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747838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156 大小:2.5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管理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6页
经济管理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6页
经济管理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6页
经济管理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6页
经济管理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6页
经济管理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6页
经济管理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6页
经济管理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6页
经济管理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6页
经济管理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6页
经济管理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6页
经济管理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6页
经济管理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6页
经济管理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6页
经济管理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6页
经济管理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56页
经济管理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56页
经济管理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56页
经济管理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56页
经济管理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56页
亲,该文档总共15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济管理总.docx

《经济管理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管理总.docx(15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经济管理总.docx

经济管理总

目录

第一章导论3

1.1经济学概述3

1.2需求、供给、均衡决定与变动8

1.3弹性12

1.4恩格尔定律和恩格尔系数15

第二章消费者行为理论15

2.1消费者偏好15

2.2效用16

2.3无差异曲线17

2.4消费者选择17

第三章生产和成本18

第四章国民经济核算21

第五章财政与金融28

第六章WTO基本知识34

第七章企业与管理36

7.1企业的概念36

7.2管理与企业管理38

第八章企业战略管理与企业文化47

8.1.1企业战略管理概论47

8.1.2企业战略环境分析49

8.1.3企业战略的选择51

8.1.4企业变革53

8.2企业文化54

第十章人力资源管理56

10.1人力资源管理概述56

10.2员工招聘57

10.3绩效考核58

10.4薪酬管理61

10.5员工培训与职业发展61

第十一章市场营销管理64

11.1市场与市场营销观念64

11.2市场调查66

11.3市场预测68

11.4市场营销策略70

第十三章质量管理77

13.1质量与质量管理78

13.2全面质量管理79

13.3统计质量控制81

13.46σ质量管理法82

12.52000版ISO9000族国际质量标准82

13.6质量成本83

第十四章物流管理85

14.1现代物流的概念、功能和分类85

14.2现代物流管理的形式及其发展86

14.3我国的物流管理87

14.4发展我国物流管理的意义87

14.5物流系统88

14.6供应链管理90

第十五章技术管理93

15.1企业技术管理概述93

15.2技术引进与技术改造94

 

第一章导论

1.1经济学概述

1.为什么要学习管理?

首要原因:

是由于改进组织的管理方式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切身利益。

第二个原因:

当你从学校毕业开始你的事业生涯时,你所面对的现实是,不是管理别人就是被别人管理。

对于那些选择管理生涯的人来说,理解管理过程是培养管理技能的基础。

2.什么是管理经济学

管理经济学是一门帮助企业管理者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进行科学、有效经营决策的应用性经济学。

管理经济学属于应用经济学科,是经济学与管理学的交叉学科。

3.什么是经济学

经济学是研究社会中的组织如何进行选择,这些选择又怎样决定社会资源如何被利用的学科。

4.经济学产生的根源——稀缺性(scarcity)

第一层含义:

任何资源的取得都是有成本的;第二层含义:

相对于人的需要和欲望而言,任何资源都是有限的。

5.资源:

能够生产出满足人类需求的物品或劳务,包括经济资源和自由取用资源。

6.商品:

经济社会利用稀缺的社会资源所生产出来的物品和劳务。

商品划分为两类:

一类是有形商品,另一类是无形商品,即劳务。

7.生产:

创造物品和提供劳务的行为。

8.经济学的基本命题

9.资源的稀缺

人的欲望和需要是无限的,相对于人的需要来说,用以生产各种产品和劳务的资源是有限的,这就构成了稀缺性.

10.稀缺性与人们的行为

11.基本经济问题产生的原因:

在于人欲望的无限性与资源的稀缺性之间的矛盾。

12.有限的资源相对于无限的需要构成了资源的稀缺性。

13.能够满足人类需要的资源可以分为:

(1)自由取用物品,如阳光、空气等,不需付费;不在经济学的研究范畴;

(2)稀缺资源,即经济学要研究的主要对象,可分为四种:

①自然资源,包括土地、森林、矿产和水等;②劳动,指人类拥有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总和;③资本,指人类生产出来的而且应用于生产其他产品所需要的一切工具,如机器设备、厂房、资金等的总和;④企业家才能,指企业家组织生产、经营管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承担风险的能力等。

所以说,人类欲望的无限性和资源的稀缺性是一对永远存在的矛盾。

14.经济学的假设

经济理性人假设(完全性、传递性、连续性);其他条件均相同假设;好商品假设;最优化假设;经济理性人

生产什么?

生产多少?

(与效益有关)

如何生产?

(与效率有关)

为谁生产?

(与公平有关)

由谁做经济决策:

(1、什么时候生产?

2、在什么地方生产?

15.生产什么?

生产多少?

机会成本;生产可能性边界

16.如何生产?

资源配置方式;技术条件;生产规模;企业的组织形式;网络经济下的问题

17.分配机制.

稀缺性意味着一些人能获得资源而另一些人则不能。

稀缺性意味着资源用于生产这种商品就不能用于生产另一种商品。

分配机制就是对稀缺资源进行配置的体系或制度。

18.一般而言,市场和价格体系常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最好方式。

19.资源配置方式-市场

市场—把特定商品、服务和资源的买方(需求者)和卖方(供给者)联系在一起的机构或机制。

市场是由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组成,其中的联系是价格;需求遵循需求法则,需求量与价格成反向变动关系;供给遵循供给法则,供给量与价格成正向变动关系。

21.市场供求图示

以价格作为纵坐标,需求量和供给量作为横坐标。

需求曲线就象中国汉字的一捺;供给曲线就象中国汉字的一撇;这一撇一捺碰到一起就形成了市场。

22.市场对于资源的配置

在市场上,一定的价格下:

当供大于求时,价格要下降;供给量减少,资源退出;当求大于供时,价格要上升;供给量增加,资源进入。

价格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指挥着资源的流动。

但市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表现在市场机制的失灵、不能兼顾公平与效率等,需要政府的干预。

23.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24.机会成本:

把一定量的具有多种用途的资源用于生产某种商品后,放弃该资源用于其它用途所能获得的最大收益,即为这种商品的生产中使用该资源的机会成本。

由于一个经济社会不能只生产一类产品,就必须确定要生产的商品的种类和数量,并在各种商品的生产之间分配资源,这就是资源配置问题。

25.生产可能性曲线(边界)表示一个经济社会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充分利用现有的社会资源所能生产的不同的商品组合。

生产可能性曲线与两个坐标轴围成的区域,为社会的生产可能性集合。

26.经济问题的特征:

(1)人的欲望和需要是无止境的;

(2)这些需要的轻重缓急是不同的;

(3)可以支配的生产资源是有限的;

(4)每一种资源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可以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用途。

所以,经济学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如何将稀缺的资源进行有效配置的问题。

27.经济学的分支

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研究总体的经济行为——整个价格、产量、就业的运动。

如通货膨胀、失业、GDP。

微观经济学:

研究经济中的个别分子,如厂商或家庭的行为。

如:

麦德龙进入淮安对淮安零售业的影响等问题。

1.2需求、供给、均衡决定与变动

1.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消费者通过自己的货币选票来选择他们需要的产品,而厂商根据产品能够获得的货币选票数量决定自己的产出。

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由货币选票来选择;如何生产,则由厂商的生产成本情况决定;产品的分配,则由货币的占有情况决定。

因此,在商品交换关系——市场中,交易的价格既决定于消费者的选择,也决定于厂商的成本,要由供需双方共同决定。

在某种商品市场中,需求和供给两股力量的作用和平衡结果决定了交易的价格和交易量。

对需求和供给的分析成为研究的重要内容。

2.供给和需求理论:

(1)消费者如何根据自己的偏好来决定自己的需求;

(2)企业如何根据成本和效益来决定自己的生产;

(3)消费者的需求和企业的生产如何共同决定市场上商品的价格;

3.需求(demand)

经济学中的需求,是指消费者准备、愿意和能够购买的一定数量的商品或劳务。

这里的需求是有支付能力的需求。

条件:

1、消费者愿意购买2、消费者有支付能力

分类:

1、现实需求2、潜在需求

4.影响需求的因素

商品的价格水平;相关品价格水平;消费者收入水平;消费者偏好特点;消费者价格预期生产者营销策略;

5.相关商品的价格

与一种商品相关的其他商品,包括该商品的替代品和互补品。

互补品:

一种商品在消费时,将引起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两者之间的关系为互补关系,需求量也将同向变化。

替代品:

在消费时,能为消费者提供类似满足的两种商品。

消费者对两种商品的需求呈反向变化。

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将随其替代商品的价格的上升而上升,随替代商品的价格的下降而下降。

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将随其互补商品的价格的上升而下降,随互补商品的价格的下降而上升。

6.消费者的收入水平

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是影响需求的另一因素。

在商品价格一定的情况下,正常商品的需求随收入水平的上升而增加,低档商品则相反。

7.消费者偏好

消费者偏好表现了消费者愿意消费各种商品的程度。

具有相同收入的个人,面对共同的商品价格,愿意消费的商品组合的差异反映了他们各自的消费偏好。

这种偏好差异的原因,可能是年龄、文化传统、地理环境,以及人为的引导等等。

消费偏好的变化将导致相同价格下的不同需求量,即需求曲线的移动。

如左图所示,当消费者的偏好发生变化时,需求曲线可能从D1的位置和形状变为D2的位置和形状,或相反。

在价格水平P下,需求量发生变化。

8.预期的商品价格

消费者对一种商品及其相关商品未来价格的预期,影响当期的需求。

如果预期商品的价格将上升,则相同价格水平下,当期的需求将上升,反之,则下降。

如果预期互补品的价格将上升,则相同价格水平下,当期的需求将下降,反之,则上升。

如果预期替代品的价格将上升,则相同价格水平下,当期的需求将上升,反之,则下降。

9.“例外情况”

“买涨不买落”“买高不买低”

10.市场需求法则

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价格上升则需求量减小;如价格下降则需求量增大。

11.供给(supply)

供给,是指生产者愿意和能够提供的一定数量的商品。

组成条件:

1、生产者愿意出售商品2、生产者有提供商品的能力

12.影响供给的因素

商品价格水平;要素价格水平;生产技术水平;运作管理水平;厂商价格预期;政府相关政策

13.市场供给法则

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价格上升则供给量增大,如价格下降则供给量减小

虽然需求和供给都受价格影响,但无论是供给还是需求都无法自行决定价格,真实的市场价格是这两种机制均衡作用的结果。

14.均衡决定及其变动

15.均衡的变动

16.供给水平和需求水平同时变动对均衡的影响

1.3弹性

1.弹性概念

物理概念:

指某一物体对外界力量的灵敏度。

经济学概念:

因变量变化的百分比,与引起因变量变化的自变量变化百分比的比率,衡量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程度,或因变量对自变量变化的反应程度。

2.价格与需求的关系

需求法则(LawofDemand):

其他条件不变时,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成反比关系。

3.需求法则的例外-炫耀性商品

凡勃伦(1899)认为商品可分为两大类:

非炫耀性商品和炫耀性商品。

其中,非炫耀性商品只能给消费者带来物质效用,炫耀性商品则给消费者带来虚荣效用。

所谓虚荣效用,是指通过消费某种特殊的商品而受到其他人尊敬所带来的满足感。

富裕的人常常消费一些炫耀性商品来显示其拥有较多的财富或者较高的社会地位。

4.需求法则的例外-吉芬商品

英国学者罗伯特·吉芬19世纪在爱尔兰观察到一个现象:

1845年,爱尔兰爆发了大灾荒,虽然土豆的价格在饥荒中急剧上涨,但爱尔兰农民反而增加了对土豆的消费。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吉芬,就把吉芬发现的这种价格升高而需求量也随之增加的经济现象叫做吉芬现象,简单地说就是越高越买。

5.需求价格弹性

6.需求的价格弹性系数(ED)

价格弹性系数(ED)表示消费者对于价格变动的敏感程度。

ED=(△Q/Q)/(△P/P)

当ED>1,需求是有弹性的;当ED=1,需求是中性的;当ED<1,需求缺乏弹性。

7.什么影响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

商品是否是必需品;商品的可替代性;该消费在总支出中占的份额;该产品的市场饱和度;观测时间的长与短。

8.需求弹性、价格调整和销售收入

9.需求的收入弹性

需求收入弹性用来衡量需求量对收入变化的反应程度。

EI=(△Q/Q)/(△I/I)

当EI>1,该商品为奢侈品;当0

1.4恩格尔定律和恩格尔系数

1.需求收入弹性的应用-恩格尔法则和恩格尔系数

19世纪德国一个州的统计局长恩格尔(ErnstEngel,1821-1896)发现:

收入不同的家庭,消费开支结构也不相同。

收入越是多的家庭,用于食物的开支在全部消费支出中所占的比重越小。

恩格尔定律:

随着收入增加,家庭花在食物上的开支也会增加,但在整个开支中所占的比重却会逐渐下降。

恩格尔还发现:

收入增加会使高收入家庭用于衣着、住宅、照明和取暖的费用也会增加,但在整个开支中所占比重变化不大。

用于文化、医疗、娱乐、交往方面的开支,不仅绝对数量,而且在比重上都不断增加大。

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了一个用恩格尔系数判定生活发展阶段的一般标准:

59%以上为绝对贫困;50%~59%为温饱;40%~49%为小康;20~40%为富裕;20%以下为极度富裕。

恩格尔定律是根据经验数据提出的,它是在假定其他一切变量都是常数的前提下才适用的,因此在考察食物支出在收入中所占比例的变动问题时,还应当考虑城市化程度、食品加工、饮食业和食物本身结构变化等因素都会影响家庭的食物支出增加。

只有达到相当高的平均食物消费水平时,收入的进一步增加才不对食物支出发生重要的影响。

 

第二章消费者行为理论

2.1消费者偏好

1.消费行为本质:

消费者总是倾向于购买他们能够负担得起的最佳物品。

2.消费者的行为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

主观态度(消费者偏好)

消费者客观能力(购买能力、收入)

3.决定消费者行为的主要因素是:

消费者的偏好。

4.对消费者的偏好,经济学中有三个基本假设:

(1)完备性。

对任意两种商品的各种数量组合,消费者能够确定他对一种组合的偏好高于第二种,或者两者没有差别;

(2)偏好的传递性。

(3)种类相同的商品的组合中,消费者更偏好数量多。

 

2.2效用

1.效用的概念

从消费者的主体来说,所谓效用可以从消费者作为主体和客体两方面来说明:

(1)从消费者作为主体来说,效用是指消费者在自己的行为中得到的满足;

(2)从消费者作为客体来说,效用是商品或事物满足人的欲望或需求的能力。

2.效用的特征

(1)商品的效用不具有伦理学的意义;

(2)同种商品对不同的消费者具有不同的效用。

3.效用的判断是:

消费者的主观行为,不同的人对同种商品效用的判断可能并不相同。

4.消费者对于商品组合(甲、乙)的偏好大于对商品组合(丙、丁)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甲、乙)的效用大于(丙、丁)的效用。

5.边际效应(第一个馒头和第三的区别)

“边际效应”有时称为“边际贡献”是指其他投入固定不变时,连续的增加某一种投入,所新增的产出或收益反而会逐渐减少。

也就是说,当增加的投入超过某一个水平之后,新增的每一单位投入换来的产出量会下降。

6.边际效用

边际效用用来度量多消费一种商品的一个额外数量所多获得的额外满足。

这里第一个额外通常指“最后增加的一个单位”。

7.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即随着一种商品的消费越来越多,额外数量的消费所带来的效用增量也越来越少。

8.欲望的特点:

无限性、再生性、反复性;

9.边际效用的特点:

时间性;

10.边际效用递减的原因:

(1)生理上或心理上的原因;

(2)物品具有多用途性。

10.效用

定义:

人们通过消费某种物品或劳务所能获得的满足程度。

正效用:

物品给予的满足程度越高,效用越大。

负效用:

从消费物品过程中感到痛苦。

11.影响效用及其大小的因素

物品的客观物质属性:

饥则食,渴则饮,寒则衣

消费者的主观感受:

因人:

甲之熊掌,乙之砒霜;因时:

冬天和夏天的阳光;因地:

沙漠中的水

12.总效用与边际效用

基数效用论者将效用分为总效用和边际效用

总效用:

消费者一定时间内从消费一定量某种物品中所得到的总满足程度。

(总量)

函数形式:

TU=f(Q)

边际效用:

某种物品的消费量每增加一单位所增加的满足程度。

(增量)

函数形式:

13.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定义:

假定消费者对其他商品的消费保持不变,则消费者从连续消费某一特定商品中所得到的满足程度将随着这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而递减。

14.这是人们消费时的普遍规律,也是微观经济学中的重要假设,其代表原因有二:

物品本身用途的多样性;生理或心理的原因

15.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消费者生理上或心理上对重复刺激的反映递减了。

消费者进行消费是为了获得某种满足,即获得效用,如果感到增加的消费不能带来满足,就会停止消费。

消费某种物品,刚开始的刺激一定更大,从而人的满足程度就高,但不断消费同一种物品,即同一种刺激的不断反复,人在心理上的兴奋程度或满足必然减少。

19世纪末英国经济学家A马歇尔把该规律称为“人类本性的这种平凡而基本的倾向”。

16.边际替代率

定义:

效用不变,增加某种商品单位的消费量,则会减少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X代替Y。

表示:

边际替代率用曲线上点的斜率表示。

每点斜率不同,边际替代率不同。

当增加商品X的消费时,X的边际效用逐渐减少,Y的边际效用会增加,所以,X替代Y的边际替代率呈逐渐递减趋势。

17.消费者剩余

(1)定义

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与其实际所支付的价格之间的差额。

(2)产生原因

消费者剩余的产生是由于不同消费者对同一种商品的不同数量评价不同,因此他们对这种商品的不同数量所愿意做出的最大支付也就不同。

在厂商不能对消费者索取差别性价格的条件下,决定市场价格的是边际购买者(或边际购买量),他正是对这一产品评价最低的消费者。

这样,那些非边际购买者(或边际购买量)就可以获得额外的“津贴”,这就产生了消费者剩余。

18.边际效用与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愿意对某物品所支付的最高总价格与他实际支付的总支出之间的差额。

人们对某种物品愿意支付的价格取决于他对该物品效用的评价,可称之为价值。

而他实际支付的是该物品的市场价格。

可把消费者剩余看作上述二者的差额。

这是一种心理上的感觉,非常主观。

2.3无差异曲线

1.无差异曲线

定义:

消费多种商品时,获得的效用是相同的。

特点:

⑴曲线斜率为负值;两种商品不能同时增加或减少;⑵同一条曲线上的不同点所代表的总效用是相同的;不同的曲线代表不同的总效用;离原点越近所代表的总效用越小;反之,越大;⑶两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每一条曲线代表的效用是不同的;⑷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

2.4消费者选择

1.消费者选择

理性的消费者选择商品的原则是在可使用的、有限的预算下,使它们能获得的效用最大化,即挑选使个人的效用最大化的商品组合。

选择时必须满足的两个条件:

(1)它必须位于预算线上或线内;

(2)满足最大化的商品组合必须是给予消费者商品和服务的最受偏好的组合,使消费者得到最大的效用。

2.消费者均衡及其均衡条件

消费者均衡:

研究单个消费者如何把有限的货币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的购买中,以获得最大的效用,即效用最大化选择。

消费者面对的收入与价格限制了他希望达到的最大效用。

三个假设条件:

消费者的偏好既定;消费者的收入既定;物品的价格既定

第三章生产和成本

1、厂商与生产函数

厂商的定义:

为了获得经济利润生产和销售物品或劳务的社会单位。

目标:

尽可能地获取利润,追求利润最大化。

厂商的组织形式:

(1)单人业主制:

一个人拥有一个企业。

(2)合伙制: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同意共同分担企业经营责任。

(3)公司制:

企业以创办者和所有者相分离的形式存在。

2、生产函数

生产函数:

每个时期各种投入要素的使用量,与利用这些投入所能生产某种商品的最大数量之间的关系。

生产函数表明了厂商所受到的技术约束。

P=f(L,K,N,E)

式中,各变量分别代表产量、投入的劳动力、资本、土地、企业家才能。

根据要素间的投入比率是否可变,生产函数可分为可变技术系数的生产函数和固定技术系数的生产函数。

短期内,如果假定只有一种投入要素可变,如劳动,则生产函数变为:

P=f(L)

3、生产成本

经济分析中,厂商的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隐含成本。

直接成本:

是厂商购买生产投入品的支出。

隐含成本:

是厂商生产中使用而未直接支付报酬的自有资源的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

具有多种用途的资源用于某一用途的机会成本,为该种资源用于其他用途所能获得的价值。

社会成本:

个别厂商的生产所带来的总的资源损耗。

社会成本>生产成本。

总成本=对生产投入品的支付总和

(1)固定成本(FC):

不随产量增加而增加的成本。

(在产量为零时也须支出的成本)包括:

购置机器设备和厂房的成本、某些与产量无关的税收、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金支出等。

(2)变动成本(VC):

指随产量变动而变动的部分成本。

包括:

原材料成本、一般工人工资支出、水电费等。

(3)总成本(TC):

生产一定数量的商品,所支付的可变成本与固定成本的总和。

TC=FC+VC

4、降低成本的途径--规模经济

规模报酬是指在技术水平和要素价格不变的条件下,当所有投入要素都按同一比例变动时,产量变动的状况。

规模经济是指企业由于采用大规模生产方式而获得的明显的规模上的好处。

5、规模收益递增

形成原因:

(1)劳动分工的专业化;

(2)机器设备的专业化;(3)显著的设备规模效益;(4)瓶颈要素的有效解决(生产要素的不可分割性);(5)管理人才的作用,提高管理的效率;

6.规模收益递减形成原因:

(1)协调与控制问题:

随着规模增加,难以发送和接收信息。

(2)规模大的其它缺点:

因层次过多而决策缓慢;缺乏灵活性;企业家技能上的限制。

(3)范围经济

范围经济是指企业生产两种以上产品或提供两种以上劳务而使平均成本下降的现象。

范围经济来源于企业投入要素或技术装备的联合利用,企业联合市场营销、企业无形资产的共享以及生产过程中副产品、联产品的综合开发利用。

(4)范围经济之举例分析

7.商业银行的混业经营

银行业也存在范围经济,扩大银行业务范围,允许银行适度混业经营,可以提高银行的收益率和绝对收益水平。

范围经济形成的优势,是银行扩的规模难以办到的。

研究也证明,混业经营的银行比分业经营的银行更不容易倒闭。

尤其对我国来说,范围经济的存在是我国商业银行改革的动因之一。

在不违背现行法规的基础上,努力扩大中间业务和增加投资业务,寻求银证、银保合作可以形成范围经济的优势,增强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

8.高校扩招

扩招导致范围经济的原因在于:

扩招前,高校的三大职能(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严重割裂,对师资、图书信息、教室等资源的综合利用不够充分;扩招后,高校培养层次更为健全,能够在本科生、研究生培养和科研活动中更有效地对学校的各项资源进行整合、共享和匹配;

9.学习曲线

学习曲线(Learningcurve)是表示单位产品生产时间与所生产的产品总数量之间的关系的一条曲线。

学习曲线有时又称练习曲线(practicecurves),人们为了知道学习进程中的现象和进步的快慢的详情,作为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