吃的、也没有儿女;诗人其实是暗示吴郎应该让她打点枣。
B.颔联紧接一二句,叙述邻妇扑枣是因为生活太贫困,目的是希望吴郎能够体谅对方,对邻妇更加亲善友好。
C.颈联出句“防”的主语是妇人,对句“插”字的主语是吴郎;这两句诗,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妇人的多心与敏感。
D.尾联看似与诗歌主题无关,实则欲借邻妇的诉苦,揭示当时百姓贫困的根源,表达诗人对苛政与战争的痛恨与不满。
E.本诗具有律诗的形式美、音乐美,在委婉曲折的夹叙夹议中来展现诗人的心理和情感,语言沉郁顿挫而又不乏幽默。
14.清人卢德水说:
“杜诗温柔敦厚,其慈祥恺悌之衷,往往溢于言表。
”你从本诗中看到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6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紫骝马
杨炯
侠客重周游,金鞭控紫骝。
蛇弓白羽箭,鹤辔赤茸鞦。
发迹来南海,长鸣向北州。
匈奴今未灭,画地取封侯。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题为“紫骝马”,实则写一个希望建功立业并热烈期盼得到君王封侯加禄的侠客。
B.诗句写出了侠客的侠情侠气,同时也掺杂着作者自身的生活现实和个人理想。
C.颔联写了侠客所用武器“蛇弓”“白羽箭”和紫骝马的装备,烘托侠客的英武。
D.颈联是诗歌“起承转合”中的“承”的部分,由一、二联写马过渡到抒情。
E.“向北州”是因为北周是紫骝马的故乡,对故乡的怀念促使其向北而鸣。
16.请简要分析尾联的表现手法和思想感情。
(4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7-18题。
汉上逢同年崔八
李频
去岁曾游帝里①春,杏花开过各离秦。
偶先托质②逢知已,独未还家作旅人。
世上路岐何缭绕,空中光景自这巡。
一回相见一回别,能得几时年少身。
【注】①帝里:
帝都,京城。
②托质:
寄身,这里指人在旅途。
17.以下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汉上”指汉水边,点明相逢之地,“同年”指同榜考中者,点明崔八与诗人关系。
B.首联写去年春天曾和崔八同游京城,杏花落后又匆匆离别,相聚时间很短。
C.第三句中的“偶”与第四句中的“独”形成反差,说明崔八一直漂泊在外。
D.第五、六句写沿途及空中美景不断,乐景衬哀情,抒发了与崔八的依依惜别之情。
E.第七句以“见”和“别”形成对比,连用两个“一回”,强化了感情。
l8.诗歌除表达与友人惜别之情外,还表达了哪些感情?
(6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9~20题。
送江水曹①还远馆
谢朓
高馆临荒途,清川带长陌。
上有流思人,怀旧望归客。
塘边草杂红,树际花犹白。
日暮有重城,何由尽离席!
【注】①水曹:
官名。
1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开头两句分别从高、远两个方面描写了送别的场景:
荒郊野途,高馆孤峙,清流映带,长路迢递,荒凉凄清的景物渲染了诗人内心的情感。
B.“清川带长陌”的“带”字使用尤为传神,潺湲的清流仿佛将眼前的道路带向了遥远的地方,在离人的心上更增添了一层渺远迷茫的情思。
C.三、四句用“望归”透露出江水曹的游宦生涯,此行所去,只是远馆,而非故乡,故而客中作客,无慰“怀旧望归”之情,反更增羁旅情怀。
D.五、六句展现出一片明丽的景色,池塘春草、花树相间,红白掩映,风光令人陶醉,面对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色,诗人心情也因之而倍加愉悦。
E.这首诗叙述了好友江水曹在馆舍送别诗人的情景,末尾一句直抒胸臆,主客双方在“何由尽离席”的感慨之中分别,情感表达充分而强烈。
20.诗歌流露出诗人哪些思想感情?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21-22题。
浪淘沙
邓剡①
疏雨洗天清。
枕簟凉生。
井桐一叶做秋声。
谁念客身轻似叶,千里飘零?
梦断古台城。
月淡潮平。
便须携酒访新亭②。
不见当时王谢宅,烟草青青。
【注】①邓剡:
南宋庐陵(今江西吉安)人,追随文天祥抗元。
南宋灭亡,与文天祥一道被俘押赴北上,本词为因病羁留建康(今江苏南京)时所作。
②新亭:
在今南京市南,据史料记载,西晋灭亡后士大夫们经常相邀到此哀叹相慰。
21.下列有关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本词以“疏雨洗天清”简淡起笔,通过描写秋雨疏落、一洗天地的景象,奠定了全词清新爽朗的情感基调。
B.“枕簟凉生”是写此时已从夏季转入秋季,暑退寒来本是自然节序,但一个“生”字却写出了词人是从枕簟渐生凉意的触感中感知到秋的到来。
C.“井桐一叶做秋声”一句,既是报秋,又勾起了对自己身世的感叹,将景物的萧条与心境的衰颓熔铸一体。
D.“谁念客身轻似叶”是通过设问、比喻手法写出词人由秋叶轻飘联想到身世飘零,道尽了去国离乡、无人顾念的凄苦。
E.“千里飘零”不仅写出了词人被押赴北上时远离故土的凄凉,更表达了独自羁留建康的孤苦与个人命运的不可把握之感。
22.词的下阕是如何表达词人的思想感情的?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23~24题。
西江月①
【宋】苏轼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
障泥②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
解鞍欹枕绿扬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①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作。
其春夜行蕲水边,过酒家,饮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枕臂醉卧少休。
拂晓,见乱山攒拥,流水淙淙,宛如仙境,书此词于桥柱上。
②障泥:
马鞯,垂于马两侧以挡泥土。
23.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写词人行至蕲水,等不及卸下马鞯,即欲眠于芳草。
既描绘出月下芳草之美,又表现了词人的喜悦心情。
B.“可惜一溪风月”,“可惜”是可爱的意思,“溪”作了量词,巧妙地将风、月与溪融为一体,并洗去了风尘世俗
之感。
C.“莫教踏碎琼瑶”,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琼瑶,本是美玉,这里代指月色,水月交辉,有如晶莹剔透的珠玉。
此句传神地写出水月之静美。
D.“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写词人以马鞍作枕,斜卧绿杨桥,尽情享受着自然给予的温情;而“杜鹃春晓”写出空山春晨的喧闹和生机。
E.这是一首寄情山水的词。
作者在词中描绘了一个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境界,在诗情画意中抒发了随性洒脱、乐观豁达的情怀。
24.“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两句精妙,请简要赏析。
(6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25-26题。
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①
柳宗元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
伏波②故道风烟在,翁仲③遗墟草树平。
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
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④。
【注】①柳宗元、刘禹锡因参予“永贞革新”而久遭贬谪,奉旨返京后,再度被远谪。
此诗便作于两人在衡阳分手、各赴谪地之时。
②伏波:
这里指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其在抵御外侮、平定叛乱上功勋卓著。
③翁仲:
后世称石像或墓道石为翁仲,此指伏波将军庙前的石像。
④濯缨:
洗濯冠缨。
《楚辞•渔父》中有“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句。
后以“濯缨”比喻超脱世俗,操守高洁。
”
25.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6分)
A.首联写两人在长期贬谪之后重回长安,没料到再度被远谪,两句表现了命运之多变,人生之艰辛。
B.“伏波故道风烟”写诗人行进在伏波将军当年出征的路上,追忆前贤,不由得心生自勉奋发之意。
C.“翁仲遗墟草树平”写伏波将军的庙宇空余石像荒草、断壁残垣,借此感慨人心变异,世道衰微。
D.“直以慵疏招物议”,表面说因为官慵懒粗疏而招来非议,实则感叹自己怀才不遇,心中愤激不平。
E.“休将文字占时名”话中有话,因为两人曾因作诗讽剌权贵而背上罪名,此处多有调侃、自嘲之意。
26.尾联“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是怎样抒发感情的?
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6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27-28题。
诣红楼院寻广宜①不遇留题
(唐)李益
柿叶翻红霜景秋,碧天如水倚红楼。
隔窗爱竹无人问,遣向邻房觅户钩②。
【注】①广宣:
一位善诗的僧人,与作者常有往来,诗酒唱和,过从甚密。
②户钩:
开门的工具。
2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首句写诗人进入红楼院后,看到眼前的柿林经霜后都已变红,给秋日的园林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B.次句写诗人仰望湛蓝的天空,感觉它像水洗过一般明净,把红楼衬托得更加壮丽,色调瑰丽、语言清新。
C.第三句中,“爱”字流露出诗人对竹林的倾羡和高雅的情趣,“无人问则写出诗人不被人理解的孤独。
D.末句写诗人访友不遇,并不急于返回,反而反宾为主,设法开门,乍看不近情理,细思却极富韵味。
E.纵观全诗,诗人高洁的品格、洒脱的性格跃然纸上,对广宣虽未直接刻画,但他与诗人的相知之深已可想见。
28.本诗与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都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试比较其异同。
(6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9〜30题。
拟咏怀二十七首(其十八)
庾信①
寻思万户侯,中夜忽然愁。
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
虽言梦蝴蝶,定自非庄周。
残月如初月,新秋似旧秋。
露泣连珠下,萤飘碎火流。
乐天乃知命,何时能不忧。
【注】①庾信:
南北朝时期诗人,辅佐梁元帝,出使西魏被扣留,西魏灭梁后被迫仕魏,后北周取代西魏又仕北周,本诗为仕周时期所作。
2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诗作前半篇写中夜操琴、书卷满床的情景,“残月”四句写白露明月、萤火飘流的秋色,构成凄清孤寂的意境。
B.“寻思”“中夜”两句直抒胸臆,不仅有故国覆灭、封侯梦想破碎的叹惋,也有不能建功立业的自嘲。
C.“虽言”两句运用庄周梦蝶的典故,自己如同达观自适的庄周一样,梦为蝴蝶、忘怀自身,摆脱了时刻相随的愁思。
D.“残月”两句由“中夜”暗渡而来,表达出时光流逝而诗人却不能回国辅政尽忠的无限惆怅之情。
E.“露泣”两句由“新秋”而来,烘托出诗人凄凉哀伤、虚无烦乱的内心状态,用词精切,对仗工巧。
30.本诗和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的“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都使用了“琴”“书”两个意象,所抒情感有何不同?
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
(6分)
参考答案1.AC【解析】题干要求选出“以下对颔联和颈联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A项,“和下文‘乱山’呼应”有误,并不呼应,“散材”和“疲马”是作者自况,而“乱山”和“细雨”是写景。
C项,此句意为作者对政治斗争、官场角逐感到厌倦,就像那久在沙场冲锋陷阵的战马,早已疲惫不堪,很想听到鸣金收兵的休息讯号。
2.①首联写悠闲的生活,表达对日前悠然生活的满足;
②颔联“散材”和“疲马”都是白况,苏东坡在朝廷激烈的党争中无法立足,白请外调,表现了作者对官场的厌倦;
③颈联和尾联,作者写山间美景,向田园中的农夫问路,同时也暗用了《论语》中孔子向隐者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以此表达自己归隐的情感。
3.AB【解析】C项,“前者写出过‘直挂云帆济沧海’‘风雨不动安如山’等名句”说法错误,“风雨不动安如山”是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诗句;D项,诗句指自然风景不能偿付诗酒之债,言下之意是,诗人们为这里的美好景物所吸引,经常把它作为灵感的源泉和诗材的渊薮,以致供不应求;E项,作者并未详细描绘池州胜景,且并未表达对先贤的景仰之情。
4.①杨诗记叙初游池州,却宛如梦中重来,游历故地,写出对此地的喜爱和向往(或赞美);②就池州美好的风月山水抒发感慨,见证古今人事变换,抒发了风景不殊而人事已非之
感(或将江山风月与古今人事相联系,抒发有感于国运盛衰、人事代谢的愁怀);
③池州州民浑然不知李、杜两位大诗人当日的风流文采而徒生的寂寞苍茫之感。
5.CE【解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
C项,“怀才不遇的忧愤之情”属无中生有,此处应为“时光流逝,归乡无期的感慨”。
E项,“虽无一字直写思念”有误。
“忆渠”属于直接抒情。
6.第一:
这是因为在元日庙会上,我们家兄弟相聚、欢乐和谐。
这在动荡的时局中实为难得。
第二问:
用了以虚写实的手法,对往昔相聚情景的追忆之中,蕴含看现实中兄弟分隔的悲伤。
(或:
用了以乐衬哀的写法,往昔相聚时,兄弟情深让邻人称羡,这一派欢乐的景象反衬出眼下天各一方的悲伤,以乐景衬哀情,使悲情更深一层。
)
7.BE【解析】“当年燕子知何处”暗用刘禹银“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句意,道出江山易主之恨,含有国家兴亡之感。
E.由“文物尽”“可儿坟”可知,历史朝代的更迭、兴亡。
A.借用韦曲花,表达对春光的喜爱之情。
C.运用反言,夸赞终南雨后美景。
D.借写在韦曲喝酒尽兴,表达游玩的喜悦。
8.要点一:
借向往隐居生活,表达对韦曲春景的喜爱。
(或:
因韦曲春色美景而生隐居山林之情。
)
要点二:
隐含求仕未果的复杂心情。
9.AE【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多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
A项,“作者不务政事”曲解诗意,根据注释信息可知,作者当时任功曹这样的闲职,作者只是无政事可做。
E项,对最后一联有曲解,最后一联是作者的诉苦,是埋怨自己上书,君王却不能赏识自己。
故选AE。
10
.①率意而为的自在闲适之情。
“竹杖纱巾遂称情”句可见作者逍遥自在地生活,“云外有时逢寺宿,日西无事傍江行”,诗人自述一切率意而为,有时逢寺即宿,有时日落西山,无事时沿江漫行;
②对隐居生活的向往、羡慕之情,“陶潜县里看花发,庾亮楼中对月明”,以两位清雅疏放的古人,比喻两位同样洁牙雅的今人,说他们做官,不说政绩怎样,而说看花、对月,这样写主要是对他们“吏隐”生活的向往;
③自伤不遇,对君王的怨恨之情,“君王深在九重城”作者怨自己运气不好,怨君王深居禁中,不能赏识自己的才干。
解析:
仔细阅读本诗,“竹杖纱巾遂称情”句可见作者逍遥自在地生活,再结合诗歌颔联“逢寺宿”“傍江行”等词语可以看出作者四处云游的自在闲适,通过颈联对古人的回顾,从回顾中可见作者对他们的羡慕之情,通过尾联“献书”“君王”等词语可以看出作者的怀才不遇和对君王的埋怨。
答题时要结合具体的诗句内容进行赏析,不能只说表达了什么情感。
11.AC【解析】A“对新年来临仍会寄寓新的希望”理解错误,首联理解为“多年来就在坎坷不得意中渡过,新的一年又当如何呢?
”言外之意是不会有新的希望了;C“表现出作者因朋友的去世而颓丧”理解错误,颈联表面是写自己的颓伤,表现的是无所作为之情,实际是牢骚之语,抒发的是愤激之情。
是正意以反语出之。
)
12.①对过往坎坷命运的愤慨。
首联写自己多年来在坎坷不得意中渡过,体现了对命运坎坷的愤慨与无奈。
②对柳宗元及众友早逝的哀悼。
颔联用反问写出朋友只剩下几人了,以此表达对已逝的朋友的哀悼。
③对国家颓败的伤感以及自己壮志未酬的苦闷。
尾联表面写作者的平静、闲适,实则透露出作者的伤感和壮志未酬的极端苦闷。
(共6分。
每点2分)
13.CE【解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
C项,“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表达了妇人的多心与敏感”理解有误。
这两句诗意思是:
那寡妇一见你插篱笆就怕你不让她打枣,虽未免多心,但是,你一搬进草堂就忙着插篱笆,倒真让人认为你要禁止她打枣呢!
言外之意:
不能怪她多心,倒是你不够体贴人,她本来就是提心吊胆的,吴郎不该还要插上篱笆。
E项,“不乏幽默”理解有误,这首诗歌的措词十分委婉含蓄,语言平易质朴,如又呈又怕伤吴郎的面子从而责备老妇人多心,这是因为怕话说得太直、太生硬,教训意味太重,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反而不容易接受。
14
(1)同情弱小,富有悲悯情怀。
即便自己穷困潦倒,依然任凭老人打枣,还特意写诗劝慰吴郎对老人亲善,体现出诗人对穷困人民的深切同情。
(2)关注社会,忧国忧民。
由一个穷苦的寡妇,由一件扑枣的小事,诗人竟联想到整个国家大局,以至于流泪。
15.DE
16.直抒胸臆,抒发了侠客渴望建功立业、消灭匈奴、报效国家、封侯授爵的豪情壮志。
17.CD【解析】C项“说明崔八一直漂泊在外”错,是诗人自己漂泊在外。
D项是写道路崎岖、时光流逝。
18.①颔联抒发作者自与崔八分别后旅居未归的孤苦之情;②颈联感慨人世艰难,时光飞逝,功业未成;③尾联借相见与离别的辩证关系,发出年华渐老,欢愉短暂的慨叹。
19.DE【解析】D“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