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地理 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单元活动 分析判断气候类型教学案 鲁.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766012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66.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地理 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单元活动 分析判断气候类型教学案 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学年高中地理 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单元活动 分析判断气候类型教学案 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学年高中地理 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单元活动 分析判断气候类型教学案 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学年高中地理 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单元活动 分析判断气候类型教学案 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学年高中地理 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单元活动 分析判断气候类型教学案 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学年高中地理 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单元活动 分析判断气候类型教学案 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学年高中地理 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单元活动 分析判断气候类型教学案 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学年高中地理 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单元活动 分析判断气候类型教学案 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学年高中地理 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单元活动 分析判断气候类型教学案 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学年高中地理 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单元活动 分析判断气候类型教学案 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学年高中地理 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单元活动 分析判断气候类型教学案 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学年高中地理 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单元活动 分析判断气候类型教学案 鲁.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学年高中地理 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单元活动 分析判断气候类型教学案 鲁.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学年高中地理 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单元活动 分析判断气候类型教学案 鲁.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学年高中地理 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单元活动 分析判断气候类型教学案 鲁.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学年高中地理 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单元活动 分析判断气候类型教学案 鲁.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学年高中地理 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单元活动 分析判断气候类型教学案 鲁.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学年高中地理 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单元活动 分析判断气候类型教学案 鲁.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学年高中地理 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单元活动 分析判断气候类型教学案 鲁.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学年高中地理 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单元活动 分析判断气候类型教学案 鲁.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地理 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单元活动 分析判断气候类型教学案 鲁.docx

《学年高中地理 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单元活动 分析判断气候类型教学案 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地理 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单元活动 分析判断气候类型教学案 鲁.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高中地理 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单元活动 分析判断气候类型教学案 鲁.docx

学年高中地理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单元活动分析判断气候类型教学案鲁

单元活动分析判断气候类型

一、理解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1.世界主要气候类型

(1)热带:

包括热带雨林气候、热带疏林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沙漠气候。

(2)亚热带

(3)温带

(4)寒带:

包括寒带冰原气候、寒带苔原气候。

(5)高原气候和高山气候。

2.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1)太阳辐射——影响地表气温的最基本因素。

纬度越高→获得太阳辐射越少→气温越低。

(2)下垫面性质——使同一纬度的不同地区气温不同。

②地形:

高山、高原地区气温较平原地区低。

③地面的物质组成、植被覆盖状况、洋流等方面的差异,也会产生气温及其变化上的差异。

(3)大气环流

(4)人类活动:

改变大气成分和水汽含量,向大气中释放热量。

[思考启迪] 北回归线附近大多是沙漠,为什么在我国却成为“回归沙漠带上的绿洲”?

提示:

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亚洲的东部形成了明显的季风环流,取代了副热带高气压带,使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及其以南地区形成了明显的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另外,夏秋季节台风也带来大量降水,因而我国回归线附近地区成为“回归沙漠带上的绿洲”。

二、掌握判断气候类型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1.判断半球:

根据平均气温最低月和最高月出现的月份。

2.判断热量带:

根据最冷月和最热月平均气温。

3.确定降水季节分配类型:

根据年降水量及各月的分配情况。

4.判断气候类型:

综合考虑热量带和降水季节分配类型。

———————情景导入先思考———————

材料 两大洲气候区分布示意图。

(1)图中①、②两地的气候类型分别是什么?

其成因是怎样的?

提示:

①地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②地为地中海气候,由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形成。

(2)图中③、④两地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同,但气候不同,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

地形的阻挡。

(3)⑤、⑥两地同属热带雨林气候,但面积大小不同。

试从大气环流、地形两方面作简要解释。

提示:

⑤地常年受东南信风影响;处于大分水岭的迎风坡,平地狭小。

⑥地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处于亚马孙平原,面积广阔。

———————核心要点掌握好———————

一、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影响因素

原因

举例

太阳辐射

纬度不同,获得太阳辐射的热量不同,是影响地表气温的最基本因素

从低纬到高纬依次形成了热带、亚热带、温带、亚寒带、寒带等不同的气候带

海陆

位置

靠近海洋的地方,受海洋的调节作用明显,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相对较小;远离海洋的地方,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相对较大

亚欧大陆西岸受海洋影响较大,形成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大陆内部形成温带大陆性气候

地形

类型

同纬度平原比山地气温高,高大的地形区形成高寒气候

青藏高原高寒气候区

地面物质组成

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不同,使地表获得的热量有多有少;热容量不同,气温变化有快有慢

南极大陆出现最低气温,与极冰反射率有关

植被覆盖状况

山地

走向、

坡向

迎风坡降水丰沛,背风坡降水稀少

喜马拉雅山南侧的乞拉朋齐因位于迎风坡而成为世界“雨极”,北侧因位于背风坡而少雨

洋流

暖流对沿岸地区的气候具有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对沿岸地区的气候有降温减湿的作用

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形成,沿岸暖流有巨大影响;秘鲁太平洋沿岸荒漠的形成,沿岸寒流起了一定的作用

大气环流

大气环流促进了高低纬之间、海陆之间热量和水分的交换,调节了全球热量和水分的分布,显著影响各地的气候。

控制各地的气压带、风带不同,年降水量和降水的季节变化也存在明显差异

中纬度亚欧大陆西岸(30°N~40°N),一年中由于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形成了冬雨夏干的地中海气候,而同纬度的大陆东岸受季风环流的影响,形成了典型的季风气候

人类活动

既可通过大气影响气候,又可通过影响下垫面影响气候,还可以直接影响气候

全球变暖(温室效应)、破坏植被、过度放牧、填海造陆、人工降雨等

 

二、世界主要气候类型

气候类型

分布规律

典型地区

气候成因

气候特点

热带雨

林气候

南北纬10°之间

亚马孙河流域、刚果河流域、印度尼西亚

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

全年高温多雨

热带草

原气候

南北纬10°~南北回归线之间

非洲中部、南美巴西、澳大利亚大陆北部和南部

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

全年高温,干、湿季明显交替

热带季

风气候

北纬10°~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东岸

亚洲中南半岛、印度半岛

冬、夏季风交替控制

全年气温高,旱、雨两季交替

热带沙

漠气候

南北回归线~南北纬30°之间的大陆内部和西岸

撒哈拉沙漠、阿拉伯半岛、澳大利亚中西部

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

全年干旱少雨

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

南北纬25°~35°之间的大陆东岸

我国秦岭—淮河以南地区、澳大利亚东南沿海地区

冬、夏季风交替控制

冬季低温少雨,夏季炎热多雨

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

地中海沿岸

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

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

温带季

风气候

北纬35°~55°之间的大陆东岸

我国华北、东北,日本和朝鲜半岛北部

冬、夏季风交替控制

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

温带大陆性气候

南北纬40°~60°之间的大陆内部

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内陆地区

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

冬寒夏热,干旱少雨

温带海

洋性气候

南北纬40°~60°之间的大陆西岸

西欧

全年受西风带控制

全年温和多雨

亚寒带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北纬50°~70°之间的大陆

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部

全年受极地气团控制

冬长严寒,夏短温暖

苔原气候

北半球极地附近的沿海

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冰洋沿岸

纬度高,太阳辐射弱,受极地气团或冰洋气团控制

全年严寒

冰原气候

南北半球极地附近内陆

南极大陆、格陵兰岛

纬度最高,太阳辐射弱,受冰洋气团控制

全年酷寒

高原和高

山气候

高大的山地、高原

青藏高原、南美安第斯山脉

地势高,地形起伏大

气候垂直变化明显,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应用体验不可少———————

分析下表,回答1~2题。

地区

气温日较差

气温年较差

最高气温/月

最低气温/月

7月

1月

8月

2月

1.甲、乙两地的位置(  )

A.甲、乙均在北半球

B.甲、乙均在南半球

C.甲位于北半球,乙位于南半球

D.甲位于南半球,乙位于北半球

2.甲、乙两地气候(  )

A.都具有明显的海洋性

B.都具有明显的大陆性

C.甲具有明显的海洋性,乙具有明显的大陆性

D.甲具有明显的大陆性,乙具有明显的海洋性

解析:

1.A 2.D 第1题,北半球最高气温,陆地出现在7月,海洋出现在8月,最低气温陆地出现在1月,海洋出现在2月,而南半球正好与北半球相反,故两地都在北半球。

第2题,从甲、乙两地气温日较差、年较差的大小,以及最高、最低气温出现的时间即可得出甲地大陆性明显,乙地海洋性明显。

读世界上某种气候类型的局部分布地区示意图,回答3~4题。

3.该种气候的分布地区中,①地区的最高纬度分布较低(低于35°S),其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

A.海陆位置       B.纬度位置

C.地形D.洋流

4.②地区最热月均温约为24℃~28℃,③地区西海岸最热月均温约为16℃~21℃,产生这种气温差别的最主要原因是(  )

A.纬度位置B.海陆位置

C.洋流D.地形

解析:

3.A 4.C 第3题,①地区南部为海洋没有陆地,因此其最高纬度较低,属于海陆位置因素的影响。

第4题,②地区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而气温较高;③地区西海岸受秘鲁寒流影响而温度偏低。

———————核心要点掌握好———————

气候类型的判读

1.根据分布规律判读气候类型

主要从三方面入手,一是从纬度位置确定所在南、北半球和温度带;二是从经度位置确定海陆位置(大陆东、中、西部);三是用地理坐标定位法对照下图确定气候类型。

2.根据气候特征判读气候类型

根据气候的两大要素资料来判读,判读时可遵循“三步曲”:

以形定位、以温定带、以水定型。

具体见下表。

第一步:

根据气温曲线形状判断半球

依据

因素变化

结论

气温

变化

气温曲线呈波峰线(6、7、8月气温高)

北半球

气温曲线呈波谷线(12、1、2月气温高)

南半球

第二步:

以“温”定带

依据

因素变化

结论

最冷

(热)月

均温

最冷月平均气温>15℃

热带气候

最冷月平均气温0℃~15℃之间

亚热带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最冷月平均气温在-15℃~0℃之间

温带气候

最热月平均气温<15℃

寒带气候

第三步:

以“水”定型

依据

因素变化

结论

降水的

季节分

配(降

水类型)

年雨型(季节分配均匀)

年降水量>2000mm

热带雨林气候

年降水量700~1000mm

温带海洋性气候

夏雨型(夏季多雨,冬季少雨)

年降水量1500~2000mm

热带季风气候

年降水量750~1000mm

热带草原气候

年降水量800~1500mm

亚热带季风气候

年降水量500~600mm

温带季风气候

冬雨型(冬季多雨,夏季干旱)

年降水量300~1000mm

地中海气候

少雨型(终年少雨)

年降水量<250mm

热带沙漠气候、极地气候

3.根据某地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判断

首先,根据纬度位置判断该地所属半球、温度带;其次,根据海陆位置确定该地位于大陆的东岸或西岸;最后,结合全球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确定其气候类型。

4.依据景观图及文字描述判断

根据下面的景观图,可以判断图示为寒带冰原气候。

“这里生长着常绿茂密的森林,树干上缠绕着许多藤本植物,树林里阴暗潮湿,叶尖经常滴雨,树上栖息着善于攀援的猩猩,在河里可以看到皮厚耐热的河马。

”这段文字则描述了有关热带雨林气候的景观。

———————应用体验不可少———————

读几种气候类型气温和降水量年内变化范围图,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气候类型的判断,正确的是(  )

A.①是热带沙漠气候

B.②是热带雨林气候

C.③是亚热带季风气候

D.④是热带疏林草原气候

2.图中②代表的气候类型最大的分布区为(  )

A.亚马孙平原地区

B.撒哈拉沙漠地区

C.西西伯利亚地区

D.西欧地区

解析:

1.B 2.A 第1题,①气温范围20℃~30℃,降水量范围750~1500mm,与热带沙漠气候特征不相符;②气温范围22℃~28℃,降水量范围1500~2000mm,为热带雨林气候;③气温范围15℃~30℃,降水量范围1000~1500mm,与亚热带季风气候特征不相符;④气温范围7.5℃~20℃,降水量范围250~1000mm,为温带海洋性气候。

第2题,热带雨林气候最大的分布区为亚马孙平原地区。

甲、乙两地纬度相同,相距500km。

两地气温、降水资料如下表所示。

完成1~2题。

5月~10月

11月~次年4月

平均温/℃

降水量/mm

平均温/℃

降水量/mm

甲地

27

1650

25

22

乙地

27

890

26

77

1.两地的纬度约在(  )

A.15°S~20°S之间    B.15°N~20°N之间

C.25°S~30°S之间D.25°N~30°N之间

2.两地之间的地形可能是(  )

A.平原B.盆地

C.丘陵D.山地

解析:

1.B 2.D 第1题,两地全年平均气温都在25℃以上,可断定两地位于热带地区;两地降水量都有明显的季节变化,雨季都出现在5~10月份,即北半球的夏半年,所以两地位于北半球的热带地区。

第2题,同一纬度的甲、乙两地东西之间相差500km,而降水量却相差很大,可推知两地之间可能有山地的阻挡。

读某地年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回答3~4题。

3.对该地气候特点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气温年较差小B.最冷月气温大于18℃

C.降水季节分布均匀D.夏季降水丰富

4.根据图中气温和降水数据,判断该地的气候类型是(  )

A.温带海洋性气候B.温带大陆性气候

C.热带季风气候D.地中海气候

解析:

3.C 4.C 由图上的气温曲线可知,该地最冷月气温在18℃以上,为热带气候类型;从降水量看,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属于夏雨型的气候类型,二者结合可判断为热带季风气候。

读下图,回答5~6题。

5.根据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规律,判断图中M地的气候成因及特征是(  )

A.全年受西风带控制,温和多雨

B.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炎热干燥

C.全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炎热干燥

D.冬季受西风带的影响,寒冷干燥

6.下列气候类型与M点气候类型相同的是(  )

解析:

5.B 6.A 第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M地位于意大利,属于典型的地中海气候。

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炎热干燥;冬季受西风带的影响,温和多雨。

第6题,A最冷月气温在0℃~15℃,夏季降水较少,冬季降水较多,为地中海气候。

B最冷月气温在0℃~15℃,降水分配均匀,为温带海洋性气候。

C全年高温多雨,为热带雨林气候。

D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7.(上海高考)非洲大陆有甲、乙、丙三个气象测站,三地纬度大致相当,气候类型相同,但由于所处海拔高度、离海洋远近不同,温度与降水量却存在一定差异。

读图,三个气象测站所在地的气候类型是(  )

A.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

B.北半球的热带稀树草原气候

C.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

D.南半球的热带稀树草原气候

解析:

选D 根据气温曲线,7月份气温最低,故在南半球;低温期少雨,高温期多雨,且最低温度在15℃以上,故排除地中海气候,选D。

读图(图中各数字代表该点的月份),完成8~10题。

8.该图所代表的气候类型是(  )

A.地中海气候

B.温带季气候

C.温带海洋性气候

D.亚热带季风气候

9.此种气候最典型的城市及具有类似气候类型的城市分别是(  )

A.上海、孟买      B.上海、北京

C.北京、开罗D.上海、新奥尔良

10.此种气候类型区发展农业生产最大的优势是(  )

A.降水丰富B.生长期长

C.雨热同期D.冬季温和

解析:

8.D 9.D 10.C 第8题,最冷月气温大于0℃,最热月气温大于25℃,并且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符合亚热带季风气候或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的特点。

第9题,北京为温带季风气候,孟买为热带季风气候,开罗为地中海气候。

第10题,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有利于农业生产。

一、选择题

下图为甲、乙两地气候统计图。

读图,完成1~2题。

1.甲、乙两地雨季时,影响两地降水的分别是(  )

A.西南季风、西南季风B.西南季风、赤道低压

C.赤道低压、赤道低压D.赤道低压、西南季风

2.甲、乙两地均位于大陆东岸且纬度相近,则乙地年均温小于甲地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云层B.地形、地势

C.洋流D.人类活动

解析:

1.B 2.B 第1题,由图可知甲地为北半球的热带季风气候,乙地为南半球的热带草原气候,甲地降水主要受西南季风的影响,乙地降水主要是受赤道低气压带的影响。

第2题,在南半球该纬度应有暖流流经,乙地温度低,说明不是洋流的影响。

两地纬度相近而乙地年均温低,可能是受地形、地势的影响。

某地理学习小组为了理解各种气候类型的分布与成因,做了各种模拟演示。

读某理想区域分布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3~4题。

3.在模拟演示中,若黄赤交角为0°,甲地气候类型将不存在,那么甲地实际所在的半球及其气候类型分别是(  )

A.北半球 地中海气候

B.北半球 温带海洋性气候

C.南半球 地中海气候

D.南半球 温带海洋性气候

4.研究表明,甲、乙两地虽然位于同一纬度,但气候特征差异很大,造成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洋流性质B.海陆位置

C.大气环流D.人类活动

解析:

3.A 4.C 第3题,若黄赤交角为0°,也就是太阳永远直射赤道,此时甲地气候类型不存在;在大陆西岸,由于太阳直射点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而形成的气候类型为地中海气候,因此该地在北半球;如果在南半球甲地就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不受太阳直射点变化影响。

第4题,在大陆的东西两岸,同一纬度气候类型不同,主要是受不同大气环流的影响而形成的。

下图为沿某经线圈部分陆地气候类型分布示意图(阴影部分为陆地),O为极点,点A、B均位于赤道上。

①~⑧表示气候类型。

读图回答5~6题。

5.在同一低气压带控制下形成的气候类型是(  )

A.①和⑧       B.②和⑤

C.③和⑥D.④和⑦

6.气候类型②③④所在大陆为(  )

A.澳大利亚大陆B.南美大陆

C.北美大陆D.非洲大陆

解析:

5.A 6.A 第5题,O点为极点且位于大陆上,说明图示范围位于南半球,地球上的低气压带包括副极地低气压带和赤道低气压带,在图示范围内,没有受副极地低气压带影响而形成的气候类型;A、B均位于赤道上,其附近的①、⑧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形成热带雨林气候。

第6题,根据南半球的三个大陆南北跨的纬度多少可排除非洲大陆和南美大陆,所以A选项正确。

读下图,回答7~8题。

7.气候特点为“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的地方是(  )

A.TB.Q

C.RD.S

8.在图所示的几种气温年内变化和年降水量情况中,与P地相符的是(  )

A.①B.②

C.③D.④

解析:

7.B 8.A 第7题,根据所给气候特征可判断该种气候类型为地中海气候,此种气候分布在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

Q为地中海气候,R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性气候,S为温带海洋性气候,T为热带草原气候。

第8题,就P地而言,属于典型的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干燥,年降水在500mm以下,受热容量影响,气温年内变化也较大。

二、综合题

9.读图,回答问题。

(1)甲为________气候,能否判断甲地是处于北半球还是南半球?

为什么?

(2)乙为________气候,这种气候类型在亚洲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气候类型的北界呈东北—西南走向,主要原因是什么?

(3)丙气候类型是________气候,这种气候类型在亚洲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但这种气候在回归线附近的某些地方也有分布,主要分布在大陆______(填“东”或“西”)岸,例如南美洲的______________,非洲的______________,以及澳大利亚大陆的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题,根据甲高温期和多雨期相反可判断甲为地中海气候;横坐标上没有标注月份,不能确定最高和最低气温出现的月份,不能判断南北半球位置。

(2)题,乙最低气温在0℃以上、15℃以下,高温期和多雨期一致,可判断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根据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可知,亚热带季风气候在亚洲主要分布在我国秦岭—淮河以南、朝鲜半岛的南部以及日本群岛的一部分。

由于冬季同纬度海洋气温高于陆地气温,使得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的北界呈东北—西南走向。

第(3)题,丙气候终年高温多雨,为热带雨林气候,这种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但由于受信风、洋流及地形的影响,在南美洲的巴西东南沿海,马达加斯加岛的东部,澳大利亚大陆的东北部沿海及中美地峡东部也有分布。

答案:

(1)地中海 不能。

因为横坐标上没有标注出月份,不能比较1月和7月气温的高低。

(2)亚热带季风 我国秦岭—淮河以南、朝鲜半岛的南部以及日本群岛的一部分 东部受海洋影响冬季气温高,西部受大陆影响冬季气温低。

(3)热带雨林 马来半岛的南部和马来群岛的大部分 东 巴西东南沿海 马达加斯加岛的东部 东北部沿海

(时间:

45分钟 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天津高考)某矿物形成于上地幔软流层,后随岩浆活动到达地表。

人们在下图所示古火山的岩浆岩及河滩泥沙中均发现了该矿物。

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题。

1.使该矿物从上地幔软流层到达河滩泥沙中的地质作用,依次应为(  )

A.岩浆喷发 岩层断裂 风化、侵蚀 搬运、沉积

B.岩浆喷发 岩层断裂 搬运、沉积 风化、侵蚀

C.岩层断裂 岩浆喷发 风化、侵蚀 搬运、沉积

D.岩层断裂 岩浆喷发 搬运、沉积 风化、侵蚀

解析:

选C 从地质作用的规律来看,岩浆喷发之前岩层首先要受到内力作用的冲击而发生断裂,形成火山通道,然后岩浆才会沿火山通道喷出地面,形成火山地貌。

因此,排除A和B选项。

出露地表的岩石,在外力作用之下首先被风化和侵蚀,然后被外力搬运到低处堆积,C选项符合这个过程。

土林是一种特殊的流水侵蚀地貌。

西藏阿里地区的札达盆地是我国土林发育最为典型的地区之一。

该地土林物质主要由砾卵石、细粉砂和粘土等组成。

下图示意札达土林景观。

读图,完成2~3题。

2.形成札达土林景观岩层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岩石风化      B.风力沉积

C.流水侵蚀D.河湖沉积

3.札达土林得以保存完整的气候、气象条件为(  )

A.海拔高,气温年较差小

B.天气寒冷,暴雨多

C.空气干燥,降水少

D.大气稀薄,光照强

解析:

2.D 3.C 第2题,砾卵石属于典型的流水侵蚀作用产物,该地土林物质主要由砾卵石、细粉砂和粘土等组成,体现了沉积过程,则主要地质作用是河湖沉积。

第3题,土林是流水侵蚀地貌,保存完整,说明外力作用较弱。

暴雨和光照强不利于保存,一般空气干燥、降水少则风化作用、流水侵蚀作用弱、利于保存。

《齐民要术》有一段描述:

“凡五果,花盛时遭霜,则无子。

天雨新晴,北风寒彻,是夜必霜。

”据此完成4~5题。

4.下图各条曲线中,能正确反映“天雨新晴,北风寒彻”天气的气压变化的是(  )

A.①B.②

C.③D.④

5.造成“是夜必霜”的原因主要是下图中(  )

A.a减弱B.b减弱

C.c减弱D.d减弱

解析:

4.B 5.C 第4题,解答此题,首先应明确题干的意思“天雨新晴,北风寒彻”表明是冬季冷锋过境后的天气现象,由于锋面过后天气转晴,且受冷气团控制,则气温变化是由高到低,气压变化必然是逐渐升高,所以②曲线符合。

第5题,锋面过后天气转晴,且受冷气团控制,夜间大气逆辐射较弱,保温作用小,易产生霜冻现象。

a表示射向地球的太阳辐射,b表示太阳辐射被地面吸收,c表示大气逆辐射,d表示地面辐射,所以是c减弱,造成“是夜必霜”。

(江苏高考)下图是2014年4月30日20时海平面气压形势图。

读图回答6~7题。

6.图中虚线范围内出现沙尘天气,其中最易发生沙尘暴的地点是(  )

A.甲B.乙

C.丙D.丁

7.锋面过境时,M地可能出现的天气变化是(  )

A.气温升高,出现降水

B.气温降低,天气转晴

C.风力增强,出现降水

D.风力减弱,天气转阴

解析:

6.B 7.C 第6题,根据经纬网和黄河轮廓可以确定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