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工程学院十三五专业建设规划.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765974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120.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机电工程学院十三五专业建设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机电工程学院十三五专业建设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机电工程学院十三五专业建设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机电工程学院十三五专业建设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机电工程学院十三五专业建设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机电工程学院十三五专业建设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机电工程学院十三五专业建设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机电工程学院十三五专业建设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机电工程学院十三五专业建设规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机电工程学院十三五专业建设规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机电工程学院十三五专业建设规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机电工程学院十三五专业建设规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机电工程学院十三五专业建设规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机电工程学院十三五专业建设规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机电工程学院十三五专业建设规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机电工程学院十三五专业建设规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机电工程学院十三五专业建设规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机电工程学院十三五专业建设规划.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机电工程学院十三五专业建设规划.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机电工程学院十三五专业建设规划.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机电工程学院十三五专业建设规划.docx

《机电工程学院十三五专业建设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机电工程学院十三五专业建设规划.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机电工程学院十三五专业建设规划.docx

机电工程学院十三五专业建设规划

 

机电工程学院十三五专业建设规划

 

二0一六年九月

 

第一部分:

学院总体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依据《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2006〕16号)、《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文件精神,针对“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等战略,以及市“三高五板块”发展战略、“4325”支柱产业,学院“789”战略发展规划需求,构建智能制造专业群和新能源汽车专业群。

二、现有基础

(一)产业背景分析

建设装备制造专业群和汽车技术专业群,培养机械制造、起重机械、工业机器人和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技术技能人才,是产业发展的需要。

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以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和基础能力为重点,推进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促进制造业朝高端、智能、绿色、服务向发展,培育制造业竞争新优势。

智能制造机器人列为重大工程项目,将大力发展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手术机器人和军用机器人,推动高精密减速器、高速高性能控制器、高性能伺服电机及驱动器关键零部件的自主化,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各领域商用。

新能源汽车属于战略新兴产业,将实施新能源汽车推广计划,鼓励城市公交和出租车使用新能源汽车。

(二)人才需求分析

智能制造专业群和新能源汽车专业群技术技能人才需求旺盛。

通过对市边企业的调研发现:

机械制造、模具设计和车辆检测与维修面均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

(三)专业建设基础

1、课程条件基础

机电工程学院目前开设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车辆工程三个本科专业和机电一体化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两个专科专业,拟于明年开始招收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学生。

目前已经形成了机械基础课程群、电工电子课程群、模具课程群和车辆课程群,并建立了相应的教学团队,为拟新增设专业的课程教学奠定了基础。

2、师资队伍基础

机电工程学院现有教职工53人,其中具有教授、副教授职称占20%,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占70%,外聘专家学者多人。

能基本满足理论课和实践课教学的需要。

3、实训基地基础

学院设有工程训练中心、机电一体化实验中心、汽车检测与维修中心等实验场所,并与恒升起重股份有限公司共建了起重机械工程研究中心、与天丰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共建了轻型建筑冷弯结构研究中心,能满足专业教育的需要。

已建立学生见习、实习基地8个。

学院教学场地、设施完善,专业图书资料基本齐全。

三、建设目标

1.建设思路:

完善“深度合作、对接岗位;提高质量、培养精英”为目的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

成立学院专业带头人、专业教师、校企合作企业骨干代表组成的学科专业理事会,共同制定培养案、共构课程体系、共建教学团队、合建实训基地、共同教育管理学生、共同开展就业服务指导等合作容,完善“深度合作、对接岗位;提高质量、培养精英”为目的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

2.建设法:

与行业、企业标准对接,完善“岗位引导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继续与恒升起重股份有限公司、天丰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蓝海电动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深度合作,进一步完善“岗位引导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本着校企双赢的原则,在双协商的基础上共同制定各种管理运行制度,形成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3.课程建设:

以培养应用技术能力为主线,构建机械工程技术课程体系。

通过对多家机械类企业走访与调研,根据企业对各岗位需求确定与就业向相一致的技术员、工程师等企业岗位。

通过对这些岗位工作的分析整合确定学生应该具备的专业技能,分析确定职业行动领域,再将职业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并进行通用素养课程、核心课程与拓展课程的体系构建。

通过课程的构建与考核,在“十三五”期间,力争开发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6门,双语课程2门;与此同时,相应的配套教材需跟进,编写应用型教材5-6本。

4.队伍建设:

构建科学合理的开放式校企合作专业人才培养环境,打造适应产业、行业发展的“双师型”骨干教师队伍。

通过培养、引进、外聘等式,建立一支具有教育理念新、师德高尚、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结构合理、专兼职结合、有丰富实际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出在国同行业中有较大影响的专业带头人。

5.环境建设:

进行符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需求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以专业核心技能培养为主线,以行业工程师等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目标,按岗位职业能力需求建设高质量的校专业实习实训场所2个;建立反映真实工序过程的虚拟实训项目2个;扩大校外实训基地到8个,把实训基地真正变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基地和社会服务平台。

6.社会服务:

加强社会培训和科技服务,大力提高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

依托校外合作企业,把握市“三高五板块”发展的契机,把握企业发展迫切需要提高员工素质的需求,努力提高科技开发和社会服务能力。

筹建起重设备测试技能培训和鉴定中心,广泛开展社会技术服务,扩大产教结合围,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做好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培训、技术服务,以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时实现专业的良性发展。

7.资源利用:

整合设备资源,打造功能多元、效益综合的机械类专业群。

依托现有的机械设计制造实验室、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实验室、车辆工程实验室、机电一体化实验室、工程训练中心和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效切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充分发挥与恒升起重股份有限公司共建的起重机械工程研究中心、与天丰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共建的轻型建筑冷弯结构研究中心的优势,积极寻求与新航集团、日升数控、新机创新、逐鹿、豫飞重工、威猛振动、科隆集团等企业的合作,打造特色装备制造协同创新平台,最终形成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功能多元化的专业群。

四、校级、市级重点专业建设规划

经过5年的建设,争取成功申报一个到两个校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五、保障措施

1、组织制度保障

学院为每个专业配备专业带头人和若干教学骨干,在学院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开展相关专业的专业建设工作。

建立健全专业建设考核奖励制度,激励教师积极投入专业建设工作。

2、人才保障

积极引进学院发展急需的教授(教授级高工)、高级工程师、博士等高层次人才;加强现有师资队伍的培养工作。

制定计划,鼓励教师外出进修、挂职、双师型培训、考取博(硕)士,提高现有师资队伍水平。

3、资金保障

按照学校转型要求,结合学院实际情况,积极争取资金,购置急需设备,提升学院教学、科研、实习、实验水平;认真谋划,科学决策,合法合规使用学院经费,保障学院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

4、管理保障

以“定位准确、职责清晰、管控有力、营运高效”为目标,深化学院管理改革,精兵简政,推动管理重心下移、教学科研、学生工作关口前移;发挥教研室、实验室、工程训练中心等部门的主观能动性。

推行目标管理责任制管理机制,明确权利和责任,充分优化和利用教育资源,激发院系办学活力;坚持依法治校,提高学校民主管理水平。

第二部分: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规划

一、专业现状分析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自2007年升本以来,根据市场需求及地产业优势,现开设有机械制造、起重机械两个专业向。

目前已培养毕业生956人,现在校本科生716人。

现有专任教学科研人员23人,其中正高职称3人,副高职称10人,具有博士学位2人,硕士学位16人,兼职教学人员16人,在年龄结构、学缘结构、知识层次等面科学合理。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下设有工程训练中心实习实训基地,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及机械原理实验室、机械零件实验室、热处理实验室、金相实验室、公差与测量实验室、液压传动、数控实验室、CAD/CAM实验室等24个专业实验室,实验室面积4300m2,仪器设备值合计1900余万元。

主要研究向:

特色装备的研发、高效切削加工、耐磨材料的研究与开发。

截止目前已完成省厅级科研项目20余项、教改项目18项,在研科研项目15项、教改16项。

2009年“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被列为省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点,2010年工程训练中心被评为省教学实验示中心及校级重点学科,2011年获得省高等学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教学团队。

二、专业建设指导思想与原则

专业建设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办学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全面的质量观、厚重的文化观,坚持“以人为本,厚德强能,开放创新,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弘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办学精神,秉持“开放、包容、、创新”的校训,始终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涵式发展道路,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培养“适应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增强自学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以专业结构调整为重点,全面加强专业建设。

以培养能在工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领域的设计、制造、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合理构筑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体系,系统加强教学容、培养模式的改革,全面提高学生对经济市场的适应能力。

三、专业建设目标

1.具体目标

立足我国工业的发展背景,依托“一带一路”、中原城市群等重大战略机遇及、洛、新自主创新示区,依据市“4325”工程,特色装备、食品加工、纺织服装、现代家居四大支柱产业的发展背景,建立一个结构合理、特色鲜明、整体水平较高的学科体系。

适应我校“789”战略发展规划的需要,为相关专业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力争三到五年,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和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专业体系,以此为基础,力争实现硕士点的申报通过专家的验收,使我校的整体办学水平上升一个档次。

2.近期规划

(1)专业建设

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建设为基础,以三个特色向为导向,在现有已获得省特色专业及重点学科的基础上,力争通过三到五年的努力,使“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成为级特色专业及省级重点学科,并积极申报本专业的硕士点培育规划,为将来申报学校首批硕士点打下坚实的基础,使之真正成为我校的名牌专业,为我院学科体系的建设及学科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专业研究向的凝练

本专业主要服务于市及边地区的机械行业,目前市已形成一批市场竞争力较强的特色产业集群:

长垣县的起重机械集聚区、县的振动机械集聚区已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一定的行业地位,今后将重点发展机械制造产业。

本专业研究向密切和以上产业结合,将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为提升产品科技含量、研发创新、技术升级改造提供技术支撑,同时也会借助以上产业的发展不断提升专业建设水平,达到共同发展、相互依托的效果。

四、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案

应用型人才培养应根据本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不同层次、不同规格、不同类型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客观需求,在正确的教育思想(包括确定的教育针与教育目的)的指导下,对学校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恰当的定位;根据培养目标,设计培养规格;根据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制定培养案;根据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与培养案选择培养途径并予以实施。

本次新修订的2016教学计划是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及在大量调研基础上得到的客观社会需求制定的,充分体现了应用型人才应该具备的能力,并结合企业需求加大了实践比例,缩短了学生毕业的过渡期,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优势。

五、师资队伍建设

1、建设目标

①根据学科发展规模需求,在三年,引进和培养博士6-8人,逐步使专业队伍成员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达到30%以上。

②引进和培养(含教授级高工转评)教授2-5人。

积极开展中外学术交流和联合培养研究生,兼职博导达到2-4人,兼职硕导达到6-8人。

③每年邀请5-8名国外知名学者讲学,选派4-6名教师赴国知名合作院校访问交流和合作科研,暑期选派不少于20名教师深入企业加大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

2、建设措施

①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机制,面向国外公开招聘优秀人才,完善制度以吸引优秀人才前来工作。

②进一步完善科研环境,提供一流的学术和实验研究条件,力争培养一批在省、外具有较高水平和重大影响的年轻学术带头人及骨干。

鼓励青年科技人员独立承担科研任务,加强与国国外的学术交流及合作。

③采取各种手段并创造条件,使学术骨干能承担省、级的科研项目,鼓励教师参加国际、国学术会议,建立与我院合作的德国等高校的正常联系机制与合作式,完善与科技大学、理工大学、科技大学、理工学院、工学院等国其它高校和研究院(所)的合作及联系机制,促进并提升教师的学术研究水平,形成高水平的创新科研团队,力争建立一支卓有成效的省级科研创新团队。

六、课程与教材建设

1、2016~2020年期间计划编写正式出版教材5部以上,自编教材讲义2部以上,争取3部教材获省(部)级以上优秀教材。

2、提高教材质量,重点抓好主干核心课程的教材建设,集中力量抓好专业主干课程教材和讲义的编写工作,编写重点放在师资力量较强、教学和科研水平较高的课程上。

3.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教材建设,做到与理论教学相配合、与新的教学实训设备相适应、符合教学大纲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要求。

实践教学环节的教材建设要体现规化,具有创新性与综合性,同时有利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4.加强教材选用管理工作,规选用程序,选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级重点教材、部省级优秀教材、教育部推荐教材等应用型本科教材;根据行业的新发展、专业特点尽量选用近3年出版的新教材。

七、实践性教学环节

根据教育部《新建本科院校教学水平评估》要求和我院的发展规划,未来三年,我院将进一步调整实验室结构和布局,搞好实验室队伍建设,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加大投资力度,更新和补充教学仪器设备,建成一个适应现代化办学要求的规化、现代化实验室,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奠定基础;强化实验教学在整个教学中的地位,使实验室建设成为与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相配套的支撑体系。

具体的实验室及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目标为:

1、按统一规划逐年建设的原则,对原有的实验室进行改造、充实,改善实验条件和环境,新建起重运输先进检测实验室、完善金属切削实验室、机械制造工艺学实验室、电工电子实训室、特种加工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的建设,确保各课程都有必需的实验、实训条件,使实验开出率达到100%。

2、组建院级工程训练和实验中心,逐步充实、配备专职负责人,实验管理人员和实验技术人员队伍稳定又壮大,人员的数量和素质能满足实验室管理工作和的需要。

3、学校根据专业设置及课程教学的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择能满足教学实习要求的各类单位,建立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其目标是在原有的中国第一拖拉机集团、重工矿上设备厂、轴承厂、恒升起重机有限公司、省金太阳铸造有限公司、太行振动等10家实习基地基础上,通过三到五年的努力,使校外实习基地再增加6家。

八、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

通过开展教学改革研究工作,引导我院广大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结合我院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实际和学校教学改革、人才培养工作实际,以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容、课程体系、教学法等面的改革研究与实践为重点,深入研究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新课题、新情况、新要求,以理论指导实践,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推进教学创新,形成一批有一定深度和推广价值的教学成果,为提高我院高等教育质量奠定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在已完成《机械类专业多模块塔式结构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妙有组卷》试题库管理及试卷生成系统等8项教改,在研教改项目16项基础上,争取完成省厅以上立项5项,完成成果规划3项。

其建设措施是①突出专业核心课程建设;②修订完善教学大纲,用与时俱进的思想和法组织课程容和课程体系;③加强教学改革的实践探讨。

第三部分: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规划

一、“十二五”发展回顾

经过“十二五”的努力,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办学历史较短,经验不足,在发展中不可避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高水平、现代化的校实训教学基地建设与高质量实训项目有待加强。

经过多年的建设,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已形成一定的实践教学环境,但缺乏高水平、现代化、综合性的实训教学基地,教学设施和设备比较旧,重滞后于新技术的发展,有待更新。

在今后的建设发展中须注重从实用出发,不断挖掘出特色明显的实验、实训项目,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与动手能力,提高设计、研发技术水平。

这种能力是无法在课堂教学中所能达到的,也是用人单位急需的。

2.专业师资队伍水平尚有待提高。

目前,我们已拥有一支水平较高的专业教学团队,但仍缺乏专业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

教师教学任务较重,没有时间进行“充电”,制约了教师水平的提高。

此外,教师队伍学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3.课程体系和教学容改革与创新有待深化。

按照现代应用技术型大学教育课程观念的要求,课程体系和教学容改革与创新有待深化,配套的专业教材建设需要进一步完善与提高。

4.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法的改革有待加强。

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探索,从深度和广度上完善校企合作和定向培养,以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工作能力。

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机遇:

市把发展作为“十三五”期间第一要务,坚持产业强市战略,把科技创新作为第一动力,靠科技创新替代传统生产要素组织,实现经济的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着力壮大主导产业,包括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等。

为此,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为适应新形势,必须紧紧围绕市企业行业人才培养与科技需求,依据本院系发展现状和特色,准确客观地把握本专业“十三五”发展的优势与面临的主要困难与问题。

挑战:

随着我市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的迅猛发展,一面是材料成型与控制专业技术人才的市场需求不断增长,另一面,对本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与实践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十二五”期间,本专业只开设了模具向,尽管目前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良好,但由于专业向和实验条件的限制,给学生就业带来了不利的一面,反映在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差,专业向单一,满足不了目前的市场需求,同时在近几年的教学过程中发现了以下问题:

1)课程实验设置不合理,有些实验项目在不同课程中反复做;2)现有实验项目过少,达不到专业培养要求;3)现有的教学实验设备不能满足实验需要。

为此,本专业在2013版培养案上做了大的修改,具体体现在两个面:

一是增加了实验、实训环节比例,增设了专业综合实验,提高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二是调整了专业课程的设置,扩大了材控专业的知识结构。

为满足每年100名左右材控专业学生的实验教学要求,希望在未来5年逐步完善实验平台条件。

三、指导思想与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构建学生健全人格、促进健康成才为目标,通过加强校企合作,落实以真实工作项目为载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以企业技术岗位群重新构建本专业课程体系;通过强化实践工作能力,加强“双师”结构和“双师”素质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和学生的能力培养。

通过与企业紧密合作,加强校实训基地建设,注重校实训、校外实训和顶岗实习的有机分工、衔接与融通。

(二)总体目标

(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设的目标。

以材料成型企业工作任务为载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以面向企业的材料成型加工技术路线为重点,重组课程体系,建设支撑核心课程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抓住实验、实训、顶岗实习三个关键环节,建立以材料成型企业实际生产项目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

 

(2)课程体系建设的目标。

为了适应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培养“适销对路”的专业人才,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和企业的生产、管理流程,采用“大平台、小模块”的总体框架理念,对课程体系进行重组,形成一套符合岗位能力要求的、合理的核心课程体系。

 

(3)校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目标。

充分挖掘现有实训基地的潜力,在此基础上,争取学校财力和政策支持,新建1个模具技术创业实习基地,1个冷弯成型综合实习基地,1个3G网络实训室,1个注塑成型自动化控制实训室,更新完善通用实训室和硬件实训室设备,使校实习基地、实训室总数达到5个,做到重点实训任务每生一机。

加强设备管理与维护,保证机器随时处于良好状态;注重校生产性实习基地与校外实训基地的有机衔接与融通,在现有2个校外实训基地的基础上,新增校外实训基地2个,并制定和完善顶岗实习的过程控制与管理制度。

 

(4)“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目标。

大力加强专职教师的企业行业一线工作经历及实践教学能力,所有专职教师都要参加企业项目实践,鼓励教师承担软件服务外包任务、到企业进修、参加企业和行业技能培训等。

 

(5)专业与课程标准与管理制度建设。

依据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企业紧密合作制定专业和课程标准体系、质量监控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

加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的过程管理。

在完成工作岗位能力和知识体系调研的基础上,形成和企业岗位能力体系相一致的课程模块标准体系。

 

(6)人才培养质量的建设目标。

针对教学过程建立质量标准和工作规,健全评价、考评、激励等管理制度,形成持续改进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注重对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全面培养,积极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开展就业指导与服务,稳步提高就业率。

四、主要任务与目标

(一)主要任务一:

(师资队伍建设)

1.主要任务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突出人才强校战略在学校整体发展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地位;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和青年教师培养为重点,立足学科建设需求、教育教学改革需求、办学特色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坚持数量目标与质量目标相结合,坚持分类指导、整体推进、突出重点;紧紧抓住稳定、培养、引进三个环节,通过超前规划、学科带动、机制创新等措施,建立一支师德高尚、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富有创新精神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为实现专业发展目标提供人力保障。

2.建设指标

依托一批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创新基地和重大项目,努力构建人才集聚平台、成长平台和学术交流平台,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初步形成定位明确、层次清晰、重点突出、衔接紧密的师资队伍培养和支持体系。

到2020年,专任教师总数达到12人左右,兼职教师达到10人左右;具有博士学位教师人数达到55%以上,40岁以下青年教师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达到70%以上。

在本学科向享有国外较高知名度的高水平学术带头人1名以上。

(建议:

完成主要任务、实现院系发展目标需要实现的可测量、可实现的发展目标,以及预期取得的阶段性标志性成果。

3.主要举措

(1)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计划

根据学校建立的创新基地和创新平台,发挥科研创新平台、创新基地在汇聚优秀人才、培育学术梯队、产生重大成果等面的聚集效应,吸引高水平人才来我专业工作。

设置2个左右特聘教授岗位,吸引学科领军人才。

通过公开招聘、合同管理,面向海外遴选一批具有创新性构想和战略思维,能带领本学科在前沿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学科领军人才,规划学科发展,主持和组织重大科学研究工作,指导学科队伍建设和学术梯队建设。

每年设置5个左右讲座教授岗位,吸引优秀学术带头人。

积极采取“带项目引进”的式,吸引一批具有国际较高学术影响的优秀学术带头人指导学科建设和学位点建设,整合学科梯队,培养学科带头人,指导、培养研究生,争取省级以上重大科研项目。

(2)教师教育人才队伍培养计划

通过培养、引进和转型三个渠道,建设一支20人左右的以承担教师教育课程教学工作为主要任务的专业教师队伍,着力解决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结构性矛盾。

积极引进。

面向国际国人才市场,以优惠待遇条件吸引5-10名左右优秀博士研究生,开展重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和关键领域攻关。

(3)青年教师培养计划

青年教师培养计划旨在提升青年教师科研能力、培养优秀青年学术骨干、为未来学科领军人才的成长搭建平台。

通过设立青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