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蜀道难》优秀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762826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69.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版《蜀道难》优秀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完整版《蜀道难》优秀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完整版《蜀道难》优秀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完整版《蜀道难》优秀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完整版《蜀道难》优秀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完整版《蜀道难》优秀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完整版《蜀道难》优秀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完整版《蜀道难》优秀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完整版《蜀道难》优秀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完整版《蜀道难》优秀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完整版《蜀道难》优秀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完整版《蜀道难》优秀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完整版《蜀道难》优秀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完整版《蜀道难》优秀教案.docx

《完整版《蜀道难》优秀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版《蜀道难》优秀教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完整版《蜀道难》优秀教案.docx

完整版《蜀道难》优秀教案

蜀道难》教案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把握这首诗参差错落的语言特点,在吟咏中体会蜀道的雄奇壮丽、高峻险要,感受诗的声韵美。

2.品味蜀道之“难”的典型意象,体会诗人豪放飘逸的诗风,感受诗的意境美。

3.鉴赏诗人状“难”之法,体悟诗人赞叹、惊惧、忧虑之情,感受诗的情感美。

教学重点:

立足于“读”,品味诗的意象、语言、艺术风格。

教学难点:

调动想象力及感悟力,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入蜀道:

复习旧知,激发兴趣

1、竞赛背诵李白诗句

2、“诗仙”由来李白初到长安,贺知章往访,看到了李白写的《蜀道难》,他看完了之后,大叹一声:

“李白不是人,你是仙人被贬谪到人世上了啊!

”此后,李白就被后人尊称为“诗仙”。

3、李白简介

二、倾听蜀道:

初读感知,疏通文意

(一)初读

《蜀道难》气象雄奇奔放,感情激越跌宕,兴寄遥深,“非高声朗诵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趣”(曾国藩语),让我们在诵读中感知诗情,参悟画

轻声跟读。

读前指导示例:

(1)噫吁嚱,/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噫吁嚱”是复合叹词,须一气读出,中间不得停顿。

“危乎高哉”亦当一气读,“乎”有延长音。

“之”“于”皆当轻读。

(2)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表示极短的停顿。

“有”有余音。

“之”轻读。

(3)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也”后声断气不断。

“∥表较长停顿。

(4)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而”轻读。

4、齐读课文。

(二)释义

第一段:

1.噫吁戏,危乎高哉(高)

2.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比)

3.西当太白有鸟道

挡)

4.然后天梯石栈方

钩连

(沟通相连)

5.上有六龙回日之

高标

(使动用法,

使⋯⋯回转)

6.猿猱欲度愁攀援

越过)

7.青泥何盘盘(

多么

第二段:

1.但见悲鸟号古木

只)

2.雄飞雌从绕林间

跟随)

3.使人听此凋朱颜

使动用法,使⋯

⋯凋谢)

4.连峰去天不盈尺

离)(满)

5.枯松倒挂倚绝壁

靠)

6.飞湍瀑流争喧豗

急流)

7.砯崖转石万壑雷

(拟

声词)

第三段:

1.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人)(挡,把守)

2.所守或匪亲(同“非”)

3.朝避猛虎,夕避长蛇(互文见义)

4.锦城虽云乐(虽然)

5.侧身西望长咨嗟(深深)

(三)脉络

1、整体把握。

(1)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一句?

明确: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结构内容

第一节,道蜀道来历,状蜀道高峻——感叹蜀道的高峻难行。

第二节,写景物凄清,状山水险恶——感叹蜀道的艰险可畏。

第三节,摩剑阁之险要,想杀人之惨景——叹战祸之烈,有申戒之意。

2、诵读成背。

我们学习诗歌的终极目标是把诗歌融入到自己文化血脉中,要想达到这一目标,前提是必须把诗歌背下来,并不断咀嚼它,直到“使其言皆出于我之口,使其意皆出我之心”。

(朱熹)

大家一定都听过“滥竽充数”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大家来做一回东郭先生,看我们的“滥竽”能不能吹奏出美妙的乐曲,把《蜀道难》给背下来。

(1)给学生2分钟自由背书。

(2)背书接力

①先叫一个同学背,当背不下去时,请其他会背的同学接着背;当全体学生都不会时,教师给以提示。

②此游戏重复3-4遍

(3)“滥竽充数”集体背(重复2-3次)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把诗歌中的字音、字义以及诗歌脉络都梳理清楚了,明白了诗歌先后写了蜀道之高、蜀道之险以及战祸之惨烈,大家快速地在脑海中回忆一遍。

好,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蜀道难》。

(板书:

课题、作者)唐代诗评家殷璠曾评价《蜀道难》是“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

那么这首诗究竟奇在何处呢?

这节课我们就从手法和意蕴这两个方面来看看这首诗到底奇在何处。

二、过程

1、诵读文章

师:

我们先来品读揣摩诗歌的手法之奇,先来看第一节。

上节课我们讲了第一节写的是蜀道之高(板书),那么这一节是如何来写蜀道之高的,用了哪些手法来写呢?

现在请大家自由朗诵第一节并思考这个问题。

生朗读第一节。

师:

好,读完了,给大家一点时间思考一下,刚刚老师的问题是第一节用了什么样的手法来写蜀道之难。

生:

夸张、想象、用典⋯⋯师:

好,看来大家都有自己的看法,现在呢,我们一起来看第一节,老师先挑几句,我们一起来赏析,之后,再由大家补充。

先看老师挑出来的第一句: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话有没有采用什么手法?

生:

夸张,说蜀道之难比登上青天还难。

师:

对,说蜀道之难比登上青天还难,极言蜀道之难。

好,我们接着来看这一句: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这句话用了什么样的手法?

大家可以结合课下注释看一下。

生:

这句话是用典,采用了五丁开山的神话传说,写出了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

师:

说的很对,所以这句话呢,是用典的手法,说具体点就是用到了神话传说。

那么老师要问了,第一节里还有没有其他用到神话故事的句子呢?

生: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也采用了神话,是六龙回日的神话,写出了蜀道之高。

师:

大家觉得他补充得对吗?

生(齐):

对。

师:

没错,这两处都采用了神话故事。

前者写出了历史上开蜀道之难,后者写蜀道之高,连太阳神见了都要绕道行驶,两者都表现出了蜀道的难。

作者采用这两个神话故事,使得诗歌的意象也显得阔大雄奇。

好,到这里,老师想问大家,神话故事是不是真实的呢?

生:

不是。

师:

那是不是诗歌中的所有描写都是不真实的呢?

生(齐):

不是。

师:

嗯,那同学们找一找,看看第一节中有哪些实写。

生1: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是实写。

师:

对,那么既有虚写又有实写,这是什么手法?

生(齐):

虚实结合。

师:

对的,虚实结合。

虚实结合,使得趣味、诗韵倶存,使诗歌内涵丰富,意境也十分阔大。

好,我们接着来看这一句“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渡愁攀援”,这句话用了什么手法?

生:

⋯⋯

师:

老师先给大家分析一下,课下注释说,黄鹤是一种善飞的大鸟,猿猱也是一种善于攀援的动物,但是这里却说黄鹤飞不过去,猿猱也“愁攀援”,这是什么手法呢?

生:

夸张。

师:

对,好,我们再来看这句话还有没有用到其他的手法。

诗人没有直接写山势之高,也没有直接说人行走很艰难,而是通过黄鹤和猿猱都飞不过去或者攀不过去,来说山之高,这是什么手法?

生:

侧面烘托。

师:

说的很对,用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援来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并没有直言蜀道之高以及人行走之艰难,所以是侧面烘托的手法。

我们接着来看这句话: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大家看看课下注释,上句中的“扪”是摸的意思,“历”是从中间穿过,“仰”是仰着头,“胁息”是屏住呼吸;下句中,“以手抚膺”是用手摸着胸脯,“坐长叹”,徒有长长地叹息。

这整句话实际上是写登上顶峰以后的情形,我们来看,“扪”、“历”、“仰”、“以手抚膺”是不是都是动作描写啊?

“胁息”和“长叹”我们不能从动作上看出来,但是可以从神态上看出来,这句呢,其实是用了一种摹写神情、动作的手法,这种手法大家可能不是很了解,我们说简单一点,可以叫做细节描写。

诗人通过摹写包括手摸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等一系列的动作、神情,使得其困危之状犹在眼前。

那么,老师想问大家,诗人能真的“扪参历井”吗?

生:

不能。

师:

对,很显然是不可能的,“扪参历井仰胁息”,大家翻译一下这句话。

生:

山高入天,人在山上,可以用手触摸星星,甚至要从它们中间穿过。

师:

嗯,课下注释写得很清楚,我们看一下,诗人不可能“扪参历井”,但这里他却说自己在山上能够“扪参历井”。

这是什么手法?

生:

想象。

师:

对,这是诗人奇特的想象,以表现蜀道之高。

好,到这里,我们已经基本看完了第一节。

大家有没有想补充的?

生:

老师,“猿猱欲度愁攀援”也用到了拟人的手法。

师:

对,说猿猱“愁”,嗯,补充得很对,这一点老师忽略了,大家要注意一下。

好,如果没有要继续补充的,那我们来总结一下第一节,第一节用了夸张、用典、侧面烘托、虚实结合、摹写神情、动作、想象、拟人(板书)的手法。

好,看完了第一节,现在我们就一起进入第二节,我们知道第二节写的是蜀道之险(板书),那作者是怎样来写的呢?

XX你给我们读一下第二节把,大家在听他读的时候要注意思考这里面的艺术手法。

生:

问君西游何时还⋯⋯

师:

嗯,读得不错,声音洪亮,情感到位。

我们一起来鉴赏一下吧。

还是老师先挑几句,一会大家补充。

先看老师挑的第一句: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大家读完这句话有什么感觉?

是不是感觉列了很多景物啊?

大家找一找,有哪些啊?

生:

悲鸟、古木、林、子规、夜月、空山。

师:

对,大家数一数,一个列了六个景,诗人有什么用意呢?

悲鸟、古木、林等这些景物大家都容易看明白,那么子规呢?

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子规于暮春、初夏时日夜啼叫,鸣声凄悲,关于它,有这样一个故事,说它是周朝末年蜀君杜宇即望帝冤魂所化。

杜宇国亡身死,魂化为鸟,思国念家,暮春啼苦,以至于口中流血,于是人们又称子规为杜宇、杜鹃。

在古代诗文中,子规成了代表冤屈、悲苦的象征性意象。

所以,大家以后在赏析诗歌的时候看到子规这个景物或者说是意象,就应该知道怎么做了吧。

好,了解了子规,我们再回到刚刚大家找出来的景物,我们发现,鸟、木、月、山这些意象前都加上了修饰语,那么这些修饰语有什么作用呢?

生:

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

师:

说的很对,诗人用子规这个意象,再加上悲鸟、空山等一系列带有伤感色彩的景物构成了一幅冷色调画面。

鸟的号叫,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从而营造出了一种凄清的气氛,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蜀道艰险的慨叹。

那这里用了什么手法?

大家发现了吗?

生(齐):

借景抒情。

师:

是的,借景抒情,通过景物表达了自己对蜀道艰险的慨叹,所以是借景抒情的手法。

好,我们再来看看后文,“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这里也列了很多景物,大家先找一下。

好,有哪些景啊?

生:

连峰、枯松、绝壁、飞湍、瀑流。

师:

对,大家看一下这些景物,前三个跟后两个有很明显的区别,你们发现了吗?

生:

前三个是静,后两个是动。

师:

说得对,那有动有静,是什么手法啊?

生:

动静结合。

师:

对,诗人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将视觉与听觉结合,从而营造出了一种苍凉、雄浑、萧条的氛围。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连峰去天不盈尺”这句,说绵延不断的山峰距天不足一尺,这是什么手法?

生:

夸张师:

对,很显然是一种夸张的手法。

用了夸张的手法来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

大家想一想,离天不到一尺,这山峰是有多高啊!

第二节里,如此多的画面此隐彼现,其境界之阔大,就不必多说了,可见沈德潜云“起雷霆于指顾之间”,绝非虚言啊!

对于第二节的鉴赏,大家还有什么想补充的吗?

生:

⋯⋯师:

那好,我们来总结一下,第二节用了借景抒情、夸张、动静结合(板书)的手法。

接着我们就进入第三节,第三节写的是战祸之惨烈(板书)。

现在,老师来读一遍,在老师读的过程中,请大家思考这一节是怎么来表现战祸惨烈的。

“剑阁峥嵘而崔嵬⋯⋯”好,大家自己先思考一下。

跟第一、二节比,这一节赏析起来可能比较难,还是我们一起来看吧,大家都认真听老师讲。

我们来看这里: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在讲这句话之前呢,我们先来看这句话“一夫荷戟,万夫趑(zī)

趄(jū),形胜之地,匪亲勿居”,意思是说一个人在此防守,千万人马都踌躇不前,地形如此的地方,不是亲信可千万不能派他坚守此地!

这句话是西晋张载《剑阁铭》里的一句话,我们可以看到,这两句话其实是异曲同工的。

大家知不知道用其他人的句子是什么手法啊?

生:

化用名句。

师:

对,这里诗人是化用了张载的句子,劝人引以为戒,警惕战乱发生。

我们接着来看下一句: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里我想问问同学们,你们觉得“磨牙吮血,杀人如麻”是形容谁的呢?

生:

猛虎和长蛇。

师:

仅仅是猛虎和长蛇吗?

再思考一下。

生:

我觉得也暗指当时黑暗的政治。

师:

对,唐天宝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心怀异志者可能恃险作乱,作者这样写是要提醒人们注意世事、时局。

所以这句话还表达了另一层意思,就是影射当时政治凶煞。

好,既然表达了两层意思,那这是种什么写法呢?

生:

双关。

师:

是的,一语双关。

好,至此,我们已经从艺术手法上把这首诗鉴赏完了,我们来总结一下第三节,化用名句和双关(板书)的手法。

从整首诗歌来看,李白的这种瑰丽的想象,大胆的夸张,神奇的传说等各种艺术手法,再加以奔放的激情,就构成了诗人浪漫主义的风格特色。

相信同学们从老师刚刚的讲解中也学到了一些鉴赏诗歌的方法吧,希望大家掌握这些方法,以后在做题的时候能够学以致用。

好,现在请同学们找一下,诗歌的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共几次提到?

生(齐):

三次。

师:

没错,提到了三次,诗人为什么要多次提到这句话呢?

在解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来看看这三次出现分别有什么作用。

先来看第一处,第一处出现在诗歌的开头,大家思考一下,这里起到什么作用呢?

生:

领起全文。

师:

对,领起全文。

好,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二处,“凋朱颜”是什么意思啊?

看课下注释。

生:

吓得变了脸色。

师:

对,害怕,为什么害怕啊?

生:

因为周围环境很艰险。

师:

那作者这里再次提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有什么作用呢?

生:

突出环境之艰险,再次强调蜀道之难。

师:

好,说的很对。

再看第三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在结尾提到,是什么作用呢?

生:

总结全文。

师:

对,其实我们可以换一种更准确的说法,收束全篇。

那么,还有没有别的作用呢?

老师提示一下,诗歌开头提到,结尾处又提到,是什么作用?

生:

照应。

师:

对,与开头照应。

好,分析完了每一处的作用,我们回到最开始的问题,诗人为什么要多次提到这句话?

老师提示一下,大家知道多次重复一句话是什么手法吗?

生:

反复

师:

对,确实是反复(板书),那这种手法有着什么样的作用呢?

生1:

起强调作用,强调了蜀道之难。

生2:

这句话贯穿了文章始终,从第一次出现到第三次出现,使得文章的内容也层层深入,显得很有条理。

师:

大家说的很对,现在我们来看看到底什么是反复。

反复就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等。

好,从整首诗歌来看,诗人用了反复的手法,强调了蜀道之难,同时也使得诗歌的格式更为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

好,到这里我们品读了艺术手法之奇,接下来进入第二部分,揣摩一下意蕴之奇。

课下注释里写道,这首诗是大约作于唐天宝初年,是诗人在长安时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都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大家觉得这首诗的情感是怎样的?

是不是十分惆怅伤怀呢?

生:

不是。

师:

嗯,从我们第一节课听的朗诵音频中,我们就可以听到这首诗读起来慷慨激昂,没有一点送别的哀婉之情,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

大家可以先讨论一下。

生:

这首诗之所以壮阔是因为诗人主要写的是蜀道之难,而并不像其他送别诗那样极尽送别之哀婉。

师:

那你觉得诗人极写蜀道难的目的是什么?

生:

目的是为了劝友人不要去。

师:

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

“问君西游何时还?

畏途巉岩不可攀。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师:

说得对,诗人确实是想劝友人不要入蜀,那么这就是诗人创作这首诗的最终目的吗?

我们知道,这首诗是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而李白二十六岁时只身出蜀,到四十二岁才被召入长安,供奉翰林。

天宝初年,地方节度使势力膨胀,藩镇割据。

好,现在请大家结合我们刚刚讲的第三节来思考一下,诗人创作这首诗还有没有其他的用意呢呢?

生:

感叹人生之难,仕途之难。

生:

警告当时的统治者,谨防军阀割据,表现对时局的隐忧。

师:

是啊,李白是在以一番奇语倾吐一腔幽愤之情,一副狂态也难掩他一颗赤子之心啊!

好,这节课到这里就讲完了,我们来总结一下。

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啊?

生:

夸张、神话故事、想象⋯⋯

师:

主旨句是什么啊?

生: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师:

有什么样的意蕴,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呢?

生:

劝友人不要入蜀;感叹人生之难,仕途之难;表达对国事的深切忧虑和关切。

师:

好,给大家留一个小作业(结合该诗给李白拟一个颁奖词)。

下课!

【板书设计】

蜀道难

李白

手法第一节:

蜀道之高(夸张、用典、侧面烘托、虚实结合、摹写神情、动作、想象、

拟人)

第二节:

蜀道之险(借景抒情、夸张、动静结合)

第三节:

战祸之惨烈(化用名句、双关)

主旨句: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反复)

意蕴1、劝友人不要入蜀

2、感叹人生之难,仕途之难

3、表达对国事的深切忧虑和关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