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应用题分析报告解答方法.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759430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6.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应用题分析报告解答方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小学数学应用题分析报告解答方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小学数学应用题分析报告解答方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小学数学应用题分析报告解答方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小学数学应用题分析报告解答方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小学数学应用题分析报告解答方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小学数学应用题分析报告解答方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小学数学应用题分析报告解答方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小学数学应用题分析报告解答方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小学数学应用题分析报告解答方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小学数学应用题分析报告解答方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小学数学应用题分析报告解答方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小学数学应用题分析报告解答方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小学数学应用题分析报告解答方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小学数学应用题分析报告解答方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小学数学应用题分析报告解答方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小学数学应用题分析报告解答方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小学数学应用题分析报告解答方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应用题分析报告解答方法.docx

《小学数学应用题分析报告解答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应用题分析报告解答方法.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数学应用题分析报告解答方法.docx

小学数学应用题分析报告解答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培养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应用题在小学数学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所涉及的面也很广。

解答应用题既要综合运用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等基础知识,还要具有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的能力。

所以,应用题教学不仅可以巩固基础知识,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怎样培养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呢?

下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牢固地掌握基本的数量关系

   是解答应用题的基础

   应用题的特点是用语言或文字叙述日常生活和生产中一件完整的事情,由已知条件和问题两部分组成,其中涉及到一些数量关系。

解答应用题的过程就是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进行推理,由已知求得未知的过程。

学生解答应用题时,只有对题目中的数量之间的关系一清二楚,才有可能把题目正确地解答出来。

换一个角度来说,如果学生对题目中的某一种数量关系不够清楚,那么也不可能把题目正确地解答出来。

因此,牢固地掌握基本的数量关系是解答应用题的基础。

   什么是基本的数量关系呢?

根据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意义决定了加、减、乘、除法的应用范围,应用范围里涉及到的内容就是基本的数量关系。

例如:

加法的应用范围是:

求两个数的和用加法计算;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用加法计算。

这两个问题就是加法中的基本数量关系。

   怎样使学生掌握好基本的数量关系呢?

   首先要加强概念、性质、法则、公式等基础知识的教学。

举例来说,如果学生对乘法的意义不够理解,那么在掌握“单价×数量=总价”这个数量关系式时就有困难。

   其次,基本的数量关系往往是通过一步应用题的教学来完成的。

人们常说,一步应用题是基础,道理也就在于此。

研究怎样使学生掌握好基本的数量关系,就要注重对一步应用题教学的研究。

学生学习一步应用题是在低、中年级,这时学生年龄小,他们容易接受直观的东西,而不容易接受抽象的东西。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直观教学,通过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在获得大量感性知识的基础上,再通过抽象、概括上升到理性认识。

下面以建立有关倍的数量关系为例来说明。

   两个数量相比,既可以比较数量的多少,也可以比较数量间的倍数关系。

这就是说,“倍”也是在比较中产生的。

在教有关“倍”的数量关系时,核心问题是对“倍”的认识。

为了使学生理解“倍”的意义,教学中可以这样进行:

   第一步从同样多入手。

教师在第一行摆了2个△,第二行摆了2个○,启发学生说出○与△的个数同样多。

   第二步引出差,使差与比的标准同样多。

接着教师在第二行再摆上1个○,这时○比△多1个。

然后在第二行再摆上1个○,使学生说出○比△多2个;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得出:

○比△多的部分与△的个数同样多。

   第三步从份数入手建立“倍”的概念。

接上面,如果把2个△看作1份,○有这样的几份呢?

○有这样的2份,我们就说○的个数是△个数的2倍。

   把“倍”的概念理解透了,那么教有关“倍”的数量关系时就比较容易了。

例如教“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这种数量关系时,可以使用下面这样的应用题:

   有3只黑兔,白兔的只数是黑兔的4倍,白兔有几只?

   在这道简单应用题中,“白兔的只数是黑兔的4倍”这个条件是关键。

通过教具演示和学生动手操作,学生清楚地知道这句话的含意是:

把3只黑兔看作1份,白兔有这样的4份。

求3只的4倍是多少,就是求4个3只是多少。

用乘法计算列式是:

3×4=12(只)。

从而使学生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如果在建立每一种数量关系时,都能使学生透彻地理解,牢固地掌握,那么就为多步应用题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此外,人们在工作和学习中,把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概括成关系式,如:

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亩产量×亩数=总产量,应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这对学生掌握数量关系及寻找应用题的解题线索都是有好处的。

   再有,对一些名词术语的含意也要使学生很好地掌握。

如:

和、差、积、商的意义,提高、提高到、提高了、增加、减少、扩大、缩小等的意义。

否则会在分析数量关系时造成错误。

二、掌握应用题的分析方法

   是解答应用题的关键

   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数量关系后,能否顺利地解答应用题,关键在于是否掌握了分析应用题的方法。

可以这样说,应用题教学成败的标志也在于此。

   

(一)常用的分析方法

   分析应用题常用的方法是综合法和分析法。

   1.综合法

   综合法的解题思路是由已知条件出发转向问题的分析方法。

其分析方法是:

选择两个已知数量,提出可以解决的问题;再选择两个已知数量(所求出的数量这时就成为已知数量),又提出可以解决的问题;这样逐步推导,直到求出题目的问题为止。

   2.分析法

   分析法的解题思路是从应用题的问题入手,根据数量关系,找出解这个问题所需要的条件。

这些条件中有的可能是已知的,有的是未知的,再把未知的条件做为中间问题,找出解这个中间问题所需要的条件,这样逐步推理,直到所需要的条件都能从题目中找到为止。

   以上这两种分析方法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

由条件入手分析时,要考虑题目的问题,否则推理会失去方向;由问题入手分析时,要考虑已知条件,否则提出的问题不能用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来求得。

在分析应用题时,往往是这两种方法结合使用,从已知找到可知,从问题找到需知,这样逐步使问题与已知条件建立起联系,从而达到顺利解题的目的。

以下面这道应用题的分析为例,就可以看出两种分析方法结合运用的过程。

   例:

某工厂计划全年生产机床480台,实际提前3个月就完成了全年计划的1.2倍。

照这样计算,这个厂全年实际生产机床多少台?

   分析过程用图64表示如下。

   顺便再提一下,如果在分析这个题时,从条件入手分析而不兼顾问题的话,很容易根据“计划全年生产机床480台”这个已知条件,先提出“计划每月生产机床多少台”这个问题,而提出的这个问题与解题是无关的,使分析偏离了所要解决的问题。

从而再一次说明,在分析应用题时,一定要瞻前顾后,统观全题。

   

(二)特殊的分析比较

   有些应用题由于结构比较特殊,单纯用综合法和分析法分析还是有困难的,这就需要再掌握一些特殊的分析应用题的方法,这样有助于提高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常用的特殊的分析方法有以下几种。

 1.转化法

   由于已知条件和问题的不同,转化的方法又可以细分为以下五种。

   

(1)把一事物转化成它事物

   例妈妈买了3千克桔子和4千克苹果,共花了23.4元。

每千克苹果的价钱是桔子的1.5倍。

每千克苹果和桔子各多少元?

   这个题由于桔子和苹果的重量不相等,故而需要转化。

“每千克苹果的价钱是桔子的1.5倍”是转化的条件。

可以这样分析:

买1千克苹果的钱可以买1.5千克桔子,那么买4千克苹果的钱可以买(4×1.5)千克桔子。

从而可知,买苹果

   和桔子花去的23.4元钱相当于买(3+4×1.5)千克桔子的钱。

通过这样的转化,题目就迎刃而解了。

   解:

23.4÷(3+4×1.5)=2.6(元)

   2.6×1.5=3.9(元)

   答:

每千克苹果3.9元,每千克桔子2.6元。

   

(2)单位“1”的转化

   根据题意,先画出线段图(见图65)。

   是不相同的,只有统一了单位“1”才能解题,这就需要进行单位“1”的转化。

   答:

这箱灯泡共有294个。

   此题也可以余下的个数为“1”,用转化法求出总数是余下个数的几倍。

这样转化解题的步骤要多,不如上面这样转化解题简便。

   (3)运用“同样多”的概念进行转化

   例二月份甲的奖金是乙的4倍。

三月份甲比上月多得奖金8元,乙比上月少得奖金2元,三月份甲的奖金是乙的6倍。

问三月份乙得奖金多少元?

   由题意可知,二月份和三月份甲的奖金都是以乙的奖金数为“1”,但二月份和三月份乙的奖金数是不一样的,所以题目中的“4倍”与“6倍”的单位“1”是不相同的,这就需要用转化法统一单位“1”。

但是转化的方法与上题不同,为了便于说明,先画出图(见图66)。

   已知二月份甲的奖金是乙的4倍,把甲二月份奖金4份中的每一份去掉2元,那么每一份余下的部分就与乙三月份的奖金同样多。

这就是说,甲二月份的奖金比乙三月份奖金的4倍多8元。

从而可知,乙三月份奖金的6倍比乙三月份奖金的4倍多16元。

运用“同样多”的概念,就把“4倍”与“6倍”的单位“1”统一成以乙三月份的奖金为单位“1”了。

   解:

(2×4+8)÷(6-4)=8(元)

   答:

乙三月份的奖金是8元。

   (4)利用常识进行转化

   例一个水塘里有一些龟和鹤,足数共120只,鹤的只数是龟的3倍。

问龟、鹤各有多少只?

   从题目的已知条件看,鹤与龟足数之和是120只,可倍数关系却给的不是足数之间的关系,这就需要把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转化成足数之间的倍数关系。

这种转化是应用常识进行转化的。

因为龟有4只足,鹤有2只足,即2只鹤的足数与1只龟的足数相同。

所以当鹤的只数是龟的3倍时,鹤的足数只是龟的1.5倍。

至此题目就成为一道和倍问题,可以求出龟与鹤的足数,进而就可以求出龟与鹤的只数。

   解:

120÷(1+3÷2)=48(只)

   48÷4=12(只)

   12×3=36(只)

   答:

龟有12只,鹤有36只。

   (5)图形的转化

   因为本文是谈应用题教学,所以关于图形的转化就不再举例说明了。

   综上所述,凡是能用转化法解的题目其本身都必定存在着可转化的条件。

用转化法解这种题时,关键是要正确地找出转化的条件。

2.假设法

   在我国古代数学名著《孙子算经》中载有鸡兔同笼问题,其解题方法应用的就是假设法。

假设法应用的范围也是比较广的,请看下面几个题。

   例1一件工程,甲独做10天完成,乙独做15天完成,丙独做20天完成。

现在三人合做,甲因病中途休息,这样到第6天才完成任务,求甲休息了几天。

   这是一道工程问题,一般的解法是:

   应用假设法解此题可以这样想:

假设甲没有休息,那么甲、乙、丙三人合做6天必然超额完成任务。

甲完成超额部分的天数,就是他休息的天数。

   答:

甲休息了3天。

   例2有一批零件,师傅单独加工比徒弟少用3小时。

师傅每小时加工10个,徒弟每小时加工8个,这批零件有多少个?

   解法一假设师傅加工的时间与徒弟相同,那么师傅可多加工30个零件。

由已知条件可知,师傅每小时比徒弟多加工2个零件,根据这两个条件就可求出徒弟加工这批零件所用的时间,进而就可以求出这批零件的个数。

   解:

8×[10×3÷(10-8)]

   =8×15

   =120(个)

   答:

这批零件有120个。

   解法二假设徒弟加工的时间与师傅相同,那么徒弟就有24个零件没有加工。

由已知条件可知,徒弟比师傅每小时少加工2个零件,根据这两个条件就可求出师傅加工这批零件所用的时间,进而也就可以求出这批零件的个数。

   解:

10×[8×3÷(10-8)]

   =10×12

   =120(个)

   答:

同上。

   例3甲乙两个仓库内原来共存货物480吨,现在甲仓又运进它所存货物的40%,乙仓又运进它所存货物的25%,这时两仓共存货物645吨。

原来两仓各存货物多少吨?

   这个题中的百分率40%和25%的单位“1”不相同,但是不具备转化的条件,所以采用假设法来分析。

   假设两仓都运进所存货物的40%,那么可知共运进货物480×40%=192吨。

而实际两仓共运进货物645-480=165吨。

从而可知多算了192-165=27吨,为什么多算了27吨呢?

就是因为乙仓实际运进了所存货物的25%,而也当做运进所存货物的40%计算了。

从而可知,乙仓原来所存货物的40%与25%的差相当于27吨,于是可知乙仓原来存货物的吨数。

   解:

480×40%=192(吨)

   645-480=165(吨)

   192-165=27(吨)

   27÷(40%-25%)=180(吨)

   480-180=300(吨)

   答:

原来甲仓存货物300吨,乙仓存货物180吨。

   此题也可以假设两仓都运进所存货物的25%,其思路可以仿照上面所述,这里就不多谈了。

   用假设法解题的思考方法是:

先根据解题的需要对已知条件做出假设,通过假设引出矛盾,然后分析产生矛盾的原因,把原因分析清楚了,题目就可以解答出来了。

3.对应法

   用对应法解答的应用题,主要是求平均数问题和分数、百分数应用题。

   例1同学们分成三个组糊纸盒,第一组15人,1.5小时共糊了405个;第二组12人,2小时共糊了384个;第三组10人,2.5小时共糊了500个。

问:

①平均每组糊纸盒多少个?

②三个组平均每人糊纸盒多少个?

③三个组平均每小时糊纸盒多少个?

   ①求平均每组糊纸盒多少个,这是求简单平均数问题。

需要用三个组共糊纸盒数除以3.也就是三个组共糊纸盒数与组数要相对应。

即:

   ②求三个组平均每人糊纸盒多少个,就需要用三个组糊纸盒总数除以三个组的总人数。

也就是纸盒的总数与糊纸盒的总人数相对应。

即:

   ③求三个组平均每小时糊纸盒多少个,就需要用三个组糊纸盒的总数除以三个组用的总时间。

也就是纸盒总数与糊纸盒用的总时间相对应。

即:

   第②③两问都属于求加权平均数问题。

求加权平均数的关系式一般写作:

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其中总数量与总份数要相对应。

学生在学习这种应用题时,容易出现的错误恰恰是总数量与总份数不相对应。

教这类应用题时,如果在讲清算理的基础上,概括出解题的关系式,并突出讲清总数量与总份数的对应关系,那么学生解题时就不会出现上述不对应的错误了。

   例2加工一批零件,甲独做需18小时,乙独做需15小时。

两人合做,完成任务时甲比乙少做了90个。

这批零件共有多少个?

   这是一道工程问题与分数问题相复合的应用题。

学生解答这个题最容易

   分数应用题中的“量”与“率”的对应关系没掌握好。

怎样找它们的对应关系呢?

可以通过下面的两条途径。

   求出这批零件的总数。

   答:

这批零件共有990个。

   上面解法中的最后一步很充分地体现出了“量”与“率”的对应关系,简单地概括成一句话就是:

1小时的量差与1小时的率差相对应。

   对应关系,就可以求出零件的总数。

   答:

同上。

   为了提高学生解答分数应用题的能力,除了要正确确定单位“1”,选择正确的算法外,掌握“量”与“率”的对应关系是关键,学生出现错误往往是在这个地方。

所以在教学中要突出“量”与“率”的对应关系。

   4.消去法

   应用消去法解答的应用题的结构一般是:

在两组(或几组)相关联的量中,只知道两种(或几种)物品的数量和总价之和,而问题是求每类物品的单价。

解这类题目的基本思想,是应用消去法消去一些未知数,使题目中只含有一个未知的数。

   例小明请小红代买5支铅笔和8个练习本,按价钱交给小红2.04元。

结果小红却买了8支铅笔和5个练习本,找回0.18元。

求一支铅笔多少元。

   先把已知条件排列出来。

   5支铅笔——8个练习本——共2.04元

   8支铅笔——5个练习本——共(2.04-0.18元)元

   解这个题的难点在于两组相关联的量中,同类量的数量是不相等的。

既然题目的问题是求一支铅笔多少元,可以用扩大倍数的办法,使练习本的数量相同,于是得到下式:

   25支铅笔——40本练习本——共10.2元

   64支铅笔——40个练习本——共14.88元

   练习本的数量相同,那么所花的钱也相同。

14.88元比10.2元多的钱数就是(64-25)支铅笔的钱数。

至此问题就解决了。

   解:

[(2.04-0.18)×8-2.04×5]÷(8×8-5×5)

   =[14.88-10.2]÷(64-25)

   =4.68÷39

   =0.12(元)

   答:

每支铅笔0.12元。

   用消去法解的题还可以有很多变化,但其基本的解题思想是不变的,所以就不再举例了。

5.图示法

   图示法就是用线段图(或其它图形)把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表示出来,这样可以把抽象的数量关系具体化,往往可以从图中找到解题的突破口。

图示法解题的面是很宽的,无论是整数和小数应用题,还是分数和百分数应用题,以及几何初步知识方面的应用题,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前面在讲其它解题方法时,有些题目就已经使用了图示法。

所以图示法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其它解题方法结合使用。

   例1有大、小两个正方形,边长相差3厘米,面积相差63平方厘米。

这两个正方形的面积各是多少?

   这是一道几何初步知识方面的应用题,题目要求两个正方形的面积各是多少,这就需要求出其中一个正方形的边长。

但正方形的边长、边长之差、面积之差等之间的关系抽象地分析是不容易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的。

为此可用图示法帮助解决这个难点。

这个题宜画几何图形(见图67)

   把小正方形放在大正方形内,再添加两条辅助线,于是边长之差与面积之差都反映出来了。

又清楚地看出,面积之差是由三部分组成的:

Ⅰ是边长为3厘米的正方形,Ⅱ和Ⅲ是两个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它们的长就是小正方形的边长,宽就是边长之差。

通过图示法,把题目的已知条件与问题之间的联系都找出来了,按照图提供的解题思路就可以顺利解题了。

   解:

(63-3×3)÷2÷3=9(厘米)

   9×9=81(平方厘米)

   81+63=144(平方厘米)

   答:

大正方形的面积是144平方厘米,小正方形的面积是81平方厘米。

   例2有三堆棋子,每堆棋子数一样多,并且都只有黑白两色棋子。

   把这三堆棋子集中在一起,问白子占全部棋子的几分之几?

   这个题是第一届华罗庚金杯少年数学邀请赛复赛中的一个题。

此题在理解题意上就有一定的困难,解题的线索在哪里更不容易找出来了,为此可以采用图示法。

此题宜画示意图,用三个一样大的长方形代表三堆数目相等的棋子,用阴影部分代表黑棋子。

   从图68中我们可以看出,把第二堆里的黑子与第一堆里的白子对换,第

   以下应用转化法就可以求出全部黑子占全部棋子的几分之几,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下面再看一道第一届华罗庚金杯少年数学邀请赛复赛中的试题。

   例3甲乙两班的同学人数相等,各有一些同学参加课外天文小组,甲

   的人数的几分之几?

   这道题很抽象,如果不画图,简直不知从何处下手解答。

画图时可以这样考虑:

用两条一样长的线段表示两班人数,把甲班参加天文小组的与乙班没参加天文小组的分别画在两条线段的同一端,这样有助于反映出数量之间的关系,如图69示。

   等。

找到了这个重要的线索,应用转化法就可以解题了。

   画图分析应用题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需要在整个应用题教学过程中逐步培养。

在低年级可以先培养学生看懂图,从中年级开始可逐步培养学生画图。

画图的过程就是理解题意和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画图能力的强弱也反映了解题能力的高低。

所以在应用题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画图分析应用题的能力。

三、加强训练是提高学生解

   答应用题能力的途径

   学生掌握了解答应用题的基础知识,也学习了分析应用题的思考方法,是不是学生就能很顺利地解答应用题了呢?

回答是“不见得”。

打个比喻,一个游泳运动员掌握了游泳的理论,而不下水刻苦练习,也是游不出好成绩的。

游泳是如此,解应用题也是如此。

因此,加强训练是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不可缺少的一环。

怎样训练呢?

下面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要训练学生能用流利的语言叙述解题思路

   应用题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有根有据的、有条有理的、前后无矛盾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大纲》要求的逻辑思维能力。

   有些学生虽然能把题目正确地解答出来,但不一定能把思考过程说得清清楚楚。

教学中,有些教师也只满足于学生会解题,而忽视让学生叙述解题思路,这是不够的。

让学生叙述解题思路有以下几点好处:

   第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第二,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思维状况。

思维是畅通的呢,还是不畅通的;若思维不畅通,症结在什么地方,教师可以有的放矢地进行帮助。

第三,节约时间。

一节课的时间是个常数,如果只有等学生把题目做出得数来才能判断他们是否分会析应用题(在解题过程中还要进行大量的计算),那么一节课做不了几个题。

且学生做题有快有慢,等慢的同学做完题,快的同学要白白浪费许多时间。

如果让学生口头分析应用题,可以节约大量时间,练习的题量会大大增加。

   学生用语言叙述应用题的分析过程,开始时往往语言噜嗦,层次不够清楚,因果关系说得不确切等,这时,教师不妨给学生一个分析过程的固定模式。

即:

用分析法分析时,这样说:

要求××××问题,就得知道××××和××××;用综合法分析时,这样说:

已知××××和××××,就可以求出××××。

例如:

   东风服装厂原计划18天生产服装1800件,实际提前3天完成了任务,平均每天实际比计划多生产多少件?

   用综合法分析:

已知原计划18天生产服装1800件,就可求出原计划1天生产服装的件数。

已知原计划用18天,实际提前3天完成任务,就可以求出实际完成任务的天数。

已知要生产服装1800件,又知实际完成任务的天数,就可以求出实际1天生产服装的件数。

已知实际1天和计划1天生产服装的件数,就可求出平均每天实际比计划多生产的件数。

   用分析法分析:

要想求平均每天实际比计划多生产多少件,就得知道实际每天生产多少件和计划每天生产多少件。

要想求计划每天生产多少件,就得知道要生产服装多少件和计划用几天完成,这两个条件都是已知的。

要想求实际每天生产多少件,就得知道要生产服装的件数和实际用几天完成。

生产服装的件数是已知的;要想求实际用几天完成,就得知道计划用几天和实际比计划提前了几天,这两个条件都是已知的。

分析完毕。

(二)要训练学生看到两个有联系的已知条件,能提出可以解答的问题;看到一个问题,能够想到与问题有联系的已知条件

   这样训练的目的,既可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数量关系,也可以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这种训练方式各年级都可使用。

例如:

   已知:

小明有8支铅笔,小红有4支铅笔。

   可以提出的问题:

   

(1)小明和小红共有几支铅笔?

   

(2)小明比小红多几支?

   (3)小红比小明少几支?

   (4)小明给小红几支后两人铅笔同样多?

   (5)小明的铅笔支数是小红的几倍(或百分之几)?

   (6)小明的铅笔支数比小红多百分之几?

   (7)小红的铅笔支数是小明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

   (8)小红的铅笔支数比小明少百分之几?

   (9)小明与小红铅笔支数的比是几比几?

   ……

   又如:

   问题是:

每支铅笔多少元?

   可以想到与问题有直接联系的已知条件:

   

(1)买铅笔的支数和一共所花的钱数;

   

(2)买一支铅笔和一块橡皮(或其它文具,以下略)共花的钱数和一块橡皮的价钱;

   (3)一块橡皮的价钱和一支铅笔比一块橡皮多多少元(或少多少元);

   (4)一块橡皮的价钱和一支铅笔的价钱是一块橡皮的几倍(或几分之几);

   (5)一块橡皮的价钱和一块橡皮比一支铅笔多多少元(或少多少元);

   (6)一块橡皮的价钱和一块橡皮的价钱是一支铅笔的几倍(或几分之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