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754005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80.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docx

《高一语文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一语文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docx

高一语文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

黑龙江省大庆市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17分)

1.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经济发展却忽视了环境保护,如果人们司空见惯了绵延不散的雾霾,那我们还如何走出这令人窒息的污染围城?

B.许昌春秋楼关圣殿正中为高13米、号称亚洲最大的室内关羽神像,关公手缕长髯,微合耳目,惟妙惟肖。

C.从诗歌的风格看,李白的飘逸,杜甫的沉郁,王维的冲淡,白居易的浅易,实在是各有千秋。

D.鳞次栉比的高楼,玻璃山的城市,浮光掠影的夜生活,以及笑靥如花的容颜,在那个时代,“南边”俨然成了繁荣昌盛的代名词。

【答案】C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成语辨析题需从三方面入手:

一看对象,二看褒贬,三看语境。

在判定错误选项的基础上巧用排除法。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全长职工讨论和听取了厂长关于改善经营管理的报告。

B、《舌尖的中国》这部风靡海内外的纪录片,用镜头展示烹饪技术,用美味包裹乡愁,给观众带来了心灵的上的震撼。

C、谢晋老人在80岁的时候,还清楚地记得老师在毕业典礼上对自己的评价:

一个温情主义者。

D、认识沙尘暴、了解沙尘暴,是为了从科学的角度达到对沙尘暴进行预防减少沙尘暴造成的损失。

【答案】B

【试题分析】A语序不当,应为“听取和讨论”,有时间上的先后关系。

C表意不明,“自己”到底是“谢晋老人”还是指“老师”,有歧义。

D成分残缺,“达到”的宾语中心语残缺,应在“损失”后加“的目的”。

【考点定位】辨析并修改病句。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高考病句辨析题,不少病句有明显的标志词语,比如介词、动词、代词、并列词、关联词、否定词、两面词、数量词、成语、修饰语等,只要我们“炼”就一双慧眼,迅速盯住这些标志词语,就能找到辨析病句的捷径。

3.下列关于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3分)

A、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爱国词人。

《破阵子》描叙了他对早年军旅生涯的追忆和留恋,最后一句写出了不能收复失地、壮志未酬的哀伤。

B、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他以笔代戈,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

C.契诃夫,俄国作家,代表作有《草原》《套中人》《樱桃园》等。

作品《变色龙》塑造了一个趋炎附势、见风使舵、虚伪可笑的小人物奥楚蔑洛夫。

D.《左传》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

【答案】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要求考生选择出不正确的一项。

给出的大多是常见的中外文学常识。

可采取课内常识回顾法来判断对错。

D项《左传》是编年体史书。

【考点定位】本题重点考查识记文学常识。

能力层级为识记A级。

【名师点睛】考常识,关键是懂常识。

在复习备考时,我们应关注中外文学常识的积累。

特别是作家、作品、体例、国籍、姓名字号要一一对应,不能张冠李戴。

4.用课文原句填空(6分)

(1)《论语十则》中阐述“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

(2)《春望》中作者看到山河破碎的景象,描绘内心忧伤令自己形容憔悴的句子是“,”。

(3)《破阵子》中表现作者为国分忧、建功立业志向的句子是“,

”。

【答案】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白发搔更短,浑欲不胜簪(3)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考点定位】本题重点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高考名句名篇需要识记技巧,更需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

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得准、写得对、看得清。

既要对应,又要对字。

5.结合上下文,在划线处仿写句子,要求句式一致,语义连贯。

(2分)

在心灵的分岔路上,也许我们在不经意间发现自己走错了路,请立刻回头,重新选择一条路走吧。

我们要相信:

没有原野的芬芳,可以选择小草的翠绿;,;

,。

【答案】(示例)没有蓝天的深邃,可以选择白云的飘逸;没有大海的辽阔,可以选择小溪的优雅。

【试题分析】注意形似:

“没有……可以选择”;注意神似:

内容上构成对比。

【考点定位】本题重点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仿写有嵌入式仿写、续写式仿写、命题式仿写和开放式仿写几种形式,仿写题的关键是明确题干的要求和对例句的分析,例句如是单句主要分析句子结构,如是复句主要分析分句之间的关系,要做到句式和例句一致,仿写题大多数都要考修辞,因此对修辞手法的运用一定不要忽略。

二、阅读理解与分析(43分)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6—11题。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别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6.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

7.作者是使用何种修辞手法来表现这种感情的,请结合原诗作具体分析。

(4分)

【答案】

6.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搬家辞别往日最喜爱的湖上亭时,对故居一草一木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

7.诗人主要是使用拟人手法(1分),把柳条、藤蔓和黄莺拟人化来表达这种依依难舍之情的。

在诗人眼中,柳条、藤蔓和黄莺都具有人的情感,对他的离去也是依依不舍。

(3分)

【考点定位】此题考查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情感题:

第一步,分析诗歌描写了什么内容。

第二步,分析诗歌表达了什么情感。

答题格式为:

本诗通过()的描写,抒发了诗人()的感情。

7.【试题分析】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

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

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手法题:

艺术手法分描写手法和抒情手法。

古诗常用的描写手法主要有:

白描、细描、拟人、衬托、烘托、渲染、对比、夸张等。

答题步骤:

①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②结合诗句阐释说明作者是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的;③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古文阅读】

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

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

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

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

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

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马有上、中、下辈。

于是孙子谓田忌曰:

“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

”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

及临质,孙子曰:

“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

”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

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

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

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

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

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

孙子谓田忌曰:

“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

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

”庞涓行三日,大喜,曰:

“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

”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

马陵道陕,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

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

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

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

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

“遂成竖子之名!

”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

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8.解释下列加点实词的含义。

(4分)

乃阴使召孙膑

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

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

乃钻火烛之

9.选出下列加点虚词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3分)

A.素悍勇而轻齐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B.遂成竖子之名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C.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齐因乘胜尽破其军

D.孙膑以此名显天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孙膑精通兵法,善于扬长避短,因势利导,指挥作战常常智胜敌手,深得齐将田忌重用。

在马陵之战中,他用减灶的计策诱敌深入,大破魏军,名扬天下。

B.庞涓曾与孙膑同学兵法,后来做了魏惠王的将军,因忌恨孙膑,设计断其双足。

在马陵之战中,庞涓在消灭齐军士卒过半的情况下,终因过于自信,兵败自刭。

C.马陵之战可以说是一场心理战争。

孙膑紧紧抓住魏军凶悍勇猛,一向瞧不起被称为胆小怯弱的齐兵的心理,精心策划,巧设埋伏,终于计胜庞涓。

D.本文通过马陵道智斗庞涓的故事,充分表现了孙膑过人的智谋和卓越的战略战术思想。

他的《孙膑兵法》为后世传诵,成为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著作。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5分)

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

(3分)

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

(2分)

【答案】

8.暗中;两次;离开;照,照耀。

9.B

10.B

11.

(1)齐国使者到大梁来,孙膑以刑徒的身份秘密拜见,游说齐国使者。

(如、刑徒、说各1分)

 

(2)我本来就知道齐军怯懦,进入魏国境内三天,士兵已经逃跑了一大半。

(固、亡各1分)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解答常见文言实词题,需要熟记课文注释。

9.试题分析:

C项两个“其”都作代词,他,他的。

A项两个“而”都作连词,第一个“而”表并列;第二个“而”表承接;B项第一个“之”作助词,的;第二个“之”作代词,代学习内容;D项两个“以”都作介词,第一个“以”翻译“因为”;第二个“以”翻译“按照”。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解答常见文言虚词题,需要比较位置和搭配,分清词性和意义。

10.试题分析:

C项曲解文意,“在消灭齐军士卒过半的情况”只是孙膑设计让庞涓上当的假象,并不是事实。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一看人,二看事,三看时和地。

正确解答这类题,需仔细阅读全文,比较准确全面地把握文章所写的人物、事件、时间、地点。

然后将选项跟原文中的有关内容进行对照,找出错论。

11.试题分析:

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1)采分点:

如,到;刑徒,刑徒的身份;说,游说。

(2)采分点:

固,本来;亡,逃跑。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言文翻译首先要找出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

本题涉及到的重点主要是古今异义,要注意“替换”。

【参考译文】

孙膑曾经和庞涓一起学习兵法。

庞涓在魏国做事以后,当上了魏惠王的将军,但自认为才能比不上孙膑,便暗中派人把孙膑找来。

孙膑到了魏国,庞涓害怕他比自己贤能,忌恨他,就假借罪名砍去他的双脚并施以墨刑,想使他埋没于世不为人知。

  齐国使者到大梁来,孙膑以刑徒的身份秘密拜见,进行游说。

齐国使者觉得此人不同凡响,就偷偷地用车把他载回齐国。

齐国将军田忌赏识他并像对待客人一样礼待他。

田忌经常与齐国诸公子赛马,设重金赌注。

孙膑发现他们的马脚力都差不多,可分为上、中、下三等。

于是孙膑对田忌说:

“您只管下大赌注,我能让您取胜。

”田忌相信并答应了他,与齐王和诸公子用千金来赌胜。

比赛即将开始,孙膑说:

“现在用您的下等马对付他们的上等马,拿您的上等马对付他们的中等马,拿您的中等马对付他们的下等马。

”三场比赛完后,田忌一场不胜而两场胜,最终赢得齐王的千金赌注。

于是田忌把孙膑推荐给齐威王。

威王向他请教兵法后,就把他当作老师。

  又过了十三年,魏国与赵国联合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

齐国派田忌率领军队前去救援,径直进军大梁。

魏将庞涓听到消息后,率军撤离韩国赶回魏国,但齐军已经越过边界向西挺进了。

孙膑对田忌说:

“那魏军向来凶悍勇猛,看不起齐兵,齐军有怯懦的名声,善于指挥作战的将领,就要顺着事物发展的趋势加以引导。

兵法上说,急行军百里与敌人争利的有可能损失上将军,急行军五十里与敌人争利的只有一半士兵能赶到。

命令齐国军队进入魏国境内后先设十万个灶,过一天设五万个灶,再过一天设三万个灶。

”庞涓行军三天,非常高兴,说:

“我本来就知道齐军怯懦,进入魏国境内三天,士兵已经逃跑了一大半。

”于是丢下了他的步兵,只和他轻装精锐的骑兵日夜兼程地追击齐军。

孙膑估计他的行程,天黑应当赶到马陵。

马陵道路狭窄,两旁又多是峻隘险阻,可以埋伏军队,孙膑就叫人砍去树皮,露出白木,写上“庞涓死于此树之下”。

然后命令一万名善于射箭的齐兵,隐伏在马陵道两旁,约定说“天黑看见点着的火就万箭齐发”。

庞涓果然当晚赶到砍去树皮的大树下,见到白木上写着字,就点火照树干上的字。

还没读完,齐军伏兵就万箭齐发,魏军大乱,失去照应。

庞涓自知无计可施,败局已定,就拔剑自刎,临死说:

“倒成就了这小子的名声!

”齐军就乘胜追击,把魏军彻底击溃,俘虏了魏国太子申回国。

孙膑也因此名扬天下,后世社会上流传着他的《兵法》。

(二)阅读《生物发光的奥秘》完成12——14题(9分)

生物发光的奥秘

说到生物世界里的发光现象,人们首先会想到萤火虫,但是除了这种昆虫外,还有许多生物也能发光。

人们发现,不同的生物会发出不同颜色的光来。

所有的植物在阳光照射后都会发出一种很暗淡的红光,微生物一般都会发生淡淡的蓝光或者绿光,某些昆虫会发出黄光。

仔细地划分一下,生物发光可分两类:

一类是被动发光,如植物,那些微弱的红光不过是没能参与光合作用的多余的光,这种光对植物是否有着生物学上的意义目前还是个谜,但一般的看法是这种光无意义,就像涂有荧光物质的材料经强光照射后再置于黑暗中发光那样;另一类是主动发光,尽管有一些主动发光的意义目前还未全部认识清楚,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绝大多数生物的主动发光是有用途的。

光是一种能量,主动发光是对能量的一种消耗。

生物的生存策略有一个最基本的共同点,那就是在维持生命的正常活动中最大限度地去节省能量,因此主动发光必定是主动发光生物生存的一个重要手段。

1885年,社堡伊斯在实验室里提取出萤火虫的荧光素和荧光素酶,指出萤火虫的发光是一种化学反应。

后来,科学家们又得到了荧光素酶的基因。

经过科学家们的研究,萤火虫的发光原理被完全弄清楚了。

我们知道,化学发光的物质有两种能态,即基态和激发态,前者能级低而后者能级很高。

一般地说,在激发态时分子有很高并且不稳定的能量,它们很容易释放能量重新回到基态,当能量以光子形式释放时,我们就看到了生物发光。

如果我们企图使一个物体发光,我们只需要给它足够的能量使它从基态变成激发态就行了。

但生物要发光则需要体内的酶来参与,酶是一种催化剂,并且是高效率的催化剂。

它可以促使化学反应的发生,给发光物质提供能量,且能保证消耗的能量尽量少而发光强度尽可能高。

在萤火虫体内,ATP(三清腺酸苷)水解产生能量提供给荧光素而发生化学反应,每分解一个ATP氧化一个荧光素就会有一个光子产生,从而发出光来。

目前已知,绝大多数的生物发光机制是这种模式。

不过在发光的腔肠动物那里,荧光素则换成了光蛋白,如常见发光水母的绿荧光蛋白,这些绿荧光蛋白与钙或铁离子结合发生反应从而发出光来。

12.根据文意,下列对“生物发光”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生物发光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无意义的被动发光,一类是具有意义的主动发光。

B.生物发光指的是一种化学发光现象,它只有在两种能态时因能量释放而形成的一种发光现象。

C.生物发光是一种化学发光现象,它只有在两种能态同时出现的情况下才能产生。

D.生物发光在发光的腔肠动物那里也需要通过发生化学反应来提供能量。

13.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由于植物吸收的光部分未参与光合作用,因此有些植物只能发出暗淡的红光。

B.因为杜堡伊斯找到荧光素酶的基因,才使得萤火虫的反光原理被完全弄清楚。

C.科学家在分析物质的化学发光原理时,一般认为在激发态时分子容易释放很高且不稳定的能量然后重新回到基态。

D.被动发光的生物拥有更多的基态,主动发光的生物拥有更多的激发态。

1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只要一个ATP和一个荧光素发生氧化反应,萤火虫体内就会有一个光子产生。

B.生物之所以会发出不同颜色的光,是因为体内拥有荧光素或光蛋白。

C.生物发光需要体内的酶来参与,生物体内的酶越多,发出的光越强。

反之亦然。

D.荧火虫发光原理的揭示,为人类开发利用高效节能的新光源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答案】

12.D

13.C

14.D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理解概念含义的题目,题干一般以“下列对‘生物发光’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13.试题分析:

A.因果关系不成立。

B“后来,科学家们又得到了荧光素酶的基因。

经过科学家们的研究”“才使得萤火虫的发光原理被完全弄清楚。

”D“基态和激发态,前者能级低而后者能级很高”,可见,文中“基态”和“激发态”不是以多少来衡量,而是以“能级”的高低来衡量。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原文与选项在判断上的差别。

14.试题分析:

A项原文中说“每分解一个ATP氧化一个荧光素就会有一个光子产生”,是ATP水解产生能量提供给荧光素而发生氧化反应;B项,从原文可知,生物发光是因为其体内的荧光素或光蛋白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给发光物质提供能量;C项,属于无中生有,原文认为“生物发光需要体内的酶来参与”,但没有说生物体内的酶和发出的光成正比关系;D项,属于合理的推断,体现了科学家研究此原理的现实意义。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以“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注意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

(三)阅读《王小谟:

75岁不失棱角》完成15-17题。

(13分)

王小谟:

75岁不失棱角

邱晨辉

人民大会堂的颁奖大会上,无数闪光灯照亮王小谟的那一刻,他半个世纪以来的科技成绩更是被人们反复传颂——提出中国预警机技术发展路线图,主持研制出中国第一代机载预警系统。

媒体赋予他的诸多头衔——“中国预警机之父”、著名雷达专家等等。

然而,近些年来,王小谟倒是经常放出些“得罪人”的话,甚至会因为“有个性”“直爽”惹来一些“争议”。

8年前,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北京代表团中,时任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科技委副主任的王小谟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就建议要克服在科学研究上的浮躁情绪,切勿追求短期效应。

值得一提的是,王小谟当时话锋直指科技体制,称“要从体制与机制的改革和完善入手,才能推动科研健康发展。

在两院院士中,就是国家科技最高奖获得者中也不乏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的,但王小谟的履职方式却颇具个性。

至少,与绝大多数科学家只在科技领域谏言不同,这位“学问最高”的代表群体中的一员,还会从一个普通公民的角度看待社会问题,并颇有“个性”地提出自己的想法。

在10年前的一次两会上,王小谟揪住“两院”报告就是一连串的问责,他称报告里面列举出很多数字,说明“两院”做了很多工作,具有说服力,但是,“要做的工作不能仅限于此”。

王小谟发言道,对于人民关注的大案要案,要加大审理透明度和报道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实情并受到警示教育。

当然,这样的“敢言”和“个性”,也让王小谟尝到舆论的苦头。

上世纪90年代初,海湾战争让人们看到了国家装备预警机的紧迫性,预警机研制又一次提上了日程。

王小谟主动请缨,与十几位老专家联名上书,要求自主研制预警机。

令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一想法一经提出,迎来的不是技术上的挑战,而是受到了一些质疑。

“我们当然可以从国外买,省时省力,但是一旦战争真的爆发,国外只要卡住几个配件,我们买回来的预警机就用不了!

”王小谟据理力争。

这句话后,王小谟不再发声,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干活儿”去了。

再一次公开露面,已到了2009年。

在10月1日的国庆60周年阅兵式上,由王小谟主导研制的预警机作为领航机型,引领机群,分秒不差地飞过天安门广场。

有人看到,看台上的王小谟“流泪了”。

王小谟选择的逻辑很简单,他只想要属于科学的答案,却从不愿意随波逐流。

1987年5月,当德国青年鲁斯特驾驶轻型飞机直入苏联领空,突破当时世界上最强大之一的地面雷达防空网后,苏联被吓到了,中国同样震惊了。

低空防御雷达成了一个必须拿下的科技。

那时,已是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38所所长的王小谟跃跃欲试。

然而,国家并没有把低空雷达的研制任务交给38所。

王小谟没有就此放弃。

“不让我们做,我们针对国外出口行不行?

”看似不合组织口味的这一招,却用成果打败了美国、俄罗斯的雷达,并以国际价格卖给了不少对技术要求很“刁”的国家。

王小谟和团队也因此收获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今天,他获得了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人民大会堂里,面对前来采访的年轻记者,他不顾工作人员的阻拦,微笑着握手。

王小谟总是对年轻人青睐有加。

这位曾经的中国预警机系统总设计师,先后培养出18位中国预警机系统或雷达系统总设计师,中国在这一重要领域的事业传承有望!

王小谟,我国著名雷达专家、预警机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在50多年的科技生涯中,先后主持研制了多部世界先进的雷达,为我国国土防空网的建设完善做出了重大贡献。

(节选自2013年1月19日《中国青年报》)

【相关链接】

  1969年,王小谟接到了一个新的调令:

到三线去。

跟王小谟一起从14所去贵州的有八九百人,他们组成了一个新的研究所——电子工业部第38研究所。

王小谟带领一批技术骨干,开始了长达十三年的三坐标雷达研究。

  以前的雷达车上没空调,四五十度的高温,人在里面就算只穿一个小裤头,也热得汗珠直冒。

经常待在里面做试验的王小谟深知其中的辛苦,于是,他提出在雷达机里装空调器。

这种人性化的设计理念,挑战了当时“以苏联为师”的顽固理念,需要巨大的勇气。

  果然,这一理念遇到了很大的阻力,但王小谟斩钉截铁:

“人是第一战斗力!

人都不行了,你那设备有什么用啊!

”这种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在后来我国预警机的设计中,也得到了贯彻,比如在预警机上装厕所、减噪等。

1986年,王小谟担任38所所长。

此时的38所,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暴露了很多问题,253名技术人才“南飞”。

地处边远山区,每年分配来的大学生不仅数量少,而且报到率低。

怎么办,对此,王小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工资和住房采取按贡献分配。

对技术尖子给予浮动两级工资的重奖;对长期不干工作的人先是黄牌警告,如不改正就请出所。

经过改革,人的积极性被调动,科研成果如雨后春笋,38所逐步走向国内一流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