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层面的GNP暗示.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764572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观层面的GNP暗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微观层面的GNP暗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微观层面的GNP暗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微观层面的GNP暗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微观层面的GNP暗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微观层面的GNP暗示.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微观层面的GNP暗示.docx

《微观层面的GNP暗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观层面的GNP暗示.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微观层面的GNP暗示.docx

微观层面的GNP暗示

微观层面的GNP暗示

【摘要】GDP和GNP是国民经济统计核算体系的重要经济总量指标,然而两个指标孰重孰轻的争论到近十年来最终有了定论,中国1994年在官方统计年鉴上也正式将国内生产总值GDP取代国民生产总值GNP。

GDP在宏观意义上实现了统计学和分析意义上的客观合理性,然而文章从微观层面角度强调微观意义上需要重提GNP概念,并“本土化”GNP核算并与GDP进行双向比较,便于分析地方经济结构特点,通过对中国重庆市和江苏省昆山市具体经济发展现象和规律进行实证分析,对地方的经济可持续性进行GNP和GDP微观比较综合论述,并阐述“规范性”可行政策。

【关键词】微观;马歇尔生产要素;双顺差;比较优势;学习效应

一、宏观和微观层面经济总量统计指标的主导性讨论

二战后,各国发展需要对自身宏观经济实力进行综合评估,GDP与GNP的出现以国民收入核算指标的方式评估了宏观经济,宏观的产生背景使其初始定义具有了指标范围的局限。

国内生产总值是一国在一定时期生产和提供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价值。

国民生产总值是一定时期本国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占有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价值。

然而,一国内部的地方微观层面由于具有微观意义上的劳动力-工资,土地—地租,资本—利息,企业家-经营利润的马歇尔四生产要素,以及广义上的支出收入经济循环,即具备微观的经济体运行范围,因而对GDP和GNP进行本地化统计分析具有可行性。

Domestic即可推广至对任意一个经济体经济量的进行统计范围的限定,所以微观层面包括了一省一市一县乃至更小的社区,从而GNP可以从National推广至某地区的常住人口,常住经济实体和常住经济要素。

在概念运用层面,微观意义上的GDP和GNP讨论具有理论可行性和具体细致统计简便和关系反映清晰的实际操作优势。

GDP、GNP在宏观和微观的双层运用并不意味两个指标占据相同的经济统计地位。

20世纪90年代之前一直存在着国际间经济比较和国家国民收入核算的宏观层面上的对GNP和GDP主导地位的争论。

由于GNP=GDP+自国外的净要素收入,又由于:

大多数国家已事实上选择GDP进行宏观经济总量统计,因而国际倾向于GDP标准以方便国家间比较;国外净要素包括来自国外生产进口税减和补贴+来自国外的雇员报酬+来自国外的财政收入,在统计上较难获取精确数据,GDP比较GNP具有计算优势。

GDP与本国生产情况和就业情况息息相关,无论国内企业所有权属于何方,都有助于国内就业问题的解决和资源的充分利用。

因而GDP具有了宏观主导地位。

然而,当代国际经济的产业内分工背景下,比较国家间经济结构,从业人员素质,一国在国际生产链条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一国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选择方面来看,GNP具有更大的意义。

对GNP与GDP大小进行比较,能够显示不同国家自身资源禀赋条件下,创造型和科技经济程度,并可根据产品生产链条中附加值大小分析一国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由于中国自1994年停止了对GNP的统计,因此没有精确的数字支持GNP与GDP宏观比较,但从中国2005年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的2238亿美元的双顺差,在一定意义上说,182321亿人民币的GDP一定大于实际GNP,即国外厂商在中国的生产消费占据GDP的较大份额,而远大于中国国民在国外的生产消费价值。

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中国家的GNP一般小于本国GDP,是由于选择通过外国资本和科技含量较高的经济体注入经济动力,并利用自身充裕廉价的劳动力资源的经济发展道路。

然而创造的大部分产值虽算作本国GDP,但其中利润只有少部分留在本国,大部分都以发达国家的GNP形式增加了资本输出国福利。

因而宏观上仅仅参考GDP增长,不利于发展中国家合理稳健快速的持续性经济增长。

问题的根本在于国际统计GDP标准的建立,使得重要的GNP核算和比较作用被忽略。

微观地方层面,GNP的统计比较宏观国别统计简便可行并具有重要的经济指标意义:

地方GNP统计相对容易。

如A地劳务输出和资本外地经营,由在B处税收机构统计增值税或个人所得税过程中,根据法人代表或劳务输出地资料,将微观GNP进行B和非B地的分类,并将非B信息统一汇总于国家,将其中A地GNP部分汇回至A地与A地本地GNP加总,实现统计数据的中央和地方双重核算,实现微观GNP统计。

实行中央汇总非当地GNP,避免地方伪造和执行全国的统计标准。

更切实的反映了一个地区的经济结构,便于宏观总量分析。

如A地GDPGNP,于是A地经济结构便很可能以资本输入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而本地常住单位和外地的本地经济单位贡献较小。

B地GDPGNP,便可预见当地的资本输出和劳务输出的经济结构。

便于分析当地经济发展前景。

如A地GNP值比GDP总量很小,政策上应该在保证吸引和保留当地外来资本和厂商长期经营下,鼓励发展本地原生经济并鼓励“走出去”实现经济循环,并清理短期游离套利资本——“热钱”,改革收入分配体制以避免和修正本地常住单位与外来资本单位利润收入差异,避免福利过量损失,政策上防止地方经济和政治的排外心理出现。

下面以中国的昆山市和重庆市经济发展特点为例,对微观GNP作用进行深入分析。

二、昆山和重庆GNP意义下的经济增长之路

江苏省昆山市以其的着名的国家级开发区及强大的外向型经济实力成为近年来中国成功引进来走出去发展模式的典范。

1992年昆山开发区经国务院批准升至国家级,从此走上对外经济发展的腾飞之路。

2005年,昆山市的GDP达到730亿元,全市财政收入实现亿元。

人均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三项指标,分别达到78553元、16809元和8519元。

昆山外向型经济以开发区为核心,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截至2004年6月,累计引进外资项目1123个,投资总额亿美元。

其显着的外资投入,出口贸易需求拉动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在指标层面上实现了“小康社会”标准。

可是经济指标飞速飙升的同时,对经济持续发展的疑问也随之出现。

昆山之路是否可以继续走下去?

昆山模式是否具有中国其他地区的普遍适用性?

2005年7月的数据表明,昆山地区的外来人口已经和本地人口持平,约62万人口。

据昆山统计部门资料显示,外来人口GDP贡献率占到80%左右,包括外国资本持有者、运营商和来自中国其他地区资本和劳动力。

即每增加一个外来人口,将对其GDP增加5万元。

相反,昆山本地的农民工工资收入提高在GDP计算中可以被忽略不计。

因而,从微观GNP意义上说,昆山经济GNP远小于GDP,即采取了微观型A地GNP发展模式。

采取了GDP优先,外资优先,低廉劳动力优先,而对本地“旧昆山人”经济忽视的发展战略。

外向型经济发展优势与劣势同在,外资拉动了本地GDP,然而在绝对数量上使自身GNP下降,却又在“本地”经济繁荣的假象下,减小对“旧昆山”人经济创新发展激励,造成昆山劳动力及当地资本不能走出去实现经济的可循环的尴尬局面。

  分析微观GNP和GDP,昆山经济问题便是:

巨大的GDP背后掩盖了脆弱的本地经济,GDP中除少部分再投资或补充折旧重新投资昆山以外,其他流回资本来源国。

昆山的GNP并不能占据利润主体。

除了为外资提供IT硬件组装加工技术外,劳动力素质提升空间具有较大局限。

随着劳动力价格的不断提升和昆山高GDP的吸引作用,外来的更高素质的劳动力将会抢夺昆山当地劳动力市场。

根据比较优势和资源禀赋原理,资本会倾向更低廉劳动力地区,外商由于产业结构升级等需求长期内将选择转移资本投入地,寻求其他资本回报率较高,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地区,在部分外资离开带来的裙带效应下,昆山很可能出现资本短期内真空,而本地原生产业由于长期受外资压制,且形成长期的加工贸易产业结构概念,难以寻找到未来本地经济发展方向。

宏观经济政策方面,由于人民币“渐进式”升值以及具有进一步升值的预期,国外对昆山加工贸易品的需求会因市场价格的上升逐渐趋冷,加之其他地区更低廉劳动力市场的出现,昆山地区的外国需求弹性变大,国外需求随之转向更低价格的产品及劳务以替代昆山硬件加工品。

昆山本地微观“基尼系数”增大将会在新旧昆山人的收入水平差异中逐步显现,随之带来的本地产品的微观“内需”也将会相对的不断下降。

在中国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过程中,外来资本的在华流动性加强,较可能冲击具有良好融资政策并在直接融资市场上募资的中小型昆山本地加工型企业,套利性外来资本激励加大,如何应对微观金融风险和资产风险以及怎样对金融市场有效监管,对昆山的进一步发展都将是挑战。

针对外来人口的GDP贡献,昆山较难平衡经济政策均衡点。

宣扬外来资本人力资源的高贡献率会在一定程度上消磨本地人的经济发展激励,甚至出现对外来经济排斥感和政治上的“族群”压力。

一方面需要提高对GDP贡献较小的当地人民福利和社保水平以兼顾公平,然而又须在政策上给予外资倾斜以吸引其长期投资意向,这样就增加了财政支出的困难,政策制定的公平与效率矛盾显现。

再以重庆市为例,2005年重庆以3000亿元的GDP排名全国第7,数据的背后则是以巨大的资本输出和劳务输出平衡了外来投资。

重庆作为西部唯一直辖市,长江通航的最西端,具有巨大的资本吸引力和经济辐射力,2005年全市外商投资的企业注册资本亿元,从中方、外方投资额看,外方注册资本金占60%。

招商引资政策成功,更为引人注目的是,由于重庆民间资本偏好投资外地,重庆作为人口最多的中国省级地区,其劳务资本输出也占有重要地位。

重庆企业和重庆人外地经营利润和工资红利极大提高了其实际GNP,且外地经营的重庆企业以进入门槛小,风险小,利润稳定的中小市场主体为主,具有微观GNP巨大的贡献意义。

但遗憾之处在于GDP统计不能反映重庆的实际经济创造能力。

因而,重庆GNP至少在数量分析上不会低于GDP。

重庆经济的优势:

由于本地劳动力和企业的外出经营激励较强,加之其外出产业以餐饮业等垄断性竞争企业为主,短期利润较大,市场准入门槛低,市场需求稳定,技术资本投入小且具有可持续性特点,不存在较大的外部经济竞争压力和资产风险。

自身经济发展具有基础和规范作用,外资引进也不仅仅局限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保证鼓励自身经济走出去的同时,给予外资政策性支持。

发挥了比较优势,实现了产业内分工。

加上中国当前加入WTO保护期将满,更多的外国金融机构进入有利于重庆整合并扩大优势资本,改良市场信誉环境,实现重庆本地的GNP和经济实力增长。

采取的“渐进式”引进来走出去战略,可以稳健地通过改善投资软硬件环境,吸引优秀外资企业进入,逐渐增强他们长期投资扎根发展的信心,降低套利性资本风险,并通过提升重庆本地劳动力素质和创业激励发展自身特色的原生产业,推动高质量“出口”,实现GDP和GNP的正相关增长的平衡。

从而规避了经济突发风险,逐渐从提高产业能力积累资本增强自身投资高科技产业的能力拥有了自身经济持续长期发展的潜力。

虽然短期内GDP逊色于迅速崛起的昆山,但在宏观中国经济大环境逐渐改变的背景下,重庆有可能是后来居上者。

三、微观GNP后长远预期和经济发展道路的政策性选择

长期的稳定经济运行对昆山市,重庆市都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微观层面的一味强调高GDP而忽略平衡性GNP的经济发展必将带来严重隐患。

昆山的黄金经济或许恰恰在中国廉价农村型富余的劳动力转移时期具有了短期内的比较优势,可是短期的高速GDP易形成缺乏更新生产函数的低水平经济发展思维局限而忽视长远经济实力的“渐进式”培养。

有理由估计随着在中国宏观经济调控抑制过热的投资型GDP增长路线的大背景下,昆山的市场准入门槛将会一定程度上升高,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也不一定意味着昆山地区普遍的内需扩大。

相反,随着投资趋冷和外需逐渐减小,昆山GDP增长的神话必然会被打破。

随着内地其他地区市场

的开放,昆山的外向型经济发展之路也必然会面对巨大挑战。

而重庆则走上了更适合中国的未来经济发展之路,通过政策和体制的“渐进式”改革,不断推动内部市场深化和外部市场拓展,在均衡微观GNP和GDP平衡下,通过资本的长期稳定积累实现产业升级和综合经济指标的提升。

强调微观GNP和GDP的比较意义,达到内部市场和外部市场的经济增长贡献的平衡,意味着稀缺资源的更合理更稳定使用,防止经济骤冷或过热,具有调节的尺度,具有经济的合理、稳定、持续发展意义。

因此微观GNP具有经济学规范性政策指示功效:

中国应利用信息网络技术进行微观GNP数据统计,作为地方GDP的比较参数,方便进一步精确的,具有制度变更意义,是对生产函数的创新。

对微观GNP可能远小于GDP的地区:

1)应打破民营企业市场准入的“玻璃门”,实行政策性倾斜和金融系统盈利基础上的支持,激发本地自身经济的活力和创造力。

2)对外资进行经济结构合理性筛选和调控,保证带来资本增长的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基础上吸引高技术低环境成本产业,实现经济运行的稳定。

3)政策性投资于劳动力素质的提升和生产手段的生产过程中创新,利用“学习效应”积累人力资本以增加产品附加值。

4)完善地区社保,维护人民基本利益和地区稳定,实行收入转移的可行性分配政策。

对微观GNP与GDP相对平衡的地区,继续改进当地投资环境,合理引导外资,形成良性竞争市场,激励本地经济本地化和外地化双向发展,实现经济良性流动。

对外部非本地常住人口的经济贡献进行奖励,帮助其向资本技术密集型高利润产业转化,实现对外地GDP高贡献的同时本地GNP的同步高增长。

有理由相信,中国可以在新的微观GNP统计机制下,寻找到自身经济实力增长和借助外资推动的均衡点。

创新型、稳定型、持续性经济发展之路将适合昆山,重庆,也将更适合中国。

  

【参考】

[1]卢峰.经济学原理[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邱东,杨仲山.当代国民经济统计学主流[M].大连: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刘国光.2006年:

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杨灿.国民核算和分析通论[M].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车卉淳.经济学基础[M].北京: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

王辛枫,曲世友.宏观经济学[M].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