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辅导材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753224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5.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文学》辅导材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现代文学》辅导材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现代文学》辅导材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现代文学》辅导材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现代文学》辅导材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现代文学》辅导材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现代文学》辅导材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现代文学》辅导材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现代文学》辅导材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现代文学》辅导材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现代文学》辅导材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现代文学》辅导材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现代文学》辅导材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现代文学》辅导材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现代文学》辅导材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现代文学》辅导材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现代文学》辅导材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现代文学》辅导材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现代文学》辅导材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现代文学》辅导材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代文学》辅导材料.docx

《《现代文学》辅导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文学》辅导材料.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现代文学》辅导材料.docx

《现代文学》辅导材料

《现代文学》辅导材料

导言

一、文学的现代性

二、现代文学的三个阶段

第一个十年(1917——1927)

第二个十年(1927——1937)

第三个十年(1937——1949)

三、现代文学中的小说

启蒙意识与第一个十年的小说

革命观念与第二个十年的小说

政治意义与解放区文学中的小说

私人性叙事与国统区文学中的小说

民族意识与沦陷区文学中的小说

四、现代文学中的诗歌

(一)胡适与现代新诗观念的变革

1、现代新诗的社会化、生活化

2、工具的革新和诗体的解放

(二)郭沫若对中国白话新诗的第一次整合

1、主情主义的确立与诗歌美学观念的变革

2、自我表现的深化与新诗领域的拓展

3、奇特的想象提高了新诗的质素

4、诗人对语言和形式自由的追求创造了自由体诗

(三)闻一多的“三美”对新诗的规范

1、从形式自由转向规范化

2、“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

3、“三美”主张的内容

A、音乐美:

指构成诗歌外在节奏的要素:

音尺、平仄和韵脚的和谐之美。

在创作中诗人注意这些要素的排列规律,使诗歌有较强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B、绘画美:

指在辞藻方面,诗人借助有色彩的语言来创造鲜明的意象,通过色彩的对比来强化感情,追求画面的生动与匀整。

C、建筑美:

是指以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为体现的形体美与和谐美。

(四)戴望舒对中国白话新诗的第二次整合

1、创作方法:

以现代主义为主导,吸纳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意象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等。

2、形式技巧:

具备了对古今中外广采博取、融会贯通的特点。

3、创作风格:

较早地注意到诗歌的现代化与民族化的结合。

(五)艾青对中国现代新诗第三次整合

1、对时代忠实的代言构成了他诗歌“真”的境界

2、民族的尊严和人民的心声构成了他诗歌“善”的精神

A、诗人的主体意象

“雪”与“雾”:

象征黑暗的社会与险恶的环境。

“土地”与“旷野”:

象征诗人对祖国的爱。

“黎明”和“太阳”:

象征光明的前途和必胜的信念。

“生”与“死”:

是指英勇战斗不畏牺牲的战士。

B、诗歌的主导性精神意识

反叛意识:

对旧家庭、旧制度、旧世界的反叛

苦难意识:

来自童年的农民忧郁和留学时期的漂泊情愫

平民意识:

对贫苦大众真诚的爱

3、对创作手法、形式技巧的综合形成了他诗歌的“美”

A、对现实主义的坚持与发展

B、对古今中外诗歌的风格、技巧、表现形式的容纳

C、在诗歌形象、形式和语言方面的创新

第一编第一个十年(1917——1927)

第一章文学思潮与文学运动

第一节新文学革命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

20世纪初中国进步知识分子进行的一场批判封建传统的思想革命运动。

是这些知识分子在经历了戊戌维新、辛亥革命的失败后认识到批判封建传统思想重要性的必然结果。

它的目标是革新促进社会的现代化,它的内容是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由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组成。

其标志是1915年9月《新青年》杂志的创刊。

口号是“拥护德先生”“拥护赛先生”“打倒孔家店”。

二、文学革命:

“五四”时期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运动。

它的主要内容是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反对文以载道的封建文学观,提倡人道主义文学观;反对桐城派、《文选》派、江西派等封建文学流派,提倡国民文学、平民文学、社会文学。

1917年1月和2月《新青年》杂志分别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是文学革命的标志。

三、文学革命时期的文学思潮

1、现实主义是这一时期的主潮。

2、浪漫主义是这一时期的重要思潮。

3、现代主义在这一时期有所介绍。

4、封建复古思潮。

四、文学革命的意义

1、在内容上彻底批判、否定了整个封建制度及其思想文化体系,体现了现代“人”的观念不断解放的思想,以个性解放、民主与科学、探索社会解放道路为启蒙思想主题,以农民、平民劳动者、新型知识分子等人物形象代替了旧文学主人公。

2、文学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文学语言获得了解放,文体形式经历了全面革新,奠定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基本审美价值取向和多元并存的接受心理基础。

3、建立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密切关系,自觉地借鉴、吸收外国文学及文化的营养,形成了面向世界而又不脱离传统的开放性现代文学。

第二节文学革命初期的文学创作

一、文学革命初期文学创作的特征

1、强烈的启蒙意识

2、浓郁的感伤情调

3、多元化的艺术追求

二、白话诗歌的创作

1、胡适与《尝试集》

胡适诗歌(《尝试集》)的艺术特色

A、用明白易晓、自然现成的白话语言,不避俗字和口语

B、究自然音节,不求对仗和旧韵

C、坏格律,追求诗歌体式的解放

2、刘半农与《扬鞭集》;沈尹默的《月夜》是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散文诗;周作人的《小河》被称为新诗的第一首杰作;俞平伯的《冬夜》;康白情的《草儿》;刘大白的《旧梦》。

3、初期白话新诗的特点

A、说理,轻抒情

B、实感,轻想象

C、重语言的更新,轻语言的符号化功能

D、诗歌体式的解放,轻新诗诗学的建设

三、早期“问题小说”

1、问题小说:

“五四”时期新潮社一些小说家反映人们所关心的各种社会问题,充满怀疑精神的小说。

这些小说所涉及的社会问题有:

儿童问题、教育问题、战争问题、人生目的意义问题等等。

这是“五四”思想启蒙运动的产物,是知识青年思想觉悟的表征。

2、问题小说产生的原因

A、“五四”时期充满矛盾的社会现实和“五四”作家充满怀疑的时代精神

B、19世纪俄罗斯“提出问题的文学”和易卜生“问题剧”影响的结果

3、作家作品

冰心的《两个家庭》等;罗家伦的《是爱情还是苦痛》等;汪敬熙的《雪夜》等;叶绍钧的《这也是一个人》等;杨振声的《渔史》等。

第三节两种文化观念的抗争

一、与林纾等人的论争

二、与“学衡派”的论争

三、与“甲寅派”的论争

第四节创造社和文研会

一、文研会

1、文研会:

“五四”时期著名的文学社团。

周作人、沈雁冰等人于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

他们主张文学要表现人生,指导人生;反对封建文学,反对鸳鸯蝴蝶派文学和游戏文学,因而被称为“为人生派”,在创作中表现出现实主义特色。

主要刊物有:

《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等等。

2、“为人生”艺术的含义

A、要真实地表现人生,特别是平民阶级的人生。

B、要批评人生。

将表现中国国民人生同揭示国民性格中的弱点结合起来。

C、要改造人生。

主张文学应该为唤起民众,改造社会尽一份力量。

3、“为人生”文学的特征

A、客观写实倾向和忠于现实、直面现实并有意识地干预现实、改造现实的现实主义精神。

B、强调理性主义色彩。

二、创造社

1、创造社:

“五四”时期著名的文学社团。

郭沫若、郁达夫等人于1921年成立于日本东京。

他们高举浪漫主义大旗,表现出强烈的个性解放的要求,崇尚作家的自我表现,被称为“为艺术派”。

主要刊物有:

《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和《创造日》。

2、创造社的主要观点

A、重表现

B、尊天才

C、非功利

3、创造社浪漫主义倾向的原因

A、长期住在国外,对于国外和国内的病痛都十分清楚,他们的双重失望使他们对现实社会产生厌倦感。

B、久居国外,对祖国产生了一种怀乡病,而回国后又十分失望,使他们十分空虚,产生激越悲愤的情绪。

C、长期受国外非理性哲学和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

4、创造社对“五四”新文学的补充和发展

A、发展了“五四”新文学的个性主义的“人的文学”的精神,以内心世界的冲突来表现“自我”的觉醒。

B、发扬了“拿来主义”精神,更广泛地向外来文学艺术吸取精神营养和艺术力量。

C、真正体现了现代中国文学“艺术”的觉醒,力求还文学给文学本身。

D、创造社“自我表现”的文学思潮,体现了现代中国文学的主体性原则。

第四节“五四”文学精神及其历史评价

一、“重新估定一切”的叛逆精神。

二、“人的文学”的个性精神

三、忧国忧民的悲剧精神

四、“拿来主义”的开放精神

 

第二章鲁迅

第一节概述

一、生平及其创作

1、1898年——1918年,鲁迅由科技医学转向文学时期。

2、1918年——1927年,鲁迅思想智慧和艺术才能得到充分、全面展露的时期。

3、1927年——1936年,以杂文为武器斗争的时期。

二、民主主义者的鲁迅的思想

1、进化论

鲁迅抛弃了进化论中“弱肉强食”的消极因素,吸取了其中注重斗争,相信事物的新陈代谢和社会的进步,强调人类精神发展的重要性。

2、个性主义

鲁迅在尼采思想中吸取了一种“图强”精神。

3、人道主义

鲁迅不十分顺利的人生经历和对下层人民的同情形成了他的人道主义思想,并对后来的诸多作家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二节《呐喊》、《彷徨》

一、《呐喊》、《彷徨》的思想内容

体现了新文化运动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的核心思想,通过对“国民性”弱点的艺术发现而达到批评和揭露传统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文化本质的目的。

1、承接了“五四”时代精神,在追求文化革新和思想启蒙中批判专制腐朽的封建社会。

2、通过对人民命运,特别是农民命运的描写尖锐地揭露了宗法制度和封建文化传统的弊害。

3、对沉默的国民性的揭示,从更深层次批判了封建思想意识和封建愚民政策的“吃人”本质。

4、通过对在历史变动中挣扎浮沉的知识分子命运的描写,以及他们软弱、动摇、孤独的思想性格弱点的刻画,揭示了反封建的复杂性、艰苦性。

二、鲁迅小说(《呐喊》)中的农民形象

1、阿Q、润土、七斤等形象均是生活极其贫困,精神上十分愚昧麻木的落后农民。

2、鲁迅在小说中,一方面把农民放到中国农村社会各种现实关系(政治、经济、文化)中,真实反映了农民在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再现了封建农村的落后与闭塞,另一方面他又着眼于农民的典型性格,通过对农民性格中的愚弱、麻木、落后的批判,导向造成这种性格的社会根源的揭露和批判。

3、鲁迅在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背景下,展示了农村现状和农民的生活图景,在与中国革命的联系中提出了探索性的农民问题:

认为中国必须有一场以农民中封建势力影响为中心的深刻的思想革命。

三、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1、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形象。

(《孔乙己》、《白光》)

2、作为讽刺对象的封建卫道士的知识分子形象。

(《高老夫子》、《肥皂》)

3、在中国民主革命中寻找道路,彷徨、苦闷与求索的知识分子。

(《在酒楼上》、《孤独者》、《伤逝》等。

第三类知识分子具有一定的现代意识,首先觉醒,然而又从前进道路上败退下来,他们是带有浓重悲剧色彩的人物。

鲁迅一方面肯定他们的历史进步作用,一方面又着重揭示了他们的精神苦痛和精神危机,提出了知识分子历史命运和道路的问题。

四、《呐喊》、《彷徨》的艺术创新

1、最先打破了古典小说以人物彼此之间的故事为中心情节的模式,开创了以塑造人物、表现思想感情为意图的小说模式。

2、在结构上打破了古典小说按纵向时间叙述的方式和第三人称组织结构的方式;运用顺叙、倒叙和插叙,自由选择人称进行叙事。

3、将现实主义的典型化特征应用于小说创作,并注意与其他创作方法的融合,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现代小说文体。

第三节《狂人日记》、《阿Q正传》

一、《狂人日记》的主题表达。

1、首先从外部环境揭示了封建传统道德“吃人”的普遍性。

2、从家庭内部着眼,透视封建礼教所依存的基础。

3、从对自己也在无形中吃过人的怀疑入手,剖析整个封建礼教氛围对所有社会成员无须的同化,个人也便成了旧道德罪恶的载体和导体。

二、狂人形象的特点:

1、狂人是一个真实的迫害狂患者。

2、狂人的精神品格,具有时代的先觉者、勇敢的反封建战士和清醒的启蒙主义者的特色。

三、《狂人日记》的艺术特色

1、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

2、日记体形式,第一人称叙事和大量的心理描写。

3、简洁峭拔的语言。

四、阿Q的形象

1、阿Q是一个凝聚着“国民性”的落后愚昧的农民。

2、“精神胜利法”是阿Q的性格核心。

“精神胜利法”是指弱者在强者面前得不到物质上的胜利,相反得到的只是欺侮和压迫,但自己又不去以自强的行为争取这种胜利,却以一种虚妄、想象的精神安慰来缓解和冲淡心灵痛苦。

其特征是:

盲目自大、自轻自贱、欺软怕硬、苟且偷生等特点。

3、“精神胜利法”形成的原因:

外在原因:

传统封建文化思想的浸染。

内在原因:

独立人格和自我意识的匮乏。

4、阿Q形象的意义

提出了民主革命中的农民问题;揭示了国民性弱点。

五、《阿Q正传》的艺术特色

1、以现实主义手法,严格按照生活逻辑发展,将阿Q放在典型的环境中,真实地再现了人物性格和人物之间的关系。

2、以强烈的喜剧性来体现深刻的悲剧性,使悲喜剧得以有机结合。

3、幽默讽刺的语言特色。

第四节其他作品

一、《故事新编》浪漫主义的艺术特色

1、融今人今事于历史故事中,达到社会批判的目的。

2、在细节描写与人物塑造方面,不求精致,但求神似,以夸张手法使某些特征凸显出来。

3、讽刺的艺术功能更加丰富,整体效果更加强烈。

二、《野草》的创作心态与艺术特色

(一)、创作心态

1、自我灵魂拷问中的犹疑与痛苦

2、自我的价值认定

3、与理想对立面的厌恶和抗争

(二)、艺术特色

1、内敛的抒情特色

2、象征手法的运用

3、主题表现的不确定性

第五节杂文

一、鲁迅杂文产生的原因

1、时代原因:

封建文化、反动政权、社会弊端和国民性弱点。

2、主体原因:

作者强烈的责任感;不屈不挠的批判精神和战斗精神;作者性格中的反叛性和异质性。

二、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

1、形象性。

以具体的现实生活现象形象地引出对社会的思考和对历史的认识。

2、理性原则的追求。

巧妙地用暗示、借用和关联的手法,寓逻辑判断于形象事例之中。

3、抒情色彩。

强烈的感情、鲜明的道德倾向、辛辣的讽刺相结合。

4、现实战斗精神和艺术审美功能相结合。

第三章其他作家的小说创作

第一节郁达夫与自叙传小说

一、生平创作

1、早期以“性苦闷”为内容的小说

他早期的创作中,人物形象对他人过分地敌视,对自己过分地苛责,对周围的环境过分地敏感,对自己的不幸过分地夸大,对自己的隐私过分地袒露,尤其对人物变态性心理过分地关注。

代表作品:

《沉沦》等

2、回国后以“生苦闷”为内容的小说

主要写青年知识分子找不到自己的人生位置而苦闷彷徨。

代表作品:

《春风沉醉的晚上》等

3、后期(20年代末)他的创作有了明显的政治倾向性

代表作品:

《她是一个弱女子》等

二、对“自叙传”小说的认识

1、“自叙传”小说以“自我表现”的文学主张为理论基础,以创作主体的主观心理情绪为中心,淡化了小说文体的客观再现功能,强化了小说文体的主观表现功能,所以被称为一种抒情小说。

2、“自叙传”小说以创作主体为艺术中心,使得这类小说不可避免地带有自传性,即使不是作者纯粹的自传,也主要是展示作者的自己的生活经历和身边生活为主,通过主观自我的表现来揭示客观世界。

所以又称之为身边小说。

3、郁达夫和前期创造社作家的“自序传”小说侧重表现主人公的心境,大胆地袒露创作者的灵魂,甚至敢于对自己的青春期性心理进行露骨的暴露。

所以“自叙传”小说又称为心境小说或者自我暴露小说。

4、“自叙传”小说在小说文体上的另一突出特征是追求小说创作者、叙述者和作品主人公三者的共在性和同一性。

三、郁达夫小说创作的艺术个性

1、独特的题材:

多取材于青春期心理活动。

2、独特的人物:

独创的“零余者”形象。

3、独特的表现形式:

心理情绪模式。

四、郁达夫小说的思想内容

1、个性解放的追求。

他的创作重心由客观外部世界向主观内在世界转移,以创作主体的主观心理为中心表现自我,充分表现了“五四”青年对个性解放的追求。

2、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想。

在他以“性苦闷”为内容的小说中,通过对弱国子民在异国他乡所受屈辱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帝国主义的民族压迫的控诉和对祖国早日强盛的期盼。

而人道主义则表现在他后来小说中对下层人民和普通劳动者的同情和敬佩方面。

3、“色”与“欲”的颓废气息。

郁达夫的部分小说侧重刻画青年人的青春期性心理,把灵与肉的冲突写出了空前的深度。

4、“零余者”孤独的情感。

郁达夫笔下的人物都是在时代

五、郁达夫小说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1、郁达夫小说以张扬个性、崇尚感情、表现自我为内容,反映了20年代与写实并列的浪漫而感伤的文学思潮。

2、他的小说从道德角度、心理学范畴对现代小说的表现领域进行了大胆的开拓,他以浪漫主义为风格的小说开创了与鲁迅为代表的写实主义风格不同的小说创作路向。

第二节问题小说作家与乡土小说作家的创作

一、问题小说的特点和缺失

1、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社会针对性。

2、对哲理意味的追求。

3、对社会功利的追求使之不免带有观念化与抽象化的弊病人物形象被社会问题所冲淡,削弱了它的审美价值。

4、写作技巧幼稚,粗糙,叙事平铺直叙,过于巧合,带有旧小说的写法和情调。

二、乡土小说产生的原因

1、“五四”小说艺术发展的内在规律与读者欣赏心理的进步,要求艺术上有所突破,希望在作品中能够看到更广阔的社会人生,看到生活在其间的人的命运与性格的非“观念化”的、更个性化的真实描绘,而乡土文学正体现了这些要求。

2、开创了乡土小说典范的先行者鲁迅的影响。

三、乡土文学的特点

1、从表现内容上

乡土作家更多关注社会和民众,突破了“五四”新文学写知识分子的狭小天地,拓宽了创作题材。

2、从表现手法上

乡土作家从浪漫理想转向对社会的探索,从个人的感伤和回忆转向对社会人生的关注。

第四章郭沫若

第二节诗歌创作

一、《女神》的个性解放思想

1、《女神》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自我的崇尚和对自然的礼赞的思想,体现了对“五四”个性解放精神的肯定,在此,人的自我价值第一次得到肯定,人的创造力第一次得到承认,人的本性第一次得到张扬。

2、在创作中诗人以自我心理为本位,张扬自我,大胆创造。

二、《女神》的时代精神

1、对一切旧秩序、旧传统、旧礼教的大胆否定。

2、对创造与光明、民主与进步的追求。

三、《女神》中的爱国思想

1、在民主运动高涨时诗人对贫弱落后的祖国的忧虑和对祖国新生的期盼。

2、在祖国觉醒和奋起时,诗人表达了愿为祖国献身的赤诚。

四、《女神》的浪漫主义特色

1、泛神论对自然神力的人格化,使《女神》表现出奇异的壮阔感和动态的诗化美。

2、丰富的想象、神奇的夸张、激越的音调、华丽的语言也赋予《女神》浓郁的浪漫主义特征。

3、诗歌没有固定的形式,实现了诗人绝对自由,绝对的自主的艺术主张。

五、郭沫若在现代新诗发展史上的地位

1、对主情主义的张扬改变了白话新诗诗歌的美学观念。

2、对自我表现的强调开拓了白话新诗的表现领域。

3、奇异而丰富的想象提高了白话新诗的质素。

4、对诗歌语言和形式自由的追求,真正创造了自由体诗歌。

第二节历史剧创作

一、郭沫若历史剧的悲剧精神

1、郭沫若的历史剧所创造的人物都是在险恶环境中“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英雄人物和仁人志士,所以他的悲剧都是英雄悲剧。

2、他笔下的悲剧英雄群像具有相似的性格内容,他们热爱祖国,胸怀坦荡,为了民族的前途正义事业而献身,为了捍卫真理和人权勇于抗争,体现了无畏的献身精神和人格的伟大与刚强。

3、在表现手法上,他继承了莎士比亚等西方剧作家和我国元杂剧等古典悲剧的美学传统,悲剧冲突庄重严肃,格调高昂悲壮,富有悲剧的崇高美。

二、《屈原》的浪漫主义诗剧特征

1、在人物塑造方面:

主要写人物的精神品格,舍弃人物琐细的生活细节,依据“失事求似”的史剧创作原则,不拘泥于人物的历史真实,不追求人物的多面性和复杂性,夸张放大人物某一方面的特征,使人物理想化。

2、在情节处理方面:

《屈原》的情节单纯集中,作者撇开屈原复杂的经历,抓住以南后为首的投降派对他迫害一事完成对屈原一生高风亮节的品质的刻画。

3、在语言方面:

剧本的语言有诗的意境、诗的节奏和诗的韵味。

第五章其他诗人的诗歌创作

一、闻一多与诗歌的三美

1、音乐美:

主要指构成诗歌外在节奏的要素:

音尺、平仄和韵脚的和谐美。

在创作中,闻一多大多注意到了这些要素的排列规律,使诗歌具有较强烈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2、绘画美:

是指在辞藻方面,诗人借助有色彩的语言来创造鲜明的意象,通过色彩的对比来强化感情,追求画面的生动和匀整。

所以,闻一多的诗歌富有色彩感,显现出绘画般的绚丽。

3、建筑美:

是指以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为体现的形体美与和谐美。

这是闻一多在诗歌形式美上的探索,但这种诗歌的表现形式有过于工整以至呆板雕琢的毛病。

二、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特点

1、构思精巧,意象新颖。

2、韵律和谐,富有音乐美。

3、章法整饬而灵活多样。

4、辞藻华美,风格明丽。

第二编第二个十年

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

一、第二个十年文学的概况

1、文学由启蒙向救亡倾斜

2、革命文学口号的提出以及创造社的转向

3、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

二、第二个十年的文学创作

1、小说创作:

题材多样化;作品众多;小说流派不断涌现。

2、诗歌创作:

中国诗歌会;后期新月派;现代派诗。

3、散文创作:

杂文、报告文学和游记散文繁荣

4、戏剧创作:

戏剧艺术走向成熟;国防戏剧的兴起。

三、本时期文学思潮的特点

1、现实主义文学思潮更加发展壮大,成为这一时期的文学主潮。

2、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大为减弱。

3、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有所发展,产生了现代派诗和现代派小说——心理分析小说和新感觉派小说。

四、左联

左联:

三十年代著名的文学社团。

1930年成立与上海,是创造社、太阳社与鲁迅、茅盾在关于无产阶级文学的论争后,在共产党的促使下结成统一战线的结果。

他们提倡大众文化,介绍马克思主义思想,重视文艺批评,批判资产阶级文艺思想,参与政治斗争,主要刊物有:

《前哨》、《文学导报》、《北斗》等。

五、京派

京派:

指20年代在北平和北方形成的一个作家群体。

他们文化心态从容宽厚,功利意识淡薄而艺术独立意识浓厚,其作品多由文化层面探讨人性和人生,注重道德与文化的健康与纯正,有一定的纯文学色彩。

六、心理分析小说的特点

1、小说使用心理分析方法去开掘人物的潜意识和隐意识领域,表现人物的变态心理,梦幻心理,二重人格,引出本我与超我尖锐冲突的主题。

2、小说一般围绕着性爱意识在日常生活中取材,用精神分析方法来剖析国人的本我与超我的矛盾心理,这些作品具有较为鲜明的反封建的意义。

七、新感觉派小说的特征

1、题材上:

新感觉派小说表现了半殖民地大都市形形色色的日常生活现象和事态人情,并侧重展现都市生活的畸形与病态,从而提供了另一类都市文学。

2、表现手法上:

引进感觉主义、印象主义、意识流等现代派手法,在小说结构、形式、方法、技巧等方面力求创新,刻意捕捉新奇感觉,并把主题感觉客体化。

3、人物刻画上:

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注重开掘和表现潜意识和变态心理。

八、社会剖析派小说的特点

1、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试图以创作来揭示生活的本质并预示社会生活的正确发展方向。

2、从社会的政治经济入手,用阶级对抗的方式去观察和分析社会现实。

第二章茅盾

一、茅盾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

1、茅盾将“五四”时期文学研究会“人生派”的现实精神加以发展,建立起在当时来说属于全新的革命现实主义文学模式。

2、茅盾在对社会现象不懈的理解和分析中,构思长篇巨制,彻底改变了“五四”时期中长篇小说的幼稚状态,使之走向完善。

3、以极强的都市生活感受,描写了现代都市的政治结构、经济结构和现代生活方式,开创了“时代女性”和资本家两大人物形象系列,创建了现代都市文学。

4、创造了革命文学理论,以自己努力的文学实践,发展、完善了中国现代小说。

并注重它与世界文学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